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跟书的不一样,仅供参考)

鞭毛:鞭毛(flage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芽孢:

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是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它是活性污泥絮体和滴滤池粘膜的主要组成部分

菌落:菌落(colony)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一般为大批菌落聚集而成。 肽聚糖: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复合糖类 脂多糖: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脂多糖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溶菌酶 :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

支原体 :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原核细

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衣原体: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过去认为是病毒,现归属细菌范畴。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鸟类及哺乳动物。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肺炎衣原体。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真菌和其他三种生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又叫几丁质、甲壳素、壳多糖)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

酵母菌: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假酵母:不形成孢子 但主要通过出芽生殖来繁殖的称为不完全真菌, 但主要通过出芽生殖来繁殖的称为不完全真菌,或 者叫“假酵母” 类酵母

假菌丝:类酵母型真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子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称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为假菌丝。

黏菌:黏菌是一群类似霉菌的生物,会形成具有细胞壁的孢子,但是生活史中没有菌丝的出现,而有一段黏黏的时期,因而得名(slime

molds)。这段黏黏的时期是黏菌的营养生长期,细胞不具细胞壁,如同变形虫一样的,可任意改变体形,故又称为"变形菌"(荻原博光等, 1995),被归入和原生动物一样的生物界

卵菌:卵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许多植物病原菌,引起许多作物、花卉等发生灾难性病害

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裂解(释放)。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以上5个阶段而实现其增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反之则称为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值、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反之可连续完成的为烈性噬菌体。

裸露病毒:又称无包膜病毒,是最为简单的病毒体,仅由核心(core)和衣壳(capsid)两个部分组成

包膜病毒:

毒粒: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这种整合状态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它是繁殖和传递噬菌体本身遗传信息的一重要方式。这时的宿主就称作“溶原菌”。以“原噬菌体”的方式嵌存于宿主的DNA中,可随寄主繁殖,延续后代,“和平共处”,一般不引起细胞裂解。

原噬菌体:整合于细菌染色体DNA的噬菌体。

溶源性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溶源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菌称为溶源菌,或叫细菌溶源化,溶源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10-6)发生自发裂解,在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后,会发生大量裂解。

噬菌斑:即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透明小圆斑,或称负菌落

病毒效价:待测样品中病毒数量通常以单位体积病毒悬液的感染单位数目来表示(IU/ml),

称为病毒效价。

亚病毒因子:即亚病毒,含核酸或蛋白质侵染因子的一类简单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亚病毒因子

类病毒:类病毒所属现代词,指的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比普通病毒简单。

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碳氮比:是指有机物中碳的总含量与氮的总含量的比叫做碳氮比。一般用"C/N"表示

化能异氧微生物: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和碳源都来自于有机物,能源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TP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碳源直接取自于有机碳化合物。它包括自然界绝大多数的细菌,全部的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生长因子:是指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能调节细胞的各类活动与功能。生长因子通常充当细胞间的信号分子。 基团转位:主动运输方式,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基团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运输。

巴斯德效应: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这种抑制发酵产物积累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细菌沥滤(或细菌冶金):湿法冶金的一种。利用某些微生物(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有人认为是生物氧化作用),使矿石中的金属在水溶液中溶解出来,随后从溶液中提取金属的方法。

混合酸发酵: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的一些菌通过EMP途径将葡萄糖转变成琥珀酸、乳酸、甲酸、乙醇、乙酸、H2和CO2等多种代谢产物,由于代谢产物中含有多种有机酸,故将其称为混合酸发酵。

丁二醇发酵:

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

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Stickland反应:某些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作为碳源、能源和氮源。以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而氧化,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产能效率低,每分子氨基酸产生1个ATP。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成为灭菌。灭菌常用的方法有化学试剂灭菌、射线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和过滤除菌等。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培养基灭菌一般采用湿热灭菌,空气则采用过滤除菌。

消毒:指利用温和的物理化学因素抑制病原体繁殖的手段。消毒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防腐:通过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容易锈蚀的金属物品的,来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通常采用物理防腐,化学防腐,电化学防腐等方法。

同步培养:指使细胞的分裂周期为同步的培养方法。同步化方法的原理是在使所有细胞都处于大体相同的分裂周期的处理后,才使增殖同时开始进行。

营养缺陷型: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和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感受态:细胞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摄取DNA分子,并且不易被细胞内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解时所处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称感受态(competence)。

转化:是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该现象首先发现于细菌。

转导: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它是细菌之间传递遗传物质的方式之一。其具体含义是指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转导子:被转导的宿主细胞基因称为转基因、导基因或转导子,带有转导子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转导是天然的基因重组过程。 普遍性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而不同染色体片段中各个标记基因转导频率大致相同的转导则称为普遍性转导。

流产转导:

转导的DNA不整合到受体的细胞的染色体上,虽然不能继续复制,但仍能表达基因的功能的转导,最终将随细胞分裂而丢失,也可能出现单线遗传。

局限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是指在转导过程中,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

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也可以说只能使供体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以噬菌体为媒介转移到受体的转导作用称为局限性转导。. 高频转导:由双重溶源菌所产生的裂解物中,含有等量的λ和λdga1粒子,这就称HFT(高频转导)裂解物。如果用低m.o.i(感染复数)的HFT裂解物去感染另一个E.coligal-受体菌(不能发酵半乳糖的受体菌)的话,则可高频率地把它转化为能发酵半乳糖的E.coligal+转导子。这种方式的转导,就称高频转导。

部分缺陷噬菌体:具有噬菌体的正常形态,但不能引起寄主细胞裂解性感染的一类温和噬菌体的突变体。通常是由于切离失去了某种或某些噬菌体复制所必需的遗传功能而引起的。

完全缺陷噬菌体:指仅仅含有供体菌DNA的噬菌体

接合:是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有性生殖方法。交合时,是两个配子结合产生一个合子,而接合则是一度接合在一起的两个个体分离而成为与原来相同的两个个体。参与接合的两个个体称为接合体(conjug-ant)。例如草履虫

F质粒 :又称F因子、致育因子或性因子,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

准性生殖:准性生殖是指异核体(单个生物个体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也就是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同化作用:是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即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因为是把食物中的物质元素存入身体里面,故谓“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的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简单说,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异化正好相反把自己变成非己

氨化作用:又叫脱氨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产生的氨,一部分供微生物或植物同化,一部分被转变成硝酸盐。 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

微生物制剂。也就是说,一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微生态制剂”。由于其调节肠道之功效,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无论在婴儿,老人,还是新生畜禽可以防止和治疗腹泻,便秘。

益生菌: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污水的一类好氧处理方法。

降解性质粒:即带有降解基因的质粒降解性质粒是一种功能性的质粒,它可以降解一些不常用的物质,扩大细菌利用底物的范围,如烃类(石油)。因此,降解性质粒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处理那些难以分解的物质。,

外毒素: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

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

抗毒素:1、对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 2、能中和某种毒素的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血清。应用类毒素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可以预防疾病。

传染:现代医学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人和高等动物会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当这些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会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这个过程称为传染。

免疫: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

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动物血清等。既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其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半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它只有免疫反应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抗原。

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即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也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的产物 (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 ,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又称为抗原性。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抗原结合价:是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半抗原为单价抗原,表面常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抗原决定基,能与多个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

抗体:),(免疫球蛋白不仅仅只是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1-2] 。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新鲜血液中含有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称为补体。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类型分为三类,α-(白细胞)型、 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生物制品:是指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

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生物制品不同于一般医用药品,它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物质(如抗体)才发挥其功效,在人体内出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细胞介导免疫。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分类单元:是分类工作中的客观操作单位,有特定的名称和分类特征,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一个具体的属、一个具体的科、一个具体的目等

模式菌株:在给某细菌定名,分类作记载和发表时,为了使定名准确和作为分类概念的准则,以纯粹活菌(可繁殖)状态所保存的菌种. 血清型:根据免疫学原理,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据此可以鉴定不同抗原。在微生物学上,可以用来鉴定同种类微生物的不同型别,通常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出来,谓之血清型

系统发育树:名分子进化树,是生物信息学中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方法。通过系统学分类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所有生物的进化历史过程。[

微生物名词解释(跟书的不一样,仅供参考)

鞭毛:鞭毛(flage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芽孢:

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是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它是活性污泥絮体和滴滤池粘膜的主要组成部分

菌落:菌落(colony)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一般为大批菌落聚集而成。 肽聚糖: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复合糖类 脂多糖: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脂多糖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溶菌酶 :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

支原体 :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原核细

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衣原体: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病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过去认为是病毒,现归属细菌范畴。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鸟类及哺乳动物。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肺炎衣原体。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真菌和其他三种生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又叫几丁质、甲壳素、壳多糖)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

酵母菌: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假酵母:不形成孢子 但主要通过出芽生殖来繁殖的称为不完全真菌, 但主要通过出芽生殖来繁殖的称为不完全真菌,或 者叫“假酵母” 类酵母

假菌丝:类酵母型真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子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称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为假菌丝。

黏菌:黏菌是一群类似霉菌的生物,会形成具有细胞壁的孢子,但是生活史中没有菌丝的出现,而有一段黏黏的时期,因而得名(slime

molds)。这段黏黏的时期是黏菌的营养生长期,细胞不具细胞壁,如同变形虫一样的,可任意改变体形,故又称为"变形菌"(荻原博光等, 1995),被归入和原生动物一样的生物界

卵菌:卵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包括许多植物病原菌,引起许多作物、花卉等发生灾难性病害

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分为5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裂解(释放)。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以上5个阶段而实现其增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反之则称为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值、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为温和噬菌体;反之可连续完成的为烈性噬菌体。

裸露病毒:又称无包膜病毒,是最为简单的病毒体,仅由核心(core)和衣壳(capsid)两个部分组成

包膜病毒:

毒粒:是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一种完整的成熟的病毒颗粒,有固定的形态和大小,而且一般都有侵染性。[

原噬菌体: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这种整合状态的噬菌体称为原噬菌体。它是繁殖和传递噬菌体本身遗传信息的一重要方式。这时的宿主就称作“溶原菌”。以“原噬菌体”的方式嵌存于宿主的DNA中,可随寄主繁殖,延续后代,“和平共处”,一般不引起细胞裂解。

原噬菌体:整合于细菌染色体DNA的噬菌体。

溶源性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溶源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菌称为溶源菌,或叫细菌溶源化,溶源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10-6)发生自发裂解,在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后,会发生大量裂解。

噬菌斑:即噬菌体侵染细菌细胞,导致寄主细胞溶解死亡·因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透明小圆斑,或称负菌落

病毒效价:待测样品中病毒数量通常以单位体积病毒悬液的感染单位数目来表示(IU/ml),

称为病毒效价。

亚病毒因子:即亚病毒,含核酸或蛋白质侵染因子的一类简单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亚病毒因子

类病毒:类病毒所属现代词,指的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比普通病毒简单。

卫星病毒:是一类基因组缺损、需要依赖辅助病毒,基因才能复制和表达,才能完成增殖的亚病毒,不单独存在,常伴随着其他病毒一起出现。

碳氮比:是指有机物中碳的总含量与氮的总含量的比叫做碳氮比。一般用"C/N"表示

化能异氧微生物: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能源和碳源都来自于有机物,能源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TP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碳源直接取自于有机碳化合物。它包括自然界绝大多数的细菌,全部的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生长因子:是指具有刺激细胞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能调节细胞的各类活动与功能。生长因子通常充当细胞间的信号分子。 基团转位:主动运输方式,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基团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运输。

巴斯德效应: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这种抑制发酵产物积累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细菌沥滤(或细菌冶金):湿法冶金的一种。利用某些微生物(细菌)的生物催化作用(有人认为是生物氧化作用),使矿石中的金属在水溶液中溶解出来,随后从溶液中提取金属的方法。

混合酸发酵: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属的一些菌通过EMP途径将葡萄糖转变成琥珀酸、乳酸、甲酸、乙醇、乙酸、H2和CO2等多种代谢产物,由于代谢产物中含有多种有机酸,故将其称为混合酸发酵。

丁二醇发酵:

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

气中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Stickland反应:某些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作为碳源、能源和氮源。以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而氧化,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产能效率低,每分子氨基酸产生1个ATP。 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成为灭菌。灭菌常用的方法有化学试剂灭菌、射线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和过滤除菌等。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培养基灭菌一般采用湿热灭菌,空气则采用过滤除菌。

消毒:指利用温和的物理化学因素抑制病原体繁殖的手段。消毒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防腐:通过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容易锈蚀的金属物品的,来达到延长其使用寿命的目的,通常采用物理防腐,化学防腐,电化学防腐等方法。

同步培养:指使细胞的分裂周期为同步的培养方法。同步化方法的原理是在使所有细胞都处于大体相同的分裂周期的处理后,才使增殖同时开始进行。

营养缺陷型:指微生物等不能在无机盐类和碳源组成的基本培养基中增殖,必须补充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物质才能生长。

感受态:细胞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摄取DNA分子,并且不易被细胞内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解时所处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称感受态(competence)。

转化:是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细胞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该现象首先发现于细菌。

转导:由噬菌体将一个细胞的基因传递给另一细胞的过程。它是细菌之间传递遗传物质的方式之一。其具体含义是指一个细胞的DNA或RNA通过病毒载体的感染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

转导子:被转导的宿主细胞基因称为转基因、导基因或转导子,带有转导子的噬菌体称为转导噬菌体,转导是天然的基因重组过程。 普遍性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称为普遍性转导·而不同染色体片段中各个标记基因转导频率大致相同的转导则称为普遍性转导。

流产转导:

转导的DNA不整合到受体的细胞的染色体上,虽然不能继续复制,但仍能表达基因的功能的转导,最终将随细胞分裂而丢失,也可能出现单线遗传。

局限性转导:

局限性转导是指在转导过程中,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在转导过程中,如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

因,则称为局限性或特异性转导。也可以说只能使供体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基因以噬菌体为媒介转移到受体的转导作用称为局限性转导。. 高频转导:由双重溶源菌所产生的裂解物中,含有等量的λ和λdga1粒子,这就称HFT(高频转导)裂解物。如果用低m.o.i(感染复数)的HFT裂解物去感染另一个E.coligal-受体菌(不能发酵半乳糖的受体菌)的话,则可高频率地把它转化为能发酵半乳糖的E.coligal+转导子。这种方式的转导,就称高频转导。

部分缺陷噬菌体:具有噬菌体的正常形态,但不能引起寄主细胞裂解性感染的一类温和噬菌体的突变体。通常是由于切离失去了某种或某些噬菌体复制所必需的遗传功能而引起的。

完全缺陷噬菌体:指仅仅含有供体菌DNA的噬菌体

接合:是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有性生殖方法。交合时,是两个配子结合产生一个合子,而接合则是一度接合在一起的两个个体分离而成为与原来相同的两个个体。参与接合的两个个体称为接合体(conjug-ant)。例如草履虫

F质粒 :又称F因子、致育因子或性因子,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

准性生殖:准性生殖是指异核体(单个生物个体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细胞中两个遗传物质不同的细胞核可以结合成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这种杂合二倍体的细胞核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染色体单倍体化,最后形成遗传物质重组的单倍体的过程。也就是不经过减数分裂就能导致基因重组的生殖过程。

正常菌群: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对人类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y) 。 同化作用:是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即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因为是把食物中的物质元素存入身体里面,故谓“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的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简单说,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异化正好相反把自己变成非己

氨化作用:又叫脱氨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产生的氨,一部分供微生物或植物同化,一部分被转变成硝酸盐。 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

微生物制剂。也就是说,一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微生态制剂”。由于其调节肠道之功效,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无论在婴儿,老人,还是新生畜禽可以防止和治疗腹泻,便秘。

益生菌: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人体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污水的一类好氧处理方法。

降解性质粒:即带有降解基因的质粒降解性质粒是一种功能性的质粒,它可以降解一些不常用的物质,扩大细菌利用底物的范围,如烃类(石油)。因此,降解性质粒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处理那些难以分解的物质。,

外毒素: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

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 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如向人体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可以预防白喉。其他的还有破伤风类毒素、葡萄球菌类毒素、霍乱类毒素等。亦可把它们注射到动物体内用于制备抗毒素。

抗毒素:1、对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 2、能中和某种毒素的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血清。应用类毒素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可以预防疾病。

传染:现代医学指病原体从有病的生物体侵入别的生物体。人和高等动物会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当这些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会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这个过程称为传染。

免疫: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

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动物血清等。既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其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半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它只有免疫反应性,不具免疫原性,又称不完全抗原。

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即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也指抗原刺激机体后,机体免疫系统能形成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分子能与相应免疫应答的产物 (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 ,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又称为抗原性。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抗原结合价:是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半抗原为单价抗原,表面常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抗原决定基,能与多个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

抗体:),(免疫球蛋白不仅仅只是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1-2] 。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新鲜血液中含有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称为补体。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类型分为三类,α-(白细胞)型、 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生物制品:是指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

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生物制品不同于一般医用药品,它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物质(如抗体)才发挥其功效,在人体内出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或细胞介导免疫。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分类单元:是分类工作中的客观操作单位,有特定的名称和分类特征,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一个具体的属、一个具体的科、一个具体的目等

模式菌株:在给某细菌定名,分类作记载和发表时,为了使定名准确和作为分类概念的准则,以纯粹活菌(可繁殖)状态所保存的菌种. 血清型:根据免疫学原理,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据此可以鉴定不同抗原。在微生物学上,可以用来鉴定同种类微生物的不同型别,通常可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出来,谓之血清型

系统发育树:名分子进化树,是生物信息学中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方法。通过系统学分类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所有生物的进化历史过程。[


相关文章

  •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普通生物学真题1996-2011
  •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生物学考研真题1996-2011 普通生物学1996年 一.名词解释.(15年) 细胞周期同功器官光周期内皮层半保留复制获得性免疫生态位C4植物病毒双重呼吸 二.问答题 1.试述茎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 2.什么是基 ...查看


  • 2013年元宵节灯谜之猜生物名词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元宵节灯谜之猜生物名词>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放翁遗萌(打生物名词一).陆生植物 东洋西洋(打生物名词一).海生植物 园艺实习(打生物名词一).试管植物 海龙王娘娘(打生物名词一).水母 ...查看


  • 2013蛇年元宵节灯谜之猜生物名词
  • [小编寄语]马上就要到元宵节了,本站为大家整理了2013蛇年元宵节灯谜之猜生物名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传递幸福与喜悦!以下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放翁遗萌(打生物名词一).陆生植物 东洋西洋(打生物名词一).海生植物 园艺实习(打生物名词一).试 ...查看


  • 蛇年元宵节灯谜之猜生物名词
  •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蛇年元宵节灯谜之猜生物名词,供大家参考. 放翁遗萌(打生物名词一).陆生植物 东洋西洋(打生物名词一).海生植物 园艺实习(打生物名词一).试管植物 海龙王娘娘(打生物名词一).水母 相顾不相识(打生物名词一).互生 终老不 ...查看


  • 生态学考研试题
  • 生态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体4分)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因子 生活型谱 构件生物 原生演替 林德曼效率 群落排序 生态对策 种间关联 二.填充(共15分,每空1分) 1.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 ...查看


  • 微生物真题名词解释整理汇总
  • 微生物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2013年] 1. 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2. 负染色(negative staining ):染 ...查看


  • 环境生物学名词解释
  •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水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 程技术. 生物技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组成部分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 环境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的组成部分,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 ...查看


  • 微生物重点内容
  • 第一章 绪 论 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2.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 微生物:一群体形.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的 ...查看


  •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名词解释)
  • 1.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1 细胞学说 2 达尔文进化论 3.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2.新陈代谢 3. 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的驱动力生物进化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4.分子的中性学说 中性学说认为分子水平上的大多数突变是 ...查看


  • 水质与水质标准
  • 第一章 水质与水质标准 填空题: 1 .水的循环包括: 和 . . . . .... .. . . . .. . . 四类. . : :悬浮性的磷: . . .. . . . . 三种. 2 .按水中杂质的尺寸,可以将杂质分为3 .含磷物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