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 安 县 木 瓜 水 库 工 程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
(简写本)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国环评证:甲字第2003号
二○○七年十二月
1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1.1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淳安县木瓜水库工程;
2、建设地点:淳安县中洲镇;
3、河流名称:武强溪流域札溪;
4、建设性质:新建;
5、工程任务和规模:淳安县木瓜水库任务是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流域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8.10km 2。水库总库容188.0万m 3,防洪库容89.08万m 3,水库正常蓄水位314.0m ,相应库容169.3万m 3,发电死水位298.0m 、相应库容25.90万m 3,水库调节库容143.4万m 3,电站装机容量5.0MW ,多年平均取水量3690万m 3,拦河坝坝顶高程315.3m 、最大坝高35.3m 、坝顶宽度3.5m 、长度110.0m ,为混凝土拱坝。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的有关规定及《武强溪流域规划报告》,确定本工程规模属小(1)型,工程等别为Ⅳ等,水库拦河坝为4级建筑物,发电引水系统、厂房、升压站等为5级建筑物,临时建筑物施工临时围堰等为5级建筑物。
6、工程总投资5569.5万元,工程施工总工期共23个月。
1.2工程分析
工程为非污染生态型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期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生产、生活废水、施工噪声、爆破噪声、施工扬尘、固废等的影响;工程库区淹没、永久性征地、施工临时用地及弃渣堆放将造成工程区域沿线植被损失,新增大量的水土流失,对河道行洪能力、景观、水质、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水库建设后,坝址以上将形成库区,库水位具有一定的变幅。水库运行后,库区内流速将减缓,由现状的山溪河流形态改变为湖库形态,水流形态发生彻底改变。
工程实施隧洞引水发电,引水隧洞长约10km ,造成水库大坝以下札溪形成减水段,减水段长约13.2km 。工程运行后,坝址以下札溪河道流量将主要取决
于区间支沟来水。根据分析,木瓜水库以上流域面积38.1km 2,坝址以下至电站尾水汇入口区域流域面积为63.3 km2。
根据木瓜电站发电需要,电站将根据电网负荷运行,夜间部分时段停机,用电高峰时段发电,使得厂房尾水汇入后,厂房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将发生一定起伏变化。
工程运行后,由于水库大坝下游河段减水,坝下近距离河段还可能产生脱水,河段流量减少,将导致稀释自净能力有一定的减弱,可能对河道水质带来一定的影响。
木瓜水库库容较小,库内水体交换频繁,电站属于清洁能源,基本无生产废水排放,运行期工程本身基本对河道水质影响较小。
2工程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水环境质量
根据本次环评期间对坝址上下游河道5个断面两天的监测表明,现状札溪、洄溪支流pH 值、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氮、石油类、粪大肠菌群、溶解氧的监测结果均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的限值。说明评价区地表水的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2、声环境质量
根据本次环评期间对工程区声环境现状监测表明,工程所在区域声环境可以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表明评价区域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3、环境空气
根据本次环评期间在发电厂房处设点监测表明,工程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表明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4、陆生植被
在木瓜库尾及其邻近下游地区,以马尾松及杉木等温性针叶林为主,伴有竹林、少量的落叶阔叶树种。天然的马尾松组成纯林,分布在山腰及以上;杉
木林、竹林多是人工纯林,主要分布在山腰及以下;此外,亦可见二者镶嵌分布的景观。另外,可见栓皮栎林和小块人工栽培的经济林(茶、山核桃)镶嵌分布格局。
工程区水稻主要分布于电站厂房区,其它分布于山间小块平地和河滩地。 经环评期间走访相关林业部门收集调查资料表明,工程区域无珍稀保护树种及古树名木。
5、陆生动物
经环评期间走访相关野保站收集调查资料表明,工程区不属于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未发现珍稀野生动物,具体见报告书附件有关证明。
6、水生生物
工程所在的札溪属于武强溪流域上游,为山溪性河道,由于人类活动频率,渔业资源比较单一,河流水生生物以山溪性常见小型鱼类为主,无珍稀水生生物物种,亦无对水文情势变化敏感的水生生物。淳安县水利局、渔政局相关证明见报告书附件。
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废水
施工期各类生产废水均经处理后回用作施工用水,处理产生的沉渣运至弃渣场,施工废水不直接排入工程区域附近溪流;施工期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作附近农田的灌溉用水,不直接排入工区附近的溪流。因此,施工期各类废水对札溪、洄溪以及武强溪水质影响较小。
2、噪声
项目施工期噪声影响是暂时的,只要严格按照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进行施工,项目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3、空气
由于施工区目前的空气环境质量较好,大气稀释能力和环境容量都比较大,
不会对当地的大气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施工期的活动属短期行为,随着施工的结束,大量施工人员、生产设施撤离,施工场地将得到恢复。环境空气质量将恢复到原有水平。
4、固废
施工生活区和集中施工区设置垃圾筒,收集后集中堆放由环卫部门定时清运,则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5、人群健康
施工期人群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施工人员,只要做好施工人员劳动保护,可确保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
6、水土保持
本工程库区淹没、建筑物永久占地、施工临时占地、弃渣场及料场占地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共计21.196hm 2,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共计18.306hm 2。土石方开挖(包括表层土、石方和砂石料)共计145955m 3,填方93033m 3,产生弃渣52922m 3,预计水土流失量达2969.2t ,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817.7t ,原生态水土流失量为151.0t ,其中整个施工期间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2923.3t ,新增土壤流失量为2829.0t 。经平衡后弃渣共计52922m 3,分别运至7个弃渣场。
3.2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2.1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木瓜水库建成后对下游防洪是有利的。
洄溪南庄以下至汇合口南现有的堤顶高程不能满足5年一遇现状洪水,该断面现状5年一遇最大洪峰流量为619m 3/s,木瓜水库电站设计流量为
4.376m 3/s,约占0.707%,因此,发电尾水对洄溪以下河道防洪影响较小。
木瓜电站发电多年平均引水量3690万m 3,多年平均引水流量1.17m 3/s,因此,木瓜水库、电站工程建成后,河道坝址断面多年平均流量减少为0.338m 3/s、多年平均发电引水水量占坝址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7.6%;札溪、洄溪汇合处札溪多年平均流量减小为2.793m 3/s、多年平均发电引水量占札溪多
年平均径流量的28.8%。坝址断面天然现状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0.062m 3/s、木瓜水库建设完成后,由于拦水筑坝、发电引水,枯水期若不采取放水措施,水库坝址断面将无径流下泄。工程可研设计放水孔位于在大坝中段,放水孔中心高程为292.00m ,孔径为0.50m ,设计水库下泄生态环境用水0.1m 3/s,该流量大于现状天然情况下坝址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
木瓜水库电站位于武强溪上游另一条支流——洄溪上、南庄村对岸,工程发电多年平均引水发电流量1.17m 3/s,工程建成后,发电尾水通过尾水渠排入洄溪,经过约2km 后与札溪汇合入武强溪主流。木瓜水库建成后,将增大枯水期南庄村至两溪汇合口河段的径流量,有利于该区段两岸生产、生活、农业灌溉用水、环境用水。
3.2.2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木瓜水库建成后,经过水库的自净作用,水库水质预计将不劣于建库前。预测表明水库建成后,总氮的浓度为0.118mg/l,总磷的浓度为0.009mg/l,对照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类型标准,水库处于贫营养化状况(OT)。
木瓜水库坝址至札溪、洄溪汇合口区段内现有11个自然村分布。根据预测分析,木瓜水库建设后,若水库不放水,坝址下游河道水质将达不到Ⅱ类水质功能区的要求;但工程可研设计坝址留有放水孔,设计下泄生态流量0.1m 3/s,根据预测,90%保证率最枯月水库向下游下泄0.1m 3/s的水量后,木瓜水库坝址至下游札溪、洄溪汇合口区间河道的水质将达到Ⅱ类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
由于木瓜电站发电尾水枯水期排放,将增大洄溪南庄村以下河道的枯水期流量,而木瓜水库水质较好,根据预测基本可以维持现状的Ⅱ类水质,因此,对木瓜电站厂房下游洄溪河道水质而言存在改善作用。
经计算,木瓜水库α=25,水库水温为混合型水温结构,库表至库底水温变化不大。故从木瓜水库引水的水温对洄溪下游水质、农业灌溉基本无影响。
3.2.3对下游用水户的影响
(1)生活用水
伊家坦村距离木瓜水库坝址250m ,由于该村距离坝址较近,工程建设后,
该村上游几乎无集雨面积,故生活饮用水将受工程建设的影响。工程可研已经考虑在坝址设置放水孔放水解决伊家坦村的生活用水需求。
目前木瓜村、札源村、樟村、毛山岗村、念柒坞村、田坑村、富川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为村庄后的札溪支流山泉水、山沟的溪水(不直接从札溪地表提水),基本由村里统一到山上支流拦蓄、收集后引至村办自来水蓄水池,经简单处理后再向村民供水。
根据分析,工程后按枯水期水库不下泄水量考虑,由于区间集水、工程后樟村断面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068m 3/s、富川断面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10m 3/s。大于该区间河段生活需水流量,因此,坝址以下区间流量可以满足坝址以下沿河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2)灌溉用水
经调查统计,库区下游需灌溉水田1235亩,旱地527亩。除少量水田使用抽水机埠抽水灌溉以外,大部分水田采用山泉、坡地等自流水灌溉,基本上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旱地则主要通过调整作物的种植模式,修建一些小蓄水池以增加蓄水量,解决天旱时用水的需要。水田按种植单季稻和一熟油菜,旱地按种植油莱、黄豆、玉米三熟来计算年灌溉净需水量。净需水量的计算是根据《浙江省用水定额(试行)》山区灌溉标准来确定的。灌溉保证率为淹灌90%,计算得出札溪流域水田多年平均灌溉定额为525m 3/亩,旱地多年平均灌溉定额为150m 3/亩。经计算,流域内耕地的多年平均灌溉需水总量为74.06万m 3。
木瓜水库实施后,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占札溪总集雨面积的37.6%,62.7%的集雨面积仍位于坝址以下,根据计算,木瓜水库建设后,樟村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1.639m 3/s、年径流量为0.5168亿m 3;富川断面多年平均流量0.7715亿m 3,故这些水量完全可以满足灌溉用水需求。
因此,木瓜水库建设对下游灌溉用水基本无影响。
(3)河道生态需水
工程可研设计放水孔,设计下泄河道生态用水0.1m 3/s。
环评分析,工程坝址处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508m 3/s,则其1/10流量应不
小于0.15m 3/s;根据分析,目前坝址断面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062m 3/s(1978年12月) 。两者比较,则环评要求水库最小的下泄生态流量不应小于0.15m 3/s。
3.2.4水资源平衡、配置使用合理性分析
1、水库水资源平衡
木瓜水库建成后,其水量①首先保证坝址下游伊家坦村生活用水,供水保证率95%;②下游生态环境流量按0.15m 3/s泄放;③余水用于引水发电。
以下对水库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以论证下游伊家坦村、生态环境流量下泄的可能性和保证性。
按照以上原则进行1959~2005年长系列水库调节计算表明:木瓜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4752万m 3;水库多年平均供下游(伊家坦村)生活水量0.63万m 3,生态供水量473万m 3,发电引水水量3690万m 3。水库多年径流调节成果见表6.4-1。由表可见,木瓜水库建成后规划年各项需水均能满足。
2、坝址下游水资源平衡
坝址下游札溪支流水资源①首先保证坝址下游生活用水,供水保证率95%;②同时考虑灌溉用水,灌溉保证率90%。坝址以下区域可供水量计算采用1959年~2005年长系列逐月计算,供水保证率采用年供水保证率。各计算分区水资源量为上游计算分区弃水量与区间天然径流叠加后水量。
坝址以下各计算分区,水库建成后规划年生活、农田灌溉需水均能满足,不缺水。
3、下泄生态环境用水量合理性复核
工程可研设计放水孔下泄生态流量考虑0.1m 3/s,采用国家环保总局环评管理司印发的《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推荐的计算方法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表明,坝址断面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062m 3/s、按最小月平均径流法计算出坝址断面需下泄流量0.127m 3/s,稀释净化水量0.1m 3/s,而采用T ennant 法计算确定下泄生态环境流量为0.15m 3/s,大于其他三种方法确定的下泄流量,因此,认为下泄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取0.15m 3/s。故可研设计的0.1m 3/s下泄生态流量需有所增大至0.15m 3/s,这也是浙江省水利厅对工程水资源论证的批复要求。
3.2.5生态影响分析
运营期由于水库的蓄水,水库周边生态系统逐渐恢复至原有状态,所以对各种陆生生物的影响很小,且引水隧道的建设亦不会阻碍原有动物的交通路径。此外,主体工程设计中在厂区空地内进行绿化,一定程度上将弥补工程建设造成的林草植被损失,对植被生态的恢复和水土保持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调查,工程区没有珍稀动植物分布,故工程建设对陆生生物影响不大。
木瓜水库建设后,水库坝址以上多年平均约80%的水量将通过隧道引至洄溪,该引水量约占札溪总多年平均径流量29.5%,从而使得坝址下游札溪河道水文条件发生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径流量。坝址断面现状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062m 3/s,水库建成后将设置放水孔放水,放水量大于0.062m 3/s,故工程后坝址90%最枯月径流量有所加大、多年平均流量减小。河道流量减小后,使得河流宽深比、细小沉积物的百分比、掩蔽率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使某些山溪鱼类的主要食物、栖息地减少,同时使它们失去了掩蔽的作用,将对札溪支流河流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为切实落实河道生态环境下泄流量的实施,工程可研设计了放水孔,环评通过分析要求将下泄生态流量由设计的0.1m 3/s增大至不小于0.15m 3/s,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的要求。通过向下游放水后,工程对河道水生生态的影响将有所改善,而下游河道水质可以保持在现有的Ⅱ类水平。调查表明,札溪无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因此,工程建设总体而言对河道水生生物虽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工程占地会给农业和林业带来不利影响,被占用土地因利用方式改变而丧失生产力,从而给当地农业和林业造成一定的损失。由于施工临时占地只是暂时性的,在施工结束后,土地还可以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因此,施工临时占地对当地农业、林业生产的影响很小。
3.2.6工程管理营运对环境的影响
木瓜水库电站管理设施房屋建筑500m 2。营运管理期间,主要是管理人员
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电站运行噪声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表明,营运期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水轮机、发电机等采用合理布局、减振、消音措施后,可以做到厂界达标,工程管理营运对环境影响极小。
3.2.7环境风险分析
根据木瓜水库工程的开发任务、规模、工程布置和主要建筑物设计、运用方式,以及工程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气候条件、景观植被、水文泥沙状况、水环境质量、水生生物等环境状况,结合本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经过初步风险识别,确定工程环境风险主要为洪水风险、引水隧洞施工中突发事故风险、电站漏油和升压站安全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
4环保对策措施及环保投资
4.1施工期环保对策措施
4.1.1水污染防治措施
⑴砂石料系统废水
根据工程分析,砂石料系统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 ,建议采用下面工艺进行处理:
原水
回用
⑵砼搅拌系统废水处理
砼搅拌系统废水pH 值约为11,废水中SS 浓度较高,建议该废水采用上述砂石料废水处理工艺,但需在调节池内加入适量的酸调节pH 值呈中性,然后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或绿化、道路、施工场地浇洒、抑尘,沉渣定期清运至弃渣场。
⑶基坑废水处理
基坑废水中SS 含量和pH 值较高,根据类似水电项目对基坑废水的处理经验,建议该废水采用上述砂石料废水处理工艺,但需在调节池内加入适量的酸调节pH 值呈中性,然后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或绿化、道路、施工场地
浇洒、抑尘,同时要定期清运沉渣。
⑷含油废水
严格禁止在河道中直接洗带油的机械,在汽车保养站、机械修配站产生的含油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石油类,建议采用以下处理工艺:
絮凝剂
原水回用 ⑸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在施工人员生活区和主要的施工集中区(坝址区和厂址区)各设置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一座。具体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生活污水
食堂废水农田灌溉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出水可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中灌溉水质的要求,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严禁排入河道内。
4.1.2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1、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采取高性能、低噪声的设备,降低声源噪声。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管理,维持施工机械良好的运转状态,对发出强噪声需要维修的机械,应停止使用,及时修理。
2、砂石筛分系统采用橡胶筛网、塑料钢板、涂阻尼材料以降低噪声。振动大的设备可在机器基础与其他结构之间铺设一定弹性的软材料、毛毡、橡胶板。此外,建议将搅拌机、真空泵、锯板机等强噪声设备安装在工棚内,实施封闭施工、半封闭施工。
3、为了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应充分做好爆破方案,包括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计划,并力求避免在晨昏、夜间和正午开山施炮和施工。爆破前提前通知附近村民,禁止进入爆破禁区。
4、合理布置施工平面,充分利用地形山坡对噪音的阻隔作用,调整作业工
时,减少噪声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同时做好施工人员的劳动防护。
5、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22:00~次日6:00和中午午休时间尽量避免有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特别是砂石料筛分系统应当在上述时段停止作业。
6、根据施工布置,坝址区施工生活管理设施就近租用伊家坦村现有房屋和空地,电站区施工生活管理设施就近租用南庄村现有房屋和空地。施工期间增加了上述两村的人员流动量,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减少人为噪声对附近村民的影响。
7、结合水土保持,搞好道路两侧及施工生活区的绿化,增加绿化面积以降低噪声。
8、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尽可能减少其产生的噪声;
9、在沿线主要村庄显眼处设置交通标识牌,提醒运输车辆司机在经过居住区时,减缓车速,禁止夜间鸣高音喇叭;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尽量减少夜间运输。
10、修建施工道路时应当尽量进行平整,并加强施工交通道路管理和养护工作,在车流量高的路段设置交通岗或交通员,疏导交通,加强交通管理。
4.1.3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土石方开挖回填扬尘防治措施
⑴采用湿法作业减少土石方开挖产生的粉尘量。钻机安装除尘装置。
⑵爆破前对岩石进行洒水,充分湿润,以便减少爆破时产生的粉尘,爆破后马上进行洒水喷雾,控制粉尘漫延。
2、砂石料筛分、砼搅拌和细颗粒散体建筑材料装卸过程扬尘治理措施 ⑴砂石料加工时,石料粗破应在破碎机上设置喷水设施,对受料口均匀喷洒水雾,降低粗破生产时产生的粉尘。施工拌料时,即用即拌,设置围护工棚,防止粉尘吹散产生扬尘。
⑵运输易产生粉尘的细颗粒散体材料时应采取良好的密封状态运输,装载土料等多尘物料时,应堆放整齐以减少受风面积,并适当加湿或盖上苫布,以降低运输过程中起尘量。装卸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水泥运输过程应选
择使用节能、无噪声、无粉尘污染、运行可靠的全自动水泥喷射泵管道输送。
⑶拌和楼应安装除尘装置。
⑷除尘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按操作规程进行维护、保养、检修,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达到控制标准。
3、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扬尘治理措施
⑴建设单位配备一辆洒水车,非雨日每天对场内交通道路进行洒水。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湿润,以减少汽车轮胎与路面接触而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此外,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
⑵施工区内干道车辆实行限速控制,干旱、多风季节施工道路每天洒水不少于两次,以减少粉尘污染。
4、建筑材料堆场和弃渣场扬尘防治措施
⑴对容易产生粉尘的水泥、白灰、细土料等细颗粒散体材料应设临时仓库,专人管理,避免散装水泥、黄砂、白灰等物质长期露天堆放在施工现场;若需要堆放散装粉、粒状材料在室外,应根据材料特性分别采用雨布覆盖或经常性喷洒水,以减少扬尘。
⑵砂石料特别是细骨料应避免露天堆放,骨料堆积边坡角度不宜过大,并适当加湿,防止骨料被风吹散。必要时堆放的细砂石料应用遮布盖住,避免风吹起尘。
⑶临时堆料场、堆土场需保持一定的湿度,工程弃渣应及时清运并定点堆放,以减少扬尘量。
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车辆,对于排放废气较多的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另外,应尽量选用质量高、对大气环境影响小的燃料。要加强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尽量减少因机械、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空气污染。
4.1.4施工期固废防治措施
在施工生活区及施工作业区设置垃圾桶,袋装收集生活垃圾,并在施工人员生活区设垃圾堆放池,安排清洁工负责日常生活垃圾的清扫,并由环卫部门
定时清运。
4.1.5施工期人群健康防治对策
施工单位应配备专职医护人员,做好施工人员的卫生保健、防疫检疫工作。每年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并做好工区卫生管理,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4.1.6施工期交通运输保障措施
1、为保证交通运输安全,保障沿线村民的出行安全,建议在进入依路而建农居之前,设置道路减速带,提醒司机减速慢行;同时在乡村公路大转弯处设置道路反射镜,减少行车事故。
2、由于目前乡村公路级别不高,施工重型运输卡车高强度运行后可能对部分路段路面造成一定损坏,施工单位需及时修复受损路段,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
4.1.7施工期生态保护对策
1、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教育施工人员加强对施工区周围林木的保护,减少对作业区周围耕地、植被的破坏,征地范围外的林木严禁砍伐,不损坏施工营地之外的地表土壤和植被,已征用的林地应尽可能予以保留,尽量减少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严禁施工人员借施工之机进山采伐树木和抓捕动物,确保工程区附近野生动植物的安全,保持物种多样化。
2、施工期对施工机械噪声进行控制,特别是夜间20:00以后禁止各类高噪声设备施工,以免影响野生动物夜间休息和猎食;早上为野生动物最活跃的时段,强噪声施工项目应安排在早上8点以后进行,以免对野生动物产生惊扰。夜间禁止光污染较大的施工项目,以免给鸟类休息和产卵带来影响;风速比较大的天气,减少扬尘污染较大的施工项目,避免扩大空气污染范围。
4.1.8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表4-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汇总表
4.2营运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对策
4.2.1水库水质保护对策
1、建议在水库库尾、坝址前各设置一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按照国家监测规范要求,每年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2、加强库区集雨区内的自然植被、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建设,开展山林绿化,提高保护区绿化覆盖率,鼓励生态林和防护林建设,根治水土流失,净化水体。严禁滥砍、滥伐、盗伐行为,禁止毁林开荒,以减少水土流失入库;禁止野外用火,以保护森林植被。
3、禁止向库区水体排放污水、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分辨等废弃物,禁止可能污染库区水体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4、库区上坝段公路应做好护栏,加强有毒、有害物品、油类、粪便的运输车辆的管理,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以防污染事件的发生。
5、大于25度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适宜发展种植毛竹及珍贵针阔叶林养份植物。
6、水库蓄水前一年,应按《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水库清理,全部清理工作应在水库蓄水前三个月完成,并按《库区清理技术要求》进行验收。
7、严格按照可研设计落实伊家坦村的生活供水。
4.2.2坝址下游河道水质保护对策
1、建议在电站尾水出口处及札溪、洄溪汇合口札溪上各设置一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按照国家监测规范要求,每年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2、在水库坝址下游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多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中氮、磷的流失;对农药的施用量要进行控制,减少有毒有害农药的流失量,推广生态村的建设,以有效减轻农业面源对水体的污染。
3、为保证坝址下游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水库应在现有设计基础上将下泄生态环境流量增大至0.15m 3/s。
4、禁止在坝址下游札溪河道两岸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
其他废弃物,对规模化的禽畜养殖严格控制或禁止。
5、为更好的解决坝址下游河道水质、用水灌溉等问题,建议淳安县按照“武强溪流域十一五堰坝修建规划”,尽早实施黄林关堰坝、樟村堰坝、双许堰坝、余家堰坝。此外,鉴于此次公众参与调查期间念柒坞村提出要求配套解决该村的灌溉水问题,因此,环评要求在念柒坞村建设一处拦水堰坝,以拦蓄上游来水,作为工程实施对下游的工程补偿。
4.2.3工程管理区污染防治对策
1、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工程建成后,水库电站运行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可采用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具体的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
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后,可用作附近农田及林地的灌溉用水。
2、噪声污染防治
(1)设备选型时,尽量选用优质低噪声设备;
(2)设备安装是,采用减振垫、消音器等辅助设施;
(3)厂房的铅笔材料选用吸声材料;
(4)厂房内平面设计时尽量将产生噪声的设备水轮机、发电机等不止在厂房中间;
(5)电站厂区进行绿化设计,四周种植一些高大乔木以起到降噪效果。
3、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电站运营管理期间,在厂区的生活管理区应设置一处垃圾站,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集中至垃圾站,由环卫部门定时清运处置。
4.2.4风险减缓对策
为了确保工程拦水坝安全,除害兴利,充分发挥效益,努力避免灾害风险,该项目建设从勘测、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防范和应急措施,做到防患未然,防微杜渐。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如果大坝设计、施工中存在问题,留下质量隐患,在使用中就有溃坝的风险,对下游造成洪水威胁,因此必须确保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尤其是大坝和防洪墙。
(2)武强溪流域暴雨洪水频繁,山高坡陡,汇流速度快,洪水具有陡涨陡落的洪水特点,为确保枢纽安全及充分发挥电站效益,需收集上游降雨信息,为工程最优防洪调度方案的实施可提供可靠依据。工程防汛调度服从淳安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指挥。根据本工程的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库防洪运行调度原则为:
主汛期(梅雨期)起调水位为307m ,台汛期及非汛期按正常蓄水位314.0m 调度。在水库坝前水位高于汛限水位、低于泄洪闸闸底高程(310.0m )时,先开启放水孔进行预泄。当水库水位高于泄洪闸闸底高程(310.0m ),低于20年一遇洪水位(314.66m ),根据需要,逐步开启中间1孔进行泄洪,控制余家出口不大于610m 3/s。水库坝前水位大于20年一遇水位(314.66m ),再逐步开启另两孔泄洪闸以保护大坝安全。
(3)运行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科学的高度方案进行操作,密切注意区域天气预测和流域水文预报,并进行合理性分析。加强主要建筑物的日常安全维护,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处理,严格执行已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制定各种应急措施预案,减免环境损失。
(4)加强施工期,特别是暴雨期间、洪水期间部分地段产生滑坡、岩崩、泥石流以及岩溶塌陷等自然灾害的综合监测,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5)电站内设置挡油坎、防火墙、事故油池、通风及消防等设施。
(6)加强设备监督,及时发现、消除设备隐患,加强检修过程管理,防止人员责任事故,加强运行操作管理, 杜绝恶性误操作事故,以及制定升压站安全
风险应急预案等措施。
4.3环保投资估算
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共需投资为288.88万元。其中主体工程已列投资为107.50万元,新增方案投资181.38万元。
根据7.1~7.2节分析,将工程施工期、营运期环保对策措施汇总见表7.3-1,并进行环保投资估算。结果表明,工程环保投资82.9万元,占工程总投资5569.5万元的1.5%。
5公众参与结论
根据对木瓜水库工程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所有的个人和团体都对本工程了解且对当地环境质量满意,绝大多数公众对本工程的建设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不担心,但团体公众提出要注意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中洲镇念柒坞村提出要做好下游的生产、灌溉用水的配套。调查公众100%表示对木瓜水库建设支持赞成。
6环保审批符合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水力发电属于鼓励类项目。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但本工程属于小水电项目,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环发〔2006〕93号《关于有序开发小水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此类项目应加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生态破坏,切实落实生态流量。
木瓜水库工程为《淳安县武强溪流域规划》中的近期重点工程。因此工程建设与武强溪流域规划相符。
工程区域札溪、洄溪为Ⅱ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二类区;为1类声环境功能区。根据《淳安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送审稿),工程位于淳安县西南部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0127B04限制准入区),符合其生态保护及建设方向。因此,工程建设符合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工程为非污染生态型建设项目,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方面;根
据环评影响分析,工程施工期非生产生活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施工生产或绿化、浇洒,生产营运期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于农田灌溉、绿化,不向洄溪水体排放。施工期、营运期噪声通过加强管理、采用隔振、消声措施后,可以做到厂界达标。工程为水电项目,无废气污染源,工程区环境空气可以维持在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工程坝址设置了放水孔,拟通过放水下泄生态流量来维持坝址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分析表明下泄0.15m 3/s流量基本可行,可以满足工程设计发电,不影响下游两岸居民生活、农业概况用水。因此,工程建设可以实现达标排放、环境可行。
工程施工期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作为施工用水、道路浇洒抑尘、绿化等,不向河道排放,工程运行期间,就工程本身而言,无新增水污染物、环境空气污染物,能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的要求。 7环评总结论
工程建设符合武强溪流域规划,工程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经济效益明显。
工程施工运行对水、气、声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环评分析表明木瓜水库在满足下泄生态流量不小于0.15m 3/s、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水土保持,采取环评提出的环保对策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淳 安 县 木 瓜 水 库 工 程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
(简写本)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ENVIRONMENTAL SCIENCE RESEARCH DESIGN INSTITUTE OF ZHEJIANG PROVINCE
国环评证:甲字第2003号
二○○七年十二月
1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
1.1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淳安县木瓜水库工程;
2、建设地点:淳安县中洲镇;
3、河流名称:武强溪流域札溪;
4、建设性质:新建;
5、工程任务和规模:淳安县木瓜水库任务是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流域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8.10km 2。水库总库容188.0万m 3,防洪库容89.08万m 3,水库正常蓄水位314.0m ,相应库容169.3万m 3,发电死水位298.0m 、相应库容25.90万m 3,水库调节库容143.4万m 3,电站装机容量5.0MW ,多年平均取水量3690万m 3,拦河坝坝顶高程315.3m 、最大坝高35.3m 、坝顶宽度3.5m 、长度110.0m ,为混凝土拱坝。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的有关规定及《武强溪流域规划报告》,确定本工程规模属小(1)型,工程等别为Ⅳ等,水库拦河坝为4级建筑物,发电引水系统、厂房、升压站等为5级建筑物,临时建筑物施工临时围堰等为5级建筑物。
6、工程总投资5569.5万元,工程施工总工期共23个月。
1.2工程分析
工程为非污染生态型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期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生产、生活废水、施工噪声、爆破噪声、施工扬尘、固废等的影响;工程库区淹没、永久性征地、施工临时用地及弃渣堆放将造成工程区域沿线植被损失,新增大量的水土流失,对河道行洪能力、景观、水质、生态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水库建设后,坝址以上将形成库区,库水位具有一定的变幅。水库运行后,库区内流速将减缓,由现状的山溪河流形态改变为湖库形态,水流形态发生彻底改变。
工程实施隧洞引水发电,引水隧洞长约10km ,造成水库大坝以下札溪形成减水段,减水段长约13.2km 。工程运行后,坝址以下札溪河道流量将主要取决
于区间支沟来水。根据分析,木瓜水库以上流域面积38.1km 2,坝址以下至电站尾水汇入口区域流域面积为63.3 km2。
根据木瓜电站发电需要,电站将根据电网负荷运行,夜间部分时段停机,用电高峰时段发电,使得厂房尾水汇入后,厂房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将发生一定起伏变化。
工程运行后,由于水库大坝下游河段减水,坝下近距离河段还可能产生脱水,河段流量减少,将导致稀释自净能力有一定的减弱,可能对河道水质带来一定的影响。
木瓜水库库容较小,库内水体交换频繁,电站属于清洁能源,基本无生产废水排放,运行期工程本身基本对河道水质影响较小。
2工程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水环境质量
根据本次环评期间对坝址上下游河道5个断面两天的监测表明,现状札溪、洄溪支流pH 值、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氮、石油类、粪大肠菌群、溶解氧的监测结果均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的限值。说明评价区地表水的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2、声环境质量
根据本次环评期间对工程区声环境现状监测表明,工程所在区域声环境可以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表明评价区域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3、环境空气
根据本次环评期间在发电厂房处设点监测表明,工程所在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表明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4、陆生植被
在木瓜库尾及其邻近下游地区,以马尾松及杉木等温性针叶林为主,伴有竹林、少量的落叶阔叶树种。天然的马尾松组成纯林,分布在山腰及以上;杉
木林、竹林多是人工纯林,主要分布在山腰及以下;此外,亦可见二者镶嵌分布的景观。另外,可见栓皮栎林和小块人工栽培的经济林(茶、山核桃)镶嵌分布格局。
工程区水稻主要分布于电站厂房区,其它分布于山间小块平地和河滩地。 经环评期间走访相关林业部门收集调查资料表明,工程区域无珍稀保护树种及古树名木。
5、陆生动物
经环评期间走访相关野保站收集调查资料表明,工程区不属于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未发现珍稀野生动物,具体见报告书附件有关证明。
6、水生生物
工程所在的札溪属于武强溪流域上游,为山溪性河道,由于人类活动频率,渔业资源比较单一,河流水生生物以山溪性常见小型鱼类为主,无珍稀水生生物物种,亦无对水文情势变化敏感的水生生物。淳安县水利局、渔政局相关证明见报告书附件。
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废水
施工期各类生产废水均经处理后回用作施工用水,处理产生的沉渣运至弃渣场,施工废水不直接排入工程区域附近溪流;施工期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作附近农田的灌溉用水,不直接排入工区附近的溪流。因此,施工期各类废水对札溪、洄溪以及武强溪水质影响较小。
2、噪声
项目施工期噪声影响是暂时的,只要严格按照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进行施工,项目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3、空气
由于施工区目前的空气环境质量较好,大气稀释能力和环境容量都比较大,
不会对当地的大气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施工期的活动属短期行为,随着施工的结束,大量施工人员、生产设施撤离,施工场地将得到恢复。环境空气质量将恢复到原有水平。
4、固废
施工生活区和集中施工区设置垃圾筒,收集后集中堆放由环卫部门定时清运,则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5、人群健康
施工期人群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施工人员,只要做好施工人员劳动保护,可确保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
6、水土保持
本工程库区淹没、建筑物永久占地、施工临时占地、弃渣场及料场占地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共计21.196hm 2,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共计18.306hm 2。土石方开挖(包括表层土、石方和砂石料)共计145955m 3,填方93033m 3,产生弃渣52922m 3,预计水土流失量达2969.2t ,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817.7t ,原生态水土流失量为151.0t ,其中整个施工期间产生的水土流失量为2923.3t ,新增土壤流失量为2829.0t 。经平衡后弃渣共计52922m 3,分别运至7个弃渣场。
3.2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3.2.1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木瓜水库建成后对下游防洪是有利的。
洄溪南庄以下至汇合口南现有的堤顶高程不能满足5年一遇现状洪水,该断面现状5年一遇最大洪峰流量为619m 3/s,木瓜水库电站设计流量为
4.376m 3/s,约占0.707%,因此,发电尾水对洄溪以下河道防洪影响较小。
木瓜电站发电多年平均引水量3690万m 3,多年平均引水流量1.17m 3/s,因此,木瓜水库、电站工程建成后,河道坝址断面多年平均流量减少为0.338m 3/s、多年平均发电引水水量占坝址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7.6%;札溪、洄溪汇合处札溪多年平均流量减小为2.793m 3/s、多年平均发电引水量占札溪多
年平均径流量的28.8%。坝址断面天然现状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0.062m 3/s、木瓜水库建设完成后,由于拦水筑坝、发电引水,枯水期若不采取放水措施,水库坝址断面将无径流下泄。工程可研设计放水孔位于在大坝中段,放水孔中心高程为292.00m ,孔径为0.50m ,设计水库下泄生态环境用水0.1m 3/s,该流量大于现状天然情况下坝址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
木瓜水库电站位于武强溪上游另一条支流——洄溪上、南庄村对岸,工程发电多年平均引水发电流量1.17m 3/s,工程建成后,发电尾水通过尾水渠排入洄溪,经过约2km 后与札溪汇合入武强溪主流。木瓜水库建成后,将增大枯水期南庄村至两溪汇合口河段的径流量,有利于该区段两岸生产、生活、农业灌溉用水、环境用水。
3.2.2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木瓜水库建成后,经过水库的自净作用,水库水质预计将不劣于建库前。预测表明水库建成后,总氮的浓度为0.118mg/l,总磷的浓度为0.009mg/l,对照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类型标准,水库处于贫营养化状况(OT)。
木瓜水库坝址至札溪、洄溪汇合口区段内现有11个自然村分布。根据预测分析,木瓜水库建设后,若水库不放水,坝址下游河道水质将达不到Ⅱ类水质功能区的要求;但工程可研设计坝址留有放水孔,设计下泄生态流量0.1m 3/s,根据预测,90%保证率最枯月水库向下游下泄0.1m 3/s的水量后,木瓜水库坝址至下游札溪、洄溪汇合口区间河道的水质将达到Ⅱ类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
由于木瓜电站发电尾水枯水期排放,将增大洄溪南庄村以下河道的枯水期流量,而木瓜水库水质较好,根据预测基本可以维持现状的Ⅱ类水质,因此,对木瓜电站厂房下游洄溪河道水质而言存在改善作用。
经计算,木瓜水库α=25,水库水温为混合型水温结构,库表至库底水温变化不大。故从木瓜水库引水的水温对洄溪下游水质、农业灌溉基本无影响。
3.2.3对下游用水户的影响
(1)生活用水
伊家坦村距离木瓜水库坝址250m ,由于该村距离坝址较近,工程建设后,
该村上游几乎无集雨面积,故生活饮用水将受工程建设的影响。工程可研已经考虑在坝址设置放水孔放水解决伊家坦村的生活用水需求。
目前木瓜村、札源村、樟村、毛山岗村、念柒坞村、田坑村、富川村居民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为村庄后的札溪支流山泉水、山沟的溪水(不直接从札溪地表提水),基本由村里统一到山上支流拦蓄、收集后引至村办自来水蓄水池,经简单处理后再向村民供水。
根据分析,工程后按枯水期水库不下泄水量考虑,由于区间集水、工程后樟村断面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068m 3/s、富川断面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10m 3/s。大于该区间河段生活需水流量,因此,坝址以下区间流量可以满足坝址以下沿河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2)灌溉用水
经调查统计,库区下游需灌溉水田1235亩,旱地527亩。除少量水田使用抽水机埠抽水灌溉以外,大部分水田采用山泉、坡地等自流水灌溉,基本上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旱地则主要通过调整作物的种植模式,修建一些小蓄水池以增加蓄水量,解决天旱时用水的需要。水田按种植单季稻和一熟油菜,旱地按种植油莱、黄豆、玉米三熟来计算年灌溉净需水量。净需水量的计算是根据《浙江省用水定额(试行)》山区灌溉标准来确定的。灌溉保证率为淹灌90%,计算得出札溪流域水田多年平均灌溉定额为525m 3/亩,旱地多年平均灌溉定额为150m 3/亩。经计算,流域内耕地的多年平均灌溉需水总量为74.06万m 3。
木瓜水库实施后,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占札溪总集雨面积的37.6%,62.7%的集雨面积仍位于坝址以下,根据计算,木瓜水库建设后,樟村断面多年平均流量为1.639m 3/s、年径流量为0.5168亿m 3;富川断面多年平均流量0.7715亿m 3,故这些水量完全可以满足灌溉用水需求。
因此,木瓜水库建设对下游灌溉用水基本无影响。
(3)河道生态需水
工程可研设计放水孔,设计下泄河道生态用水0.1m 3/s。
环评分析,工程坝址处的多年平均流量为1.508m 3/s,则其1/10流量应不
小于0.15m 3/s;根据分析,目前坝址断面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062m 3/s(1978年12月) 。两者比较,则环评要求水库最小的下泄生态流量不应小于0.15m 3/s。
3.2.4水资源平衡、配置使用合理性分析
1、水库水资源平衡
木瓜水库建成后,其水量①首先保证坝址下游伊家坦村生活用水,供水保证率95%;②下游生态环境流量按0.15m 3/s泄放;③余水用于引水发电。
以下对水库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以论证下游伊家坦村、生态环境流量下泄的可能性和保证性。
按照以上原则进行1959~2005年长系列水库调节计算表明:木瓜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4752万m 3;水库多年平均供下游(伊家坦村)生活水量0.63万m 3,生态供水量473万m 3,发电引水水量3690万m 3。水库多年径流调节成果见表6.4-1。由表可见,木瓜水库建成后规划年各项需水均能满足。
2、坝址下游水资源平衡
坝址下游札溪支流水资源①首先保证坝址下游生活用水,供水保证率95%;②同时考虑灌溉用水,灌溉保证率90%。坝址以下区域可供水量计算采用1959年~2005年长系列逐月计算,供水保证率采用年供水保证率。各计算分区水资源量为上游计算分区弃水量与区间天然径流叠加后水量。
坝址以下各计算分区,水库建成后规划年生活、农田灌溉需水均能满足,不缺水。
3、下泄生态环境用水量合理性复核
工程可研设计放水孔下泄生态流量考虑0.1m 3/s,采用国家环保总局环评管理司印发的《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推荐的计算方法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表明,坝址断面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062m 3/s、按最小月平均径流法计算出坝址断面需下泄流量0.127m 3/s,稀释净化水量0.1m 3/s,而采用T ennant 法计算确定下泄生态环境流量为0.15m 3/s,大于其他三种方法确定的下泄流量,因此,认为下泄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取0.15m 3/s。故可研设计的0.1m 3/s下泄生态流量需有所增大至0.15m 3/s,这也是浙江省水利厅对工程水资源论证的批复要求。
3.2.5生态影响分析
运营期由于水库的蓄水,水库周边生态系统逐渐恢复至原有状态,所以对各种陆生生物的影响很小,且引水隧道的建设亦不会阻碍原有动物的交通路径。此外,主体工程设计中在厂区空地内进行绿化,一定程度上将弥补工程建设造成的林草植被损失,对植被生态的恢复和水土保持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调查,工程区没有珍稀动植物分布,故工程建设对陆生生物影响不大。
木瓜水库建设后,水库坝址以上多年平均约80%的水量将通过隧道引至洄溪,该引水量约占札溪总多年平均径流量29.5%,从而使得坝址下游札溪河道水文条件发生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径流量。坝址断面现状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为0.062m 3/s,水库建成后将设置放水孔放水,放水量大于0.062m 3/s,故工程后坝址90%最枯月径流量有所加大、多年平均流量减小。河道流量减小后,使得河流宽深比、细小沉积物的百分比、掩蔽率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使某些山溪鱼类的主要食物、栖息地减少,同时使它们失去了掩蔽的作用,将对札溪支流河流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为切实落实河道生态环境下泄流量的实施,工程可研设计了放水孔,环评通过分析要求将下泄生态流量由设计的0.1m 3/s增大至不小于0.15m 3/s,满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的要求。通过向下游放水后,工程对河道水生生态的影响将有所改善,而下游河道水质可以保持在现有的Ⅱ类水平。调查表明,札溪无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因此,工程建设总体而言对河道水生生物虽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工程占地会给农业和林业带来不利影响,被占用土地因利用方式改变而丧失生产力,从而给当地农业和林业造成一定的损失。由于施工临时占地只是暂时性的,在施工结束后,土地还可以恢复原有土地使用功能,因此,施工临时占地对当地农业、林业生产的影响很小。
3.2.6工程管理营运对环境的影响
木瓜水库电站管理设施房屋建筑500m 2。营运管理期间,主要是管理人员
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电站运行噪声等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表明,营运期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水轮机、发电机等采用合理布局、减振、消音措施后,可以做到厂界达标,工程管理营运对环境影响极小。
3.2.7环境风险分析
根据木瓜水库工程的开发任务、规模、工程布置和主要建筑物设计、运用方式,以及工程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气候条件、景观植被、水文泥沙状况、水环境质量、水生生物等环境状况,结合本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经过初步风险识别,确定工程环境风险主要为洪水风险、引水隧洞施工中突发事故风险、电站漏油和升压站安全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
4环保对策措施及环保投资
4.1施工期环保对策措施
4.1.1水污染防治措施
⑴砂石料系统废水
根据工程分析,砂石料系统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 ,建议采用下面工艺进行处理:
原水
回用
⑵砼搅拌系统废水处理
砼搅拌系统废水pH 值约为11,废水中SS 浓度较高,建议该废水采用上述砂石料废水处理工艺,但需在调节池内加入适量的酸调节pH 值呈中性,然后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或绿化、道路、施工场地浇洒、抑尘,沉渣定期清运至弃渣场。
⑶基坑废水处理
基坑废水中SS 含量和pH 值较高,根据类似水电项目对基坑废水的处理经验,建议该废水采用上述砂石料废水处理工艺,但需在调节池内加入适量的酸调节pH 值呈中性,然后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生产或绿化、道路、施工场地
浇洒、抑尘,同时要定期清运沉渣。
⑷含油废水
严格禁止在河道中直接洗带油的机械,在汽车保养站、机械修配站产生的含油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石油类,建议采用以下处理工艺:
絮凝剂
原水回用 ⑸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在施工人员生活区和主要的施工集中区(坝址区和厂址区)各设置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一座。具体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生活污水
食堂废水农田灌溉 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出水可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中灌溉水质的要求,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严禁排入河道内。
4.1.2施工期噪声防治措施
1、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采取高性能、低噪声的设备,降低声源噪声。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管理,维持施工机械良好的运转状态,对发出强噪声需要维修的机械,应停止使用,及时修理。
2、砂石筛分系统采用橡胶筛网、塑料钢板、涂阻尼材料以降低噪声。振动大的设备可在机器基础与其他结构之间铺设一定弹性的软材料、毛毡、橡胶板。此外,建议将搅拌机、真空泵、锯板机等强噪声设备安装在工棚内,实施封闭施工、半封闭施工。
3、为了减少工程施工爆破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应充分做好爆破方案,包括爆破方式、数量、时间的计划,并力求避免在晨昏、夜间和正午开山施炮和施工。爆破前提前通知附近村民,禁止进入爆破禁区。
4、合理布置施工平面,充分利用地形山坡对噪音的阻隔作用,调整作业工
时,减少噪声对施工人员的影响。同时做好施工人员的劳动防护。
5、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22:00~次日6:00和中午午休时间尽量避免有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特别是砂石料筛分系统应当在上述时段停止作业。
6、根据施工布置,坝址区施工生活管理设施就近租用伊家坦村现有房屋和空地,电站区施工生活管理设施就近租用南庄村现有房屋和空地。施工期间增加了上述两村的人员流动量,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减少人为噪声对附近村民的影响。
7、结合水土保持,搞好道路两侧及施工生活区的绿化,增加绿化面积以降低噪声。
8、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尽可能减少其产生的噪声;
9、在沿线主要村庄显眼处设置交通标识牌,提醒运输车辆司机在经过居住区时,减缓车速,禁止夜间鸣高音喇叭;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尽量减少夜间运输。
10、修建施工道路时应当尽量进行平整,并加强施工交通道路管理和养护工作,在车流量高的路段设置交通岗或交通员,疏导交通,加强交通管理。
4.1.3施工期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土石方开挖回填扬尘防治措施
⑴采用湿法作业减少土石方开挖产生的粉尘量。钻机安装除尘装置。
⑵爆破前对岩石进行洒水,充分湿润,以便减少爆破时产生的粉尘,爆破后马上进行洒水喷雾,控制粉尘漫延。
2、砂石料筛分、砼搅拌和细颗粒散体建筑材料装卸过程扬尘治理措施 ⑴砂石料加工时,石料粗破应在破碎机上设置喷水设施,对受料口均匀喷洒水雾,降低粗破生产时产生的粉尘。施工拌料时,即用即拌,设置围护工棚,防止粉尘吹散产生扬尘。
⑵运输易产生粉尘的细颗粒散体材料时应采取良好的密封状态运输,装载土料等多尘物料时,应堆放整齐以减少受风面积,并适当加湿或盖上苫布,以降低运输过程中起尘量。装卸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水泥运输过程应选
择使用节能、无噪声、无粉尘污染、运行可靠的全自动水泥喷射泵管道输送。
⑶拌和楼应安装除尘装置。
⑷除尘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按操作规程进行维护、保养、检修,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达到控制标准。
3、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扬尘治理措施
⑴建设单位配备一辆洒水车,非雨日每天对场内交通道路进行洒水。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清洁、湿润,以减少汽车轮胎与路面接触而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此外,加强对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
⑵施工区内干道车辆实行限速控制,干旱、多风季节施工道路每天洒水不少于两次,以减少粉尘污染。
4、建筑材料堆场和弃渣场扬尘防治措施
⑴对容易产生粉尘的水泥、白灰、细土料等细颗粒散体材料应设临时仓库,专人管理,避免散装水泥、黄砂、白灰等物质长期露天堆放在施工现场;若需要堆放散装粉、粒状材料在室外,应根据材料特性分别采用雨布覆盖或经常性喷洒水,以减少扬尘。
⑵砂石料特别是细骨料应避免露天堆放,骨料堆积边坡角度不宜过大,并适当加湿,防止骨料被风吹散。必要时堆放的细砂石料应用遮布盖住,避免风吹起尘。
⑶临时堆料场、堆土场需保持一定的湿度,工程弃渣应及时清运并定点堆放,以减少扬尘量。
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的施工机械、车辆,对于排放废气较多的车辆,应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另外,应尽量选用质量高、对大气环境影响小的燃料。要加强机械、车辆的管理和维修,尽量减少因机械、车辆状况不佳造成的空气污染。
4.1.4施工期固废防治措施
在施工生活区及施工作业区设置垃圾桶,袋装收集生活垃圾,并在施工人员生活区设垃圾堆放池,安排清洁工负责日常生活垃圾的清扫,并由环卫部门
定时清运。
4.1.5施工期人群健康防治对策
施工单位应配备专职医护人员,做好施工人员的卫生保健、防疫检疫工作。每年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并做好工区卫生管理,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4.1.6施工期交通运输保障措施
1、为保证交通运输安全,保障沿线村民的出行安全,建议在进入依路而建农居之前,设置道路减速带,提醒司机减速慢行;同时在乡村公路大转弯处设置道路反射镜,减少行车事故。
2、由于目前乡村公路级别不高,施工重型运输卡车高强度运行后可能对部分路段路面造成一定损坏,施工单位需及时修复受损路段,保证道路的正常通行。
4.1.7施工期生态保护对策
1、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教育施工人员加强对施工区周围林木的保护,减少对作业区周围耕地、植被的破坏,征地范围外的林木严禁砍伐,不损坏施工营地之外的地表土壤和植被,已征用的林地应尽可能予以保留,尽量减少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严禁施工人员借施工之机进山采伐树木和抓捕动物,确保工程区附近野生动植物的安全,保持物种多样化。
2、施工期对施工机械噪声进行控制,特别是夜间20:00以后禁止各类高噪声设备施工,以免影响野生动物夜间休息和猎食;早上为野生动物最活跃的时段,强噪声施工项目应安排在早上8点以后进行,以免对野生动物产生惊扰。夜间禁止光污染较大的施工项目,以免给鸟类休息和产卵带来影响;风速比较大的天气,减少扬尘污染较大的施工项目,避免扩大空气污染范围。
4.1.8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表4-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汇总表
4.2营运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对策
4.2.1水库水质保护对策
1、建议在水库库尾、坝址前各设置一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按照国家监测规范要求,每年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2、加强库区集雨区内的自然植被、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建设,开展山林绿化,提高保护区绿化覆盖率,鼓励生态林和防护林建设,根治水土流失,净化水体。严禁滥砍、滥伐、盗伐行为,禁止毁林开荒,以减少水土流失入库;禁止野外用火,以保护森林植被。
3、禁止向库区水体排放污水、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分辨等废弃物,禁止可能污染库区水体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4、库区上坝段公路应做好护栏,加强有毒、有害物品、油类、粪便的运输车辆的管理,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以防污染事件的发生。
5、大于25度以上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适宜发展种植毛竹及珍贵针阔叶林养份植物。
6、水库蓄水前一年,应按《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水库清理,全部清理工作应在水库蓄水前三个月完成,并按《库区清理技术要求》进行验收。
7、严格按照可研设计落实伊家坦村的生活供水。
4.2.2坝址下游河道水质保护对策
1、建议在电站尾水出口处及札溪、洄溪汇合口札溪上各设置一个常规水质监测断面,按照国家监测规范要求,每年定期进行水质监测。
2、在水库坝址下游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多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中氮、磷的流失;对农药的施用量要进行控制,减少有毒有害农药的流失量,推广生态村的建设,以有效减轻农业面源对水体的污染。
3、为保证坝址下游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水库应在现有设计基础上将下泄生态环境流量增大至0.15m 3/s。
4、禁止在坝址下游札溪河道两岸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
其他废弃物,对规模化的禽畜养殖严格控制或禁止。
5、为更好的解决坝址下游河道水质、用水灌溉等问题,建议淳安县按照“武强溪流域十一五堰坝修建规划”,尽早实施黄林关堰坝、樟村堰坝、双许堰坝、余家堰坝。此外,鉴于此次公众参与调查期间念柒坞村提出要求配套解决该村的灌溉水问题,因此,环评要求在念柒坞村建设一处拦水堰坝,以拦蓄上游来水,作为工程实施对下游的工程补偿。
4.2.3工程管理区污染防治对策
1、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工程建成后,水库电站运行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可采用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具体的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污水
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后,可用作附近农田及林地的灌溉用水。
2、噪声污染防治
(1)设备选型时,尽量选用优质低噪声设备;
(2)设备安装是,采用减振垫、消音器等辅助设施;
(3)厂房的铅笔材料选用吸声材料;
(4)厂房内平面设计时尽量将产生噪声的设备水轮机、发电机等不止在厂房中间;
(5)电站厂区进行绿化设计,四周种植一些高大乔木以起到降噪效果。
3、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电站运营管理期间,在厂区的生活管理区应设置一处垃圾站,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集中至垃圾站,由环卫部门定时清运处置。
4.2.4风险减缓对策
为了确保工程拦水坝安全,除害兴利,充分发挥效益,努力避免灾害风险,该项目建设从勘测、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防范和应急措施,做到防患未然,防微杜渐。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1)如果大坝设计、施工中存在问题,留下质量隐患,在使用中就有溃坝的风险,对下游造成洪水威胁,因此必须确保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尤其是大坝和防洪墙。
(2)武强溪流域暴雨洪水频繁,山高坡陡,汇流速度快,洪水具有陡涨陡落的洪水特点,为确保枢纽安全及充分发挥电站效益,需收集上游降雨信息,为工程最优防洪调度方案的实施可提供可靠依据。工程防汛调度服从淳安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指挥。根据本工程的水资源论证报告,水库防洪运行调度原则为:
主汛期(梅雨期)起调水位为307m ,台汛期及非汛期按正常蓄水位314.0m 调度。在水库坝前水位高于汛限水位、低于泄洪闸闸底高程(310.0m )时,先开启放水孔进行预泄。当水库水位高于泄洪闸闸底高程(310.0m ),低于20年一遇洪水位(314.66m ),根据需要,逐步开启中间1孔进行泄洪,控制余家出口不大于610m 3/s。水库坝前水位大于20年一遇水位(314.66m ),再逐步开启另两孔泄洪闸以保护大坝安全。
(3)运行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科学的高度方案进行操作,密切注意区域天气预测和流域水文预报,并进行合理性分析。加强主要建筑物的日常安全维护,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处理,严格执行已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制定各种应急措施预案,减免环境损失。
(4)加强施工期,特别是暴雨期间、洪水期间部分地段产生滑坡、岩崩、泥石流以及岩溶塌陷等自然灾害的综合监测,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5)电站内设置挡油坎、防火墙、事故油池、通风及消防等设施。
(6)加强设备监督,及时发现、消除设备隐患,加强检修过程管理,防止人员责任事故,加强运行操作管理, 杜绝恶性误操作事故,以及制定升压站安全
风险应急预案等措施。
4.3环保投资估算
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共需投资为288.88万元。其中主体工程已列投资为107.50万元,新增方案投资181.38万元。
根据7.1~7.2节分析,将工程施工期、营运期环保对策措施汇总见表7.3-1,并进行环保投资估算。结果表明,工程环保投资82.9万元,占工程总投资5569.5万元的1.5%。
5公众参与结论
根据对木瓜水库工程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所有的个人和团体都对本工程了解且对当地环境质量满意,绝大多数公众对本工程的建设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不担心,但团体公众提出要注意工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中洲镇念柒坞村提出要做好下游的生产、灌溉用水的配套。调查公众100%表示对木瓜水库建设支持赞成。
6环保审批符合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水力发电属于鼓励类项目。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但本工程属于小水电项目,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环发〔2006〕93号《关于有序开发小水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此类项目应加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活动造成生态破坏,切实落实生态流量。
木瓜水库工程为《淳安县武强溪流域规划》中的近期重点工程。因此工程建设与武强溪流域规划相符。
工程区域札溪、洄溪为Ⅱ类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二类区;为1类声环境功能区。根据《淳安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送审稿),工程位于淳安县西南部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0127B04限制准入区),符合其生态保护及建设方向。因此,工程建设符合区域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工程为非污染生态型建设项目,其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方面;根
据环评影响分析,工程施工期非生产生活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施工生产或绿化、浇洒,生产营运期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于农田灌溉、绿化,不向洄溪水体排放。施工期、营运期噪声通过加强管理、采用隔振、消声措施后,可以做到厂界达标。工程为水电项目,无废气污染源,工程区环境空气可以维持在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工程坝址设置了放水孔,拟通过放水下泄生态流量来维持坝址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分析表明下泄0.15m 3/s流量基本可行,可以满足工程设计发电,不影响下游两岸居民生活、农业概况用水。因此,工程建设可以实现达标排放、环境可行。
工程施工期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作为施工用水、道路浇洒抑尘、绿化等,不向河道排放,工程运行期间,就工程本身而言,无新增水污染物、环境空气污染物,能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的要求。 7环评总结论
工程建设符合武强溪流域规划,工程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经济效益明显。
工程施工运行对水、气、声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环评分析表明木瓜水库在满足下泄生态流量不小于0.15m 3/s、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水土保持,采取环评提出的环保对策措施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