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文学粗犷的歌声――浅析周涛

  【摘要】周涛从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以来的28年间,从一个创作者成为了中国著名诗人,继而又成为一个散文大家,其散文的成就已经超越了他的诗歌。他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军旅诗人,他又是个极具天才灵性的诗人,从诗人到散文家,周涛找到了一个更能表现自己才华的领域和便捷表现生命感悟的文本,其独特的创作对当代散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散文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深刻体现了诗的精神:自由、抒情、哲思、想象。他的散文如贝多芬的音乐,如书法中的“狂草”,像那些巩乃斯的群马,在做一次亘绝千古最写意的狂奔。

  【关键词】周涛 诗人 散文家

  

  The straightforward singing of the western literature------Brief analysis of Zhou Tao

  Song Yan

  【Abstract】It has been 28 years since Zhoutao began to publish poems in 1979. At first being a beginner, later he became a famous poet, finally he became famous in his proses. His progress in proses has already overtaken in poems. He is not only a personal poet but also a talented one. From a poet to a prose writer, Zhoutao finds a field in which he can display his ability and the feeling of life, his original creation has made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model proses. His proses has some characteristic of poems and spirit of them: freedom, emotion, philosophy and imagine. His proses is similar to the music, strong handwriting and horses which are making a most pleasant running.

  【Keywords】ZhoutaoPoetThe writer of proses

  

  在百度里搜索“周涛”,能搜到很多相关的消息,可并不容易搜到本文要讲的周涛,他的名声似乎并没有他所具有的才华那样让人觉得耀眼,然而,在他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以来的28年间,他从一个创作者成为了中国著名诗人,更令人敬佩的是曾经以写边塞诗而出名的周涛,并没有躺在诗人的温床上,而是继续转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散文大家,甚至,其散文的成就已经超越了他的诗歌。

  1.周涛的禀性与其文学的价值。周涛,1946年生,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少年随父迁徒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代表作《野马群》、《鹰之击》、长诗《山岳山岳丛林丛林》等,被喻为“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在获得全国诗集奖、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和第二届全军八一奖等重要诗歌奖项后,开始转入散文创作,主要散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等,他的散文曾获第二届、第七届全军八一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周涛的作品重于生命,顺其自然。周涛对文学、人生、战争和英雄有着深深的哲学思考。周涛的诗中有着永不缺乏的崇高感和永不疲倦的激情,他的诗永远是被地域性的华美笼罩着;周涛的散文气势沉雄,意蕴高远,笔力强悍,从不同角度汇成一股语言的雷鸣,挟带着西北的天风滚滚而来,使人如闻天籁、振聋发聩,传送出散文换代的先声。

  余秋雨说:“我认识周涛很重要,我们中国散文界发现周涛也很重要。”主持人白岩松也曾这样评价周涛的作品:“身边各种精美纷呈的小家子气从建筑和人群中不断露出,让自己憋闷,于是晚上经常翻翻周涛。大气在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让我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看见草原、看见壮美的地平线,然后长舒一口气。”是的,我也正是喜欢他的英雄大气与苍凉之美。

  1.1并非“卒伍”却军人情节深厚。周涛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军旅诗人,他“半路出家”、33岁入伍,自入伍以来,他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军人操课,严格地讲,也不能算纯粹的军人,他的军人精神和战士品格主要来自他的个性和边疆马背民族文化的熏染。他的诗充满浪漫气息和阳刚之美,他亦被称为是新边塞诗的重要诗人之一。他在《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里这样写道:“穿过军装的人,就忘不了/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它似乎不曾留下烙印/却悄然地融进了血液/它会在你的两腿上/留下一种干练、果断的步武/它会在你的瞳孔里/留下一丝难以捉摸的警觉/它会在你的一生中/永远留一幅出击者的雕像/挺起枪刺般的脊骨/宁折不弯,是意志的钢铁”。非起于“卒伍”,而是半路出家的周涛,比起一般的军人来说,更多一些对当兵意义的关注和品味,他以特别的目光发掘从军对一个人的锻造、影响和改变。在《我是个武器爱好者》中周涛写道“我是天空大地勇敢的子孙/啊!我是雷、我是电、我是烈火/我是岩石被触犯时迸发的火星/我是大海被激怒时汹涌的洪波/永远学不会对欺凌的宽忍/无法修炼出对暴虐的理解/啊,只要这世上/还有最后一把刀/在磨/我就必须,必须是一个/武器爱好者”一股历史的悲怆感和现实的正义感充斥而来,在他看来,对付欺凌和暴虐最好的办法,就是磨刀霍霍,利剑在手,做一个武器的爱好者。周涛用这种诗人式的自白,来表达他对军人的责任的某种深刻的理解。读此诗的时候,我们能够触摸到诗人作为军人而言,体内必须具有而又至为珍贵的血性。只可惜周涛在自己从军的20余年里,他几乎没有从事一个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军人的工作,他只是作为一个文艺军人的身份在军队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军队,我想也许他对自己的这一点是不满的,因此,他在散文《老将暮年》里写道:“……那些他们当将军的时候还没有入伍的人,现在当了将军,权力转移,将星交替……但是,‘打出来的将军’,没有了。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伟大军队,在今天,将面对、等待一纸不知什么时候飞到眼前的战争考卷……我不知道能不能答的比这些老将更漂亮。”周涛对如今的将军能不能带领军队打赢未来的不可预知的战争的质疑,恰说明他自身对军队的深厚感情。尤其是他在授了文艺将军衔的时候,当大家都称他将军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并没有经历血与火的战场洗礼,并没有率领战士们夺取过一次战争的胜利,因此,在心底里他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将军,与其说是他谦虚,倒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客观的认识。

  1.2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人文情怀。周涛的作品多取材于大西北的人文和自然风物,他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草原、雪山和马背,并以之为引发点显示男人气概、军人的气质及诗人气质。在雄浑、苍凉的文字中不失细腻敏锐的灵性和智者的幽默。翻开他的书,目录中不乏“狗狗”、“军狼”、“虫子”等动物名词,周涛的散文是城市里的作家无法写出来的。他笔下的猫、狗、羊、猪等动物以及草原、雪山、戈壁等环境都充满了健康的野性魅力和与人类同等的尊严,把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周涛用一种很纯朴的方式,感悟着自己的生命和自然的对应关系,他借用这种对应关系来读解和一切大自然的关系,他在自己和一匹马、一只狼之间的关系当中,读懂好多哲人的格言。他有时随手拉来一些古人的话在这出现,一如灵光一闪,诗意无限,比一些学者还要精彩。周涛的性格非常豪迈又非常简朴。豪迈到喜欢饮酒,而且酒量极好,喜欢骑马,常常纵马肆意狂奔;豪迈到多年以前一直自称是军中的第一美男子,又简朴到他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自然给了他灵感他就写,平常就安安静静的过日子。

  1.3周涛具有天才的灵性。我喜爱周涛的诗作和文章,缘于在文章中周涛那掩饰不住的天才的灵性。在周涛的所有散文中,我最痴迷的是《二十四片犁铧》,当周涛笔下的犁铧从千百万年的哈萨克草原翻过,讲述着新科技的时代,毁坏着属于哈萨克族人的原生态,此时,“一个哈萨克老妇人从毡房里出来,她一手拄杖,一手牵着小孙子,在离毡房两米处站定。她一言不发,面色冷峻,她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自始至终沉默着,没说一句话。草原上的风掀起她的白发,露出她的额角上一道道苍老的皱纹。她向二十四片犁铧投过一道目光,那目光里凝缩了七十个冬天的寒冷!那不是愤怒,而是藐视。那样一个眼神扫过之后,二十四片犁铧突然不再闪闪发光,它们在一瞬间变得铁锈斑驳了,好像一指头就能弹碎。二十四片犁铧可以剖开草原的肌肤,劈斩无数种生命,切断草根、土地和顽石,但是它受不了这位老妇人沉默而又寒冷的目光,它受不了这种无言的、高贵的藐视。游牧者的异样的沉默间的一瞥,使二十四片犁铧像二十四颗苍老衰弱的牙齿一样可怜。”这一段文字我看了不下百遍,那个哈萨克老妇人的沉默而又寒冷的目光从书中的文字里走了出来,是对生命环境的深刻思考,是对人类发展的深度反思。“她向二十四片犁铧投过一道目光,那目光里凝缩了七十个冬天的寒冷!”这一句诗一般的语言,像是一柄利剑直指散文最动人的灵魂,那一刻,周涛的天才的灵性便得以释放!我被他的才华发射出的灿烂光芒耀花了眼,分不出这是散文还是诗。尽管有人说《巩乃斯的马》是周涛散文的代表作,因为大气,因为洒脱。但我总固执地认为能够代表周涛散文艺术成就的非《二十四片犁铧》莫属。

  2.周涛诗作与散文的关系。周涛首先是个诗人,然后才成了散文家。诗人写散文,在拜伦看来,那就是一种堕落。然而,周涛没有因此而堕落。朱苏进这样评价周涛:“他从诗走向散文,并不是作诗失败另谋生路,而是一条过于凶猛的河流,漫出了河道,是生命力膨胀使然。”周涛找到了一个更能表现自己才华的领域和便捷表现生命感悟的文体,其独特的创作对当代散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1周涛的弃诗从文。周涛是诗人,写的是新诗,新诗也称自由诗,因为自由得超出了诗歌规律所应有的限度,对西方的诗体,生吞活剥,难以消化,逐渐在社会上走进了低谷、陷入了泥淖,为世所弃,内讷不已,“聚讼”纷纭。而周涛,在骨子里是隶属于散文的。他用敏锐的目光度全局之后,及时地、果断地改弦易辙,健步跨入了散文的大道。回过头来看,周涛弃诗而写散文,其前身毕竟是诗人,那么,诗人的气质使他的散文也就难免不受诗的影响,或者说,周涛散文造就他成为一位西部自然的歌者,其散文创作的题材的局限也就不免与诗有所联系。

  2.2周涛散文的诗歌性特点。出于周涛本身是诗人特有的思维习惯和他超越现有散文规范的创新意识。他的大部分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诗化”倾向:如上面提到的《二十四片犁铧》。如《周涛散文选》中那些不胜枚举的如同“一个家庭的文化叫教养,一个社会的教养叫文化”之类的神来之笔,这里有的是诗的思辨、诗的跳跃、诗的浪漫与不循常规。周涛在散文上的“诗化”追求,是从自然、社会的细微处开始的,通过情景交融的描画,神灵一般突来的哲思,完成其过程的。周涛散文的“以诗为文”将散文诗化是深层次的,周涛散文体现了诗的精神:自由、抒情、哲思、想象。在周涛看来“散文的散的意思就是自由,散文的意思就是自由文,自由是散文的生命”。

  在创作上,周涛很好地实践了这个理念,他的散文如贝多芬的音乐,如书法中的“狂草”,这一点《巩乃斯的马》、《伊犁秋天的扎记》就有着最代表性的表达。读他的散文就像跟随作者作一次天马行空式的精神漫游。作者绝少连贯的叙述,内容和思维之跳跃令人称奇。

  2.3周涛的散文回归于诗。200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周涛诗年编》,收诗两万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涛说“我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写散文是客串,那付嘴脸还是个诗人。写诗的时候是我最好的年华,最投入,付出了最多的思考和心血,我对社会、对政治、对历史、对文学的认识方式和切入方式是诗给的,诗是我终生的情人。虽然我阔别诗坛十多年,但我没有离开诗的滋养,不管世界怎么变,我还是认为:诗、音乐、美术是一切艺术的精魂和基本元素。”

  周涛是以诗成名的,作为一位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诗人,人们曾寄以厚望,然而,正处于创作高产期、处于诗歌写作巅峰的周涛突然弃诗从散,曾令人大为不解。他是异常聪明的,他审时度势,见好就收,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进入文学创造最薄弱的领域,竟一发而不可收,以其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几位散文大家之一。

  周涛在散文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时候,他又再度回到诗的国度,在诗日渐遭到冷遇的今天,周涛居然又再度回归于诗歌的创作,但愿他能像那些巩乃斯的群马,在那声讨新诗成就的暴风雨来临之时,做一次亘绝千古最写意的狂奔。

  

  参考文献

  1 周涛.《周涛散文》第二卷.东方出版社,1998

  2 周涛.《周涛散文》第三卷.东方出版社,1998

  3 周涛.《周涛散文精选》.东方出版社,1998

  4 周涛.《周涛诗年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摘要】周涛从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以来的28年间,从一个创作者成为了中国著名诗人,继而又成为一个散文大家,其散文的成就已经超越了他的诗歌。他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军旅诗人,他又是个极具天才灵性的诗人,从诗人到散文家,周涛找到了一个更能表现自己才华的领域和便捷表现生命感悟的文本,其独特的创作对当代散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散文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深刻体现了诗的精神:自由、抒情、哲思、想象。他的散文如贝多芬的音乐,如书法中的“狂草”,像那些巩乃斯的群马,在做一次亘绝千古最写意的狂奔。

  【关键词】周涛 诗人 散文家

  

  The straightforward singing of the western literature------Brief analysis of Zhou Tao

  Song Yan

  【Abstract】It has been 28 years since Zhoutao began to publish poems in 1979. At first being a beginner, later he became a famous poet, finally he became famous in his proses. His progress in proses has already overtaken in poems. He is not only a personal poet but also a talented one. From a poet to a prose writer, Zhoutao finds a field in which he can display his ability and the feeling of life, his original creation has made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model proses. His proses has some characteristic of poems and spirit of them: freedom, emotion, philosophy and imagine. His proses is similar to the music, strong handwriting and horses which are making a most pleasant running.

  【Keywords】ZhoutaoPoetThe writer of proses

  

  在百度里搜索“周涛”,能搜到很多相关的消息,可并不容易搜到本文要讲的周涛,他的名声似乎并没有他所具有的才华那样让人觉得耀眼,然而,在他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以来的28年间,他从一个创作者成为了中国著名诗人,更令人敬佩的是曾经以写边塞诗而出名的周涛,并没有躺在诗人的温床上,而是继续转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散文大家,甚至,其散文的成就已经超越了他的诗歌。

  1.周涛的禀性与其文学的价值。周涛,1946年生,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少年随父迁徒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诗作,代表作《野马群》、《鹰之击》、长诗《山岳山岳丛林丛林》等,被喻为“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在获得全国诗集奖、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和第二届全军八一奖等重要诗歌奖项后,开始转入散文创作,主要散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等,他的散文曾获第二届、第七届全军八一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周涛的作品重于生命,顺其自然。周涛对文学、人生、战争和英雄有着深深的哲学思考。周涛的诗中有着永不缺乏的崇高感和永不疲倦的激情,他的诗永远是被地域性的华美笼罩着;周涛的散文气势沉雄,意蕴高远,笔力强悍,从不同角度汇成一股语言的雷鸣,挟带着西北的天风滚滚而来,使人如闻天籁、振聋发聩,传送出散文换代的先声。

  余秋雨说:“我认识周涛很重要,我们中国散文界发现周涛也很重要。”主持人白岩松也曾这样评价周涛的作品:“身边各种精美纷呈的小家子气从建筑和人群中不断露出,让自己憋闷,于是晚上经常翻翻周涛。大气在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让我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看见草原、看见壮美的地平线,然后长舒一口气。”是的,我也正是喜欢他的英雄大气与苍凉之美。

  1.1并非“卒伍”却军人情节深厚。周涛是一位极具个性的军旅诗人,他“半路出家”、33岁入伍,自入伍以来,他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军人操课,严格地讲,也不能算纯粹的军人,他的军人精神和战士品格主要来自他的个性和边疆马背民族文化的熏染。他的诗充满浪漫气息和阳刚之美,他亦被称为是新边塞诗的重要诗人之一。他在《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里这样写道:“穿过军装的人,就忘不了/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它似乎不曾留下烙印/却悄然地融进了血液/它会在你的两腿上/留下一种干练、果断的步武/它会在你的瞳孔里/留下一丝难以捉摸的警觉/它会在你的一生中/永远留一幅出击者的雕像/挺起枪刺般的脊骨/宁折不弯,是意志的钢铁”。非起于“卒伍”,而是半路出家的周涛,比起一般的军人来说,更多一些对当兵意义的关注和品味,他以特别的目光发掘从军对一个人的锻造、影响和改变。在《我是个武器爱好者》中周涛写道“我是天空大地勇敢的子孙/啊!我是雷、我是电、我是烈火/我是岩石被触犯时迸发的火星/我是大海被激怒时汹涌的洪波/永远学不会对欺凌的宽忍/无法修炼出对暴虐的理解/啊,只要这世上/还有最后一把刀/在磨/我就必须,必须是一个/武器爱好者”一股历史的悲怆感和现实的正义感充斥而来,在他看来,对付欺凌和暴虐最好的办法,就是磨刀霍霍,利剑在手,做一个武器的爱好者。周涛用这种诗人式的自白,来表达他对军人的责任的某种深刻的理解。读此诗的时候,我们能够触摸到诗人作为军人而言,体内必须具有而又至为珍贵的血性。只可惜周涛在自己从军的20余年里,他几乎没有从事一个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军人的工作,他只是作为一个文艺军人的身份在军队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军队,我想也许他对自己的这一点是不满的,因此,他在散文《老将暮年》里写道:“……那些他们当将军的时候还没有入伍的人,现在当了将军,权力转移,将星交替……但是,‘打出来的将军’,没有了。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伟大军队,在今天,将面对、等待一纸不知什么时候飞到眼前的战争考卷……我不知道能不能答的比这些老将更漂亮。”周涛对如今的将军能不能带领军队打赢未来的不可预知的战争的质疑,恰说明他自身对军队的深厚感情。尤其是他在授了文艺将军衔的时候,当大家都称他将军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并没有经历血与火的战场洗礼,并没有率领战士们夺取过一次战争的胜利,因此,在心底里他并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将军,与其说是他谦虚,倒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客观的认识。

  1.2关注自然、关注环境的人文情怀。周涛的作品多取材于大西北的人文和自然风物,他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草原、雪山和马背,并以之为引发点显示男人气概、军人的气质及诗人气质。在雄浑、苍凉的文字中不失细腻敏锐的灵性和智者的幽默。翻开他的书,目录中不乏“狗狗”、“军狼”、“虫子”等动物名词,周涛的散文是城市里的作家无法写出来的。他笔下的猫、狗、羊、猪等动物以及草原、雪山、戈壁等环境都充满了健康的野性魅力和与人类同等的尊严,把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周涛用一种很纯朴的方式,感悟着自己的生命和自然的对应关系,他借用这种对应关系来读解和一切大自然的关系,他在自己和一匹马、一只狼之间的关系当中,读懂好多哲人的格言。他有时随手拉来一些古人的话在这出现,一如灵光一闪,诗意无限,比一些学者还要精彩。周涛的性格非常豪迈又非常简朴。豪迈到喜欢饮酒,而且酒量极好,喜欢骑马,常常纵马肆意狂奔;豪迈到多年以前一直自称是军中的第一美男子,又简朴到他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自然给了他灵感他就写,平常就安安静静的过日子。

  1.3周涛具有天才的灵性。我喜爱周涛的诗作和文章,缘于在文章中周涛那掩饰不住的天才的灵性。在周涛的所有散文中,我最痴迷的是《二十四片犁铧》,当周涛笔下的犁铧从千百万年的哈萨克草原翻过,讲述着新科技的时代,毁坏着属于哈萨克族人的原生态,此时,“一个哈萨克老妇人从毡房里出来,她一手拄杖,一手牵着小孙子,在离毡房两米处站定。她一言不发,面色冷峻,她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自始至终沉默着,没说一句话。草原上的风掀起她的白发,露出她的额角上一道道苍老的皱纹。她向二十四片犁铧投过一道目光,那目光里凝缩了七十个冬天的寒冷!那不是愤怒,而是藐视。那样一个眼神扫过之后,二十四片犁铧突然不再闪闪发光,它们在一瞬间变得铁锈斑驳了,好像一指头就能弹碎。二十四片犁铧可以剖开草原的肌肤,劈斩无数种生命,切断草根、土地和顽石,但是它受不了这位老妇人沉默而又寒冷的目光,它受不了这种无言的、高贵的藐视。游牧者的异样的沉默间的一瞥,使二十四片犁铧像二十四颗苍老衰弱的牙齿一样可怜。”这一段文字我看了不下百遍,那个哈萨克老妇人的沉默而又寒冷的目光从书中的文字里走了出来,是对生命环境的深刻思考,是对人类发展的深度反思。“她向二十四片犁铧投过一道目光,那目光里凝缩了七十个冬天的寒冷!”这一句诗一般的语言,像是一柄利剑直指散文最动人的灵魂,那一刻,周涛的天才的灵性便得以释放!我被他的才华发射出的灿烂光芒耀花了眼,分不出这是散文还是诗。尽管有人说《巩乃斯的马》是周涛散文的代表作,因为大气,因为洒脱。但我总固执地认为能够代表周涛散文艺术成就的非《二十四片犁铧》莫属。

  2.周涛诗作与散文的关系。周涛首先是个诗人,然后才成了散文家。诗人写散文,在拜伦看来,那就是一种堕落。然而,周涛没有因此而堕落。朱苏进这样评价周涛:“他从诗走向散文,并不是作诗失败另谋生路,而是一条过于凶猛的河流,漫出了河道,是生命力膨胀使然。”周涛找到了一个更能表现自己才华的领域和便捷表现生命感悟的文体,其独特的创作对当代散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1周涛的弃诗从文。周涛是诗人,写的是新诗,新诗也称自由诗,因为自由得超出了诗歌规律所应有的限度,对西方的诗体,生吞活剥,难以消化,逐渐在社会上走进了低谷、陷入了泥淖,为世所弃,内讷不已,“聚讼”纷纭。而周涛,在骨子里是隶属于散文的。他用敏锐的目光度全局之后,及时地、果断地改弦易辙,健步跨入了散文的大道。回过头来看,周涛弃诗而写散文,其前身毕竟是诗人,那么,诗人的气质使他的散文也就难免不受诗的影响,或者说,周涛散文造就他成为一位西部自然的歌者,其散文创作的题材的局限也就不免与诗有所联系。

  2.2周涛散文的诗歌性特点。出于周涛本身是诗人特有的思维习惯和他超越现有散文规范的创新意识。他的大部分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诗化”倾向:如上面提到的《二十四片犁铧》。如《周涛散文选》中那些不胜枚举的如同“一个家庭的文化叫教养,一个社会的教养叫文化”之类的神来之笔,这里有的是诗的思辨、诗的跳跃、诗的浪漫与不循常规。周涛在散文上的“诗化”追求,是从自然、社会的细微处开始的,通过情景交融的描画,神灵一般突来的哲思,完成其过程的。周涛散文的“以诗为文”将散文诗化是深层次的,周涛散文体现了诗的精神:自由、抒情、哲思、想象。在周涛看来“散文的散的意思就是自由,散文的意思就是自由文,自由是散文的生命”。

  在创作上,周涛很好地实践了这个理念,他的散文如贝多芬的音乐,如书法中的“狂草”,这一点《巩乃斯的马》、《伊犁秋天的扎记》就有着最代表性的表达。读他的散文就像跟随作者作一次天马行空式的精神漫游。作者绝少连贯的叙述,内容和思维之跳跃令人称奇。

  2.3周涛的散文回归于诗。200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周涛诗年编》,收诗两万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涛说“我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写散文是客串,那付嘴脸还是个诗人。写诗的时候是我最好的年华,最投入,付出了最多的思考和心血,我对社会、对政治、对历史、对文学的认识方式和切入方式是诗给的,诗是我终生的情人。虽然我阔别诗坛十多年,但我没有离开诗的滋养,不管世界怎么变,我还是认为:诗、音乐、美术是一切艺术的精魂和基本元素。”

  周涛是以诗成名的,作为一位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诗人,人们曾寄以厚望,然而,正处于创作高产期、处于诗歌写作巅峰的周涛突然弃诗从散,曾令人大为不解。他是异常聪明的,他审时度势,见好就收,及时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进入文学创造最薄弱的领域,竟一发而不可收,以其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几位散文大家之一。

  周涛在散文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时候,他又再度回到诗的国度,在诗日渐遭到冷遇的今天,周涛居然又再度回归于诗歌的创作,但愿他能像那些巩乃斯的群马,在那声讨新诗成就的暴风雨来临之时,做一次亘绝千古最写意的狂奔。

  

  参考文献

  1 周涛.《周涛散文》第二卷.东方出版社,1998

  2 周涛.《周涛散文》第三卷.东方出版社,1998

  3 周涛.《周涛散文精选》.东方出版社,1998

  4 周涛.《周涛诗年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 1
  • 广州大学实验中学 彭兰慧 教学设想:在第一单元的三篇参考阅读课文中,<巩乃斯的马>非常具有震撼力,它将深刻的思想和感性的文辞.粗放的笔法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深邃大气的风格,它观照出马的精神与灵魂,寻找到人生存应具有的自由勃发.酣 ...查看


  • 为何说李白是中国诗歌的月亮?
  • 西部,自古即是中国诗歌的战略要地.我翻了翻<诗经>,想找找哪些属于最原始的西部诗.还真不少.不管是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北风>之类,还是大雅.小雅与周颂,都涉及到西部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查看


  • 职业阅读.边地想象与批评气场--何英文学批评的一种观感
  • 黄桂元 如果列出一张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的地理分布图,可以看到,何英的"边塞"身份显得有些特殊.历数新时期以来的新疆汉文学编年史,最值得书写的依次是诗.散文与小说,文学批评的位置则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何英以近十年几乎是&qu ...查看


  • "大边塞诗"畅想等
  • "大边塞诗"畅想 王亚平 新而未大:二十年前的困惑 新边塞诗诞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1988年新疆诗词学会成立,既可视为前十年新边塞诗创作之总结,亦可视为后二十年大边塞诗创作之起点. 新边塞诗前十年创作之最大困惑,乃 ...查看


  •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
  • 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剪纸文化 [摘 要]陕北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中最具有浓郁的黄土地地方特色的文化之一,这一点不仅体现于外在形式,也表现在陕北剪纸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本文将通过地域对陕北剪纸的文化来进行分析,并着重从延绥.绥米以及三边剪纸 ...查看


  • 音乐拉萨瑶教学设计
  •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拉萨谣>. 2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 .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3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 ...查看


  • 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 竹翠水清,情爱永恒-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 杨祎婷 1220110170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通过亲情,爱情,人情来向我们展现"优美.自然.而又不悖 ...查看


  •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 篇一:五音<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第二课时 欣赏课<上去高山望平川> 一.歌曲分析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山去高山望平川&g ...查看


  • 浅谈青海回族民歌及其演唱风格
  • [论 坛] Forum 浅谈青海 回族民歌及其演唱风格 ■张连葵(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 ) 青 海是民歌的海洋,在这块土地肥中,深受大家的喜爱,是人们生活中不沃.山川秀丽的地方,到处都流传 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它忠实地记载了青着浩如烟海.绚丽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