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2010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0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日前揭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7所学校的71篇论文获奖。中国人民大学樊弋滋的论文《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获得三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中文提要

微博客是结合了博客与即时信息web 2.0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创立以来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在中国,微博的使用也逐渐成为了潮流,各类公众人物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微博,娱乐界、文化界、商界„„而从2009年11月21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新浪开始写微博到2010年2月21日大家关注胡主席的名字在“人民微博”的出现,微博开始成为政界使用的一种新型工具也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主要以几个案例来分析在微博中各界利用微博中所体现的使用与满足的传播模式。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 微博 用户需求

2010年2月21日,胡锦涛主席的名字出现在了人民网新建不久的“人民微博”之上,该消息在网络上瞬时沸沸扬扬地传播出去。虽然之后事实说明这只是一个误会,但“微博”这一新名词却是更多地走进了人的视线。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的社交形式出

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从博客到播客再到各种类型的SNS网站,这些都是以爆炸式的速度在发展。而当国外twitter等微博客开始发展时,国内也随之出现了饭否、叽歪等此类型的博客,也就是之后所谓的“微博”。微博的出现同时又给各方人士提供了一个新型的网络工具,不同的人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叶让自己得到了不同的满足。但是在这中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得失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第一部分 微博应用概述

一 微博的起源与发展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是web2.0新兴起的一个表现形式,也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人们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网络工具。

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新型工具,微博的历史并不久远。2006年,博客技术的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obvious公司最早推出了微博客,也就是众所周知的“Twitter”服务。在英汉词典中,Twitter的动词含义为:(1)(鸟等)吱吱叫,啁啾地唱出;(2)唧唧喳喳地讲述,引申为每个人的表达欲和分享欲。Twitter的基本原理很简单,短信、社交网站和博客三项功能合为一体,让网民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信或互联网来更新和发布最新动态消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就像一篇微型博文。因此,人们将Twitter模式成为微博客 。目前Twitter已经成为继MySpace、YouTube和Facebook之后最热门的网站,也迅速成为了web2.0时代的时代新宠。

随着twitter的迅速走红,国内外出现了众多的模仿者,如饭否、叽歪、做啥等网站,同时中国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也在8月14日开始对新浪微博进行内测并且逐渐给予推广。

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目前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网,手机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包括NOKIA S60系统、iPhone OS、谷歌 android系统)、MSN绑定等方式更新自己的微博。用户每条微博的字数限制为140字,同时通过提供插入单张图片、视频地址、音乐功能等附加形式来分享给朋友。朋友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发表的信息,随时一起分享、讨论。写博者自己还可以关注自己的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 目前新浪微博是中国用户数最大的微博产品,已经覆盖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从业人员等各界人士。

二 微博的特性

从2006年Twitter的创立到如今各种类型的微博网站遍地开花,微博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世界。而能让微博迅速走红的原因也莫过于它本身与其他web2.0形式下的各种类型网站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 传播主体多中心化

在传统博客上写作的人士,尤其是那些点击率高的博客,往往会成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一些博客更为这些意见领袖开设专栏,提供更好的平台,例如博客中国的口号是“汇

聚万名意见领袖,中国第一思维集散地”。 这样一来博客网站更注重宣传的就是网络中那些可能成为“意见领袖”的思想观点,而那些不被重视的沉默大多数所发表的内容可能就这样石沉大海。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曾指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则会被更大范围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最终就形成了“多数意见”的产生。在传统博客中,占大众少数的意见领袖的观点阐释通过洋洋洒洒的博文实现,很容易就成为了传播的主体中心。而在微博写作中,基于门槛极低的信息发布平台,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个性化的用户汇聚了庞大的内容生产,同时这些内容也能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分享,一种新的网络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生态正在形成,传播的中心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些所谓的“意见领袖”,而是更多的用户。微博用户通过相关服务,把自己每天的琐碎心情发送到网站平台和朋友手机终端。发送的信息可以是群发也可以是点对点的私信。这样,每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

(二) 裂变式的传播方式

无论是国外的twitter还是国内的新浪微博等微博网站,它们的传播渠道都不仅仅限于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彩信、MSN、或直接登录网站等各种传播手段来即时记录点滴瞬间,实现了全息发布方式。微博的限制是非常小的,人们可以“anytime”、“anywhere”、“anyway”来为自己写微博,阐述自己的瞬时感悟。

而微博信息的多手段传播为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以新浪微博为例,它的传播路径主要有:一个是“粉丝路径”。 A 发布信息后,A 的粉丝甲乙丙丁„„(直到无限),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一个是“转发路径”。如果甲觉得A 的某条微博不错,他可以“一键”转发,这条信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里,同时,甲的粉丝1234„„(直到无限),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然后以此类推,实现极速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谭天教授曾在对电视传播模式的研究中引进物理学的核裂

变原理,提出过传播裂变的理论假设。他指出,“链式反应”和有临界点(Critical)的“中子”是裂变发生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微博的“分众传播”自然带来“链式反应”,而带有临界点的“中子”,即信息从聚合到裂变的关键,是引爆性话题。因此,微博信息传播的完整过程应如图一所示。

(三)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现场性

微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其内容的“微”,用户每次发布的内容不得多于140个字符。在传统博客的写作中,博主习惯于长篇大论,或思想深邃,或叙事丰富有趣,这在无形中设置了博客的门槛,那些习惯用简短语句的人虽说可以通过博客发布,但内心顾虑碎片化的所思所想会使自己相形见绌。相反微博客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的,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琐碎的生活细节。如清明节当天一个微博网友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是今天是鬼节,不可以晒被子洗衣服?可今天太阳好好,早上一起来就把衣服洗了,还刷了鞋”。这就成为了一条微博,字数不多,但道出了网友的闲言碎语。微博的碎片化写作大大降低了对写作者的要求,140字的要求把写作者们拉到了同一个水平线上。你不用担心别人说你的内容不充实,短小精悍的的几句话甚至几个字更能体现出微博的“微”精神。

可以随时随地迅速发布简短信息的便捷性使得微博客自身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关于2009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发生火灾的事件中国的微博网站饭否网等就对其进行了实时报道,在央视附近的网友可以即时将失火的事件描述、图片上传到Twitter、饭否等微博客,全国各地的其它网友通过微博客第一时间知道了央视失火。因此当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发布者在新闻现场即时发布的信息使用户仿佛置身事发现场。

(四) 公共领域平台上的互动性

哈贝马斯在1964年给出了一个公共领域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微博的兴起给“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带来更为贴近的诠释。与传统博客相比,在微博上以寥寥数语进行话题的讨论,更类似于生活中民众在市场上的倾吐,公共领域的性质得到构建。

在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中人们的互动性得以加强,无论是状态发布者或者微博本身话题的提供,都给人们构建了一个话语表达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大家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例如新浪微博的“微博广场”中就有“一小时话题榜”的设置,搜索出一小时内的热门话题供更多的人来讨论和发表意见。加上微博本身具有SNS网站的某些功能,无形之中也为微博用户提供了一个拓展人际关系网络的平台,为更多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微博类似于SNS网站和博客,但又和它们不同,微博是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和IM等四大产品优点的集成者:微博可以通过手机以及短彩信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与短信相近,但是短信的传播方式是点对点的,而微博却是点对面的裂变式传播;微博可以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比Facebook等社交网站要开放,进入门槛低;微博比博客精短,比博客互动性强;微博可以像MSN一样交流,但是信息是共享的,而且还可以通过MSN发微博。这些微博的特性成为了推动微博发展的动力,而微博的这些特性是如何满足用户的使用心理更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话题。

当一个新媒体和内容出现时,通常人们会首先关注的是它有什么用途,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它,为什么会使用它。从创新的扩散角度来看,这也是对一项创新是否具有普及潜力的探讨,生产者会投入相当多的资金来展开此项调研。如果这项创新能够普及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此项创新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的研究。因此,使用与满足研究往往是新媒体研究中心最先使用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可以解释微博的使用。

第二部分 使用与满足理论回顾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传播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该理论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来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1974年E·卡茨等人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使用与满足的类型研究而言,学者们开始把使用类型与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心理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最为著名的就是麦奎尔、布鲁姆勒和布朗的研究,他们把受众看电视的动机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1)转移和消遣(逃避或感情释放);(2)人际关系(电视可以代替社会交往,为个人提供陪伴,并且可以用于与他人交往);(3)个人身份(将电视中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参照,探索现实,强化既有价值观);(4)环境守

望(获得信息和新闻)。

麦奎尔从个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找到了大众传播的使用动机,并且形成了从认知-情感、主动-被动、保持-增长、内部-外部四个维度的使用动机矩阵。这些维度进行组合,就可以将使用动机的心理来源和结果列成一个包含16个项的矩阵(见表一) 。

在这个动机矩阵中,每个格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动机,相应地,也有一种特殊的理论来解释这种动机,表中的文字就是不同的理论。麦奎尔的动机矩阵比较复杂,不同的动机之间也有一些重复,然而它全面清晰地概括了人们媒体使用需求的社会心理根源,提供了一种很有借鉴意义的思维模式。

麦奎尔的大众传播使用需求矩阵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解释我们的使用动机,这说明个人的需求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而之后卡茨等人也提出,我们使用大众传播的需求也并不完全是由个人决定的,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有5方面的需求都来自于社会情境:(1)社会情境产生紧张与冲突,导致人们产生降低压力的需求;(2)社会情境导致人们意识到某个问题值得关注产生环境监测和信息方面的需求;(3)社会情境导致个人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满足某种需求,需要使用媒体替代性地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4)社会情境使某种价值得到重视,为了确认和强化这种价值,人们使用媒体;(5)社会情境导致人们对某种熟悉的媒体内容产生期待,为了维持群体成员的资格,人们使用媒体 。

简单来说,

当一个新媒体和内容出现时,通常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它有什么用途,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它。因此,使用与满足理论往往是新媒体研究中最先使用的理论框架。因此,对于微博这样一个比较新型的服务网站,它的使用同样可以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

第三部分 关于微博用户的“使用与满足”实例研究

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创建自己的Twitter到国内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在新浪微博上开始写博,微博已经为不同圈子的人士满足了不同的需求。而在国内从2009年11月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写微博起,政界人士利用新型的网络工具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除此之外,更多普通网民对微博的使用让微博成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广场。广场中的每位人士都可以在这寻找到自己的需求和满足。而无论是名人或是普通人士他们都有着各自的需求,有些需求是私人性的,而有些需求却是公务性质的。

一 用户的私人性需求

从创新与扩散的传播模式来看,采用者在接受创新的过程中最开始对于事物处于认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会去了解某项创新的存在并对它的功能有所认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首先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使用者自身的需求是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

姚晨作为文艺界人士以其较高的写博频率和丰富的微博内容使其成为了新浪微博人气关注榜的榜首,李开复作为商界人士也通过其关注度排在了人气关注榜的第三位,伍皓作为第一位利用微博公开政府信息、进行网络互动的政界人士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关注人物(图

二)。

通过对姚晨、李开复、伍皓的个案研究分析,本文在用户的微博使用需求方面主要分为私人性需求和公务性需求两个方面。用户私人性需求主要是包括这三人在内的所有微博用户自身的需求,在麦奎尔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方面的需求主要是出自于自身主动的使用动机,在这里主要把它分为情感的表达、社会交往、信息的发布获取和个人形象的展现四个方面;而公务性需求主要是针对公众人物利用微博而达到自身特殊目的的需求,其中也可以从麦奎尔矩阵中主要把它归为用户被动性的使用动机,通过整理也分为了明星的公关宣传需

求、企业家的网络营销需求和政府人员的政府信息公开需求三个方面的需要。在这三个个案中,分别通过对其状态页面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得出了他们本身在这些需求方面所占的比重。

在姚晨的个案中随机抽取的是时间段2010年1月16日11:25到1月24日16:29的50条状态发布。这个时间段内各个需求所占比重见下图(图三):

在李开复个案中随机抽取的是时间段2009年9月29日22:18到10月19日16:14的50条状态发布。在该时间段内各个需求所占比重见下图(图四):

在伍皓个案中随机抽取的是时间段2010年3月25日23:01到2010年3月28日13:10的50条状态发布。在该时段内各个需求所占比重见下图(图五):

通过对这三个个案的统计基本上三者都有一定的私人性需求,而其他方面主要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的一些特殊公务需求。比如姚晨在其状态里有很多的是对其作品的宣传以及相关负面报道的危机公关处理;李开复就有很多是关于他公司的宣传和一些相关的企业营销;伍皓就会存在着一些与政府管理相关的信息发布。下面将对各个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 情感表达、降低压力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共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其中前三者是属于低一级的需求,而后两者则是属于高一级的需求。在低级的需求中社会需求所指的就是感情的需求,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因此每个人会希望自己的情感能够得到恰当的表达,也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感情。当自己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时,我们就会需要感情的释放和宣泄来降低压力。而麦奎尔在其使用矩阵动机中用户出于这方面的动机也是来源于本身主动性的情感需要,用户需要积极保持既有情感的动机,所以通过减少紧张、进行表达来满足这类的需求。

在前面的抽样统计中,三位人士均在情感表达需求方面占有一定的比例。姚晨微博中50条状态也有16%是为了宣泄情绪,降低工作和社会压力的需要。她2009年9月26日20:28的微博是:

今晚要拍大夜戏,太可怕了,明天一早还要拍戏,天哪!我有时候特别痛恨拍戏!它搅乱了我的生活,让我的内脏胡乱运转,额头上陆续搬来许多痘子,赶都赶不走,好烦!(http://t.sina.com.cn/yaochen)

同样地作为商界人士在日常生活也需要情绪的宣泄。李开复在其微博中经常对自己所看

到的和感受到的发布一些片言片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他2009年9月17日02:07分的微博内容是:

今天受不了在纽约开车,决定把车退了,但是交通还是很糟糕,出租车开得飞快,不但 坐得难过,又危险,还时时碰到交通拥挤。地铁又脏又臭,还不如北京。最后还是走路最可靠。(http://t.sina.com.cn/kaifulee)

除了知名的文体明星、企业家,从去年11月份开始伍皓的进入使得微博也成为了政界人士的网络工具。而降低压力、感情宣泄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需求。比如伍皓在2010年3月27日11:29分的微博是:

很多人只把我当刻板的官僚看,只受得了我一本正经说话,哪怕我说一小点儿幽默、性情的话便群起而殴。害得我现在每写一条脖都要字斟句酌好久,就这样一个词儿没酌好都还会被揪住不放。完全不能按自己的个性说话了。其实生活中我还真是很逗很乐呵的。(http://t.sina.com.cn/1662450871)

这条状态是对自己被许多网民攻击下而发出的感想,这除了算是一种感情宣泄外,也降低了自身的精神压力,还为自己做出了一些解释。

感情的释放与压力的降低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只有通过一定感情的宣泄他们才能更安心平静地去工作。当然,除了公众人物,其实网民在这方面的需求也是必要的,而在微博上面的宣泄和情感的抒发正是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如新浪微博的一位网友写道:

现在在家也是一种微妙的享受,我喜欢春天.是这样温和,平静,又充满生机.看着自己种下的小花和青菜一天天吐绿,长大,我都感到生命是如此顽强.但同时又为玉树受灾人民担忧,也许我只能默默祝愿他们了,希望生命再续,希望常在,像绿色的树一样坚强!(http://t.sina.com.cn/1560491897)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用一定的方式来转移自己的精神压力,同时找到一定的消遣方式,以此来逃避一种感情或是释放一种感情。而对于微博而言,它的随时性与简单的状态发布很好的满足了用户这方面的需求。微博可以通过互联网、MSN、客户端发布,更可以通过手机发布,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因此微博使用者在自己情感想要得到抒发和宣泄的那一刻就可以马上利用手边可触及的传播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样,因为微博的强交互性也可以让发布者的关注者们在看到状态后第一时间给予转发或者评论,这不仅满足了发布者情感在宣泄后得到关注的意愿,也让粉丝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也可以通过对别人的状态进行点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微博的传播手段便利性和平台的强交互性使得用户这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二) 社会交往的需求

每个人都无法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大家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但是由于社会情境的限制,个人在现实环境中有时会无法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比如更大圈子的交流,甚至与公众人物的交流。同时作为媒体的受众来讲,每个人都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受传者”的角色,而是积极要求参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日本传播学者奥平康弘在《知的权利》一书中写道:“就同一信息的演变而言,曾经是受传者的公民以知的权利的主体姿态出现,要求成为‘传播者’的公民作为接近和使用信息交流媒介权利的主体而登场”,这种“登场”使受众有种主人的自豪感,表现欲得到满足。受众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这一结果进一步激发受众下一次的参与热情 。麦奎尔在其使用矩阵中把联系作为使用者积极发展自身情感方面的需求满足的方式,因此,受众会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可能参与的交流平台之上,寻求某种媒体替代性地满足自己社会交往的需求,与他人进行联系沟通。而微博更加日常化交流的平台就为每个人提供了很好的社会交往的满足。

微博为朋友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交流的频率甚至都会不可避免的增加。姚晨与朋友的交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无论是在片场还是在家里,她抓住各种有可能上微博的机会去与各种各样的朋友进行交流。比如2009年12月9日晚上从七点半到八点十分她与黄健翔的交流就有四次来回(见图六)。这段交流是以两人聊微博本身为主要内容的对话,对话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随意性的,朋友之间也就多了更多的互动。而除了这些名人可以在微博的平台上与朋友们进行交流,人际关系的交往对于更多的网民来说更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无论是网友的一句心理感悟或是一个即时信息的发布,都能让各方朋友了解到自己的近况,并且可以随时地进行交流。

当然除了朋友之间,普通网民与名人之间的交流也是在这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虽然在名人的微博中很多网民的留言还是得不到回应,但是他们可以即时的留言或评论,间接地接近这些公众人物。而在这些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网友们有时也会得到名人的回应,这样就更好地实现了普通人士与公众人物的沟通。这一方面在各界人士中都是表现非常明显的。

比如有一位名为“晓婷遥望晨心”的“脖友”在发表“姚晨等人天天写微博时,不知道这些人手指会不会很累”的状态之后,姚晨就给予了回复“一点都不累,我得感谢众脖子们,拍戏等待是最枯燥的时候,幸亏有你们和我交流”。这种演艺明星和普通人士聊家常式的交流是在以前的各种媒体形式下都是很难实现的,而微博则拉近了明星与粉丝们的距离。

当然在这些案例中网民与公众人物交流最典型的案例应该还是属于伍皓的微博了。从前面的使用需求比重图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伍皓的微博中占了一半的状态都是用在了社会交往中,这些内容包括与朋友、相关人士的交流,也包括与普通网民的交流。作为第一个政府官员的微博我们先不考虑这个微博的具体用意,但是我们明显看到公民除了在论坛上自己发帖之外,又多了一种对政府事件抱不平或者提建议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更多的是互动和交流,地位更加的平等。(见图七、八)。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来看,无论是名人或是普通网民,社会交往都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而每个人在社会交往方面之所以有需求其深层原因是来自己于每个人对社会资本的需求。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等)并由此获益的能力。社会资本是可以测量的,而其重要的指标就是社会关系的规模性。社会关系的规模性与社会交往的活动半径以及社会交往的途径有关,半径越大、途径越多,社会资本规模越大。因此,当用户有更宽半径的社会交往半径时,也意味着他有提升自己社会资本的能力。

而微博的使用简单便捷性和公共领域平台上的交互性都使得社会交往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微博字数的限制与地点、时间、内容的无限制让每个人可以随时的发布状态来聊聊家常、表表心情,语言更加的日常化,圈子也更加的大众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前提就是自由参与,身份平等取代了相关的等级划分,而微博平台在这方面就正好实现了公共领域环境的创作,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名人与名人,或是名人与普通人士,大家都可以在微博平台上正常地交流沟通,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三) 信息获取发布的需求

人要生存发展,必须对外部世界有所认识和了解,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因此,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提供者无疑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受众获得各种信息,了解世界的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向。同时极大地依赖于大众传媒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消除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满足自身发展和生存的需要。这是麦奎尔在最初研究使用动机时所归纳的动机之一。对于微博来讲,它由于自身的迅速逐渐成为了很多媒体监控和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微博的移动与“微”,使公共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微博所借助的传播机制与传统网站不同,人际传播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微博的信息传播更有效。从一定意义上讲,微博创造的是一种社交性信息传播 。由此可见,在微博上每位博友获取公共信息的方式都是通过更多的人际传播来实现的。信息发布者可以第一时间在现场通过微博发布,然后通过更多人与人之间的转发和评论,最后以实现信息发布的功能。而这些信息是没有经过议程设置式的媒体过滤的,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关注的信息,不论是社会新闻还是自己的小道消息,都可以获取和发布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关于迈克尔杰克逊死亡的信息。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的死亡让twitter网站大为风光。当杰克逊被救护车抬出家门时,有位路人用手机向Twitter发布了一条消息:天哪,我在杰克逊家门口,看到有人被抬出去了,肯定是发生什么事了。之后美联社、CNN都援引了这条信息。杰克逊的死亡也让twitter的发展达到了高潮,让更多的人明白了新媒体从宣传式传播、挖掘式传播到主动式传播的意义。宣传式传播或挖掘式传播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传统媒体经常是通过自身的过滤来进行议程的设置,这些议程可能是为了服务宣传某个政治议题或者社会现象,也有可能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挖掘来报道,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其最终都是自上而下式的传播。而这次Twitter的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主动式传播,首先由用户发现新闻进行信息的发布,之后再由媒体来相继报道。因此这次在Twitter网站上关于杰克逊死亡的报道的确给微博的特性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

而在国内虽然这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主动传播还未在微博身上发生,但是每一个微博的使用者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大家都在尽量地发布自己当时碰到的各种信息。如姚晨2009年10月13日10:50的微博是:

起个大早又赶了个晚集,妙峰山上的风估计有七级,到现在一个镜头都没拍上。给朋友打电话,她在电话里听到呼呼的风,问我是不是在南极考察„„

(http://t.sina.com.cn/yaochen)这条微博即时地告知了自己所在的环境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是一个简单地即时信息发布平台。而2009年11月1号北京的第一场雪的当天,李开复就在机场候车室和飞机上做了一个小型的直播(见图九、十)。从当天早上的九点半飞机开始要延迟起飞开始到11月2号凌晨终于要上车回家,李开复就在其微博上有电脑、手机各种方式来发布了12条微博,使得信息发布达到了直播式的效果。让感兴趣的人可以

第一时间了解当天大雪对机场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微博的移动性和“微”都使得整个信息的发布更加具有现场感。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信息”,而微博本身的碎片化信息和即时性信息都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即时方面发送信息的需求。由于微博具有的移动性让信息发布者能够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所看到的事件,而微博的碎片式语言也无需发布者经过过多的斟酌和语言的整理来进行信息的发布,因此这个信息的发布是迅速和及时的;另外由于微博的裂变式传播,这种信息的发布能够很快地通过转发和互动让更多的人知道,成为了一组广泛的信息流发布。所以微博独具的传播特性也让用户的这个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四)展示个人形象的需求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存在着一种认同心理,个人的建立与分化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认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人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人的行为与自己的思想一致,而社会认同则是从价值认同和角色认同两个层面来表示。价值认同是指个人对社会上一切事物,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标准,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而角色认同则是指,人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一个人又必须在不同时空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一套众所期待的行为标准,这种行为标准,也就是觉得认同的标准 。在麦奎尔的使用矩阵中,身份认同是个人在消极的感情发展中,产生的内在的需求。社会中的个人因为需要得到自身的认同,则会希望自身的一些价值观和思想得到认同,而人们为了确认和强化的这种价值观,就会去使用媒体来重视和强化自己价值观,来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

在姚晨的微博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关于公益、环保的微博发布,这些微博的发布我们不可否认她不仅强化了自己环保与公益的价值观,还塑造了自身公益环保大使的形象,提高了作为公众人物在受众中的形象。而同时她在微博上关于个人秀的展示、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发布更加展现了她的多面性,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荧屏中的电视明星。

而在伍皓的微博中他对民主、公民等概念的各种解释都展示了他自己价值观,塑造了他的个人形象。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评判,还是家庭琐事的叙述都展现了他自己各个方面的形象。正如他自己微博中所说的:

很多人只把我当刻板的官僚看,只受得了我一本正经说话,哪怕我说一小点儿幽默、性情的话便群起而殴。害得我现在每写一条脖都要字斟句酌好久,就这样一个词儿没酌好都还会被揪住不放。完全不能按自己的个性说话了。其实生活中我还真是很逗很乐呵的。(http://t.sina.com.cn/1662450871)

伍皓希望这个平台不仅仅展现他作为宣传部长的一面,也希望更多的内容给予呈现,塑造自己全面的形象。

对于微博而言,它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互动特性,使得人们能够抛开很多局限,来创造属于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微博的低门槛和低过滤性允许个人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个人可以通过随意的信息发布和有限的字数来重新塑造一个超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而由于自我认同必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渐建立,因此网络互动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途径。微博对于字数的限制让简略的表达方式成为了语言的一大特色,而在互动中人们以相等的长度,在相同的位置予以回应,微博则是赋予了更具平等主义精神的平台。微博的特性使得该平台互动更加的频繁与平等,个人则可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原先的想法和行为,直到确定了自己所认同的某个角色性格为止。所以说,个人在网络中对于认同的追寻,是必须借着网友一同实现认同的可能性,这是由整个社区共同构建而成,而无法经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微博所构建的特殊社区就为每个人自我认同的视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微博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它的传播特性从不同角度满足了公众的一些基本需求。但是更

多用户对微博的使用有时却不仅仅是这些。

二 用户的公务性需求

在微博的使用者中除了个人心理上的私人性需求,由于本身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同,也会由此而具备一些公务上面的需求。比如娱乐界明星会因为需要面对自己的不实报道进行澄清,会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宣传;而企业家们需要对自己的商品或企业进行营销;而政府官员们由于自身独特的角色又有了信息公开的任务和需求。

在麦奎尔的使用矩阵中,无论是作为认知或情感情面的维度,个人都会被动地具有一些使用动机。用户消极的认知发展就包括为达成目的而被动地适应环境或者为应付外在的挑战而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需求;而在用户消极的情感保持方面就包括内在的自我保护和外在价值观的强化。这些被动消极的需求使得个人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需求。

(一) 名人的公关宣传需求

一个产品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提升自己的品牌美誉度才能博得消费者的钟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作为个人同样如此,树立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在创业、兴业的道路上顺风顺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切都需要建立个人品牌,让大家都知道你,都关注你,吸引公众的眼球,赢得他人的信任。公众人物作为公众熟知的,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创建一个强势的个人品牌能赢得公众的尊重和信任,能够使自己独树一帜,名副其实;能够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正确的“意见气候”和社会潮流,做好社会公众的先锋模范,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公众人物在这方面的需求也会是必要的,而除了电视、广告等媒体的宣传,微博也为他们的宣传提供一个很好的方式。

比如姚晨2010年3月21日01:05的微博是:

《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片花,3月26日,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档播出。导演:小坦克何念;原著作者:三十;编剧:美人舒心;主演:老凌,我,郭郭,钱芳等诸位好童鞋。还望诸位博友多多捧场,谢谢:)(http://t.sina.com.cn/yaochen)

这样一个小小的状态发布就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个低成本的宣传。

公关宣传除了个人品牌的建立外,也包含了组织或企业的形象宣传。比如李开复就凭借其高度的关注率也在其微博中对其作品和新创立的公司进行了大量宣传。如2009年9月7日10:34分的微博是:

我的新公司“创新工场”:http://sinaurl.cn/h5sqP”以及“世界因你不同》签售活动,2009年10月11日(周日)上午10:00 开始。北京市中关村图书大厦4层多功能厅。(http://t.sina.com.cn/kaifulee)

这些类似宣传都在微博上得到了很快的发布。同样的,作为政府官员伍皓也可以利用该媒体对政府的相关事情进行宣传,如在抗旱期间他的一条微博是:

再跟大家报告个事儿:朋友们留在我围脖里的对云南抗旱的质疑和批评意见,我都一一进行了梳理,如实报告给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现已决定,明天下午云南省政府将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向朋友们详细介绍云南灾情和抗旱进展情况,对朋友们的批评和质疑虚心坦诚回应。这也是我们推行的舆论新政的一个组成部分。(http://t.sina.com.cn/1662450871)

这种信息的发布其实就是对政府新政的一种宣传。

而除了正面的一些宣传,公众人物们还得对一些关于自己的负面报道做一些澄清和公关处理,尤其是对于明星来讲这更是家常便饭。在姚晨的微博中就有数次针对自己相关的一些负面评论和报道做了一些澄清,如在2009年的11月6日对于被网友批评不应该批判上海机场等车难的现象时,她的微博是:

我爱上海,因为我在那里生活过,对它有极深的感情。我有许多的上海朋友,他们热情温良做事有原则,我爱他们。可这些天有位上海网友因为我写了上海虹桥机场等车难的博文,就上纲上线说我侮辱了上海人,非要我道歉甚至扬言要去媒体那里告我。这位网友,不好意思,我说错话,一定道歉!没有的话,我拒绝。(http://t.sina.com.cn/yaochen)

这一条条类似危机公关处理的微博都给发布者本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和重新展现个人形象的平台。

施拉姆曾经在媒体的选择性方面给出了一个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可能性=回报期待/费力程度。该公式表明,一个媒体是否被选择,取决于两个因素:使用回报的期待和费力程度。我们对使用它的回报期待率越高,获得它的费力程度越低,它就越容易被选择 。

微博字数的限制不需要发布者通过过多的思考就可发表三言两语,而它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更是让发布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一种方式来进行信息的发布,可以说它的费力程度是极低的。而微博的裂变式传播特点,使得其传播的速度更快,关注度更高,因此公众人物也会对微博赋予更高的回报期待。这样一来,微博的被选择也是成为了公众人物公关宣传的必选平台。

(二) 企业家的网络营销需求

2003年之后,中国互联网发展异常迅速,网民数量迅猛增长。媒体种类和数量也开始剧增,而且越来越垂直细分,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工作、生活、休闲、娱乐、购物等逐渐网络化,互联网媒体呈现出多样化和碎片化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以“用户创造内容”为核心的web2.0概念的提出,社区类网站的大量兴起,一方面消费者有了更为丰富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有了发表言论和思想平台,消费者能

主动给产品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诸如口碑营销、病毒营销、体验营销、精准营销等各种营销模式百花齐放 。而微博的出现又为商界人士和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营销平台。

活跃在微博的商界人士主要是以创业者居多,他们有更迫切地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想法、塑造个人和公司品牌形象的愿望,所以他们更会利用网络来“营销”自我和企业。如2009年9月从谷歌辞职的李开复副总裁在其辞职之后,就开始了筹备自己的新公司。从他开始创立公司之后,在其微博上就有很多与其公司相关的微博,而之后创立之后就给予了公司的网址访问链接,来营销自己的企业。

而网络需求这方面在国外的发展比国内更是明显。如美国部分的航空公司直接通过twitter直接为客户服务。无论是购买机票、电脑或咨询主机托管问题不需要打电话给该品牌的在线客服人员,直接上twitter就能找到。同时twitter可以为企业提供用户追踪服务,缩短了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同时Twitter开发了“品牌频道“.企业可以在Twitter构建品牌页面,同时组建多种品牌小组.同一品牌的粉丝能够聚合在一起。而企业通过平台可以向用户发送各种新品、促销信息。据悉.戴尔从2007年3月开始使用twitter企业平台.目前戴尔官方网站上已拥有65个twitter群组。截止到现在.戴尔已经在twitter内获得了约1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 。

传统意义上的网络社区的主要形式是论坛,它们以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为中心,新兴的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化网络与传统的论坛结合起来以后,构建出了更为强大的网络社区—SNS社区。而微博在SNS社区的基础上更是汲取其精华构建了一个更好的营销平台。微博相对于其他社交网站来说其实就是剥离了其他社交网站的那些纷繁复杂的功能,保留了其精华。而辅助的应用就是通过API开放的形式,由其它开发者代为开发,开发的各种应用让用户能更方便地在各种平台、客户端中以多样化的形式更新微博。从这种开放程度来讲,由单一公司或服务衍生出的生态系统,在未能盈利的情况下能否持久尚不能断言,但不论结果如何,使用微博的过程是能让用户满意的。

(三) 政府官员的信息公开需求

公共信息的透明度是衡量一个政府形象的重要标准。公共信息是指由国家和政府机构掌握的、关于社会公共事物的信息。一般认为,公共信息虽然掌握在政府等国家机构手中,但在本质上它应该属于社会公众共同所有。这些公共信息是公众知情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公众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而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的控制者,更有责任和义务保障和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公共信息的公开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意义也十分重大。按照传播学原理,信息是指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公共信息则是公众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准确把握事物本质,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正当地、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前提。政府对待公共信息的态度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及时、准确地向它服务的公众发布公共信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个成熟、开放、透明、负责任政府的标志。理论上说,民主社会中一切公共信息都应该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新闻媒体准确及时的传达到公众当中。而随着网络的发展,通过网络传达政府信息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2009年新浪微博在中国的出现,也为政府信息公开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其中的领

头人就是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所带领的团队。“微博云南”和伍皓个人微博的相继出现都为云南政府的信息公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

11月9日15点30分,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国首次网络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昆明破冰。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会上表示,网络新闻发布会可以在以后成为常态,成为信息公开的一种可以经常采用的方式。这意味着无论是应对“网络监督“还是”网络反腐”,地方政府正式从被动回应转向了公开互动。官方已经开始抢夺网络的主动权。而11月21日,云南省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在新浪网上开通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同日,伍皓以“云南伍皓”开通了个人微博。

“微博云南”的建立,开创了我国政府部门借助最新网络技术发布新闻的局面,使得政府的信息公开又有了一种能够同网民互动交流的新的形式和手段。而伍皓本人也希望通过这个快捷的渠道来第一时间公布信息,让更多网民更好地了解政府信息。之后短短一个月,伍皓的微博粉丝就达到了51629人。但是伍皓的创举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网民的各种穷追猛打下,一个多月后,伍皓无奈宣布“自愿自动自杀式”关闭微博。虽然最终没有关闭,但还是改了名为“伍家有女初长成”,而且越来越多地记录家庭生活、人生感悟,不谈国是。

到目前为止伍皓的微博仍然在继续写着,虽然更多的是在谈人生感悟,但他仍然一直在尝试着把微博当做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比如在3月下旬关于《生活新报》的采访中心主任熊熊在正常采访过程中遭人殴打一事,伍皓在其微博中也有写到

上午已分别向报社和昆明市电话了解情况,提了一些处理的建议。目前,昆明市、区两级宣传部门正介入调查。北京方面也给我打来电话表示密切关注。宣传部门一定会依法保障和维护新闻媒体的合法权益。但不说大家也明白,会很博弈。(http://t.sina.com.cn/1662450871)

不管是网络形式的信息互动抑或是人们所说的作秀,伍皓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理论,坚持着信息公开,而他如今也一直在依靠着微博的这个平台。他在云南工作一年的时候,曾用“烧开水”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生涯:“如果始终捂着盖子,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把壶底烧穿;如果把盖子揭开,可能沸腾的民意就像这壶烧开的水,慢慢地变成蒸汽,逐渐地消散。”伍皓的这个比喻或许也正是自己在政治生涯路上选择网络平台来不断进行信息公开的理由。

微博之所以能够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主要就在于其“广播”式的传播,也就是所谓的裂变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当用户发出一条信息,他的所有粉丝能同时接收,并可一键转发给自己的粉丝,实现裂变传播。而政府的信息公开就需要这样的一个媒体能让它在事件发生的转瞬间让更多的人了解情况,熟知详情。这样一来,微博应该在这方面能够给政府人员提供很好的需求满足感。

微博的几个应用实例证明了微博独特的传播特性给使用者带来的需求满足。无论是对于

用户的私人性需求还是公务性需求,微博凭借着它的“微”和移动性以及独特的传播方式等充分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在微博满足用户需求的传播过程中同时又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2010-12-24 16:03: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第四部分 微博传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的泛滥

微博字数的限制,并没有限制人表达的欲望,而是会让人们更频繁地去写。虽然有些内容包含了一些重要信息以及内心的感悟,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微博网站上发现大部分发表的是些唠叨、琐碎的小事。比如“雨很大,一个无聊的周末,我又是被什么给煎熬了”,“今天很想念„„ 其实是每天都很想念”等等这类的微博状态,构成了微博信息内容的大部分,造成信息的泛滥,“无聊”信息的增长,人们就再次淹没在了信息的汪洋之中,而很难找到重要的内容。

信息的泛滥容易造成用户的泛阅读困境。所谓的泛阅读困境就是指在如今大量知识覆盖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只能泛泛了解所有的信息,却无法去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我们在家看电视,电视频道可能多达上百个,我们不得不泛泛浏览各频道的内容,也不得不接受无所不在的广告,我们出门在外,从坐公交到乘电梯,广告也无孔不入,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信息引导,书店里、图书馆里还有报摊上,图书杂志也是极尽丰富,为了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我们不得不长时间驻足遴选,最为丰富而及时的资讯应该来自互联网与手机短信,新生代的阅读与学习已离不开这样的新媒介。而这些新媒介迅速给我们的信息都是浅显的,读者没法去认真去把握每个信息的深层含义。在微博的世界里,我们为了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会在信息的海洋中去泛泛阅读,最终找出那么几条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泛阅读会让我们更加容易去获得一些信息和知识,但是信息却会变得泡沫化,阅读再没有那份宁静感,在泛知识时代里,人们因知识与信息的泛滥而变得焦虑与缺少耐心。知识不再像传统社会里那样,具有神圣感与道德感,而更具功利性,更多的资讯也是一次性消费,阅读过的报刊我们不再收存,而是当成废品处理。读书人不再像传统社会里的读书人那样,受到尊重,人们看知识与读书人更看重其获取社会利益的多少。

在数字化的时代,无论是微博还是其他媒体,都会或多或少带给我们信息泛滥的困境。此时的我们如何从中寻找到对自己有用,具有共享财富的信息业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话题。

二 虚假新闻的沃土

微博上用户的匿名性同BBS、博客等网络平台一样给虚假信息提供了天然的土壤,而它

即时更新的特点,以及与手机等工具连接的功能,也无疑给予谣言几何状扩大的威力。一个信息出来,往往淹没在随后蜂拥而来的信息更新中,其中难免有恶意歪曲事实真相的人。而微博与手机或其他即时通讯软件的连接,使其传播领域超越了互联网,能够迅速蔓延到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的观点 。而在微博中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源,当信源越来越多无限扩大时,信息的可靠性难免会降低,最后微博很可能就会成为谣言萌发的温床。

同时因为微博字数的限制,有些人的观点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很可能最后在读者会错意之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虚假信息的传播。正如伍皓在其微博中写到的“高扩散性是微博的优势,而其“碎片化”特征又使得任何人的言论都极易被割裂被断章取义。因此,集中关注点是弥补碎片化的好办法”。所以在这样一个虚假信息极易可能被传播的平台,大家要尽量让自己的关注点得到精准的表述,而当误解真的得到传播后,用户则要想办法来减轻误解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于微博而言,网站上虚假信息的过度出现,信息的可靠性则会大大降低,当受众对其信任感降到很低时不仅会让微博本身的价值得到贬低,另一方面由于其迅速的传递速度更是会让受害者和社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 深度互动的缺乏

教育研究者黎加厚教授在他的《“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团队的成长》对互动的深度进行了探讨,将互动深度细分为浅度互动、中度互动和深度互动。“浅度互动”是指仅用为数不多的字句认同和赞赏博文和作者的表述,以及摘录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并表态;“中度互动”是指简单的分析,粗略地表达观点,或简要描述个人行为的交互程序,还包括回复者与作者分享心得体会;,“深度互动”是指能深入反思博文主题,提出个人独立见解和观点,能够质疑的。

在微博的网络平台上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的互动还处在浅度和中度层面,绝大部分都是简短的赞扬或赞同语句,或者稍微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却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甚至在一些微博的评论中只停留在了浅度互动的层面上。对于微博的初期发展来讲,它提供更多的是人们自言自语的平台。网民可以通过它来进行自我表达和心情的宣泄等等,大部分都会缺乏深层次的互动。但是对于微博的前景,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自言自语虽然是人们使用微博的出发点,但肯定不是终点,很难想象人们可以在没得到回应的情况下永远自说自话下去 。

以公众人物来讲,很多网民都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地和自己对话聊天。但是像姚晨、李开复等人这样的微博来讲,他们除了会跟一些有交情的朋友进行互动聊天之外,能够与粉丝们交流的次数是少之又少,而这样经过很长的时间粉丝们的兴致估计也会大大减弱。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深度的互动性更是没有什么踪迹。深度的互动的缺乏其实会给微博的发展设置一道瓶颈,当网络的内容只是浅显地停留在个人信息的发布或者浅度的交流上时,其发展的意义就会显得渺小很多。所以如何挖掘出微博网站的深度互动性也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

关注的一个问题。

结语

从博客到微博客,是web2.0时代网络技术的又一次突破和创造。微博,作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交流工具,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周围人沟通的方式,乃至于沟通的范围。它正在慢慢成为每个人网上的一个“交流中心”,就像一个触角,通过它,我们接入和感受着整个社会。微博的前景或许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它存在的价值却也可以成为它发展的动力。微博客的形式也它提供了独特的发展路径,也使其在用户的需求满足方面提供了特殊的价值。如果微博朝着自己特有的方向前进,相信它能够为大众带来一个与众不同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方建移 章洁主编.《大众传媒心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巢乃鹏.《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一种信息查寻的研究范式》.新华出版社,2002 4.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南方传媒研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2010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揭晓

2010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日前揭晓,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7所学校的71篇论文获奖。中国人民大学樊弋滋的论文《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获得三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中文提要

微博客是结合了博客与即时信息web 2.0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创立以来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在中国,微博的使用也逐渐成为了潮流,各类公众人物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微博,娱乐界、文化界、商界„„而从2009年11月21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新浪开始写微博到2010年2月21日大家关注胡主席的名字在“人民微博”的出现,微博开始成为政界使用的一种新型工具也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主要以几个案例来分析在微博中各界利用微博中所体现的使用与满足的传播模式。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 微博 用户需求

2010年2月21日,胡锦涛主席的名字出现在了人民网新建不久的“人民微博”之上,该消息在网络上瞬时沸沸扬扬地传播出去。虽然之后事实说明这只是一个误会,但“微博”这一新名词却是更多地走进了人的视线。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的社交形式出

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从博客到播客再到各种类型的SNS网站,这些都是以爆炸式的速度在发展。而当国外twitter等微博客开始发展时,国内也随之出现了饭否、叽歪等此类型的博客,也就是之后所谓的“微博”。微博的出现同时又给各方人士提供了一个新型的网络工具,不同的人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叶让自己得到了不同的满足。但是在这中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得失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第一部分 微博应用概述

一 微博的起源与发展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发布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是web2.0新兴起的一个表现形式,也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人们发布信息的一个重要网络工具。

作为一个刚起步的新型工具,微博的历史并不久远。2006年,博客技术的先驱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obvious公司最早推出了微博客,也就是众所周知的“Twitter”服务。在英汉词典中,Twitter的动词含义为:(1)(鸟等)吱吱叫,啁啾地唱出;(2)唧唧喳喳地讲述,引申为每个人的表达欲和分享欲。Twitter的基本原理很简单,短信、社交网站和博客三项功能合为一体,让网民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短信或互联网来更新和发布最新动态消息,每条信息限制在140个字以内,就像一篇微型博文。因此,人们将Twitter模式成为微博客 。目前Twitter已经成为继MySpace、YouTube和Facebook之后最热门的网站,也迅速成为了web2.0时代的时代新宠。

随着twitter的迅速走红,国内外出现了众多的模仿者,如饭否、叽歪、做啥等网站,同时中国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也在8月14日开始对新浪微博进行内测并且逐渐给予推广。

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目前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网,手机短信彩信、手机客户端(包括NOKIA S60系统、iPhone OS、谷歌 android系统)、MSN绑定等方式更新自己的微博。用户每条微博的字数限制为140字,同时通过提供插入单张图片、视频地址、音乐功能等附加形式来分享给朋友。朋友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发表的信息,随时一起分享、讨论。写博者自己还可以关注自己的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 目前新浪微博是中国用户数最大的微博产品,已经覆盖了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从业人员等各界人士。

二 微博的特性

从2006年Twitter的创立到如今各种类型的微博网站遍地开花,微博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世界。而能让微博迅速走红的原因也莫过于它本身与其他web2.0形式下的各种类型网站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 传播主体多中心化

在传统博客上写作的人士,尤其是那些点击率高的博客,往往会成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一些博客更为这些意见领袖开设专栏,提供更好的平台,例如博客中国的口号是“汇

聚万名意见领袖,中国第一思维集散地”。 这样一来博客网站更注重宣传的就是网络中那些可能成为“意见领袖”的思想观点,而那些不被重视的沉默大多数所发表的内容可能就这样石沉大海。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曾指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则会被更大范围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最终就形成了“多数意见”的产生。在传统博客中,占大众少数的意见领袖的观点阐释通过洋洋洒洒的博文实现,很容易就成为了传播的主体中心。而在微博写作中,基于门槛极低的信息发布平台,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个性化的用户汇聚了庞大的内容生产,同时这些内容也能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分享,一种新的网络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生态正在形成,传播的中心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些所谓的“意见领袖”,而是更多的用户。微博用户通过相关服务,把自己每天的琐碎心情发送到网站平台和朋友手机终端。发送的信息可以是群发也可以是点对点的私信。这样,每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

(二) 裂变式的传播方式

无论是国外的twitter还是国内的新浪微博等微博网站,它们的传播渠道都不仅仅限于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彩信、MSN、或直接登录网站等各种传播手段来即时记录点滴瞬间,实现了全息发布方式。微博的限制是非常小的,人们可以“anytime”、“anywhere”、“anyway”来为自己写微博,阐述自己的瞬时感悟。

而微博信息的多手段传播为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以新浪微博为例,它的传播路径主要有:一个是“粉丝路径”。 A 发布信息后,A 的粉丝甲乙丙丁„„(直到无限),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一个是“转发路径”。如果甲觉得A 的某条微博不错,他可以“一键”转发,这条信立即同步到甲的微博里,同时,甲的粉丝1234„„(直到无限),都可以实时接收信息,然后以此类推,实现极速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谭天教授曾在对电视传播模式的研究中引进物理学的核裂

变原理,提出过传播裂变的理论假设。他指出,“链式反应”和有临界点(Critical)的“中子”是裂变发生必不可少的两大因素。微博的“分众传播”自然带来“链式反应”,而带有临界点的“中子”,即信息从聚合到裂变的关键,是引爆性话题。因此,微博信息传播的完整过程应如图一所示。

(三)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现场性

微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其内容的“微”,用户每次发布的内容不得多于140个字符。在传统博客的写作中,博主习惯于长篇大论,或思想深邃,或叙事丰富有趣,这在无形中设置了博客的门槛,那些习惯用简短语句的人虽说可以通过博客发布,但内心顾虑碎片化的所思所想会使自己相形见绌。相反微博客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的,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琐碎的生活细节。如清明节当天一个微博网友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是今天是鬼节,不可以晒被子洗衣服?可今天太阳好好,早上一起来就把衣服洗了,还刷了鞋”。这就成为了一条微博,字数不多,但道出了网友的闲言碎语。微博的碎片化写作大大降低了对写作者的要求,140字的要求把写作者们拉到了同一个水平线上。你不用担心别人说你的内容不充实,短小精悍的的几句话甚至几个字更能体现出微博的“微”精神。

可以随时随地迅速发布简短信息的便捷性使得微博客自身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关于2009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大楼发生火灾的事件中国的微博网站饭否网等就对其进行了实时报道,在央视附近的网友可以即时将失火的事件描述、图片上传到Twitter、饭否等微博客,全国各地的其它网友通过微博客第一时间知道了央视失火。因此当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发布者在新闻现场即时发布的信息使用户仿佛置身事发现场。

(四) 公共领域平台上的互动性

哈贝马斯在1964年给出了一个公共领域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微博的兴起给“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带来更为贴近的诠释。与传统博客相比,在微博上以寥寥数语进行话题的讨论,更类似于生活中民众在市场上的倾吐,公共领域的性质得到构建。

在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中人们的互动性得以加强,无论是状态发布者或者微博本身话题的提供,都给人们构建了一个话语表达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大家互相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例如新浪微博的“微博广场”中就有“一小时话题榜”的设置,搜索出一小时内的热门话题供更多的人来讨论和发表意见。加上微博本身具有SNS网站的某些功能,无形之中也为微博用户提供了一个拓展人际关系网络的平台,为更多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微博类似于SNS网站和博客,但又和它们不同,微博是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和IM等四大产品优点的集成者:微博可以通过手机以及短彩信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与短信相近,但是短信的传播方式是点对点的,而微博却是点对面的裂变式传播;微博可以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比Facebook等社交网站要开放,进入门槛低;微博比博客精短,比博客互动性强;微博可以像MSN一样交流,但是信息是共享的,而且还可以通过MSN发微博。这些微博的特性成为了推动微博发展的动力,而微博的这些特性是如何满足用户的使用心理更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话题。

当一个新媒体和内容出现时,通常人们会首先关注的是它有什么用途,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它,为什么会使用它。从创新的扩散角度来看,这也是对一项创新是否具有普及潜力的探讨,生产者会投入相当多的资金来展开此项调研。如果这项创新能够普及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此项创新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的研究。因此,使用与满足研究往往是新媒体研究中心最先使用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可以解释微博的使用。

第二部分 使用与满足理论回顾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传播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该理论不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来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而是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动机使用的方向探讨受众对媒体的使用。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1974年E·卡茨等人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使用与满足的类型研究而言,学者们开始把使用类型与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心理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最为著名的就是麦奎尔、布鲁姆勒和布朗的研究,他们把受众看电视的动机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1)转移和消遣(逃避或感情释放);(2)人际关系(电视可以代替社会交往,为个人提供陪伴,并且可以用于与他人交往);(3)个人身份(将电视中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参照,探索现实,强化既有价值观);(4)环境守

望(获得信息和新闻)。

麦奎尔从个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找到了大众传播的使用动机,并且形成了从认知-情感、主动-被动、保持-增长、内部-外部四个维度的使用动机矩阵。这些维度进行组合,就可以将使用动机的心理来源和结果列成一个包含16个项的矩阵(见表一) 。

在这个动机矩阵中,每个格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动机,相应地,也有一种特殊的理论来解释这种动机,表中的文字就是不同的理论。麦奎尔的动机矩阵比较复杂,不同的动机之间也有一些重复,然而它全面清晰地概括了人们媒体使用需求的社会心理根源,提供了一种很有借鉴意义的思维模式。

麦奎尔的大众传播使用需求矩阵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解释我们的使用动机,这说明个人的需求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而之后卡茨等人也提出,我们使用大众传播的需求也并不完全是由个人决定的,它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有5方面的需求都来自于社会情境:(1)社会情境产生紧张与冲突,导致人们产生降低压力的需求;(2)社会情境导致人们意识到某个问题值得关注产生环境监测和信息方面的需求;(3)社会情境导致个人在现实环境中无法满足某种需求,需要使用媒体替代性地满足社会交往的需求;(4)社会情境使某种价值得到重视,为了确认和强化这种价值,人们使用媒体;(5)社会情境导致人们对某种熟悉的媒体内容产生期待,为了维持群体成员的资格,人们使用媒体 。

简单来说,

当一个新媒体和内容出现时,通常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它有什么用途,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使用它。因此,使用与满足理论往往是新媒体研究中最先使用的理论框架。因此,对于微博这样一个比较新型的服务网站,它的使用同样可以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解释。

第三部分 关于微博用户的“使用与满足”实例研究

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创建自己的Twitter到国内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在新浪微博上开始写博,微博已经为不同圈子的人士满足了不同的需求。而在国内从2009年11月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写微博起,政界人士利用新型的网络工具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除此之外,更多普通网民对微博的使用让微博成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广场。广场中的每位人士都可以在这寻找到自己的需求和满足。而无论是名人或是普通人士他们都有着各自的需求,有些需求是私人性的,而有些需求却是公务性质的。

一 用户的私人性需求

从创新与扩散的传播模式来看,采用者在接受创新的过程中最开始对于事物处于认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会去了解某项创新的存在并对它的功能有所认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创新首先是否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使用者自身的需求是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

姚晨作为文艺界人士以其较高的写博频率和丰富的微博内容使其成为了新浪微博人气关注榜的榜首,李开复作为商界人士也通过其关注度排在了人气关注榜的第三位,伍皓作为第一位利用微博公开政府信息、进行网络互动的政界人士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关注人物(图

二)。

通过对姚晨、李开复、伍皓的个案研究分析,本文在用户的微博使用需求方面主要分为私人性需求和公务性需求两个方面。用户私人性需求主要是包括这三人在内的所有微博用户自身的需求,在麦奎尔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方面的需求主要是出自于自身主动的使用动机,在这里主要把它分为情感的表达、社会交往、信息的发布获取和个人形象的展现四个方面;而公务性需求主要是针对公众人物利用微博而达到自身特殊目的的需求,其中也可以从麦奎尔矩阵中主要把它归为用户被动性的使用动机,通过整理也分为了明星的公关宣传需

求、企业家的网络营销需求和政府人员的政府信息公开需求三个方面的需要。在这三个个案中,分别通过对其状态页面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得出了他们本身在这些需求方面所占的比重。

在姚晨的个案中随机抽取的是时间段2010年1月16日11:25到1月24日16:29的50条状态发布。这个时间段内各个需求所占比重见下图(图三):

在李开复个案中随机抽取的是时间段2009年9月29日22:18到10月19日16:14的50条状态发布。在该时间段内各个需求所占比重见下图(图四):

在伍皓个案中随机抽取的是时间段2010年3月25日23:01到2010年3月28日13:10的50条状态发布。在该时段内各个需求所占比重见下图(图五):

通过对这三个个案的统计基本上三者都有一定的私人性需求,而其他方面主要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的一些特殊公务需求。比如姚晨在其状态里有很多的是对其作品的宣传以及相关负面报道的危机公关处理;李开复就有很多是关于他公司的宣传和一些相关的企业营销;伍皓就会存在着一些与政府管理相关的信息发布。下面将对各个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 情感表达、降低压力的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共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其中前三者是属于低一级的需求,而后两者则是属于高一级的需求。在低级的需求中社会需求所指的就是感情的需求,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因此每个人会希望自己的情感能够得到恰当的表达,也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的感情。当自己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时,我们就会需要感情的释放和宣泄来降低压力。而麦奎尔在其使用矩阵动机中用户出于这方面的动机也是来源于本身主动性的情感需要,用户需要积极保持既有情感的动机,所以通过减少紧张、进行表达来满足这类的需求。

在前面的抽样统计中,三位人士均在情感表达需求方面占有一定的比例。姚晨微博中50条状态也有16%是为了宣泄情绪,降低工作和社会压力的需要。她2009年9月26日20:28的微博是:

今晚要拍大夜戏,太可怕了,明天一早还要拍戏,天哪!我有时候特别痛恨拍戏!它搅乱了我的生活,让我的内脏胡乱运转,额头上陆续搬来许多痘子,赶都赶不走,好烦!(http://t.sina.com.cn/yaochen)

同样地作为商界人士在日常生活也需要情绪的宣泄。李开复在其微博中经常对自己所看

到的和感受到的发布一些片言片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他2009年9月17日02:07分的微博内容是:

今天受不了在纽约开车,决定把车退了,但是交通还是很糟糕,出租车开得飞快,不但 坐得难过,又危险,还时时碰到交通拥挤。地铁又脏又臭,还不如北京。最后还是走路最可靠。(http://t.sina.com.cn/kaifulee)

除了知名的文体明星、企业家,从去年11月份开始伍皓的进入使得微博也成为了政界人士的网络工具。而降低压力、感情宣泄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需求。比如伍皓在2010年3月27日11:29分的微博是:

很多人只把我当刻板的官僚看,只受得了我一本正经说话,哪怕我说一小点儿幽默、性情的话便群起而殴。害得我现在每写一条脖都要字斟句酌好久,就这样一个词儿没酌好都还会被揪住不放。完全不能按自己的个性说话了。其实生活中我还真是很逗很乐呵的。(http://t.sina.com.cn/1662450871)

这条状态是对自己被许多网民攻击下而发出的感想,这除了算是一种感情宣泄外,也降低了自身的精神压力,还为自己做出了一些解释。

感情的释放与压力的降低对于公众人物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只有通过一定感情的宣泄他们才能更安心平静地去工作。当然,除了公众人物,其实网民在这方面的需求也是必要的,而在微博上面的宣泄和情感的抒发正是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如新浪微博的一位网友写道:

现在在家也是一种微妙的享受,我喜欢春天.是这样温和,平静,又充满生机.看着自己种下的小花和青菜一天天吐绿,长大,我都感到生命是如此顽强.但同时又为玉树受灾人民担忧,也许我只能默默祝愿他们了,希望生命再续,希望常在,像绿色的树一样坚强!(http://t.sina.com.cn/1560491897)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用一定的方式来转移自己的精神压力,同时找到一定的消遣方式,以此来逃避一种感情或是释放一种感情。而对于微博而言,它的随时性与简单的状态发布很好的满足了用户这方面的需求。微博可以通过互联网、MSN、客户端发布,更可以通过手机发布,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因此微博使用者在自己情感想要得到抒发和宣泄的那一刻就可以马上利用手边可触及的传播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样,因为微博的强交互性也可以让发布者的关注者们在看到状态后第一时间给予转发或者评论,这不仅满足了发布者情感在宣泄后得到关注的意愿,也让粉丝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也可以通过对别人的状态进行点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微博的传播手段便利性和平台的强交互性使得用户这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二) 社会交往的需求

每个人都无法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大家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但是由于社会情境的限制,个人在现实环境中有时会无法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比如更大圈子的交流,甚至与公众人物的交流。同时作为媒体的受众来讲,每个人都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受传者”的角色,而是积极要求参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日本传播学者奥平康弘在《知的权利》一书中写道:“就同一信息的演变而言,曾经是受传者的公民以知的权利的主体姿态出现,要求成为‘传播者’的公民作为接近和使用信息交流媒介权利的主体而登场”,这种“登场”使受众有种主人的自豪感,表现欲得到满足。受众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这一结果进一步激发受众下一次的参与热情 。麦奎尔在其使用矩阵中把联系作为使用者积极发展自身情感方面的需求满足的方式,因此,受众会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可能参与的交流平台之上,寻求某种媒体替代性地满足自己社会交往的需求,与他人进行联系沟通。而微博更加日常化交流的平台就为每个人提供了很好的社会交往的满足。

微博为朋友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交流的频率甚至都会不可避免的增加。姚晨与朋友的交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无论是在片场还是在家里,她抓住各种有可能上微博的机会去与各种各样的朋友进行交流。比如2009年12月9日晚上从七点半到八点十分她与黄健翔的交流就有四次来回(见图六)。这段交流是以两人聊微博本身为主要内容的对话,对话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随意性的,朋友之间也就多了更多的互动。而除了这些名人可以在微博的平台上与朋友们进行交流,人际关系的交往对于更多的网民来说更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无论是网友的一句心理感悟或是一个即时信息的发布,都能让各方朋友了解到自己的近况,并且可以随时地进行交流。

当然除了朋友之间,普通网民与名人之间的交流也是在这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虽然在名人的微博中很多网民的留言还是得不到回应,但是他们可以即时的留言或评论,间接地接近这些公众人物。而在这些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网友们有时也会得到名人的回应,这样就更好地实现了普通人士与公众人物的沟通。这一方面在各界人士中都是表现非常明显的。

比如有一位名为“晓婷遥望晨心”的“脖友”在发表“姚晨等人天天写微博时,不知道这些人手指会不会很累”的状态之后,姚晨就给予了回复“一点都不累,我得感谢众脖子们,拍戏等待是最枯燥的时候,幸亏有你们和我交流”。这种演艺明星和普通人士聊家常式的交流是在以前的各种媒体形式下都是很难实现的,而微博则拉近了明星与粉丝们的距离。

当然在这些案例中网民与公众人物交流最典型的案例应该还是属于伍皓的微博了。从前面的使用需求比重图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伍皓的微博中占了一半的状态都是用在了社会交往中,这些内容包括与朋友、相关人士的交流,也包括与普通网民的交流。作为第一个政府官员的微博我们先不考虑这个微博的具体用意,但是我们明显看到公民除了在论坛上自己发帖之外,又多了一种对政府事件抱不平或者提建议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更多的是互动和交流,地位更加的平等。(见图七、八)。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来看,无论是名人或是普通网民,社会交往都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而每个人在社会交往方面之所以有需求其深层原因是来自己于每个人对社会资本的需求。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取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等)并由此获益的能力。社会资本是可以测量的,而其重要的指标就是社会关系的规模性。社会关系的规模性与社会交往的活动半径以及社会交往的途径有关,半径越大、途径越多,社会资本规模越大。因此,当用户有更宽半径的社会交往半径时,也意味着他有提升自己社会资本的能力。

而微博的使用简单便捷性和公共领域平台上的交互性都使得社会交往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微博字数的限制与地点、时间、内容的无限制让每个人可以随时的发布状态来聊聊家常、表表心情,语言更加的日常化,圈子也更加的大众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前提就是自由参与,身份平等取代了相关的等级划分,而微博平台在这方面就正好实现了公共领域环境的创作,在这个平台上无论是名人与名人,或是名人与普通人士,大家都可以在微博平台上正常地交流沟通,人们的社会交往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三) 信息获取发布的需求

人要生存发展,必须对外部世界有所认识和了解,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因此,人类生活离不开信息,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提供者无疑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受众获得各种信息,了解世界的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向。同时极大地依赖于大众传媒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消除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满足自身发展和生存的需要。这是麦奎尔在最初研究使用动机时所归纳的动机之一。对于微博来讲,它由于自身的迅速逐渐成为了很多媒体监控和跟踪突发消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微博的移动与“微”,使公共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但更重要的是,微博所借助的传播机制与传统网站不同,人际传播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微博的信息传播更有效。从一定意义上讲,微博创造的是一种社交性信息传播 。由此可见,在微博上每位博友获取公共信息的方式都是通过更多的人际传播来实现的。信息发布者可以第一时间在现场通过微博发布,然后通过更多人与人之间的转发和评论,最后以实现信息发布的功能。而这些信息是没有经过议程设置式的媒体过滤的,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关注的信息,不论是社会新闻还是自己的小道消息,都可以获取和发布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关于迈克尔杰克逊死亡的信息。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的死亡让twitter网站大为风光。当杰克逊被救护车抬出家门时,有位路人用手机向Twitter发布了一条消息:天哪,我在杰克逊家门口,看到有人被抬出去了,肯定是发生什么事了。之后美联社、CNN都援引了这条信息。杰克逊的死亡也让twitter的发展达到了高潮,让更多的人明白了新媒体从宣传式传播、挖掘式传播到主动式传播的意义。宣传式传播或挖掘式传播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传统媒体经常是通过自身的过滤来进行议程的设置,这些议程可能是为了服务宣传某个政治议题或者社会现象,也有可能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挖掘来报道,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其最终都是自上而下式的传播。而这次Twitter的报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主动式传播,首先由用户发现新闻进行信息的发布,之后再由媒体来相继报道。因此这次在Twitter网站上关于杰克逊死亡的报道的确给微博的特性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

而在国内虽然这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主动传播还未在微博身上发生,但是每一个微博的使用者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大家都在尽量地发布自己当时碰到的各种信息。如姚晨2009年10月13日10:50的微博是:

起个大早又赶了个晚集,妙峰山上的风估计有七级,到现在一个镜头都没拍上。给朋友打电话,她在电话里听到呼呼的风,问我是不是在南极考察„„

(http://t.sina.com.cn/yaochen)这条微博即时地告知了自己所在的环境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是一个简单地即时信息发布平台。而2009年11月1号北京的第一场雪的当天,李开复就在机场候车室和飞机上做了一个小型的直播(见图九、十)。从当天早上的九点半飞机开始要延迟起飞开始到11月2号凌晨终于要上车回家,李开复就在其微博上有电脑、手机各种方式来发布了12条微博,使得信息发布达到了直播式的效果。让感兴趣的人可以

第一时间了解当天大雪对机场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微博的移动性和“微”都使得整个信息的发布更加具有现场感。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即信息”,而微博本身的碎片化信息和即时性信息都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即时方面发送信息的需求。由于微博具有的移动性让信息发布者能够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所看到的事件,而微博的碎片式语言也无需发布者经过过多的斟酌和语言的整理来进行信息的发布,因此这个信息的发布是迅速和及时的;另外由于微博的裂变式传播,这种信息的发布能够很快地通过转发和互动让更多的人知道,成为了一组广泛的信息流发布。所以微博独具的传播特性也让用户的这个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四)展示个人形象的需求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会存在着一种认同心理,个人的建立与分化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认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人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人的行为与自己的思想一致,而社会认同则是从价值认同和角色认同两个层面来表示。价值认同是指个人对社会上一切事物,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标准,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而角色认同则是指,人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一个人又必须在不同时空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各种角色都有一套众所期待的行为标准,这种行为标准,也就是觉得认同的标准 。在麦奎尔的使用矩阵中,身份认同是个人在消极的感情发展中,产生的内在的需求。社会中的个人因为需要得到自身的认同,则会希望自身的一些价值观和思想得到认同,而人们为了确认和强化的这种价值观,就会去使用媒体来重视和强化自己价值观,来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

在姚晨的微博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关于公益、环保的微博发布,这些微博的发布我们不可否认她不仅强化了自己环保与公益的价值观,还塑造了自身公益环保大使的形象,提高了作为公众人物在受众中的形象。而同时她在微博上关于个人秀的展示、生活细节的点点滴滴发布更加展现了她的多面性,而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荧屏中的电视明星。

而在伍皓的微博中他对民主、公民等概念的各种解释都展示了他自己价值观,塑造了他的个人形象。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评判,还是家庭琐事的叙述都展现了他自己各个方面的形象。正如他自己微博中所说的:

很多人只把我当刻板的官僚看,只受得了我一本正经说话,哪怕我说一小点儿幽默、性情的话便群起而殴。害得我现在每写一条脖都要字斟句酌好久,就这样一个词儿没酌好都还会被揪住不放。完全不能按自己的个性说话了。其实生活中我还真是很逗很乐呵的。(http://t.sina.com.cn/1662450871)

伍皓希望这个平台不仅仅展现他作为宣传部长的一面,也希望更多的内容给予呈现,塑造自己全面的形象。

对于微博而言,它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互动特性,使得人们能够抛开很多局限,来创造属于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微博的低门槛和低过滤性允许个人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个人可以通过随意的信息发布和有限的字数来重新塑造一个超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而由于自我认同必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渐建立,因此网络互动就成为了一个必要的途径。微博对于字数的限制让简略的表达方式成为了语言的一大特色,而在互动中人们以相等的长度,在相同的位置予以回应,微博则是赋予了更具平等主义精神的平台。微博的特性使得该平台互动更加的频繁与平等,个人则可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原先的想法和行为,直到确定了自己所认同的某个角色性格为止。所以说,个人在网络中对于认同的追寻,是必须借着网友一同实现认同的可能性,这是由整个社区共同构建而成,而无法经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微博所构建的特殊社区就为每个人自我认同的视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微博是一个宽广的平台,它的传播特性从不同角度满足了公众的一些基本需求。但是更

多用户对微博的使用有时却不仅仅是这些。

二 用户的公务性需求

在微博的使用者中除了个人心理上的私人性需求,由于本身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同,也会由此而具备一些公务上面的需求。比如娱乐界明星会因为需要面对自己的不实报道进行澄清,会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宣传;而企业家们需要对自己的商品或企业进行营销;而政府官员们由于自身独特的角色又有了信息公开的任务和需求。

在麦奎尔的使用矩阵中,无论是作为认知或情感情面的维度,个人都会被动地具有一些使用动机。用户消极的认知发展就包括为达成目的而被动地适应环境或者为应付外在的挑战而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需求;而在用户消极的情感保持方面就包括内在的自我保护和外在价值观的强化。这些被动消极的需求使得个人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需求。

(一) 名人的公关宣传需求

一个产品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提升自己的品牌美誉度才能博得消费者的钟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作为个人同样如此,树立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在创业、兴业的道路上顺风顺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切都需要建立个人品牌,让大家都知道你,都关注你,吸引公众的眼球,赢得他人的信任。公众人物作为公众熟知的,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创建一个强势的个人品牌能赢得公众的尊重和信任,能够使自己独树一帜,名副其实;能够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正确的“意见气候”和社会潮流,做好社会公众的先锋模范,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公众人物在这方面的需求也会是必要的,而除了电视、广告等媒体的宣传,微博也为他们的宣传提供一个很好的方式。

比如姚晨2010年3月21日01:05的微博是:

《和空姐一起的日子》片花,3月26日,中央电视台八套黄金档播出。导演:小坦克何念;原著作者:三十;编剧:美人舒心;主演:老凌,我,郭郭,钱芳等诸位好童鞋。还望诸位博友多多捧场,谢谢:)(http://t.sina.com.cn/yaochen)

这样一个小小的状态发布就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个低成本的宣传。

公关宣传除了个人品牌的建立外,也包含了组织或企业的形象宣传。比如李开复就凭借其高度的关注率也在其微博中对其作品和新创立的公司进行了大量宣传。如2009年9月7日10:34分的微博是:

我的新公司“创新工场”:http://sinaurl.cn/h5sqP”以及“世界因你不同》签售活动,2009年10月11日(周日)上午10:00 开始。北京市中关村图书大厦4层多功能厅。(http://t.sina.com.cn/kaifulee)

这些类似宣传都在微博上得到了很快的发布。同样的,作为政府官员伍皓也可以利用该媒体对政府的相关事情进行宣传,如在抗旱期间他的一条微博是:

再跟大家报告个事儿:朋友们留在我围脖里的对云南抗旱的质疑和批评意见,我都一一进行了梳理,如实报告给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现已决定,明天下午云南省政府将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向朋友们详细介绍云南灾情和抗旱进展情况,对朋友们的批评和质疑虚心坦诚回应。这也是我们推行的舆论新政的一个组成部分。(http://t.sina.com.cn/1662450871)

这种信息的发布其实就是对政府新政的一种宣传。

而除了正面的一些宣传,公众人物们还得对一些关于自己的负面报道做一些澄清和公关处理,尤其是对于明星来讲这更是家常便饭。在姚晨的微博中就有数次针对自己相关的一些负面评论和报道做了一些澄清,如在2009年的11月6日对于被网友批评不应该批判上海机场等车难的现象时,她的微博是:

我爱上海,因为我在那里生活过,对它有极深的感情。我有许多的上海朋友,他们热情温良做事有原则,我爱他们。可这些天有位上海网友因为我写了上海虹桥机场等车难的博文,就上纲上线说我侮辱了上海人,非要我道歉甚至扬言要去媒体那里告我。这位网友,不好意思,我说错话,一定道歉!没有的话,我拒绝。(http://t.sina.com.cn/yaochen)

这一条条类似危机公关处理的微博都给发布者本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和重新展现个人形象的平台。

施拉姆曾经在媒体的选择性方面给出了一个选择或然率公式:选择的可能性=回报期待/费力程度。该公式表明,一个媒体是否被选择,取决于两个因素:使用回报的期待和费力程度。我们对使用它的回报期待率越高,获得它的费力程度越低,它就越容易被选择 。

微博字数的限制不需要发布者通过过多的思考就可发表三言两语,而它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更是让发布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任何一种方式来进行信息的发布,可以说它的费力程度是极低的。而微博的裂变式传播特点,使得其传播的速度更快,关注度更高,因此公众人物也会对微博赋予更高的回报期待。这样一来,微博的被选择也是成为了公众人物公关宣传的必选平台。

(二) 企业家的网络营销需求

2003年之后,中国互联网发展异常迅速,网民数量迅猛增长。媒体种类和数量也开始剧增,而且越来越垂直细分,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工作、生活、休闲、娱乐、购物等逐渐网络化,互联网媒体呈现出多样化和碎片化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以“用户创造内容”为核心的web2.0概念的提出,社区类网站的大量兴起,一方面消费者有了更为丰富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另一方面也让消费者有了发表言论和思想平台,消费者能

主动给产品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之上,诸如口碑营销、病毒营销、体验营销、精准营销等各种营销模式百花齐放 。而微博的出现又为商界人士和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营销平台。

活跃在微博的商界人士主要是以创业者居多,他们有更迫切地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想法、塑造个人和公司品牌形象的愿望,所以他们更会利用网络来“营销”自我和企业。如2009年9月从谷歌辞职的李开复副总裁在其辞职之后,就开始了筹备自己的新公司。从他开始创立公司之后,在其微博上就有很多与其公司相关的微博,而之后创立之后就给予了公司的网址访问链接,来营销自己的企业。

而网络需求这方面在国外的发展比国内更是明显。如美国部分的航空公司直接通过twitter直接为客户服务。无论是购买机票、电脑或咨询主机托管问题不需要打电话给该品牌的在线客服人员,直接上twitter就能找到。同时twitter可以为企业提供用户追踪服务,缩短了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同时Twitter开发了“品牌频道“.企业可以在Twitter构建品牌页面,同时组建多种品牌小组.同一品牌的粉丝能够聚合在一起。而企业通过平台可以向用户发送各种新品、促销信息。据悉.戴尔从2007年3月开始使用twitter企业平台.目前戴尔官方网站上已拥有65个twitter群组。截止到现在.戴尔已经在twitter内获得了约1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 。

传统意义上的网络社区的主要形式是论坛,它们以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为中心,新兴的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化网络与传统的论坛结合起来以后,构建出了更为强大的网络社区—SNS社区。而微博在SNS社区的基础上更是汲取其精华构建了一个更好的营销平台。微博相对于其他社交网站来说其实就是剥离了其他社交网站的那些纷繁复杂的功能,保留了其精华。而辅助的应用就是通过API开放的形式,由其它开发者代为开发,开发的各种应用让用户能更方便地在各种平台、客户端中以多样化的形式更新微博。从这种开放程度来讲,由单一公司或服务衍生出的生态系统,在未能盈利的情况下能否持久尚不能断言,但不论结果如何,使用微博的过程是能让用户满意的。

(三) 政府官员的信息公开需求

公共信息的透明度是衡量一个政府形象的重要标准。公共信息是指由国家和政府机构掌握的、关于社会公共事物的信息。一般认为,公共信息虽然掌握在政府等国家机构手中,但在本质上它应该属于社会公众共同所有。这些公共信息是公众知情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公众生活有着重要意义,而政府作为公共信息的控制者,更有责任和义务保障和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公共信息的公开对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意义也十分重大。按照传播学原理,信息是指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公共信息则是公众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准确把握事物本质,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正当地、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前提。政府对待公共信息的态度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及时、准确地向它服务的公众发布公共信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个成熟、开放、透明、负责任政府的标志。理论上说,民主社会中一切公共信息都应该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新闻媒体准确及时的传达到公众当中。而随着网络的发展,通过网络传达政府信息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2009年新浪微博在中国的出现,也为政府信息公开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其中的领

头人就是云南省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所带领的团队。“微博云南”和伍皓个人微博的相继出现都为云南政府的信息公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

11月9日15点30分,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国首次网络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昆明破冰。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会上表示,网络新闻发布会可以在以后成为常态,成为信息公开的一种可以经常采用的方式。这意味着无论是应对“网络监督“还是”网络反腐”,地方政府正式从被动回应转向了公开互动。官方已经开始抢夺网络的主动权。而11月21日,云南省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在新浪网上开通了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同日,伍皓以“云南伍皓”开通了个人微博。

“微博云南”的建立,开创了我国政府部门借助最新网络技术发布新闻的局面,使得政府的信息公开又有了一种能够同网民互动交流的新的形式和手段。而伍皓本人也希望通过这个快捷的渠道来第一时间公布信息,让更多网民更好地了解政府信息。之后短短一个月,伍皓的微博粉丝就达到了51629人。但是伍皓的创举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网民的各种穷追猛打下,一个多月后,伍皓无奈宣布“自愿自动自杀式”关闭微博。虽然最终没有关闭,但还是改了名为“伍家有女初长成”,而且越来越多地记录家庭生活、人生感悟,不谈国是。

到目前为止伍皓的微博仍然在继续写着,虽然更多的是在谈人生感悟,但他仍然一直在尝试着把微博当做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比如在3月下旬关于《生活新报》的采访中心主任熊熊在正常采访过程中遭人殴打一事,伍皓在其微博中也有写到

上午已分别向报社和昆明市电话了解情况,提了一些处理的建议。目前,昆明市、区两级宣传部门正介入调查。北京方面也给我打来电话表示密切关注。宣传部门一定会依法保障和维护新闻媒体的合法权益。但不说大家也明白,会很博弈。(http://t.sina.com.cn/1662450871)

不管是网络形式的信息互动抑或是人们所说的作秀,伍皓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理论,坚持着信息公开,而他如今也一直在依靠着微博的这个平台。他在云南工作一年的时候,曾用“烧开水”来比喻自己的政治生涯:“如果始终捂着盖子,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把壶底烧穿;如果把盖子揭开,可能沸腾的民意就像这壶烧开的水,慢慢地变成蒸汽,逐渐地消散。”伍皓的这个比喻或许也正是自己在政治生涯路上选择网络平台来不断进行信息公开的理由。

微博之所以能够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主要就在于其“广播”式的传播,也就是所谓的裂变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当用户发出一条信息,他的所有粉丝能同时接收,并可一键转发给自己的粉丝,实现裂变传播。而政府的信息公开就需要这样的一个媒体能让它在事件发生的转瞬间让更多的人了解情况,熟知详情。这样一来,微博应该在这方面能够给政府人员提供很好的需求满足感。

微博的几个应用实例证明了微博独特的传播特性给使用者带来的需求满足。无论是对于

用户的私人性需求还是公务性需求,微博凭借着它的“微”和移动性以及独特的传播方式等充分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在微博满足用户需求的传播过程中同时又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微博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2010-12-24 16:03: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第四部分 微博传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的泛滥

微博字数的限制,并没有限制人表达的欲望,而是会让人们更频繁地去写。虽然有些内容包含了一些重要信息以及内心的感悟,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微博网站上发现大部分发表的是些唠叨、琐碎的小事。比如“雨很大,一个无聊的周末,我又是被什么给煎熬了”,“今天很想念„„ 其实是每天都很想念”等等这类的微博状态,构成了微博信息内容的大部分,造成信息的泛滥,“无聊”信息的增长,人们就再次淹没在了信息的汪洋之中,而很难找到重要的内容。

信息的泛滥容易造成用户的泛阅读困境。所谓的泛阅读困境就是指在如今大量知识覆盖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只能泛泛了解所有的信息,却无法去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我们在家看电视,电视频道可能多达上百个,我们不得不泛泛浏览各频道的内容,也不得不接受无所不在的广告,我们出门在外,从坐公交到乘电梯,广告也无孔不入,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信息引导,书店里、图书馆里还有报摊上,图书杂志也是极尽丰富,为了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内容,我们不得不长时间驻足遴选,最为丰富而及时的资讯应该来自互联网与手机短信,新生代的阅读与学习已离不开这样的新媒介。而这些新媒介迅速给我们的信息都是浅显的,读者没法去认真去把握每个信息的深层含义。在微博的世界里,我们为了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会在信息的海洋中去泛泛阅读,最终找出那么几条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泛阅读会让我们更加容易去获得一些信息和知识,但是信息却会变得泡沫化,阅读再没有那份宁静感,在泛知识时代里,人们因知识与信息的泛滥而变得焦虑与缺少耐心。知识不再像传统社会里那样,具有神圣感与道德感,而更具功利性,更多的资讯也是一次性消费,阅读过的报刊我们不再收存,而是当成废品处理。读书人不再像传统社会里的读书人那样,受到尊重,人们看知识与读书人更看重其获取社会利益的多少。

在数字化的时代,无论是微博还是其他媒体,都会或多或少带给我们信息泛滥的困境。此时的我们如何从中寻找到对自己有用,具有共享财富的信息业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话题。

二 虚假新闻的沃土

微博上用户的匿名性同BBS、博客等网络平台一样给虚假信息提供了天然的土壤,而它

即时更新的特点,以及与手机等工具连接的功能,也无疑给予谣言几何状扩大的威力。一个信息出来,往往淹没在随后蜂拥而来的信息更新中,其中难免有恶意歪曲事实真相的人。而微博与手机或其他即时通讯软件的连接,使其传播领域超越了互联网,能够迅速蔓延到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的观点 。而在微博中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源,当信源越来越多无限扩大时,信息的可靠性难免会降低,最后微博很可能就会成为谣言萌发的温床。

同时因为微博字数的限制,有些人的观点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很可能最后在读者会错意之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虚假信息的传播。正如伍皓在其微博中写到的“高扩散性是微博的优势,而其“碎片化”特征又使得任何人的言论都极易被割裂被断章取义。因此,集中关注点是弥补碎片化的好办法”。所以在这样一个虚假信息极易可能被传播的平台,大家要尽量让自己的关注点得到精准的表述,而当误解真的得到传播后,用户则要想办法来减轻误解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于微博而言,网站上虚假信息的过度出现,信息的可靠性则会大大降低,当受众对其信任感降到很低时不仅会让微博本身的价值得到贬低,另一方面由于其迅速的传递速度更是会让受害者和社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 深度互动的缺乏

教育研究者黎加厚教授在他的《“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团队的成长》对互动的深度进行了探讨,将互动深度细分为浅度互动、中度互动和深度互动。“浅度互动”是指仅用为数不多的字句认同和赞赏博文和作者的表述,以及摘录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并表态;“中度互动”是指简单的分析,粗略地表达观点,或简要描述个人行为的交互程序,还包括回复者与作者分享心得体会;,“深度互动”是指能深入反思博文主题,提出个人独立见解和观点,能够质疑的。

在微博的网络平台上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的互动还处在浅度和中度层面,绝大部分都是简短的赞扬或赞同语句,或者稍微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却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甚至在一些微博的评论中只停留在了浅度互动的层面上。对于微博的初期发展来讲,它提供更多的是人们自言自语的平台。网民可以通过它来进行自我表达和心情的宣泄等等,大部分都会缺乏深层次的互动。但是对于微博的前景,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自言自语虽然是人们使用微博的出发点,但肯定不是终点,很难想象人们可以在没得到回应的情况下永远自说自话下去 。

以公众人物来讲,很多网民都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地和自己对话聊天。但是像姚晨、李开复等人这样的微博来讲,他们除了会跟一些有交情的朋友进行互动聊天之外,能够与粉丝们交流的次数是少之又少,而这样经过很长的时间粉丝们的兴致估计也会大大减弱。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深度的互动性更是没有什么踪迹。深度的互动的缺乏其实会给微博的发展设置一道瓶颈,当网络的内容只是浅显地停留在个人信息的发布或者浅度的交流上时,其发展的意义就会显得渺小很多。所以如何挖掘出微博网站的深度互动性也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

关注的一个问题。

结语

从博客到微博客,是web2.0时代网络技术的又一次突破和创造。微博,作为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交流工具,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与周围人沟通的方式,乃至于沟通的范围。它正在慢慢成为每个人网上的一个“交流中心”,就像一个触角,通过它,我们接入和感受着整个社会。微博的前景或许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它存在的价值却也可以成为它发展的动力。微博客的形式也它提供了独特的发展路径,也使其在用户的需求满足方面提供了特殊的价值。如果微博朝着自己特有的方向前进,相信它能够为大众带来一个与众不同的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方建移 章洁主编.《大众传媒心理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3.巢乃鹏.《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一种信息查寻的研究范式》.新华出版社,2002 4.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南方传媒研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 使用与满足理论
  •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 ...查看


  • 教学楼的防火疏散调查研究--以某教学楼调查分析为例
  • 48 贾江美等:教学楼的防火疏散调查研究--以某教学楼调查分析为例2008年第1期 教学楼的防火疏散调查研究 --以某教学楼调查分析为例 贾江美,张树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教学楼使用特点,如学生数 ...查看


  • 政府电子信息服务质量的公众期望概念模型构建
  • 作者:同杨萍刘冰 2015年06期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伴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冲击,电子信息服务在政府部门的推行和发展愈加受到重视.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建设政府网站对政务信息进行资源整合,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府信息服务.政府电子信息服务作为政 ...查看


  • 传播学核心理论
  •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区别比较 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研究目的 ①维护现行的社会制度传播制度②为大众传播媒介充分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功能服务③实用 性.经验性明显. ①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 ...查看


  • 研发支出加计扣除及核算相关规定
  • 新准则下研发支出实务处理 2009-11-5 15:39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是通过"研发支出"科目 核算的,使用该科目时时需注意: (1)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 ...查看


  • 万科极小户型研究
  • 万科极小户型研究 发布者: 万科集团 字体大小: 极小住宅概念来源于日本和香港的超小城市公寓,在极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室内设计.智能科技和可变家具等元素,结合社区公共配套和物业服务,实现舒适.时尚.便捷的居住感受.由于极小住宅具有节约土地.高品 ...查看


  • 从马克思的商品价值透析价值本质
  • 从马克思的商品价值透析价值本质 王瑞青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很多人认为在马克思的哲学中.没有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系统地论述价值的本质.但 是马克思的关于商品价值的论述就是一个现实的价值 ...查看


  • 如何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
  • 如何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 室内设计的原则有很多,功能性原则.艺术审美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人本主义原则等. 功能性原则,指空间的使用功能如何布局,界面装饰.陈设和环境气氛与功能统一.包括满足与保证使用的要求,保护主体结构不受损害和对建筑的立 ...查看


  •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 摘 要:本文针对于老年电子产品的发展,及其为了更好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切实解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而提出老年人电子产品的设计方向和具体的设计原则.首先,了解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分析国内老年人电子产品的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