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辩证法 生活中的矛盾及处理方法马原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

● 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

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

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

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第三部分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我认知因素分析

1. 对自我或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度拔高或贬低自己。如孤傲的人往往会产生敌视和人际偏离;妄自菲薄使自己的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行事畏缩言辞甚少羞于表达。在对待他人时,缺乏相对性和客观性,要么一好百好,要么一丑百丑,将个人喜好强加他人身上,缺少尊重和包容。另外,难于坚守本心,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弱化做事原则,认为金钱、权利、利益是社会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认知偏离都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孤立。

2. 对自身个性人格因素了解不够。自卑是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而自卑 ,还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健康和学习状况而自卑 , 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过分在意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害怕丢面子。个性内化外化,性格内倾外倾,都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人际困扰。交往恐惧倾向,一般发现于个性偏内向且胆小怕事者,可能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有些新入校大学生因为离家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离开了长久的依赖,在新的友谊和归属感尚未建立之前 ,会具有较高的孤独感 ,时常感到身陷孤零 ,倍受冷落和缺乏关爱。时间长了产生不信任和疏离感,进而变得孤僻和自我封闭。

3. 把部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因为外界环境中拜金主义的驱使,高校制度的缺陷,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腐蚀等,会使大学生产生

嫉妒等心理。在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给人带来更多压力,并造成心理认同上的偏差。

动力因素分析

1. 躲避工作、逃离社会的心态有些人害怕人际交往,害怕复杂的社会关系。长时间呆在学校里,不排除有的人会产生逃避、遁世的消极心理。如果不是很严重,考研或就业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一切都听天由命。但对于那些有严重逃避心理的人来说,考研未必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考研之后还是得去面对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要生存就得参与融入社会,从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如果明知这一点还选择去考研,无非是给自己平添更多的烦恼。因此持这种心态的人容易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摇摆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2. 家庭环境方面原因第一,家庭不完整、不和谐,家庭关系不融洽。破碎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有些孤僻,对事情非常敏感,生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疑心较大,一旦碰到挫折,情绪就更加低落、不稳定、还有的家庭曾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实棍棒教育一方面会造成孩子唯唯诺诺,当外界压力超过其能所承受的临界线时,他们就往往以轻生等极端方式予以解脱;另一方面会培养出“小暴君”,他会用比父母更暴力的手段对待他人,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大多喜怒无常,心神不定,看似“风光”,实则性格孤僻,心灵在苦恼中挣扎。第二,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大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就会遭到责备甚至羞辱,有的大学生就产生了负疚心里,自卑感强,有困难不敢讲,和家长保持距离。有的家长管教过严,希望孩子向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动不动就强迫、命令,而忽视了孩子的个人意愿,很多大学生都是表面顺从,内心压抑,处于苦恼中。第三,家庭贫困。随着高校改革并轨招生,缴费上大学已全面实行,对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学费和生活费都成为沉重的压力,经济上的窘迫深深困扰着贫困学生,使之感到苦恼。

3. 盲目的从众心理看身边很多人都去考研了,当上研究生似乎可以抬升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所以也想去试一试。这类想法有一个破绽,那就是对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就业定位,对自己有一些迷茫,无法知道潜意识里的内在欲望,不清楚确切的行动方向,因此会去寻找能够代替和转移的目标。

4. 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失去目标和方向这点是造成大学生内因动力不足的根源,那些目前没有然而很有必要马上树立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想要在在短期内实现建构这些体系似乎不大可能,他们所能做的是加紧了解和认识自我内心的欲望,应及早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第一,从主观因素出发正确把握自身内在条件和内心需要。在考研就业选择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自我SWOT分析,把握主客观条件的优劣,同时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原理自我调节不适心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其次是尊重他人,以真诚对待友谊,坚守本心,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情感方面,明确自己对爱情的需要,正确认识爱情的责任和意义,提高大学生对爱情的内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据自身实力,结合考研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就业形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作出最佳选择;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理性地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在枯燥的学习中,适时抽出一定的时间多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积极与人交流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做户外运动;合理分配时间,制定长、短期目标以避免出现时间真空时不知所措。

第三,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比如相关的社会研究机构可就此在高校展开一些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些心理变化,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实践的方向和依据。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入学校招募小组成员并采用互惠模式的封闭式小组展开小组干预与引导,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工作者阶段性的活动治疗,促进成员自我认知提高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

以及达到缓解或解决他们郁闷心理的目的。另外,学校方面要根据新的婚姻法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恋爱的引导,引导他们把握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心里辅导和心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相信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校正确的心理引导,社会工作机构适当的沟通和干预及社会舆论传媒的监督,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好这一问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会自我调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

● 音乐调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听那些曲调和节奏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除了听以外,还可以自己唱,尤其高声歌唱,是排除紧张、发泄情绪的有效手段。当不满情绪积压在心中时,不妨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来唱唱,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 学会倾诉。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二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朋友就是你的良师益友,而你的倾诉就像你为对方泡的那杯清茶,啖之有味而且甘之如饴。倾诉的过程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把自己在恋爱或人际交往中的困惑说与他人体听,也许别人会给你一些中肯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可能就是你花了很长时间也没能看透没能找到的,如此你就可以有幸绕开类似问题而避免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一

些无意义的困扰上。

● 适度痛哭。哭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是悲欢喜乐情绪的最真切反应。当考试失利了或爱情受挫时,找个可靠的朋友或寻个僻静的地方,低声抽泣也好高声狼嚎也好尽管以你的方式去哭一场,把你压抑的不满或悲伤通过泪水和声音发泄出去。

● 户外运动。运动是田径场上抑郁和无聊的天敌,锻炼则是强悍人格中健康心理和豁达心性的好友。对抗躯体疲劳和内心无聊的最好方法就是到户外做运动,比如去登山、游泳,结伴去篮球、排球羽毛球台球等。遇上郁闷的心情无法排解时,去做些运动无疑可以通过体力消耗和转移注意力使你得到解脱。无聊的时候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打发时间,同时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矛盾有哪些

● 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

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

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

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第三部分矛盾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我认知因素分析

1. 对自我或对他人的认知偏差。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度拔高或贬低自己。如孤傲的人往往会产生敌视和人际偏离;妄自菲薄使自己的看不到自我的价值,行事畏缩言辞甚少羞于表达。在对待他人时,缺乏相对性和客观性,要么一好百好,要么一丑百丑,将个人喜好强加他人身上,缺少尊重和包容。另外,难于坚守本心,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弱化做事原则,认为金钱、权利、利益是社会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这样的认知偏离都会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孤立。

2. 对自身个性人格因素了解不够。自卑是制约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无论是因为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经济条件而自卑 ,还是因为自己的容貌、健康和学习状况而自卑 , 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大学生,常常过分在意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担心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害怕丢面子。个性内化外化,性格内倾外倾,都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人际困扰。交往恐惧倾向,一般发现于个性偏内向且胆小怕事者,可能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有些新入校大学生因为离家求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离开了长久的依赖,在新的友谊和归属感尚未建立之前 ,会具有较高的孤独感 ,时常感到身陷孤零 ,倍受冷落和缺乏关爱。时间长了产生不信任和疏离感,进而变得孤僻和自我封闭。

3. 把部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因为外界环境中拜金主义的驱使,高校制度的缺陷,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腐蚀等,会使大学生产生

嫉妒等心理。在社会转型期,利益重新分配给人带来更多压力,并造成心理认同上的偏差。

动力因素分析

1. 躲避工作、逃离社会的心态有些人害怕人际交往,害怕复杂的社会关系。长时间呆在学校里,不排除有的人会产生逃避、遁世的消极心理。如果不是很严重,考研或就业问题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一切都听天由命。但对于那些有严重逃避心理的人来说,考研未必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考研之后还是得去面对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要生存就得参与融入社会,从中获取所需的资源。如果明知这一点还选择去考研,无非是给自己平添更多的烦恼。因此持这种心态的人容易在考研与就业问题上摇摆不定不知如何是好。

2. 家庭环境方面原因第一,家庭不完整、不和谐,家庭关系不融洽。破碎的家庭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交往,甚至有些孤僻,对事情非常敏感,生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疑心较大,一旦碰到挫折,情绪就更加低落、不稳定、还有的家庭曾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其实棍棒教育一方面会造成孩子唯唯诺诺,当外界压力超过其能所承受的临界线时,他们就往往以轻生等极端方式予以解脱;另一方面会培养出“小暴君”,他会用比父母更暴力的手段对待他人,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大多喜怒无常,心神不定,看似“风光”,实则性格孤僻,心灵在苦恼中挣扎。第二,家长期望值过高,给大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一旦孩子的表现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就会遭到责备甚至羞辱,有的大学生就产生了负疚心里,自卑感强,有困难不敢讲,和家长保持距离。有的家长管教过严,希望孩子向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动不动就强迫、命令,而忽视了孩子的个人意愿,很多大学生都是表面顺从,内心压抑,处于苦恼中。第三,家庭贫困。随着高校改革并轨招生,缴费上大学已全面实行,对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学费和生活费都成为沉重的压力,经济上的窘迫深深困扰着贫困学生,使之感到苦恼。

3. 盲目的从众心理看身边很多人都去考研了,当上研究生似乎可以抬升自己的身价和地位,所以也想去试一试。这类想法有一个破绽,那就是对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就业定位,对自己有一些迷茫,无法知道潜意识里的内在欲望,不清楚确切的行动方向,因此会去寻找能够代替和转移的目标。

4. 人生观、价值观缺失,失去目标和方向这点是造成大学生内因动力不足的根源,那些目前没有然而很有必要马上树立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的大学生,想要在在短期内实现建构这些体系似乎不大可能,他们所能做的是加紧了解和认识自我内心的欲望,应及早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第一,从主观因素出发正确把握自身内在条件和内心需要。在考研就业选择上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自我SWOT分析,把握主客观条件的优劣,同时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原理自我调节不适心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其次是尊重他人,以真诚对待友谊,坚守本心,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情感方面,明确自己对爱情的需要,正确认识爱情的责任和意义,提高大学生对爱情的内涵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据自身实力,结合考研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就业形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作出最佳选择;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理性地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在枯燥的学习中,适时抽出一定的时间多参加校园社团活动,积极与人交流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做户外运动;合理分配时间,制定长、短期目标以避免出现时间真空时不知所措。

第三,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比如相关的社会研究机构可就此在高校展开一些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些心理变化,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实践的方向和依据。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进入学校招募小组成员并采用互惠模式的封闭式小组展开小组干预与引导,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沟通、社会工作者阶段性的活动治疗,促进成员自我认知提高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

以及达到缓解或解决他们郁闷心理的目的。另外,学校方面要根据新的婚姻法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恋爱的引导,引导他们把握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心里辅导和心里治疗,避免心理问题的严重化。相信通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校正确的心理引导,社会工作机构适当的沟通和干预及社会舆论传媒的监督,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处理好这一问题,促进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会自我调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

● 音乐调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听那些曲调和节奏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除了听以外,还可以自己唱,尤其高声歌唱,是排除紧张、发泄情绪的有效手段。当不满情绪积压在心中时,不妨选择适合自己的歌曲来唱唱,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 学会倾诉。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二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朋友就是你的良师益友,而你的倾诉就像你为对方泡的那杯清茶,啖之有味而且甘之如饴。倾诉的过程同时也是交流的过程,把自己在恋爱或人际交往中的困惑说与他人体听,也许别人会给你一些中肯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可能就是你花了很长时间也没能看透没能找到的,如此你就可以有幸绕开类似问题而避免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一

些无意义的困扰上。

● 适度痛哭。哭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本能,是悲欢喜乐情绪的最真切反应。当考试失利了或爱情受挫时,找个可靠的朋友或寻个僻静的地方,低声抽泣也好高声狼嚎也好尽管以你的方式去哭一场,把你压抑的不满或悲伤通过泪水和声音发泄出去。

● 户外运动。运动是田径场上抑郁和无聊的天敌,锻炼则是强悍人格中健康心理和豁达心性的好友。对抗躯体疲劳和内心无聊的最好方法就是到户外做运动,比如去登山、游泳,结伴去篮球、排球羽毛球台球等。遇上郁闷的心情无法排解时,去做些运动无疑可以通过体力消耗和转移注意力使你得到解脱。无聊的时候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打发时间,同时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可谓一举两得。


相关文章

  • 石磊考研政治答题模板及要点归纳总结
  •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学原理: 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 48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⑴A 和 B 并列关系(40对) ...查看


  • 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1
  • <生活与哲学> 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辩证唯物论(8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查看


  • 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应用
  • 唯物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 ...查看


  •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 第一讲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世界的物质性 ...查看


  • 生活与哲学
  • <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查看


  • 解题万能模板
  • 哲学题模板 万能方法论意义(34题哲学分析题最后一问应该回答方法论意义,实在不会就用此方法作答.) 先概括材料故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再指出材料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 ...查看


  • 生活与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 <生活与哲学>常用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即主观能动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查看


  • 马克思演讲
  • 唯物辩证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开篇:A B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 ...查看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
  •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