赏山川之美吧

赏山川之美,品风烟之辉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

温州实验中学 钱胜武

一、教学提出的背景

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只觉得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但是本文的这种美,我们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屠格涅夫说过: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灵,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予审美者以丰富的想像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文言文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两点。第一,熟读,精思,博览。熟读是领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可能整体感知。而精思则指阅读必须深入思考文言,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博览是指阅读要有量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第二,评点法。这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些经验至今仍然使语文教学受益。

所以在教本文时,我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渲染中多读、多思、多品,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搜索,进行广泛的知识跟进,并参考相关文章进行自主的点评。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思的共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 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后交流。) 课前预习:

让学生先到学习网站接触一些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富春江风景的视频文件、文本的书法作品、文本录音、重点字词、作者介绍、自主学案等内容。

教学过程(利用flash做的课件上课)

引入课文

——从以前所学过的《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引入到本文的文句,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配合课件的画面以及学生自行浏览网页的首页):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利用网页中的三首古曲音乐:《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进行配乐,让学生根据本文特点明确应该配哪首音乐):明确音乐后,学生自己配乐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再次根据所选择的音乐,带上耳机):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此时让学生参考网页中的翻译,并对自己的译文进行修改,课后交到老师信箱里。)

(三)读:理清课文内容(相关问题挂在网页中,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参看网页中的拓展资料。)

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色” (水皆缥碧)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景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视觉)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再次配上音乐),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并检查背诵(此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六)读:完成网页中的练习一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三、教学反思

在一般情况下,讲授一篇古文,当从破题入手,以达到知人论、加深理解的作用,但这篇《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不是大家,介绍可满足于书下注释,至于书信的体裁,在文中也没有典型的体现,深究起来会流于繁琐,不利于初学,故可不做介绍。因此,讲授的重点宜在文本之中。所以我想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对文本的教学,利用自己制作的网页,并配以画面和音乐,再加上英特网,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想达到提高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一、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二、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三、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从形式上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找了三首古曲:《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其中《渔歌唱晚》的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

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这与本文的情景正好吻合。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五、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业,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寄到我的信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喜欢电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电脑,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到网络的垃圾堆之中去。

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本网络课件,我是用了12个小时完成的,当然还不包括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本校,我的电脑应用技术在全校课任教师之中,还算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三、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资料时,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师却像我反映很难找到所要想找的资料,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搜索的能力。这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加强。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深度体验”式语文的三重品格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社会课堂教学

赏山川之美,品风烟之辉

——《与朱元思书》教学案例

温州实验中学 钱胜武

一、教学提出的背景

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只觉得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但是本文的这种美,我们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屠格涅夫说过:有些情感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意会作用于审美者的心灵,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远比言传来得深刻。因为意会可以给予审美者以丰富的想像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文言文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两点。第一,熟读,精思,博览。熟读是领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可能整体感知。而精思则指阅读必须深入思考文言,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博览是指阅读要有量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第二,评点法。这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些经验至今仍然使语文教学受益。

所以在教本文时,我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渲染中多读、多思、多品,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搜索,进行广泛的知识跟进,并参考相关文章进行自主的点评。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思的共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 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 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后交流。) 课前预习:

让学生先到学习网站接触一些与本文有关的资料:富春江风景的视频文件、文本的书法作品、文本录音、重点字词、作者介绍、自主学案等内容。

教学过程(利用flash做的课件上课)

引入课文

——从以前所学过的《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引入到本文的文句,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配合课件的画面以及学生自行浏览网页的首页):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利用网页中的三首古曲音乐:《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进行配乐,让学生根据本文特点明确应该配哪首音乐):明确音乐后,学生自己配乐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再次根据所选择的音乐,带上耳机):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此时让学生参考网页中的翻译,并对自己的译文进行修改,课后交到老师信箱里。)

(三)读:理清课文内容(相关问题挂在网页中,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参看网页中的拓展资料。)

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色” (水皆缥碧)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景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视觉)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再次配上音乐),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并检查背诵(此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六)读:完成网页中的练习一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三、教学反思

在一般情况下,讲授一篇古文,当从破题入手,以达到知人论、加深理解的作用,但这篇《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不是大家,介绍可满足于书下注释,至于书信的体裁,在文中也没有典型的体现,深究起来会流于繁琐,不利于初学,故可不做介绍。因此,讲授的重点宜在文本之中。所以我想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对文本的教学,利用自己制作的网页,并配以画面和音乐,再加上英特网,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学习,想达到提高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一、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二、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三、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从形式上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找了三首古曲:《平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其中《渔歌唱晚》的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

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这与本文的情景正好吻合。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五、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业,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寄到我的信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喜欢电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电脑,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到网络的垃圾堆之中去。

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本网络课件,我是用了12个小时完成的,当然还不包括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本校,我的电脑应用技术在全校课任教师之中,还算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三、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资料时,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师却像我反映很难找到所要想找的资料,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搜索的能力。这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加强。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深度体验”式语文的三重品格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社会课堂教学


相关文章

  • 13.山川之美
  • 山川之美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优美风景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么?喜欢用相机镜头捕捉下你们沿途看到的美景么?在开始今天的课文前,老师想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几幅照片,大家一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说说对 ...查看


  • 答谢中书书 1
  •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翻译课文,掌握字词,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文章优美的意境,严密的结构,凝 ...查看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陶渊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的这篇<答谢中书书>作为山水小品名篇,被收在中学课本中,许多人上学时都读过.当夏日山里的深青色连连绵绵地铺展 ...查看


  •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PDF
  •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二)(11 分)[甲]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 1.台州市(09 浙江省)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查看


  •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网友来稿)
  • 南向店一中 闵守辉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查看


  •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1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1. ...查看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对照目标给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优.良.中) 相关资料: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 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 ...查看


  •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 ...查看


  • 答谢中书书教案 3
  • <答谢中书书>教案 安岳县毛家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汪俊伟 教学内容: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答谢中中书>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查看


  •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及答案
  •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