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研究

重庆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研究

姓名:陈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指导教师:张德昭

20090524

重庆人学硕士学何论文中文摘要

摘要

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得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在现实应用中所产生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事实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成果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的负效应也日益凸显。

作为科学创作主体的科学家们,在掌握风险极高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为科学家掌握了专业的科学知识,他们比其他人更能准确地、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的应用前景,他们有责任去评估有关科学知识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同时,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管理,享有特殊的声誉,他们的意见会受到格外的信任。因此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在这一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科学技术的主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为基本点,着重从科学家与社会的双重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资料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阐述了科学家的形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其二,阐述了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由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性特征、科学知识社会应用的负面影响、哲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承担责任的意义,科学研究活动是价值追求活动,因此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其三,分析并论证了科学家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从科研本身的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将科学家置身于整个社会中,主要从对公众,新闻媒体和伪科学三个方面来论述。关键词:大科学,科学家,社会责任

ABSTRACT

Atthepresent—dayofbigscience,scientifictechnologyhas

humansocietythaneveramuchmoreeffectonbefore.Scientifictechnologybringsgreatchangetohuman,aseriesofproblemscausedbyrapid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bythegreatachievementinthepracticalapplications.ThefactalsotellsUS,scientifictechnologyisadouble—edgedsword,whichbringsourmankindnegativeinfluencesonsocietyaswellasthegreatbenefits.

Asthemainbodyof

highsciencescientificcreation,scientistswhilegrasptheriskextremelyandtechnology,alsoisundertakingthesocialresponsibilitythatcannotbe

callshirked.Becausescientistsmasterthespecializedscientificknowledge,they

thepossibleapplicationprospectofthisscientificknowledgemoreaccurateforseethanotherpeople.They

advantagehavetheresponsibilitytoforecastnegativeandappraisalonscienceknowledgeandinfluence;theymustcarrysciencethepublic.Themodernscientistsnotonlyengageintheirownspecializedwork.嬲thesocialoutstandingperson,usuallytheyalsoparticipateinthegovernmentandindustry’Ssignificantdecision.makingandmanagement,theyhavespecialprestige,theiropinionCanreceivetheespeciallytrust.Thereforeinthismomentscientistssocialresponsibilityappearsespeciallyimportant.

onBasedthebasicissueofthesocialresponsibilityofscientists,thistextfromthedualperspectivesofsocialscientists

comparativeanalyses,data

systematicallyelaboratesmakesanin-depthanalysis.Thistextadoptsanalysesetc,andalsointegratestheorieswithpractices,themeaningbearedofsocialresponsibility,thescientistbeatingthebasisofresponsibility

socialresponsibility.andraisingthemeasureofthesenseofscientist’S

scientist’SformationandFirstly,takingthehistoryofscienceasthecluediscusses

thedevelopmentofscientist’Ssocialresponsibility.

Secondly,thescientistbearsthebasisofsocialresponsibility.Ithaspractisionand

oftheriskcharacteristicnecessityforthescientistbearingsocialresponsibility.Because

ofthescientifictechnicaldevelopmentsincemoderntimes,scientificknowledge

fromscientist,philosopher’Scriticismfornegativeeffect,scienceandtechnologyshame

scienceandtechnology,therelationbetweenscientistandscienceandtechnology,scientist’Sowncharacteristic,themeaningofbearingofsocialresponsibility,scientificH

重庆人学硕t学何论文英文摘要researchactivity’Svaluecharacteristic.

Finally,asscientisthowtoundertakethesocialresponsibility,therearetwoaspects:inviewofscientificresearchitselfwecandiscussthisquestion;scientistsasthepeopleinthesociety,wediscusshowtheycouldundertakethesocialresponsibilityforthepublic,thenewsmedia,andthepseudo—science.

Keywords:Bigscience,Scientist,SocialresponsibilityII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文行的研究

方外,论工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吖总彰

导师签名:咻绺钐签字日期:砂哆,厂≯签字日期:矽d夕・∥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重庆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本人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士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CNⅪ)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重庆大学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和承担相应义务。本人授权重庆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备注:审核通过的涉密论文不得签署“授权书",须填写以下内容:月日

该论文属于涉密论文,其密级是——,涉密期限至——年一月一日。说明:本声明及授权书12逐装订在提交的学位论文最后一页。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文行的研究

方外,论工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吖总彰

导师签名:咻绺钐签字日期:砂哆,厂≯签字日期:矽d夕・∥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重庆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本人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士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CNⅪ)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重庆大学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和承担相应义务。本人授权重庆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备注:审核通过的涉密论文不得签署“授权书",须填写以下内容:月日

该论文属于涉密论文,其密级是——,涉密期限至——年一月一日。说明:本声明及授权书12逐装订在提交的学位论文最后一页。

1绪论

1.1研究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1.1.1学术意义

随着小科学进展到大科学,科学与生产、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政治等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科学的责任问题也被更加凸显出来。在这个时代里,重新评价“责任和义务在高尚道德活动”中的作用,是一个“主要的伦理问题”【l】。

从哲学上讲,责任观念和因果性联系在一起。“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l】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在科技活动中,当发生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利害关系时,在动机、目的、手段等方面,科学家是有主观选择的自由的。即科学家在对科技领域和道德领域里的必然性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辨别和选择科技道德行为的能力。正因为科学家有选择科技行为和科技道德行为的自由,所以对自己所选择的科技行为,就应该负有相应的科技道德责任。

自科学诞生以来,现代社会文明的演进及人类智力的提高呈现出加速趋势,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最活跃因素。但不可否认,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飞速增长的社会问题,科技的负效应日渐凸显,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无法忽视的重大问题。增强科技的社会J下面功能,抑制科技的负效应,作为科学活动核心的科学家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这是因为,首先,科学家是扩充科学知识系统的第一位主体,科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归根到底来自于科学家们一如既往的艰苦研究,科学的未来也更需要他们去创造;其次,科学家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能事先预见到自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危险性,对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比普通人更清楚,科技负效应的预防和消除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

在人类奔向美好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科学的发展将还会一如既往地迅猛,应该况,对科学家的责任要求和科学的社会功能一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步地增长着。关心社会,关心人,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成为新时代科学家追求的目标。随着科学社会建制化的逐步完善,科学家应该把视野投向自身之外的社会,把科学的创造发明与对人类长远利益的关心结合起来,自觉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1.1.2现实意义大科学时代里,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科学的价值与功能

呈几何级数倍增,同时其负面影响也随之增大并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以历史的视角看,科学家对所肩负社会责任的认可与实践,与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趋势紧密相关,因此在科技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时,科学家的责任问题也同益突出。正如1945年原子能科学家致美国战争委员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过去,科学家可以不对人们如何利用他们的无私的发现负直接责任。现在,我们感到不得不去采取更主动的态度,因为我们在发展核能研究中取得的成功充满了危险,它远比以往所有发明带来的危险都要大得多。”[21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负有科学责任,而且还负有将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在履行其应尽的责任方面不尽人意,这一点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人口众多且经济落后,科技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很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还很有限。不少的科学家潜心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事情关心太少,所知也甚微。对于科技普及,科学家们也只是“闲来之笔”,只重传播普及科学技术常识,而疏于或不屑于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以致伪科学、反科学死灰复燃,极大地削弱了科学的社会基础。另外,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违背科学家责任的行为,如科研活动中的越轨行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迟钝、科学研究活动和科技成果评价的不公正等,都需要科学家和社会共同来解决。在科学发展同趋复杂化和科技异化现象渐显突出的今天,要想做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生物学家或物理学家,已是不可能了。如果科学家们无视科学技术自身的局限,对科学研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漠不关心,那么,科学的发展将难以为继。提倡科学家勇于承担起促使科技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责任,显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科学家责任是科学责任(内在责任)和社会责任(外在责任)的有机结合。科学责任是科学家的首要责任,包括积极从事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不断促进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增进科学知识系统,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等;社会责任则包括要尽力使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利,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向社会公众宣传科学成果使用中负面影响及防范建议,积极导引科学知识的正确应用,以全人类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及文明繁荣为己任等。这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种特殊责任,反映了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也表明了科学家对整个社会负责的态度。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并非由来已久。在“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诞生之初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存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因为,当时科学家尚处2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1绪论于自身的建设阶段,它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并不明显,科学的伟大“力量”尚未显现出来,处于普赖斯(DerekJ.deSollaPrice)所谓的“小科学”阶段【41。正如贝尔纳(J.D.Bernal)所说的,“当时,很少有人去考虑科学的社会功能。如果有人考虑这个问题的话,他们当时也认为,科学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于人类。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3l此时,科学是一些人纯粹处于兴趣而进行的研究,是为知识而知识。

现代社会正经历着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正如D・普赖斯所言:“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有力使人们以一种‘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4l在大科学时代,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得到了空前的加强,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飞速增长的物质福利,但是科技负效应也随之而来并且同益难以预测和控制,科技的负效应已经构成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增强科技的社会功能,抑制科技的负效应,无疑是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科学家一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一由于掌握着专业知识,对于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以及这种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后果,能够比其他人给出更为可靠和准确的判断,因此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无疑是减少科技负效应的第一道屏障。与此相应,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成为科技伦理学的热点问题。

尽管爱因斯坦等杰出科学家从科技应用的社会效应方面,萨特、马尔库塞、胡塞尔等现代哲学家从科技的哲学批判层面,以及国内学界从科技反思的学理视角等对科学家社会责任都进行过广泛的探讨。科学家在他们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中承担着某种社会责任。然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呢?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们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

1919年,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Ma)【Weber)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责任伦理”①的概念,认为人们的行为必须顾及可能的后果,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影响负责pJ。

英国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在1939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以大量的笔墨论述了“科学与战争”、“科学与政治”、“科学的应用”等问题,强调了科学和科学家在为人类服务和社会改造中应有的使命,首次讨论了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对科学家的工作与其周围存在的社会背景的联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科学家个人或集体负有多大责任,并指出可能采取什么措施使科学用于有益的方面而不是破坏的方面【3】。为什么会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贝尔纳在1939年解释道,“过去20年的事态不仅仅使普通人改变了他们对科学的态度,也使科学家们深刻地改变了他们自己对科学的态度。”[31方面,科学在世纪初出现回书们在《学术‘j政治》中揭示了“责任”概念的道德内涵,认为人们的行为必须顾及町能的后果。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影响负责。

重庆人学硕{:学侮论文l绪论了的巨大变化,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等,“这些都是在科学家个人一生中相继迅速发生的变化,迫使他们比前几个世纪的科学家更加深入得多地去考虑他们自己的信念的根本基础。”【3】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激烈事态终于打破科学家的平静心境,并且强迫他比以往更认真地考虑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能。在这些事态中,近年最重要的有四件事:经济危机、苏联的建设、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以及备战活动的普遍加强。【3】,“‘他们再也无法不受外界力量的影响。对所有各国的科学家来说都一样,战争就意味着把他们的知识用来为直接的军事目的服务。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他们,使许多国家的科学进展受到阻碍,并使其他国家的科学事业受到威胁。最后,法西斯主义证明,虽然人们本来认为迷信和野蛮行为已经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而绝迹了,但是现在,就连现代科学的中心也可能受到迷信和野蛮行为的波及。pJ,’

关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B.Barber)认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家责任的“一般种类的社会责任”。并指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和发明负有某种一般的社会责任。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之所以被称为“一般种类的社会责任”,是因为这种“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是一件自愿承担的道义责任的问题,我们中的所有人都承担这种责任,科学家与非科学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一种“自愿承担的道义责任”,而不是政治责任或法律责任。正如普朗克(MaxPlanck)初始提出的光量子学说时,并不清楚自己打开一扇什么样的大门。科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道德良知去建议人们,应该从事哪些课题研究,应该怎样运用这些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家应明确承认自己对于科学之社会后果的总责任,并且试图阻止其中某些令人憎恶的后果;巴伯指出,这种要求科学家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的极端观点,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公开批评。这种看法尽管完全是善意的,但却是不现实的,因为科学家不可能预见自己成果的后果,除非他完全停止自己的工作。第三种观点使科学家对自己出其不意的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感到不满,也有对外行人把这样的责任强加给自己感到不满。【6】

波普尔(KarlPopper)在1968年召丌的国际哲学会议的一次特别会议“科学和伦理学:科学家的道德责任”上指出:自然科学家已无法摆脱地卷进了对于科学的应用之中,因此,尽可能预见他的工作的非故意的结果,并且从一丌始就提醒我们注意应当努力避免哪些结果,这是科学家应该肩负的一个特殊责任。因此,科学家应当尽力防止和排除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研究,担当起科学家应该赋有的社会责任,遵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不仅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负责,而且对他人、对整个社会负起责任。

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相信科学是价值中性的:科学知识(纯科学)不反4

映人类的价值观,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仅仅在于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科学理论不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那些由经验的语句组成,摆脱了主观和价值因素的能借助于数学公式和进行严格逻辑推理的具有精确性概念和稳定实体的有用知识才是科学。于是,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因素统统被排除在科学之外。科学被看作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客观知识,它不受社会价值的影响,也无善恶之分,是价值中立的。

马克斯・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并从科研机构的科层制要求出发,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工具合理性的行为,通过进行理性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通过服从理性进而控制外在世界,因而他主张科学家对自己的职业的态度应该是“为科学而科学”,科学家只应关注他所探究的客观的自然规律本身,只应对其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认知价值)负责,而对科学规律的社会应用及其后果,不应该负担任何社会责任。他甚至断言“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5】

英国的世纪学者罗素(Ressell)认为,真就是真,是科学的问题;善就是善,是伦理道德的问题。二者并不相干。因而相信客观价值并不比相信主观价值更能解决伦理观上的分歧。当代美国学者道金斯(Dawkins)也曾说过:“科学和技术进步本身的价值是中性的。它们善于做它们能做的事。如果你想干自私自利、偏狭而野蛮或奸诈狡猾的勾当,它也为你尽力效忠。若是你想行善,想解决世界上的问题……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科学方法更有效的方法了。”

著名科学哲学家彭加勒在《科学的价值》一书中就明确地提出“为科学而科学”的观念,强调对于真理的探求是科学活动的目的和唯一价值。【7】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自然规律,并使人们对规律的认识理论化、系统化。科学的本质体现为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科学技术是求真的基本手段,是认识世界真实图景的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在第十次帕格沃什会议上曾指出:“科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他使人类有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富裕和绝无仅有的平等,构成了科学的社会功能最重要和最有成效的关键。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漠不关心。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峭J

1931年,爱因斯坦在美国/j口,J、IIl理工学院对青年学子作演讲时说:“如果想使你

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9】‘‘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在我们的面前就像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我们可以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9】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pJ

1946年7月,在伦敦成立了世界科学家协会。作为第一次世界性的科学家组织会议,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讨论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会议上明确了如下宗旨:①充分利用科学,促进和平和人类幸福,尤其要保证科学应用于解决当代的迫切问题;②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国际合作,特别是通过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密切合作来推进这项工作;③鼓励科学知识和科学工作者的国际交流;④维护和鼓励各国和国际间的科学工作自由和协作;⑤鼓励改进科学教学,在各国人民中普及科学知识,扩大其社会影响;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建立更密切的结合;⑦改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社会和经济的状况;⑧鼓励科学工作者积极参加公众事务,并使他们更自觉地为在社会中起作用的进步力量。

1949年国际科学学会联合会制定的《科学家宪章》中,明确概括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要有:①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精神;②要严格检查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受雇时须了解工作的目的,弄清有关的道义问题;③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发挥科学家的影响以防止科学的误用;④要在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上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不要使它们拖累科学作用的发挥;⑤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公民精神做出贡献;⑥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科学家宪章》突出强调科学家个人或团体对于科学、社会和世界应尽的责任,提出科学家保持诚实、高尚、合作的精神,防止对科学的错误利用。

1957年又有爱因斯坦、罗素倡导召开科学与世界帕格沃什会议,会议报告之一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并成为会议主题之一。这是三个会议报告中唯一得到全体代表一致同意的报告。报告指出,科学家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外,最大的责任就是竭力防止战争,帮助建立一种持久的、广泛的和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9】

1958年,在第三次帕格沃什代表会议上,七十位著名科学家发表了《维也纳宣言》,明确指出科学家所承担的巨大责任:“科学家,因为具有专门的知识,更

有条件提前获悉科学发现带来的危险和潜能。因此,他们对于我们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具有专门的本领,也肩负特别地的责任。”ttol

1980年,同本学术会议通过了一个《科学家宪章》,制定了科学要遵守的道德纲要,其中有:明确自己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为人类福利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警惕对科学的忽视和滥用,努力排除由此造成的危险。

这些科学组织强化了科技人员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有责任性规范,拓展了社会责任的范围。

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乌普斯拉规范”,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作了详细的规定,该规范提出:科学家有责任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造福于人类,为此,科学家应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后果不引起对生态的破坏,应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后果不会危害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安全,应当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的评估,并应承担其所导致的后果等等。

1.2.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学者对于此问题也早有探讨。

杨振宁等科学家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科研活动中,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工作的社会意义,是不会不对一个科学家的工作产生一种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就不会取决于为了科学而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是否对人类有益。

李醒民在《科学的精神与价值》中指出,作为科学之善构成要素的公有性、人道性、公正性和宽容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和是非观念:要造福人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孥持人道主义,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宽容大度,不小家子气。[111

2007年2月26同,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宣言》从科学的价值、科学的精神、科学的道德准则、科学的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诠释了科学理念。

科学的社会责任要求科学工作者必须更加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珍惜与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加自觉地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从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层面规范科学行为。

享有“科技工作者之家”之誉的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在2007年3月23同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旨在推动中国科技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1.3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科学家社会责任感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之一:责任伦理的兴起

当科学技术作用的范围狭小,或者人们并不太重视这种作用时,对科学家谈社会责任,就会有点不合适宜。反之,如果科技的力量强大起来,并使人们都能感觉到这种压力时,不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变得不合适宜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并为人们所认同只是近代的事,特别是18世纪科学、技术与工业联姻之后。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一直是沉浸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物质丰裕的喜悦之中,即使有卢梭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卢梭也不得不承认,科技确实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好处,即“生活日益舒适、工艺日臻完善、奢侈开始流行”,并且他也只是谈到了科技对道德败坏的作用,而没有看出科技对人们物质生活的不利影响,就更不要说一般老百姓会有这种先见之明了。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看,如果说科学家们有什么社会责任的话,那就是加快科技的发展。然而,随着1945年8月6日和9日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响,科技的美丽神话被击破。人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科技的生产力同科技的破坏力一样的强大。更可怕的是我们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手段去控制这种破坏力,不仅缺乏相应的法律手段,甚至连基本的道德约束都捉襟见肘。如同乔纳斯所说的:“现代技术已经引入有如此新颖规模的行动、目的和结果,以致从前的伦理学不能将它们统统包容进来。从前的伦理学不必考虑人类生活的地球环境和遥远的未来,甚至种族的存在。现在关键是需要给义务和权利下一个新的定义。先前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对此基本没有提供原则,别说现成的学说了。”【87】因此,科技时代需要新的伦理原则和新的伦理学了,乔纳斯认为这种新的伦理学可称之为责任伦理,它必须以责任意识为核心,它要求“我们对自己进行自愿的责任限制,不允许我们已经变得如此巨大的力量最终摧毁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后代)。”

十分明显,乔纳斯的责任伦理是针对科技时代的伦理。因此,甘绍平博士将责任伦理界定为科技时代的伦理是十分切题的。在责任伦理中的责任意识不同于旧的责任意识:旧的责任意识模式是聚合性的,以个体行为为导向;而新的责任模式则是发散性的,以许多行为者参与的合作活动为导向。旧的责任模式代表着一种事后责任,它专注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一种消极性的责任追究。新的责任模式代表着一种事先责任,以未来要做的事情为导向,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指导∞。旧的责任模式倾向于将责任划归为法律责任,而新的责任模式中却没有法律责任。因此,责任伦理中的责任是一种预防性责任,或前瞻性,或关护性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而非法律责任,这种对责任概念的新的诠释正是乔纳斯的创新之所在,也恰恰是这种创新,带来了责任伦理的兴起。

第----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根据之一: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历史必然性∞汉斯・乔纳斯指…:“人的行为已经涉及到整个地球,其后果影响到未来。凶此,人类应当承担的义务应有同步的增长。……为.r那个未来的我们的眼睛看小到的人类负责。”

重庆人学硕士学侮论文1绪论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学科门类同益增多,人类知识迅速朝着分化的方向发展。相应地,各学科知识之间也同见隔膜。至19世纪下半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分裂对立已经相当严重,这一状况在20世纪20、30年代为科学史学之父萨顿所关注,他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主要工作目标定为要令“科学人性化”,即要使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1959年,英国的科学家、文学家查理斯・帕希・斯诺在剑桥大学罩德演讲《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中J下式提出了“两种文化”的对立现象。斯诺认为,在整个西方世界罩,作为整体的西方文化正在被分割成“两种文化”,即以自然科学知识及技术操作为核心的“科学文化”和围绕人文研究所展开的“人文文化”。

因此,人类开始了对科学的人文反思的过程,这种反思即是给予科学深切的人文理解和人文关怀,它内含着科学人文精神在当代的重新唤起,也内含着科技理性在当代的人文重建,由此将当代科技导入人性化的轨道发展。

1.4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科学技术的主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为基本点,着重从科学家与社会的双重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阐述了科学家的形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其二,阐述了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由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性特征、科学知识社会应用的负面影响、哲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承担责任的意义,科学研究活动是价值追求活动,因此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其三,分析并论证了科学家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从科研本身的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将科学家置身于整个社会中,主要从对公众,新闻媒体和伪科学三个方面来论述。

本论文所采用的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资料分析等方法。

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

2.1“科学家”职业的演变过程

科学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首先被社会所接受,并冠以“科学家”一名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1840年,英国知识界的著名学者惠威尔(W.Whewell)在其《归纳科学的哲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科学家”一词【l21。现在,“科学家”是被社会公认的一种职业,他们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形成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学社会学是把科学作为社会中的人(科学家)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来研究的一门新科学。研究科学家的职业演变对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2.1.1“科学家"一词的来历和含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革命力量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感叹之余,我们不禁想起科学的主体一“科学家”。提到“科学家”一词,我们会立即把他们与知识、智慧、探索、创造等一些词语联系起来。然而,科学家究竟是些什么人呢,是什么时候才有了这种称呼呢?

虽然“科学家”在今天已经是很熟悉的称呼,但“科学家”这个词汇的历史并不长,最早使用它的是英国哲学家威廉・惠威尔(WilliamWhewell)。1834年,他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成立大会上首先创造了这个词,惠威尔在报告中说,需要一个一般性的词汇来说明和称呼协会所接纳的会员,而“哲学家”(philosopher)这个传统的词汇又显得“太广泛太崇高”,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新词—“科学家”(scientist)。1840年他在其名著《归纳科学的哲学》中,正式采用了“scientist”这个词。他说:“对于一般培植科学的人很需要予以命名,我的意见可称呼其为‘科学家’。”【12l又说“有些人是在隐蔽实验室罩使用古怪的仪器工作着,另有一些人从事于复杂的深奥的计算和证明,他们所用的语言只有他们之间才能通晓。”D3]从此,“科学家”这个称呼便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了。

关于科学家的含义,不同的国家说法不一。在美国科学人员分成三类,即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员。在同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教育人员统称为科技人员。前苏联“科学家”一词包括科学院院士。或有科学博士、副博士学位的人,或教授、讲师、高级研究员等。正如东欧和前苏联事务专家V・罩奇(VeraRich)所说:“在苏联,科学家这个名词实际上包括了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在做科研工作的和具有较高科学水平的每一个人”。在我国,科学学著名学者赵红洲提出了科学家队伍这一概念,其中包括“科学家、教授、工程师、实验家、各类技师、图书情报专家、科研管理专家以及千千万万群众性的业余科研工作者”。【l3】

如今科学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成为一种数以万计的人从事的事业,成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正如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所说的:“今天的科学家几乎完全和普通的公务员或企业行政人员一样是拿工资的人员。”齐曼(JohnZiman)也指出,科学家“成了一种被公认的职业的成员,公丌地从事学术教学,并得到人们的鼓励和支持去从事研究。他们又通过学会以及对工业‘进步’所作的贡献,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被看作是为国家争光的人物和国家宝贵的公仆”。【14】

2.1.2科学家职业的演化

①科学家职业的雏形

科学家最初用以指称与广义的哲学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不同的,以经验为根据寻找自然规律的人,即从事实验科学工作的人。这个词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各类专门研究者,可以说科学家古已有之,而科学家一词则是近代才被创造和概括出来的。那么在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正式出现以前,是什么人进行科学活动呢?波兰社会学家兹纳涅斯基在《论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一书中进行了研究,他称创造新知识的人为“丌发人员”。之后,以色列社会学家约瑟夫・本戴维(J.BenDavid)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科学家这一角色的演变。1971年他发表了《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把科学家角色的演变过程与科学的体制化进程联系起来进行了考察。

本戴维认为,在传统社会①中,创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人通常是技术专家(包括医生)或哲学家。技术专家是早期科学的创造者中的一个群体,毗邻的第二个社会群体是由哲学家组成的。古代科学不能发展并非因为它的内在缺点,而是因为那些搞科学的人实际上没能把自己当作科学家来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了哲学家、医生和占星家。“即使是西方科学祖先的古希腊科学,也缺乏科学家这种社会职业。希腊社会把一些现代可称之为科学家的人看成具有某种特殊兴趣或技能的专家。’,[151

中世纪后期大学教师职业出现孕育着未来科学家职业。中世纪后期,基督教罗马教皇发动了指向东方的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从1095年到1699年,前后进行了12次。这场旷世战争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社会进程。除战争中人、财、物的流动催化了独立工商业城市的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孕育外,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古希腊、阿拉伯典籍流入欧洲,引发了铁板一块的基督教文化的革新。从12世纪中叶起,以研读古希腊和阿拉伯文化为目的的大学陆续建立。1158年,意大利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波隆亚大学。1200年前后,欧洲又出现了巴黎大学、撤列诺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掣16】。虽然这个时期的大学仍然受教会控制,有教会指①根据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和书伯的标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均足传统社会

定人员出任教师,教师以研读新发现的古希腊典籍,论证基督教教义,形成经院哲学向学生传播为宗旨。但作为职业化教师,为向学生进行有说服力的传播,他们发展了一种严密的逻辑论证精神,这显然从丌启理性,传播文化角度看颇有意义。1400年前后,穆斯林对东罗马帝国的进攻,使大批希腊学者携带希腊典籍来到意大利,研读希腊学术的热潮再一次在欧洲兴起。经院哲学内唯名论的出现加速了经院哲学的衰落。唯名论者崇尚理性和实验的新风与正统希腊学术的结合使意大利迎来了文艺复兴运动。新型大学不断在意大利兴建,到15世纪末,意大利已有20所大学,占全欧洲大学的四分之一。【l6】大学教师职业化进一步深化,部分教师不再兼任神职,而以讲授科学和人文课程赚取工资维持生计。以帕多瓦大学为首的意大利诸多大学在神学课程基础上设立科学和人文课程,理性真理和信仰真理同时登上大学课堂。欧洲各国学生来意大利求学,哥白尼、维萨留斯、哈维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接受过科学教育。大学教师职业化为近代科学产生和科学家职业出现奠定了基础。

②科学家职业化演进

16至18世纪经验科学阶段,业余科学家承担起科学启蒙重任。16世纪之前,尽管大学兴起,大学教师职业出现,科学有独立发展之势头,但作为神学的奴婢终未摆脱依附的地位。1543年,接受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沐浴的哥白尼公开出版与基督教教义相悖的《天球运行论》。在该书中,他一反所有观念都以《圣经》为尺度的信条,提出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特有的对象、方法和意义,宣告了自然科学的独立。他认为:天文学研究宇宙的旋转、天体的运行、大小、距离以及天体的全貌,研究天文学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可以为国家增添利益和荣誉,天文学应当把整个数学作为自己的科学依据,要使天文学达到比较完整的地步,只有经过许多代人的不断观察才能完成【1。71。哥白尼天文学说及其创建天文学的思想尽管受到教会的限制,但由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很快在欧洲传播。诸多自然科学爱好者以哥白尼倡导的思想观察自然现象,研究自然规律,结成团体,建立学会,开启了科学建制化过程,科学进入分门别类收集材料的经验科学阶段。

16世纪到18世纪300年是科学建制化起步阶段。所谓科学的建制化是指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摆脱了那种只是少数有钱人或者有闲人凭兴趣和爱好所从事的业余活动的状况,开始建立科学的专门组织和机构,出版了用于交流和发表科学成果的书刊,创办了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门学校,即是说科学研究已成为专门的职业。建制化意味着科学终于成为一种社会认可的经常性活动。其建制化过程有下列一些特点。1)科学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业余科学家。科学刚刚起步,科学对社会影响不大,科学家依靠科学不足以维持生计。所以,从事科学活动之人要么家庭富足不为生计所困,如培根、威尔金斯、牛顿等;要

么在工作之余为之,如哥白尼、塞尔维特、哈维、拉瓦锡等。当然也有一些人受政府津贴专门进行科学研究,如法国科学院院士(15--40人),不过这种情况在当时不多见。2)科学组织松散。这时的科学家虽然是业余的,但兴趣广泛、家庭富足、不受约束,这就决定了这时的科学组织多是综合性的,专业性不强,如英国皇家学会,学会章程不仅严谨,对参加学会的会员要求不高,如意大利“可菲达提学社”。所以,一些会员存在不久就解散了,如意大利的西芒托学社。3)科学出版业发展缓慢。科学家发表学术观点的重要渠道是学会聚会,科学期刊数量少,出版同期无固定,如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科学家出版著作更为困难,如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经几位朋友帮助才得出版。4)大学对科学学科的认同经历漫长的时问。16世纪,大学虽然有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但仍沿袭中世纪经院学派之传统;17世纪,英国各大学才丌始设置多种自然科学课程;18世纪,法国在大学全面设立自然科学系、科,并建立专科大学,科学教育才在大学扎下了根。

19世纪理论科学阶段,职业科学家诞生。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如下特征。第一,自然科学从经验进入理论阶段。19世纪前,各门自然科学除力学外基本上处于收集材料阶段。进入19世纪后,各门学科收集的材料足以使其进入整理材料,发现规律,建立理论体系时期。正如恩格斯所说“上个时期自然科学是以分类、分析为主的收集材料的科学,现在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整体联系的科学。”【l8】第二,自然科学发生分化。19世纪前,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本上局限在对整体现象的描述上。19世纪后,在先进的实验手段和辩证思维指导下,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了具体化分析。于是,在物理学基础上分化出电学、光学、磁学和热学,化学分化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在分化的同时,这些学科也出现了交叉综合,表现出新形势的分化,如电磁学、物理化学等的出现。第三,技术科学的出现使生产和科学的关系发生变化。18世纪中期,随着蒸汽机的出现,英国爆发工业革命。这次革命使人们看到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意义。但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不明显。因为技术革新还主要依据工匠的经验。19世纪中期,电磁学的发展产生了电力、电讯技术。这些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从此科学走在了生产的前面。

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科学的建制化过程关系密切。进入19世纪后,科学建制化全面提速,职业科学家应运而生。首先,随着科学的分化,科学组织迅速分化,各种专业科学学会随之而生。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地质学会、电气工程学会等等如雨后春笋,学科分化、知识深化,隔行如隔山。同时,科学进入理论阶段,整理分析来自多方面的科学材料,发现潜在于其中的深层本质,从而建立理

重庆人学硕+学位论文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它要求科研人员不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所有这些都要求科研人员只有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之中彳‘可能不负时代重托。业余科学研究面对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已失去存在条件。其次,工业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19世纪前,资产阶级主要以商业资本经营为主,科学对之影响不大。进入19世纪后,工业资本成为主角,同时科学迅速发展,并分化出技术科学。科学技术直接作用于工业资本,大大促进工业资本增值。工业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加赞赏,积极支持科学研究,建立实验室、研究所,促进科学技术生产中的应用。如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等均产生此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已不再为自己的生计发愁。第三,工程技术专家已成为科学家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世纪后期,法国成立专科大学,出现了工学院、农学院等。但由于技术还没有完全确立在科学基础上,这时培养的技术人才还只是以经验技能为主的一般技师。19世纪初,英、德等国出版《应用力学》、《机械学》数十本技术科学著作,技术科学诞生了。英国在许多大学开设工程学课程,德国把一些中等工业学校升格为工业大学,建立了培养工程师的技术教育体制。与此相应,各类工程师协会、会刊出现。如1856年,德国技术家联合会成立,并创立《德国技术家联合会会刊》;1862年,英国《电气工程师》杂志创刊。第四,大学改革,研究型大学出现,科学家的培养有了规范的渠道。19世纪中期后,德国率先进行大学教育改革。一方面大力发展工程技术教育,创办工业大学;另一方面在大学引入研究机制,创办研究生。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科学家通过体制化程序产生了。科学家职业化达到新的水平。德国的大学改革使德国的科学水平迅速提升,世界科学中心从法国转移到此地。世界各国竞相效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家职业化进程。1840年,英国学者惠威尔首次提出“科学家”一词【12】显然不足为奇。事实上,即使生活在德国封闭地区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于19世纪中期对新产生的科学家职业也表现出关心,提出了新职业的十条道德准则【l91。

20世纪以来,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丰富着科学家职业内容。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两点引人注目。其一,在经历了世纪之交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为标志的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后,自然科学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相对论、量子论为基础,科学从宏观向两极展丌,科学研究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远离物质生活。同时,科学门类在逾分愈细基础上又交叉、渗透,日趋模块化、一体化。另外,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创新周期F1趋缩短,继相对论、量子论后,又出现了系统论、微电子论和基因论。其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高能作用出现正反两个趋势,同益诱人、逼人。一方面,它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提供了强大手段,使人陶醉、欣慰;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原因,科学技术被异化,又严重地阻碍着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险和灾难,使人恐惧、悲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伤。如上科学发展的新情况是现代科学建制化的反映。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科学建制化出现诸多新的景象,为科学家职业增添诸多新的内容。第一,地区性、国际性科学组织不断涌现。这些组织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制定科学标准,统一科学规范,通报科学进展,预示科学发展防线为科学发展提供舆论支持。第二,科研设备庞然、科研投资巨大、科学研究呈跨国合作趋势。第三,科技刊物、书籍不断涌现,承载和传播科技信息的载体日新月异,新闻媒体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抱有浓厚的兴趣,不同地方的学者获得科学信息的时差同趋缩短。第四,各国大学走德国大学改革之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培养研究生,招收留学生,同时校所、校企、校校联合,规模越来越大,培养科学家人数越来越多。第五,政府全面介入科学建制化过程。一方面,政府为便于管理,建立一系列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政府机构,制定了短期和长远科技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政府围绕科技发展就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诸多法律和政策。如,科技进步手法、科学普及法、科技奖励政策和科技人才职称荣誉政策等。第六,科学家的职业范围大大扩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社会化趋势驱使诸多社会职业积极吸纳科学规范,增强科学技术含量,从而使这些职业的科学意义不断提升,由此,社会科学工作者、管理专家、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银行家等等在大科学时代也成为科学家的一部分。

2.2“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演变过程

虽然“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了科学与社会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的争论至今仍然存在,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由来一直都缺少系统的说明。特别是近年来有人认为在科学家社会角色产生之初就存在着一个社会责任问题,甚至认为默顿对于科学家活动规范(即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偏见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的归纳中缺少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这一项①。那么,究竟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出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性质是什么,可以归结为科学活动规范吗?另外,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在当代有了哪些新情况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重新研读了相关的科学史材料和科学社会学家的有关论著,并对当代涉及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一些争论进行了简要的考察,拟对这个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做一个说明。2.2.1在科学家社会角色出现之初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存在所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17世纪科学活动首先在英国获得初步体制化,表现为业余科学和业余科学家①此种说法见于《自然辩tJE法研究》2000年第12期《科学家职业的演变及其社会责任》一文(作者:叶继红)

重庆人学硕+学位论文2科学家丰十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的特点,开始出现了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18世纪法国法兰西科学院的成立使科学专门职业化向前迈了一步;到了19世纪,科学活动最终在德国获得了全面体制化,在大学、工业、政府的机构中出现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的职业岗位。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逐步建立起来,并获得巨大的发展,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的追求和社会改造力量始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推崇。尽管如此,从总体上说,当时的科学仍然处于“小科学”状态,科学与社会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发生交互作用,并且主要表现为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是科学家本身还是一般公众都普遍认为科学活动构成了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贝尔纳指出,“当时,很少有人去考虑科学的社会功能。如果有人考虑这个问题的化,他们当时也认为,科学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于人类。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3】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共同体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向自身提出所谓的“社会责任”问题。事实上,19世纪末之前的科学家讨论科学的社会后果和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文献是不多见的。

2.2.2“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最初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以贝尔纳为首的一群英国科学家首先明确地提出

为什么他们会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贝尔纳在1939年解释道,“过去20年的事态不仅仅使普遍人改变了他们自己对科学的态度,也使科学家们深刻地改变了他们自己对科学的态度。”一方面,科学在世纪初出现了的巨大变化,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等,“这些都是在科学家个人一生中相继迅速发生的变化,迫使他们比前几个世纪的科学家更加深入得多地去考虑他们自己的信念的根本基础。”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激烈事态终于打破科学家的平静心境,并且强迫他比以往更认真地考虑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能。在这些事态中,近年最重要的有四件事:经济危机、苏联的建设、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以及备战活动的普遍加强。”“他们再也无法不受外界力量的影响。对所有各国的科学家来说都一样,战争就意味着把他们的知识用来为直接的军事目的服务。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他们,使许多国家的科学进展受到阻碍,并使其他国家的科学事业受到威胁。最后,法西斯主义证明,虽然人们本来认为迷信和野蛮行为已经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而绝迹了,但是现在,就连现代科学的中心也可能受到迷信和野蛮行为的波及。”pJ

正是由于科学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有了紧密的联系,使得科学家深刻认识到他们的科学工作并不终止于实验室,从而开始关注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关系,思考各种影响科学事业发展的因素。1936年,英国促进科学协会布莱克普尔会议把“科学和社会福利”当作它的课题。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作为一个科学家团体,最先主张把科学惟一用于建设性目的。1937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委员会在决议中

明确表示把研究科学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当作它的一个目标,同一年,科学联合会国家委员会成立了关于科学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国际委员会。科学家们不仅开展了各种积极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出现了许多朝气蓬勃的讨论小组,试图认识科学的本身的发展、科学与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美德赋予科学家责任的范围等等。30年代,科学家的这些讨论结果导致了许多相关的专著出版,其中最重要的是贝尔纳著的《科学的社会功能》,它对提高全世界科学家对其社会责任的认识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个时期,科学家所关注的“社会责任”除了科学本身的利益和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外,还有科学和科学家面临战争所应有的态度。战争向科学和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屈从于政治家的淫威,甘做政治家的鹰犬还是服从于社会良心和道德责任的召唤用科学保卫和平。在希特勒纳粹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科学家并威胁到世界和平时,国际和平运动科学委员会于1936年在布鲁塞尔讨论了科学家在战争形势面前所应有的社会责任。讨论主要围绕着科学家参与战争和备战工作的问题,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看法:一些人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科学家没有必要过问自己工作的后果,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参加这类活动;一些人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参加战争或者备战工作;另一些人数较多的科学家则强调视战争的目的而定。尽管意见存在着分歧,但是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把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看做是科学应有的责任。1934年在英国,大约有80位科学家组成了剑桥反战小组,举办了多次会议和研究小组,讨论战争的原因,特别是讨论科学家能采取何种措施来保卫和平的问题。1936年,一些英国科学家急切地来到巴黎,与朗万之、约里奥一居里等法国科学家讨论“科学家能做些什么”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组织一个科学家的国际组织,来敦促科学正当地应用于建设,反对危害人类的倾向。这些讨论,直接促成了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建立,但是,协会的正式成立,却是1946年战后的事。【20】

2.2.3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尖锐地突现出来,并使得科学共同体对其“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当战争正式爆发后,大多数同盟国方面的科学家很快都参与了军事武器的研制,特别是制造原子弹的工作。英国物理学家伯霍普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在曼哈顿计划执行期间,开始,有人异想天开,希望会由于某种原因如发现一些根本性的毛病而中止正在大力发展的核武器。后来,当看到肯定会成功地制造核武器时,一些人又聊以自慰地空想,希望那些对生产核武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家能对使用核武器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但是,严格的保密制度控制着科学家的言行,并且事情并未按这些科学家的期望进行。在政治家的谋划下,原子弹最终以其难以置信的毁灭力量攻击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科学家在政治家眼中仅仅是“智囊人

物”,是因为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新思想和新发明的工具。

芝加哥一些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对人类已进入核时代的意义早有洞察。他们以弗兰克教授为首草拟了一个报告,警告政治家说,如果真的使用核武器,那么对今后持久和平的建立就构成巨大威胁。尽管弗兰克报告中的警告没有引起政治家的重视,但使科学家,特别是参加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强烈意识到他们应负的社会责任。由于原子弹的使用,许多科学家在伦理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于是,科学家中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许多从未想到过要参与政治活动的人,开始成为核能和平利用政策的影响者。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多数美国科学家的努力,成立了致力于将科学发现用于建设目标的团体_‘‘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和“科学的社会责任协会”。另外一个成果,便是创办了《原子科学家通报》杂志。自1946年以来,这份杂志一直定期出版,拥有广泛的读者。它成功地提出了种种科学家和社会的问题,如关于核武器、裁军和科学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等,这不仅影响了科学家,还影响着政府、工业界、知识界以及其他社会人士。【2l】

2.2.4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和平运动是科学家对其社会责任的觉悟的总爆发

二战结束之后,氢弹的研制成功,大国之间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使得世界和平又受到了严重威胁。科学共同体对科技成果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军事目的,特别是原子弹和氢弹造成的恐怖普遍感到担忧,也更进一步意识到他们对维护世界和平所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早在战争结束之初就表现出来。1946年7月,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科学家协会的代表和观察员在伦敦举行首次聚会,成立了世界科学家协会。明确地把充分利用科学,促进和平和人类幸福作为协会的宗旨。这是第一次世界性的科学家组织会议,也是第一次世界范围内讨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会议。但是,科学共同体发起并参与大规模的维护世界和平运动主要是50年代。

195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52位世界级科学家聚会博登湖畔,联名发表了《迈瑙宣言》。其中写N-“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生活之路。但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这个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宣言呼吁所有国家“自动放弃使用武力作为政治中的极端手段”。同年7月,爱因斯坦、罗素等十位科学家联名发表宣言,呼吁各国科学家行动起来反对核战争。这个宣言导致1957年召丌了关于科学和世界事务的第一次帕格沃什会议。这次会议有10个国家的22位代表参加,一致认为:“科学家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之外,最大责任就是竭尽全力来防止战争,帮助建立一种持久的、广泛的和平。他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公众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了解科学的破坏性和创造潜力,还要寻求一切机会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形成。”会议提出了“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而发展科学技术,“合理利用”科学成

就等1l项要求。

1958年,有70位著名的科学家在第三次帕格沃什会议发表宣言,即著名的“维也纳宣言”,明确指出科学事业的意义:由于科学家具有专门的知识,使科学家们能够预见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危险性,并能清楚地想象出同自然科学发展相联系的远景。科学共同体在这方面对解决我们时代目前最紧要的问题是具有特殊的权力,同时肩负着特殊的责任,科学家有责任考虑到科学给人类提供的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可能。

在这些世界性的科学家反核活动中,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纳斯・鲍林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代表了科学家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强音。从1954年鲍林就认真地考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1958年他和妻子一道征集了世界各地11000多名科学家的签名。并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递交了一份请愿书,力诉核试验的危险性并要求立即阻止任何试验。同年他还出版了《不要再有战争》一书。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详细揭露了核试验本身对全球大气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以及一旦用于战争而会带来的毁灭性的恶果,号召世界一切旗号正义与和平的人尽一切可能去阻止它。在回顾自己的研究生涯时,鲍林说:“如果我关心控制癌症和心脏病是为了让人们免受痛苦之折磨,从而过一种健康而长寿的生活,那么我们必须同时要关心他们不在战争中被杀害或被致伤致残”。【8】

2.2.5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科学共同体提出了新的“社会责任"问题

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与此同时,也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引起了许多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应用的后果的争论,这些争论无一不牵涉到新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与以往相比科学共同体关注的焦点并不仅仅限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而在于科学技术本身所隐含的社会后果。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的思考,不是发生在技术形成和应用之后,而是在某种技术发生之初或之前就开始了。这反映了科学家们比以往在更大的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使命,也比以往更多地参与了社会的发展。

新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关注的问题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基因工程、医疗、饮食到发展工业、治理环境等。在许多争论中,发生在70年代的DNA基因重组争论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心的典型表现。这次争论最初的主题是重组DNA技术是否会引起“生物危害”。当重组DNA实验刚刚起步时,一些分子生物学家就敏锐地意识到在理论上存在这种潜在的危险性。在1971年的长岛冷泉港实验室讨论会,以及1973年6月戈登核酸会议和1975年的第二次阿斯拉姆国际会议上,分子生物学家讨论了生物技术可能导致的危害,并进行了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争论的主要结果是科学共同体对其研究进行“自我约束”。但是,科学共同体的争论引起了

重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科学家}{: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些地方政府和立法机构试图对DNA基因重组研究进行“法律上的控制”,这样,科学共同体又掀起了一场“反法律控制行为”的斗争。瞰】

这长争论的意义还在于科学家自觉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整个人类的利益联系在起来,积极地对其研究进行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上的评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研究行为,并对未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巴西圣保罗大学所召丌的有关科学、科学家和容忍的国际研讨会币是这种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延续。当时有来自拉美、北美15个国家的近130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引起激烈辩论的主题是t在科学上,可容之处在哪里终结,而不可容之事又从何处开始?科学家作为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同时也作为社会公民,是否对重大工程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丌发应用负有特殊的责任?如果有,这种责任的性质是什么?科学家应该向谁负责?向他们所属的政府负责吗?虽然这些问题目前还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答案,但它的提出触及到科学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表明科学家已经对其专业角色与社会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有了深入的思考。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当科学的社会影响成为某种社会问题时,才有可能和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的科学和社会条件下,科学家所关注的社会责任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同时,“社会责任”问题是由活跃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所提出来的,是科学家本身的自觉意识,正如巴伯所指出的那样,“因为我们对科学的社会后果的认识不断增加,所以最近在所有方面都出现了对于我们所谈到的科学的社会责任的关心的扩大与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和觉悟,它不属于一个确定的科学活动规范的范畴,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以将之生硬地塞到默顿的“科学活动规范”的框架中去。20

重庆大学硕t学位论文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

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

3.1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3.1.1大科学时代的来临

现代社会j下经历着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J下如D・普赖斯所言:“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有力使人们以一种‘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4】

在小科学时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科学而科学”,科学家所承担的责任基本上来自科学建制内部所施加的责任即科学责任。默顿所提出的维系科学共同体的四条精神气质一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基本也是在科学责任的范围内,其目标无非是促进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要尽力使科技为人类谋福利,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向社会公众宣传科学成果使用中负面影响及防范建议,积极引导科学知识的正确应用,以全人类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及文明繁荣为己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科学家从事科研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它不但能激励科学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就是对于维护科学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积极运用科技新成果,客观、公正、负责地向公众揭示当代科技的潜在风险,自觉地运用伦理价值规范和伦理精神制约科研活动,是科学家责任的核心内容。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社会组织的程度越来越高。科学工作曾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事业,游离于研究机构之外,然而现在却成为主要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决定性的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科学研究活动以前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的业余活动,现在则和其他活动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科学研究活动在按照政治模式组织起来的机构中进行,有其明确的科研规划,而且这种规划并不是由纯粹的科学的动机来支配,也不是为了解决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问题,它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特别是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所有国家极为关注的政治因素。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有的国家都在制定科技政策和建立相应的国家机构。科学研究同趋集中,并越来越被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形下,根本无从谈起科学的价值中立,理想主义科学观真的只是一种“理想”。

当今科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革新与科学研究有着越来越深刻、紧密的联系,技术越进步,这种联系就越明显。从科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开始的时候科学理论总是落后于技术革新,

到后来科学理论却远远超前于技术革新,如热学理论就落后于蒸汽机的发明;而如原子能的发现及其利用就是如此。也

2l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就是说,现代技术的特征是与科学理论有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加强,科学的进步部分地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并且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时间跨度也日益缩减。“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本质:一方面是技术对于实验的不可或缺的贡献,尤其是在那些探索工作超出了人类的尺度和人类信息手段的领域;另一方面是,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结合于技术实践中,从而使之达到越来越高的合理地控制自身操作的水平。”【23】但是,让・拉特利尔同时也强调这种相互作用并不能抹煞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他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力图构造解释和预言系统”,而技术的根本问题却在于“干涉事件的进程,或者是预防某种状态的发生,或者是造成某种不能白发出现的状态”。也就是说,“科学的目的在于推进知识的进展,而技术的目的则是改造特定的实在”。【24】可他最终认为科学与技术组成了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超级结构:“这个超级结构在这种意义上是自组织的,即它自己构成自身,并在自身功能的基础上分化,它以自身的内在源泉来利用它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利用它自身内在的不平衡。在这种意义上它又是自我取向的,它决定自己的演化方向。”【24】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自组织的超级结构自我构成、自我演化,本身已经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再在科学与技术之间作出区分似乎就是多余的了。从它们构成白组织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为二者已经融为一体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再区分科学与技术,认为科学是与价值无涉的,只有技术才直接产生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和其他社会价值,因而价值论尤其是伦理价值不应渗入科学之中,就是无意义的了。

3.1.2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凸显

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其最高宗旨是是为我们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把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归功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和作恶的巨大可能性。核能的和平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能源,而核武器又足可以把地球毁灭;生化医学技术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但又可以制造和传播病毒,致人于死地。马克思早就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件事物都好像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

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无庸争辩的事实。”【l8】李克特也认为“现在,科学与社会中急剧变化的环境使得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变化的一个源泉,是科学家和其他的人普遍认识到科学知识的滥用可能会产生势不可挡的灾难性后果。”【25J科技人员对科学技术导致的消极后果是否应该负责?科技人员必须顾及自己行为可能的后果,必须面临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二重性,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亦可为人来带来灾难。是趋利避害,还是趋害避利?这其中就取决于科技活动的主体一科技人员,因此科技人员必须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来规范和制约。

3.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提出的哲学背景

3.2.1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科学兴起之初及其后相当长的时间,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并不紧密。19世纪40年代,当英国学者惠威尔(w.Whewell)首创“科学家”一词时,科学家还被普遍认为是离群索居、躲在小楼里只知同瓶瓶罐罐打交道的怪人。至今,科学家还常被人视为“外星人”和“象牙塔”中人。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中的责任与伦理常设委员会”执行主任凯・艾弗斯(K.Evers)写道:“曾几何时,人们认为科学家在他们工作中,能够象外星人一样与人类事物的其他内容完全隔绝。在他们的信念里,真理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的合法目标。至少,这是人们经常描绘的传统的关于科学的形象。”艾弗斯称此为“传统的象牙塔”。①确实,科学家传承这样的传统:只管研究,而不管科学成果的应用,不考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一个说法颇为形象:科学家如果关系成果的应用,那就“脱下了科学家的帽子”。他们认为,应用科学研究成果,那是政治家和企业家们的事,根本用不着科学家去关心。【26】这种传统当然有其重大的历史理由,今天从总体上看尽管已不合时宜,但并不排除少数关在“象牙塔”的科学家,专心致志,潜心于自己的研究。

从学理上看,18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关于“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两分,以及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也切断了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众所周知,康德说过一段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27】尽管头顶美丽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都能唤起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但它们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属于自然领域,是“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一个属于道德领域,是“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哲学(即科学)。凯・艾弗斯:《科学伦理:一项社会政治挑战》,载《科技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Ng,Ji科联中团委员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主要探究外部的自然事物,以事实判断的形式出现;道德哲学主要探究内心的道德情感和人们的道德行为,以价值判断的形式出现。

显而易见,这样的两部分是有根据、有道理的,对于人们区分科学与哲学,并且用不同的方法去加以研究和评价很有帮助,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不过,如果推向极端,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截然对立起来,那就失之偏颇。

萨顿(GSarton)是科学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他创办并主持著名的科学史杂志《艾西斯》(Isis)。他通过科学史研究,特别是对德国一些科技专家二战期问行为的考察,提出了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人性的这样一种完全堕落怎么会发生在这个最文明的时代罩的一个最文明的国家呢?”萨顿的分析可谓是鞭辟入罩,他明确指出:“这些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自己的‘技术迷恋症’的受害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特定情况下技术会排拒人道。正如萨顿所说:“技术专家可以如此深深地沉浸在他的问题之中,以致于世界上其他的事情在他眼里不复存在,而且他的人情味也可能枯萎消亡。于是,在他心中可能滋长出一种新的激进主义:平静、冷漠,然而是可怕的”。他们对技术的专注以及由此而来的麻木不仁和无知无觉达到那样一种程度,致使他们的精神对人性已完全排斥,他们的心灵对仁慈己毫无感觉”。显然,不能任由这种“技术迷恋症”泛滥,而必须用人性来制约和规范技术,使技术人性化,这也就是萨顿所主张的新人文主义或科学人文主义。他说:“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将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28】由此不难看到,萨顿实际上已经在呼唤科技伦理,倡导科学的真与人性的善相结合,我们应该公正地把首次从两种文化的角度提出科技伦理问题的荣誉归功于萨顿。

1959年,英国科学家和作家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发表轰动一时的讲演:《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在这一讲演中,斯诺明确指出存在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或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既是智力意义上的,也是人类学意义上。所谓智力意义,指的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象不同,精神成果也不同;所谓人类学意义,指的是两种文化由不同的群体(科学家和文学家或人文知识分子)所表现和体现。斯诺敏锐地觉察到,这两种文化的隔阂和对了太大、太深了、他尖锐地提出,一些科学家同传统文化的联系竟然如此之少,简直不LV,丰L节性地碰碰礼帽更过些。有的人甚至不读莎士比亚不朽的剧作,但却对文学家怀抱根深蒂固的偏见。文学家们呢,尽管他们常常自鸣得意地嘲讽科学家的无知,但他们却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甚至不懂加速度这个物理概念,科学文化的素养差得可怜。斯诺说得好,“这种两极分化对我们大家说来都是损失。对于我们个人,对于我们社会都是损失。同时,还是实际应用上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损失。”【29】他还24

说,值得庆幸的是有迹象表明,“第三种文化”正在兴起。这第三种文化当然不再是两种文化分裂和对立的文化,而是交流和对话的文化。

3.2.2关于“科学价值中立性”的讨论

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相信科学是价值中性的:科学知识(纯科学)不仅反映人类的价值观,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仅仅在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科学理论不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那些由经验的语句组成,摆脱了主观和价值因素的能借助于数学公式和进行严格逻辑推理具有精确性概念和稳定实体的有用知识才是科学。于是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因素往往被排除在科学之外,科学被看作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客观知识,它不受价值的影响,也无善恶之分,是价值中立的。如马克思・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并从科研机构的科层制要求出发,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工具合理的行为,通过进行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通过服从进而控制外在世界,因而他主张科学家对自己的职业的态度应该是“为科学而科学”,他甚至断言“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5】

“科学价值中立性”在某种意义上、某个特定范围内似乎可以成立。这种观点至今在学术界还有深刻的影响,并常常被用来作为拒绝考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挡箭牌。这种论述在一百年以前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可,因为那时其负面影响表现得还不是很突出。但是,在今天“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一体化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在工业、军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科技在各国都已成为国家的行为,价值中立的纯科学思想的基础不复存在。“纯科学”概念已被相应的“基础科学”所代替,纯科学已不足以代替科学整体。现代科学己成为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家一般都从属于某个机构或组织,“为科学而科学”的清高和超脱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考虑科学的社会后果及自己的社会伦理责任。【2】

科学家已不再是一个社会的局外人,他们的科学研究已与社会紧密结合,他们不再被允许沉溺于他自己个人的嗜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科学家作为一个专家、顾问、发明家甚至决策者,已经成为一个中心人物了。这种科学的政治化已影响到一个科学家是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只管耕耘,不管收获,还是贡献于发展人类知识的伟大事业,亦或为雇主和薪会而卖力。“科学家对高尚目标的献身,保护了他的纯粹,捍卫了他个人的正直”。【6】这表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提到了议事同程,正确对待它对于每一位科学家来说是迫切的需要。

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社会后果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再也不能漠不关心。1945年原子弹科学家致美国战争委员会的报告就反映了科学家这种责任的思考:“过去,科学家可以不对人们如何利用他们的无私发现负直接责任。现在,我们感

到不得不采取更主动的态度,因为我们在发展核能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充满了危险,它比以往所有发明带来的危险都要大得多”,他们感到有责任“就因原子能利用而导致的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问题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并且相信,致力于民众教育,让他们广泛了解科学所带来的潜在危险性,是所有科学家的责任。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还在各种场合就科学家的责任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中著名的有1957年以来的帕格沃什会议,1975年的阿西洛马会议等。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在第十次帕格沃什会议上指出:“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生物学家或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的应用的后果究竟是使人们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在玩世不恭”。[30]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对重组DNA研究的潜在危险的讨论使科学家对其责任的范围有了新的思考,近年来,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讨论是这种思考的继续。然而,对科学研究,尤其是那些可能有潜在危险的科学研究是否该加以限制,人们对此仍有争议。现在,科学与社会中的急剧变化的环境使得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体系正在发生变化,科学家和其他的人普遍认识到科学知识的滥用可能会产生势不可挡的灾难性后果。尽管如此,由于科学家掌握了专业科学知识,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知识的可能应用前景,他们有责任去预测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和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由于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享有特殊的声誉,他们的意见受到格外的信任。

3.2.3责任伦理学的兴起

责任伦理最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两篇著名演说中提到的。在《以政治为业》中,他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一切有伦理取向的行为,都可以是受两种准则中的一个支配,这两种准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并且势不两立。这两种准则从根本上互异,同时又有不可消解的冲突。两种行动的考虑基点,一个在于‘信念’,一个在于‘责任’。这并不意味着信念伦理就不负责任,也不是说责任伦理就无视心情和信念。不过,一个人是按照信念伦理的准则行动——在宗教上的说法,就是‘基督徒的行为是正当的,后果则委诸上帝’,或者是按照责任伦理的准则行动——行动者对自己行动‘可预见’的后果负有责任,其问有着深刻的对立。①’’

对韦伯的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我国学者苏国勋给予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信念伦理主张,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动者的心情、意向、信念的价值,它使行动者有理由拒绝对后果负责,而将责任推诿于上帝或上帝所容许的邪恶。责①韦伯认为:指导行为的准则,町以是信念伦理(Gesinnungsethik),也可以足责任伦理(、研柚t、Vortungscthik)。

重庆人学硕七学位论文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任伦理则认为,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只能在于行为的后果,它要求行动者义无旁顾地对后果承担责任,并以后果的善补偿或抵消为达成此后果所使用手段的不善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信念伦理属于主观的价值认定,行动者只把保持信念的纯洁性视为责任;责任伦理则要求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行动者审时度势做出选择,因为他要对行为后果负责。∽

由上可知韦伯是从宗教和政治的角度谈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的,宗教一般倾向于信念伦理,而政治则需要责任伦理。对此约纳斯在《责任伦理》的注释中也作出了总结。约纳斯认为传统伦理学有主观伦理和客观伦理,而韦伯的这一组概念不属于这个范畴。信念伦理只是单纯地追求一个客体,这客体是绝对的,追求者只期望成功,无论代价多高,即使冒失着失败的风险也要去尝试。责任伦理则要考虑结果、代价、机会等,而从来也不会谈论那些无法实现的对共同体有害的目标。但是约纳斯认为,尽管有这样的划分,韦伯还是没有脱离信念伦理的窠臼,因为归根结点,二者的区别不过是“激进温和的政治家,只知追求一个目标和知道在众多目标之I’日J求得平衡的人,或者孤注一掷和转移风险者之间的区别”。【8。7】因此韦伯在责任伦理方面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或者为伦理学丌拓了崭新维度的责任伦理究竟是谁最先提出的呢?我国学者甘绍平指出,责任伦理学最初是在德语区形成的,德国哲学家伦克(HansLenk)最先提出这样的观点,对责任伦理学做出了最大贡献的首先是约纳斯,其次是伦克与美国学者雷德(JohnLadd)等人,匹西特、舒尔茨、帕斯莫尔、比恩巴赫尔(D.Bimbacher)等,也都以各自的方式为责任伦理学的建构作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约纳斯研究中心负责人伯勒教授试图把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与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综合起来,以期构建一种“适合高科技市场社会的对话伦理学”。

责任伦理学不仅在哲学、神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强烈地激发并推进了当代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探究,从而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共鸣。“因为责任原则应当说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复杂课题的最适当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而责任伦理这一概念,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当代社会在技术时代的巨大挑战面前所应有的一种精神需求与精神气质。一句话,责任伦理之所以能够超越学术范围,引起广泛的重视,就在于它适应了时代的精神。”

3.2.4价值理念和规范要求是承担责任的依据

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科学家,不仅其认识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且其行为也都受着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角色的等各种社会规范的现实约束。这些社会价值理念与规范就是其承担科学责任与社会责任的依据。①苏国勋:《完整的马克斯・韦伯》,广两师范人学fl;版社的书们文集——序。27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

首先,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在先现象与后现象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必然联系,而科学家的行为与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行为后果与其应承担的责任之问都存在着因果联系。“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2】

其次,作为为实现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目的而培养和成长起来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思想政治上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不仅要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服务,而且要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表率、贡献力量。此乃其承担责任的社会思想政治和制度依据。

再次,作为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且还可能享有一些诸如“继续接受教育、职务技术成果利益分享和特殊工作津贴”【3I】等特定权益。然而,权利的取得与享有是以履行相应的义务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其行为既不能免受对所有公民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般法的制约,也不能摆脱一些特别法(此指高科技领域的专门法,如原子能法、电信法等)及特殊法规和政策的束缚,与普遍公民相比他们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我国科技进步法第44条规定,“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完成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此乃其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角色,无论是在独立还是在与其他科学家合作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时,其行为不仅要遵守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念,而且要遵循科学共同体的技术规范和科学家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等。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提出了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①四个基本规澍32J。这些规范与后来发展的首创性或独创性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等一起,共同对科学家的行为加以约束。此乃其承担科学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社会学与伦理学依据。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公有主义(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精神(o唱anizedskepticism)

重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4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

4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

4.1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家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明显增值并广泛扩散。作为一类特殊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科学家,不仅其认识受着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其行为也受着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角色的等各种社会规范的现实约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4.1.1正确把握研究方向,使科学造福人类的责任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好自己的研究方向,使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活动成为一项造福人类的事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危害人类。科学的这种双重效应,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而同益凸显。纵观20世纪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高度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科学及其成果的滥用也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由于科学具有双重效应,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社会要求科学家都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仅仅与纯粹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有关的群体,而这恰恰是正是科学界较为流行的错误观念。对此,贝尔纳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超脱世俗的东西的传统信念,看起来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幻想,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则是一种可耻的伪善,不过人们向来就是要我们这样看待科学的。科学家首先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无论其科学研究的过程,还是科学成果的应用,无不与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家作为专业群体和智慧的群体毕竟掌握专业知识,在科学问题上要比一般公众或外行人具有更为专业的判断力,尤其是那些从事由发现向实际应用转化工作的人们,更有责任去预测和评估其工作的实际后果。科学家掌握有比其他人更准确、全面的科学知识,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可能的应用,有责任去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他们有责任防止违反道德的科学研究或产生不良影响的科学应用,保证科学思考的成果造福人类,保证科学研究不至于损害人类,特别是人的尊严和权利,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保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善大于恶,而不致成为祸害。

4.1.2弘扬科学精神,抵制伪科学侵蚀的责任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盛的时代。科学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富裕,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的变革。但也就是在这29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4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样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伪科学也同样盛行,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和人类文化的衰退。应该看到,伪科学的流行有其社会土壤,在其传播过程中,权威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地位较高的或特殊的权威者的意见比一般人的意见更容易成为群体的集体规范与见解,伪科学往往会利用他们来支撑门面,挡驾庇护和达到传播效果。科学家在群众中拥有较高的威望和权威,较易被伪科学所利用。因此,科学家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己识别真伪科学的能力,防止被形形色色的伪科学所利用。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产生了众多的学科,并且知识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一位科学家往往只在他所从事的和熟悉的范围内是专家,对其他领域可能知之不多,甚至是小学生乃至“科盲”。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常会把信赖科学同信赖科学家等同起来,在有关科学的是非面前,常常听从科学家的意见,由科学家来裁决,而科学家在对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或领域进行表态时,就极易被伪科学所利用。因此,科学家也要对自己进行科学普及,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注意弘扬科学精神,因为伪科学的传播和泛滥与违背科学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接受科学观念,具备科学精神,远比了解科学知识本身困难得多。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守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规范,包括理性信念、普遍主义、有组织的怀疑精神和感情中立原则等,它通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体现出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敢于实践、独立思考、尊重证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科学的完整内涵。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为人类提供了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手段。可以说,科学精神的迷失是伪科学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由于公众和科学界对科学精神缺乏深入的认识,使那些明显违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伪科学活动没能受到应由的抵制。

4.1.3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使知识普惠公众的责任

目前,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一年一度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国民素质被列为重要指标。该组织1996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明确地表明: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力已经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国民素质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的劳动者将成为新时代建设的主体。因此,提高国民科技素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提高国民的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科学普及活动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家及普及工作者的努力,能够促使公众增加对科学与技术本质的理解,让公众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社会意义,以及了解科学与技术对人类其他活动的相互影响,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科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不可能人人都有能力和条件去从事科学工作。科学家必须认识到,科学的宗旨就是造福民众,而反过来民

众也是发展科学之本,缺乏民众的支持,顺利发展科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向民众普及科学不仅是科学家的传统和责任,更是发展科学所必须的活动。

因此,在新世纪,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进程中,中国当代科学工作者的重大社会责任之一,就是唤醒公众的科技意识,全面推进科学文化。通过科学普及,尽可能地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形成弘扬科学精神,遵循科学方法,参与科技实践、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成果应用意识、科技先导意识、尊师重教意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动员民众参与到各种类型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去。

4.1.4加强与新闻界合作,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在科学家、政府与公众之间,还有一个重要角色一新闻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使用的广泛性和传播速度的瞬间变化以及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使新闻界在影响科学家的活动、政府的行为以及公众的态度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伦理上讲,科学界的责任是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特别是后果之类的事情:新闻界的责任是不使用修辞手法地原本转述事实的真相;科学界和新闻界应良好合作,以影响政府的行为,引导公众的舆论和态度,并发挥科学普及的作用。以克隆研究为例,“克隆羊”诞生后,全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述,其中不乏失实和夸张的成分。结果,使公众的注意力没有放在对克隆技术本身及其作用的理解上,而更多地关注到所谓的“克隆人”问题。可以想见,这对克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多莉风暴”留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其中之一便是,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科学发展和科学普及中应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地位和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用。陈敏章指出,国内外对“克隆人”的议论沸沸扬扬,主要是对克隆的含义不理解。要利用这个好机会加强宣传,使大家知道克隆、基因是怎么回事,真正理解克隆对自然界,对生物学的正面效益,而不要过多地渲染“克隆人”等问题【331。事实上,大力普及有关克隆的知识,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克隆的概念,公众才会更好地支持包括克隆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实已经表明,大科学时代也正是“公众科学时代”,社会各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应为适应这一变化做一些准本。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当然也应担负起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J下确影响和引导公众思想和社会舆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4.1.5确保科学“可持续性发展”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目前的决策不应该对保持或改善将来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永续发展。

目前,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它还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近代以来,特别是在二战之后,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和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规模的空前扩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人类越来越面临环境与发展的难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由于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在可持续研究领域要注意清洁工艺、节能技术、生态农业、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等。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对我们的后代负责任,要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负责任。

4.2科学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是两回事,科学家的责任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没有责任感,便无所谓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但从现实的观点来看,科学家在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方面不尽人意。事实上,正是因为一些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对社会责任仍处于社会无意识状态,把自己完全封闭在狭隘的专业领域罩,没有走出象牙塔,关心社会政治、关心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和出现的社会效应,才使得科学技术、科学家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工具,从而导致科学负面效应的普遍泛滥。科学家必须改变这种社会无意识状态,唤起社会责任的热情,培植社会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科学家对社会责任的无意识状态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意识到“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因为“脑力劳动的不幸的专门化,这就造成了一种对政治和人类问题的盲目无知。”

现当代科学向纵深方向发展使科学家脱离“生活世界”成为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门自然科学知识深度尚处于普及性层面,而现代科学时期,自然科学知识变成相当专门化和专业化,科学的每一细小分支足以消耗一个人的毕生精力。例如,现代生物学已经广泛运用现代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概念和实验技术,变成一般公众难以理解的艰深的专业知识了,隔行如隔山绝不是什么神话。科学的32

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有可能使科学家脱离“生活世界”,走进学术或技术的象牙塔。他们只关心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不是了解带着所有根和分枝的活生生的知识之树,殊不知没有这棵树,这些果实就不能产生,更不要说看到培育知识之树生活相关的土壤、养分、空气和阳光。这么一来,下面的情况似乎顺理成章:“因为科学的进步已驱使大部分科学家越来越远地偏离了他们内心的堡垒,离丌他们的天堂,去从事更加专门和更加技术性并且其深度日益增加而领域却同益狭隘的研究。从广泛的意义来说,许多科学家已经不再是科学家,而成了技术专家和工程师,要不然就是行政上的实际管理者和操作者,或者在商业上的精明能干者和会赚钱的人”,“技术专家可以如此深深地埋头于他的问题之中,以致在他的眼中世上的其他事似乎并不存在,而且连他对做人的兴趣也可能索然无味了。然后,在他那里可能助长一种新的类型的激进主义——平静的和冷酷的,然而是可怕的。”这种疏离人文关怀的严重后果就是淡忘了社会责任。

对于科学家由于脑力劳动专门化而造成对政治和人类事业的冷淡态度,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具体的做法是科学家走出象牙塔,投身到人类正义事业洪流中。爱因斯坦说:“有思想的和有责任感的人们,应当通过一种耐心的政治启蒙过程同这种坏事情斗争。”

第二,发挥国际的科学家组织的作用

工人组织起来形成团体,在保卫他们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取得了某些成就。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就是力量,科学家应该学习工人的这种做法。首先,科学家之间团结起来,会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正确体现提供可能和保证,“通过组织和集体的行动,并且应当尽力保护他们自己和社会,不使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受到任何组织侵犯,并且他们应当在这方面永远保持警惕。”其次,科学家组织起来,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且是为了全社会的利益,从“应该为我们国家做什么”转变为思考“为了更大的世界共同体,我们的共同体必须做些什么”,科学家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抛弃狭隘的民族利益,表现出一种对整个人类以至整个世界和宇宙的关怀。爱因斯坦在1915年写道:“我多么想把我们处于不同‘祖国’的同行们团结在一起。这个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小集团不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去认真关怀的唯一‘祖国’吗?难道他们的信念竞要仅仅取决于国境这个偶然条件吗?”再次,科学家组织起来,建立协会,通过它对科学家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讨论,能帮助个人澄清自己的思想,决定自己的行动。同时,鉴于科学及其运用的复杂性,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避免和防止科学有害的负作用产生时,可以通过科学家组织进行有效的辩查和监督,以早同预报和消除这种负作用。而且,人们在按照自己的良心做事时会遇到困难也需要有大家的帮助。最后,科学家们建立各种组织形式,能产生舆论效应,保证科学家能够有机会参与各方面政策的制定和监督科学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4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知识的正确利用。虽然科学家不应该同时是政治家,但是任何科学家都不应该失去人所应拥有的良心、善性、理智、热情和责任,不能把自己仅仅当作为没有人性、血肉情感的观察仪器和思维机器或分析机器,而是用自己的学识造福于人类。正是通过科学家协会,爱因斯坦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的巨大声望去唤起那些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履行自己社会责任的勇气和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抗击柏林教授们为军国主义行径作辩解的逆流,1914年lO月,爱因斯坦参与签名《告欧洲人民书》。虽然签名人数仅有4人,但它推动了反战知识分子于11月在柏林组成“新祖国联盟”,为的是尽快实现正义和平。1946年6月,爱因斯坦亲自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应急委员会”,支持创办杂志《原子科学家通报》。1955年4月,爱因斯坦逝世前一个星期,还签注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宣言《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宣言导致了1957年第一次帕格沃什会议召开。爱因斯坦的榜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认真思考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这在科学界成为一种传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及其深入发展,科学共同体不仅要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还要关注科学技术本身所隐含的社会后果,其中以DNA基因重组争论最为典型。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柏格森教授为首的科学家自愿推迟基因重组实验,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和尊重、爱戴。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启动,以及“多莉”风暴的出现,科学家自觉地对其研究进行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的评估,深入思考其专业角色与社会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这些所作所为,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迈向更加文明与进步的未来。

第三,参与政治生活

由于政治因素和军事目的的干涉,现实中的科学已经被打上政治化、商业化、军事化,几乎成为科学、社会“厄运”的根源。为了捍卫科学的J下当、合法地位,捍卫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宗旨,科学家必须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回击各种违反科学造福人类准则的目的和行为。爱因斯坦说:“研究自由和研究结果在社会上能否有益地应用,要取决于政治因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不能以专家的身份,而只能以公民的身份来发挥他们的影响。它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为了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有义务在政治上积极起来。”

正直高尚、对人类负有义不容辞责任的科学家,需要参与政治,培养起关怀人类广泛币义事业的责任心,为人类未来的文明与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5结论及进一步展望

5结论及进一步展望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在科学备受人们瞩目的今天,在科学家成为最受尊敬的人的时代,在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喜忧参半的时代,论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系统的、详尽的理论阐述,说明了科学家为什么应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承担社会责任、为什么承担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及强化科学家社会责任感的对策问题。结论有三:

第一,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人们享受的幸福前所未有,可人们承受的压力、对生命的恐惧也史无前例。这种恐惧之最大因素是来自高科技方面的。科学家作为科学技术的化身,作为社会精英,作为最受人类尊重与爱戴的人当然对人类的幸福承担着最大的社会责任。这是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特点和科学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详细论述了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根据:时代依据和哲学依据。时代依据:大科学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凸显;哲学依据: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关于科学价值中立性的讨论,责任伦理的兴起以及对科学家的价值理念和规范要求。

第三,从科学家自身和外在的社会环境方面详尽论述了强化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使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要求科学家对未来承担责任,慎重选择有利于人类未来的发展课题进行探索和开发,承担起对自然界的责任,承担起对人类整体和平发展、对人类共同命运与前途的责任。科学家应尽可能早地看到问题及其严重性,设计方案,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项。本文探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不仅是为了提醒科学家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今天,当科学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时候,我们希望见到一种景象是,整个社会包括科学家在内真正地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使科学成为谋求人类幸福、健康、安宁、和谐的一项最基本的事业,而不是异化为人们之间用来争夺物质财富、杀戮生命、谋求霸权和炫耀武力的工具。这即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致谢

致谢

又是一年毕业时,夏愈浓,透过明亮的窗,夜凉如水,而此时的校园,也在一片柔和的月光中。看到这熟悉的一切,才发现要离别时,心中竟是如此的不舍。

回首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酸楚。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脚踏实地。这篇稚嫩的毕业论文是我研究生学习的总结,还不是很成熟,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德昭老师。入学伊始,您就指导我阅读了大量的专业理论方面的书籍,加强理论修养。如果说我能在学问的道路上走上一段,那都有您的鼓励、帮助和爱护,您不苟言笑,但从不乏幽默,我总能从您那坚毅的目光和隽永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真挚的人格和力量,您的学问,学生“虽不能至”,但永远“心向往之”。

感谢徐小钦老师,您的人生境界、平易近人,您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面让我深受启发和感染,感谢您对我人生路上每走一步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您用自己拼搏的历程和磊落的人格教会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毅的挺立。感谢科哲系的杨长福老师、张礼建老师、何跃老师、黄斌老师、何兵老师、张丽老师,我从你们那学到的和收获的、会伴随我的一生,现实的理想主义和理想的现实主义都将教会我如何懂得热爱和感恩。

感谢我的师姐和科哲专业的同学们,你们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我将永远珍藏在心底,和你们一起走过的这段路程值得我永远回忆和珍藏。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无论我在多远的异乡,在我前进的路上,你们是我永远的归宿和永恒的支点。

感谢重大。当我三年前怀着陌生和抵触走进这所学校时,未料到重大给予我的,是快乐,是坦诚,是包容,是峰定,是收获,更是成熟。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重大将是我永远“走不出的背景”,而我也将迎来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陈莹二00九年五月于重庆

重庆人学硕十学何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l】

【2】瓦格斯乔大.朝着科技文化方向发展的伦理学[J】.哲学译丛,1984,(4).曹南燕.科学家与jr程师的伦理责任【J】.哲学研究,2000,(1).

[3】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4

【5】

【6】D・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北京: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M】.北京:三联15店,1998.伯纳德・巴伯著,顾听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1.

【7】彭加勒.科学的价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8】

【9】刘人椿.在真与善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爱冈斯坦.爱冈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0]张碧辉,王平.科学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l】李醒民.科学的精神与价值[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2]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社,1981.

【13]赵红洲.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4]约翰・齐曼.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5】赵佳苓.科学家的角色与体制化[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6).

【16】关士续.科学技术史简编【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7]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0】伯霍普.科学家的社会责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1】伯霍普.科学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2】朱静生.重组DNA研究:一场关于潜在的“生物危害”之争【J】I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4).[23】维也纳宣言:http://cqast.en/file/zyfiIe/1084959610.shtml

[24】让・拉特利尔.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5】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6]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一科学哲学导论[M】.J匕京:求实出版社,1982.

【2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一匕京:商务印书馆,1960.

【28]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J】.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1984(4)

【29】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0】汉伯里・布朗著,李醒民译.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8.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3l】曹吕祯.中国科技法【M】.上海:复旦人学山版社,1999.

【32】默顿.科学规范的结构[J】.哲学译丛,2000(2).

【33】林平.克隆震撼[M]一匕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4】默顿.科学社会学(全二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5】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36】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7】瑟乔・西斯蒙多著,许为民等译.科学技术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社,1996.

【38】方在庆.爱冈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6.

【39】奥特弗利德・赫费著,邓安庆、朱更生译.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

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0】魏屹尔、郭贵春.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l】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2】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43】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4】何跃.人类的世界【M】.重庆:两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5】汉斯・约纳斯著,张荣等译.技术、医学与伦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6】刘堵王f}.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7】徐小钦.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8]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四川:四川人比出版社,1988.

[49]卡尔・米切姆著,殷登祥等译.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0]M・戈德史密斯.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5l】何祚庥.伪科学曝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2】莫里茨・石里克著.伦理学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3】C・P・斯诺.两种文化[M】.北京:生活・读’弦新知二联书店,1994.

【54】王大珩,丁光远主编.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5】卢风.应用伦理学一见.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6】张成岗.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技术・现代性与人类朱米[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5.

【57】吴文新.科学与人性——科技文明的人类学沉思[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

【58】赵鑫珊.人类文明的功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59】齐格蒙・鲍曼著,张成岗译.后现代伦理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0】叶继红.“科学家”职业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责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2).

【6l】刘霁堂.科学家职业演变与科普责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8).

[62】刘霁堂.科学建制化过程与科学家科普责任演变[J】.科学学研究,2003,(6).

重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莫少群.“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

杨小华.科学家社会责任之缺火探冈[J】.兰州学刊,2006,(8).

贾向桐,张立静.论火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求实,2005,(8).

蒋美仕,周礼文.论科学家的科学责任与社会责任【J】.科学学研究,2002,(1).

沈铭贤.科技伦理与两种文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1).

刁生富.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7).

肖德武.当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山东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任爱玲.科学家伦理责任的哲学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

千秀涛.试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中央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1).

陋№№№口朱勤,莫莉,王前.米切姆关丁科技人员责任伦理的观点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7,(7).

[73】朱葆伟.科学技术伦理[J].哲学动态,2000,(10).

[74】张德昭,陈莹.人科学时代的学术生态建设——从价值层面看《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5).

林坚,黄婷.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与社会责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孙孝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是什么与是什么【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1).

口口p

p张德昭,袁嫒.塑造学术人格,培养人文情怀【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3).M・邦格.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J】.哲学译丛,1993,(3).

A・格鲁瓦尔德.现代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与实践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7,(6).

干蒲生,雷毅.技术的报复——科技伦理与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J】.科学中国人,2002,(5).曹南燕.科学技术:蕴含价值的社会事业【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李侠,刑润川.论科技伦理主体与伦理责任的结构性火衡[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4).周志娟.科技负效应、科技的价值和科学家的责任[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

孟建伟.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及其根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4,(5).

沈铭贤.科技与伦理:必要的张力[J】.上海师范人学学报,2001,(1).

张德昭.解释模式的转换与后现代科学实在论【J].教学与研究,2008,(1).

哆隅哆隅HansJonas.TheImperativeof

1984Responsibilit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88】Sam.SchweberPhysic.community

vii.46(November1993b)andthecrisisinphysicaltheory[J].PhysicsToday

【89】JRDurant,GAErans,GPThomas.Tll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J].Nature,1989.

Brey,newmedia[90]Philipandthequalityof

scientificlife【J】.spt,volume2,number2.ofMinnesota[91】RaphaelSassower.Techno

1997.angst[M】.Universitypress.Minnesota,

重庆人学硕十学侮论文参考文献

【92】Alang.Gross.The

【93】Donrhetoricofscience[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0.offM,JonasH,etc.NotCompassionAlone,OnEuthanasiaandEthics.HastingsCenter

ReportDecember2,1995,V01.25,Issue7.

【94】DonnelleyS.NaturalResponsibilities.Philosophy,Biology,andEthicsinErnstMayrandHans

Jonas.HastingsCenterReport,July2002.

【95】JohnFischer&MarkRavizza,ResponsibilityandControl:ATheoryofMoralResponsibility,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

【96】JoelFeinberg,DoingandDeserving:EssaysintheTheoryofResponsibility,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70.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附录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张德昭,陈莹.大科学时代的学术生态建设一从价值层面看《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科

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5.ppl01.104.41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研究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陈莹重庆大学

引用本文格式:陈莹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重庆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研究

姓名:陈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指导教师:张德昭

20090524

重庆人学硕士学何论文中文摘要

摘要

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得多。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在现实应用中所产生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事实告诉人们,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成果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的负效应也日益凸显。

作为科学创作主体的科学家们,在掌握风险极高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为科学家掌握了专业的科学知识,他们比其他人更能准确地、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的应用前景,他们有责任去评估有关科学知识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同时,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管理,享有特殊的声誉,他们的意见会受到格外的信任。因此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在这一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科学技术的主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为基本点,着重从科学家与社会的双重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资料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阐述了科学家的形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其二,阐述了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由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性特征、科学知识社会应用的负面影响、哲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承担责任的意义,科学研究活动是价值追求活动,因此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其三,分析并论证了科学家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从科研本身的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将科学家置身于整个社会中,主要从对公众,新闻媒体和伪科学三个方面来论述。关键词:大科学,科学家,社会责任

ABSTRACT

Atthepresent—dayofbigscience,scientifictechnologyhas

humansocietythaneveramuchmoreeffectonbefore.Scientifictechnologybringsgreatchangetohuman,aseriesofproblemscausedbyrapid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bythegreatachievementinthepracticalapplications.ThefactalsotellsUS,scientifictechnologyisadouble—edgedsword,whichbringsourmankindnegativeinfluencesonsocietyaswellasthegreatbenefits.

Asthemainbodyof

highsciencescientificcreation,scientistswhilegrasptheriskextremelyandtechnology,alsoisundertakingthesocialresponsibilitythatcannotbe

callshirked.Becausescientistsmasterthespecializedscientificknowledge,they

thepossibleapplicationprospectofthisscientificknowledgemoreaccurateforseethanotherpeople.They

advantagehavetheresponsibilitytoforecastnegativeandappraisalonscienceknowledgeandinfluence;theymustcarrysciencethepublic.Themodernscientistsnotonlyengageintheirownspecializedwork.嬲thesocialoutstandingperson,usuallytheyalsoparticipateinthegovernmentandindustry’Ssignificantdecision.makingandmanagement,theyhavespecialprestige,theiropinionCanreceivetheespeciallytrust.Thereforeinthismomentscientistssocialresponsibilityappearsespeciallyimportant.

onBasedthebasicissueofthesocialresponsibilityofscientists,thistextfromthedualperspectivesofsocialscientists

comparativeanalyses,data

systematicallyelaboratesmakesanin-depthanalysis.Thistextadoptsanalysesetc,andalsointegratestheorieswithpractices,themeaningbearedofsocialresponsibility,thescientistbeatingthebasisofresponsibility

socialresponsibility.andraisingthemeasureofthesenseofscientist’S

scientist’SformationandFirstly,takingthehistoryofscienceasthecluediscusses

thedevelopmentofscientist’Ssocialresponsibility.

Secondly,thescientistbearsthebasisofsocialresponsibility.Ithaspractisionand

oftheriskcharacteristicnecessityforthescientistbearingsocialresponsibility.Because

ofthescientifictechnicaldevelopmentsincemoderntimes,scientificknowledge

fromscientist,philosopher’Scriticismfornegativeeffect,scienceandtechnologyshame

scienceandtechnology,therelationbetweenscientistandscienceandtechnology,scientist’Sowncharacteristic,themeaningofbearingofsocialresponsibility,scientificH

重庆人学硕t学何论文英文摘要researchactivity’Svaluecharacteristic.

Finally,asscientisthowtoundertakethesocialresponsibility,therearetwoaspects:inviewofscientificresearchitselfwecandiscussthisquestion;scientistsasthepeopleinthesociety,wediscusshowtheycouldundertakethesocialresponsibilityforthepublic,thenewsmedia,andthepseudo—science.

Keywords:Bigscience,Scientist,SocialresponsibilityII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文行的研究

方外,论工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吖总彰

导师签名:咻绺钐签字日期:砂哆,厂≯签字日期:矽d夕・∥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重庆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本人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士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CNⅪ)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重庆大学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和承担相应义务。本人授权重庆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备注:审核通过的涉密论文不得签署“授权书",须填写以下内容:月日

该论文属于涉密论文,其密级是——,涉密期限至——年一月一日。说明:本声明及授权书12逐装订在提交的学位论文最后一页。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文行的研究

方外,论工

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吖总彰

导师签名:咻绺钐签字日期:砂哆,厂≯签字日期:矽d夕・∥2/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重庆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本人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士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CNⅪ)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重庆大学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和承担相应义务。本人授权重庆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备注:审核通过的涉密论文不得签署“授权书",须填写以下内容:月日

该论文属于涉密论文,其密级是——,涉密期限至——年一月一日。说明:本声明及授权书12逐装订在提交的学位论文最后一页。

1绪论

1.1研究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1.1.1学术意义

随着小科学进展到大科学,科学与生产、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政治等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科学的责任问题也被更加凸显出来。在这个时代里,重新评价“责任和义务在高尚道德活动”中的作用,是一个“主要的伦理问题”【l】。

从哲学上讲,责任观念和因果性联系在一起。“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l】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在科技活动中,当发生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利害关系时,在动机、目的、手段等方面,科学家是有主观选择的自由的。即科学家在对科技领域和道德领域里的必然性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辨别和选择科技道德行为的能力。正因为科学家有选择科技行为和科技道德行为的自由,所以对自己所选择的科技行为,就应该负有相应的科技道德责任。

自科学诞生以来,现代社会文明的演进及人类智力的提高呈现出加速趋势,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最活跃因素。但不可否认,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飞速增长的社会问题,科技的负效应日渐凸显,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无法忽视的重大问题。增强科技的社会J下面功能,抑制科技的负效应,作为科学活动核心的科学家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这是因为,首先,科学家是扩充科学知识系统的第一位主体,科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归根到底来自于科学家们一如既往的艰苦研究,科学的未来也更需要他们去创造;其次,科学家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能事先预见到自然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危险性,对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比普通人更清楚,科技负效应的预防和消除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

在人类奔向美好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里,科学的发展将还会一如既往地迅猛,应该况,对科学家的责任要求和科学的社会功能一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步地增长着。关心社会,关心人,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成为新时代科学家追求的目标。随着科学社会建制化的逐步完善,科学家应该把视野投向自身之外的社会,把科学的创造发明与对人类长远利益的关心结合起来,自觉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1.1.2现实意义大科学时代里,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科学的价值与功能

呈几何级数倍增,同时其负面影响也随之增大并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以历史的视角看,科学家对所肩负社会责任的认可与实践,与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趋势紧密相关,因此在科技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时,科学家的责任问题也同益突出。正如1945年原子能科学家致美国战争委员会的报告中所指出的:“过去,科学家可以不对人们如何利用他们的无私的发现负直接责任。现在,我们感到不得不去采取更主动的态度,因为我们在发展核能研究中取得的成功充满了危险,它远比以往所有发明带来的危险都要大得多。”[21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中负有科学责任,而且还负有将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在履行其应尽的责任方面不尽人意,这一点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人口众多且经济落后,科技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都很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还很有限。不少的科学家潜心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对自己专业以外的事情关心太少,所知也甚微。对于科技普及,科学家们也只是“闲来之笔”,只重传播普及科学技术常识,而疏于或不屑于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等,以致伪科学、反科学死灰复燃,极大地削弱了科学的社会基础。另外,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违背科学家责任的行为,如科研活动中的越轨行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迟钝、科学研究活动和科技成果评价的不公正等,都需要科学家和社会共同来解决。在科学发展同趋复杂化和科技异化现象渐显突出的今天,要想做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生物学家或物理学家,已是不可能了。如果科学家们无视科学技术自身的局限,对科学研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漠不关心,那么,科学的发展将难以为继。提倡科学家勇于承担起促使科技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责任,显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科学家责任是科学责任(内在责任)和社会责任(外在责任)的有机结合。科学责任是科学家的首要责任,包括积极从事知识创新和技术发明,不断促进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增进科学知识系统,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等;社会责任则包括要尽力使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利,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向社会公众宣传科学成果使用中负面影响及防范建议,积极导引科学知识的正确应用,以全人类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及文明繁荣为己任等。这是科学家应具有的一种特殊责任,反映了科学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也表明了科学家对整个社会负责的态度。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并非由来已久。在“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诞生之初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存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因为,当时科学家尚处2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1绪论于自身的建设阶段,它与社会的互动作用并不明显,科学的伟大“力量”尚未显现出来,处于普赖斯(DerekJ.deSollaPrice)所谓的“小科学”阶段【41。正如贝尔纳(J.D.Bernal)所说的,“当时,很少有人去考虑科学的社会功能。如果有人考虑这个问题的话,他们当时也认为,科学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于人类。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3l此时,科学是一些人纯粹处于兴趣而进行的研究,是为知识而知识。

现代社会正经历着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正如D・普赖斯所言:“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有力使人们以一种‘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4l在大科学时代,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得到了空前的加强,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飞速增长的物质福利,但是科技负效应也随之而来并且同益难以预测和控制,科技的负效应已经构成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增强科技的社会功能,抑制科技的负效应,无疑是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科学家一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一由于掌握着专业知识,对于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以及这种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后果,能够比其他人给出更为可靠和准确的判断,因此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无疑是减少科技负效应的第一道屏障。与此相应,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成为科技伦理学的热点问题。

尽管爱因斯坦等杰出科学家从科技应用的社会效应方面,萨特、马尔库塞、胡塞尔等现代哲学家从科技的哲学批判层面,以及国内学界从科技反思的学理视角等对科学家社会责任都进行过广泛的探讨。科学家在他们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中承担着某种社会责任。然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呢?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们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

1919年,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Ma)【Weber)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责任伦理”①的概念,认为人们的行为必须顾及可能的后果,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影响负责pJ。

英国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在1939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以大量的笔墨论述了“科学与战争”、“科学与政治”、“科学的应用”等问题,强调了科学和科学家在为人类服务和社会改造中应有的使命,首次讨论了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对科学家的工作与其周围存在的社会背景的联系进行了考察,研究科学家个人或集体负有多大责任,并指出可能采取什么措施使科学用于有益的方面而不是破坏的方面【3】。为什么会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贝尔纳在1939年解释道,“过去20年的事态不仅仅使普通人改变了他们对科学的态度,也使科学家们深刻地改变了他们自己对科学的态度。”[31方面,科学在世纪初出现回书们在《学术‘j政治》中揭示了“责任”概念的道德内涵,认为人们的行为必须顾及町能的后果。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影响负责。

重庆人学硕{:学侮论文l绪论了的巨大变化,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等,“这些都是在科学家个人一生中相继迅速发生的变化,迫使他们比前几个世纪的科学家更加深入得多地去考虑他们自己的信念的根本基础。”【3】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激烈事态终于打破科学家的平静心境,并且强迫他比以往更认真地考虑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能。在这些事态中,近年最重要的有四件事:经济危机、苏联的建设、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以及备战活动的普遍加强。【3】,“‘他们再也无法不受外界力量的影响。对所有各国的科学家来说都一样,战争就意味着把他们的知识用来为直接的军事目的服务。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他们,使许多国家的科学进展受到阻碍,并使其他国家的科学事业受到威胁。最后,法西斯主义证明,虽然人们本来认为迷信和野蛮行为已经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而绝迹了,但是现在,就连现代科学的中心也可能受到迷信和野蛮行为的波及。pJ,’

关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B.Barber)认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家责任的“一般种类的社会责任”。并指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家对自己的发现和发明负有某种一般的社会责任。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之所以被称为“一般种类的社会责任”,是因为这种“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是一件自愿承担的道义责任的问题,我们中的所有人都承担这种责任,科学家与非科学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一种“自愿承担的道义责任”,而不是政治责任或法律责任。正如普朗克(MaxPlanck)初始提出的光量子学说时,并不清楚自己打开一扇什么样的大门。科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道德良知去建议人们,应该从事哪些课题研究,应该怎样运用这些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家应明确承认自己对于科学之社会后果的总责任,并且试图阻止其中某些令人憎恶的后果;巴伯指出,这种要求科学家对社会负有道德责任的极端观点,遭到了许多科学家的公开批评。这种看法尽管完全是善意的,但却是不现实的,因为科学家不可能预见自己成果的后果,除非他完全停止自己的工作。第三种观点使科学家对自己出其不意的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感到不满,也有对外行人把这样的责任强加给自己感到不满。【6】

波普尔(KarlPopper)在1968年召丌的国际哲学会议的一次特别会议“科学和伦理学:科学家的道德责任”上指出:自然科学家已无法摆脱地卷进了对于科学的应用之中,因此,尽可能预见他的工作的非故意的结果,并且从一丌始就提醒我们注意应当努力避免哪些结果,这是科学家应该肩负的一个特殊责任。因此,科学家应当尽力防止和排除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研究,担当起科学家应该赋有的社会责任,遵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不仅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负责,而且对他人、对整个社会负起责任。

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相信科学是价值中性的:科学知识(纯科学)不反4

映人类的价值观,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仅仅在于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科学理论不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那些由经验的语句组成,摆脱了主观和价值因素的能借助于数学公式和进行严格逻辑推理的具有精确性概念和稳定实体的有用知识才是科学。于是,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因素统统被排除在科学之外。科学被看作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客观知识,它不受社会价值的影响,也无善恶之分,是价值中立的。

马克斯・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并从科研机构的科层制要求出发,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工具合理性的行为,通过进行理性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通过服从理性进而控制外在世界,因而他主张科学家对自己的职业的态度应该是“为科学而科学”,科学家只应关注他所探究的客观的自然规律本身,只应对其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认知价值)负责,而对科学规律的社会应用及其后果,不应该负担任何社会责任。他甚至断言“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5】

英国的世纪学者罗素(Ressell)认为,真就是真,是科学的问题;善就是善,是伦理道德的问题。二者并不相干。因而相信客观价值并不比相信主观价值更能解决伦理观上的分歧。当代美国学者道金斯(Dawkins)也曾说过:“科学和技术进步本身的价值是中性的。它们善于做它们能做的事。如果你想干自私自利、偏狭而野蛮或奸诈狡猾的勾当,它也为你尽力效忠。若是你想行善,想解决世界上的问题……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科学方法更有效的方法了。”

著名科学哲学家彭加勒在《科学的价值》一书中就明确地提出“为科学而科学”的观念,强调对于真理的探求是科学活动的目的和唯一价值。【7】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自然规律,并使人们对规律的认识理论化、系统化。科学的本质体现为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科学技术是求真的基本手段,是认识世界真实图景的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在第十次帕格沃什会议上曾指出:“科学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伟大的认识工具,他使人类有可能达到史无前例的富裕和绝无仅有的平等,构成了科学的社会功能最重要和最有成效的关键。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漠不关心。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峭J

1931年,爱因斯坦在美国/j口,J、IIl理工学院对青年学子作演讲时说:“如果想使你

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9】‘‘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在我们的面前就像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我们可以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9】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pJ

1946年7月,在伦敦成立了世界科学家协会。作为第一次世界性的科学家组织会议,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讨论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会议上明确了如下宗旨:①充分利用科学,促进和平和人类幸福,尤其要保证科学应用于解决当代的迫切问题;②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国际合作,特别是通过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密切合作来推进这项工作;③鼓励科学知识和科学工作者的国际交流;④维护和鼓励各国和国际间的科学工作自由和协作;⑤鼓励改进科学教学,在各国人民中普及科学知识,扩大其社会影响;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建立更密切的结合;⑦改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社会和经济的状况;⑧鼓励科学工作者积极参加公众事务,并使他们更自觉地为在社会中起作用的进步力量。

1949年国际科学学会联合会制定的《科学家宪章》中,明确概括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要有:①要保持诚实、高尚、协作精神;②要严格检查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受雇时须了解工作的目的,弄清有关的道义问题;③用最有益于全人类的方法促进科学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发挥科学家的影响以防止科学的误用;④要在科学研究的目的、方法和精神上协助国民和政府的教育,不要使它们拖累科学作用的发挥;⑤促进国际科学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公民精神做出贡献;⑥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性价值。《科学家宪章》突出强调科学家个人或团体对于科学、社会和世界应尽的责任,提出科学家保持诚实、高尚、合作的精神,防止对科学的错误利用。

1957年又有爱因斯坦、罗素倡导召开科学与世界帕格沃什会议,会议报告之一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并成为会议主题之一。这是三个会议报告中唯一得到全体代表一致同意的报告。报告指出,科学家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外,最大的责任就是竭力防止战争,帮助建立一种持久的、广泛的和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9】

1958年,在第三次帕格沃什代表会议上,七十位著名科学家发表了《维也纳宣言》,明确指出科学家所承担的巨大责任:“科学家,因为具有专门的知识,更

有条件提前获悉科学发现带来的危险和潜能。因此,他们对于我们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具有专门的本领,也肩负特别地的责任。”ttol

1980年,同本学术会议通过了一个《科学家宪章》,制定了科学要遵守的道德纲要,其中有:明确自己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为人类福利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警惕对科学的忽视和滥用,努力排除由此造成的危险。

这些科学组织强化了科技人员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是有责任性规范,拓展了社会责任的范围。

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乌普斯拉规范”,对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作了详细的规定,该规范提出:科学家有责任使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造福于人类,为此,科学家应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后果不引起对生态的破坏,应当使自己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后果不会危害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安全,应当对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的评估,并应承担其所导致的后果等等。

1.2.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学者对于此问题也早有探讨。

杨振宁等科学家曾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科研活动中,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学工作的社会意义,是不会不对一个科学家的工作产生一种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研究的价值判断就不会取决于为了科学而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是否对人类有益。

李醒民在《科学的精神与价值》中指出,作为科学之善构成要素的公有性、人道性、公正性和宽容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科学家的行为准则和是非观念:要造福人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孥持人道主义,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宽容大度,不小家子气。[111

2007年2月26同,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宣言》从科学的价值、科学的精神、科学的道德准则、科学的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诠释了科学理念。

科学的社会责任要求科学工作者必须更加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珍惜与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加自觉地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承担起对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从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层面规范科学行为。

享有“科技工作者之家”之誉的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在2007年3月23同发布《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旨在推动中国科技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

1.3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科学家社会责任感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之一:责任伦理的兴起

当科学技术作用的范围狭小,或者人们并不太重视这种作用时,对科学家谈社会责任,就会有点不合适宜。反之,如果科技的力量强大起来,并使人们都能感觉到这种压力时,不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变得不合适宜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变得强大起来并为人们所认同只是近代的事,特别是18世纪科学、技术与工业联姻之后。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一直是沉浸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物质丰裕的喜悦之中,即使有卢梭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卢梭也不得不承认,科技确实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好处,即“生活日益舒适、工艺日臻完善、奢侈开始流行”,并且他也只是谈到了科技对道德败坏的作用,而没有看出科技对人们物质生活的不利影响,就更不要说一般老百姓会有这种先见之明了。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看,如果说科学家们有什么社会责任的话,那就是加快科技的发展。然而,随着1945年8月6日和9日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爆响,科技的美丽神话被击破。人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科技的生产力同科技的破坏力一样的强大。更可怕的是我们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手段去控制这种破坏力,不仅缺乏相应的法律手段,甚至连基本的道德约束都捉襟见肘。如同乔纳斯所说的:“现代技术已经引入有如此新颖规模的行动、目的和结果,以致从前的伦理学不能将它们统统包容进来。从前的伦理学不必考虑人类生活的地球环境和遥远的未来,甚至种族的存在。现在关键是需要给义务和权利下一个新的定义。先前的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对此基本没有提供原则,别说现成的学说了。”【87】因此,科技时代需要新的伦理原则和新的伦理学了,乔纳斯认为这种新的伦理学可称之为责任伦理,它必须以责任意识为核心,它要求“我们对自己进行自愿的责任限制,不允许我们已经变得如此巨大的力量最终摧毁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后代)。”

十分明显,乔纳斯的责任伦理是针对科技时代的伦理。因此,甘绍平博士将责任伦理界定为科技时代的伦理是十分切题的。在责任伦理中的责任意识不同于旧的责任意识:旧的责任意识模式是聚合性的,以个体行为为导向;而新的责任模式则是发散性的,以许多行为者参与的合作活动为导向。旧的责任模式代表着一种事后责任,它专注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一种消极性的责任追究。新的责任模式代表着一种事先责任,以未来要做的事情为导向,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指导∞。旧的责任模式倾向于将责任划归为法律责任,而新的责任模式中却没有法律责任。因此,责任伦理中的责任是一种预防性责任,或前瞻性,或关护性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而非法律责任,这种对责任概念的新的诠释正是乔纳斯的创新之所在,也恰恰是这种创新,带来了责任伦理的兴起。

第----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根据之一: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历史必然性∞汉斯・乔纳斯指…:“人的行为已经涉及到整个地球,其后果影响到未来。凶此,人类应当承担的义务应有同步的增长。……为.r那个未来的我们的眼睛看小到的人类负责。”

重庆人学硕士学侮论文1绪论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学科门类同益增多,人类知识迅速朝着分化的方向发展。相应地,各学科知识之间也同见隔膜。至19世纪下半叶,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分裂对立已经相当严重,这一状况在20世纪20、30年代为科学史学之父萨顿所关注,他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主要工作目标定为要令“科学人性化”,即要使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1959年,英国的科学家、文学家查理斯・帕希・斯诺在剑桥大学罩德演讲《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中J下式提出了“两种文化”的对立现象。斯诺认为,在整个西方世界罩,作为整体的西方文化正在被分割成“两种文化”,即以自然科学知识及技术操作为核心的“科学文化”和围绕人文研究所展开的“人文文化”。

因此,人类开始了对科学的人文反思的过程,这种反思即是给予科学深切的人文理解和人文关怀,它内含着科学人文精神在当代的重新唤起,也内含着科技理性在当代的人文重建,由此将当代科技导入人性化的轨道发展。

1.4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科学技术的主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为基本点,着重从科学家与社会的双重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阐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阐述了科学家的形成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其二,阐述了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由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风险性特征、科学知识社会应用的负面影响、哲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承担责任的意义,科学研究活动是价值追求活动,因此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其三,分析并论证了科学家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从科研本身的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将科学家置身于整个社会中,主要从对公众,新闻媒体和伪科学三个方面来论述。

本论文所采用的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资料分析等方法。

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

2.1“科学家”职业的演变过程

科学家作为一种社会职业首先被社会所接受,并冠以“科学家”一名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1840年,英国知识界的著名学者惠威尔(W.Whewell)在其《归纳科学的哲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科学家”一词【l21。现在,“科学家”是被社会公认的一种职业,他们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科学家社会职业的形成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学社会学是把科学作为社会中的人(科学家)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来研究的一门新科学。研究科学家的职业演变对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学这门学科具有重要的意义。

2.1.1“科学家"一词的来历和含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革命力量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感叹之余,我们不禁想起科学的主体一“科学家”。提到“科学家”一词,我们会立即把他们与知识、智慧、探索、创造等一些词语联系起来。然而,科学家究竟是些什么人呢,是什么时候才有了这种称呼呢?

虽然“科学家”在今天已经是很熟悉的称呼,但“科学家”这个词汇的历史并不长,最早使用它的是英国哲学家威廉・惠威尔(WilliamWhewell)。1834年,他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成立大会上首先创造了这个词,惠威尔在报告中说,需要一个一般性的词汇来说明和称呼协会所接纳的会员,而“哲学家”(philosopher)这个传统的词汇又显得“太广泛太崇高”,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新词—“科学家”(scientist)。1840年他在其名著《归纳科学的哲学》中,正式采用了“scientist”这个词。他说:“对于一般培植科学的人很需要予以命名,我的意见可称呼其为‘科学家’。”【12l又说“有些人是在隐蔽实验室罩使用古怪的仪器工作着,另有一些人从事于复杂的深奥的计算和证明,他们所用的语言只有他们之间才能通晓。”D3]从此,“科学家”这个称呼便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了。

关于科学家的含义,不同的国家说法不一。在美国科学人员分成三类,即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员。在同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教育人员统称为科技人员。前苏联“科学家”一词包括科学院院士。或有科学博士、副博士学位的人,或教授、讲师、高级研究员等。正如东欧和前苏联事务专家V・罩奇(VeraRich)所说:“在苏联,科学家这个名词实际上包括了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在做科研工作的和具有较高科学水平的每一个人”。在我国,科学学著名学者赵红洲提出了科学家队伍这一概念,其中包括“科学家、教授、工程师、实验家、各类技师、图书情报专家、科研管理专家以及千千万万群众性的业余科研工作者”。【l3】

如今科学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成为一种数以万计的人从事的事业,成为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正如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所说的:“今天的科学家几乎完全和普通的公务员或企业行政人员一样是拿工资的人员。”齐曼(JohnZiman)也指出,科学家“成了一种被公认的职业的成员,公丌地从事学术教学,并得到人们的鼓励和支持去从事研究。他们又通过学会以及对工业‘进步’所作的贡献,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被看作是为国家争光的人物和国家宝贵的公仆”。【14】

2.1.2科学家职业的演化

①科学家职业的雏形

科学家最初用以指称与广义的哲学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不同的,以经验为根据寻找自然规律的人,即从事实验科学工作的人。这个词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各类专门研究者,可以说科学家古已有之,而科学家一词则是近代才被创造和概括出来的。那么在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正式出现以前,是什么人进行科学活动呢?波兰社会学家兹纳涅斯基在《论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一书中进行了研究,他称创造新知识的人为“丌发人员”。之后,以色列社会学家约瑟夫・本戴维(J.BenDavid)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科学家这一角色的演变。1971年他发表了《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把科学家角色的演变过程与科学的体制化进程联系起来进行了考察。

本戴维认为,在传统社会①中,创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人通常是技术专家(包括医生)或哲学家。技术专家是早期科学的创造者中的一个群体,毗邻的第二个社会群体是由哲学家组成的。古代科学不能发展并非因为它的内在缺点,而是因为那些搞科学的人实际上没能把自己当作科学家来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了哲学家、医生和占星家。“即使是西方科学祖先的古希腊科学,也缺乏科学家这种社会职业。希腊社会把一些现代可称之为科学家的人看成具有某种特殊兴趣或技能的专家。’,[151

中世纪后期大学教师职业出现孕育着未来科学家职业。中世纪后期,基督教罗马教皇发动了指向东方的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从1095年到1699年,前后进行了12次。这场旷世战争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社会进程。除战争中人、财、物的流动催化了独立工商业城市的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孕育外,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古希腊、阿拉伯典籍流入欧洲,引发了铁板一块的基督教文化的革新。从12世纪中叶起,以研读古希腊和阿拉伯文化为目的的大学陆续建立。1158年,意大利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波隆亚大学。1200年前后,欧洲又出现了巴黎大学、撤列诺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掣16】。虽然这个时期的大学仍然受教会控制,有教会指①根据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和书伯的标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均足传统社会

定人员出任教师,教师以研读新发现的古希腊典籍,论证基督教教义,形成经院哲学向学生传播为宗旨。但作为职业化教师,为向学生进行有说服力的传播,他们发展了一种严密的逻辑论证精神,这显然从丌启理性,传播文化角度看颇有意义。1400年前后,穆斯林对东罗马帝国的进攻,使大批希腊学者携带希腊典籍来到意大利,研读希腊学术的热潮再一次在欧洲兴起。经院哲学内唯名论的出现加速了经院哲学的衰落。唯名论者崇尚理性和实验的新风与正统希腊学术的结合使意大利迎来了文艺复兴运动。新型大学不断在意大利兴建,到15世纪末,意大利已有20所大学,占全欧洲大学的四分之一。【l6】大学教师职业化进一步深化,部分教师不再兼任神职,而以讲授科学和人文课程赚取工资维持生计。以帕多瓦大学为首的意大利诸多大学在神学课程基础上设立科学和人文课程,理性真理和信仰真理同时登上大学课堂。欧洲各国学生来意大利求学,哥白尼、维萨留斯、哈维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接受过科学教育。大学教师职业化为近代科学产生和科学家职业出现奠定了基础。

②科学家职业化演进

16至18世纪经验科学阶段,业余科学家承担起科学启蒙重任。16世纪之前,尽管大学兴起,大学教师职业出现,科学有独立发展之势头,但作为神学的奴婢终未摆脱依附的地位。1543年,接受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沐浴的哥白尼公开出版与基督教教义相悖的《天球运行论》。在该书中,他一反所有观念都以《圣经》为尺度的信条,提出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有自己特有的对象、方法和意义,宣告了自然科学的独立。他认为:天文学研究宇宙的旋转、天体的运行、大小、距离以及天体的全貌,研究天文学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可以为国家增添利益和荣誉,天文学应当把整个数学作为自己的科学依据,要使天文学达到比较完整的地步,只有经过许多代人的不断观察才能完成【1。71。哥白尼天文学说及其创建天文学的思想尽管受到教会的限制,但由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很快在欧洲传播。诸多自然科学爱好者以哥白尼倡导的思想观察自然现象,研究自然规律,结成团体,建立学会,开启了科学建制化过程,科学进入分门别类收集材料的经验科学阶段。

16世纪到18世纪300年是科学建制化起步阶段。所谓科学的建制化是指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摆脱了那种只是少数有钱人或者有闲人凭兴趣和爱好所从事的业余活动的状况,开始建立科学的专门组织和机构,出版了用于交流和发表科学成果的书刊,创办了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专门学校,即是说科学研究已成为专门的职业。建制化意味着科学终于成为一种社会认可的经常性活动。其建制化过程有下列一些特点。1)科学活动的主体主要是业余科学家。科学刚刚起步,科学对社会影响不大,科学家依靠科学不足以维持生计。所以,从事科学活动之人要么家庭富足不为生计所困,如培根、威尔金斯、牛顿等;要

么在工作之余为之,如哥白尼、塞尔维特、哈维、拉瓦锡等。当然也有一些人受政府津贴专门进行科学研究,如法国科学院院士(15--40人),不过这种情况在当时不多见。2)科学组织松散。这时的科学家虽然是业余的,但兴趣广泛、家庭富足、不受约束,这就决定了这时的科学组织多是综合性的,专业性不强,如英国皇家学会,学会章程不仅严谨,对参加学会的会员要求不高,如意大利“可菲达提学社”。所以,一些会员存在不久就解散了,如意大利的西芒托学社。3)科学出版业发展缓慢。科学家发表学术观点的重要渠道是学会聚会,科学期刊数量少,出版同期无固定,如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科学家出版著作更为困难,如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经几位朋友帮助才得出版。4)大学对科学学科的认同经历漫长的时问。16世纪,大学虽然有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但仍沿袭中世纪经院学派之传统;17世纪,英国各大学才丌始设置多种自然科学课程;18世纪,法国在大学全面设立自然科学系、科,并建立专科大学,科学教育才在大学扎下了根。

19世纪理论科学阶段,职业科学家诞生。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如下特征。第一,自然科学从经验进入理论阶段。19世纪前,各门自然科学除力学外基本上处于收集材料阶段。进入19世纪后,各门学科收集的材料足以使其进入整理材料,发现规律,建立理论体系时期。正如恩格斯所说“上个时期自然科学是以分类、分析为主的收集材料的科学,现在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整体联系的科学。”【l8】第二,自然科学发生分化。19世纪前,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本上局限在对整体现象的描述上。19世纪后,在先进的实验手段和辩证思维指导下,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了具体化分析。于是,在物理学基础上分化出电学、光学、磁学和热学,化学分化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在分化的同时,这些学科也出现了交叉综合,表现出新形势的分化,如电磁学、物理化学等的出现。第三,技术科学的出现使生产和科学的关系发生变化。18世纪中期,随着蒸汽机的出现,英国爆发工业革命。这次革命使人们看到技术发展对社会的意义。但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不明显。因为技术革新还主要依据工匠的经验。19世纪中期,电磁学的发展产生了电力、电讯技术。这些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从此科学走在了生产的前面。

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科学的建制化过程关系密切。进入19世纪后,科学建制化全面提速,职业科学家应运而生。首先,随着科学的分化,科学组织迅速分化,各种专业科学学会随之而生。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地质学会、电气工程学会等等如雨后春笋,学科分化、知识深化,隔行如隔山。同时,科学进入理论阶段,整理分析来自多方面的科学材料,发现潜在于其中的深层本质,从而建立理

重庆人学硕+学位论文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它要求科研人员不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所有这些都要求科研人员只有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之中彳‘可能不负时代重托。业余科学研究面对科学发展的新形势已失去存在条件。其次,工业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19世纪前,资产阶级主要以商业资本经营为主,科学对之影响不大。进入19世纪后,工业资本成为主角,同时科学迅速发展,并分化出技术科学。科学技术直接作用于工业资本,大大促进工业资本增值。工业家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加赞赏,积极支持科学研究,建立实验室、研究所,促进科学技术生产中的应用。如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曼彻斯特大学实验室等均产生此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已不再为自己的生计发愁。第三,工程技术专家已成为科学家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世纪后期,法国成立专科大学,出现了工学院、农学院等。但由于技术还没有完全确立在科学基础上,这时培养的技术人才还只是以经验技能为主的一般技师。19世纪初,英、德等国出版《应用力学》、《机械学》数十本技术科学著作,技术科学诞生了。英国在许多大学开设工程学课程,德国把一些中等工业学校升格为工业大学,建立了培养工程师的技术教育体制。与此相应,各类工程师协会、会刊出现。如1856年,德国技术家联合会成立,并创立《德国技术家联合会会刊》;1862年,英国《电气工程师》杂志创刊。第四,大学改革,研究型大学出现,科学家的培养有了规范的渠道。19世纪中期后,德国率先进行大学教育改革。一方面大力发展工程技术教育,创办工业大学;另一方面在大学引入研究机制,创办研究生。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科学家通过体制化程序产生了。科学家职业化达到新的水平。德国的大学改革使德国的科学水平迅速提升,世界科学中心从法国转移到此地。世界各国竞相效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家职业化进程。1840年,英国学者惠威尔首次提出“科学家”一词【12】显然不足为奇。事实上,即使生活在德国封闭地区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于19世纪中期对新产生的科学家职业也表现出关心,提出了新职业的十条道德准则【l91。

20世纪以来,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丰富着科学家职业内容。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两点引人注目。其一,在经历了世纪之交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为标志的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后,自然科学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相对论、量子论为基础,科学从宏观向两极展丌,科学研究越来越抽象,越来越远离物质生活。同时,科学门类在逾分愈细基础上又交叉、渗透,日趋模块化、一体化。另外,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创新周期F1趋缩短,继相对论、量子论后,又出现了系统论、微电子论和基因论。其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高能作用出现正反两个趋势,同益诱人、逼人。一方面,它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类提供了强大手段,使人陶醉、欣慰;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原因,科学技术被异化,又严重地阻碍着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险和灾难,使人恐惧、悲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伤。如上科学发展的新情况是现代科学建制化的反映。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科学建制化出现诸多新的景象,为科学家职业增添诸多新的内容。第一,地区性、国际性科学组织不断涌现。这些组织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制定科学标准,统一科学规范,通报科学进展,预示科学发展防线为科学发展提供舆论支持。第二,科研设备庞然、科研投资巨大、科学研究呈跨国合作趋势。第三,科技刊物、书籍不断涌现,承载和传播科技信息的载体日新月异,新闻媒体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抱有浓厚的兴趣,不同地方的学者获得科学信息的时差同趋缩短。第四,各国大学走德国大学改革之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培养研究生,招收留学生,同时校所、校企、校校联合,规模越来越大,培养科学家人数越来越多。第五,政府全面介入科学建制化过程。一方面,政府为便于管理,建立一系列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政府机构,制定了短期和长远科技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政府围绕科技发展就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制定诸多法律和政策。如,科技进步手法、科学普及法、科技奖励政策和科技人才职称荣誉政策等。第六,科学家的职业范围大大扩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社会化趋势驱使诸多社会职业积极吸纳科学规范,增强科学技术含量,从而使这些职业的科学意义不断提升,由此,社会科学工作者、管理专家、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银行家等等在大科学时代也成为科学家的一部分。

2.2“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演变过程

虽然“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了科学与社会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的争论至今仍然存在,但是,对这一问题的由来一直都缺少系统的说明。特别是近年来有人认为在科学家社会角色产生之初就存在着一个社会责任问题,甚至认为默顿对于科学家活动规范(即科学的普遍性、公有性、无偏见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的归纳中缺少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这一项①。那么,究竟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出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性质是什么,可以归结为科学活动规范吗?另外,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在当代有了哪些新情况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重新研读了相关的科学史材料和科学社会学家的有关论著,并对当代涉及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一些争论进行了简要的考察,拟对这个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做一个说明。2.2.1在科学家社会角色出现之初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存在所谓“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17世纪科学活动首先在英国获得初步体制化,表现为业余科学和业余科学家①此种说法见于《自然辩tJE法研究》2000年第12期《科学家职业的演变及其社会责任》一文(作者:叶继红)

重庆人学硕+学位论文2科学家丰十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的特点,开始出现了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18世纪法国法兰西科学院的成立使科学专门职业化向前迈了一步;到了19世纪,科学活动最终在德国获得了全面体制化,在大学、工业、政府的机构中出现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的职业岗位。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逐步建立起来,并获得巨大的发展,科学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的追求和社会改造力量始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和推崇。尽管如此,从总体上说,当时的科学仍然处于“小科学”状态,科学与社会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发生交互作用,并且主要表现为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是科学家本身还是一般公众都普遍认为科学活动构成了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础。贝尔纳指出,“当时,很少有人去考虑科学的社会功能。如果有人考虑这个问题的化,他们当时也认为,科学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于人类。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3】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共同体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向自身提出所谓的“社会责任”问题。事实上,19世纪末之前的科学家讨论科学的社会后果和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文献是不多见的。

2.2.2“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最初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以贝尔纳为首的一群英国科学家首先明确地提出

为什么他们会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贝尔纳在1939年解释道,“过去20年的事态不仅仅使普遍人改变了他们自己对科学的态度,也使科学家们深刻地改变了他们自己对科学的态度。”一方面,科学在世纪初出现了的巨大变化,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等,“这些都是在科学家个人一生中相继迅速发生的变化,迫使他们比前几个世纪的科学家更加深入得多地去考虑他们自己的信念的根本基础。”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激烈事态终于打破科学家的平静心境,并且强迫他比以往更认真地考虑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职能。在这些事态中,近年最重要的有四件事:经济危机、苏联的建设、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以及备战活动的普遍加强。”“他们再也无法不受外界力量的影响。对所有各国的科学家来说都一样,战争就意味着把他们的知识用来为直接的军事目的服务。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他们,使许多国家的科学进展受到阻碍,并使其他国家的科学事业受到威胁。最后,法西斯主义证明,虽然人们本来认为迷信和野蛮行为已经随着中世纪的结束而绝迹了,但是现在,就连现代科学的中心也可能受到迷信和野蛮行为的波及。”pJ

正是由于科学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有了紧密的联系,使得科学家深刻认识到他们的科学工作并不终止于实验室,从而开始关注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关系,思考各种影响科学事业发展的因素。1936年,英国促进科学协会布莱克普尔会议把“科学和社会福利”当作它的课题。英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作为一个科学家团体,最先主张把科学惟一用于建设性目的。1937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委员会在决议中

明确表示把研究科学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当作它的一个目标,同一年,科学联合会国家委员会成立了关于科学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国际委员会。科学家们不仅开展了各种积极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出现了许多朝气蓬勃的讨论小组,试图认识科学的本身的发展、科学与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作为一个科学家的美德赋予科学家责任的范围等等。30年代,科学家的这些讨论结果导致了许多相关的专著出版,其中最重要的是贝尔纳著的《科学的社会功能》,它对提高全世界科学家对其社会责任的认识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个时期,科学家所关注的“社会责任”除了科学本身的利益和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外,还有科学和科学家面临战争所应有的态度。战争向科学和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屈从于政治家的淫威,甘做政治家的鹰犬还是服从于社会良心和道德责任的召唤用科学保卫和平。在希特勒纳粹主义残酷迫害犹太人科学家并威胁到世界和平时,国际和平运动科学委员会于1936年在布鲁塞尔讨论了科学家在战争形势面前所应有的社会责任。讨论主要围绕着科学家参与战争和备战工作的问题,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看法:一些人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科学家没有必要过问自己工作的后果,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参加这类活动;一些人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参加战争或者备战工作;另一些人数较多的科学家则强调视战争的目的而定。尽管意见存在着分歧,但是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把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看做是科学应有的责任。1934年在英国,大约有80位科学家组成了剑桥反战小组,举办了多次会议和研究小组,讨论战争的原因,特别是讨论科学家能采取何种措施来保卫和平的问题。1936年,一些英国科学家急切地来到巴黎,与朗万之、约里奥一居里等法国科学家讨论“科学家能做些什么”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组织一个科学家的国际组织,来敦促科学正当地应用于建设,反对危害人类的倾向。这些讨论,直接促成了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建立,但是,协会的正式成立,却是1946年战后的事。【20】

2.2.3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尖锐地突现出来,并使得科学共同体对其“社会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当战争正式爆发后,大多数同盟国方面的科学家很快都参与了军事武器的研制,特别是制造原子弹的工作。英国物理学家伯霍普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在曼哈顿计划执行期间,开始,有人异想天开,希望会由于某种原因如发现一些根本性的毛病而中止正在大力发展的核武器。后来,当看到肯定会成功地制造核武器时,一些人又聊以自慰地空想,希望那些对生产核武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家能对使用核武器具有决定性的发言权。但是,严格的保密制度控制着科学家的言行,并且事情并未按这些科学家的期望进行。在政治家的谋划下,原子弹最终以其难以置信的毁灭力量攻击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科学家在政治家眼中仅仅是“智囊人

物”,是因为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新思想和新发明的工具。

芝加哥一些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对人类已进入核时代的意义早有洞察。他们以弗兰克教授为首草拟了一个报告,警告政治家说,如果真的使用核武器,那么对今后持久和平的建立就构成巨大威胁。尽管弗兰克报告中的警告没有引起政治家的重视,但使科学家,特别是参加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强烈意识到他们应负的社会责任。由于原子弹的使用,许多科学家在伦理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于是,科学家中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许多从未想到过要参与政治活动的人,开始成为核能和平利用政策的影响者。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多数美国科学家的努力,成立了致力于将科学发现用于建设目标的团体_‘‘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和“科学的社会责任协会”。另外一个成果,便是创办了《原子科学家通报》杂志。自1946年以来,这份杂志一直定期出版,拥有广泛的读者。它成功地提出了种种科学家和社会的问题,如关于核武器、裁军和科学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等,这不仅影响了科学家,还影响着政府、工业界、知识界以及其他社会人士。【2l】

2.2.4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和平运动是科学家对其社会责任的觉悟的总爆发

二战结束之后,氢弹的研制成功,大国之间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使得世界和平又受到了严重威胁。科学共同体对科技成果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军事目的,特别是原子弹和氢弹造成的恐怖普遍感到担忧,也更进一步意识到他们对维护世界和平所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感早在战争结束之初就表现出来。1946年7月,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14个国家科学家协会的代表和观察员在伦敦举行首次聚会,成立了世界科学家协会。明确地把充分利用科学,促进和平和人类幸福作为协会的宗旨。这是第一次世界性的科学家组织会议,也是第一次世界范围内讨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会议。但是,科学共同体发起并参与大规模的维护世界和平运动主要是50年代。

195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52位世界级科学家聚会博登湖畔,联名发表了《迈瑙宣言》。其中写N-“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生活之路。但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这个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宣言呼吁所有国家“自动放弃使用武力作为政治中的极端手段”。同年7月,爱因斯坦、罗素等十位科学家联名发表宣言,呼吁各国科学家行动起来反对核战争。这个宣言导致1957年召丌了关于科学和世界事务的第一次帕格沃什会议。这次会议有10个国家的22位代表参加,一致认为:“科学家除了他们的本职工作之外,最大责任就是竭尽全力来防止战争,帮助建立一种持久的、广泛的和平。他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公众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了解科学的破坏性和创造潜力,还要寻求一切机会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形成。”会议提出了“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而发展科学技术,“合理利用”科学成

就等1l项要求。

1958年,有70位著名的科学家在第三次帕格沃什会议发表宣言,即著名的“维也纳宣言”,明确指出科学事业的意义:由于科学家具有专门的知识,使科学家们能够预见到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危险性,并能清楚地想象出同自然科学发展相联系的远景。科学共同体在这方面对解决我们时代目前最紧要的问题是具有特殊的权力,同时肩负着特殊的责任,科学家有责任考虑到科学给人类提供的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可能。

在这些世界性的科学家反核活动中,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纳斯・鲍林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代表了科学家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强音。从1954年鲍林就认真地考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1958年他和妻子一道征集了世界各地11000多名科学家的签名。并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递交了一份请愿书,力诉核试验的危险性并要求立即阻止任何试验。同年他还出版了《不要再有战争》一书。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详细揭露了核试验本身对全球大气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以及一旦用于战争而会带来的毁灭性的恶果,号召世界一切旗号正义与和平的人尽一切可能去阻止它。在回顾自己的研究生涯时,鲍林说:“如果我关心控制癌症和心脏病是为了让人们免受痛苦之折磨,从而过一种健康而长寿的生活,那么我们必须同时要关心他们不在战争中被杀害或被致伤致残”。【8】

2.2.5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科学共同体提出了新的“社会责任"问题

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与此同时,也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引起了许多关于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应用的后果的争论,这些争论无一不牵涉到新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与以往相比科学共同体关注的焦点并不仅仅限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而在于科学技术本身所隐含的社会后果。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的思考,不是发生在技术形成和应用之后,而是在某种技术发生之初或之前就开始了。这反映了科学家们比以往在更大的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使命,也比以往更多地参与了社会的发展。

新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关注的问题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基因工程、医疗、饮食到发展工业、治理环境等。在许多争论中,发生在70年代的DNA基因重组争论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心的典型表现。这次争论最初的主题是重组DNA技术是否会引起“生物危害”。当重组DNA实验刚刚起步时,一些分子生物学家就敏锐地意识到在理论上存在这种潜在的危险性。在1971年的长岛冷泉港实验室讨论会,以及1973年6月戈登核酸会议和1975年的第二次阿斯拉姆国际会议上,分子生物学家讨论了生物技术可能导致的危害,并进行了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争论的主要结果是科学共同体对其研究进行“自我约束”。但是,科学共同体的争论引起了

重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科学家}{:会责任问题的演变过程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些地方政府和立法机构试图对DNA基因重组研究进行“法律上的控制”,这样,科学共同体又掀起了一场“反法律控制行为”的斗争。瞰】

这长争论的意义还在于科学家自觉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整个人类的利益联系在起来,积极地对其研究进行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上的评估,自觉地控制自己的研究行为,并对未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巴西圣保罗大学所召丌的有关科学、科学家和容忍的国际研讨会币是这种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延续。当时有来自拉美、北美15个国家的近130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引起激烈辩论的主题是t在科学上,可容之处在哪里终结,而不可容之事又从何处开始?科学家作为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同时也作为社会公民,是否对重大工程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丌发应用负有特殊的责任?如果有,这种责任的性质是什么?科学家应该向谁负责?向他们所属的政府负责吗?虽然这些问题目前还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答案,但它的提出触及到科学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表明科学家已经对其专业角色与社会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有了深入的思考。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中可以看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当科学的社会影响成为某种社会问题时,才有可能和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的科学和社会条件下,科学家所关注的社会责任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同时,“社会责任”问题是由活跃在科学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所提出来的,是科学家本身的自觉意识,正如巴伯所指出的那样,“因为我们对科学的社会后果的认识不断增加,所以最近在所有方面都出现了对于我们所谈到的科学的社会责任的关心的扩大与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和觉悟,它不属于一个确定的科学活动规范的范畴,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以将之生硬地塞到默顿的“科学活动规范”的框架中去。20

重庆大学硕t学位论文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

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

3.1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3.1.1大科学时代的来临

现代社会j下经历着由“小科学”向“大科学”的转变,J下如D・普赖斯所言:“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有力使人们以一种‘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4】

在小科学时代,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科学而科学”,科学家所承担的责任基本上来自科学建制内部所施加的责任即科学责任。默顿所提出的维系科学共同体的四条精神气质一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基本也是在科学责任的范围内,其目标无非是促进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要尽力使科技为人类谋福利,把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向社会公众宣传科学成果使用中负面影响及防范建议,积极引导科学知识的正确应用,以全人类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及文明繁荣为己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科学家从事科研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它不但能激励科学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就是对于维护科学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积极运用科技新成果,客观、公正、负责地向公众揭示当代科技的潜在风险,自觉地运用伦理价值规范和伦理精神制约科研活动,是科学家责任的核心内容。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社会组织的程度越来越高。科学工作曾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事业,游离于研究机构之外,然而现在却成为主要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决定性的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科学研究活动以前只是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的业余活动,现在则和其他活动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科学研究活动在按照政治模式组织起来的机构中进行,有其明确的科研规划,而且这种规划并不是由纯粹的科学的动机来支配,也不是为了解决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问题,它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特别是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所有国家极为关注的政治因素。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有的国家都在制定科技政策和建立相应的国家机构。科学研究同趋集中,并越来越被置于国家的控制之下。在这种情形下,根本无从谈起科学的价值中立,理想主义科学观真的只是一种“理想”。

当今科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技术革新与科学研究有着越来越深刻、紧密的联系,技术越进步,这种联系就越明显。从科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开始的时候科学理论总是落后于技术革新,

到后来科学理论却远远超前于技术革新,如热学理论就落后于蒸汽机的发明;而如原子能的发现及其利用就是如此。也

2l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就是说,现代技术的特征是与科学理论有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加强,科学的进步部分地依赖于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并且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时间跨度也日益缩减。“科学与技术相互作用的本质:一方面是技术对于实验的不可或缺的贡献,尤其是在那些探索工作超出了人类的尺度和人类信息手段的领域;另一方面是,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结合于技术实践中,从而使之达到越来越高的合理地控制自身操作的水平。”【23】但是,让・拉特利尔同时也强调这种相互作用并不能抹煞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他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力图构造解释和预言系统”,而技术的根本问题却在于“干涉事件的进程,或者是预防某种状态的发生,或者是造成某种不能白发出现的状态”。也就是说,“科学的目的在于推进知识的进展,而技术的目的则是改造特定的实在”。【24】可他最终认为科学与技术组成了一个自组织系统,一个超级结构:“这个超级结构在这种意义上是自组织的,即它自己构成自身,并在自身功能的基础上分化,它以自身的内在源泉来利用它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利用它自身内在的不平衡。在这种意义上它又是自我取向的,它决定自己的演化方向。”【24】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自组织的超级结构自我构成、自我演化,本身已经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再在科学与技术之间作出区分似乎就是多余的了。从它们构成白组织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为二者已经融为一体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再区分科学与技术,认为科学是与价值无涉的,只有技术才直接产生物质价值、经济价值和其他社会价值,因而价值论尤其是伦理价值不应渗入科学之中,就是无意义的了。

3.1.2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凸显

科学技术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创造活动和精神创造活动,其最高宗旨是是为我们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把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归功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和作恶的巨大可能性。核能的和平利用可以产生巨大的能源,而核武器又足可以把地球毁灭;生化医学技术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但又可以制造和传播病毒,致人于死地。马克思早就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件事物都好像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

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无庸争辩的事实。”【l8】李克特也认为“现在,科学与社会中急剧变化的环境使得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变化的一个源泉,是科学家和其他的人普遍认识到科学知识的滥用可能会产生势不可挡的灾难性后果。”【25J科技人员对科学技术导致的消极后果是否应该负责?科技人员必须顾及自己行为可能的后果,必须面临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二重性,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亦可为人来带来灾难。是趋利避害,还是趋害避利?这其中就取决于科技活动的主体一科技人员,因此科技人员必须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来规范和制约。

3.2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提出的哲学背景

3.2.1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科学兴起之初及其后相当长的时间,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并不紧密。19世纪40年代,当英国学者惠威尔(w.Whewell)首创“科学家”一词时,科学家还被普遍认为是离群索居、躲在小楼里只知同瓶瓶罐罐打交道的怪人。至今,科学家还常被人视为“外星人”和“象牙塔”中人。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中的责任与伦理常设委员会”执行主任凯・艾弗斯(K.Evers)写道:“曾几何时,人们认为科学家在他们工作中,能够象外星人一样与人类事物的其他内容完全隔绝。在他们的信念里,真理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的合法目标。至少,这是人们经常描绘的传统的关于科学的形象。”艾弗斯称此为“传统的象牙塔”。①确实,科学家传承这样的传统:只管研究,而不管科学成果的应用,不考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一个说法颇为形象:科学家如果关系成果的应用,那就“脱下了科学家的帽子”。他们认为,应用科学研究成果,那是政治家和企业家们的事,根本用不着科学家去关心。【26】这种传统当然有其重大的历史理由,今天从总体上看尽管已不合时宜,但并不排除少数关在“象牙塔”的科学家,专心致志,潜心于自己的研究。

从学理上看,18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关于“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两分,以及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也切断了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众所周知,康德说过一段名言:“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27】尽管头顶美丽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都能唤起我们强烈的心灵震撼,但它们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属于自然领域,是“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一个属于道德领域,是“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哲学(即科学)。凯・艾弗斯:《科学伦理:一项社会政治挑战》,载《科技伦理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Ng,Ji科联中团委员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主要探究外部的自然事物,以事实判断的形式出现;道德哲学主要探究内心的道德情感和人们的道德行为,以价值判断的形式出现。

显而易见,这样的两部分是有根据、有道理的,对于人们区分科学与哲学,并且用不同的方法去加以研究和评价很有帮助,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不过,如果推向极端,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截然对立起来,那就失之偏颇。

萨顿(GSarton)是科学史研究的权威学者,他创办并主持著名的科学史杂志《艾西斯》(Isis)。他通过科学史研究,特别是对德国一些科技专家二战期问行为的考察,提出了一个尖锐而深刻的问题:“人性的这样一种完全堕落怎么会发生在这个最文明的时代罩的一个最文明的国家呢?”萨顿的分析可谓是鞭辟入罩,他明确指出:“这些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自己的‘技术迷恋症’的受害者。”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特定情况下技术会排拒人道。正如萨顿所说:“技术专家可以如此深深地沉浸在他的问题之中,以致于世界上其他的事情在他眼里不复存在,而且他的人情味也可能枯萎消亡。于是,在他心中可能滋长出一种新的激进主义:平静、冷漠,然而是可怕的”。他们对技术的专注以及由此而来的麻木不仁和无知无觉达到那样一种程度,致使他们的精神对人性已完全排斥,他们的心灵对仁慈己毫无感觉”。显然,不能任由这种“技术迷恋症”泛滥,而必须用人性来制约和规范技术,使技术人性化,这也就是萨顿所主张的新人文主义或科学人文主义。他说:“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的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科学——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将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28】由此不难看到,萨顿实际上已经在呼唤科技伦理,倡导科学的真与人性的善相结合,我们应该公正地把首次从两种文化的角度提出科技伦理问题的荣誉归功于萨顿。

1959年,英国科学家和作家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发表轰动一时的讲演:《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在这一讲演中,斯诺明确指出存在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文学文化或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既是智力意义上的,也是人类学意义上。所谓智力意义,指的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象不同,精神成果也不同;所谓人类学意义,指的是两种文化由不同的群体(科学家和文学家或人文知识分子)所表现和体现。斯诺敏锐地觉察到,这两种文化的隔阂和对了太大、太深了、他尖锐地提出,一些科学家同传统文化的联系竟然如此之少,简直不LV,丰L节性地碰碰礼帽更过些。有的人甚至不读莎士比亚不朽的剧作,但却对文学家怀抱根深蒂固的偏见。文学家们呢,尽管他们常常自鸣得意地嘲讽科学家的无知,但他们却不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甚至不懂加速度这个物理概念,科学文化的素养差得可怜。斯诺说得好,“这种两极分化对我们大家说来都是损失。对于我们个人,对于我们社会都是损失。同时,还是实际应用上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损失。”【29】他还24

说,值得庆幸的是有迹象表明,“第三种文化”正在兴起。这第三种文化当然不再是两种文化分裂和对立的文化,而是交流和对话的文化。

3.2.2关于“科学价值中立性”的讨论

在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相信科学是价值中性的:科学知识(纯科学)不仅反映人类的价值观,科学活动的动机、目的仅仅在科学自身,不参与个人的价值,科学理论不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科学家不对其成果的社会后果负责。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那些由经验的语句组成,摆脱了主观和价值因素的能借助于数学公式和进行严格逻辑推理具有精确性概念和稳定实体的有用知识才是科学。于是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因素往往被排除在科学之外,科学被看作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客观知识,它不受价值的影响,也无善恶之分,是价值中立的。如马克思・韦伯视科学为工具理性,并从科研机构的科层制要求出发,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工具合理的行为,通过进行计算去选取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通过服从进而控制外在世界,因而他主张科学家对自己的职业的态度应该是“为科学而科学”,他甚至断言“一名科学工作者,在他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之时也就是对事实充分理解的终结之时”。【5】

“科学价值中立性”在某种意义上、某个特定范围内似乎可以成立。这种观点至今在学术界还有深刻的影响,并常常被用来作为拒绝考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的挡箭牌。这种论述在一百年以前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可,因为那时其负面影响表现得还不是很突出。但是,在今天“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一体化的大科学时代,科学在工业、军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科技在各国都已成为国家的行为,价值中立的纯科学思想的基础不复存在。“纯科学”概念已被相应的“基础科学”所代替,纯科学已不足以代替科学整体。现代科学己成为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家一般都从属于某个机构或组织,“为科学而科学”的清高和超脱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考虑科学的社会后果及自己的社会伦理责任。【2】

科学家已不再是一个社会的局外人,他们的科学研究已与社会紧密结合,他们不再被允许沉溺于他自己个人的嗜好。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科学家作为一个专家、顾问、发明家甚至决策者,已经成为一个中心人物了。这种科学的政治化已影响到一个科学家是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只管耕耘,不管收获,还是贡献于发展人类知识的伟大事业,亦或为雇主和薪会而卖力。“科学家对高尚目标的献身,保护了他的纯粹,捍卫了他个人的正直”。【6】这表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提到了议事同程,正确对待它对于每一位科学家来说是迫切的需要。

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社会后果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再也不能漠不关心。1945年原子弹科学家致美国战争委员会的报告就反映了科学家这种责任的思考:“过去,科学家可以不对人们如何利用他们的无私发现负直接责任。现在,我们感

到不得不采取更主动的态度,因为我们在发展核能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充满了危险,它比以往所有发明带来的危险都要大得多”,他们感到有责任“就因原子能利用而导致的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问题对公众进行科学教育”,并且相信,致力于民众教育,让他们广泛了解科学所带来的潜在危险性,是所有科学家的责任。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还在各种场合就科学家的责任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中著名的有1957年以来的帕格沃什会议,1975年的阿西洛马会议等。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在第十次帕格沃什会议上指出:“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生物学家或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的应用的后果究竟是使人们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在玩世不恭”。[30]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对重组DNA研究的潜在危险的讨论使科学家对其责任的范围有了新的思考,近年来,关于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讨论是这种思考的继续。然而,对科学研究,尤其是那些可能有潜在危险的科学研究是否该加以限制,人们对此仍有争议。现在,科学与社会中的急剧变化的环境使得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体系正在发生变化,科学家和其他的人普遍认识到科学知识的滥用可能会产生势不可挡的灾难性后果。尽管如此,由于科学家掌握了专业科学知识,他们比其他人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知识的可能应用前景,他们有责任去预测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和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由于现代的科学家不仅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作为社会精英,他们还经常参与政府和工业的重大决策,享有特殊的声誉,他们的意见受到格外的信任。

3.2.3责任伦理学的兴起

责任伦理最先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两篇著名演说中提到的。在《以政治为业》中,他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一切有伦理取向的行为,都可以是受两种准则中的一个支配,这两种准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并且势不两立。这两种准则从根本上互异,同时又有不可消解的冲突。两种行动的考虑基点,一个在于‘信念’,一个在于‘责任’。这并不意味着信念伦理就不负责任,也不是说责任伦理就无视心情和信念。不过,一个人是按照信念伦理的准则行动——在宗教上的说法,就是‘基督徒的行为是正当的,后果则委诸上帝’,或者是按照责任伦理的准则行动——行动者对自己行动‘可预见’的后果负有责任,其问有着深刻的对立。①’’

对韦伯的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我国学者苏国勋给予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信念伦理主张,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在于行动者的心情、意向、信念的价值,它使行动者有理由拒绝对后果负责,而将责任推诿于上帝或上帝所容许的邪恶。责①韦伯认为:指导行为的准则,町以是信念伦理(Gesinnungsethik),也可以足责任伦理(、研柚t、Vortungscthik)。

重庆人学硕七学位论文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任伦理则认为,一个行为的伦理价值只能在于行为的后果,它要求行动者义无旁顾地对后果承担责任,并以后果的善补偿或抵消为达成此后果所使用手段的不善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信念伦理属于主观的价值认定,行动者只把保持信念的纯洁性视为责任;责任伦理则要求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行动者审时度势做出选择,因为他要对行为后果负责。∽

由上可知韦伯是从宗教和政治的角度谈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的,宗教一般倾向于信念伦理,而政治则需要责任伦理。对此约纳斯在《责任伦理》的注释中也作出了总结。约纳斯认为传统伦理学有主观伦理和客观伦理,而韦伯的这一组概念不属于这个范畴。信念伦理只是单纯地追求一个客体,这客体是绝对的,追求者只期望成功,无论代价多高,即使冒失着失败的风险也要去尝试。责任伦理则要考虑结果、代价、机会等,而从来也不会谈论那些无法实现的对共同体有害的目标。但是约纳斯认为,尽管有这样的划分,韦伯还是没有脱离信念伦理的窠臼,因为归根结点,二者的区别不过是“激进温和的政治家,只知追求一个目标和知道在众多目标之I’日J求得平衡的人,或者孤注一掷和转移风险者之间的区别”。【8。7】因此韦伯在责任伦理方面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或者为伦理学丌拓了崭新维度的责任伦理究竟是谁最先提出的呢?我国学者甘绍平指出,责任伦理学最初是在德语区形成的,德国哲学家伦克(HansLenk)最先提出这样的观点,对责任伦理学做出了最大贡献的首先是约纳斯,其次是伦克与美国学者雷德(JohnLadd)等人,匹西特、舒尔茨、帕斯莫尔、比恩巴赫尔(D.Bimbacher)等,也都以各自的方式为责任伦理学的建构作出了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约纳斯研究中心负责人伯勒教授试图把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与约纳斯的责任伦理学综合起来,以期构建一种“适合高科技市场社会的对话伦理学”。

责任伦理学不仅在哲学、神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强烈地激发并推进了当代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探究,从而引起了广大公众的共鸣。“因为责任原则应当说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复杂课题的最适当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而责任伦理这一概念,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当代社会在技术时代的巨大挑战面前所应有的一种精神需求与精神气质。一句话,责任伦理之所以能够超越学术范围,引起广泛的重视,就在于它适应了时代的精神。”

3.2.4价值理念和规范要求是承担责任的依据

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科学家,不仅其认识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而且其行为也都受着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角色的等各种社会规范的现实约束。这些社会价值理念与规范就是其承担科学责任与社会责任的依据。①苏国勋:《完整的马克斯・韦伯》,广两师范人学fl;版社的书们文集——序。27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3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依据

首先,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在先现象与后现象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必然联系,而科学家的行为与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行为后果与其应承担的责任之问都存在着因果联系。“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2】

其次,作为为实现特定社会政治经济目的而培养和成长起来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思想政治上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不仅要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服务,而且要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作表率、贡献力量。此乃其承担责任的社会思想政治和制度依据。

再次,作为国家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而且还可能享有一些诸如“继续接受教育、职务技术成果利益分享和特殊工作津贴”【3I】等特定权益。然而,权利的取得与享有是以履行相应的义务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其行为既不能免受对所有公民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般法的制约,也不能摆脱一些特别法(此指高科技领域的专门法,如原子能法、电信法等)及特殊法规和政策的束缚,与普遍公民相比他们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我国科技进步法第44条规定,“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完成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此乃其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角色,无论是在独立还是在与其他科学家合作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时,其行为不仅要遵守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念,而且要遵循科学共同体的技术规范和科学家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等。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提出了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①四个基本规澍32J。这些规范与后来发展的首创性或独创性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等一起,共同对科学家的行为加以约束。此乃其承担科学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社会学与伦理学依据。

∞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公有主义(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精神(o唱anizedskepticism)

重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4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

4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

4.1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家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明显增值并广泛扩散。作为一类特殊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科学家,不仅其认识受着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其行为也受着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角色的等各种社会规范的现实约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4.1.1正确把握研究方向,使科学造福人类的责任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一点就是把握好自己的研究方向,使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活动成为一项造福人类的事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危害人类。科学的这种双重效应,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而同益凸显。纵观20世纪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高度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科学及其成果的滥用也确实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由于科学具有双重效应,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社会要求科学家都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仅仅与纯粹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有关的群体,而这恰恰是正是科学界较为流行的错误观念。对此,贝尔纳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他说,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超脱世俗的东西的传统信念,看起来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幻想,而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则是一种可耻的伪善,不过人们向来就是要我们这样看待科学的。科学家首先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无论其科学研究的过程,还是科学成果的应用,无不与社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家作为专业群体和智慧的群体毕竟掌握专业知识,在科学问题上要比一般公众或外行人具有更为专业的判断力,尤其是那些从事由发现向实际应用转化工作的人们,更有责任去预测和评估其工作的实际后果。科学家掌握有比其他人更准确、全面的科学知识,能更准确、全面地预见这些科学知识可能的应用,有责任去评估有关科学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他们有责任防止违反道德的科学研究或产生不良影响的科学应用,保证科学思考的成果造福人类,保证科学研究不至于损害人类,特别是人的尊严和权利,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保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善大于恶,而不致成为祸害。

4.1.2弘扬科学精神,抵制伪科学侵蚀的责任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昌盛的时代。科学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富裕,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的变革。但也就是在这29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4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样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伪科学也同样盛行,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和人类文化的衰退。应该看到,伪科学的流行有其社会土壤,在其传播过程中,权威效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地位较高的或特殊的权威者的意见比一般人的意见更容易成为群体的集体规范与见解,伪科学往往会利用他们来支撑门面,挡驾庇护和达到传播效果。科学家在群众中拥有较高的威望和权威,较易被伪科学所利用。因此,科学家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己识别真伪科学的能力,防止被形形色色的伪科学所利用。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产生了众多的学科,并且知识更新的速度愈来愈快,一位科学家往往只在他所从事的和熟悉的范围内是专家,对其他领域可能知之不多,甚至是小学生乃至“科盲”。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常会把信赖科学同信赖科学家等同起来,在有关科学的是非面前,常常听从科学家的意见,由科学家来裁决,而科学家在对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或领域进行表态时,就极易被伪科学所利用。因此,科学家也要对自己进行科学普及,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注意弘扬科学精神,因为伪科学的传播和泛滥与违背科学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接受科学观念,具备科学精神,远比了解科学知识本身困难得多。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中所遵守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规范,包括理性信念、普遍主义、有组织的怀疑精神和感情中立原则等,它通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体现出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敢于实践、独立思考、尊重证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科学的完整内涵。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为人类提供了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手段。可以说,科学精神的迷失是伪科学流行的深层原因之一。由于公众和科学界对科学精神缺乏深入的认识,使那些明显违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伪科学活动没能受到应由的抵制。

4.1.3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使知识普惠公众的责任

目前,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一年一度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国民素质被列为重要指标。该组织1996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明确地表明: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力已经从原来的产品竞争、加工竞争和结构竞争转向国民素质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型的劳动者将成为新时代建设的主体。因此,提高国民科技素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提高国民的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科学普及活动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家及普及工作者的努力,能够促使公众增加对科学与技术本质的理解,让公众认识科学与技术的社会意义,以及了解科学与技术对人类其他活动的相互影响,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科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不可能人人都有能力和条件去从事科学工作。科学家必须认识到,科学的宗旨就是造福民众,而反过来民

众也是发展科学之本,缺乏民众的支持,顺利发展科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向民众普及科学不仅是科学家的传统和责任,更是发展科学所必须的活动。

因此,在新世纪,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进程中,中国当代科学工作者的重大社会责任之一,就是唤醒公众的科技意识,全面推进科学文化。通过科学普及,尽可能地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形成弘扬科学精神,遵循科学方法,参与科技实践、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成果应用意识、科技先导意识、尊师重教意识,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动员民众参与到各种类型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去。

4.1.4加强与新闻界合作,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

在科学家、政府与公众之间,还有一个重要角色一新闻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使用的广泛性和传播速度的瞬间变化以及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使新闻界在影响科学家的活动、政府的行为以及公众的态度上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伦理上讲,科学界的责任是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特别是后果之类的事情:新闻界的责任是不使用修辞手法地原本转述事实的真相;科学界和新闻界应良好合作,以影响政府的行为,引导公众的舆论和态度,并发挥科学普及的作用。以克隆研究为例,“克隆羊”诞生后,全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述,其中不乏失实和夸张的成分。结果,使公众的注意力没有放在对克隆技术本身及其作用的理解上,而更多地关注到所谓的“克隆人”问题。可以想见,这对克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多莉风暴”留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其中之一便是,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科学发展和科学普及中应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地位和怎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用。陈敏章指出,国内外对“克隆人”的议论沸沸扬扬,主要是对克隆的含义不理解。要利用这个好机会加强宣传,使大家知道克隆、基因是怎么回事,真正理解克隆对自然界,对生物学的正面效益,而不要过多地渲染“克隆人”等问题【331。事实上,大力普及有关克隆的知识,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克隆的概念,公众才会更好地支持包括克隆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实已经表明,大科学时代也正是“公众科学时代”,社会各界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应为适应这一变化做一些准本。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当然也应担负起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J下确影响和引导公众思想和社会舆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4.1.5确保科学“可持续性发展”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目前的决策不应该对保持或改善将来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永续发展。

目前,科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它还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因此,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近代以来,特别是在二战之后,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和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规模的空前扩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人类越来越面临环境与发展的难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由于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在可持续研究领域要注意清洁工艺、节能技术、生态农业、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等。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对我们的后代负责任,要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负责任。

4.2科学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有没有社会责任感是两回事,科学家的责任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没有责任感,便无所谓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但从现实的观点来看,科学家在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方面不尽人意。事实上,正是因为一些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对社会责任仍处于社会无意识状态,把自己完全封闭在狭隘的专业领域罩,没有走出象牙塔,关心社会政治、关心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和出现的社会效应,才使得科学技术、科学家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工具,从而导致科学负面效应的普遍泛滥。科学家必须改变这种社会无意识状态,唤起社会责任的热情,培植社会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变科学家对社会责任的无意识状态

现实中并不是每个科学家都意识到“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因为“脑力劳动的不幸的专门化,这就造成了一种对政治和人类问题的盲目无知。”

现当代科学向纵深方向发展使科学家脱离“生活世界”成为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门自然科学知识深度尚处于普及性层面,而现代科学时期,自然科学知识变成相当专门化和专业化,科学的每一细小分支足以消耗一个人的毕生精力。例如,现代生物学已经广泛运用现代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概念和实验技术,变成一般公众难以理解的艰深的专业知识了,隔行如隔山绝不是什么神话。科学的32

高度专门化和专业化,有可能使科学家脱离“生活世界”,走进学术或技术的象牙塔。他们只关心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而不是了解带着所有根和分枝的活生生的知识之树,殊不知没有这棵树,这些果实就不能产生,更不要说看到培育知识之树生活相关的土壤、养分、空气和阳光。这么一来,下面的情况似乎顺理成章:“因为科学的进步已驱使大部分科学家越来越远地偏离了他们内心的堡垒,离丌他们的天堂,去从事更加专门和更加技术性并且其深度日益增加而领域却同益狭隘的研究。从广泛的意义来说,许多科学家已经不再是科学家,而成了技术专家和工程师,要不然就是行政上的实际管理者和操作者,或者在商业上的精明能干者和会赚钱的人”,“技术专家可以如此深深地埋头于他的问题之中,以致在他的眼中世上的其他事似乎并不存在,而且连他对做人的兴趣也可能索然无味了。然后,在他那里可能助长一种新的类型的激进主义——平静的和冷酷的,然而是可怕的。”这种疏离人文关怀的严重后果就是淡忘了社会责任。

对于科学家由于脑力劳动专门化而造成对政治和人类事业的冷淡态度,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具体的做法是科学家走出象牙塔,投身到人类正义事业洪流中。爱因斯坦说:“有思想的和有责任感的人们,应当通过一种耐心的政治启蒙过程同这种坏事情斗争。”

第二,发挥国际的科学家组织的作用

工人组织起来形成团体,在保卫他们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取得了某些成就。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就是力量,科学家应该学习工人的这种做法。首先,科学家之间团结起来,会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正确体现提供可能和保证,“通过组织和集体的行动,并且应当尽力保护他们自己和社会,不使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受到任何组织侵犯,并且他们应当在这方面永远保持警惕。”其次,科学家组织起来,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且是为了全社会的利益,从“应该为我们国家做什么”转变为思考“为了更大的世界共同体,我们的共同体必须做些什么”,科学家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抛弃狭隘的民族利益,表现出一种对整个人类以至整个世界和宇宙的关怀。爱因斯坦在1915年写道:“我多么想把我们处于不同‘祖国’的同行们团结在一起。这个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小集团不就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去认真关怀的唯一‘祖国’吗?难道他们的信念竞要仅仅取决于国境这个偶然条件吗?”再次,科学家组织起来,建立协会,通过它对科学家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讨论,能帮助个人澄清自己的思想,决定自己的行动。同时,鉴于科学及其运用的复杂性,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避免和防止科学有害的负作用产生时,可以通过科学家组织进行有效的辩查和监督,以早同预报和消除这种负作用。而且,人们在按照自己的良心做事时会遇到困难也需要有大家的帮助。最后,科学家们建立各种组织形式,能产生舆论效应,保证科学家能够有机会参与各方面政策的制定和监督科学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4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及培养知识的正确利用。虽然科学家不应该同时是政治家,但是任何科学家都不应该失去人所应拥有的良心、善性、理智、热情和责任,不能把自己仅仅当作为没有人性、血肉情感的观察仪器和思维机器或分析机器,而是用自己的学识造福于人类。正是通过科学家协会,爱因斯坦积极主动地利用自己的巨大声望去唤起那些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履行自己社会责任的勇气和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抗击柏林教授们为军国主义行径作辩解的逆流,1914年lO月,爱因斯坦参与签名《告欧洲人民书》。虽然签名人数仅有4人,但它推动了反战知识分子于11月在柏林组成“新祖国联盟”,为的是尽快实现正义和平。1946年6月,爱因斯坦亲自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应急委员会”,支持创办杂志《原子科学家通报》。1955年4月,爱因斯坦逝世前一个星期,还签注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宣言《罗素一爱因斯坦宣言》。宣言导致了1957年第一次帕格沃什会议召开。爱因斯坦的榜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认真思考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这在科学界成为一种传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及其深入发展,科学共同体不仅要关注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还要关注科学技术本身所隐含的社会后果,其中以DNA基因重组争论最为典型。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P・柏格森教授为首的科学家自愿推迟基因重组实验,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和尊重、爱戴。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启动,以及“多莉”风暴的出现,科学家自觉地对其研究进行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的评估,深入思考其专业角色与社会道德义务之间的冲突。这些所作所为,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迈向更加文明与进步的未来。

第三,参与政治生活

由于政治因素和军事目的的干涉,现实中的科学已经被打上政治化、商业化、军事化,几乎成为科学、社会“厄运”的根源。为了捍卫科学的J下当、合法地位,捍卫科学造福于人类的宗旨,科学家必须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回击各种违反科学造福人类准则的目的和行为。爱因斯坦说:“研究自由和研究结果在社会上能否有益地应用,要取决于政治因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不能以专家的身份,而只能以公民的身份来发挥他们的影响。它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科学家为了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有义务在政治上积极起来。”

正直高尚、对人类负有义不容辞责任的科学家,需要参与政治,培养起关怀人类广泛币义事业的责任心,为人类未来的文明与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5结论及进一步展望

5结论及进一步展望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在科学备受人们瞩目的今天,在科学家成为最受尊敬的人的时代,在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喜忧参半的时代,论述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系统的、详尽的理论阐述,说明了科学家为什么应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承担社会责任、为什么承担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及强化科学家社会责任感的对策问题。结论有三:

第一,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人们享受的幸福前所未有,可人们承受的压力、对生命的恐惧也史无前例。这种恐惧之最大因素是来自高科技方面的。科学家作为科学技术的化身,作为社会精英,作为最受人类尊重与爱戴的人当然对人类的幸福承担着最大的社会责任。这是科学家社会责任的特点和科学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第二,详细论述了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的客观根据:时代依据和哲学依据。时代依据:大科学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负效应的凸显;哲学依据: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关于科学价值中立性的讨论,责任伦理的兴起以及对科学家的价值理念和规范要求。

第三,从科学家自身和外在的社会环境方面详尽论述了强化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使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要求科学家对未来承担责任,慎重选择有利于人类未来的发展课题进行探索和开发,承担起对自然界的责任,承担起对人类整体和平发展、对人类共同命运与前途的责任。科学家应尽可能早地看到问题及其严重性,设计方案,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项。本文探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不仅是为了提醒科学家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今天,当科学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时候,我们希望见到一种景象是,整个社会包括科学家在内真正地联合起来,共同努力使科学成为谋求人类幸福、健康、安宁、和谐的一项最基本的事业,而不是异化为人们之间用来争夺物质财富、杀戮生命、谋求霸权和炫耀武力的工具。这即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致谢

致谢

又是一年毕业时,夏愈浓,透过明亮的窗,夜凉如水,而此时的校园,也在一片柔和的月光中。看到这熟悉的一切,才发现要离别时,心中竟是如此的不舍。

回首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酸楚。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脚踏实地。这篇稚嫩的毕业论文是我研究生学习的总结,还不是很成熟,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德昭老师。入学伊始,您就指导我阅读了大量的专业理论方面的书籍,加强理论修养。如果说我能在学问的道路上走上一段,那都有您的鼓励、帮助和爱护,您不苟言笑,但从不乏幽默,我总能从您那坚毅的目光和隽永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真挚的人格和力量,您的学问,学生“虽不能至”,但永远“心向往之”。

感谢徐小钦老师,您的人生境界、平易近人,您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面让我深受启发和感染,感谢您对我人生路上每走一步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您用自己拼搏的历程和磊落的人格教会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毅的挺立。感谢科哲系的杨长福老师、张礼建老师、何跃老师、黄斌老师、何兵老师、张丽老师,我从你们那学到的和收获的、会伴随我的一生,现实的理想主义和理想的现实主义都将教会我如何懂得热爱和感恩。

感谢我的师姐和科哲专业的同学们,你们对我的关心和鼓励我将永远珍藏在心底,和你们一起走过的这段路程值得我永远回忆和珍藏。

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无论我在多远的异乡,在我前进的路上,你们是我永远的归宿和永恒的支点。

感谢重大。当我三年前怀着陌生和抵触走进这所学校时,未料到重大给予我的,是快乐,是坦诚,是包容,是峰定,是收获,更是成熟。在漫漫的人生长路上,重大将是我永远“走不出的背景”,而我也将迎来人生真正意义上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陈莹二00九年五月于重庆

重庆人学硕十学何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l】

【2】瓦格斯乔大.朝着科技文化方向发展的伦理学[J】.哲学译丛,1984,(4).曹南燕.科学家与jr程师的伦理责任【J】.哲学研究,2000,(1).

[3】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4

【5】

【6】D・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北京: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马克斯-韦伯著,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M】.北京:三联15店,1998.伯纳德・巴伯著,顾听等译.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1.

【7】彭加勒.科学的价值[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8】

【9】刘人椿.在真与善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爱冈斯坦.爱冈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0]张碧辉,王平.科学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l】李醒民.科学的精神与价值[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2]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社,1981.

【13]赵红洲.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4]约翰・齐曼.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5】赵佳苓.科学家的角色与体制化[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6).

【16】关士续.科学技术史简编【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17]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徐少锦.科技伦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0】伯霍普.科学家的社会责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1】伯霍普.科学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2】朱静生.重组DNA研究:一场关于潜在的“生物危害”之争【J】I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4).[23】维也纳宣言:http://cqast.en/file/zyfiIe/1084959610.shtml

[24】让・拉特利尔.科学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5】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6]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一科学哲学导论[M】.J匕京:求实出版社,1982.

【27】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一匕京:商务印书馆,1960.

【28]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J】.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1984(4)

【29】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0】汉伯里・布朗著,李醒民译.科学的智慧:它与文化和宗教的关联[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8.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3l】曹吕祯.中国科技法【M】.上海:复旦人学山版社,1999.

【32】默顿.科学规范的结构[J】.哲学译丛,2000(2).

【33】林平.克隆震撼[M]一匕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34】默顿.科学社会学(全二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5】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36】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7】瑟乔・西斯蒙多著,许为民等译.科学技术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社,1996.

【38】方在庆.爱冈斯坦、德国科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6.

【39】奥特弗利德・赫费著,邓安庆、朱更生译.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

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0】魏屹尔、郭贵春.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及其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l】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2】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43】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4】何跃.人类的世界【M】.重庆:两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5】汉斯・约纳斯著,张荣等译.技术、医学与伦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6】刘堵王f}.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7】徐小钦.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8]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四川:四川人比出版社,1988.

[49]卡尔・米切姆著,殷登祥等译.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0]M・戈德史密斯.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5l】何祚庥.伪科学曝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2】莫里茨・石里克著.伦理学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3】C・P・斯诺.两种文化[M】.北京:生活・读’弦新知二联书店,1994.

【54】王大珩,丁光远主编.论科学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5】卢风.应用伦理学一见.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6】张成岗.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技术・现代性与人类朱米[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5.

【57】吴文新.科学与人性——科技文明的人类学沉思[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

【58】赵鑫珊.人类文明的功过[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59】齐格蒙・鲍曼著,张成岗译.后现代伦理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0】叶继红.“科学家”职业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责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2).

【6l】刘霁堂.科学家职业演变与科普责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8).

[62】刘霁堂.科学建制化过程与科学家科普责任演变[J】.科学学研究,2003,(6).

重庆人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莫少群.“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

杨小华.科学家社会责任之缺火探冈[J】.兰州学刊,2006,(8).

贾向桐,张立静.论火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求实,2005,(8).

蒋美仕,周礼文.论科学家的科学责任与社会责任【J】.科学学研究,2002,(1).

沈铭贤.科技伦理与两种文化[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11).

刁生富.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7).

肖德武.当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山东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任爱玲.科学家伦理责任的哲学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

千秀涛.试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中央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1).

陋№№№口朱勤,莫莉,王前.米切姆关丁科技人员责任伦理的观点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

究,2007,(7).

[73】朱葆伟.科学技术伦理[J].哲学动态,2000,(10).

[74】张德昭,陈莹.人科学时代的学术生态建设——从价值层面看《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5).

林坚,黄婷.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与社会责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孙孝科.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不是什么与是什么【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1).

口口p

p张德昭,袁嫒.塑造学术人格,培养人文情怀【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3).M・邦格.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J】.哲学译丛,1993,(3).

A・格鲁瓦尔德.现代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与实践意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7,(6).

干蒲生,雷毅.技术的报复——科技伦理与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J】.科学中国人,2002,(5).曹南燕.科学技术:蕴含价值的社会事业【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李侠,刑润川.论科技伦理主体与伦理责任的结构性火衡[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4).周志娟.科技负效应、科技的价值和科学家的责任[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

孟建伟.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及其根源[J】.山东社会科学,2004,(5).

沈铭贤.科技与伦理:必要的张力[J】.上海师范人学学报,2001,(1).

张德昭.解释模式的转换与后现代科学实在论【J].教学与研究,2008,(1).

哆隅哆隅HansJonas.TheImperativeof

1984Responsibilit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88】Sam.SchweberPhysic.community

vii.46(November1993b)andthecrisisinphysicaltheory[J].PhysicsToday

【89】JRDurant,GAErans,GPThomas.Tlle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J].Nature,1989.

Brey,newmedia[90]Philipandthequalityof

scientificlife【J】.spt,volume2,number2.ofMinnesota[91】RaphaelSassower.Techno

1997.angst[M】.Universitypress.Minnesota,

重庆人学硕十学侮论文参考文献

【92】Alang.Gross.The

【93】Donrhetoricofscience[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0.offM,JonasH,etc.NotCompassionAlone,OnEuthanasiaandEthics.HastingsCenter

ReportDecember2,1995,V01.25,Issue7.

【94】DonnelleyS.NaturalResponsibilities.Philosophy,Biology,andEthicsinErnstMayrandHans

Jonas.HastingsCenterReport,July2002.

【95】JohnFischer&MarkRavizza,ResponsibilityandControl:ATheoryofMoralResponsibility,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

【96】JoelFeinberg,DoingandDeserving:EssaysintheTheoryofResponsibility,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70.

重庆人学硕十学位论文附录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张德昭,陈莹.大科学时代的学术生态建设一从价值层面看《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科

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5.ppl01.104.41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研究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陈莹重庆大学

引用本文格式:陈莹 大科学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9


相关文章

  • 打造哲学话语体系
  • 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2年09月04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既是党和国 ...查看


  • 重读伽达默尔_科学时代的理性_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 2011年第1期(第13卷 总第 ...查看


  • 科学造假对社会的危害
  • 摘 要:随着科学的发展步入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化趋势愈演愈烈,科学对社会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重大,社会对科学的依赖和期待也越来越明显,公众和社会对科学产生了的越来越高的期望,与之相适应科学家就成为了 ...查看


  •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 课程名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 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 Society 主讲教师:蔡仲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所在院系:哲学系 联系电邮:[email protected] ...查看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的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行探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 ...查看


  • 哲学观:我们该如何对待哲学
  • 作者:刘福森 江海学刊 2011年05期 哲学观:不是知识,而是态度 研究哲学观,首先遇到的就是一个"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历史上每一个哲学家在讲自己的哲学之前,都首先要谈"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并且都认 ...查看


  • 坚持文化自信,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 2016年5月17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我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教育.这次重要讲话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为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是我国哲学社会科 ...查看


  • 207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1
  •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2072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 ...查看


  •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
  • 心理学报2007,39(1):184-190 ActaPsychologicaSinica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术 叶浩生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南京210097) 摘要随着经验实证主义的衰落,心理学迎来了后经验主义时代.在后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