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2004年第2期

(总第83期)黑龙江社会科学 No12,2004General.No.83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徐晓丹

(哈尔滨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 要:跨文化交际有两种途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都是一定社会文

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

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

文化的关系很重要。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身势语;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4)02-0088-03

一、非言语交际定义及分类

关于什么是非言语交际,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一是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语的交际;二是非言语交际是除口头语言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三是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辞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的发出或被看成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并有可能地进行反馈。四是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音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

至于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人们认为有三个不同的角度:一是/体距学0或/体位学0,研究交际者如何用身体之间的距离来传递信息;二是/身势语0或/体势语0、/体态语0,涉及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如面目表情、手势、眼神等;三是/副语音0,指超出语言分析范围的附加内容,也就是Bradley所说的/声音行为0。有的学者甚至将火光报警、红绿灯指示交通等/客观手段0)))人们借助的身外之物)))归入到非言语交际范围之类。近年来,国外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副语言学、身势学、近体学等新兴学科。本文主要侧重讨论非言语交际中的身势语。

二、非言语交际中的身势语

11身势语定义及其研究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思想感情除了用语言,还可以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表示。这种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叫做身势语。身势语先于语言,是人类进行交往的最初形式。有人猜测,在自然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的祖先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体语言来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与人体语言的历史相比较,人体语言研究的历史要短得多。一般认为,人体语言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初见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是人体语言研究全面发展的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来,体语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不断向其他学科渗透,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21身势语所包括的内容及实例分析

从广义上说,身势语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噪音的音质、交谈者之间的距离,谈话者选择衣着打扮的方法所传递的信息,说话人判断谈话时机的方法等。身势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这方面可以有许多交际含义: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交际意义各有收稿日期:2003-12-26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为英语语言与文化非完全对应关系的研究(03B129)

作者简介:徐晓丹(197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哈尔滨学院外语系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语言翻译和语言文化研究。

不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5身势语6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坐着,在火车餐车里他们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吃饭的时候,说些无关紧要或者是无聊的话;也可以互不理睬,极力避免与对方的目光相遇。有个作家在一篇文章里描写过这种情况:-他们翻来覆去地看菜单,摆弄刀叉,看看指甲)))好像头一回看见它们。免不了目光相遇时,立即转移视线,注视窗外沿途景色。.0该书作者指出对素不相识的人的态度是:/我们既应避免盯着看,也要避免显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要看他们一会儿表示看见了,随后立刻把目光移开。0美国人十分注意相互对视的样子和时间。在一般的交谈中,他们与对方目光接触的时间大约只有一秒钟,然后一方或双方都会把目光移开。如果两个美国人紧紧地盯着对方的眼睛,那说明他们之间感情热烈,关系变得更密切了。因此,除了在某些适当的场合,我们一般十分注意避免这种目接。

姿势有时能为明白无误地判别一伙人中的相互关系提供线索。假设在一次聚会上,与会者就学生的激进主义问题争辩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根据个人所摆的姿势,你也许一眼就能看出对峙的双方。例如,大多数赞成者可能交腿而坐。少数折衷者也许采用两种姿势的结合)))既交腿又抱臂。如果某人突然变换他坐着的姿势,那可能意味着他不同意讲话人的观点,或者甚至改变其原来的立场。当然,上述的任何一种姿势所提供的线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完全值得我们留神观察。

三、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非言语交际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从中体现出来的非言语交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非言语交际既能独立地起到有效交际的作用,又能作为言语交际的辅助手段。比如说,人的情感,如恐惧、快乐、愤怒、悲伤等,能够通过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目光、声音等非言语因素充分地表达出来。非言语交际的作用是明显的,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又是很重要的。萨姆瓦说:/大多数交际研究学者认为,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用语言来传达的,其余的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来传达的。0皮尔逊也认为,7%的情绪信息由语言表达,而93%是由非言语手段来传递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雷比恩设计了这样一个公式:话语的全部效果=7%的措辞+38%的音调+55%的表情。如果考虑到就连/我恨你0这句话也可能说得让人听着觉得很肉麻的话,音调之重要,便不难想见。

四、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普遍性与非普遍性

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普遍性,即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所接受和具有相同理解的国际性。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面部表情,作为表达情感的交流手段,基本上是共同的。在信息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里,各国人民为便于交际而用一些约定俗成的非言语手段,如放礼炮、降半旗和出示黄牌警告等,这些作为人类行为规范的非言语手段,具有一定的法律或道德约束能力。

非言语交际手段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普遍性,仅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群体、一个家庭,甚至两人(如夫妻)之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对某种非言语手段有共同的认识和理解,而局外人则不理解,甚至误解。有时,不同民族的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体态语,却表达着不同的含义。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点头称是,但也有一些民族摇头称是,比如意大利、印度等国,甚至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用点头表示/不0,比如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欧洲人将这种手势视为猥亵下流的动作。美国人用食指和中指做成字母V的形状,表示胜利或成功,而欧洲人却认为这是一种对他人极为不礼貌的手势。美国人两眼正视对方,眼光直接接触,表示感兴趣。波多黎各人则不正视,避开眼光,以示尊重。非洲尼日利亚人甚至把正视别人看成是对人不敬的表现。非言语手段涉及文化、艺术、文学、科学、民俗、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和舆论媒介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我们在交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某些非言语手段的非普遍性、极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以便尽量避免造成非言语交际中的彼此误解。

五、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的关系

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系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一是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言语交际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等媒介,而非言语交际利用的则是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因素。二是他们各自都有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只不过非言语交际使用的符号是非言语因素的,言语交际使用的符号是语言、文字。然而,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受人的生物性的需要制约的,而言语交际则是被一套严格的,包括语法、句法等原则制约着。三是在非言语交际中,非言语因素,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不能像言语交际中的语言、文字那样准确地表达各种各样的事物。此外,非言语交际是在人出生后,甚至可以说是生命初期就开始学习的。一个婴儿刚出生不久,就能开始理解

各种接触,很早就会对人笑,挥动小手了。言语交际则是在比较晚的时候才开始的。

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研究。对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后者的理解。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所说的话不一致,口头上说的话与身势语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身势语都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景就会发生误解。

六、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非言语交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事例表明,身势语随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在中国,年轻的同性朋友挎着胳膊在马路上走,被看成是朋友,关系密切;而在美国,则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今天,在中国的南部地区,突然地伸一下舌头表示处境窘迫和自责。在西藏,伸舌头表示对人礼貌敬重。马贵斯群岛的居民用伸舌头表示否定。又如,加拿大朋友用握手的方式欢迎新朋友,而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欢迎陌生人时用拳头击客人的头或肩膀。在美国,接吻是公开常见的礼节,而在中国接吻却只是情侣间表示爱的一种方式。以上例子说明,认为熟记一连串的身势语,并且认为他们的意思是一成不变的想法是不对的。

文化决定着谈话者之间的距离。然而,当谈话者的文化礼节相同时,他们周围空间的大小还可能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行为粗犷的人需要的空间要比一般人需要的空间大。在与人交谈时,假如你不知道彼此之间合适的距离是多少,可以单凭经验这样做:如果与你交谈的人不断向你靠近,使你感到有点不舒服,可以断定他希望彼此间谈话的距离近些。那么,你可以静静地站在那里,让他向你靠拢。如果他不再向前靠近了,这正是你们彼此间谈话的合适距离。相反,如果与你交谈的人一直向后退,可以断定他希望彼此间的距离远一些,那么你要停止靠拢。在这两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让对方决定空间的大小。在与人交谈时,要记住你做了些什么,记住怎样做合适,记住谈话人之间的距离是与民族、年龄、性别或其他明显的特征有关的。

人们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时,如仅用文字或言语,有时不够生动形象。若仅用身势语等非言语手段,有时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或影响,而传播范围有限,或容易引起误解。人们为了加强传递信息的效果,经常将言语交流手段与非言语交流手段结合起来,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因此,在交际活动中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是同等重要的、互相配合的。在用一种语言交际时,一般也要使用与该种语言所存在的文化环境相适应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非言语行为既可以用来强调、重复、代替和补充言语信息,和言语行为一起表明同一个信息的意义,也可能和言语行为相冲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当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相冲突时,人们总是乐于接受非言语信息,因为人们相信非言语行为比起言语行为来,显得更为自然、更为本能,也就更难伪装。在跨文化交际情况下,则更是如此了。因此,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理应得到重视。现在,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非言语交际问题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参考文献:

[1] 蒋坚松,黄振定.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NonverbalCommunication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XUXiao-dan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HarbinUniversity,Harbin150086,China)

Abstract:Verbalcommunicationandnoverbalcommunicationarethetwomean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Verbalcommunication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culturalproductionofacertainsociety,havedifferencesaswellassimilaritiesinthatontheonehand,theybothbelongtocommunication,whichreferstothepassingpro-cessofamessagefromonepersontoanothereitherconsciouslyorunconsciouslythroughacertainmeans;ontheotherhand,themessageispassedformthesendertothereceiverinadifferentway.Itisveryimportanttomakecleartherelationshipsbetweenverbal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inlearn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Keywords:nonverbalcommunication;kinesics;verbal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1责任编辑:王晓春2

2004年第2期

(总第83期)黑龙江社会科学 No12,2004General.No.83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徐晓丹

(哈尔滨学院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 要:跨文化交际有两种途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都是一定社会文

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

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

文化的关系很重要。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身势语;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4)02-0088-03

一、非言语交际定义及分类

关于什么是非言语交际,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一是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语的交际;二是非言语交际是除口头语言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三是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辞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的发出或被看成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并有可能地进行反馈。四是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音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

至于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人们认为有三个不同的角度:一是/体距学0或/体位学0,研究交际者如何用身体之间的距离来传递信息;二是/身势语0或/体势语0、/体态语0,涉及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如面目表情、手势、眼神等;三是/副语音0,指超出语言分析范围的附加内容,也就是Bradley所说的/声音行为0。有的学者甚至将火光报警、红绿灯指示交通等/客观手段0)))人们借助的身外之物)))归入到非言语交际范围之类。近年来,国外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副语言学、身势学、近体学等新兴学科。本文主要侧重讨论非言语交际中的身势语。

二、非言语交际中的身势语

11身势语定义及其研究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思想感情除了用语言,还可以用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表示。这种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叫做身势语。身势语先于语言,是人类进行交往的最初形式。有人猜测,在自然语言产生之前,人类的祖先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体语言来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与人体语言的历史相比较,人体语言研究的历史要短得多。一般认为,人体语言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初见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是人体语言研究全面发展的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来,体语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且不断向其他学科渗透,对其他领域的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21身势语所包括的内容及实例分析

从广义上说,身势语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噪音的音质、交谈者之间的距离,谈话者选择衣着打扮的方法所传递的信息,说话人判断谈话时机的方法等。身势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这方面可以有许多交际含义: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交际意义各有收稿日期:2003-12-26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为英语语言与文化非完全对应关系的研究(03B129)

作者简介:徐晓丹(197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哈尔滨学院外语系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语言翻译和语言文化研究。

不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5身势语6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坐着,在火车餐车里他们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吃饭的时候,说些无关紧要或者是无聊的话;也可以互不理睬,极力避免与对方的目光相遇。有个作家在一篇文章里描写过这种情况:-他们翻来覆去地看菜单,摆弄刀叉,看看指甲)))好像头一回看见它们。免不了目光相遇时,立即转移视线,注视窗外沿途景色。.0该书作者指出对素不相识的人的态度是:/我们既应避免盯着看,也要避免显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要看他们一会儿表示看见了,随后立刻把目光移开。0美国人十分注意相互对视的样子和时间。在一般的交谈中,他们与对方目光接触的时间大约只有一秒钟,然后一方或双方都会把目光移开。如果两个美国人紧紧地盯着对方的眼睛,那说明他们之间感情热烈,关系变得更密切了。因此,除了在某些适当的场合,我们一般十分注意避免这种目接。

姿势有时能为明白无误地判别一伙人中的相互关系提供线索。假设在一次聚会上,与会者就学生的激进主义问题争辩得面红耳赤,相持不下。根据个人所摆的姿势,你也许一眼就能看出对峙的双方。例如,大多数赞成者可能交腿而坐。少数折衷者也许采用两种姿势的结合)))既交腿又抱臂。如果某人突然变换他坐着的姿势,那可能意味着他不同意讲话人的观点,或者甚至改变其原来的立场。当然,上述的任何一种姿势所提供的线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完全值得我们留神观察。

三、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非言语交际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从中体现出来的非言语交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非言语交际既能独立地起到有效交际的作用,又能作为言语交际的辅助手段。比如说,人的情感,如恐惧、快乐、愤怒、悲伤等,能够通过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目光、声音等非言语因素充分地表达出来。非言语交际的作用是明显的,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又是很重要的。萨姆瓦说:/大多数交际研究学者认为,正式的面对面的相互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是用语言来传达的,其余的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来传达的。0皮尔逊也认为,7%的情绪信息由语言表达,而93%是由非言语手段来传递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雷比恩设计了这样一个公式:话语的全部效果=7%的措辞+38%的音调+55%的表情。如果考虑到就连/我恨你0这句话也可能说得让人听着觉得很肉麻的话,音调之重要,便不难想见。

四、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普遍性与非普遍性

非言语交际手段的普遍性,即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所接受和具有相同理解的国际性。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面部表情,作为表达情感的交流手段,基本上是共同的。在信息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里,各国人民为便于交际而用一些约定俗成的非言语手段,如放礼炮、降半旗和出示黄牌警告等,这些作为人类行为规范的非言语手段,具有一定的法律或道德约束能力。

非言语交际手段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普遍性,仅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群体、一个家庭,甚至两人(如夫妻)之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对某种非言语手段有共同的认识和理解,而局外人则不理解,甚至误解。有时,不同民族的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体态语,却表达着不同的含义。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点头称是,但也有一些民族摇头称是,比如意大利、印度等国,甚至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用点头表示/不0,比如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表示OK;而欧洲人将这种手势视为猥亵下流的动作。美国人用食指和中指做成字母V的形状,表示胜利或成功,而欧洲人却认为这是一种对他人极为不礼貌的手势。美国人两眼正视对方,眼光直接接触,表示感兴趣。波多黎各人则不正视,避开眼光,以示尊重。非洲尼日利亚人甚至把正视别人看成是对人不敬的表现。非言语手段涉及文化、艺术、文学、科学、民俗、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和舆论媒介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我们在交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某些非言语手段的非普遍性、极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以便尽量避免造成非言语交际中的彼此误解。

五、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的关系

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系统,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一是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言语交际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等媒介,而非言语交际利用的则是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因素。二是他们各自都有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只不过非言语交际使用的符号是非言语因素的,言语交际使用的符号是语言、文字。然而,非言语交际行为是受人的生物性的需要制约的,而言语交际则是被一套严格的,包括语法、句法等原则制约着。三是在非言语交际中,非言语因素,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不能像言语交际中的语言、文字那样准确地表达各种各样的事物。此外,非言语交际是在人出生后,甚至可以说是生命初期就开始学习的。一个婴儿刚出生不久,就能开始理解

各种接触,很早就会对人笑,挥动小手了。言语交际则是在比较晚的时候才开始的。

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研究。对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后者的理解。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所说的话不一致,口头上说的话与身势语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身势语都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中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景就会发生误解。

六、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非言语交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事例表明,身势语随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在中国,年轻的同性朋友挎着胳膊在马路上走,被看成是朋友,关系密切;而在美国,则有可能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今天,在中国的南部地区,突然地伸一下舌头表示处境窘迫和自责。在西藏,伸舌头表示对人礼貌敬重。马贵斯群岛的居民用伸舌头表示否定。又如,加拿大朋友用握手的方式欢迎新朋友,而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欢迎陌生人时用拳头击客人的头或肩膀。在美国,接吻是公开常见的礼节,而在中国接吻却只是情侣间表示爱的一种方式。以上例子说明,认为熟记一连串的身势语,并且认为他们的意思是一成不变的想法是不对的。

文化决定着谈话者之间的距离。然而,当谈话者的文化礼节相同时,他们周围空间的大小还可能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行为粗犷的人需要的空间要比一般人需要的空间大。在与人交谈时,假如你不知道彼此之间合适的距离是多少,可以单凭经验这样做:如果与你交谈的人不断向你靠近,使你感到有点不舒服,可以断定他希望彼此间谈话的距离近些。那么,你可以静静地站在那里,让他向你靠拢。如果他不再向前靠近了,这正是你们彼此间谈话的合适距离。相反,如果与你交谈的人一直向后退,可以断定他希望彼此间的距离远一些,那么你要停止靠拢。在这两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让对方决定空间的大小。在与人交谈时,要记住你做了些什么,记住怎样做合适,记住谈话人之间的距离是与民族、年龄、性别或其他明显的特征有关的。

人们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时,如仅用文字或言语,有时不够生动形象。若仅用身势语等非言语手段,有时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或影响,而传播范围有限,或容易引起误解。人们为了加强传递信息的效果,经常将言语交流手段与非言语交流手段结合起来,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因此,在交际活动中非言语交际和言语交际是同等重要的、互相配合的。在用一种语言交际时,一般也要使用与该种语言所存在的文化环境相适应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但是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非言语行为既可以用来强调、重复、代替和补充言语信息,和言语行为一起表明同一个信息的意义,也可能和言语行为相冲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当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相冲突时,人们总是乐于接受非言语信息,因为人们相信非言语行为比起言语行为来,显得更为自然、更为本能,也就更难伪装。在跨文化交际情况下,则更是如此了。因此,对非言语交际的研究理应得到重视。现在,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非言语交际问题的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参考文献:

[1] 蒋坚松,黄振定.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NonverbalCommunication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XUXiao-dan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HarbinUniversity,Harbin150086,China)

Abstract:Verbalcommunicationandnoverbalcommunicationarethetwomean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Verbalcommunication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theculturalproductionofacertainsociety,havedifferencesaswellassimilaritiesinthatontheonehand,theybothbelongtocommunication,whichreferstothepassingpro-cessofamessagefromonepersontoanothereitherconsciouslyorunconsciouslythroughacertainmeans;ontheotherhand,themessageispassedformthesendertothereceiverinadifferentway.Itisveryimportanttomakecleartherelationshipsbetweenverbalandnonverbalcommunicationinlearn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Keywords:nonverbalcommunication;kinesics;verbal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1责任编辑:王晓春2


相关文章

  •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概述
  • 1.5.1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跨文化交际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背 景分不开的.首先,因种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大,美 国又被称为"大熔炉" .此外,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非常 重要的角色,国际交 ...查看


  •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 1. 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 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 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 ...查看


  • 跨文化交际学
  •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 1. 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 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 有紧密的联系.P8 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 点 ...查看


  •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 [摘要] 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和心理因素充斥跨文化交际的全过程,与此同时,也要重视群体和个体差异.如果我们想在跨文化交际这个舞台上大展身手,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还要具 ...查看


  •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大学英语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 揭示了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查看


  • 浅析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 [摘 要] 本文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以期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影响;意义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查看


  • 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教学大纲
  • 上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 上海市重点课程 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跨文化语言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学分:3 学分 总学时:54 学时 开课专业:对外 ...查看


  • 跨文化交际
  •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毛社 泽会 东主 思义 想理 与论 中体 国系 特概 色述 学 习 报 系部: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技术 学号:37012140 姓名:潘如德 成绩: 告 浅谈跨文化交际 [摘要]: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的今 ...查看


  •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KANGDINGNATIONALITY TEACHERSCOLLEGE第18卷第3期 2009年6月Vol 18No 3 Jun 2009 历史 文化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梁 勇 !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