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2期 总第152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No. 2, 2007 Serial No. 152
[经贸论坛]
我国贸易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康 珊
[摘 要]对外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因而如何根据客观条件选择正确的贸易战略就成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关键。由于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战略分析的角度不同, 强调的重点不同, 对贸易战略的认识也就自然不同。有鉴于此, 笔者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贸易战略的文献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 以期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 对在实践层面上制定我国贸易战略有所帮助。
[关键词]贸易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5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07) 02-0028-03
贸易发展战略是一国或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 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做的战略性决策, 即指一国或地区通过国际分工方式和程度的选择而影响国内资源配置和竞争效率的一套贸易政策或制度。贸易发展战略体现着造成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变绩效差异的基本原因, 不同的外贸战略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应当采取何种外贸战略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外贸合理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对贸易战略有关理论的研究出发, 对各种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希望有助于我国贸易战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制定。
一、划分贸易战略的理论方法及类型
对于选择何种理论来把发展中国家探索出来的贸易战略归类, 不同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但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看贸易奖励制度是否是中性的。所谓奖励制度是指政府为影响资源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配置, 并影响资源的使用是面向国外市场还是面向国内市场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巴拉萨, 1982) 。关于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贸易奖励制度的偏向性,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克鲁格(Krueger, 1984) 构造了一个贸易体制偏向指数, 其原理在于通过对价格扭曲的方向和程度检验来表明贸易体制对自由贸易下最优资源配置背离。巴格瓦蒂(Bhagwati, 1985~1986) 认为用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 ) 的偏差衡量贸易战略。出口有效汇率(EERX) 是指出口1美元所获得的国内货币量, 包括出口税、补贴与附加费、特殊汇率、与出口相关的补贴等等。进口有效汇率(EERM) 是指进口1美元所支付的国内货币量, 包括关税、附加费等等。巴格瓦蒂强调理解出口促进战略的关键是贸易体制取消了对出口品的歧视和对进口
品的优惠, 使出口与为国内市场生产获得相同的激励。至于EERX/EERM>1的情况并不是出口推动战略的标准形式, 巴格瓦蒂称其为极端的出口推动战略。
国内学者尹翔硕(1994) 认为用贸易奖励机制制度是否中性的概念来界定贸易战略就是想把出口导向战略与自由贸易挂钩。因为进口替代战略可以从贸易保护理论那里得到支持, 而出口战略却很难找到满意的理论依据, 而把中性的贸易奖励制度定义为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制度后就可以用资源配置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来解释了。
基于对内销和外销奖励制度是否为中性的共识, 我们对贸易战略的划分的讨论主要分为机构组织和专家学者两类。世界银行代表了前者, 1987年世界银行根据1963~1985年41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 把贸易战略分为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和坚定内向型。专家学者方面, 主要有两类:1. 钱纳里的分类法:钱纳里(1986年) 等人基于多国计量模型的分析比较, 总结出准工业化国家有三种贸易战略可供选择, 即出口促进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平衡战略。2. 克鲁格(1983) 根据统计数据对战后10个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有效保护率进行了测算, 并归纳出发展中国家实际执行的贸易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出口促进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温和的进口替代战略。
二、中国贸易战略的演变
相对于国外学者对贸易战略的研究时间, 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晚, 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 我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限定为调剂余缺, 显得无足轻重, 自然谈不上贸易战略的研究。自实行对外开放以后, 我国关于贸易战略的研究才开始起步并逐渐深入。而由于分析贸易战略的类型涉及到大量统计数据且处理有限, 造成多年来国内学
者大量介绍西方贸易战略理论而对我国贸易形式著述较少。目前对我国贸易战略演变主要有以下观点:1978以前中国贸易战略是进口替代(胡东波, 1997) , 1978年以来逐渐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尹翔硕, 1998) 。盛斌(1999) 则把1980~1998年间中国贸易战略划分为四个阶段:进口替代与边际出口导向(1980~1983) 、以出口促进抵消进口替代(1984~1990) 、出口促进与边际贸易自由化(1991~1993) 和贸易自由化(1994~1998) 。朱文晖(1998) 则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从高出口增长率和高出口依存度看, 我国执行的是出口导向战略, 但是考虑到GDP 统计口径过小和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主要是内需拉动的, 因此我国并不是一个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
1994年世界银行专家通过对我国外经贸的考察研究, 认为我国改革前的贸易战略是纯粹的进口替代型, 1978年后贸易战略从形式上看逐渐向20世纪70年代韩国推行的 受保护的出口促进 (Protected Export Promotion) 战略演变, 这种战略容许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政策共存, 其目标是通过推动进口替代发展新的出口产品。然而, 由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价格双轨制不但造成对许多出口品征税, 而且国内价格控制使进口替代生产在一些部门也同样没有吸引力。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 我国的贸易战略是一种 事实上的进口促进 型(De facto Im port Promotion) , 这种战略歧视进口替代与出口活动。
三、制定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
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建立在适当的贸易理论基础上。归纳起来, 目前学术界常用作贸易发展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主要包括保护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一) 保护贸易理论下的贸易战略
从理论上讲, 主张进口替代战略所依据的就是保护贸易理论, 即通过贸易保护来实现本国的工业化, 使本国避免在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情况下出口初级产品而受损。幼稚工业化论、贸易条件恶化等就是这一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刘力群(1994) 认为出口导向战略只适合于小国依附经济, 不可为我国采用。这类观点认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和地区必须与所依附的发达大国在经济上处于同一集团; 并且, 它们的经济体制也必须与主要出口市场, 也就是要依附的发达国家的体制相同, 否则体制的不同会产生摩擦和低效, 使出口导向型战略无法运行。这对我国来说, 要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则更困难了。
(二) 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下我国的贸易战略
比较优势 理论是大卫 李嘉图在亚当 斯密 绝对优势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相对生产技术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其后,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 要素禀赋 学说指出, 产品的相对成本主要取决于产品生产中的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禀赋的稀缺程度, 进一步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而主张出口导向战略的依据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1998) 认为我国应该利用比较优势, 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林毅夫(1999) 认为, 发展中国家应该以促进要素禀赋的结构升级为目标, 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所必需的资本积累取决于经济剩余(或者说是利润) , 以及国民经济的储蓄倾向。如果发展中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产业, 就会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剩余, 而且, 资本的回报率和储蓄倾向会最高, 从而最大可能地进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 并实现收敛, 林毅夫教授最强调的是资本的积累。樊纲(1998) 认为,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要着手发展经济, 不抓住比较优势这个因素, 就没有发展和追上发达国家的机会。樊纲强调要充分利用好比较优势。
胡鞍钢(1997) 通过对我国不同资源密集型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测量, 并将我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国同时期的显示性比较系数进行比较得出, 我国21世纪发展战略应当选择比较优势战略与贸易自由化战略。蔡目方认为, 一旦能够把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就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 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贸易战略
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就是以顺比较优势来制定贸易战略。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不同国家拥有生产要素不同, 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 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 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林毅夫(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 对 东亚奇迹 的再解释 , 1999) 认为静态比较优势的发挥使经济发展速度增长, 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 因此, 资本将由相对稀缺逐渐变为相对丰富, 资本的价格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在顺比较优势理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基础上, 对我国贸易战略的观点大多是从劳动力丰富的现实比较优势出发,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 进口资本密集型产业。
2. 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贸易战略
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就是以逆比较优势来制定贸易战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一国尤其是居于国际分工低层次的发展中国家, 在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时, 不能完全拘泥于本国现有的生产技术、自然资源禀赋状况以及劳动力存量等客观经济条件, 而应着眼于本国的长远的比较利益, 选择一些能使本国将来跃居国际分工高层次的战略产业, 依靠政府的培养和扶植, 使这些产业具有高度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为本国赢得较高的福利水平和比较利益。王允贵(2002) 提出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 我国应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 其核心在于对大多数产业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 对少数产业实行低保护和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对中技术产业实行非关税低保护措施和温和的出口鼓励措施。刘重力、胡昭玲( 21世纪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 , 2005) 认为应出口劳动密集型积累资金, 同时适度保护和
扶植本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三) 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贸易战略
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 波特(Michael E. Porter) 最早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理论前提, 从动态的、全面的观点考察分析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回答如何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问题。(刘重力、胡昭玲( 21世纪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 , 2005) 。洪银兴(1990) 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低, 劳动成本低主要是就工资成本而言的。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来分析, 这些理由是不充分的。他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能否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持怀疑的态度。他认为既然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标定位在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增强供给竞争能力, 就应该重视国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战略性贸易理论。
郭克莎(2003) 提出我国的外贸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 但是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 而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 他也提出要重视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
廖国民(2003) 提出发展中国家既不能推行全面赶超战略, 也不能完全推行比较优势战略, 而应实行选择性赶超战略, 集中国家力量在关键产业和技术领域, 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一些产业集中精力攻关, 以求突破, 确保产业结构和经济竞争力的全面快速升级。
此类观点综合起来, 主要是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方向, 实行竞争优势战略(辅之以战略性贸易政策) , 即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 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人提出, 对于比较优势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 可以战略性地在短期内违背现有的比较优势, 推动自身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发展, 通过各种手段(人力资本投资、技术模仿、专业化经济) 进行技术积累, 实现比较优势的转换。
四、研究启示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 关于贸易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 对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战略提出质疑, 认为可能会陷入 比较优势陷阱 , 要充分重视动态比较优势来制定贸易战略。2. 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实证研究, 比较各理论下的贸易战略。3. 以我国工业化的初始条件和发展路径, 根据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国际经验, 得出贸易战略。综合我国学者看法, 虽然对我国当前采用的贸易发展战略研究结论有差异, 但基本都承认我国当前的贸易发展战略一方面用关税和非关税(如许可证、配额、政府采购等) 手段实施进口替代, 另一方面又采取了广泛的出口鼓励措施, 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出口加工区等。其中, 我国进口替代是采用 前向联系 导向型, 即试图从供给方面由下游的重化、机械部门向上游的中间产品直到消费品进行依次保护, 因此是一
[参考文献]
[1]尹翔硕. 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2]林毅夫, 蔡芳, 李周.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奇迹.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林毅夫, 蔡芳, 李周.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 对 东亚奇迹 的再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4]张伟. 后发优势与贸易发展. 中国金融科学出版社, 2003.
[5]洪银兴.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兼论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经济研究, 1997.
[6]王佃凯.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 经济评论, 2002, (2).
[7]王子先.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 我国比较优势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 国际贸易, 2000, (1).
[8][美]安妮 克鲁格.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9][美]H 钱纳里, S 鲁宾逊, M 赛尔奎因.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10][世界银行]贝拉 巴拉萨. 半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战略.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11][世界银行]基恩 格里芬. 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12][美]保罗 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13]迈克尔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2002. [14]Linstrom, Diane(1980) , Domestic Trade and Reg i onal Specialization, Porter (ed. ) ,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Charles in GlennScribner s sons, Vol. I.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种 逆比较优势 (准确地说是一种 超逆比较优势 ) , 由于这些进口替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都不具有竞争力, 未能实现 狭窄的移动的保护带 (克鲁格曼) 而是 宽阔的、长期的保护带 , 因此一直成为保护对象而未能形成出口导向战略下的核心产业; 出口导向也不是在通常意义的较高开放度下进行, 即出口不是通过低保护引进竞争发展起来, 因此出口导向更多体现基于当前劳动力比较优势 以创汇为中心 的思想。从出口结构上看, 我国目前还未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特征, 即靠资源(自然资源和廉价的人力资源) 来换取技术和服务产品。简而言之, 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是一种 非竞争性的进口替代 和 以创汇为中心的出口导向 的混合型贸易发展战略。
尽管我国进入外贸战略的研究较晚,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 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 制定指导性的贸易战略是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关键。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深, 关于我国外贸战略的研究必将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不断调整, 得出最适合我国国情的贸易战略。
2007年第2期 总第152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HLJ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No. 2, 2007 Serial No. 152
[经贸论坛]
我国贸易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康 珊
[摘 要]对外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因而如何根据客观条件选择正确的贸易战略就成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关键。由于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战略分析的角度不同, 强调的重点不同, 对贸易战略的认识也就自然不同。有鉴于此, 笔者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贸易战略的文献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 以期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 对在实践层面上制定我国贸易战略有所帮助。
[关键词]贸易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52.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07) 02-0028-03
贸易发展战略是一国或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 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针对对外贸易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所做的战略性决策, 即指一国或地区通过国际分工方式和程度的选择而影响国内资源配置和竞争效率的一套贸易政策或制度。贸易发展战略体现着造成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变绩效差异的基本原因, 不同的外贸战略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应当采取何种外贸战略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外贸合理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对贸易战略有关理论的研究出发, 对各种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希望有助于我国贸易战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制定。
一、划分贸易战略的理论方法及类型
对于选择何种理论来把发展中国家探索出来的贸易战略归类, 不同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但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看贸易奖励制度是否是中性的。所谓奖励制度是指政府为影响资源在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配置, 并影响资源的使用是面向国外市场还是面向国内市场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巴拉萨, 1982) 。关于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贸易奖励制度的偏向性,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克鲁格(Krueger, 1984) 构造了一个贸易体制偏向指数, 其原理在于通过对价格扭曲的方向和程度检验来表明贸易体制对自由贸易下最优资源配置背离。巴格瓦蒂(Bhagwati, 1985~1986) 认为用进口品和出口品的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 ) 的偏差衡量贸易战略。出口有效汇率(EERX) 是指出口1美元所获得的国内货币量, 包括出口税、补贴与附加费、特殊汇率、与出口相关的补贴等等。进口有效汇率(EERM) 是指进口1美元所支付的国内货币量, 包括关税、附加费等等。巴格瓦蒂强调理解出口促进战略的关键是贸易体制取消了对出口品的歧视和对进口
品的优惠, 使出口与为国内市场生产获得相同的激励。至于EERX/EERM>1的情况并不是出口推动战略的标准形式, 巴格瓦蒂称其为极端的出口推动战略。
国内学者尹翔硕(1994) 认为用贸易奖励机制制度是否中性的概念来界定贸易战略就是想把出口导向战略与自由贸易挂钩。因为进口替代战略可以从贸易保护理论那里得到支持, 而出口战略却很难找到满意的理论依据, 而把中性的贸易奖励制度定义为推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制度后就可以用资源配置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来解释了。
基于对内销和外销奖励制度是否为中性的共识, 我们对贸易战略的划分的讨论主要分为机构组织和专家学者两类。世界银行代表了前者, 1987年世界银行根据1963~1985年41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 把贸易战略分为坚定外向型、一般外向型、一般内向型和坚定内向型。专家学者方面, 主要有两类:1. 钱纳里的分类法:钱纳里(1986年) 等人基于多国计量模型的分析比较, 总结出准工业化国家有三种贸易战略可供选择, 即出口促进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平衡战略。2. 克鲁格(1983) 根据统计数据对战后10个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有效保护率进行了测算, 并归纳出发展中国家实际执行的贸易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出口促进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和温和的进口替代战略。
二、中国贸易战略的演变
相对于国外学者对贸易战略的研究时间, 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晚, 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 我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限定为调剂余缺, 显得无足轻重, 自然谈不上贸易战略的研究。自实行对外开放以后, 我国关于贸易战略的研究才开始起步并逐渐深入。而由于分析贸易战略的类型涉及到大量统计数据且处理有限, 造成多年来国内学
者大量介绍西方贸易战略理论而对我国贸易形式著述较少。目前对我国贸易战略演变主要有以下观点:1978以前中国贸易战略是进口替代(胡东波, 1997) , 1978年以来逐渐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尹翔硕, 1998) 。盛斌(1999) 则把1980~1998年间中国贸易战略划分为四个阶段:进口替代与边际出口导向(1980~1983) 、以出口促进抵消进口替代(1984~1990) 、出口促进与边际贸易自由化(1991~1993) 和贸易自由化(1994~1998) 。朱文晖(1998) 则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单从高出口增长率和高出口依存度看, 我国执行的是出口导向战略, 但是考虑到GDP 统计口径过小和人民币汇率低估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主要是内需拉动的, 因此我国并不是一个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
1994年世界银行专家通过对我国外经贸的考察研究, 认为我国改革前的贸易战略是纯粹的进口替代型, 1978年后贸易战略从形式上看逐渐向20世纪70年代韩国推行的 受保护的出口促进 (Protected Export Promotion) 战略演变, 这种战略容许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政策共存, 其目标是通过推动进口替代发展新的出口产品。然而, 由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价格双轨制不但造成对许多出口品征税, 而且国内价格控制使进口替代生产在一些部门也同样没有吸引力。因此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 我国的贸易战略是一种 事实上的进口促进 型(De facto Im port Promotion) , 这种战略歧视进口替代与出口活动。
三、制定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
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建立在适当的贸易理论基础上。归纳起来, 目前学术界常用作贸易发展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主要包括保护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
(一) 保护贸易理论下的贸易战略
从理论上讲, 主张进口替代战略所依据的就是保护贸易理论, 即通过贸易保护来实现本国的工业化, 使本国避免在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情况下出口初级产品而受损。幼稚工业化论、贸易条件恶化等就是这一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刘力群(1994) 认为出口导向战略只适合于小国依附经济, 不可为我国采用。这类观点认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和地区必须与所依附的发达大国在经济上处于同一集团; 并且, 它们的经济体制也必须与主要出口市场, 也就是要依附的发达国家的体制相同, 否则体制的不同会产生摩擦和低效, 使出口导向型战略无法运行。这对我国来说, 要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则更困难了。
(二) 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下我国的贸易战略
比较优势 理论是大卫 李嘉图在亚当 斯密 绝对优势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相对生产技术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不同。其后,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 要素禀赋 学说指出, 产品的相对成本主要取决于产品生产中的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禀赋的稀缺程度, 进一步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而主张出口导向战略的依据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1998) 认为我国应该利用比较优势, 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
林毅夫(1999) 认为, 发展中国家应该以促进要素禀赋的结构升级为目标, 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所必需的资本积累取决于经济剩余(或者说是利润) , 以及国民经济的储蓄倾向。如果发展中国家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产业, 就会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剩余, 而且, 资本的回报率和储蓄倾向会最高, 从而最大可能地进行要素禀赋结构升级, 并实现收敛, 林毅夫教授最强调的是资本的积累。樊纲(1998) 认为,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要着手发展经济, 不抓住比较优势这个因素, 就没有发展和追上发达国家的机会。樊纲强调要充分利用好比较优势。
胡鞍钢(1997) 通过对我国不同资源密集型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测量, 并将我国的显示性比较优势系数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国同时期的显示性比较系数进行比较得出, 我国21世纪发展战略应当选择比较优势战略与贸易自由化战略。蔡目方认为, 一旦能够把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就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 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贸易战略
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就是以顺比较优势来制定贸易战略。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不同国家拥有生产要素不同, 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 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 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林毅夫(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 对 东亚奇迹 的再解释 , 1999) 认为静态比较优势的发挥使经济发展速度增长, 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 因此, 资本将由相对稀缺逐渐变为相对丰富, 资本的价格由相对昂贵逐渐变成相对便宜。在顺比较优势理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基础上, 对我国贸易战略的观点大多是从劳动力丰富的现实比较优势出发,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 进口资本密集型产业。
2. 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贸易战略
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就是以逆比较优势来制定贸易战略。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一国尤其是居于国际分工低层次的发展中国家, 在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时, 不能完全拘泥于本国现有的生产技术、自然资源禀赋状况以及劳动力存量等客观经济条件, 而应着眼于本国的长远的比较利益, 选择一些能使本国将来跃居国际分工高层次的战略产业, 依靠政府的培养和扶植, 使这些产业具有高度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为本国赢得较高的福利水平和比较利益。王允贵(2002) 提出在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 我国应实行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 其核心在于对大多数产业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 对少数产业实行低保护和温和的出口鼓励政策。对中技术产业实行非关税低保护措施和温和的出口鼓励措施。刘重力、胡昭玲( 21世纪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 , 2005) 认为应出口劳动密集型积累资金, 同时适度保护和
扶植本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三) 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的贸易战略
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 波特(Michael E. Porter) 最早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理论前提, 从动态的、全面的观点考察分析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回答如何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问题。(刘重力、胡昭玲( 21世纪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 , 2005) 。洪银兴(1990) 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低, 劳动成本低主要是就工资成本而言的。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来分析, 这些理由是不充分的。他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能否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持怀疑的态度。他认为既然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目标定位在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增强供给竞争能力, 就应该重视国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战略性贸易理论。
郭克莎(2003) 提出我国的外贸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 但是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 而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 他也提出要重视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
廖国民(2003) 提出发展中国家既不能推行全面赶超战略, 也不能完全推行比较优势战略, 而应实行选择性赶超战略, 集中国家力量在关键产业和技术领域, 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一些产业集中精力攻关, 以求突破, 确保产业结构和经济竞争力的全面快速升级。
此类观点综合起来, 主要是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方向, 实行竞争优势战略(辅之以战略性贸易政策) , 即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 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人提出, 对于比较优势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 可以战略性地在短期内违背现有的比较优势, 推动自身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发展, 通过各种手段(人力资本投资、技术模仿、专业化经济) 进行技术积累, 实现比较优势的转换。
四、研究启示
综观以上研究成果, 关于贸易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1. 对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战略提出质疑, 认为可能会陷入 比较优势陷阱 , 要充分重视动态比较优势来制定贸易战略。2. 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实证研究, 比较各理论下的贸易战略。3. 以我国工业化的初始条件和发展路径, 根据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国际经验, 得出贸易战略。综合我国学者看法, 虽然对我国当前采用的贸易发展战略研究结论有差异, 但基本都承认我国当前的贸易发展战略一方面用关税和非关税(如许可证、配额、政府采购等) 手段实施进口替代, 另一方面又采取了广泛的出口鼓励措施, 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出口加工区等。其中, 我国进口替代是采用 前向联系 导向型, 即试图从供给方面由下游的重化、机械部门向上游的中间产品直到消费品进行依次保护, 因此是一
[参考文献]
[1]尹翔硕. 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2]林毅夫, 蔡芳, 李周.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奇迹.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林毅夫, 蔡芳, 李周.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 对 东亚奇迹 的再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4]张伟. 后发优势与贸易发展. 中国金融科学出版社, 2003.
[5]洪银兴.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兼论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经济研究, 1997.
[6]王佃凯.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 经济评论, 2002, (2).
[7]王子先.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 我国比较优势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 国际贸易, 2000, (1).
[8][美]安妮 克鲁格.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就业.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9][美]H 钱纳里, S 鲁宾逊, M 赛尔奎因.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10][世界银行]贝拉 巴拉萨. 半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战略.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11][世界银行]基恩 格里芬. 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12][美]保罗 克鲁格曼.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13]迈克尔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2002. [14]Linstrom, Diane(1980) , Domestic Trade and Reg i onal Specialization, Porter (ed. ) ,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conomic History, Charles in GlennScribner s sons, Vol. I.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种 逆比较优势 (准确地说是一种 超逆比较优势 ) , 由于这些进口替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都不具有竞争力, 未能实现 狭窄的移动的保护带 (克鲁格曼) 而是 宽阔的、长期的保护带 , 因此一直成为保护对象而未能形成出口导向战略下的核心产业; 出口导向也不是在通常意义的较高开放度下进行, 即出口不是通过低保护引进竞争发展起来, 因此出口导向更多体现基于当前劳动力比较优势 以创汇为中心 的思想。从出口结构上看, 我国目前还未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特征, 即靠资源(自然资源和廉价的人力资源) 来换取技术和服务产品。简而言之, 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是一种 非竞争性的进口替代 和 以创汇为中心的出口导向 的混合型贸易发展战略。
尽管我国进入外贸战略的研究较晚,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 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 制定指导性的贸易战略是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关键。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深, 关于我国外贸战略的研究必将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不断调整, 得出最适合我国国情的贸易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