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掠影

  2004年5月17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在油气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确定了两国间的重点工程项目――哈中原油管道。于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KMG)合作投资的纳塔苏――阿拉山口输油管线于2004年9月28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

  作为这个项目的EPC(设计、采办、施工)承包商,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大队人马也陆续飞越天山,来到了哈萨克斯坦这片广袤富饶的国土,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张经理的“下马威”

  

  2005年1月26日凌晨,我和管道局的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们一起,搭乘阿斯塔纳航空公司的波音737-900喷气客机向西飞去,5个小时后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的国际机场。

  “是个美女如云的国度!哎呀呀,真是没法跟你说清楚,去了你才知道啦!”几年前,就听管道局援外工程的同事们做过这种迹近危言耸听的宣传,我不以为然。

  我曾作为苏丹管线工程某个项目的党委副书记,在东非呆了两年。数千人的施工队伍拉开了1500公里的一字长蛇阵,由于当地的气候环境所限,给养、设备供应是件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充任后勤保障的负责人,曾频繁进出西欧北欧数国采购生活物资,地球上出美女的地区也算跑过多趟了,该见识的应当说是见识过了的,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成群结队的金发碧眼北欧年轻姑娘也并没有使我流连忘返;倒是联邦德国的特利尔(原东德称卡尔・马克思城)令我这名中国共产党人肃然起敬,这里是马克思的故乡;我还有机会瞻仰过安葬这位革命导师的拉雪兹神父墓地。

  也真是“去了你才知道啦”,到了哈萨克斯坦这个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才知同事们并未“谎报军情”。阿斯塔纳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已是让人叹为观止,下了飞机就更要命了,在阿拉木图国际机场,接机的是端庄美丽的女职员、边防检查的是冷峻隽秀的女警官、安全检验的也是光彩照人的女技术人员,而且,这里的美女没有丝毫的趾高气扬,只是在尽职尽责地履行她们的职责。真是一种高规格的民族精神显示,我这个来自礼仪之邦的管道工程人员不知怎么的就有些惶惶然。

  这里是高加索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的交汇处,也就是那条辽阔的“中介民族带”,阿拉木图的姑娘们吸纳了欧亚妇女的所有优点,个个挺拔美丽。按时下流行的所谓“美女发现率”,北京大约500米一个,兰州嘛,就是1000米一个啦;在阿拉木图则是50米就能有一个叫人赞叹的漂亮姑娘……她们仍保持了社会主义国家那种朴素健康的美,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或国内不少的“时尚”妇女那样衣着随便,描画浓重,举止吓人。

  那些在国内被炒作到不知自己姓什名谁,来自何处的女歌手、模特们,其实姿质平平;在哈萨克斯坦城乡各地的漂亮女孩非常普遍,此是后话,先不多讲。

  先期来的同事们早就和阿拉木图国际机场建立了熟稔热络的“非常”关系,一会儿便通过了机场的道道检查关口,办妥了所有通关入境手续。

  接机的是项目部行政经理张明臣,一个又瘦又高的小伙子(实则30有余,只是长个娃娃脸而已),在哈萨克斯坦已3载有余,是名副其实的“老哈萨克”了,是项目部为数不多的“哈通”之一。

  他一惊一乍地“吓唬”我们:“这里冷啊,零下30多度,我们的工人还在干活儿,这是咱们中国企业第一次在零下10℃――30℃的低温下焊接这么长的输油管道,突破了国内管线焊接的低温极限,创造了我国输油管道施工的新记录,辛苦哇――辛苦!”

  他又愁眉不展地“叫苦”,说是:“这里忙啊,中哈管线正是前期打‘乱仗’的阶段,白手做起,当地投资环境很复杂,困难重重呵――困难重重!”

  他还束手无策地“通报灾情”:“听说阿拉木图新来个市长,正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三清理’……你说这有多麻烦呐――真是麻烦!”

  我们几个“新哈”惊问:“清理什么?和我们有啥关系?中国援外工程人员在苏丹那可是……有重兵保卫的呐!”

  张明臣很诡秘地笑起来了:“警告你们这帮‘老土’别四下乱看,好好干活,少惹是生非……你们没看见这里的女孩子多漂亮……”朗朗的笑声说明这位张经理对自己一番“下马威”的效果很是满意。

  我们惊愕之余,还是弄不明白:“到底清理什么呀?”

  “噢,就是捉拿没有劳务证在这里非法打工的外国人,吉尔吉斯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几个独联体国家都这样,中国人在哈国非法打工的也不少,所以……”张经理“痛心疾首”地自圆其说。

  不知谁脱口而出:“这不奇怪,没有合法身份,没有劳工证,哪个国家都要查的……国内也是一样的。”

  不知不觉间,旅行车已到了我们的住处:一家土耳其人开的3星级旅馆――阿拉套饭店。

  安排好我们的食宿,精明干练的张经理匆匆离去,忙他的事去了。

  在这家土耳其旅馆,我们一住便是6个月,直到我们自己驻地的楼房落成才搬走的。

  

  二、在阿曼总工程师家的晚餐

  

  哈中管线的设计总承包商――KING公司的总工程师阿曼忽然心血来潮,邀请我们项目部的设计部经理刘峰领我们几个新来的人到他家晚餐,我们慨然应允。

  阿曼总工的2层别墅小楼位于雪山脚下,依山势而建,雪山流下的河水从别墅前潺潺而过,很有一些情调的好去处。

  我们到达时,阿曼总工早已在门外等候了。餐桌就摆在别墅东侧的草坪上,四周盛开着月季、玫瑰等各色鲜花,香气袭人。

  餐桌上已摆满了哈萨克特色风味的大餐:各种沙拉(也就是凉拌菜)、烤肉、还有松枝熏制的马肠;我们如约而至使得阿曼总工特别高兴,他拿出了家藏的好酒――阿拉木图产的名牌伏特加。

  在哈萨克斯坦,最名贵的酒是伏特加,上万个坚戈(哈国货币单位,17个坚戈约合人民币一元)一瓶;最差的酒么,也是伏特加,几十个坚戈就能搞到一瓶,像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都酿造这种烈性白酒,都是独联体国家出产的货色。

  喝伏特加酒有专用杯子,约一两多一大杯,哈萨克斯坦人喝伏特加,一般是一满杯一饮而尽,然后马上来一大口冰水吞咽下去;在我看来,中国人是品酒,大口喝算是痛饮;他们却是品水,或曰灌冰水,不知其奥妙所在。

  阿曼总工端起酒杯,与我们碰杯,说声“干杯”之后一饮而尽,紧接着微眯双眼吞下冰水,“嘘――”的一长声,看那样子真是惬意极了;尔后才招呼我们干掉杯中清冽的伏特加酒。

  对于微甜的伏特加,我喝过后反胃,宁可喝任何种类的“中国伏特加”(当地人对中国白酒的统称),尝尝亚美尼亚白兰地、格鲁吉亚葡萄酒,或当地出产的劲头很猛的啤酒。

  我所喜欢的一种当地产啤酒,易拉罐上标有5―13的数字;“5”表示酒精含量最低,“13”则是最高的。一般饮酒者,标有“9”的一罐啤酒下肚,约650毫升,便会头重脚轻地飘飘然起来;以我“久经战阵”的酒量,喝下去两罐,就晕乎一下午,办不了正事;但这种啤酒口感极好,好似月光般清纯酣畅。

  我们几个“新哈”喝掉了阿曼总工的一瓶名牌伏特加、两瓶格鲁吉亚红葡萄酒和10多罐啤酒后,均脸色泛红,舌头不怎么管用了,颠三倒四的“豪言壮语”也就脱口而出,应邀来做客的一行5名“新哈”大都是曾在苏丹千里热带沙漠输油管线转战过的“突击队员”,酒后顺嘴乱讲几句,无非是排遣国外艰苦枯燥生活的郁闷而已。

  阿曼总工程师的家原本在阿特劳,夫人目前尚在那里把守“老营”,那里是一座著名的石油城,但远在西部3000公里外,所以阿曼总工在阿拉木图又购置了阔绰的别墅。

  这幢带桑拿浴室两层别墅约300平米,哈萨克斯坦人对蒸汽浴情有独钟,家境稍好些的人家都有联体或独立的桑拿浴室,木质结构,古朴典雅。阿曼总工别墅的桑拿房伫立在山坡上,旁边有个小小的泳池,有石渣路与别墅相连。

  别墅内陈设简单明了,毫不奢华,油画、书籍、花瓶和一些必要的家具外,别无他物。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仗着酒劲儿煞有介事地对房间说三道四,嘻嘻哈哈地打趣主人;最后,以“难以消受阿曼总工家的超豪华别墅”这样的“正当理由”婉拒了主人的挽留,鱼贯而出,离开了。

  阿曼总工当然是“依依不舍”地和我们一一拥抱,道了别;我们乘月色,伴河水,醺醺然地安步当车,回归驻地。

  

  三、我进了移民警察局

  

  我到扎那诺尔KC一3施工现场检查进度,工地热火朝天,正按预期目标进展,心情愉悦,自不待言。

  住在阿克纠宾斯克的中石油基地,能吃中餐,看中国电视,很是悠然自得。

  那是4月29日下午,我和项目部副经理李贵宾看望业主并约定工作晚餐后,回到2楼我的房间里谈公事;一阵敲门声,未及思量,我便贸然开了房门。

  一名年轻的哈萨克斯坦警察用俄语开始查问。

  我俩虽不懂俄语,实际上也明白他的意思。

  他又用舌头打嘟噜的生硬英语说:“passport!”

  我们还假装听不懂。

  这名涉世不深的哈萨克斯坦下士警官使出了第三外语,用蹩脚的汉语说:“护――照!”

  再装糊涂就没意义啦,我很不情愿地取出护照递给了他――当然,之前他出示了警察证件,这是他的工作程序。

  当然,我的公务护照是合法有效的,有阿拉木图市的落地签证,还有阿拉木图市的劳务许可,甚至有到阿克纠宾斯克的“出差令”(类似我国的单位介绍信);但他依然把我叫到了一楼的一间办公室,在“请”我的过程中,李贵宾躲进了房间。

  办公室有4名哈国警察,正在仔细查看我们这些中国人的护照,公寓的管理人员正在与他们交涉。

  那名小警察又鬼鬼祟祟上了楼,我很为李贵宾担心。不一会儿,那名小警察空手下来,显然未能捉到李贵宾工程师,他通过公寓的翻译问我:“你的同伴哪里去啦?”

  我说不知道。因为我知道李贵宾的护照交阿拉木图市移民局办签证延期去了,没带在身上,而没护照是很麻烦的,这几名移民警察就是来找麻烦的,还不明白吗?

  他再次追问我,我拿出手机要打电话;不知为什么,他们就是不让我打电话;只好随小警察回到2楼,打开房门,把李贵宾也“请”了下来。

  李贵宾手头没护照,只得告知项目部专办护照、延签证的牛国瓒紧急赶来,想办法通融。

  而我那本庄严的绿皮公务护照,居然也叫他们挑出了毛病:没办来阿克纠宾斯克的落地签证,国内城市间走动,从阿拉木图到阿克纠宾斯克还得签证,你说这是怎么了呀?

  哈国当地法律规定:在其国内出差,5天内是可以不办落地签证的,当时我是第4天,而我又有第5天返回阿拉木图的飞机票。但法律那是律师的事。那名小警察声称:“规定是3天(那么哈国法律此时便暂时修改为3天了)!4天了你怎么还不办理落地签证,你到阿克纠宾斯克来?”言之凿凿,执法如山。

  我和李贵宾及几位中国人就这样被理所当然地“扭送”到阿克纠宾斯克市移民警察局。

  不一会儿,项目部“护照官”牛国瓒赶来了,他中等身材,细长眼睛,做派温文尔雅;在哈国已逾3年,项目部老“哈通”之一,专事对外关系,手眼通天,本事了得!

  牛国瓒“快刀斩乱麻”一通交涉,没多久,李贵宾的事便迎刃而解;而我在阿克纠宾斯克市移民警察的耐心指导下,写就一页纸的事情说明,有“护照官”老牛担保,登机离开了那座城市。

  业主和项目部的同事们已在阿拉木图等候我多时,说是:“实在抱歉,实在抱歉。”然后举杯压惊,他们担心我这名从未进过警察局的“良民”吓着了,又举箸相贺,庆贺我“虎口脱险”,毫发未损。

  后来“护照官”牛国瓒通报情况:罚款数万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单位,比价不很高),中哈友谊长存!

  

  四、老涅弟弟的演出

  

  老涅是哈国业主单位驻我们管道项目部的协调员,虽然项目是中哈双方共同投资,但我们作为承包商当然要敬他七分,又惧他三分,那就是十分敬畏的意思。

  老涅弟弟是当地著名歌唱家,要搞专场演唱会,我们理所当然地要“购团体票”前往捧场。项目部领导没人愿意去,我抱着猎奇心理申明:愿去享受中亚的“声乐艺术”,当然心里也是打翻五味瓶一般。

  演出在阿拉木图最大的剧场――国家歌剧院举行。去剧院的一路上,我琢磨着:“专场演唱嘛,无非发些票给亲朋好友,社会观众自然不会踊跃购票的,绝不会像商业演出那么火暴的。”

  我们到达时方知此言差矣!剧院前已停满了汽车,观众熙熙攘攘;步入剧院前厅时,剧场门还没开,前厅已站满了男女老幼各色人等数百之众。

  19点30分开演,19点15分才放人进场,但观众井然有序;10分钟后,近2000个座席的国家歌剧院已是满满当当的,不少没座位的观众站在后排听演唱。

  19点30分整,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演出开始。

  独唱――独唱――还是独唱,形式单调,但全是哈萨克民族和前苏联的经典歌曲。在民族传统早已被摈弃的当今世界,这里有点像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没有喧嚣,没有疯狂,更没有骂娘,也没有中途退场的观众;有的只是观众真诚献上的鲜花、鲜花、还是鲜花;舞台前方已是山花烂漫,工作人员不得不出面中止了观众献花的热情,否则就瞧不见歌唱演员了。

  我很纳闷,就问旁边的观众,才知道他们全是自己花钱买票来看演出的;而这样的男高音专场音乐会,2000名观众,在国内送票恐怕也难送出去的。

  我很不解,这样的“阳春白雪”的独唱音乐会,为何在哈国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又能赢得不同年龄段的普通观众?国内那些台上的男女“歌星”们服装凋敝,举止乖张,“公鸭嗓”加上“小母狼嚎月亮”,宛如蒲松龄笔下视丑恶为美的“罗刹海市”,实在是吓人呐!相比之下,哈国这样的文艺风格令我这名外国观众肃然起敬。

  我无言……

  就这样,既不懂俄语,又不懂哈萨克语,本来做好准备中途退场的我,一不留神就听到了终场。演员虽多次谢幕,观众仍不退场,最后强行拉上了大幕。

  鲜花再次堆满舞台。

  在退场的观众中,我看见了老涅,我上前握手并真诚地说:“你的弟弟非常优秀,我享受到了真正的艺术!”

  总是板着面孔的协调员老涅眯眼笑了,十分开心,他的夫人雍容华贵,但我看她不宜调入哈中石油管道工程部门上班。

  

  五、首站工地一炮黄尘

  

  8月29日,是北半球的黄金时节。地处中亚腹地的哈萨克斯坦同样如此,草劲秋黄。我们从阿克纠宾斯克出发,沿前苏联时期修建现已坑凹不平的公路,观赏沿路的老树、干河、金草、肥羊,4个小时后颠簸至200公里外的扎那诺尔城。

  几处熊熊燃烧的放空管犹如高耸入云的巨大火炬,烈焰冲天,见到这些我们就知道,扎那诺尔KC一3天然气管线的首站就在附近了。大约5、6公里远处,忽见陆龙卷风样的巨大沙尘腾空而起。

  一路都是郁郁葱葱,这里怎么回事?

  这就是首站工地,狂风骤升至7、8级,车过处,几条黄龙直窜天空。

  这里后车不见前车。

  这里只见黄沙满天,不见作业的工人。

  这就是预料中“热火朝天”的首站工地?我们下车,开始寻找本项目部在这里紧张作业,拼命抢工期的“大队人马”,他们都埋伏到哪里去啦?

  有人说,在哈国,有一件事是谁都不敢开玩笑的,那就是环境保护。这里的植被很是脆弱,在地表60―80厘米间有一盐碱层,如果破坏了它,那么植被的恢复便十分艰难了。而油气管道却是必须深埋地下的。

  所以对管道施工,哈国的地方政府和业主的环保要求非常严格,几近苛刻。独联体地区普遍遵守的SNIP标准对沙漠作业有严格规范和要求,如果是流动沙漠,则必须把沙地铲平,再挖管沟,下管子、回填,之后还要恢复绿色植被。

  也正因为如此,哈国的植被才保存得如此之好。

  这里没有搂发菜的商贩,没有滥挖甘草的盲流,没有拓殖草原的“农垦队”,也没有过度放牧的大群牛羊……

  我们这些石油管道工程人员从严重沙化的内蒙古高原来,领略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广袤荒凉,也曾在苏丹的酷热戈壁奋战经年,算是久经沙场了,可首站的沙尘风暴还是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项目部的成千工人弟兄们在难以睁眼观察的漫漫黄沙中出现了,从欢迎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才找到身穿有CNPC(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识的工作服,头戴钢盔的项目经理李军。

  他一副憔悴不堪的战地派头,黑了,瘦了,老了!两个月前我们还见过面的,很难想象这就是那位浓眉大眼、风采奕奕的李军经理,看来沙漠锤炼人啊!

  哈国业主拟于9月21日举行竣工典礼,届时有许多哈国要人参加;20几天的恶战,尤其要制服沿线上百公里桀骜不驯的流动沙漠,不容易呵不容易!

  我问李军经理,这么大的风沙影响施工,工期你有把握吗?

  那有什么办法,拼命干就是啦,他两手一摊苦笑着说。

  是啊,我们只能适应环境,跨越数千公里的石油管线,沿途有多少山青水秀的景致可看呢?

  李军就是这样的工程项目经理,从没见过他慷慨陈词,而是那种扎实做事,毫无怨言地忍受严寒酷暑,悄然无声地在沙漠戈壁如期交工的石油管道人员。对于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冷静平和的一声“干吧”!就是回答。

  要离开了,我们同技术人员、工人弟兄们一一握手,道一声注意安全,深深的情谊难以表述,真是挥泪惜别。

  从电台听到消息,纽约的石油期货价格已涨至每桶70.80美元!我们对地球的索取属必不可少,而千百年来给它的回报却没有什么,生存却仍是如此之不易。

  正如一位诗人所言,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走向何处去呢?

  

  六、站前广场的瓜子摊

  

  我们的新驻地设在阿拉木图火车站东南几百米处的一幢楼房里。晚餐后,大家就出去散步,以排遣思乡念家之情,多是围着站前广场转圈儿,人来人往,聊以自慰。

  茂盛的橡树下,一位卖瓜子的老太太不觉间进入我的视野。老人的装束根本看不出是小商贩,她头裹围巾,上嵌金色饰片,绣花坎肩内是一件金色半袖衫,下身着金色柳叶点缀的黑长裙,华贵鲜亮,整洁端庄;她静静地坐在木椅里,显现出老人的慈祥和善。

  一只不知名的小鸟欢快地唱着小曲儿,在瓜子摊上下跳跃,用尖尖的喙啄弄着瓜子,旁若无人,俨然它就是那瓜子摊的主人。

  阿拉木图曾是世界各国绿化率最高的首都(现已迁都阿斯塔那,原苏联城市阿克莫林斯克),所以,各种禽鸟叽叽喳喳,大显身手,各取所需,在橡树、白桦树、杨树、榆树、柳树、松树林的枝杈上搭建各式或豪华或简陋的雀巢别墅,无忧无虑地享受它们的都市乡村生活。

  小鸟见我这个陌生人走近,警觉地飞到树杈上,“啾啾啾”地高声叫着,表达着对我的不满,究竟为什么也不知道,也许是认出了我是个外国人?

  老人见我走近,微微一笑,礼貌地道一声:“格拉斯维季(俄语:你好)!”

  “格拉斯维季!”我慌忙回应一句。

  瓜子摊十分简陋,一张小桌上分别摆放着白瓜子、黑色葵花子,花生,几包香烟,若干匣火柴,各种形状的奶酪,甚至散落着几本杂志;还有一样东西――土块。

  我惊讶地问老人:“这是干什么用的?”

  “卖的。”老人回答我说。

  “买了做什么用呢?”

  “吃呀。”

  “吃――土?”

  “是的,吃――土!”老人对我的惊讶并没有见怪。

  “好卖吗?”

  “和瓜子一样,有人买,也有人不买。”

  小鸟飞来飞去,见我没有恶意,慢慢移近,又落到了瓜子摊上。

  老人并不赶它,就像对老朋友那样。

  忽然,我似乎领会了什么――小鸟绕着瓜子摊飞来飞去,不是旁若无人,而正是因为有人善待它们。

  我也明白了――吃土的人,就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

  

  七、历史――浓缩在博物馆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是阿拉木图最大的博物馆,洋葱头状的穹顶建筑,馆内为乳白色调,大厅直达穹顶,恢弘宽敞,地下一层,地上2层。

  馆藏文物所展示的内容:地下一层为古代史,地上一层为哈国民族风情,地上2层为二战史、当代史;共4个展厅。

  地下一层第一展厅,展品从远古的生物化石到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矿产资源,巨型恐龙、大象化石,也有人类化石;看过两幅丝绸之路的地图后,忽然就具体地介绍了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时在哈萨克斯坦中部的一次攻城战役,巨幅油画详细描绘了这次战争的场景。

  油画不远处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汗陵墓的模型,是一座伊斯兰式的坟墓。一名中年女讲解员用哈萨克语向我们介绍说,术赤汗陵墓远在哈萨克斯坦中部的热兹卡兹甘城,有兴趣的话,欢迎去那里参观。

  我是内蒙古人,当然知道成吉思汗的这位长子和他的儿子拔都建立了钦察汗国,史称“金帐汗”。但蒙古可汗们死后的葬身之地迄今仍不为世人所知,包括成吉思汗本人的在内,那么这位术赤汗为何如此招摇呢?不是十分可信。

  该展室还介绍了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星火燎原般传播的情况。

  地上一层为第2展厅,介绍了哈萨克人的民族风情,包括生活起居、婚丧嫁娶、民族服饰等等。展室里的几张图片吸引了我的视线。这些图片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介绍了哈萨克斯坦人的来源:70%为蒙古血统,30%为欧洲血统。展厅中央一个原样大小的毡包,我们称之为蒙古包,包内陈设,地毯、小柜子、饭桌等等,与蒙古人的并无差异。

  地上2层为第3、第4展厅,第3展厅介绍了生活在哈萨克斯坦国内的131个民族的风情,包括俄罗斯、乌克兰、乌孜别克、日耳曼、朝鲜、东干、库尔德等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服饰;该展厅特别展示了哈萨克斯坦人民参加二次大战的历史,当时苏联的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并未遭到纳粹德军铁蹄的蹂躏,但苏联红军中的哈萨克官兵参加了反击纳粹德军的战斗,不少本民族官兵牺牲了,他们英勇顽强,最终载誉而归。

  第4展厅展示了哈萨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建国以来的发展,当然是迅速、辉煌、和伟大的;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

  据这家博物馆的史料介绍,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领土上,公元6―8世纪时便建立了突厥汗国,9―12世纪曾有奥古兹国、哈拉汗国存在……哈萨克汗国则成立于15世纪末,分为大帐、中帐和小帐加以管理,16世纪初,哈萨克民族基本形成了,在东西方种族、文化、经济交汇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息繁衍着。

  可是,国家博物馆展示的内容让我不满足,我想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细,还要去术赤汗的墓地看看这名彪炳史册的大人物……

  

  八、在“28公园”里

  

  2005年9月3日,周末,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纪念二战胜利的活动就像国内的“超级女声”演唱会一般,在哈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参加第2次世界大战的英雄老兵们虽步履蹒跚,但骨格硬朗,神采奕奕,胸前的一排排军功章昭示着峥嵘的战争岁月,叫人钦敬之感油然而生,是英勇无畏的苏联红军粉碎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匪帮,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国内来人,往往去是餐厅,酒吧或土耳其浴室用餐、消遣,当地的哈国友人却极力推荐我们去“28公园”。

  “28公园”?闻名已久,但不甚了了,来哈国已逾半年,工作太忙,根本无暇前往,心想一个市内公园,能有多少特殊之处,还能比得上天坛公园么?对友人的推荐淡然一笑,没当一回事。

  一天,哈国友人硬拉我们出去,他神秘地笑笑,打开了车门,一行人钻进汽车,直奔“28公园”。

  公园不远,十几分钟便到了。平时经常路过,知道这里是一处植物园,大门也不起眼。二次大战时用过的几门苏联造1939式122毫米榴弹炮架在那里,等待着人们的瞻仰。

  友人终于说了实情:这是为纪念28名在二次大战中牺牲的苏联军人修建的,我们闻知后肃然起敬,游玩的心态碰上了历史的凝重。

  入园路的中间,约一米高,60厘米见方的14块方尖石碑在苍松下一字排开,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姓名、军衔和出生年月日。

  园内有两排来历不凡的松树,叫元首林,它们是陆续来访哈萨克斯坦的各国元首亲手种植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6年种植的一株雪松,我们自然在树前摄影留念。

  “28公园”内刚刚举行过二次大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晚来一步,挂满勋章的老英雄们正在接受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采访。

  二次大战胜利纪念碑下的长条墨玉座基上,“长明火”燃烧不息,纪念碑两侧4、5米处,有两堵约两米高,十几米长的扇形石墙,右墙上刻有1917――1920,左墙上刻有1941――1945字样。

  公园内的采访仍在继续,一名漂亮的哈国女记者冲我走来,说着什么,我明白她是要采访我;便急忙用手势示意,我不懂俄语;女记者友好地笑笑,采访其他人去了。

  这时,一对穿着整齐的中年男女手捧鲜花,径直走到二次大战纪念碑基座前,恭恭敬敬地把鲜花献到了纪念碑座基前纪念无名烈士的“长明火”前,然后甜蜜地合影留念。

  我想象着,这应该是烈士遗孤,或是别的什么有关系的人,便问友人:“他们是――?”

  友人笑了,他告诉我:“哈萨克斯坦沿袭了前苏联的习俗,所有结婚的夫妇,都要给二次大战胜利纪念碑献花;新婚的年轻夫妇一般是下午献花;再婚的夫妇结婚时则是上午献花。”

  “那为什么新婚是下午,再婚是上午,有什么规定么?”我不解地问友人。

  “没有规定。大概照顾年轻人喜欢睡懒觉的习惯吧。”友人幽默地答道。

  大家开怀笑了。

  在阿拉木图以及哈国所有的二次大战胜利纪念碑,在周末的下午都有新婚夫妇们来虔诚地献花致敬,没有规定,没有要求,更没有人组织,但这是结婚的必然程序,就像国内结婚要穿婚纱的仪式一样,不过内容很不相同而已。

  步出公园的途中,路经另外14名烈士的花岗岩方尖碑,得知这28名烈士牺牲于1941年的一次惨烈战斗中,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仅24岁;他们代表了为国家、人民、正义献身的千百万英烈,苏联英雄们精神不死!

  友人收敛起笑容,指着纪念碑问我:“接受鲜花,他们――?”

  “当之无愧,当之无愧!”我郑重地应道。

  下面的话我没说出来,关键在于:年年有人献花,特别是自发自愿的献花特别让人感动。

  哈国友人满意地笑了,带领社会主义中国的同志瞻仰“28公园”,看来不虚此行。

  

  九、周末

  

  又是一个拥挤的周末,车海如潮。

  为参加已约好的一个工作晚宴,平时十分钟的车程,今天走了近一个多小时,终于赶到了那个名叫杰里尤的哈餐厅。

  座位吃紧,只能到离表演区较远的位子去坐了。

  点菜单子上列满了传统的各种沙拉,在哈餐厅似乎没有什么不能做成沙拉的;我们点了牛肉丝沙拉、鸡肉丝沙拉、生菜叶、松子仁、面包块夹奶油沙拉、黄瓜片、西红柿加当地香菜的蔬菜沙拉;巨型羊肉串――每串穿有约半斤(200多克)羊肉;烤鱼是国内十分昂贵的虹鳟鱼肉,这里到处都有得卖,价格适宜。

  再就是马肠子了,这让我大惑不解,马背上的民族是不吃马肉的,蒙古人千年来恪守着这条很自然的法则;但在哈国却是哈餐里最具特色的名菜;红菜汤,用一张薄饼裹一只小罐,罐内有番茄酱、白菜丝、鸡肉丝、蘑菇、奶油等等,可吃可喝,很对我的口味;饮料嘛,有马奶子、骆驼奶及苏打汽水、番茄汁等;在服务生的极力推荐下,我要了杯骆驼奶尝尝,据说营养丰富,有养胃功能,但不知是怎么加工的,口感不好,缺少了奶液的柔和;主食要了新疆拉条子式的大盘面,实惠可口。

  晚9点,歌舞表演节目开始。一男一女两名独唱演员,4女2男6名舞蹈演员,交替出演,一名电子琴手在一旁很卖力地伴着奏;浓郁民族特色浓郁的中亚歌舞,我们饶有兴趣地观赏着,但哈国人却对自己下舞池自娱自乐更有兴致,似乎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加尽兴地享受周末。

  哈国同事告诉我,周末就是休息,一周的工作统统抛诸脑后,为避免单位在周末找他们,手机关掉了,家里的电话号码是不告诉单位和外人的;就像上班时有两个小时是喝茶喝咖啡的时间,那就必须喝,工作也得服从喝茶喝咖啡,喝完再说别的事情,一周嘛!全在于周末过得如何啦。

  他们深谙一条人生法则: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相反!

  肥胖得有点臃肿的穆拉提与我悄悄耳语说,哈国方面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中国石油管道人员的加班习惯:晚上加班、周末加班、节日加班,无休无止……

  我知道,如果请哈方工程人员加班,通常很不好说通的。

  我们项目部雇有3名哈萨克斯坦司机,他们的妻子忍受不了这几位老兄没完没了的加班,一个月乃至两三个月回不了家,已经离的离婚了,没离的也是闹得不可开交,就为加个班这种小事。至于中国管道工程人员们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回国,不探望家人,哈方人员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中国人有病了吗?”

  但当然不是这样的,在中国,个人服从国家利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毋庸多言;可我们真的也会有病的,早晚也要得病的,恐怕这也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罢!

  周末就是周末,昨天逝去了,明天尚未来临,认真地享受现实生活,就是今天所能给予人们的一切;哈国人深谙其中要旨,所以他们享受周末,节假日过得轻松欢快,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国与国毕竟不同啊!

  

  十、阿拉套饭店门前的清洁工

  

  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不论早晨晚间,一位足有80岁的老人始终默默地注意着阿拉套饭店的每一点垃圾或可能丢弃的垃圾;因为保持门前的清洁,是他的当清洁工的生计,他似乎就是为此才来到这个世界的。

  我住进阿拉套饭店时是个多雪的冬天,先我而来的同事的一句评语:“这老人真敬业!”引起我对这位老清洁工的关注。

  漫天的大雪飘个不停,他浑身是雪,但仍旧不停地,看来是毫无意义地打扫着。扫净了又下来了,下满了雪他又再一次扫掉……

  下雪的是坏天气,扫雪的却是位老人,都在尽本份;大雪停得少下得多,扫雪的老人扫多停少;所以,雪天的阿拉套饭店门前,永远是洁净的。

  老人的工具是一柄铁锹,一把扫帚,一个小簸箕,老人在他的领地劳动,从无扩大势力范围的野心,只打扫饭店门前和花坛四周,别处一概不管;人行道、马路、停车场、草坪等处,那就任由雪花覆盖了,老人不管那些地方的事。

  这里空气清新,极少随地吐痰的人;若有的话,冬季有雪,痰迹好打扫,夏季只能用水冲洗了;一旦有吐痰的人,老人从不抱怨,只是冲洗完了再冲洗,他动作简练利落,还哼着小曲,让人觉得他在这样辛劳枯燥的工作中,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不简单的精神境界呐!

  我曾在国内管理过一家4星级酒店,充任总经理,院内的垃圾从来就没认真打扫干净过,整整一队清洁工,每天打扫两次、3次,终归是有次数的;且有人专门担任警戒哨,只等我这名总经理出现时才会拿起扫把,大扫特扫,扬起漫天的尘土,使停车场里的所有轿车都蒙上一层薄薄的灰尘……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而这位老人却是全天候,不计次数的,不管领导在否,不管有无客人;周末老人休息,毕竟他也是哈国公民嘛。

  有时,我甚至感觉,老人并不属于阿拉套饭店,只是他自己的精神使然而已。

  很快已是炎炎夏日。一名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哈国小姑娘,随手把雪糕包装纸扔在了饭店门前的地上,她母亲停住脚步看着她;小姑娘意识到了什么,正待返身捡那纸时,老人已默默地把纸拾起来了。小姑娘脸红了,随后脆生生地说一声:“塞巴西巴(俄语:谢谢)!”

  老人瞧着不好意思的小姑娘,宽容地歪了一下头,慈祥地笑了。

  树叶飘落的秋季时节,是老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仍是不紧不慢,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地扫啊扫的;阿拉套饭店不知又送走了多少过客,门前依旧一尘不染,可谁又能注意这位清洁工老人呢?

  老人的眼神里仿佛多了几分苍凉,我甚至确切地感觉到,保持清洁实际上是这位老人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为别的什么原因吧。

  

  责任编辑 齐 丹

  2004年5月17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在油气领域开展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确定了两国间的重点工程项目――哈中原油管道。于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KMG)合作投资的纳塔苏――阿拉山口输油管线于2004年9月28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

  作为这个项目的EPC(设计、采办、施工)承包商,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大队人马也陆续飞越天山,来到了哈萨克斯坦这片广袤富饶的国土,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张经理的“下马威”

  

  2005年1月26日凌晨,我和管道局的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们一起,搭乘阿斯塔纳航空公司的波音737-900喷气客机向西飞去,5个小时后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的国际机场。

  “是个美女如云的国度!哎呀呀,真是没法跟你说清楚,去了你才知道啦!”几年前,就听管道局援外工程的同事们做过这种迹近危言耸听的宣传,我不以为然。

  我曾作为苏丹管线工程某个项目的党委副书记,在东非呆了两年。数千人的施工队伍拉开了1500公里的一字长蛇阵,由于当地的气候环境所限,给养、设备供应是件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充任后勤保障的负责人,曾频繁进出西欧北欧数国采购生活物资,地球上出美女的地区也算跑过多趟了,该见识的应当说是见识过了的,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成群结队的金发碧眼北欧年轻姑娘也并没有使我流连忘返;倒是联邦德国的特利尔(原东德称卡尔・马克思城)令我这名中国共产党人肃然起敬,这里是马克思的故乡;我还有机会瞻仰过安葬这位革命导师的拉雪兹神父墓地。

  也真是“去了你才知道啦”,到了哈萨克斯坦这个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才知同事们并未“谎报军情”。阿斯塔纳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已是让人叹为观止,下了飞机就更要命了,在阿拉木图国际机场,接机的是端庄美丽的女职员、边防检查的是冷峻隽秀的女警官、安全检验的也是光彩照人的女技术人员,而且,这里的美女没有丝毫的趾高气扬,只是在尽职尽责地履行她们的职责。真是一种高规格的民族精神显示,我这个来自礼仪之邦的管道工程人员不知怎么的就有些惶惶然。

  这里是高加索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的交汇处,也就是那条辽阔的“中介民族带”,阿拉木图的姑娘们吸纳了欧亚妇女的所有优点,个个挺拔美丽。按时下流行的所谓“美女发现率”,北京大约500米一个,兰州嘛,就是1000米一个啦;在阿拉木图则是50米就能有一个叫人赞叹的漂亮姑娘……她们仍保持了社会主义国家那种朴素健康的美,不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或国内不少的“时尚”妇女那样衣着随便,描画浓重,举止吓人。

  那些在国内被炒作到不知自己姓什名谁,来自何处的女歌手、模特们,其实姿质平平;在哈萨克斯坦城乡各地的漂亮女孩非常普遍,此是后话,先不多讲。

  先期来的同事们早就和阿拉木图国际机场建立了熟稔热络的“非常”关系,一会儿便通过了机场的道道检查关口,办妥了所有通关入境手续。

  接机的是项目部行政经理张明臣,一个又瘦又高的小伙子(实则30有余,只是长个娃娃脸而已),在哈萨克斯坦已3载有余,是名副其实的“老哈萨克”了,是项目部为数不多的“哈通”之一。

  他一惊一乍地“吓唬”我们:“这里冷啊,零下30多度,我们的工人还在干活儿,这是咱们中国企业第一次在零下10℃――30℃的低温下焊接这么长的输油管道,突破了国内管线焊接的低温极限,创造了我国输油管道施工的新记录,辛苦哇――辛苦!”

  他又愁眉不展地“叫苦”,说是:“这里忙啊,中哈管线正是前期打‘乱仗’的阶段,白手做起,当地投资环境很复杂,困难重重呵――困难重重!”

  他还束手无策地“通报灾情”:“听说阿拉木图新来个市长,正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三清理’……你说这有多麻烦呐――真是麻烦!”

  我们几个“新哈”惊问:“清理什么?和我们有啥关系?中国援外工程人员在苏丹那可是……有重兵保卫的呐!”

  张明臣很诡秘地笑起来了:“警告你们这帮‘老土’别四下乱看,好好干活,少惹是生非……你们没看见这里的女孩子多漂亮……”朗朗的笑声说明这位张经理对自己一番“下马威”的效果很是满意。

  我们惊愕之余,还是弄不明白:“到底清理什么呀?”

  “噢,就是捉拿没有劳务证在这里非法打工的外国人,吉尔吉斯斯坦、乌孜别克斯坦几个独联体国家都这样,中国人在哈国非法打工的也不少,所以……”张经理“痛心疾首”地自圆其说。

  不知谁脱口而出:“这不奇怪,没有合法身份,没有劳工证,哪个国家都要查的……国内也是一样的。”

  不知不觉间,旅行车已到了我们的住处:一家土耳其人开的3星级旅馆――阿拉套饭店。

  安排好我们的食宿,精明干练的张经理匆匆离去,忙他的事去了。

  在这家土耳其旅馆,我们一住便是6个月,直到我们自己驻地的楼房落成才搬走的。

  

  二、在阿曼总工程师家的晚餐

  

  哈中管线的设计总承包商――KING公司的总工程师阿曼忽然心血来潮,邀请我们项目部的设计部经理刘峰领我们几个新来的人到他家晚餐,我们慨然应允。

  阿曼总工的2层别墅小楼位于雪山脚下,依山势而建,雪山流下的河水从别墅前潺潺而过,很有一些情调的好去处。

  我们到达时,阿曼总工早已在门外等候了。餐桌就摆在别墅东侧的草坪上,四周盛开着月季、玫瑰等各色鲜花,香气袭人。

  餐桌上已摆满了哈萨克特色风味的大餐:各种沙拉(也就是凉拌菜)、烤肉、还有松枝熏制的马肠;我们如约而至使得阿曼总工特别高兴,他拿出了家藏的好酒――阿拉木图产的名牌伏特加。

  在哈萨克斯坦,最名贵的酒是伏特加,上万个坚戈(哈国货币单位,17个坚戈约合人民币一元)一瓶;最差的酒么,也是伏特加,几十个坚戈就能搞到一瓶,像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都酿造这种烈性白酒,都是独联体国家出产的货色。

  喝伏特加酒有专用杯子,约一两多一大杯,哈萨克斯坦人喝伏特加,一般是一满杯一饮而尽,然后马上来一大口冰水吞咽下去;在我看来,中国人是品酒,大口喝算是痛饮;他们却是品水,或曰灌冰水,不知其奥妙所在。

  阿曼总工端起酒杯,与我们碰杯,说声“干杯”之后一饮而尽,紧接着微眯双眼吞下冰水,“嘘――”的一长声,看那样子真是惬意极了;尔后才招呼我们干掉杯中清冽的伏特加酒。

  对于微甜的伏特加,我喝过后反胃,宁可喝任何种类的“中国伏特加”(当地人对中国白酒的统称),尝尝亚美尼亚白兰地、格鲁吉亚葡萄酒,或当地出产的劲头很猛的啤酒。

  我所喜欢的一种当地产啤酒,易拉罐上标有5―13的数字;“5”表示酒精含量最低,“13”则是最高的。一般饮酒者,标有“9”的一罐啤酒下肚,约650毫升,便会头重脚轻地飘飘然起来;以我“久经战阵”的酒量,喝下去两罐,就晕乎一下午,办不了正事;但这种啤酒口感极好,好似月光般清纯酣畅。

  我们几个“新哈”喝掉了阿曼总工的一瓶名牌伏特加、两瓶格鲁吉亚红葡萄酒和10多罐啤酒后,均脸色泛红,舌头不怎么管用了,颠三倒四的“豪言壮语”也就脱口而出,应邀来做客的一行5名“新哈”大都是曾在苏丹千里热带沙漠输油管线转战过的“突击队员”,酒后顺嘴乱讲几句,无非是排遣国外艰苦枯燥生活的郁闷而已。

  阿曼总工程师的家原本在阿特劳,夫人目前尚在那里把守“老营”,那里是一座著名的石油城,但远在西部3000公里外,所以阿曼总工在阿拉木图又购置了阔绰的别墅。

  这幢带桑拿浴室两层别墅约300平米,哈萨克斯坦人对蒸汽浴情有独钟,家境稍好些的人家都有联体或独立的桑拿浴室,木质结构,古朴典雅。阿曼总工别墅的桑拿房伫立在山坡上,旁边有个小小的泳池,有石渣路与别墅相连。

  别墅内陈设简单明了,毫不奢华,油画、书籍、花瓶和一些必要的家具外,别无他物。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仗着酒劲儿煞有介事地对房间说三道四,嘻嘻哈哈地打趣主人;最后,以“难以消受阿曼总工家的超豪华别墅”这样的“正当理由”婉拒了主人的挽留,鱼贯而出,离开了。

  阿曼总工当然是“依依不舍”地和我们一一拥抱,道了别;我们乘月色,伴河水,醺醺然地安步当车,回归驻地。

  

  三、我进了移民警察局

  

  我到扎那诺尔KC一3施工现场检查进度,工地热火朝天,正按预期目标进展,心情愉悦,自不待言。

  住在阿克纠宾斯克的中石油基地,能吃中餐,看中国电视,很是悠然自得。

  那是4月29日下午,我和项目部副经理李贵宾看望业主并约定工作晚餐后,回到2楼我的房间里谈公事;一阵敲门声,未及思量,我便贸然开了房门。

  一名年轻的哈萨克斯坦警察用俄语开始查问。

  我俩虽不懂俄语,实际上也明白他的意思。

  他又用舌头打嘟噜的生硬英语说:“passport!”

  我们还假装听不懂。

  这名涉世不深的哈萨克斯坦下士警官使出了第三外语,用蹩脚的汉语说:“护――照!”

  再装糊涂就没意义啦,我很不情愿地取出护照递给了他――当然,之前他出示了警察证件,这是他的工作程序。

  当然,我的公务护照是合法有效的,有阿拉木图市的落地签证,还有阿拉木图市的劳务许可,甚至有到阿克纠宾斯克的“出差令”(类似我国的单位介绍信);但他依然把我叫到了一楼的一间办公室,在“请”我的过程中,李贵宾躲进了房间。

  办公室有4名哈国警察,正在仔细查看我们这些中国人的护照,公寓的管理人员正在与他们交涉。

  那名小警察又鬼鬼祟祟上了楼,我很为李贵宾担心。不一会儿,那名小警察空手下来,显然未能捉到李贵宾工程师,他通过公寓的翻译问我:“你的同伴哪里去啦?”

  我说不知道。因为我知道李贵宾的护照交阿拉木图市移民局办签证延期去了,没带在身上,而没护照是很麻烦的,这几名移民警察就是来找麻烦的,还不明白吗?

  他再次追问我,我拿出手机要打电话;不知为什么,他们就是不让我打电话;只好随小警察回到2楼,打开房门,把李贵宾也“请”了下来。

  李贵宾手头没护照,只得告知项目部专办护照、延签证的牛国瓒紧急赶来,想办法通融。

  而我那本庄严的绿皮公务护照,居然也叫他们挑出了毛病:没办来阿克纠宾斯克的落地签证,国内城市间走动,从阿拉木图到阿克纠宾斯克还得签证,你说这是怎么了呀?

  哈国当地法律规定:在其国内出差,5天内是可以不办落地签证的,当时我是第4天,而我又有第5天返回阿拉木图的飞机票。但法律那是律师的事。那名小警察声称:“规定是3天(那么哈国法律此时便暂时修改为3天了)!4天了你怎么还不办理落地签证,你到阿克纠宾斯克来?”言之凿凿,执法如山。

  我和李贵宾及几位中国人就这样被理所当然地“扭送”到阿克纠宾斯克市移民警察局。

  不一会儿,项目部“护照官”牛国瓒赶来了,他中等身材,细长眼睛,做派温文尔雅;在哈国已逾3年,项目部老“哈通”之一,专事对外关系,手眼通天,本事了得!

  牛国瓒“快刀斩乱麻”一通交涉,没多久,李贵宾的事便迎刃而解;而我在阿克纠宾斯克市移民警察的耐心指导下,写就一页纸的事情说明,有“护照官”老牛担保,登机离开了那座城市。

  业主和项目部的同事们已在阿拉木图等候我多时,说是:“实在抱歉,实在抱歉。”然后举杯压惊,他们担心我这名从未进过警察局的“良民”吓着了,又举箸相贺,庆贺我“虎口脱险”,毫发未损。

  后来“护照官”牛国瓒通报情况:罚款数万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单位,比价不很高),中哈友谊长存!

  

  四、老涅弟弟的演出

  

  老涅是哈国业主单位驻我们管道项目部的协调员,虽然项目是中哈双方共同投资,但我们作为承包商当然要敬他七分,又惧他三分,那就是十分敬畏的意思。

  老涅弟弟是当地著名歌唱家,要搞专场演唱会,我们理所当然地要“购团体票”前往捧场。项目部领导没人愿意去,我抱着猎奇心理申明:愿去享受中亚的“声乐艺术”,当然心里也是打翻五味瓶一般。

  演出在阿拉木图最大的剧场――国家歌剧院举行。去剧院的一路上,我琢磨着:“专场演唱嘛,无非发些票给亲朋好友,社会观众自然不会踊跃购票的,绝不会像商业演出那么火暴的。”

  我们到达时方知此言差矣!剧院前已停满了汽车,观众熙熙攘攘;步入剧院前厅时,剧场门还没开,前厅已站满了男女老幼各色人等数百之众。

  19点30分开演,19点15分才放人进场,但观众井然有序;10分钟后,近2000个座席的国家歌剧院已是满满当当的,不少没座位的观众站在后排听演唱。

  19点30分整,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演出开始。

  独唱――独唱――还是独唱,形式单调,但全是哈萨克民族和前苏联的经典歌曲。在民族传统早已被摈弃的当今世界,这里有点像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没有喧嚣,没有疯狂,更没有骂娘,也没有中途退场的观众;有的只是观众真诚献上的鲜花、鲜花、还是鲜花;舞台前方已是山花烂漫,工作人员不得不出面中止了观众献花的热情,否则就瞧不见歌唱演员了。

  我很纳闷,就问旁边的观众,才知道他们全是自己花钱买票来看演出的;而这样的男高音专场音乐会,2000名观众,在国内送票恐怕也难送出去的。

  我很不解,这样的“阳春白雪”的独唱音乐会,为何在哈国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又能赢得不同年龄段的普通观众?国内那些台上的男女“歌星”们服装凋敝,举止乖张,“公鸭嗓”加上“小母狼嚎月亮”,宛如蒲松龄笔下视丑恶为美的“罗刹海市”,实在是吓人呐!相比之下,哈国这样的文艺风格令我这名外国观众肃然起敬。

  我无言……

  就这样,既不懂俄语,又不懂哈萨克语,本来做好准备中途退场的我,一不留神就听到了终场。演员虽多次谢幕,观众仍不退场,最后强行拉上了大幕。

  鲜花再次堆满舞台。

  在退场的观众中,我看见了老涅,我上前握手并真诚地说:“你的弟弟非常优秀,我享受到了真正的艺术!”

  总是板着面孔的协调员老涅眯眼笑了,十分开心,他的夫人雍容华贵,但我看她不宜调入哈中石油管道工程部门上班。

  

  五、首站工地一炮黄尘

  

  8月29日,是北半球的黄金时节。地处中亚腹地的哈萨克斯坦同样如此,草劲秋黄。我们从阿克纠宾斯克出发,沿前苏联时期修建现已坑凹不平的公路,观赏沿路的老树、干河、金草、肥羊,4个小时后颠簸至200公里外的扎那诺尔城。

  几处熊熊燃烧的放空管犹如高耸入云的巨大火炬,烈焰冲天,见到这些我们就知道,扎那诺尔KC一3天然气管线的首站就在附近了。大约5、6公里远处,忽见陆龙卷风样的巨大沙尘腾空而起。

  一路都是郁郁葱葱,这里怎么回事?

  这就是首站工地,狂风骤升至7、8级,车过处,几条黄龙直窜天空。

  这里后车不见前车。

  这里只见黄沙满天,不见作业的工人。

  这就是预料中“热火朝天”的首站工地?我们下车,开始寻找本项目部在这里紧张作业,拼命抢工期的“大队人马”,他们都埋伏到哪里去啦?

  有人说,在哈国,有一件事是谁都不敢开玩笑的,那就是环境保护。这里的植被很是脆弱,在地表60―80厘米间有一盐碱层,如果破坏了它,那么植被的恢复便十分艰难了。而油气管道却是必须深埋地下的。

  所以对管道施工,哈国的地方政府和业主的环保要求非常严格,几近苛刻。独联体地区普遍遵守的SNIP标准对沙漠作业有严格规范和要求,如果是流动沙漠,则必须把沙地铲平,再挖管沟,下管子、回填,之后还要恢复绿色植被。

  也正因为如此,哈国的植被才保存得如此之好。

  这里没有搂发菜的商贩,没有滥挖甘草的盲流,没有拓殖草原的“农垦队”,也没有过度放牧的大群牛羊……

  我们这些石油管道工程人员从严重沙化的内蒙古高原来,领略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广袤荒凉,也曾在苏丹的酷热戈壁奋战经年,算是久经沙场了,可首站的沙尘风暴还是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项目部的成千工人弟兄们在难以睁眼观察的漫漫黄沙中出现了,从欢迎的人群中好不容易才找到身穿有CNPC(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识的工作服,头戴钢盔的项目经理李军。

  他一副憔悴不堪的战地派头,黑了,瘦了,老了!两个月前我们还见过面的,很难想象这就是那位浓眉大眼、风采奕奕的李军经理,看来沙漠锤炼人啊!

  哈国业主拟于9月21日举行竣工典礼,届时有许多哈国要人参加;20几天的恶战,尤其要制服沿线上百公里桀骜不驯的流动沙漠,不容易呵不容易!

  我问李军经理,这么大的风沙影响施工,工期你有把握吗?

  那有什么办法,拼命干就是啦,他两手一摊苦笑着说。

  是啊,我们只能适应环境,跨越数千公里的石油管线,沿途有多少山青水秀的景致可看呢?

  李军就是这样的工程项目经理,从没见过他慷慨陈词,而是那种扎实做事,毫无怨言地忍受严寒酷暑,悄然无声地在沙漠戈壁如期交工的石油管道人员。对于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冷静平和的一声“干吧”!就是回答。

  要离开了,我们同技术人员、工人弟兄们一一握手,道一声注意安全,深深的情谊难以表述,真是挥泪惜别。

  从电台听到消息,纽约的石油期货价格已涨至每桶70.80美元!我们对地球的索取属必不可少,而千百年来给它的回报却没有什么,生存却仍是如此之不易。

  正如一位诗人所言,我们究竟从何而来,又走向何处去呢?

  

  六、站前广场的瓜子摊

  

  我们的新驻地设在阿拉木图火车站东南几百米处的一幢楼房里。晚餐后,大家就出去散步,以排遣思乡念家之情,多是围着站前广场转圈儿,人来人往,聊以自慰。

  茂盛的橡树下,一位卖瓜子的老太太不觉间进入我的视野。老人的装束根本看不出是小商贩,她头裹围巾,上嵌金色饰片,绣花坎肩内是一件金色半袖衫,下身着金色柳叶点缀的黑长裙,华贵鲜亮,整洁端庄;她静静地坐在木椅里,显现出老人的慈祥和善。

  一只不知名的小鸟欢快地唱着小曲儿,在瓜子摊上下跳跃,用尖尖的喙啄弄着瓜子,旁若无人,俨然它就是那瓜子摊的主人。

  阿拉木图曾是世界各国绿化率最高的首都(现已迁都阿斯塔那,原苏联城市阿克莫林斯克),所以,各种禽鸟叽叽喳喳,大显身手,各取所需,在橡树、白桦树、杨树、榆树、柳树、松树林的枝杈上搭建各式或豪华或简陋的雀巢别墅,无忧无虑地享受它们的都市乡村生活。

  小鸟见我这个陌生人走近,警觉地飞到树杈上,“啾啾啾”地高声叫着,表达着对我的不满,究竟为什么也不知道,也许是认出了我是个外国人?

  老人见我走近,微微一笑,礼貌地道一声:“格拉斯维季(俄语:你好)!”

  “格拉斯维季!”我慌忙回应一句。

  瓜子摊十分简陋,一张小桌上分别摆放着白瓜子、黑色葵花子,花生,几包香烟,若干匣火柴,各种形状的奶酪,甚至散落着几本杂志;还有一样东西――土块。

  我惊讶地问老人:“这是干什么用的?”

  “卖的。”老人回答我说。

  “买了做什么用呢?”

  “吃呀。”

  “吃――土?”

  “是的,吃――土!”老人对我的惊讶并没有见怪。

  “好卖吗?”

  “和瓜子一样,有人买,也有人不买。”

  小鸟飞来飞去,见我没有恶意,慢慢移近,又落到了瓜子摊上。

  老人并不赶它,就像对老朋友那样。

  忽然,我似乎领会了什么――小鸟绕着瓜子摊飞来飞去,不是旁若无人,而正是因为有人善待它们。

  我也明白了――吃土的人,就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

  

  七、历史――浓缩在博物馆

  

  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是阿拉木图最大的博物馆,洋葱头状的穹顶建筑,馆内为乳白色调,大厅直达穹顶,恢弘宽敞,地下一层,地上2层。

  馆藏文物所展示的内容:地下一层为古代史,地上一层为哈国民族风情,地上2层为二战史、当代史;共4个展厅。

  地下一层第一展厅,展品从远古的生物化石到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矿产资源,巨型恐龙、大象化石,也有人类化石;看过两幅丝绸之路的地图后,忽然就具体地介绍了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时在哈萨克斯坦中部的一次攻城战役,巨幅油画详细描绘了这次战争的场景。

  油画不远处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汗陵墓的模型,是一座伊斯兰式的坟墓。一名中年女讲解员用哈萨克语向我们介绍说,术赤汗陵墓远在哈萨克斯坦中部的热兹卡兹甘城,有兴趣的话,欢迎去那里参观。

  我是内蒙古人,当然知道成吉思汗的这位长子和他的儿子拔都建立了钦察汗国,史称“金帐汗”。但蒙古可汗们死后的葬身之地迄今仍不为世人所知,包括成吉思汗本人的在内,那么这位术赤汗为何如此招摇呢?不是十分可信。

  该展室还介绍了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星火燎原般传播的情况。

  地上一层为第2展厅,介绍了哈萨克人的民族风情,包括生活起居、婚丧嫁娶、民族服饰等等。展室里的几张图片吸引了我的视线。这些图片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介绍了哈萨克斯坦人的来源:70%为蒙古血统,30%为欧洲血统。展厅中央一个原样大小的毡包,我们称之为蒙古包,包内陈设,地毯、小柜子、饭桌等等,与蒙古人的并无差异。

  地上2层为第3、第4展厅,第3展厅介绍了生活在哈萨克斯坦国内的131个民族的风情,包括俄罗斯、乌克兰、乌孜别克、日耳曼、朝鲜、东干、库尔德等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服饰;该展厅特别展示了哈萨克斯坦人民参加二次大战的历史,当时苏联的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并未遭到纳粹德军铁蹄的蹂躏,但苏联红军中的哈萨克官兵参加了反击纳粹德军的战斗,不少本民族官兵牺牲了,他们英勇顽强,最终载誉而归。

  第4展厅展示了哈萨克斯坦1991年12月16日建国以来的发展,当然是迅速、辉煌、和伟大的;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

  据这家博物馆的史料介绍,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领土上,公元6―8世纪时便建立了突厥汗国,9―12世纪曾有奥古兹国、哈拉汗国存在……哈萨克汗国则成立于15世纪末,分为大帐、中帐和小帐加以管理,16世纪初,哈萨克民族基本形成了,在东西方种族、文化、经济交汇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息繁衍着。

  可是,国家博物馆展示的内容让我不满足,我想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细,还要去术赤汗的墓地看看这名彪炳史册的大人物……

  

  八、在“28公园”里

  

  2005年9月3日,周末,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纪念二战胜利的活动就像国内的“超级女声”演唱会一般,在哈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参加第2次世界大战的英雄老兵们虽步履蹒跚,但骨格硬朗,神采奕奕,胸前的一排排军功章昭示着峥嵘的战争岁月,叫人钦敬之感油然而生,是英勇无畏的苏联红军粉碎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匪帮,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国内来人,往往去是餐厅,酒吧或土耳其浴室用餐、消遣,当地的哈国友人却极力推荐我们去“28公园”。

  “28公园”?闻名已久,但不甚了了,来哈国已逾半年,工作太忙,根本无暇前往,心想一个市内公园,能有多少特殊之处,还能比得上天坛公园么?对友人的推荐淡然一笑,没当一回事。

  一天,哈国友人硬拉我们出去,他神秘地笑笑,打开了车门,一行人钻进汽车,直奔“28公园”。

  公园不远,十几分钟便到了。平时经常路过,知道这里是一处植物园,大门也不起眼。二次大战时用过的几门苏联造1939式122毫米榴弹炮架在那里,等待着人们的瞻仰。

  友人终于说了实情:这是为纪念28名在二次大战中牺牲的苏联军人修建的,我们闻知后肃然起敬,游玩的心态碰上了历史的凝重。

  入园路的中间,约一米高,60厘米见方的14块方尖石碑在苍松下一字排开,碑上镌刻着烈士的姓名、军衔和出生年月日。

  园内有两排来历不凡的松树,叫元首林,它们是陆续来访哈萨克斯坦的各国元首亲手种植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6年种植的一株雪松,我们自然在树前摄影留念。

  “28公园”内刚刚举行过二次大战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晚来一步,挂满勋章的老英雄们正在接受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采访。

  二次大战胜利纪念碑下的长条墨玉座基上,“长明火”燃烧不息,纪念碑两侧4、5米处,有两堵约两米高,十几米长的扇形石墙,右墙上刻有1917――1920,左墙上刻有1941――1945字样。

  公园内的采访仍在继续,一名漂亮的哈国女记者冲我走来,说着什么,我明白她是要采访我;便急忙用手势示意,我不懂俄语;女记者友好地笑笑,采访其他人去了。

  这时,一对穿着整齐的中年男女手捧鲜花,径直走到二次大战纪念碑基座前,恭恭敬敬地把鲜花献到了纪念碑座基前纪念无名烈士的“长明火”前,然后甜蜜地合影留念。

  我想象着,这应该是烈士遗孤,或是别的什么有关系的人,便问友人:“他们是――?”

  友人笑了,他告诉我:“哈萨克斯坦沿袭了前苏联的习俗,所有结婚的夫妇,都要给二次大战胜利纪念碑献花;新婚的年轻夫妇一般是下午献花;再婚的夫妇结婚时则是上午献花。”

  “那为什么新婚是下午,再婚是上午,有什么规定么?”我不解地问友人。

  “没有规定。大概照顾年轻人喜欢睡懒觉的习惯吧。”友人幽默地答道。

  大家开怀笑了。

  在阿拉木图以及哈国所有的二次大战胜利纪念碑,在周末的下午都有新婚夫妇们来虔诚地献花致敬,没有规定,没有要求,更没有人组织,但这是结婚的必然程序,就像国内结婚要穿婚纱的仪式一样,不过内容很不相同而已。

  步出公园的途中,路经另外14名烈士的花岗岩方尖碑,得知这28名烈士牺牲于1941年的一次惨烈战斗中,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仅24岁;他们代表了为国家、人民、正义献身的千百万英烈,苏联英雄们精神不死!

  友人收敛起笑容,指着纪念碑问我:“接受鲜花,他们――?”

  “当之无愧,当之无愧!”我郑重地应道。

  下面的话我没说出来,关键在于:年年有人献花,特别是自发自愿的献花特别让人感动。

  哈国友人满意地笑了,带领社会主义中国的同志瞻仰“28公园”,看来不虚此行。

  

  九、周末

  

  又是一个拥挤的周末,车海如潮。

  为参加已约好的一个工作晚宴,平时十分钟的车程,今天走了近一个多小时,终于赶到了那个名叫杰里尤的哈餐厅。

  座位吃紧,只能到离表演区较远的位子去坐了。

  点菜单子上列满了传统的各种沙拉,在哈餐厅似乎没有什么不能做成沙拉的;我们点了牛肉丝沙拉、鸡肉丝沙拉、生菜叶、松子仁、面包块夹奶油沙拉、黄瓜片、西红柿加当地香菜的蔬菜沙拉;巨型羊肉串――每串穿有约半斤(200多克)羊肉;烤鱼是国内十分昂贵的虹鳟鱼肉,这里到处都有得卖,价格适宜。

  再就是马肠子了,这让我大惑不解,马背上的民族是不吃马肉的,蒙古人千年来恪守着这条很自然的法则;但在哈国却是哈餐里最具特色的名菜;红菜汤,用一张薄饼裹一只小罐,罐内有番茄酱、白菜丝、鸡肉丝、蘑菇、奶油等等,可吃可喝,很对我的口味;饮料嘛,有马奶子、骆驼奶及苏打汽水、番茄汁等;在服务生的极力推荐下,我要了杯骆驼奶尝尝,据说营养丰富,有养胃功能,但不知是怎么加工的,口感不好,缺少了奶液的柔和;主食要了新疆拉条子式的大盘面,实惠可口。

  晚9点,歌舞表演节目开始。一男一女两名独唱演员,4女2男6名舞蹈演员,交替出演,一名电子琴手在一旁很卖力地伴着奏;浓郁民族特色浓郁的中亚歌舞,我们饶有兴趣地观赏着,但哈国人却对自己下舞池自娱自乐更有兴致,似乎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加尽兴地享受周末。

  哈国同事告诉我,周末就是休息,一周的工作统统抛诸脑后,为避免单位在周末找他们,手机关掉了,家里的电话号码是不告诉单位和外人的;就像上班时有两个小时是喝茶喝咖啡的时间,那就必须喝,工作也得服从喝茶喝咖啡,喝完再说别的事情,一周嘛!全在于周末过得如何啦。

  他们深谙一条人生法则: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相反!

  肥胖得有点臃肿的穆拉提与我悄悄耳语说,哈国方面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中国石油管道人员的加班习惯:晚上加班、周末加班、节日加班,无休无止……

  我知道,如果请哈方工程人员加班,通常很不好说通的。

  我们项目部雇有3名哈萨克斯坦司机,他们的妻子忍受不了这几位老兄没完没了的加班,一个月乃至两三个月回不了家,已经离的离婚了,没离的也是闹得不可开交,就为加个班这种小事。至于中国管道工程人员们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回国,不探望家人,哈方人员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中国人有病了吗?”

  但当然不是这样的,在中国,个人服从国家利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毋庸多言;可我们真的也会有病的,早晚也要得病的,恐怕这也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罢!

  周末就是周末,昨天逝去了,明天尚未来临,认真地享受现实生活,就是今天所能给予人们的一切;哈国人深谙其中要旨,所以他们享受周末,节假日过得轻松欢快,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国与国毕竟不同啊!

  

  十、阿拉套饭店门前的清洁工

  

  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不论早晨晚间,一位足有80岁的老人始终默默地注意着阿拉套饭店的每一点垃圾或可能丢弃的垃圾;因为保持门前的清洁,是他的当清洁工的生计,他似乎就是为此才来到这个世界的。

  我住进阿拉套饭店时是个多雪的冬天,先我而来的同事的一句评语:“这老人真敬业!”引起我对这位老清洁工的关注。

  漫天的大雪飘个不停,他浑身是雪,但仍旧不停地,看来是毫无意义地打扫着。扫净了又下来了,下满了雪他又再一次扫掉……

  下雪的是坏天气,扫雪的却是位老人,都在尽本份;大雪停得少下得多,扫雪的老人扫多停少;所以,雪天的阿拉套饭店门前,永远是洁净的。

  老人的工具是一柄铁锹,一把扫帚,一个小簸箕,老人在他的领地劳动,从无扩大势力范围的野心,只打扫饭店门前和花坛四周,别处一概不管;人行道、马路、停车场、草坪等处,那就任由雪花覆盖了,老人不管那些地方的事。

  这里空气清新,极少随地吐痰的人;若有的话,冬季有雪,痰迹好打扫,夏季只能用水冲洗了;一旦有吐痰的人,老人从不抱怨,只是冲洗完了再冲洗,他动作简练利落,还哼着小曲,让人觉得他在这样辛劳枯燥的工作中,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不简单的精神境界呐!

  我曾在国内管理过一家4星级酒店,充任总经理,院内的垃圾从来就没认真打扫干净过,整整一队清洁工,每天打扫两次、3次,终归是有次数的;且有人专门担任警戒哨,只等我这名总经理出现时才会拿起扫把,大扫特扫,扬起漫天的尘土,使停车场里的所有轿车都蒙上一层薄薄的灰尘……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而这位老人却是全天候,不计次数的,不管领导在否,不管有无客人;周末老人休息,毕竟他也是哈国公民嘛。

  有时,我甚至感觉,老人并不属于阿拉套饭店,只是他自己的精神使然而已。

  很快已是炎炎夏日。一名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哈国小姑娘,随手把雪糕包装纸扔在了饭店门前的地上,她母亲停住脚步看着她;小姑娘意识到了什么,正待返身捡那纸时,老人已默默地把纸拾起来了。小姑娘脸红了,随后脆生生地说一声:“塞巴西巴(俄语:谢谢)!”

  老人瞧着不好意思的小姑娘,宽容地歪了一下头,慈祥地笑了。

  树叶飘落的秋季时节,是老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仍是不紧不慢,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地扫啊扫的;阿拉套饭店不知又送走了多少过客,门前依旧一尘不染,可谁又能注意这位清洁工老人呢?

  老人的眼神里仿佛多了几分苍凉,我甚至确切地感觉到,保持清洁实际上是这位老人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为别的什么原因吧。

  

  责任编辑 齐 丹


相关文章

  • 外国风光 合集5
  • 南非风情 (100) 南非风情 (100)南非风情 (100) 阅295  转47  评0  公众公开  12-01-08 19:35 意大利风景 [40P] 意大利风景 [40P] 阅81  转10  评0  公众公开  12-01-07 ...查看


  • 乔良将军的讲话让人震撼!中国经济论坛 2011
  • 乔良将军的讲话让人震撼! 央视<边疆行>视频全集(共100集,其中新疆部分最精彩,建议收藏) 我国的陆地邻国共14个,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正北方是蒙古国,西部毗邻阿富汗. ...查看


  • 央视远方的家[边疆行]视频全集(共100集,建议收藏)
  • 远方的家<边疆行>视频全集 http://992133739.qzone.qq.com/ 我国的陆地邻国共14个,东北与朝鲜接壤,东北.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正北方是蒙古国,西部毗邻阿富汗.巴基 ...查看


  • 公务员考试常见成语.词语.综合知识(全)
  • 公务员考试常见成语.词语.综合知识(整理很久很全面的) 类似成语: 瑕瑜互见:比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指两者同时存在. 瑕不掩瑜:是指玉上的半点掩盖不了美玉的光泽,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强调优点才是主要的. 穿凿附会:侧重硬要把讲不通的道理 ...查看


  • 浮光掠影 歌词
  • 浮光掠影 - 阿肆 回眸看那长江水 怎么流 我在黑白时光里 静坐了很久 已很久没有过联络的 朋友 也曾与你无话不说 手牵着手 一起走 最怕那浮光掠影里 过往伏笔的小事情 过期以后才记起 却早已无法回应 最怕那浮光掠影里 还留恋过去的痕迹 一 ...查看


  • [图]广东南风古灶掠影(18P)
  • 广东南风古灶掠影 本文引用自加贝先生<[原摄]广东南风古灶掠影(18P)> P1 南风古灶碑铭 广东南风古灶掠影 加贝先生 摄影 2010年12月14日上午,我们青海玉树学习考察团来到中国著名的南风古灶处继续考察,在导游的引导下 ...查看


  • 周宇慢病管理-十大高血压治疗困惑解析
  • (安徽省马鞍山市健康专业连锁药房慢病管理大课培训掠影) 误区一:老人血压高点没关系 病例:我今年74岁了,近年来血压已接近临界值,今年更是跨界达到150/90毫米汞柱,家人都劝我看病吃药,但我觉得,老人血压高点没关系,是这样吗? 解析:不少 ...查看


  • 中国最大"城市湿地"掠影
  • 哈尔滨松花江湿地--中国最大"城市湿地"掠影 2014年08月12日 11:30:08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0 新华网哈尔滨8月12日电(记者张源培.强勇.王春雨)向阳明滩大桥西北处远望,芦苇摇曳.水鸟翻飞.江岸上点点 ...查看


  • 温泉小学参加星子县2012秋季中小学生运动会掠影
  • 树形象,展风采,敢拼搏,勇争先 温泉镇小学参加星子县2012秋季中小学生运动会掠影 11月18日,星子县2012秋季中小学生运动会在县二中胜利开幕. 我校代表队,参加了小学组全部18个项目的比赛. 在三天的比赛中,我校运动员们始终充满活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