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脚后跟

父亲的脚后跟

黄武雄(台湾)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的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丢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没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便于工作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数学”,其实这只是数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于工作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于工作要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只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老师,我们去哪里?” 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这个教法应强调三件事:明指归向 分析方法 隐藏推理。

下面摘自网上一位老师的感想:

《父亲的脚后跟》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不能简单的充

当一个带路者,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指引方向,让学生自己朝着这个方向探索,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走路。教育工作者如同案例中的赶路一样,教师就是引路人,学生实行如人,平常我们自认为设计很好的课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学习何尝不是让学生看着我们的脚后跟呢?我们是否真正的体会到了学生的体会?学生在紧紧跟随我们的同时,记下了该如何走路如何认识路了吗?我们常说“授人以渔不弱授人以渔”那么怎样才是渔?该是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其中适当点拨,会让学生逐渐学会主动探索的途径,也许会走些弯路,假如教师能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也就会自己寻找路。

父亲的脚后跟

黄武雄(台湾)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的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丢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没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以为这便于工作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数学”,其实这只是数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于工作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于工作要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只会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老师,我们去哪里?” 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这个教法应强调三件事:明指归向 分析方法 隐藏推理。

下面摘自网上一位老师的感想:

《父亲的脚后跟》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不能简单的充

当一个带路者,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指引方向,让学生自己朝着这个方向探索,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走路。教育工作者如同案例中的赶路一样,教师就是引路人,学生实行如人,平常我们自认为设计很好的课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学习何尝不是让学生看着我们的脚后跟呢?我们是否真正的体会到了学生的体会?学生在紧紧跟随我们的同时,记下了该如何走路如何认识路了吗?我们常说“授人以渔不弱授人以渔”那么怎样才是渔?该是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其中适当点拨,会让学生逐渐学会主动探索的途径,也许会走些弯路,假如教师能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也就会自己寻找路。


相关文章

  • 神话与西语典故
  • 神话与西语典故 安泰和母亲: "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和英雄,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盖娅的儿子.他的力量来源于大地母亲,只要身不离地,就力量无穷,所向无敌:但如果身体离开了大地母亲,就要失去生存能力.后来,安泰被希腊神话中 ...查看


  • 人心的距离有多远
  • 人心的距离有多远 人心与人心,到底有多远?我说,不知道. 高考那一年,我从农村辗转城市已五年.时间不算短,一千八百二十多天,四万三千八百多小时.再往下算,数字会越来越大,距离会越来越远.只是,时间的长短,并不能与一个人对所住城市的熟悉程度成 ...查看


  • 暑期辅导班初一语文
  • 暑期辅导班初一语文期末测试 满分120分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 ) ( ) ( ) ( ) 自诩 咬文嚼字 玷污 一系之舟 .... 2.从下列词语中工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填写在下表,然后改正. ...查看


  • 少年阿拉的麦收季节
  • (小说) 作者:符利群 <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13日 14版) 插图:郭红松 少年阿拉天还没亮就醒来.一醒来,他就兴奋地把身子摆成一张弓,然后这张弓迅速从床上弹起.他正要喊"阿爹",忽然闭住嘴.因为 ...查看


  • 灰姑娘的故事
  • 小朋友,你听过灰姑娘的故事吗?今天,粉粉姐姐要再讲一遍灰姑娘的故事,你要认真听哦,听完之后,粉粉姐姐还要跟你聊一聊这个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美丽的地方,住着幸福的一家三口,小姑娘名叫丹妮,她纯真又善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她还有一群可爱的动 ...查看


  • 论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 论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摘要: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的希腊神话(希腊语:ελληνικ μυθολογα)是一种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 古希腊文化有持续了近三千年前的悠久传统, 在世界文学史上 ...查看


  • 流浪的星星克莱齐奥
  • 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让他笔下的人物用流浪的方式,抵抗着这个让人越来越无所适从的世界 2008年年初,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来到中国.他的新作<乌拉尼亚>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评选的2006年度&qu ...查看


  • 比尔盖茨故事
  • 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他和两个姐妹一起在西雅图长大.他们的父亲William H.GatesII是西雅图的一名律师.他们的已故母亲Mary Gates曾任中学教师.华盛顿大学的校务委员以及United WayInternatio ...查看


  • 素材积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三十个外国典故
  • 素材积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三十个外国典故 素材积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三十个外国典故饶水知音 高中生应该掌握的三十个外国典故 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写文章的时候,会遇到或用到这些典故,掌握这些典故,作为文化积累. 1. 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