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充秀才书详注

《答吴充秀才书》详注(请诸位斧正)

欧阳修

吴充(1021—1080),字冲卿,建州蒲城人,青年时即举进士,熙宁(1068—1077)元年,官知制诰;熙宁末,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史》有其传。其子安特乃王安石之婿,但反对王安石改革,政见与司马光等人一致,属于保守派。

①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文辞丰厚】意【气势】雄【雄伟】,沛然【盛大貌】有不可御【制止,阻止】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还】自患【担心】伥伥【无所适从的样子】莫有开之使前者【没有.

人开导您而使您的文章不断进步】,此好学之谦言也。

【前些时候承蒙您寄来书信及三篇文章,打开拜读,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语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一看,才几百字罢了。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气势雄伟,那种浩然盛大不可阻挡的气势,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然而您还是担心自己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您使您的文章不断进步,这是您好学自谦的话啊!】

【第1段:评价吴充之文,赞其好学谦虚】

②修材不足用于时【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仕不足荣于世【官职不足在当世荣耀】,其毁誉不足轻重【我(对别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力【权势】不足动人【气势和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地位(或声誉),凭借(别人的)力量而后得以仕进(做官)的人,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对文人的敬称】学精文雄【您学问精湛,文章雄伟】,其【你】施【用】于时【在当今受到重用】,又非待【依靠】修誉【赞誉】而为重【被推重——赞许尊重】,力而后进者也【靠我的力量而被举荐的】。然而惠然见临【指客人来临,亦作“惠临”。此指寄来书信、文章】,若有所责【意思好像有所求教。另一版本作“求”】,.

得非【得无,莫非是】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兼词“于之”或相当“之”,第一人称】者欤?【莫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于)不能选择到合适(或“称职)的人而问我吧?】

【第2段作者自谦不胜开导、指教之任】

③夫学者,未始【未尝】不为道【求道】,而【但】至者【达到“道”的境界的人】鲜

【少】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非道之于人远也【不是“道”离人远】,学者有所溺【沉湎,沉迷】焉【兼词,相当“于之”——在其中】尔【表示限止语气,相当“耳”,译为“罢了”】。盖【用于句首,表示原因,有时带有推测语气,相当“因为”,“大概因为”】文之为言【文章作为语言(的艺术或的东西)】,难/工而可喜【难以工巧而可喜】,易/悦而自足【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沉湎在这种情况之中。指沉迷于文章的文采、技巧方面】,一有工焉【一有工巧之作】,则曰:“吾学足矣【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者【严重的】至【到了】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我是文士】,职于文而已【只以做文章为职业】。”此其【助词,不译】所以至之鲜也【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求“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就很少了。不是“道”离人远,而是求学的人沉湎于作文之中了。因为文章作为语言(的艺术),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求学的人,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

说:我是文士,只以做文章为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第3段指出求学者求道不至的原因是沉迷于文章的文采、技巧方面,自我满足,不关心百事】

④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创作六经。实际只作了《春秋》,而对《诗》等进行了删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数年之顷【时间】尔【罢了】,何其【①用于疑问句。怎么那样,为什么那样。《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②多么,何等。用于感叹句。本文即用此义】用功少而至于至【至道,最高境界】也【他用功是多么少却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能赶上的,然而大都是道理懂得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工巧的境地】故孟子皇皇【匆匆忙忙,忙绿】,不暇著书,荀卿盖【副词,大概,表推..

测语气】亦晚【晚年】而有作【有时间著述】。若子云、仲淹【子云,西汉扬雄字。仲淹,隋末王通字】,方【只,仅仅】勉焉【勉强的样子】以模言语【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批评扬雄、王通鹦鹉学舌。扬雄《太玄经》模仿《易》,《法言》模仿《论语》;王通《元经》(已佚)模仿《春秋》,《中说》模仿《论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这就是.

“道”未充足而勉强(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判断句,“者”字结构】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他用功是多么少却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能赶上的,然而大抵是“道”(思想内容)美好(突出),文章就会自然地到达到佳妙之处。所以孟子一生匆忙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

⑤后之惑者【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或:糊涂】,徒【只】见前世之文传【流传(下来)】,以为学者【(做文章需要)学习的】文而已【只是文采罢了】,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所以越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越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越是不能达到(工巧的境界)】。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指住宅。轩,栏杆;序,堂屋的东西墙,在中堂的两旁】,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的原因】,道未足也【“道”未充足啊】。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深泉】,无不之【到,到达】也。

【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越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越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越是不能达到(工巧的境界)(即写不好文章)。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住宅,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是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第4—5段用事例说明“道足”才能写出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的工巧之文,道未足不可强为文】 ⑥先辈之文浩乎沛然【气势浩荡盛大】,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仍然】以为未广【不广大】,若【如果】不止焉,孟、荀可至【可以达到孟子荀子的境界】而不难也。修【自称名,译为“我”】学道而不至者,然幸【幸而,幸好】不甘【满足】于所悦【工巧可喜的文章】而溺【沉溺,沉迷】于所止【所达到的境地。止,至,到达】。因吾子【①我的儿子。②尊称对方。一般用于男子之间,相当于“您”。③小孩,幼儿。《汉大》此义项音yází】之能不自止【不停止自己(对“道”的追求。宾语前置),又以【此处省“之”,代指“不停求道的精神”】励【勉励】修之【“修少进”是主谓短语作“励”的宾语,故在“修少进”间加“之”以取消其的独立性】少进【不断进步。少,稍,逐渐。意译为“不断”】焉。幸甚【①很值得庆幸。②幸运极了。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③书信中的习惯用语,表示十分荣幸】幸甚。修白。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而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学习“道”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不停止自己(对“道”的追求),又用(这种求道不止的精神)勉励我不断进步,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略有删减)

【第6段赞许吴充文工而好道并寄厚望,同时感谢吴充对自己的勉励】

《答吴充秀才书》详注(请诸位斧正)

欧阳修

吴充(1021—1080),字冲卿,建州蒲城人,青年时即举进士,熙宁(1068—1077)元年,官知制诰;熙宁末,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史》有其传。其子安特乃王安石之婿,但反对王安石改革,政见与司马光等人一致,属于保守派。

①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文辞丰厚】意【气势】雄【雄伟】,沛然【盛大貌】有不可御【制止,阻止】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还】自患【担心】伥伥【无所适从的样子】莫有开之使前者【没有.

人开导您而使您的文章不断进步】,此好学之谦言也。

【前些时候承蒙您寄来书信及三篇文章,打开拜读,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语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一看,才几百字罢了。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气势雄伟,那种浩然盛大不可阻挡的气势,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然而您还是担心自己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您使您的文章不断进步,这是您好学自谦的话啊!】

【第1段:评价吴充之文,赞其好学谦虚】

②修材不足用于时【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仕不足荣于世【官职不足在当世荣耀】,其毁誉不足轻重【我(对别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力【权势】不足动人【气势和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地位(或声誉),凭借(别人的)力量而后得以仕进(做官)的人,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对文人的敬称】学精文雄【您学问精湛,文章雄伟】,其【你】施【用】于时【在当今受到重用】,又非待【依靠】修誉【赞誉】而为重【被推重——赞许尊重】,力而后进者也【靠我的力量而被举荐的】。然而惠然见临【指客人来临,亦作“惠临”。此指寄来书信、文章】,若有所责【意思好像有所求教。另一版本作“求”】,.

得非【得无,莫非是】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兼词“于之”或相当“之”,第一人称】者欤?【莫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于)不能选择到合适(或“称职)的人而问我吧?】

【第2段作者自谦不胜开导、指教之任】

③夫学者,未始【未尝】不为道【求道】,而【但】至者【达到“道”的境界的人】鲜

【少】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非道之于人远也【不是“道”离人远】,学者有所溺【沉湎,沉迷】焉【兼词,相当“于之”——在其中】尔【表示限止语气,相当“耳”,译为“罢了”】。盖【用于句首,表示原因,有时带有推测语气,相当“因为”,“大概因为”】文之为言【文章作为语言(的艺术或的东西)】,难/工而可喜【难以工巧而可喜】,易/悦而自足【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沉湎在这种情况之中。指沉迷于文章的文采、技巧方面】,一有工焉【一有工巧之作】,则曰:“吾学足矣【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者【严重的】至【到了】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我是文士】,职于文而已【只以做文章为职业】。”此其【助词,不译】所以至之鲜也【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求“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就很少了。不是“道”离人远,而是求学的人沉湎于作文之中了。因为文章作为语言(的艺术),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求学的人,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

说:我是文士,只以做文章为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第3段指出求学者求道不至的原因是沉迷于文章的文采、技巧方面,自我满足,不关心百事】

④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创作六经。实际只作了《春秋》,而对《诗》等进行了删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数年之顷【时间】尔【罢了】,何其【①用于疑问句。怎么那样,为什么那样。《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②多么,何等。用于感叹句。本文即用此义】用功少而至于至【至道,最高境界】也【他用功是多么少却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能赶上的,然而大都是道理懂得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工巧的境地】故孟子皇皇【匆匆忙忙,忙绿】,不暇著书,荀卿盖【副词,大概,表推..

测语气】亦晚【晚年】而有作【有时间著述】。若子云、仲淹【子云,西汉扬雄字。仲淹,隋末王通字】,方【只,仅仅】勉焉【勉强的样子】以模言语【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批评扬雄、王通鹦鹉学舌。扬雄《太玄经》模仿《易》,《法言》模仿《论语》;王通《元经》(已佚)模仿《春秋》,《中说》模仿《论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这就是.

“道”未充足而勉强(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判断句,“者”字结构】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他用功是多么少却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能赶上的,然而大抵是“道”(思想内容)美好(突出),文章就会自然地到达到佳妙之处。所以孟子一生匆忙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

⑤后之惑者【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或:糊涂】,徒【只】见前世之文传【流传(下来)】,以为学者【(做文章需要)学习的】文而已【只是文采罢了】,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所以越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越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越是不能达到(工巧的境界)】。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指住宅。轩,栏杆;序,堂屋的东西墙,在中堂的两旁】,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的原因】,道未足也【“道”未充足啊】。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深泉】,无不之【到,到达】也。

【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越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越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越是不能达到(工巧的境界)(即写不好文章)。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住宅,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是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第4—5段用事例说明“道足”才能写出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的工巧之文,道未足不可强为文】 ⑥先辈之文浩乎沛然【气势浩荡盛大】,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仍然】以为未广【不广大】,若【如果】不止焉,孟、荀可至【可以达到孟子荀子的境界】而不难也。修【自称名,译为“我”】学道而不至者,然幸【幸而,幸好】不甘【满足】于所悦【工巧可喜的文章】而溺【沉溺,沉迷】于所止【所达到的境地。止,至,到达】。因吾子【①我的儿子。②尊称对方。一般用于男子之间,相当于“您”。③小孩,幼儿。《汉大》此义项音yází】之能不自止【不停止自己(对“道”的追求。宾语前置),又以【此处省“之”,代指“不停求道的精神”】励【勉励】修之【“修少进”是主谓短语作“励”的宾语,故在“修少进”间加“之”以取消其的独立性】少进【不断进步。少,稍,逐渐。意译为“不断”】焉。幸甚【①很值得庆幸。②幸运极了。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③书信中的习惯用语,表示十分荣幸】幸甚。修白。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而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学习“道”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不停止自己(对“道”的追求),又用(这种求道不止的精神)勉励我不断进步,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略有删减)

【第6段赞许吴充文工而好道并寄厚望,同时感谢吴充对自己的勉励】


相关文章

  • 秀才和皮匠
  • 秀才和皮匠 赵.钱.孙.李四个秀才结伴进京去赶考.头上顶着太阳,脚下踏着尘土,背上背着包袱,四人走哇走哇,越走越累,越走越闷. 赵秀才提议说,咱们四个别这样闷头走了.咱们边走边作诗解闷吧,按赵.钱.孙.李的顺序,一人接一句,也算咱为考试做做 ...查看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和孝廉考试
  • 作者:卢开万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年01期 推行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和孝廉考试,是一种承前启后.选拔实际使用人才的重要选举制度.它既是两汉选举制度的沿袭,又是隋唐科学制度中最重要的进士.明经两科的雏形,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 ...查看


  • 本期主题:秀才的故事
  •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形象多变,有的智慧,有的穷酸,有的功利,有的刻苦--与他们有关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们就是秀才. 秀才的草帽情 有个穷秀才,全靠他娘子编织草鞋卖钱为生.乡试之年,秀才一去三年,杳无音讯.娘子在家盼星星,盼月亮,最后竟 ...查看


  • 知青白秀才
  • 上海知青白秀才的老婆死了,大家想,这下好了! 这下"好了"有两层意思,有的人认为白秀才的老婆乌七八糟的,让男人戴了多年的绿帽子,死了也好,让他松了口气:另一层意思,这下又可以看他们这些狗日的知识分子的好戏了. 白秀才好像 ...查看


  • 青年文摘20141112
  • 张嘉佳:我就是矫情 34岁的张嘉佳鬓角一片花白.前不久.他作为点评嘉宾.录制了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尽管他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这档节目.而且"情感是没有导师的".但节目组再次选择张嘉佳来顶班.已经证明大家认为他 ...查看


  • 难得的知己
  • 王老实是一位老实本分的渔民,早上起来,拿着鱼网来到村西边的河上,每天只打十网,多了也不再打,不管这十网是一无所有,还是收获甚丰,他都不太在意,因为他从来也没想着要从捕鱼上发多大的财,只是为了奉养年迈的老母,能够聊以度日就相当满足了. 这一天 ...查看


  • 英语话剧[武林外传]剧本台词
  • .武林外传.. This is a part from ,in Chinese called.in this part,姬,who is a offenders, escaped form the prison, and return to ...查看


  • "秀才做梦的故事"教你如何看待农信社面试
  • "秀才做梦的故事"教我们如何看待农信社面试 华夏启成教育首席讲师郑林兵老师带大家看秀才做梦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秀才 寒窗苦读十载,到了科举的时候就进京赶考 住在一间出过很多状元的客栈 一天晚上他连续做了三个梦 第一个 ...查看


  • 刘三姐歌词
  • 刘三姐对歌歌词 刘三姐对歌歌词收藏 2010-06-16 08:51:31 阅读38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注:本片开始,三姐划竹藤沿江游唱) 刘三姐: 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 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 山歌好像 ...查看


  • 春江英雄之秀才遇到兵
  • 收藏 22.79万 11.39万 春江英雄之秀才遇到兵7.3 年代:2015 地区:大陆 类型:军事 导演: 徐纪周 演员: 李晨  沙溢  马苏 简介:日军入侵旅顺港,佃户马三炮.少爷龙千言.戏子万山红.帮主高亚男,两对欢喜冤家为保家卫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