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科学论坛〕 李婷婷 约3276 字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曾以其恢弘的气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对人类生命的深切关怀而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它不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中国社会发展两千余年,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思想;仁;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610216-01 一、孔子的主要思想 德国的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曾将公元前8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这600年间的历史,称为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段时间中,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的或者独立的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样的轴心时代,当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分裂时期。虽然名义上仍有周王的存在,但王权式微,诸侯并起,社会结构和典章制度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处于除旧布新的格局,营造了思想史上人文奇观--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孔子就出生在这个时代,那时思想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独尊的权威。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思想与其他诸子的思想并无高下之分。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随着朝代的不断变革,儒学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符合统治的需要。可以说孔子的儒学思想"支配"了中国思想两千多年,一直影响到现在。他的主要思想包括: (一) 核心思想"仁" 1. "仁"的思想 在《论语》这本不太厚的书中,"仁"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大概有一百多处。整部《论语》,其中心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仁。但正因为出现字数多,我们反而不好理解,容易产生迷惑,到底什么才是仁。《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意思是说"仁"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悲悯之情。此种感情主要表现为"忠"和"恕"两个方面。"忠"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而"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按孔子说法一个人作到了忠和恕,那便实现了"仁爱"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2. 为仁之方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为仁之方,这里的礼是周礼。周代礼制非常发达,"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说周代的礼制蔚为大观,表面意思是克制自己的行为使它符合周礼就是仁了。但其真正的涵义已经超出周礼的范围,仁不是可以凭空讲的,它一定要落到具体的行为中,表现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遵守,而且行仁也不是只凭良心感觉去做的事,相反,要对自己的感情欲望加以控制,受着普遍的社会伦理原则约束。可见,孔子的观点带有整体主义的倾向。 3. 为仁为本 原文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孝"指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弟即"悌",指弟弟对兄长的亲情,本就是注重家庭伦理。孝悌为本,首先要从身边做起,从自己亲近的人做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要是与自己具有亲情关系的人都不爱的话,很难想象这个人还会去爱其他人。孔子的学生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在社会上很少有犯上作乱的,反映了孔子对伦理情谊十分重视。 (二) 中庸的思想 孔子认为实现上述仁爱思想,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方法原则--"中庸"之道。"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一见,但中庸的精神却处处表现出来。孔子曰:"中庸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中庸是一种最高的仁德,但中庸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没有说明,但后儒在解释经典时,明确可知"中庸"就是在日常行为中坚持适度适中的原则,把事情做得恰倒好处,亦即理所当然处。孔子为了推行"仁'的理想,十分注重坚持中庸的方法。在许多方面,孔子教人提倡中庸之道。在日常行为中,提出"过犹不及";在政事中,提出"尊五美,屏四恶";表现在道德修养上要求是以六言克六弊;在外在仪表风度上,孔子提出过分的质朴则粗俗,过分的文饰则妖冶,文与冶要适中,这样才适合君子文雅大方的身份;在学习方面,提出学思并重的要求,只有学思适度结合,才能有所长进。 "中庸"一词,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往往被人理解为调和,折中,苟且,没有原则,摸棱两可等,其实这种意思的"中庸"与孔子称之为圣德的中庸是根本不同的。他对于折中主义,调和论的处世态度是严厉批评的,他批评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对于"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孔子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可见,孔子及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具有原则性的。然而,怎样才能做到中庸呢?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依礼而行,各正其位,各尽人伦义务,大事小事都能做的恰当,即做到了中庸。然而中庸之度是不大容易掌握和达到的,孔子的原则是要因时因事而变通力求接近于中道,即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原则。 二、现实意义 正如前文所说,今天我们的思想并未超出轴心时代的思想范围,我们仍受其影响。孔子的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新的时代又焕发出新的光彩。21 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突,盖而言之,无非是社会、国家、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解决这样的冲突和矛盾,各国都有其设计和思想,但那些玄之又玄而有华丽空洞的辞藻对我们是没多大意义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则,或者是说满足我们现实需要的精神理论。 (一) 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起飞,经济发张模式的选择,不完全取决某种宗教观念的精神力量,而取决于文化的选择。试看社会发展方向"畜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可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一种文明之所以持久不衰,都是一种人类精神的普遍升华,这就是博爱精神。儒教文明,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爱心。由于人类有了这种爱心,并依此为一切观念,行为的基点核心,推广辐射出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国家之间都能遵循此普遍原理,国际社会就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 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所以我们认为孔子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和中庸之道对我们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人们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爱的观念,则很容易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三) 近年来,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中国内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出现了文化思想的失调和意识价值的丧失,我们面临着金钱与意义的抉择。人活着为什么?人怎样安身立命?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精神理论来弥补思想信仰上了缺失呢?这样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每个人面前。要唤醒我们内心深层的触动,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失为一剂良药。虽然在当今的社会,已没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儒家讲究天人和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当说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李振纲. 智者的叮咛---先秦诸子的生存智慧[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胡伟希. 天人之际---中国哲学十二讲[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3] 张立文, 等. 中外儒学比较研究[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科学论坛〕 李婷婷 约3276 字 【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曾以其恢弘的气势、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对人类生命的深切关怀而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它不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中国社会发展两千余年,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思想;仁;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610216-01 一、孔子的主要思想 德国的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曾将公元前8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这600年间的历史,称为整个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段时间中,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的或者独立的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样的轴心时代,当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分裂时期。虽然名义上仍有周王的存在,但王权式微,诸侯并起,社会结构和典章制度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处于除旧布新的格局,营造了思想史上人文奇观--百家争鸣的诸子时代,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孔子就出生在这个时代,那时思想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独尊的权威。可以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思想与其他诸子的思想并无高下之分。然而到了汉武帝时代,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随着朝代的不断变革,儒学也不断的发展变化符合统治的需要。可以说孔子的儒学思想"支配"了中国思想两千多年,一直影响到现在。他的主要思想包括: (一) 核心思想"仁" 1. "仁"的思想 在《论语》这本不太厚的书中,"仁"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大概有一百多处。整部《论语》,其中心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仁。但正因为出现字数多,我们反而不好理解,容易产生迷惑,到底什么才是仁。《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意思是说"仁"是对于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性,悲悯之情。此种感情主要表现为"忠"和"恕"两个方面。"忠"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而"恕"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爱人。按孔子说法一个人作到了忠和恕,那便实现了"仁爱"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2. 为仁之方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为仁之方,这里的礼是周礼。周代礼制非常发达,"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说周代的礼制蔚为大观,表面意思是克制自己的行为使它符合周礼就是仁了。但其真正的涵义已经超出周礼的范围,仁不是可以凭空讲的,它一定要落到具体的行为中,表现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遵守,而且行仁也不是只凭良心感觉去做的事,相反,要对自己的感情欲望加以控制,受着普遍的社会伦理原则约束。可见,孔子的观点带有整体主义的倾向。 3. 为仁为本 原文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孝"指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弟即"悌",指弟弟对兄长的亲情,本就是注重家庭伦理。孝悌为本,首先要从身边做起,从自己亲近的人做起。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要是与自己具有亲情关系的人都不爱的话,很难想象这个人还会去爱其他人。孔子的学生看到这样一个事实 :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在社会上很少有犯上作乱的,反映了孔子对伦理情谊十分重视。 (二) 中庸的思想 孔子认为实现上述仁爱思想,离不开一个重要的方法原则--"中庸"之道。"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只一见,但中庸的精神却处处表现出来。孔子曰:"中庸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雍也》)意思是中庸是一种最高的仁德,但中庸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没有说明,但后儒在解释经典时,明确可知"中庸"就是在日常行为中坚持适度适中的原则,把事情做得恰倒好处,亦即理所当然处。孔子为了推行"仁'的理想,十分注重坚持中庸的方法。在许多方面,孔子教人提倡中庸之道。在日常行为中,提出"过犹不及";在政事中,提出"尊五美,屏四恶";表现在道德修养上要求是以六言克六弊;在外在仪表风度上,孔子提出过分的质朴则粗俗,过分的文饰则妖冶,文与冶要适中,这样才适合君子文雅大方的身份;在学习方面,提出学思并重的要求,只有学思适度结合,才能有所长进。 "中庸"一词,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往往被人理解为调和,折中,苟且,没有原则,摸棱两可等,其实这种意思的"中庸"与孔子称之为圣德的中庸是根本不同的。他对于折中主义,调和论的处世态度是严厉批评的,他批评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对于"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孔子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可见,孔子及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具有原则性的。然而,怎样才能做到中庸呢?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依礼而行,各正其位,各尽人伦义务,大事小事都能做的恰当,即做到了中庸。然而中庸之度是不大容易掌握和达到的,孔子的原则是要因时因事而变通力求接近于中道,即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原则。 二、现实意义 正如前文所说,今天我们的思想并未超出轴心时代的思想范围,我们仍受其影响。孔子的思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在新的时代又焕发出新的光彩。21 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冲突,盖而言之,无非是社会、国家、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冲突。解决这样的冲突和矛盾,各国都有其设计和思想,但那些玄之又玄而有华丽空洞的辞藻对我们是没多大意义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则,或者是说满足我们现实需要的精神理论。 (一) 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起飞,经济发张模式的选择,不完全取决某种宗教观念的精神力量,而取决于文化的选择。试看社会发展方向"畜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可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一种文明之所以持久不衰,都是一种人类精神的普遍升华,这就是博爱精神。儒教文明,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爱心。由于人类有了这种爱心,并依此为一切观念,行为的基点核心,推广辐射出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国家之间都能遵循此普遍原理,国际社会就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 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所以我们认为孔子儒学中的仁爱思想和中庸之道对我们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精神领袖与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血脉,人们心中有了推己及彼的爱的观念,则很容易将社会中所有的人融合起来,激发人们对于本民族的内在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整个民族有了向心力,从而将社会中的所有人员维系起来,维持社会的平稳、安定还有和谐。 (三) 近年来,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中国内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出现了文化思想的失调和意识价值的丧失,我们面临着金钱与意义的抉择。人活着为什么?人怎样安身立命?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精神理论来弥补思想信仰上了缺失呢?这样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每个人面前。要唤醒我们内心深层的触动,孔子的儒家思想不失为一剂良药。虽然在当今的社会,已没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并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走向是一种内敛的发展方式。儒家讲究天人和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当说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李振纲. 智者的叮咛---先秦诸子的生存智慧[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胡伟希. 天人之际---中国哲学十二讲[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3] 张立文, 等. 中外儒学比较研究[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


相关文章

  • 论安平乐道的来源及其现实意义
  • 论安贫乐道的来源及其现实意义 "安贫乐道"这个成语是我们耳熟能详但往往又容易被人曲解的名词."安贫乐道"本是褒义词,但在人人梦想发财的今天,不少人却厌弃"安贫乐道"这个词.因为他们 ...查看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 ...查看


  •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 ...查看


  • 辨析"义利之辩"
  • 辨析"义利之辩"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 ...查看


  • 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意义
  • 2008年5月 第28卷第3期 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For Evaluation Only.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May, ...查看


  • [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就,述阐2的面方多了巧作任范信规:德道信的守本:基实一诚他这登在信:,诚面信对侧L诚个两:的范才人规成构德将为道家张作德:儒与词才.把范t子美孔规本A基项一,的德道统传国中是1N信3诚0秋-6400-R贤30)3002唐(X2U20一I00 ...查看


  • 论传统诚信观及其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 [摘 要]: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和范畴,其基本�涵就是诚实守信,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言行一致.讲信用.守承诺. [关键词]:传统伦理道德 诚信 修身 治国 一.传统诚信的内涵 何谓诚信?在商代青铜器铭文中,&qu ...查看


  • 儒家思想的社会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 刍议儒家思想的社会学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文化思想学说, 它兼容 并包.与时俱进,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 中国文化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时发布宣言:&quo ...查看


  • 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
  • 第26卷第3期2008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Quanzhou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6 No.3May.2008 朱熹对儒家修身思想的继承及其现代意义 张 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