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现将本次考试情况做出分析,以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对试题的分析
试题题量适中,知识覆盖面广,难度较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并且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概括与提升,既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特别考查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归纳与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成绩分析
本学期我共教四个班,成绩如表所示:
三、各课出题分布及知识点
第1课:宗法制特点、分封制特点及作用(1、2、33⑴题) 2课:郡县制作用(3题)
3课: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宋朝中央机构、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5、6、7题) 4课:内阁、内阁作用、军机处职能、宰相制度的废除(8、9、10、33⑵题)
5课: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作用
及局限性(11、12、13、14、34⑴题)
6课: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作用、罗马法的发展及影响因素(15、
16、17、35⑴题)
7课: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改革的背景及影响(18、19、34
⑵题)
8课:美国联邦制、总统选举、1787年宪法的原则及评价(20、21、34⑶题)
9课: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确立、1875年宪法内容—总统的选举、德意志帝国皇帝职权
(22、23、24题)
10课: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鸦片战争的影响(25、26题)
11课:太平天国运动背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27、28、29题) 12课:马关条约内容(25题)
13课:辛亥革命革命党人的民主精神、辛亥革命的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及意义
(30、31、32、35⑵题)
三、对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以高一6班为例) (一)选择题:
选择题总分48分,高一6班平均得分24分,得分率50%。错误率较高的题有:
第8题,该题考查内阁的地位及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地位的提升代表
着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19题,该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作用及时间。
第22题,该题考查内容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确立历程。需要学生在史实中进行
归纳总结。考查方式及内容较为抽象。不容易把握。 第26题,本题考查内容为鸦片战争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考查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于历史学科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第31题,本题考查内容为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状况及对民主精神的认知程度。内容较为
抽象,需要学生进行联系辛亥革命背景及革命后社会状况分析。 (二)材料题:
该题总分52分,高一6班平均得分14.1分,得分率27.1%。本题共有3小题,难度较大,
学生得分率较低。 第33题,该题考查对于分封制、秦朝、唐朝、明朝中央制度的理解与掌握。难度较小,得
分率较高。 第34题,该题考查:
1、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局限性,此小题考查内容较难,需要学生进行综合把握; 2、英国1832年改革的背景及影响,此小题需要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并最大限度的结合材料进行归纳总结,难度较大; 3、1787年宪法内容及评价,本题内容较为简单,得分率较高。总的来说,本题难度
较大,考查学生综合知识掌握能力。 第35题,该题考查:
1、罗马法的历程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得分率较低,难度较难。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及意义,本题内容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学生书本知识掌握不牢,得分率较低。 五、问题
1、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2、归纳概括能力及分析能力较差,不会举一反三 3、应用能力较差,答案不规范
四、对今后的教学启示
1、重视基础知识,夯实根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课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
2、要强调教学的严格化和规范化
注意加强课堂中学生的参与能力及知识点的记录,提高学生听课质量。 3、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历史的学习,对于历史纵横的联系能力较强,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系。 ① 横向,同时期的知识做好积累并且让学生学会进行横向的比较及思考;
② 纵向,不同时期同一类型的时间及历史知识,需要做好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深
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4、要因材施教
学生各个基础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力不同。
60分以上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强训练做题能力和知识的灵活使用能力; 50-59分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力争突破60分; 严格管理50分以下的学生完成日常学习任务。
5、培养历史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严格的学习习惯+学会思考及联
系比较,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现将本次考试情况做出分析,以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一、对试题的分析
试题题量适中,知识覆盖面广,难度较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并且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概括与提升,既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特别考查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归纳与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成绩分析
本学期我共教四个班,成绩如表所示:
三、各课出题分布及知识点
第1课:宗法制特点、分封制特点及作用(1、2、33⑴题) 2课:郡县制作用(3题)
3课: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宋朝中央机构、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5、6、7题) 4课:内阁、内阁作用、军机处职能、宰相制度的废除(8、9、10、33⑵题)
5课: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作用
及局限性(11、12、13、14、34⑴题)
6课: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十二铜表法、罗马法的作用、罗马法的发展及影响因素(15、
16、17、35⑴题)
7课: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改革的背景及影响(18、19、34
⑵题)
8课:美国联邦制、总统选举、1787年宪法的原则及评价(20、21、34⑶题)
9课: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确立、1875年宪法内容—总统的选举、德意志帝国皇帝职权
(22、23、24题)
10课: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鸦片战争的影响(25、26题)
11课:太平天国运动背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27、28、29题) 12课:马关条约内容(25题)
13课:辛亥革命革命党人的民主精神、辛亥革命的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及意义
(30、31、32、35⑵题)
三、对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以高一6班为例) (一)选择题:
选择题总分48分,高一6班平均得分24分,得分率50%。错误率较高的题有:
第8题,该题考查内阁的地位及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地位的提升代表
着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19题,该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作用及时间。
第22题,该题考查内容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确立历程。需要学生在史实中进行
归纳总结。考查方式及内容较为抽象。不容易把握。 第26题,本题考查内容为鸦片战争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考查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于历史学科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第31题,本题考查内容为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状况及对民主精神的认知程度。内容较为
抽象,需要学生进行联系辛亥革命背景及革命后社会状况分析。 (二)材料题:
该题总分52分,高一6班平均得分14.1分,得分率27.1%。本题共有3小题,难度较大,
学生得分率较低。 第33题,该题考查对于分封制、秦朝、唐朝、明朝中央制度的理解与掌握。难度较小,得
分率较高。 第34题,该题考查:
1、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局限性,此小题考查内容较难,需要学生进行综合把握; 2、英国1832年改革的背景及影响,此小题需要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并最大限度的结合材料进行归纳总结,难度较大; 3、1787年宪法内容及评价,本题内容较为简单,得分率较高。总的来说,本题难度
较大,考查学生综合知识掌握能力。 第35题,该题考查:
1、罗马法的历程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得分率较低,难度较难。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及意义,本题内容较为简单,但是由于学生书本知识掌握不牢,得分率较低。 五、问题
1、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2、归纳概括能力及分析能力较差,不会举一反三 3、应用能力较差,答案不规范
四、对今后的教学启示
1、重视基础知识,夯实根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课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
2、要强调教学的严格化和规范化
注意加强课堂中学生的参与能力及知识点的记录,提高学生听课质量。 3、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历史的学习,对于历史纵横的联系能力较强,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系。 ① 横向,同时期的知识做好积累并且让学生学会进行横向的比较及思考;
② 纵向,不同时期同一类型的时间及历史知识,需要做好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深
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4、要因材施教
学生各个基础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力不同。
60分以上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强训练做题能力和知识的灵活使用能力; 50-59分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力争突破60分; 严格管理50分以下的学生完成日常学习任务。
5、培养历史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严格的学习习惯+学会思考及联
系比较,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学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