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1.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简答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构成

(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4、简答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

(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

(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4)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答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7、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

(1)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3)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4)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8、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简答埃里克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9、论述童年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1)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2)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3)个性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4)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5)尽管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容易脱节,但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1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1 、简答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1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3、简述划分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的几个方面。

(1)性格的特征: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性格可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也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类。

还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14、论述少年期的心理特点?

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1)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3)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4)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5)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15、简答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6、简答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7、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

(二)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18、简述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19、简答学习的心理实质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0、试论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简答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

(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21、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内容

答: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

(1)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答案要点:

(1)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当问题呈现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合乎逻辑的某种解释。

23、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4、简述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

这一定律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型曲线)。

2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6、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3)此外,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7、简单动机及其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29、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0、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促进迁移的教学措施)?

(一)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了促进迁移的产生,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促进迁移的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31、简答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1)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2、简答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到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3、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越容易。

(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34、论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答案要点:(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35、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6、知识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习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37、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的分类(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联系的过程。

(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8、简述心智技能的概念及形成阶段。

答: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40、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1、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而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观念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机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而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内潜性。

(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与省略,具有展开性;而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简缩性。

42、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学习策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43、简答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44、简述发散思维(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答:已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4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其他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46.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创造性和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7、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问题解决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

48、简答(个性与创造性的关系)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点

研究表明,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49、简答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50、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1)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51、综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答案要点:(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除上述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52、简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无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道德,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支配

(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

(4)、公正阶段(10-12岁)

53、简述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54、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55、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类型。

答:(1)发现教学(2)情境教学(3)合作学习

56、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57、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8、试述合作学习的必备特征。

答案要点:(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59、简答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2)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60、简答课堂纪律的含义及意义。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2)协调学生的行为(3)保证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

61、简述情境教学的特点。

(1)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是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

(2)教学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遇到的问题。

(3)学习的材料是真实性任务。

(4)教学的过程与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似。

(5)对学习结果的测验将融合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本身就反映了其学习结果。

62、简答心理健康的概念(涵义) 。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63、简答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答暂时隔离法的要点。

(1)此法适用于纠正2-12岁儿童的冲动性、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2)选择一个无聊的、刺激单调而又安全的地方作隔离地点;

(3)使用定时器,隔离时间遵循“一岁一分钟”原则;

(4)暂时隔离期间不与儿童交谈和争吵;

(5)定时器响后,立即结束隔离,并询问儿童被隔离的原因,但不要求儿童道歉与保证。

65、简答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的人关系上。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便进入关注情境的阶段,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注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66、简答合作学习必须具备的特征?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具备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以便发挥分工合作的效能。(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转而同心协力追求学业成就。(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即大家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5)团体历程,指由团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1.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简答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构成

(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4、简答小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质特征的注意。

(2)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

(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4)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答心理发展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7、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

(1)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3)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4)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8、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简答埃里克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9、论述童年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1)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2)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的抽象逻辑思维仍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3)个性的发展占有重要地位;(4)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对自我已有一定的评价;(5)尽管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容易脱节,但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1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11 、简答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1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3、简述划分性格特征和性格类型的几个方面。

(1)性格的特征: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性格可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

也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类。

还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14、论述少年期的心理特点?

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1)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3)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4)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了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

(5)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6)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15、简答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6、简答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7、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

(二)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18、简述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19、简答学习的心理实质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0、试论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简答意义学习的条件)

(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

(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21、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内容

答: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

(1)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答案要点:

(1)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当问题呈现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合乎逻辑的某种解释。

23、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4、简述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

这一定律称为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型曲线)。

2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6、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1)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3)此外,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7、简单动机及其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8、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29、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0、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促进迁移的教学措施)?

(一)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了促进迁移的产生,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及其元认知策略是达到促进迁移的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31、简答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1)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2、简答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到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3、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越容易。

(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34、论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答案要点:(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35、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6、知识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3)、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习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37、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的分类(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联系的过程。

(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38、简述心智技能的概念及形成阶段。

答: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

40、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1、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而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观念性。

(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机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而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内潜性。

(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与省略,具有展开性;而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简缩性。

42、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

学习策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43、简答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44、简述发散思维(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答:已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2)变通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

4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其他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46.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创造性和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为:(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7、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问题解决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自动化的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

48、简答(个性与创造性的关系)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点

研究表明,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49、简答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50、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1)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51、综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答案要点:(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除上述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52、简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无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道德,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支配

(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

(4)、公正阶段(10-12岁)

53、简述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54、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55、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类型。

答:(1)发现教学(2)情境教学(3)合作学习

56、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57、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8、试述合作学习的必备特征。

答案要点:(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历程。

59、简答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2)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区分度: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60、简答课堂纪律的含义及意义。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2)协调学生的行为(3)保证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

61、简述情境教学的特点。

(1)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的环境是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问题情境。

(2)教学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遇到的问题。

(3)学习的材料是真实性任务。

(4)教学的过程与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似。

(5)对学习结果的测验将融合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本身就反映了其学习结果。

62、简答心理健康的概念(涵义) 。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63、简答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答暂时隔离法的要点。

(1)此法适用于纠正2-12岁儿童的冲动性、攻击性等不良行为;

(2)选择一个无聊的、刺激单调而又安全的地方作隔离地点;

(3)使用定时器,隔离时间遵循“一岁一分钟”原则;

(4)暂时隔离期间不与儿童交谈和争吵;

(5)定时器响后,立即结束隔离,并询问儿童被隔离的原因,但不要求儿童道歉与保证。

65、简答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的人关系上。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便进入关注情境的阶段,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注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66、简答合作学习必须具备的特征?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具备五个特征:(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以便发挥分工合作的效能。(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转而同心协力追求学业成就。(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即大家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5)团体历程,指由团体活动以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


相关文章

  • 2014教师综合素质测试通知附件
  • 附件1 2014年西安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测试考试说明 Ⅰ 考试性质与目的 西安市教师综合素质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创新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新探索,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新举措. 开 ...查看


  • 2016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检测实施方案(讨论草案1)
  • 大方县教育局 2015 - 2016学年第二学期 义务教育阶段( 一至八年级)教育教学质量检测 实施方案(讨论草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牢固 ...查看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5)简答题
  •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模拟(5)简答题 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考 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分 值:1 分 正确答案: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 ...查看


  • 教育学问答题 2
  • 1.简述<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2.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其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4.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了哪些突出贡献? 5.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发展呈现哪些新的特点? 1.小学体育的是 ...查看


  • 2014学业水平监测工作方案
  • 2014年春一至八年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阶段性 评价监测 工作方案 目 录 一.2014年春一至八年级监测工作领导组 二.2014年春一至八年级监测试卷保密保管工作领导组 三.2014年春一至八年级监测安全工作责任书 四.2014年春一至八年 ...查看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历年简答题
  • 简答题(历年真题) 1.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 儿童身心发展个体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查看


  • 2014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考试(判断题)
  • 2.判断 1 家长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要依据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 , 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和指导服务. 标准答案: 答题解析: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妇字[2011]2 号文件在组织管理部分,要 ...查看


  • 2016年顺德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如何应对结构化面试
  • 2016年顺德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如何应对结构化面试 根据15年的考试时间,预计2016年顺德区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考试时间在11月进行,教师招聘考试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你知道哪里有相关资料的吗?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6年顺德区中小学公开招 ...查看


  • 首届中小学生成语大赛方案
  • 首届中小学生成语大赛活动策划书 为了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不断提高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特举办此次活动. 一.活动主题 文化积淀,传承文明 二.活动时间安排 1. ...查看


  • 0132[小学语文教学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 0132<小学语文教学论>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小学语文教学论>考试题由两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内容的构成及分数分布如下所示: 1. 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