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文言文译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周语上》

译文一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1] 译文二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 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 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 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 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 ùn ),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过程中,按时去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是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能做到不生气,不就是有德行的人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译文:子贡说:“虽贫穷但不阿谀奉承,虽富有但不盛气凌人,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很好!但还不如那种贫穷却注重道德修养,富有却谦恭有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同制造骨、角、玉石等器皿一样,切料、锉平、雕刻、磨光’,它指的就是这事吧?”孔子说:“端木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知识,你已能进而理解未知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三十岁便掌握了礼仪道德;四十岁便有自己的主见;五十岁懂得了客观规律;六十岁便能察言知人,明辨是非;到了七十岁,随心所欲,一切言行都不会违反规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交友但不同流合污,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讲道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yì》)

译文:子夏问"'轻灵的笑貌美好,黑白分明的眼儿俊俏,白描加上色彩更美妙',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白描,然后上颜色."子夏说:"是不是礼仪在仁爱之后呢?"孔子说:"卜商,启发我的人竟是你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译文:孔子说:"钱财和权势,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用不正当的方法获得它,高尚的人是不肯做的.贫穷和卑贱,这是人人都想摆脱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高尚的人是不肯干的.品德高尚的人抛弃了仁爱之心,哪里还能成就他那高尚的名声呢?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有片刻背离仁爱精神,仓促匆忙之中一定怀着爱心,奔波流离之际也一定怀着爱心."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译文:"质朴多于文雅就难免粗野,文雅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浮华.文雅和质朴相得益彰,这才算得上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 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sh ěn )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身边.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因为我而而有顾忌.你们平日常说:'别人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子路贸然接着说:"假如有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部有战争,国内又饥荒不断.让我去治理,大约三年时间,可以使人人有勇力,并且懂得事理."孔子微微一笑,说:"冉求,你怎么做?"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国土的小国,让我去治理,大约三年时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推行礼乐教化,那还得等待品德高尚的能人呢."孔子说:"公西华,你怎么做?"公西华回答:"我不敢夸口自己多有本事,但我愿意学习.祭祀或通外国举行盟会时,我穿上礼服,戴好礼帽,愿意做个小司礼官."孔子又问:"曾皙,你怎么做?"曾皙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只不过各人谈谈各人的志向啊!"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新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他问孔子:"他们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老师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注重礼仪,他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地就够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再问:"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孔子说:"祭祀和会盟,不是诸侯国之间的事又是什么?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司礼官,那谁能做大司礼官呢?"

赏刑

《商君书》 商鞅,姓公孙名鞅,又称公孙鞅或卫鞅。

译文:

题记:即奖赏与刑罚。商鞅主张“壹赏,壹刑、壹教”,“刑无等级”。

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奖赏,那么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实行;实行了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杀人,修明教育不改变风俗,而民众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特殊的风俗。公正高明的奖赏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严明的刑法到一定时候就可以不用刑罚,修明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益、俸禄、官职、爵位都专一根据在战争中的功绩赐给,没有其它不同的恩惠。因此聪慧、愚昧、富贵、低贱、勇敢、胆怯、贤德、不贤德的,都全部用尽自己的智慧、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出生入死而替君主卖命。天下的英雄豪杰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军队就天下无敌而政令得以在天下贯彻实行。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没有谁敢在野外同他的军队对抗,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守卫城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在原野中同它对抗的军队,只要战争打起来就会让他全军覆没;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如果防守城池,只要他一进攻就会登上他的城池。打仗就一定消灭别人的军队,进攻就一定占领别人的城池,那么所有的城池便都能占领它,天下所有的诸侯都能来朝贡,即使对立功的军队多加奖赏,财务怎么会浪费不足呢?从前商汤在赞茅建立国家,周文王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国家,方圆也只有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的原野上开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他们都大败夏桀和商纣王的强大军队,最后商汤和周武王都划分土地,分封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按社里登记入册的人口拥有土地,战车放在那里不再乘坐,将马放到华山的南坡,将牛放到弘农一带的地里,一直到老死也不收回来。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奖赏啊。因此说:赞茅、岐周的粮食,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得不到一升;如果用赞茅、岐周的钱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不能得到一文钱。所以说:本来只拥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君主,却封自己的大臣为诸侯,这些诸侯的封地也比他们原来的国土大;对临阵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拥有里社按书册登记人口分得的土地;他们的奖赏所涉及的对象,甚至放宽到了牛和马,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善于使用天下的财物,用来奖赏天下的民众。所以说: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攻破了夏桀、商纣王,国内没有什么祸害,天下十分安定。他们修建了五种仓库,收藏起来各种兵器,停止了征战之事,实行文化品德教育。将兵器倒着放好,不再征伐打仗,大臣们都穿着朝服,将朝笏插在腰间,创制了音乐,用来彰明自己的功德。正当这个时候,奖赏和利禄都不实行,可是民众却很有规矩。所以说:公正明确的奖赏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了。

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使用刑罚没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违反国家禁令,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处以死罪,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罚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判断。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官吏四周的人,知道他们的罪过,并能向君主揭发检举他们罪行的人,自己不仅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不分富贵贫穷,都能继承那位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所以说:加重刑罚,株连他们的父、母、妻子,那么民众

就不敢以身试法,也就等于没有刑罚了。古代帝王制定的法令,有将人处死的,有砍断犯人的脚的,有在犯人脸上刺字再涂上墨的,这不是追求伤害民众,而是要用来禁止奸邪阻止犯罪。因此禁止奸邪阻止犯罪,没有什么办法能比得上使用重刑。刑罚重就一定能捕获犯人,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了,所以国家就等于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国家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因此说严明的刑罚不是为了杀人。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使百姓亲近服从他,于是招集所有的卿相、大夫一块待千宫、颠颉来晚了,执法官请示晋文公定他的罪,晋文公说:“对他用刑吧。”执法官于是砍断了颠颉的脊梁骨来示众。晋国的将士、民众议论起这件事都很惧怕,相互说:“颠颉是国君宠爱的大臣,触犯了刑律都腰斩来示众,何况对于我们了。”后来,晋文公发兵进攻曹国及卫国的五鹿,回军时又推翻了郑国的矮墙,命令卫国的田垄一律改东西方向,用来方便自己国家的兵车通过。晋国一位三军将领和士兵,如下令停止前进,他们就像被砍断了肢一样站立,命令他们进攻,走路像流水一样迅速。三军的将领和士兵没有谁敢于违反禁令。因此晋文公一借用颠颉犯轻罪而处以重刑腰斩的办法,晋国就得到了治理。过去周公旦杀了管叔,流放了霍叔,说:“他们是犯了法令的人。”天下的人都说:“亲兄弟犯了罪过都执行法律,更何况我们这些疏远的人了?”从此天下人都知道周公将刑罚用在了朝廷内,国境内的秩序得到治理。因此说:“公正严明的刑罚用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刑罚。”

所说的统一教化,是指那些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的人,所谓的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保举信誉、颠倒黑白的人,不能因为这个而富贵,不能因这个本事而评论法令刑罚,不能因为这个独自创立私人的学说,并用私人学说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思想。对那些顽固不化的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要挫败他。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忠厚纯朴的人,也不能凭借不是在战场上立功而欺骗君主得到好处。如果这样,那些富贵的家族门第,也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赏罢了。只有那些能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那些骄横跋扈的人,就会受到一定刑法的惩处而不能得到赦免。这样,那些父亲伯叔、兄弟、相知相识的朋友、男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说:“我们务必要加倍努力的地方不过在战场上罢了。”因此,那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民众中想要得到富贵的,都是到死后盖上棺材才停止,可富贵的门一定都是面向当兵的,所以民众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民众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这就是臣所说的严明教育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教化。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奖赏、刑罚、教化三件事。圣明的人不能通晓一切,而是明白万事万物的要领。因此他统治国家,抓住要领而达到通晓一切,所以只实行这三种教育就能取得很多功绩。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容易明白却很难实行。所以圣人不用称赞,平凡的君主不一定要废掉;杀人不算残暴,奖赏人不算仁爱,这是因为国家法律严明公正。圣明的人凭功绩授官职赐给爵位,因此贤德的人不用担忧,圣人不宽恕别人的错误,不赦免罪犯的刑罚,因此那些邪恶的事无法发生。可见,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只是考虑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而已。

赏刑翻译二

圣人治理国家(的政策),(是)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化。统一赏赐,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统一刑罚,政令就会畅行无阻;统一教化,下臣万民就会听从君上。明确奖赏不会耗费财物;严明刑罚不会更多杀戮;明确教化不用(时常)变更(政令),因而百姓对于自己应做的事务都很了解,国家就不会出现(不利于国家)的不同的风尚。明确赏赐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赏赐,严明刑罚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刑罚;明确教化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教化。

我所说的统一赏赐,就是福利、俸禄,官职、爵位,专门从军队(立功者)中产生,没有不同的施恩方法。所以(不论)聪明的、愚蠢的,高贵的、低贱的,勇敢的、怯懦的,贤明的、不贤明的,都懂得竭尽自己全部的智慧,用尽自己全身力气,出死力给君上使用。天下的豪杰贤良,象百川归海一样跟随君上,所以军队无敌于天下,政令在天下畅行无阻。拥有上万辆战车的大国,不敢在战场上迎击他们(变法之君)的军队,拥有上千辆战车的小国,(在变法之君攻打时,)不敢捍卫自己的城池。

万乘之国如果有敢在战场上抵抗的,打起仗来,(变法之君)就要使他们的军队覆灭;千乘之国如果有敢于捍卫他们的城池的,攻打时(变法之君)就会占领他们的城池。打起仗来,(变法之君)必定消灭对方的军队,攻打时,(变法之君)必定会占领对方的城池,拥有(他们)全部的城池,得到(他们)所有的客卿,(这样一来)即使重重奖赏(有军功的人),又有什么匮乏呢?

过去商汤受封于赞茅,文王被封到歧周,(他们各自的封地)方园(不过)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一带作战,周武王与商纣在牧野一带交锋,(汤、武)彻底摧毁了(桀、纣的)全部军队,最终(重新)分割土地,封赏他们的(有功)臣下为诸侯。士兵中参与了作战的,在乡里都得到封地或庄园。战车停止出征,不再参战,战马放到华山的南面,役牛放到弘农之泽等水草丰茂之地,任其老死,不再征用,这就是商汤、武王的赏赐。所以说,赞茅、歧周出产的粮食(粟米),用来赏赐天下的人,每人得不到一升,用那里的钱赏赐天下之人,每人得不到一钱。所以说,封地不过百里的君王(最终)却能将他们的臣下封为诸侯,(诸侯的封地)大大地超过(百里之君)旧日的封地。从(最基层的)士兵中的参战者起,在乡里都会获得封地或庄园。赏赐所施加的对象,放宽到牛马身上,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善于凭借天下的财物,用来赏赐天下的人。所以说:“明确赏赐并不会耗费财物。” 商汤、武王打败桀、纣之后,境内再也没有祸害,天下非常安定。(他们)修筑起各种各样的仓库,收藏起各种各样的兵器,停止战争方面的事务,施行文礼道德教化,武器都倒放着不使用,大臣们都兴起制作礼乐,来颂扬汤、武的德行。在这个时期,不实行赏赐、禄位,然而百姓都规矩守法。所以说:“明确赏赐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赏赐(的地步)。”

所谓统一刑罚,(就是说,使用)刑罚不论(违法者的)地位等级高低。上从卿相、将军下到大夫庶民,有不服从君王的命令,违反国家禁令,扰乱王上法度的,犯罪当处死的(一律)不赦免。以前有过功劳,后来有了劣迹,不因(有功于前)而减少用刑;以前有善行,后来有了过错,不因(有善于前)而破坏法律(的执行)。忠臣孝子有了过错,一定根据其罪行的轻重和刑律的规定断案;执掌法律及其他职务的官吏,有不执行君王法令的,罪当处死而不赦免,用刑推及到他的三族。(违法)官吏周围的人,知道(他的罪行)并且向上级

揭发的,(揭发者)自己可免于犯罪,(而且)无论高贵低贱,(都可以)取代他的官府长官的官位、爵位、田地、俸禄。所以说:“加重用刑(并且)株连治罪,那么百姓就不敢以身试法。”百姓不敢以身试法,所以就没有刑罚了。先王的法令有:刺死、砍断罪犯的脚,实行黥刑,这并不是要伤害老百姓,(是为了)用来禁止奸邪制止罪过。所以禁止奸邪、制止罪过,没有什么比得上加重刑罚;刑罚规定得很重,而且一定得到实行,那么百姓就不敢以身试法,所以国家就没有受刑的百姓了。国家没有受刑的百姓,所以说:“明确刑罚并不需要杀戮。”

晋文公打算要严明刑罚来安抚百姓,于是在侍千宫集合诸卿大夫。(晋文公的宠臣)颠颉迟到了,属下官吏请(晋文公)治他的罪。晋文公说:“对他用刑(依法处理)。”属下官员就(遵命)把颠颉腰斩了示众。晋国的士人都很害怕,(他们)说:“颠颉得到(文公)宠爱,(都)被腰斩示众,何况对于我们这些人呢?” (后来,晋文公)兴兵讨伐曹国和卫国的五鹿,又摧毁郑国的城墙,把卫国的田垅改成东西向(以利于兵车通行),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人。三军将士,叫他们停止前进就象被砍掉了脚一样(不敢前进),叫他们前进就象流水一样(快而不止),三军将士,没有敢违犯禁令的。所以一凭借腰斩颠颉示众这一轻罪重刑的办法,晋国就治理好了。 过去,周公旦杀死管叔、流放蔡叔、废黜霍叔,(他)说:“(他们是)违犯禁令的人。”天下的民众都说:“亲兄弟有了罪过也不违背法律(而给予惩处),更何况非亲非故的人呢?”所以天下人都知道在周王朝是按法律办事的,因而天下安定太平。所以说:严明刑罚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刑罚。

所谓统一教化,(就是对那些标榜自己)博学多闻、善辩多智、诚实廉洁、懂得礼仪乐章、修身洁行、能合群又正直、任侠仗义有美名、扬清激浊(的人),不可以让他们取得富贵,不可以让他们评论刑律,不可以让他们独自坚持个人的议论来陈述给君上。顽固不改的人要让他身败名裂,锐气正旺的人要让他遭受挫折,即使是圣人智者、巧言诌媚者、忠厚朴实者,也不能以没有建立战功骗取君上的利禄。这样取得富贵的门径,关键在于战功而已。那些有能力建立战功的人,(就能)走上富贵之路,强悍不守法(的人),(将会)有常备的刑法(处治他们)而不赦免。

这样,父子、兄弟、熟识的人、亲家之间、志同道合的人,都会说:“(我们)所努力追求的事务,就在于建立战功而已。”正当壮年的人致力于作战立功,年老体弱的人致力于守卫(后方),(这就会做到)战死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一定受到鼓励,这就是我所说的统一教化。老百姓想要富贵,到死才会停止。然而富贵的门第,必须出自军队。所以,老百姓一听见战事就互相庆贺,起居饮食中所念念不忘的,都是作战。这就是我所说的“明确教化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必要教化”。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三项教令。圣明的君王只是能知道天下所有的事物的纲要,所以他们治理国家,抓住纲要来推知万物,所以教令少而功效大。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容易了解然而难以去(效法)施行。所以圣明的君王不必增加他们的法令,一般的君主也不必废除法令,(依法)杀人不算是残暴,(依法)赏赐人不算是仁德,(是因为)国家法制严明。圣人根据功勋授予官位爵位,所以贤明的人不担忧。圣人不饶恕罪过,不赦免刑罚,所起邪恶的人不再产生。圣人治理国家,不过是详细审查,统一(赏赐、刑罚、教化)而已。

谏逐客书

《史记•李斯年传》 李斯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1]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货殖列传序 《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

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俗话说: “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周语上》

译文一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1] 译文二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 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 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 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 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 ùn ),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过程中,按时去复习学过的知识,不也是高兴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能做到不生气,不就是有德行的人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译文:子贡说:“虽贫穷但不阿谀奉承,虽富有但不盛气凌人,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很好!但还不如那种贫穷却注重道德修养,富有却谦恭有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同制造骨、角、玉石等器皿一样,切料、锉平、雕刻、磨光’,它指的就是这事吧?”孔子说:“端木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知识,你已能进而理解未知的知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三十岁便掌握了礼仪道德;四十岁便有自己的主见;五十岁懂得了客观规律;六十岁便能察言知人,明辨是非;到了七十岁,随心所欲,一切言行都不会违反规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交友但不同流合污,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讲道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yì》)

译文:子夏问"'轻灵的笑貌美好,黑白分明的眼儿俊俏,白描加上色彩更美妙',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白描,然后上颜色."子夏说:"是不是礼仪在仁爱之后呢?"孔子说:"卜商,启发我的人竟是你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译文:孔子说:"钱财和权势,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用不正当的方法获得它,高尚的人是不肯做的.贫穷和卑贱,这是人人都想摆脱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高尚的人是不肯干的.品德高尚的人抛弃了仁爱之心,哪里还能成就他那高尚的名声呢?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有片刻背离仁爱精神,仓促匆忙之中一定怀着爱心,奔波流离之际也一定怀着爱心."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译文:"质朴多于文雅就难免粗野,文雅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浮华.文雅和质朴相得益彰,这才算得上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 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sh ěn )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先进》)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身边.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因为我而而有顾忌.你们平日常说:'别人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么做?"子路贸然接着说:"假如有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部有战争,国内又饥荒不断.让我去治理,大约三年时间,可以使人人有勇力,并且懂得事理."孔子微微一笑,说:"冉求,你怎么做?"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国土的小国,让我去治理,大约三年时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推行礼乐教化,那还得等待品德高尚的能人呢."孔子说:"公西华,你怎么做?"公西华回答:"我不敢夸口自己多有本事,但我愿意学习.祭祀或通外国举行盟会时,我穿上礼服,戴好礼帽,愿意做个小司礼官."孔子又问:"曾皙,你怎么做?"曾皙弹瑟正近尾声,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只不过各人谈谈各人的志向啊!"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新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他问孔子:"他们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老师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注重礼仪,他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地就够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再问:"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孔子说:"祭祀和会盟,不是诸侯国之间的事又是什么?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司礼官,那谁能做大司礼官呢?"

赏刑

《商君书》 商鞅,姓公孙名鞅,又称公孙鞅或卫鞅。

译文:

题记:即奖赏与刑罚。商鞅主张“壹赏,壹刑、壹教”,“刑无等级”。

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奖赏,那么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实行;实行了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杀人,修明教育不改变风俗,而民众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特殊的风俗。公正高明的奖赏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严明的刑法到一定时候就可以不用刑罚,修明教育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益、俸禄、官职、爵位都专一根据在战争中的功绩赐给,没有其它不同的恩惠。因此聪慧、愚昧、富贵、低贱、勇敢、胆怯、贤德、不贤德的,都全部用尽自己的智慧、竭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出生入死而替君主卖命。天下的英雄豪杰像流水一样追随君主,所以军队就天下无敌而政令得以在天下贯彻实行。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没有谁敢在野外同他的军队对抗,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守卫城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在原野中同它对抗的军队,只要战争打起来就会让他全军覆没;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如果防守城池,只要他一进攻就会登上他的城池。打仗就一定消灭别人的军队,进攻就一定占领别人的城池,那么所有的城池便都能占领它,天下所有的诸侯都能来朝贡,即使对立功的军队多加奖赏,财务怎么会浪费不足呢?从前商汤在赞茅建立国家,周文王在岐山下的周原建立国家,方圆也只有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的原野上开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他们都大败夏桀和商纣王的强大军队,最后商汤和周武王都划分土地,分封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按社里登记入册的人口拥有土地,战车放在那里不再乘坐,将马放到华山的南坡,将牛放到弘农一带的地里,一直到老死也不收回来。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奖赏啊。因此说:赞茅、岐周的粮食,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得不到一升;如果用赞茅、岐周的钱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不能得到一文钱。所以说:本来只拥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君主,却封自己的大臣为诸侯,这些诸侯的封地也比他们原来的国土大;对临阵的士兵,回到家乡后都拥有里社按书册登记人口分得的土地;他们的奖赏所涉及的对象,甚至放宽到了牛和马,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善于使用天下的财物,用来奖赏天下的民众。所以说:公正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攻破了夏桀、商纣王,国内没有什么祸害,天下十分安定。他们修建了五种仓库,收藏起来各种兵器,停止了征战之事,实行文化品德教育。将兵器倒着放好,不再征伐打仗,大臣们都穿着朝服,将朝笏插在腰间,创制了音乐,用来彰明自己的功德。正当这个时候,奖赏和利禄都不实行,可是民众却很有规矩。所以说:公正明确的奖赏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了。

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使用刑罚没有等级,从卿相、将军、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违反国家法令的。违反国家禁令,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处以死罪,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罚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判断。执行法令的官吏,担任现职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及到了他们的父、母、妻子的身上。官吏四周的人,知道他们的罪过,并能向君主揭发检举他们罪行的人,自己不仅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不分富贵贫穷,都能继承那位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所以说:加重刑罚,株连他们的父、母、妻子,那么民众

就不敢以身试法,也就等于没有刑罚了。古代帝王制定的法令,有将人处死的,有砍断犯人的脚的,有在犯人脸上刺字再涂上墨的,这不是追求伤害民众,而是要用来禁止奸邪阻止犯罪。因此禁止奸邪阻止犯罪,没有什么办法能比得上使用重刑。刑罚重就一定能捕获犯人,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了,所以国家就等于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国家没有受刑罚处治的民众,因此说严明的刑罚不是为了杀人。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使百姓亲近服从他,于是招集所有的卿相、大夫一块待千宫、颠颉来晚了,执法官请示晋文公定他的罪,晋文公说:“对他用刑吧。”执法官于是砍断了颠颉的脊梁骨来示众。晋国的将士、民众议论起这件事都很惧怕,相互说:“颠颉是国君宠爱的大臣,触犯了刑律都腰斩来示众,何况对于我们了。”后来,晋文公发兵进攻曹国及卫国的五鹿,回军时又推翻了郑国的矮墙,命令卫国的田垄一律改东西方向,用来方便自己国家的兵车通过。晋国一位三军将领和士兵,如下令停止前进,他们就像被砍断了肢一样站立,命令他们进攻,走路像流水一样迅速。三军的将领和士兵没有谁敢于违反禁令。因此晋文公一借用颠颉犯轻罪而处以重刑腰斩的办法,晋国就得到了治理。过去周公旦杀了管叔,流放了霍叔,说:“他们是犯了法令的人。”天下的人都说:“亲兄弟犯了罪过都执行法律,更何况我们这些疏远的人了?”从此天下人都知道周公将刑罚用在了朝廷内,国境内的秩序得到治理。因此说:“公正严明的刑罚用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刑罚。”

所说的统一教化,是指那些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的人,所谓的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保举信誉、颠倒黑白的人,不能因为这个而富贵,不能因这个本事而评论法令刑罚,不能因为这个独自创立私人的学说,并用私人学说向君主陈述自己的思想。对那些顽固不化的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要挫败他。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忠厚纯朴的人,也不能凭借不是在战场上立功而欺骗君主得到好处。如果这样,那些富贵的家族门第,也只能在战场上立功受赏罢了。只有那些能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那些骄横跋扈的人,就会受到一定刑法的惩处而不能得到赦免。这样,那些父亲伯叔、兄弟、相知相识的朋友、男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说:“我们务必要加倍努力的地方不过在战场上罢了。”因此,那些正当年富力强的人都一定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民众中想要得到富贵的,都是到死后盖上棺材才停止,可富贵的门一定都是面向当兵的,所以民众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民众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这就是臣所说的严明教育到一定程度等于没有教化。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奖赏、刑罚、教化三件事。圣明的人不能通晓一切,而是明白万事万物的要领。因此他统治国家,抓住要领而达到通晓一切,所以只实行这三种教育就能取得很多功绩。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容易明白却很难实行。所以圣人不用称赞,平凡的君主不一定要废掉;杀人不算残暴,奖赏人不算仁爱,这是因为国家法律严明公正。圣明的人凭功绩授官职赐给爵位,因此贤德的人不用担忧,圣人不宽恕别人的错误,不赦免罪犯的刑罚,因此那些邪恶的事无法发生。可见,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只是考虑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而已。

赏刑翻译二

圣人治理国家(的政策),(是)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化。统一赏赐,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统一刑罚,政令就会畅行无阻;统一教化,下臣万民就会听从君上。明确奖赏不会耗费财物;严明刑罚不会更多杀戮;明确教化不用(时常)变更(政令),因而百姓对于自己应做的事务都很了解,国家就不会出现(不利于国家)的不同的风尚。明确赏赐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赏赐,严明刑罚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刑罚;明确教化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教化。

我所说的统一赏赐,就是福利、俸禄,官职、爵位,专门从军队(立功者)中产生,没有不同的施恩方法。所以(不论)聪明的、愚蠢的,高贵的、低贱的,勇敢的、怯懦的,贤明的、不贤明的,都懂得竭尽自己全部的智慧,用尽自己全身力气,出死力给君上使用。天下的豪杰贤良,象百川归海一样跟随君上,所以军队无敌于天下,政令在天下畅行无阻。拥有上万辆战车的大国,不敢在战场上迎击他们(变法之君)的军队,拥有上千辆战车的小国,(在变法之君攻打时,)不敢捍卫自己的城池。

万乘之国如果有敢在战场上抵抗的,打起仗来,(变法之君)就要使他们的军队覆灭;千乘之国如果有敢于捍卫他们的城池的,攻打时(变法之君)就会占领他们的城池。打起仗来,(变法之君)必定消灭对方的军队,攻打时,(变法之君)必定会占领对方的城池,拥有(他们)全部的城池,得到(他们)所有的客卿,(这样一来)即使重重奖赏(有军功的人),又有什么匮乏呢?

过去商汤受封于赞茅,文王被封到歧周,(他们各自的封地)方园(不过)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一带作战,周武王与商纣在牧野一带交锋,(汤、武)彻底摧毁了(桀、纣的)全部军队,最终(重新)分割土地,封赏他们的(有功)臣下为诸侯。士兵中参与了作战的,在乡里都得到封地或庄园。战车停止出征,不再参战,战马放到华山的南面,役牛放到弘农之泽等水草丰茂之地,任其老死,不再征用,这就是商汤、武王的赏赐。所以说,赞茅、歧周出产的粮食(粟米),用来赏赐天下的人,每人得不到一升,用那里的钱赏赐天下之人,每人得不到一钱。所以说,封地不过百里的君王(最终)却能将他们的臣下封为诸侯,(诸侯的封地)大大地超过(百里之君)旧日的封地。从(最基层的)士兵中的参战者起,在乡里都会获得封地或庄园。赏赐所施加的对象,放宽到牛马身上,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善于凭借天下的财物,用来赏赐天下的人。所以说:“明确赏赐并不会耗费财物。” 商汤、武王打败桀、纣之后,境内再也没有祸害,天下非常安定。(他们)修筑起各种各样的仓库,收藏起各种各样的兵器,停止战争方面的事务,施行文礼道德教化,武器都倒放着不使用,大臣们都兴起制作礼乐,来颂扬汤、武的德行。在这个时期,不实行赏赐、禄位,然而百姓都规矩守法。所以说:“明确赏赐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赏赐(的地步)。”

所谓统一刑罚,(就是说,使用)刑罚不论(违法者的)地位等级高低。上从卿相、将军下到大夫庶民,有不服从君王的命令,违反国家禁令,扰乱王上法度的,犯罪当处死的(一律)不赦免。以前有过功劳,后来有了劣迹,不因(有功于前)而减少用刑;以前有善行,后来有了过错,不因(有善于前)而破坏法律(的执行)。忠臣孝子有了过错,一定根据其罪行的轻重和刑律的规定断案;执掌法律及其他职务的官吏,有不执行君王法令的,罪当处死而不赦免,用刑推及到他的三族。(违法)官吏周围的人,知道(他的罪行)并且向上级

揭发的,(揭发者)自己可免于犯罪,(而且)无论高贵低贱,(都可以)取代他的官府长官的官位、爵位、田地、俸禄。所以说:“加重用刑(并且)株连治罪,那么百姓就不敢以身试法。”百姓不敢以身试法,所以就没有刑罚了。先王的法令有:刺死、砍断罪犯的脚,实行黥刑,这并不是要伤害老百姓,(是为了)用来禁止奸邪制止罪过。所以禁止奸邪、制止罪过,没有什么比得上加重刑罚;刑罚规定得很重,而且一定得到实行,那么百姓就不敢以身试法,所以国家就没有受刑的百姓了。国家没有受刑的百姓,所以说:“明确刑罚并不需要杀戮。”

晋文公打算要严明刑罚来安抚百姓,于是在侍千宫集合诸卿大夫。(晋文公的宠臣)颠颉迟到了,属下官吏请(晋文公)治他的罪。晋文公说:“对他用刑(依法处理)。”属下官员就(遵命)把颠颉腰斩了示众。晋国的士人都很害怕,(他们)说:“颠颉得到(文公)宠爱,(都)被腰斩示众,何况对于我们这些人呢?” (后来,晋文公)兴兵讨伐曹国和卫国的五鹿,又摧毁郑国的城墙,把卫国的田垅改成东西向(以利于兵车通行),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人。三军将士,叫他们停止前进就象被砍掉了脚一样(不敢前进),叫他们前进就象流水一样(快而不止),三军将士,没有敢违犯禁令的。所以一凭借腰斩颠颉示众这一轻罪重刑的办法,晋国就治理好了。 过去,周公旦杀死管叔、流放蔡叔、废黜霍叔,(他)说:“(他们是)违犯禁令的人。”天下的民众都说:“亲兄弟有了罪过也不违背法律(而给予惩处),更何况非亲非故的人呢?”所以天下人都知道在周王朝是按法律办事的,因而天下安定太平。所以说:严明刑罚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需要刑罚。

所谓统一教化,(就是对那些标榜自己)博学多闻、善辩多智、诚实廉洁、懂得礼仪乐章、修身洁行、能合群又正直、任侠仗义有美名、扬清激浊(的人),不可以让他们取得富贵,不可以让他们评论刑律,不可以让他们独自坚持个人的议论来陈述给君上。顽固不改的人要让他身败名裂,锐气正旺的人要让他遭受挫折,即使是圣人智者、巧言诌媚者、忠厚朴实者,也不能以没有建立战功骗取君上的利禄。这样取得富贵的门径,关键在于战功而已。那些有能力建立战功的人,(就能)走上富贵之路,强悍不守法(的人),(将会)有常备的刑法(处治他们)而不赦免。

这样,父子、兄弟、熟识的人、亲家之间、志同道合的人,都会说:“(我们)所努力追求的事务,就在于建立战功而已。”正当壮年的人致力于作战立功,年老体弱的人致力于守卫(后方),(这就会做到)战死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一定受到鼓励,这就是我所说的统一教化。老百姓想要富贵,到死才会停止。然而富贵的门第,必须出自军队。所以,老百姓一听见战事就互相庆贺,起居饮食中所念念不忘的,都是作战。这就是我所说的“明确教化做得彻底,就达到了不必要教化”。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三项教令。圣明的君王只是能知道天下所有的事物的纲要,所以他们治理国家,抓住纲要来推知万物,所以教令少而功效大。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容易了解然而难以去(效法)施行。所以圣明的君王不必增加他们的法令,一般的君主也不必废除法令,(依法)杀人不算是残暴,(依法)赏赐人不算是仁德,(是因为)国家法制严明。圣人根据功勋授予官位爵位,所以贤明的人不担忧。圣人不饶恕罪过,不赦免刑罚,所起邪恶的人不再产生。圣人治理国家,不过是详细审查,统一(赏赐、刑罚、教化)而已。

谏逐客书

《史记•李斯年传》 李斯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1]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货殖列传序 《史记•货殖列传》 司马迁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

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俗话说: “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相关文章

  •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2009-04-27 21:11:22) 标签:杂谈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分类:文言文 1."„„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般译为:"说的 ...查看


  • 文言文翻译特殊问题之巧对
  • 一.问题提出 阅读下列文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1)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之勒兵入官,宣太后令, ...查看


  • 文言文被动句试题
  • 被动句专项训练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实例一] (1)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译文: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 ...查看


  • 01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 文言翻译(一) :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方法 全昌波 教学目的:1. 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标准.原则.方法. 2. 运用文言翻译的标准.原则与方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下面我们以高中教材课文片断为范例,一起 ...查看


  •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q ...查看


  •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
  • 文言文翻译的探索及方法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 石半丁 [内容提要]:掌握基本语法常识.能断句是文言翻译的基本功.翻译时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该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还要注意古代汉语 ...查看


  • 初一文言文必背2
  • 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泰伯 3.子曰:&q ...查看


  • 生态翻译视角下[兰亭集序]的英译
  •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 生态翻译视角下<兰亭集序>的英译 蒋朝霞 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8000 四川外语学院 重庆 400030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同摘 要: 时又属于中国独特文学 ...查看


  •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带答案
  •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共两课时)(教师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 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 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点解读及应对 ...查看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目标:1 考纲解读: 2 命题趋向和应试对策: 3 理解文言翻译的误区,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4 针对练习. 重点:方法指导,针对练习. 课时:4课时. 方法:导学. 准备:学案. 内容和过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