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一个好的高校教师

  摘要: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关键在于做一个好的学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好的学者须兼做“学术商人”,多少懂得一些“学术经营之道”,以便使自己的学术产品能够“卖得出去”――至少能发表或出版,还要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够在“校内学术市场”上“卖得出去”――自己的讲课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而且乐于听。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商人;学术商品       “教师”一词的关键词素应是“教”,应该把“教”理解为由“学”转化而来,就高校的教学情况而言,更应把“教”理解为向学生展示教师之“学”的过程,使教师之“学”成为学生之“学”的榜样,从而可以把“好的教师”归结为“好的学者”,即要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关键在于努力做一个好的学者。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1。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一个好的学者应该把“学”、“思”、“习”联系和统一起来。结合“思”“习”的“学”,最要紧的是“问”,既要善于对所学的书本知识提出疑问,又要善于从所习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一个好的学者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好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学”“思”“习”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真问题。研究一个问题首先必须能理解这个问题。而“理解”的前提是心中有“理”,无“理”则无“解”。就一个特定的专业知识领域而言,这个“理”就是该专业知识领域的基本原理。故一个好的学者须熟练地掌握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处理好“学”的过程中“博”与“渊”的关系。这种关系好比人工挖井,要挖出一口井来,必须围绕井口由中心向四周开掘,开掘到一定的范围,再向中心深挖,如此横向拓展和纵深挖掘互相结合,不断往复,才能最终挖出一口涌出泉水的井来。人工挖井之术对学者的启示在于:要围绕所要解决的课题来掌握广博的知识,掌握这一切知识都是也仅仅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只有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博程度,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水到渠成”。   “水到渠成”的研究成果属于“学术产品”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产品”也必须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即“学术产品”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了。但是,“学术商品”这个概念如今还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这个概念究竟能否成立呢?   “学术”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知识。这种知识与日常知识、经验知识有区别:日常知识、经验知识是任何社会里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原始社会也不例外;有系统的、较专门的知识则是由以“劳心”为生的“劳心者”生产出来的,这样的“劳心者”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上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可供“劳心者”生存的历史条件下才出现的。这也就是说,学术是“劳心者”的产品,学术活动是“劳心者”从事知识生产的活动。   尽管“学术商品”的名称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但“劳心者”的劳心产品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这个事实却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的。在传统社会里,学术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最明显地体现在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教师不仅是“劳心者”,而且这些“劳心者”是以向他人(学生)传授知识为职业的,这种传授知识的职业行为其实就是用他们的知识来换取其生活资料的行为,这种交换行为无疑属于商品交换范畴。教师是传统社会中最典型的“学术商人”,也是最早的“学术商人”,相应地学生则是传统社会中最典型的“学术消费者”,也是最早的“学术消费者”。   尽管自古以来就实际存在着学术商品的事实,从而与之相应的学术商品经济(学术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也是自古以来就实际存在着的事实,但是,直到人们自觉地意识到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认识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和动力时,把学术和经济联系起来加以经济学的思考才具有了现实性,“知识经济”这个名称和概念的提出即标志着学术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经济视野,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是现在流行的知识经济概念还只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知识经济范畴,而没有把其它学术也纳入知识经济范畴。   尽管迄今为止的知识经济学并未将学术纳入市场经济范畴,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学术商品”和“学术商品经济”的概念,但是“文化产业”概念已然流行多年,还相应地出现了被称为“文化经济学”的学科和“文化商品”的概念,既然如此,“学术商品”和“学术商品经济”的概念的形成就也是势所必然。如果说“知识经济”的“知识”是指科学技术的话,那末,“文化经济”的“文化”就是指非科技的知识。把有系统的、较专门的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合在一起便是学术。在文化知识都成为文化商品的情况下,科技知识就决不可能不是科技商品。在文化商品和科技商品都是实际存在着的事实时,学术商品和学术商品经济难道还不是实际存在着的事实吗?   学术产品一经成为学术商品,学术研究也就成为一种为了交换而进行研究的商品生产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术商品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就要通过它的价格――“学术价格”来表现自己了,并且“学术价格”的高低是由“学术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在“学术市场”上销路好的学术商品,其“学术价格”就相应的较高;反之,其销路不好的学术商品,其“学术价格”也相应的较低。正是这个原因,那些精通“学术经营之道”的学者,善于把握“学术市场”的供求关系,能够根据“学术市场”需要来生产销路好的学术商品,并且因其学术商品销路好而能成为“学术富商”――广受“学术消费者”欢迎的“学术明星”。   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好的学者必须多少懂得一些“学术经营之道”,以便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卖得出去”,为此首先必须努力使其学术商品能登上“学术商店”的“货架”――发表于学术刊物,这样它们才有被“卖出”的可能。如果连“学术商店”的“货架”都上不了,其学术研究成果就只是积压在“学术仓库”的学术商品,其价值是实现不了的。不能实现其价值的学术商品,就只能算是学术产品。这样的学术产品再多,也成不了“学术商人”,更不可能成为“学术富商”。在现时代,一个成不了“学术商人”的学者是无法维持其学术活动的,除非他是一个有其它经济来源的自由学者。如今在高校里工作的教师,他们都必须发表学术论文;一个高校教师如果长期没有学术论文发表,就可能面临下岗或改行的危机。一个不欲失去其工作岗位的高校教师只能学会适应这种现实生活,而别无其它选择。   但是,“学术商品经济”也崇尚“诚信”。讲究“学术诚信”,是最根本的“学术经营之道”。坚守“学术诚信”,就是要确保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属于那水到渠成的真正的学术产品,而不是靠剽窃等手段得来的不劳而获之货;是货真价实的学术商品,而不是粗制滥造的劣质货。要生产出货真价实的学术商品,这并非易事,需要靠长期的学术资本积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某个真的问题所必需的广博知识。   做一个好的学者是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关键所在,但还不是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充分条件。一个好的高校教师除了必须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在“校外学术市场”上“卖得出去”以外,还必须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够在“校内学术市场”上“卖得出去”――自己的讲课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而且乐于听。要达到这个程度,就必须对自己所向学生讲授的知识“熟”到“能生巧”的地步。这个要求与做一个好的学者的要求是互相一致的,只是做一个好的高校教师还需要有较好的口才罢了。   参考文献:   党国英:《学术商品的供应与需求》,《书屋》2002年第1期。   麻天祥:《学术商品化批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日评论版。    《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摘要: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关键在于做一个好的学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好的学者须兼做“学术商人”,多少懂得一些“学术经营之道”,以便使自己的学术产品能够“卖得出去”――至少能发表或出版,还要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够在“校内学术市场”上“卖得出去”――自己的讲课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而且乐于听。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商人;学术商品       “教师”一词的关键词素应是“教”,应该把“教”理解为由“学”转化而来,就高校的教学情况而言,更应把“教”理解为向学生展示教师之“学”的过程,使教师之“学”成为学生之“学”的榜样,从而可以把“好的教师”归结为“好的学者”,即要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关键在于努力做一个好的学者。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1。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一个好的学者应该把“学”、“思”、“习”联系和统一起来。结合“思”“习”的“学”,最要紧的是“问”,既要善于对所学的书本知识提出疑问,又要善于从所习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一个好的学者应该有属于他自己的好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学”“思”“习”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真问题。研究一个问题首先必须能理解这个问题。而“理解”的前提是心中有“理”,无“理”则无“解”。就一个特定的专业知识领域而言,这个“理”就是该专业知识领域的基本原理。故一个好的学者须熟练地掌握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处理好“学”的过程中“博”与“渊”的关系。这种关系好比人工挖井,要挖出一口井来,必须围绕井口由中心向四周开掘,开掘到一定的范围,再向中心深挖,如此横向拓展和纵深挖掘互相结合,不断往复,才能最终挖出一口涌出泉水的井来。人工挖井之术对学者的启示在于:要围绕所要解决的课题来掌握广博的知识,掌握这一切知识都是也仅仅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且只有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博程度,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水到渠成”。   “水到渠成”的研究成果属于“学术产品”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产品”也必须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即“学术产品”也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了。但是,“学术商品”这个概念如今还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这个概念究竟能否成立呢?   “学术”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知识。这种知识与日常知识、经验知识有区别:日常知识、经验知识是任何社会里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原始社会也不例外;有系统的、较专门的知识则是由以“劳心”为生的“劳心者”生产出来的,这样的“劳心者”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上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可供“劳心者”生存的历史条件下才出现的。这也就是说,学术是“劳心者”的产品,学术活动是“劳心者”从事知识生产的活动。   尽管“学术商品”的名称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但“劳心者”的劳心产品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这个事实却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的。在传统社会里,学术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最明显地体现在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教师不仅是“劳心者”,而且这些“劳心者”是以向他人(学生)传授知识为职业的,这种传授知识的职业行为其实就是用他们的知识来换取其生活资料的行为,这种交换行为无疑属于商品交换范畴。教师是传统社会中最典型的“学术商人”,也是最早的“学术商人”,相应地学生则是传统社会中最典型的“学术消费者”,也是最早的“学术消费者”。   尽管自古以来就实际存在着学术商品的事实,从而与之相应的学术商品经济(学术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也是自古以来就实际存在着的事实,但是,直到人们自觉地意识到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认识到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和动力时,把学术和经济联系起来加以经济学的思考才具有了现实性,“知识经济”这个名称和概念的提出即标志着学术正式进入了人们的经济视野,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是现在流行的知识经济概念还只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知识经济范畴,而没有把其它学术也纳入知识经济范畴。   尽管迄今为止的知识经济学并未将学术纳入市场经济范畴,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学术商品”和“学术商品经济”的概念,但是“文化产业”概念已然流行多年,还相应地出现了被称为“文化经济学”的学科和“文化商品”的概念,既然如此,“学术商品”和“学术商品经济”的概念的形成就也是势所必然。如果说“知识经济”的“知识”是指科学技术的话,那末,“文化经济”的“文化”就是指非科技的知识。把有系统的、较专门的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合在一起便是学术。在文化知识都成为文化商品的情况下,科技知识就决不可能不是科技商品。在文化商品和科技商品都是实际存在着的事实时,学术商品和学术商品经济难道还不是实际存在着的事实吗?   学术产品一经成为学术商品,学术研究也就成为一种为了交换而进行研究的商品生产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术商品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价值就要通过它的价格――“学术价格”来表现自己了,并且“学术价格”的高低是由“学术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在“学术市场”上销路好的学术商品,其“学术价格”就相应的较高;反之,其销路不好的学术商品,其“学术价格”也相应的较低。正是这个原因,那些精通“学术经营之道”的学者,善于把握“学术市场”的供求关系,能够根据“学术市场”需要来生产销路好的学术商品,并且因其学术商品销路好而能成为“学术富商”――广受“学术消费者”欢迎的“学术明星”。   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好的学者必须多少懂得一些“学术经营之道”,以便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卖得出去”,为此首先必须努力使其学术商品能登上“学术商店”的“货架”――发表于学术刊物,这样它们才有被“卖出”的可能。如果连“学术商店”的“货架”都上不了,其学术研究成果就只是积压在“学术仓库”的学术商品,其价值是实现不了的。不能实现其价值的学术商品,就只能算是学术产品。这样的学术产品再多,也成不了“学术商人”,更不可能成为“学术富商”。在现时代,一个成不了“学术商人”的学者是无法维持其学术活动的,除非他是一个有其它经济来源的自由学者。如今在高校里工作的教师,他们都必须发表学术论文;一个高校教师如果长期没有学术论文发表,就可能面临下岗或改行的危机。一个不欲失去其工作岗位的高校教师只能学会适应这种现实生活,而别无其它选择。   但是,“学术商品经济”也崇尚“诚信”。讲究“学术诚信”,是最根本的“学术经营之道”。坚守“学术诚信”,就是要确保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属于那水到渠成的真正的学术产品,而不是靠剽窃等手段得来的不劳而获之货;是货真价实的学术商品,而不是粗制滥造的劣质货。要生产出货真价实的学术商品,这并非易事,需要靠长期的学术资本积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某个真的问题所必需的广博知识。   做一个好的学者是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关键所在,但还不是当一个好的高校教师的充分条件。一个好的高校教师除了必须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在“校外学术市场”上“卖得出去”以外,还必须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够在“校内学术市场”上“卖得出去”――自己的讲课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而且乐于听。要达到这个程度,就必须对自己所向学生讲授的知识“熟”到“能生巧”的地步。这个要求与做一个好的学者的要求是互相一致的,只是做一个好的高校教师还需要有较好的口才罢了。   参考文献:   党国英:《学术商品的供应与需求》,《书屋》2002年第1期。   麻天祥:《学术商品化批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日评论版。    《论语.学而》。   2《论语.为政》。


相关文章

  • 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慕春红 20134009 能够从事自己热爱的高校教师工作,我感到非常幸福和骄傲!同时,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半年的新的高校教师,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高校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我如何能够迅速成长为一名合 ...查看


  • 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
  • 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 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1957年11月 ...查看


  • 高校人才建设论文 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 高校人才建设论文人才队伍建设论文 高校人才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摘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兴衰.通过高校的人才队伍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人才建 ...查看


  • 2010自主招生:怎样写好自荐信和推荐信
  • 自主招生报名工作目前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诸多学子和相关教师对自荐信和推荐信的写法感到非常棘手,不知道以何种格式,从何写起,主要阐述哪些内容. 其实,每个自主招生高校网站都在自主招生简章中写明了对自荐信和推荐信的要求,而我们撰写自荐信和推荐信也 ...查看


  •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 [摘要]为了应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健康带来的问题,一个全球性的健康战略--面向21世纪的国际健康促 进运动,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围绕这一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 ...查看


  • 聚焦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
  • 全职投入+考核评价+薪酬体系 聚焦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新 < 新华每日电讯 > 2012年 8 月 17 日 4 版 高校领导干部学术.管理"双肩挑"好不好?怎样确保领导干部全心全意办学治校?怎样推进高 ...查看


  • 自主招生:怎样写好自荐信和推荐信
  • 自主招生:怎样写好自荐信和推荐信 每个自主招生高校网站都在自主招生简章中写明了对自荐信和推荐信的要求,而我们撰写自荐信和推荐信也无非就是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内容的一种答复.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报名流程中需要填写中学推荐信和个人申请,要求如下: ...查看


  • 高等教育学心得体会 1
  • 高等教育学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明白了一个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 素质和修养,要呈现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怎样去 准备.对于高等教育如何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是 一个引导者.促进者 ...查看


  • 怎样写好自主招生自荐信海山整理
  • 怎样写好自主招生自荐信 海山整理 一.怎样写好自荐信 自主招生报名工作目前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诸多学子和相关教师对自荐信和推荐信的写法感到非常棘手,不知道以何种格式,从何写起,主要阐述哪些内容. 其实,每个自主招生高校网站都在自主招生简章中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