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基础知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数量变化: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

某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2 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 3 二战后,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大洲:

国家:发达国家: (甚至零负增长)---今后

发展中国家: (80﹪、六国)---20世纪七十年代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指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1﹪以下)现代型 转变:死亡率先降---原始型转变传统型;出生率后降---传统型转变现代型

2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变

--------- ------------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70年代后)

3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向 过度

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

三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

1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2 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3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 死亡率下降 出生率下降:

4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中死亡率先降出生率后将的原因

总结: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最主要、文化观念、社会福

利、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一 人口的迁移

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 分类: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1 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国界)

2 国内人口迁移 概念: 历史发展:(分析原因及影响) 我国古代

特点 流量 流向

年代中期前 有计划有组织 较小 东部城市→西 新中国成立部、边疆,农民

迁往地广人稀的 东北西北

年代中期后 以自发为主 较大 西部→

内陆→ 山区→ 贫困地区→ 农村→ 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

3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 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 人口迁移的影响 1 迁出地 有利:

不利:

2 迁入地 有利:

不利:

第二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

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最多人口数量

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首要因素—资源: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 教育水平: 正相关 3 估计结果

二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 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

2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人口问题

①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措施:计划生育

②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

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 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

③ 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多;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比重大,

城镇人口比重小

我国人口政策: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

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人口分布

一 世界人口分布

1 稠密区: 原因:中低纬沿海平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

亚洲东部南部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

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且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很快

欧洲、北美东部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工业商业金融活动频繁 2 稀疏区: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区

干旱的沙漠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矿产、农业、工业、交通、

经济、开发历史

二 中国人口分布

1 人口总数居世界一位(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 2 人口密度大--- 人口密度大, 人口密度小

3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界线从 到 此线 人口稠密,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全国94%以上 此线 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占全国不到6%

原因: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 功能区形成:同一种城市用地 功能区 3 功能区

① 住宅区:最广泛

分化: 住宅区比较

住宅区位置面积环境配套设施 ② 商业区:位置—

(商业的区位需求:大量的消费人群;便利的交通运输)

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达稠密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经济活动最繁忙

③ 工业区:位置— 向城市外缘移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 扇形模式

2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 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 付租能力 (地租等值线图)

② 收入:住宅区分化 ③ 知名度

④ 种族、宗教 ⑤ 历史 ⑥ 行政

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工业区与住宅区的相对位置

三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划分标准—人口规模

2 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

3 城市等级的提升

地理位置:丰富资源—大庆、攀枝花 便利交通—上海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

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 什么是城市化(看图分析)

1 概念: 2 标志: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城市带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3 水平: 4 动力(人口迁移):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5 意义

二 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类型 时间 水平 速度 起步 阶段 与生产力发

展是否适应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国

(发达:工业化-----城市化)

(发展中:二战后人口增长过快,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巴西—过度城市化、印度----滞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影响:原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质量下降 影响水循环 影响气象要素

2 生态城市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

交通和居住条件)

3 城市化对生活的影响 城市生活

农村生活

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5 城市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废气、工业废气、交通尾气

水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地表径流 噪声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光污染 电磁波污染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劳动对象: 农业部门:

2 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 3 农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气候

作物分布:苹果---- 、柑橘-----

甘蔗---- 、甜菜----

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 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 熟

东北地区一年 熟

(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

地形平原: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 丘陵山地:缓坡----

陡坡---- (经济、环境效益) 海拔升高----- 土壤

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 -----土质疏松 水源 灌溉农业

②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 人口密度与劳动力:

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习惯(种植历史) 食物偏好 政策

科技:保鲜冷藏技术 培育良种

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梯田

---- ;灌溉--- 小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整体性 二 微观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

影响因素:地价 交通的通达度 用地面积 需水量 保鲜期 单位产值 生态效益

读下图,该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B、C、D、E五个区位安排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

A B C D E

三 农业地域的形成 1 概念 2 特点

3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① 混合农业:谷物(小麦、玉米)与牲畜(牛、羊)混合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②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于国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小麦和牧羊 ③ 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的形成

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流经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交通--- 人口--- (家庭经营) 机械--- 科技--- 政策--- 限制性因素:灌溉水源

显著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可根据市场要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具有很大的灵

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季风水田农业

种植业---水稻(好暖喜湿,单产高)、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 1 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2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①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种植历史: 食物偏好: 水稻单产高:

3 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季风气候水早灾害频繁,灌溉是水稻的基础) 4 发展方向

控制人口增长,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兴修水利 二 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业---小麦、玉米 商品农业---面向市场

1 分布:世界: ---家庭经营 我国: ----国家经营 2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土地租金低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① 分布:中部平原---小麦区(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玉米带 ②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先进的工业是保障) 先进的科技 国家政策支持

③ 特点: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大牧场放牧业

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1 分布: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羊 2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① 位置

② 形成过程: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③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 草类---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 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市场广阔 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科技:海上冷冻船,是市场扩展到欧洲 政策,政府支持

④ 措施:培育良种牛;修铁路,改善运输条件 开辟水源 ;保护草场、种植饲料 3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二 乳蓄业

畜牧业---乳牛 商品农业---面向城市市场 集约化 1 分布:大多紧邻消费市场

世界上---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国家内---大城市周围(我国北京上海) 2 西欧乳蓄业 ① 位置

② 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气候---

西欧平原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区位因素:市场---

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较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科技

发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劳动对象:植物动物

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 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 3 农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气候 (喜光植物、喜阴植物)

热量:积温、无霜期、年均温、气温季节变化、气温日较差

作物分布:苹果----暖温带、柑橘-----亚热带;

甘蔗-----热带(台闽粤桂滇蜀)、甜菜----中温带

(黑吉内蒙古新)

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 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 降水:我国---年降水量400mm等雨量线

(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 地形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 丘陵山地; 缓坡----梯田

陡坡----畜牧业林业(经济、环境效益) 海拔升高-----垂直农业带 土壤

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 -----土质疏松 水源 灌溉农业

②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 人口密度与劳动力:(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地租低、有利于农业机械化) 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习惯(种植历史) 食物偏好 政策

科技:保鲜冷藏技术 培育良种

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梯田----地形;温室大棚---温度;灌溉---水分 小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整体性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二 微观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

影响因素:地价 交通的通达度 用地面积 需水量 保鲜期 单位产值 生态效益

读下图,该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B、C、D、E五个区位安排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

A 养鱼 因为A是水库

B 果园 因为B处地形为丘陵 ,栽种果树既有经济效益,又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环境效益 C 乳牛 因为鲜牛奶易变质且养牛占地面积较大,应选择距城市较近且靠近公路的地方 D 花卉 花卉产值高保鲜期短且生长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可安排在有水源且离城市近的地方(城 市近郊地租高)

E 小麦 因为E处为平地,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面积大,有河流灌溉,小麦产

值低,距城市远地租低 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1 概念 2 特点

3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① 混合农业:谷物(小麦、玉米)与牲畜(牛、羊)混合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②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于国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小麦和牧羊 ③ 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的形成

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有一定降水 地形---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水源---有墨累达令河流经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有国际市场

交通---交通便利,农场一般靠近公路 人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家

庭经营)

机械---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科技水平高 政策---政府鼓励扶持

限制性因素:灌溉水源

显著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可根据市场要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具有很大的灵

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季风水田农业

种植业---水稻(好暖喜湿,单产高)、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 1 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2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①自然因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原丘陵,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土壤:水稻土,土壤肥沃 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种植历史: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稻米是亚洲人喜爱的粮食

水稻单产高,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 3 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小农经营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早灾害频繁,灌溉是水稻的基础) 4 发展方向

控制人口增长,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兴修水利 二 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业---小麦、玉米 商品农业---面向市场

1 分布:世界: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家庭经营 我国:东北西北----国家经营 2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土地租金低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① 分布:中部平原---小麦区(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玉米带 ②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高温潮湿 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水源: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及五大湖,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先进的工业是保障) 先进的科技 国家政策支持

③ 特点: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大牧场放牧业

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1 分布: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羊 2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① 位置

② 形成过程: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③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草类---温带草原草类茂盛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 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市场广阔 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科技:海上冷冻船,是市场扩展到欧洲 政策,政府支持

④ 措施:培育良种牛;修铁路,改善运输条件 开辟水源 ;保护草场、种植饲料 3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二 乳蓄业

畜牧业---乳牛 商品农业---面向城市市场 集约化 1 分布:大多紧邻消费市场

世界上---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国家内---大城市周围(我国北京上海) 2 西欧乳蓄业 ① 位置

② 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多雨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

的生长

西欧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区位因素:市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较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科技

发达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 工业 1 概念:

2 分类: 和 (生产方式); 和 (产品用途) 3 生产过程: →工厂→ 二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 经济效益(最低成本,最高利润) ①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钢铁工业: (德国鲁尔区)→ (包钢、武钢、鞍钢)→

(宝钢)

分析原因

对鞍钢和宝钢

④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运输改善---

和 影响在减弱, __影

响在增强,区位选择更加灵活

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 影响在减弱 _影响在

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工业集聚

对信息依赖程度高------信息影响力增强 2 环境效益

① 无或小-------可布局于 中度----------可布局于 严重----------可布局于 ② 污染方式污染大气单一盛行风的 风向(伦敦)

季风的 方向(沈阳、广州、孟买) 最小风频的 风向 污染水源 远离水源地、河流 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③ 环境敏感工业 (具体工厂)

3 ---

---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① ② 2 工业集聚: 概念

3 工业地域:

概念

分类:①形成 联系 联系 联系

②发育程度 (钢铁城 、汽车城 ) 二 工业联系→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 1 工业分散的原因

2 工业分散的表现

① 与 (原因) ② → 企业

3 工业分散的目的

4 工业分散的结果

5 工业分散的动力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区概况 区位:

部门: 规模: 代表:

2 德国鲁尔区 ① 位置:

② 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

③ 衰落的原因

④ 综合整治措施

3 辽中南重工业区 ① 位置

② 优越的区位条件

③ 衰落原因

④ 综合整治措施

二 新工业区

1 新工业区概况 区位:

部门: 规模: 代表:

2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① 位置: ② 特点: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 当地条件:

3 温州乡镇企业 ① 位置: ② 特点: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 当地条件:

④ 问题: ⑤措施:

4 美国“硅谷”

① 高新技术产业特点 ② 区位要求: ③ 位置: ④ 区位优势:

5 北京中关村 ① 位置

② 区位优势:

③ 问题: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 工业 1 概念:

2 分类: 采掘和 加工(生产方式); 重工业和 轻工业(产品用途) 3 生产过程

二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 经济效益(最低成本,最高利润) ①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地形面积地价)、水源(数量质量水价)、矿产(种类数量

质量)

社会经济因素:原料和动力、市场和交通、政策和科技、劳动力、基础

钢铁工业: 煤矿(德国鲁尔区)→ 铁矿(包钢、武钢、鞍钢)→ 沿海市

场 (宝钢)

分析原因

对鞍钢和宝钢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运输改善--- 原料和 燃料影响在减弱, 市场影响在增强,

区位选择更加灵活

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 数量影响在减弱 素质影响在

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工业集聚

对信息依赖程度高------信息影响力增强 2 环境效益

① 无或小-------可布局于 城区 中度----------可布局于 近郊 严重----------可布局于 远郊 ② 污染方式污染大气单一盛行风的 下风向(伦敦)

季风的 垂直 方向(沈阳、广州、孟买) 最小风频的 上风向

污染水源 远离水源地、河流 下 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③ 环境敏感工业 (具体工厂)

3 --- 国家政策

--- 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①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②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2 工业集聚: 概念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

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

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 工业地域:

概念

分类:①形成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②发育程度(钢铁城

二 工业联系→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 1 工业分散的原因

2 工业分散的表现

① 电子元器件工厂 与 电子产品组装工厂(原因) ② 复杂产品生产 → 跨国 企业

3 工业分散的目的 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工业分散的结果 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资金信息技术之间的交流 5 工业分散的动力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时间、区位、主要部门、工业规模、发展历程及主要工业区

二 德国鲁尔区

1 德国鲁尔区位置

2 鲁尔形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原因) 4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的措施 三 辽中南工业区

1 辽中南工业区位置

2 辽中南形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 辽中南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4 辽中南的综合整治的措施 四 对比辽中南和鲁尔区

五 我们学习德国鲁尔区的意义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区概况

区位:丰富煤铁资源基础

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传统工业) 规模:大型 代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我国辽中南 2 德国鲁尔区

① 位置: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② 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离铁矿区近、水资源丰富 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 ③ 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产煤量下降,开采成本上升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等问题 ④ 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引入新兴工业

调整工业布局,向西拓展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 3 辽中南重工业区 ① 位置

② 优越的区位条件

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③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重工业系列问题、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水源不足 ④ 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引入新兴工业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

一 新工业区的形成时间、区位、主要部门、工业规模、及主要工业区 简单了解意大利

二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 位置

2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是什么

3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这些条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 浙江温州乡镇企业 1 位置

2 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3 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四 对比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意大利新工业区,江温州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解决措施有哪些

五 我们学习意大利新工业区的意义 二 新工业区

1 新工业区概况

区位: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

部门: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规模:中小企业为主

代表:德国南部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英国的苏格兰地区、日本

的九州岛、美国的硅谷

2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① 位置: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② 特点:中小型、轻工业、同类和相关企业、专业化、分布分生产过程分散 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

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独立经营、密切协作、实现规模效益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国内环境: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地条件: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大批廉价劳动力 3 温州乡镇企业

① 位置:浙江省东南部

② 特点:中小型、轻工业、同类企业、专业商品产销基地、分布分散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的政策、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地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交通运输方便、用水方便 市场广阔

④ 问题:企业之间互不联系,竞争激烈;人多地少用地紧张 ⑤措施:加强分工与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加强科技投入,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4 美国“硅谷”

① 高新技术产业特点

② 区位要求:知识和技术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 洁净优美的环境 ③ 位置: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 ④ 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

交通便捷---航空港、高速公路 全世界的人才高地 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5 北京中关村 ① 位置

② 区位优势:

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雄厚 便捷的现代化交通 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 问题: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配

套体系;市场制度和法规不完善;环境质量较差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 1 五种方式: 2 方式比较: 铁路: 公路: 水路: 航空: 管道: 3 方式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货物特点、时间、运量、运距;地点

4 发展趋势: 二 交通运输布局

1 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线、点;形式和层次 2 铁路的区位因素 ① 自然因素: ② 经济因素:

③ 社会因素: ④ 科技因素:

3 港口的区位因素 ① 安全避风---

② 水域条件(航行、停泊)---优越条件: ③ 陆域条件(筑港、腹地)

地形(优越条件: )

经济腹地(交通运输):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 依托城市

4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 修建原因:

② 具体选址: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 表现:

2 交通线变化---空间形态 发展--- 衰落---

3 交通运输网---城市带

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二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 商业网点

① 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运输、地形、人口密度、经济水平

② 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2 商业中心

① (狭义)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② (广义)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

3 集镇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1 五种方式:铁路 公路 水路(河运、海运)航空 管道 2 方式比较:

铁路:最重要 短途成本高 公路:最灵活(门口到门口) 运量小

水路:最悠久、运量大、运费低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速度最快 运费高、运量小 管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连续性强 3 方式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货物特点、时间、运量、运距;地点

4 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二 交通运输布局

1 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线、点;形式和层次 2 铁路的区位因素

① 自然因素:地质、地形、水文、气候、自然资源

② 经济因素:促进资源开发拉动沿线经济发展,加强区际的联系与交流,合理

布局铁路网

③ 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发展,促进革命老区发展 ④ 科技因素:克服自然障碍 3 港口的区位因素 ① 安全避风---港湾

② 水域条件(航行、停泊)---优越条件:港阔水深 ③ 陆域条件(筑港、腹地)

地形(优越条件:平坦开阔)

经济腹地(交通运输):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 依托城市

4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 修建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 修建其它运输方式困难的地方 ② 具体选址: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

地势平坦开阔,地势较高坡度适当以利排水

雾和低云少,能见度高的地方;无高层建筑物和障碍物的地方 与城市有一定距离,交通联系便利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 表现: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 交通线变化

发展---聚落发展加快----空间形态变化(嘉兴)

衰落---聚落发展缓慢----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扬州) 3 交通运输网---城市带

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二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 商业网点

① 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运输、地形、人口密度、经济水平

② 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

路沿线

2 商业中心

① (狭义)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② (广义)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广泛的商品来源区和消费区;便利的交通

运输

3 集镇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含义:

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猎文明--- 自然 生产力

人地矛 农业文明--- 自然 水平不盾不断 工业文明--- 自然 断二 直面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 2 发生原因:

3 表现: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4 地域差异

① 城市:主要表现为 乡村:主要表现为 ②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实质--- 2 可持续发展

① 概念

② 内涵: 持续发展---基础 持续发展---条件 持续发展---目的 ③ 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人口问题 2 ----资源问题 3 ---环境问题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循环经济:

2 循环经济---工业---

① 清洁生产:全过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② 对比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

3 循环经济---农业--- ① 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② 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 措施:

优点: 沼气:

4 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把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影响环境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生产力

人地矛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水平不盾不断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断提高激化 二 直面环境问题

1

2

3 表现:全球性环境问题 局域性环境问题 5 地域差异

①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环境受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发达国

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缺乏经济技术治理污染)

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实质---发展问题 2 可持续发展

① 概念

②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③ 原则: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问题

2 人均资源不足、资源需求量大利用率低----资源问题

3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在加剧---环境问题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对比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 2 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

① 清洁生产:全过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② 对比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

3 循环经济---农业---生态农业 ① 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② 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

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优点: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

沼气:原料丰富容易制取;沼气属清洁能源可减轻污染;有利于解决农村的

能源问题、肥料问题、饲料问题

4 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数量变化: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

某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迁移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2 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 3 二战后,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大洲:

国家:发达国家: (甚至零负增长)---今后

发展中国家: (80﹪、六国)---20世纪七十年代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指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1﹪以下)现代型 转变:死亡率先降---原始型转变传统型;出生率后降---传统型转变现代型

2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变

--------- ------------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70年代后)

3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向 过度

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

三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

1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2 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3 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型的原因 死亡率下降 出生率下降:

4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中死亡率先降出生率后将的原因

总结: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最主要、文化观念、社会福

利、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一 人口的迁移

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 分类: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1 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国界)

2 国内人口迁移 概念: 历史发展:(分析原因及影响) 我国古代

特点 流量 流向

年代中期前 有计划有组织 较小 东部城市→西 新中国成立部、边疆,农民

迁往地广人稀的 东北西北

年代中期后 以自发为主 较大 西部→

内陆→ 山区→ 贫困地区→ 农村→ 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

3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 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 人口迁移的影响 1 迁出地 有利:

不利:

2 迁入地 有利:

不利:

第二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

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最多人口数量

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首要因素—资源: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 教育水平: 正相关 3 估计结果

二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 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

2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人口问题

①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措施:计划生育

②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

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 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

③ 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多;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比重大,

城镇人口比重小

我国人口政策: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

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人口分布

一 世界人口分布

1 稠密区: 原因:中低纬沿海平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

亚洲东部南部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

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且工业、交通、城市发展很快

欧洲、北美东部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工业商业金融活动频繁 2 稀疏区: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区

干旱的沙漠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3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矿产、农业、工业、交通、

经济、开发历史

二 中国人口分布

1 人口总数居世界一位(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 2 人口密度大--- 人口密度大, 人口密度小

3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界线从 到 此线 人口稠密,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全国94%以上 此线 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占全国不到6%

原因: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2 功能区形成:同一种城市用地 功能区 3 功能区

① 住宅区:最广泛

分化: 住宅区比较

住宅区位置面积环境配套设施 ② 商业区:位置—

(商业的区位需求:大量的消费人群;便利的交通运输)

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达稠密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经济活动最繁忙

③ 工业区:位置— 向城市外缘移动(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 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 扇形模式

2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 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 付租能力 (地租等值线图)

② 收入:住宅区分化 ③ 知名度

④ 种族、宗教 ⑤ 历史 ⑥ 行政

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工业区与住宅区的相对位置

三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划分标准—人口规模

2 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

3 城市等级的提升

地理位置:丰富资源—大庆、攀枝花 便利交通—上海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

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 什么是城市化(看图分析)

1 概念: 2 标志: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城市带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3 水平: 4 动力(人口迁移):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5 意义

二 城市化特点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类型 时间 水平 速度 起步 阶段 与生产力发

展是否适应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国

(发达:工业化-----城市化)

(发展中:二战后人口增长过快,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巴西—过度城市化、印度----滞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影响:原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质量下降 影响水循环 影响气象要素

2 生态城市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

交通和居住条件)

3 城市化对生活的影响 城市生活

农村生活

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

5 城市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生活废气、工业废气、交通尾气

水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城市地表径流 噪声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光污染 电磁波污染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劳动对象: 农业部门:

2 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 3 农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气候

作物分布:苹果---- 、柑橘-----

甘蔗---- 、甜菜----

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 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 熟

东北地区一年 熟

(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

地形平原: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 丘陵山地:缓坡----

陡坡---- (经济、环境效益) 海拔升高----- 土壤

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 -----土质疏松 水源 灌溉农业

②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 人口密度与劳动力:

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习惯(种植历史) 食物偏好 政策

科技:保鲜冷藏技术 培育良种

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梯田

---- ;灌溉--- 小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整体性 二 微观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

影响因素:地价 交通的通达度 用地面积 需水量 保鲜期 单位产值 生态效益

读下图,该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B、C、D、E五个区位安排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

A B C D E

三 农业地域的形成 1 概念 2 特点

3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① 混合农业:谷物(小麦、玉米)与牲畜(牛、羊)混合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②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于国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小麦和牧羊 ③ 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的形成

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流经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交通--- 人口--- (家庭经营) 机械--- 科技--- 政策--- 限制性因素:灌溉水源

显著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可根据市场要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具有很大的灵

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季风水田农业

种植业---水稻(好暖喜湿,单产高)、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 1 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2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①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种植历史: 食物偏好: 水稻单产高:

3 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季风气候水早灾害频繁,灌溉是水稻的基础) 4 发展方向

控制人口增长,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兴修水利 二 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业---小麦、玉米 商品农业---面向市场

1 分布:世界: ---家庭经营 我国: ----国家经营 2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土地租金低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① 分布:中部平原---小麦区(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玉米带 ②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先进的工业是保障) 先进的科技 国家政策支持

③ 特点: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大牧场放牧业

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1 分布: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羊 2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① 位置

② 形成过程: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③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 草类---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 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市场广阔 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科技:海上冷冻船,是市场扩展到欧洲 政策,政府支持

④ 措施:培育良种牛;修铁路,改善运输条件 开辟水源 ;保护草场、种植饲料 3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二 乳蓄业

畜牧业---乳牛 商品农业---面向城市市场 集约化 1 分布:大多紧邻消费市场

世界上---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国家内---大城市周围(我国北京上海) 2 西欧乳蓄业 ① 位置

② 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气候---

西欧平原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区位因素:市场---

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较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科技

发达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劳动对象:植物动物

农业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 农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绝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对区位) 3 农业区位因素  自然因素

气候 (喜光植物、喜阴植物)

热量:积温、无霜期、年均温、气温季节变化、气温日较差

作物分布:苹果----暖温带、柑橘-----亚热带;

甘蔗-----热带(台闽粤桂滇蜀)、甜菜----中温带

(黑吉内蒙古新)

作物熟制:水稻种植----海南岛一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 两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 降水:我国---年降水量400mm等雨量线

(天气----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给农业造成损失) 地形平原: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并且有利于机械化) 丘陵山地; 缓坡----梯田

陡坡----畜牧业林业(经济、环境效益) 海拔升高-----垂直农业带 土壤

土壤性质:茶树----红壤酸性 -----土质疏松 水源 灌溉农业

②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对商品农业的影响大;使产地与市场可以分离 人口密度与劳动力:(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地租低、有利于农业机械化) 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习惯(种植历史) 食物偏好 政策

科技:保鲜冷藏技术 培育良种

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梯田----地形;温室大棚---温度;灌溉---水分 小结: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整体性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二 微观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

影响因素:地价 交通的通达度 用地面积 需水量 保鲜期 单位产值 生态效益

读下图,该市周围要发展小麦、乳牛、花卉、养鱼、果园五种农业,请在A、B、C、D、E五个区位安排五种农业,并说明理由

A 养鱼 因为A是水库

B 果园 因为B处地形为丘陵 ,栽种果树既有经济效益,又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环境效益 C 乳牛 因为鲜牛奶易变质且养牛占地面积较大,应选择距城市较近且靠近公路的地方 D 花卉 花卉产值高保鲜期短且生长需要大量的水,所以可安排在有水源且离城市近的地方(城 市近郊地租高)

E 小麦 因为E处为平地,地形平坦土层深厚,面积大,有河流灌溉,小麦产

值低,距城市远地租低 二 农业地域的形成 1 概念 2 特点

3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① 混合农业:谷物(小麦、玉米)与牲畜(牛、羊)混合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②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分布于国土的西南部和东南部;小麦和牧羊 ③ 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的形成

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有一定降水 地形---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水源---有墨累达令河流经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广阔,有国际市场

交通---交通便利,农场一般靠近公路 人口---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家

庭经营)

机械---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科技水平高 政策---政府鼓励扶持

限制性因素:灌溉水源

显著优点: 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有效的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可根据市场要求决定多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具有很大的灵

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季风水田农业

种植业---水稻(好暖喜湿,单产高)、劳动密集型农业、自给农业 1 分布: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 2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①自然因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原丘陵,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土壤:水稻土,土壤肥沃 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种植历史: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稻米是亚洲人喜爱的粮食

水稻单产高,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 3 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小农经营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早灾害频繁,灌溉是水稻的基础) 4 发展方向

控制人口增长,适当扩大规模提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兴修水利 二 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业---小麦、玉米 商品农业---面向市场

1 分布:世界: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家庭经营 我国:东北西北----国家经营 2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土地租金低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3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① 分布:中部平原---小麦区(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玉米带 ②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高温潮湿 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水源:密西西比河干支流及五大湖,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运输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先进的工业是保障) 先进的科技 国家政策支持

③ 特点: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 大牧场放牧业

畜牧业、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1 分布: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场广阔(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美国、阿根廷---牛;澳大利亚、南非---羊 2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① 位置

② 形成过程: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 ③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草类---温带草原草类茂盛

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农场规模大 市场,国内和国际市场,市场广阔 交通,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科技:海上冷冻船,是市场扩展到欧洲 政策,政府支持

④ 措施:培育良种牛;修铁路,改善运输条件 开辟水源 ;保护草场、种植饲料 3 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二 乳蓄业

畜牧业---乳牛 商品农业---面向城市市场 集约化 1 分布:大多紧邻消费市场

世界上---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国家内---大城市周围(我国北京上海) 2 西欧乳蓄业 ① 位置

② 区位条件:

自然因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凉多雨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

的生长

西欧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区位因素:市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较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科技

发达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 工业 1 概念:

2 分类: 和 (生产方式); 和 (产品用途) 3 生产过程: →工厂→ 二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 经济效益(最低成本,最高利润) ①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钢铁工业: (德国鲁尔区)→ (包钢、武钢、鞍钢)→

(宝钢)

分析原因

对鞍钢和宝钢

④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运输改善---

和 影响在减弱, __影

响在增强,区位选择更加灵活

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 影响在减弱 _影响在

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工业集聚

对信息依赖程度高------信息影响力增强 2 环境效益

① 无或小-------可布局于 中度----------可布局于 严重----------可布局于 ② 污染方式污染大气单一盛行风的 风向(伦敦)

季风的 方向(沈阳、广州、孟买) 最小风频的 风向 污染水源 远离水源地、河流 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③ 环境敏感工业 (具体工厂)

3 ---

---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① ② 2 工业集聚: 概念

3 工业地域:

概念

分类:①形成 联系 联系 联系

②发育程度 (钢铁城 、汽车城 ) 二 工业联系→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 1 工业分散的原因

2 工业分散的表现

① 与 (原因) ② → 企业

3 工业分散的目的

4 工业分散的结果

5 工业分散的动力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区概况 区位:

部门: 规模: 代表:

2 德国鲁尔区 ① 位置:

② 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

③ 衰落的原因

④ 综合整治措施

3 辽中南重工业区 ① 位置

② 优越的区位条件

③ 衰落原因

④ 综合整治措施

二 新工业区

1 新工业区概况 区位:

部门: 规模: 代表:

2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① 位置: ② 特点: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 当地条件:

3 温州乡镇企业 ① 位置: ② 特点: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 当地条件:

④ 问题: ⑤措施:

4 美国“硅谷”

① 高新技术产业特点 ② 区位要求: ③ 位置: ④ 区位优势:

5 北京中关村 ① 位置

② 区位优势:

③ 问题: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 工业 1 概念:

2 分类: 采掘和 加工(生产方式); 重工业和 轻工业(产品用途) 3 生产过程

二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 经济效益(最低成本,最高利润) ①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地形面积地价)、水源(数量质量水价)、矿产(种类数量

质量)

社会经济因素:原料和动力、市场和交通、政策和科技、劳动力、基础

钢铁工业: 煤矿(德国鲁尔区)→ 铁矿(包钢、武钢、鞍钢)→ 沿海市

场 (宝钢)

分析原因

对鞍钢和宝钢

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交通运输改善--- 原料和 燃料影响在减弱, 市场影响在增强,

区位选择更加灵活

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力 数量影响在减弱 素质影响在

提高,工业规模扩大工业集聚

对信息依赖程度高------信息影响力增强 2 环境效益

① 无或小-------可布局于 城区 中度----------可布局于 近郊 严重----------可布局于 远郊 ② 污染方式污染大气单一盛行风的 下风向(伦敦)

季风的 垂直 方向(沈阳、广州、孟买) 最小风频的 上风向

污染水源 远离水源地、河流 下 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③ 环境敏感工业 (具体工厂)

3 --- 国家政策

--- 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①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②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2 工业集聚: 概念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

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

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 工业地域:

概念

分类:①形成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②发育程度(钢铁城

二 工业联系→工业分散→工业的地域联系 1 工业分散的原因

2 工业分散的表现

① 电子元器件工厂 与 电子产品组装工厂(原因) ② 复杂产品生产 → 跨国 企业

3 工业分散的目的 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工业分散的结果 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资金信息技术之间的交流 5 工业分散的动力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时间、区位、主要部门、工业规模、发展历程及主要工业区

二 德国鲁尔区

1 德国鲁尔区位置

2 鲁尔形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原因) 4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的措施 三 辽中南工业区

1 辽中南工业区位置

2 辽中南形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 辽中南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4 辽中南的综合整治的措施 四 对比辽中南和鲁尔区

五 我们学习德国鲁尔区的意义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区概况

区位:丰富煤铁资源基础

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传统工业) 规模:大型 代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我国辽中南 2 德国鲁尔区

① 位置:德国中西部,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② 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离铁矿区近、水资源丰富 广阔的市场、便捷的水陆交通 ③ 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产煤量下降,开采成本上升 世界性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方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等问题 ④ 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引入新兴工业

调整工业布局,向西拓展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 3 辽中南重工业区 ① 位置

② 优越的区位条件

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 ③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重工业系列问题、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水源不足 ④ 综合整治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引入新兴工业 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科技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运输网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新工业区

一 新工业区的形成时间、区位、主要部门、工业规模、及主要工业区 简单了解意大利

二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 位置

2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是什么

3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形成条件,这些条件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三 浙江温州乡镇企业 1 位置

2 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3 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特点是什么

四 对比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意大利新工业区,江温州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解决措施有哪些

五 我们学习意大利新工业区的意义 二 新工业区

1 新工业区概况

区位: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

部门: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规模:中小企业为主

代表:德国南部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英国的苏格兰地区、日本

的九州岛、美国的硅谷

2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 ① 位置: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② 特点:中小型、轻工业、同类和相关企业、专业化、分布分生产过程分散 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

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独立经营、密切协作、实现规模效益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国内环境: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地条件: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大批廉价劳动力 3 温州乡镇企业

① 位置:浙江省东南部

② 特点:中小型、轻工业、同类企业、专业商品产销基地、分布分散 ③ 优越的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的政策、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地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交通运输方便、用水方便 市场广阔

④ 问题:企业之间互不联系,竞争激烈;人多地少用地紧张 ⑤措施:加强分工与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加强科技投入,

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 4 美国“硅谷”

① 高新技术产业特点

② 区位要求:知识和技术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 洁净优美的环境 ③ 位置: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 ④ 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

交通便捷---航空港、高速公路 全世界的人才高地 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5 北京中关村 ① 位置

② 区位优势:

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力量雄厚 便捷的现代化交通 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 问题: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尚未形成专业化分工配

套体系;市场制度和法规不完善;环境质量较差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 1 五种方式: 2 方式比较: 铁路: 公路: 水路: 航空: 管道: 3 方式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货物特点、时间、运量、运距;地点

4 发展趋势: 二 交通运输布局

1 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线、点;形式和层次 2 铁路的区位因素 ① 自然因素: ② 经济因素:

③ 社会因素: ④ 科技因素:

3 港口的区位因素 ① 安全避风---

② 水域条件(航行、停泊)---优越条件: ③ 陆域条件(筑港、腹地)

地形(优越条件: )

经济腹地(交通运输):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 依托城市

4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 修建原因:

② 具体选址: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 表现:

2 交通线变化---空间形态 发展--- 衰落---

3 交通运输网---城市带

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二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 商业网点

① 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运输、地形、人口密度、经济水平

② 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2 商业中心

① (狭义)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② (广义)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

3 集镇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1 五种方式:铁路 公路 水路(河运、海运)航空 管道 2 方式比较:

铁路:最重要 短途成本高 公路:最灵活(门口到门口) 运量小

水路:最悠久、运量大、运费低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速度最快 运费高、运量小 管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连续性强 3 方式选择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货物特点、时间、运量、运距;地点

4 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二 交通运输布局

1 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线、点;形式和层次 2 铁路的区位因素

① 自然因素:地质、地形、水文、气候、自然资源

② 经济因素:促进资源开发拉动沿线经济发展,加强区际的联系与交流,合理

布局铁路网

③ 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民族发展,促进革命老区发展 ④ 科技因素:克服自然障碍 3 港口的区位因素 ① 安全避风---港湾

② 水域条件(航行、停泊)---优越条件:港阔水深 ③ 陆域条件(筑港、腹地)

地形(优越条件:平坦开阔)

经济腹地(交通运输):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 依托城市

4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 修建原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 修建其它运输方式困难的地方 ② 具体选址: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

地势平坦开阔,地势较高坡度适当以利排水

雾和低云少,能见度高的地方;无高层建筑物和障碍物的地方 与城市有一定距离,交通联系便利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 表现: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 交通线变化

发展---聚落发展加快----空间形态变化(嘉兴)

衰落---聚落发展缓慢----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扬州) 3 交通运输网---城市带

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二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 商业网点

① 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运输、地形、人口密度、经济水平

② 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

路沿线

2 商业中心

① (狭义)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② (广义)作为商业中心的城市---广泛的商品来源区和消费区;便利的交通

运输

3 集镇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含义:

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猎文明--- 自然 生产力

人地矛 农业文明--- 自然 水平不盾不断 工业文明--- 自然 断二 直面环境问题 1 环境问题: 2 发生原因:

3 表现: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4 地域差异

① 城市:主要表现为 乡村:主要表现为 ②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实质--- 2 可持续发展

① 概念

② 内涵: 持续发展---基础 持续发展---条件 持续发展---目的 ③ 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人口问题 2 ----资源问题 3 ---环境问题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循环经济:

2 循环经济---工业---

① 清洁生产:全过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② 对比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

3 循环经济---农业--- ① 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② 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 措施:

优点: 沼气:

4 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把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人类影响环境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生产力

人地矛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水平不盾不断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断提高激化 二 直面环境问题

1

2

3 表现:全球性环境问题 局域性环境问题 5 地域差异

①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环境受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发达国

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缺乏经济技术治理污染)

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实质---发展问题 2 可持续发展

① 概念

②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③ 原则: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 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问题

2 人均资源不足、资源需求量大利用率低----资源问题

3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在加剧---环境问题 二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对比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 2 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

① 清洁生产:全过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② 对比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

3 循环经济---农业---生态农业 ① 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② 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

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优点: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

沼气:原料丰富容易制取;沼气属清洁能源可减轻污染;有利于解决农村的

能源问题、肥料问题、饲料问题

4 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相关文章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20140912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 书名 价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一.学情.教情分析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高中地理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讲述的主要内容分别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本学期主要学习和教授必修一 ...查看


  • 高中地理说教材
  • 必修三地理区域地理学说教材 --邓艳红 大家好,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面对静态的教学文本,教师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接下就请大家从随我一起从课标解读.新课程中的地理教材.教学建议 . ...查看


  •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精讲-知识结构详解
  • 地理必修1高考复习之知识结构详解 第一部分:如何复习好必修1(自然地理) 一.抓住主干,夯实双基──基础 由于自然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和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 ...查看


  • 安徽芜湖市教师资格证试讲课题
  • 附件:2014年高中资格认定各测试学科的课题 普通高中: 一.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1:<再别康桥>(语文1 第2课) 课题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文1 第9课) 课题3: ...查看


  • 江城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江城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选题题目 江城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高中地理|教学职称论文发 ...查看


  • 必修三地理第二单元试题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单元测试 第二章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 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饿实际情况确定荒漠化的范畴 ...查看


  • 城阳区职称论文发表网-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城阳区职称论文发表网-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文选题题目 城阳区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新课程| ...查看


  • 对高中地理解读课程标准的解读
  • 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 ...查看


  •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
  •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 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 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使用效果评价 (第一课时) 青海省互助民族中学 贺生梅 邮编:81050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了解地形.气候.河流.矿产等自然地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