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

邹士萍

内容摘要: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文字表达的统一体。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引领学生积累、思考、练笔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就可以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作文 勤积累 勤思考 勤练笔

如何使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儿童的年龄特点。研究语言发展的规律是为了设计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为了熟悉教学对象。违背语言发展规律去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离开学生年龄特点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决不会引起儿童的写作兴趣,更无法去保证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在长期的作文教学的研究中,我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以“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为突破口循序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勤积累——奠定写作能力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

⒈大量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要达到145万字以上。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而且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指导学生的习作时,我总是非常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每学期我除了定期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外,还让每个学生都从家里带来几本图书,在班上组建图书角(图书每月更换一次),实行资源共享,解决学生书不够读的问题。其次,我利用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指导阅读,教给学生阅

读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书中的好词、佳句、妙段摘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读书时思考:文章妙在那里,自己有什么感受,把内心涌动的话语写下来。对于一些名言警句、古诗名句及精彩片段甚至让他们熟记成诵。

根据写作的需要让学生进行定向阅读,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人的作文前,我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体会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此外,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览、手抄报展评,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走进西游记”、“成语大擂台”、“小小辩论会”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训练久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库就会不断充实,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作时运用语言自然会得心应手。

⒉多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是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必要手段。观察是从认识事物开始的,任何事物通过观察充分感知,才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才能使儿童所获得的知识鲜明、具体,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讲,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尽管学生生活中随时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但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常对周围大量的人事、景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懂得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积累素材。因此他们平时接触到的许多事物在脑海中不能留下深刻的表象,作文时就无话可写或写不具体。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并教给有关的观察方法,使学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因此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采集素材。创建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建立起一种多渠道的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境中积累写作素材,而不是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组织学生去看街心公园的喷水池,观察雷雨前天气的变化,欣赏度假村的美景。双休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上街搜捕错别字、广告用语、店名。春节期间让学生搜集春联。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情况,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名人,逢年过节给外地返乡亲友做小导游,介绍家乡新

貌。防“非典”期间,要求学生做小记者采访家人或邻居对“非典”症状及预防知识的了解等。这样丰富的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习作素材,使学生在情境中表达,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二、勤思考——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

“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积累再多也与写作无补,充其量只是一部辞典而已。”写作必须在语言和事实之间寻找到一种结合,这种结合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感悟、想象和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参与的观察不是真正的观察。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联想,我们要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的事物有“神”。如观察秋天的枫叶,可引导联想:它们像什么?学生得到启发后会联想到一个个张开的手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一只只翻飞的蝴蝶等。

引导观察时要让学生学会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弄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明确观察的顺序,掌握观察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从“质”的探索中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从而去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平时,可组织学生们经常在一起聊聊自己的见闻,学生的自我观察体验可通过交流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安排见闻交流会来实现反馈和分享。学生在同学面前讲自己的发现是很有趣的。他们往往会忘了往日回答问题时的羞怯,讲得绘声绘色。这样的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在脑海里加深印象,又可以让全班一起分享通过观察得来的材料,而且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

在引导阅读时,要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思考写人的作文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一个事物,写一件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等。在平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佳作赏析,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怎样表达感情的。

三、勤练笔——形成写作能力的保证

“实践出真知。”在引导学生勤积累、勤思考的基础上,还必须勤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只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许多练笔的机会。

⒈“一课一练”的片段训练。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第 10自然段运用总分的写法围绕中心句,用一组关联词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不同神态的秦兵马俑的形象。句末是一个省略号,可指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照课件展示的图片展开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在课后还可以安排写话内容:生活中,不同的情境下,人们神态各异。如竞选班干时,老师报分数时„„请留心观察,以“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从学生练笔的情况看,内容很具体。再如《游天然动物园》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览坦桑尼亚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有趣见闻。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突出重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写《畅游溱湖风景区》。

实践证明:如果在教学中经常使学生在各种情景相似性的练习中学习迁移,长期训练就会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提高习作水平,提高认知能力。

⒉写观察日记和循环日记。

让学生利用日记、周记或循环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生活中所思所见所闻所感是语文老师经常使用的训练方式。在指导学生写日记时要求他们必须写真事,抒真情。鼓励学生有选择地写,把那些最能反映生活本质特征的人、事物和事情写下来。如写一个人时要求学生抓住这个人的个性特点,写出他的语言、性格、动作、表情是怎样的。写景物、事物要求学生抓住景物、事物的独特之处,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感受写下来。而且日记的篇幅和数量并不强求一律,重在鼓励学生自觉,重在表彰先进,培养学生感应生活信息的能力,激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循环日记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分组轮流进行写作,循序渐进进行训练的一种模式。它不仅写给自己看,还写给别人看。写循环日记的好处也就是通过“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做法是:⑴分小组循环记载。每小组五人,由作文能力好中差不等的学生组成,作文能力强的任组长。每天一个人写。要求最好记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人记事力求有条理,

有层次,描写尽可能准确生动,不记假话空话,不记流水帐,把内容写具体,哪怕是一个小片断,尽管三言两语,也要写清楚,写明白。第二天写的同学要对前一天的日记进行评点,并写出评语。 ⑵加强评点。在同学评点的基础上,老师每天早上将循环日记收上来批改,对其中的优点及时表扬,精彩片断全班朗读欣赏,并以加星的形式进行奖励;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导 。一周总评一次,比一比哪一组的星最多。学生的作文能及时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评点,有利于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而且一周的总评又充满了竞争意识,更加激发了他们写好作文的愿望。在以后一周的写作中,他们会更加努力。

组织学生写循环日记,能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积累材料,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日记内容是学生多彩生活的反映,表达了学生的真情实感,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加之“循环”的缘故,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观察、表达和认知能力。

⒊进行听记训练。

听力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听”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的首要能力,能促进学生“读、写、说”等其他三种能力的同步发展。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对“听记”作文可以进行系列训练。具体做法是:

⑴听。选优秀习作或重点段落,由教师或学生朗读给全班听。读前向学生提出听读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识记具体语句和重点章节,使之对例文有一个完整、准确、清晰的印象。通过听读,大量的词汇、句式等进入大脑中枢,经分析、综合、比较,就可进入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学生听得准确、连贯和丰富多彩,可促进思维向着清晰、严密、灵活、概括和具有逻辑性方向发展。

⑵议。对例文的主要内容、中心及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议论,借以体会作者思路、把握文章重点。通过议论发言,启发提问和质疑问难解决重点章节、典型语句和生字难词。议论中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不仅能激发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说话能力。

⑶记。是指让学生将例文笔述或改造、创新。它介于阅读和作文之间,能再现听读的内容,强化思维和想象,同时对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起着积极的改造作用。因此,它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和快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式。

⑷仿。“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外化的表达”。听记以后有重点地安排仿写练习,启发学生借鉴例文独立思考,大胆放文,而后交由教师批阅。对仿写成功或有特色的文章在全班交流、评析,让学生感受习作成功的喜悦,同时借助评析激发其他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仿写中,学生对例文的优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进行自觉和不自觉的“替换”和“类推”,便可形成自身的知识、语言储备,其独立、快速作文的能力便可迅速提高。

实践证明:“听记”作文系列训练,是阅读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读写结合的中介和纽带。经常进行听记训练可以从听觉的角度提高学生吸受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的能力,而且在不自觉中还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⒋推行活动作文。

所谓活动作文就是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的情感过程。由于活动包括游戏性活动、探究性活动、表演性活动、智力活动、竞赛性活动等,因而活动作文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如游戏作文《吹鸡毛》、《老鹰捉小鸡》,比赛作文《精彩的三秒钟》、《拔河比赛》,表演性作文《走进三国》、《“同一片蓝天”演唱会》等都是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大玩了一把,然后下笔成文,学生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科学小品文语言精练、说理透彻,而更吸引学生的则是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小学生心中是高尚而神秘的,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亲自破解科学之谜,对他们来说是件很兴奋的事。选择实验作为作文的题材,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去动手,去观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条理就比较清楚,描写也比较具体。此外,我们老师还可以将这种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实验。如我班有位学生看到书上介绍蚂蚁的判断力很强,就用蚂蚁、棉线、糖等东西做实验,然后写探究性作文《蚂蚁的智商有多高》,写得很好,很有意思。其实探究并不局限于科学知识,我们还可以把范围扩大,如“你知道喜鹊湖名字的由来吗,写一篇调查报告好

吗?”“学校是市级文明单位,校园里处处盛开文明之花,你认为我们学校当之无愧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知道我们这里有哪些动物资源?”等都是很好的探究性作文主题。

此外,在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习作园地,鼓励学生向广播站、给报刊杂志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征文竞赛,编写作文集等都是很好的练笔方法。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被贴在墙报上,被发表在报刊上,被收录在作文集里得到同学们的祝贺,老师的赞扬的时候,心中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会随着一次次的成功而不断提高。也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的时候,学生才能做到自觉地作文,也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想写点什么的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是真正取得了成功。

鲁迅先生曾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因此并无心得和方法。”实践证明: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只要注意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摒弃一切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在“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上花功夫,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基础教育的百花园中就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⒉朱作仁,朱作仁语文教学研究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⒊张莉萍,作文把个性融于真情中,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期。 ⒋吴慧英,让练笔促进学生潜心会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期。 ⒌刘传成,“听记”作文训练的尝试,发表于跨世纪中小学教师教改论文集,1998年7月第一次印刷。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

邹士萍

内容摘要: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文字表达的统一体。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引领学生积累、思考、练笔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就可以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作文 勤积累 勤思考 勤练笔

如何使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儿童的年龄特点。研究语言发展的规律是为了设计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为了熟悉教学对象。违背语言发展规律去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计划,离开学生年龄特点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决不会引起儿童的写作兴趣,更无法去保证作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在长期的作文教学的研究中,我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以“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为突破口循序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勤积累——奠定写作能力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

⒈大量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要达到145万字以上。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而且能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指导学生的习作时,我总是非常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每学期我除了定期带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外,还让每个学生都从家里带来几本图书,在班上组建图书角(图书每月更换一次),实行资源共享,解决学生书不够读的问题。其次,我利用每天中午的阅读时间指导阅读,教给学生阅

读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地读书,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书中的好词、佳句、妙段摘录下来。同时,鼓励学生读书时思考:文章妙在那里,自己有什么感受,把内心涌动的话语写下来。对于一些名言警句、古诗名句及精彩片段甚至让他们熟记成诵。

根据写作的需要让学生进行定向阅读,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人的作文前,我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阅读写人的文章,体会感悟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此外,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览、手抄报展评,经常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走进西游记”、“成语大擂台”、“小小辩论会”等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训练久了,学生的语言材料库就会不断充实,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写作时运用语言自然会得心应手。

⒉多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是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必要手段。观察是从认识事物开始的,任何事物通过观察充分感知,才能唤起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才能使儿童所获得的知识鲜明、具体,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讲,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尽管学生生活中随时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但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常对周围大量的人事、景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懂得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积累素材。因此他们平时接触到的许多事物在脑海中不能留下深刻的表象,作文时就无话可写或写不具体。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并教给有关的观察方法,使学生留心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因此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深入生活采集素材。创建人际交往、语言思维的“操练场”,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建立起一种多渠道的多样性的学习活动体系,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境中积累写作素材,而不是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组织学生去看街心公园的喷水池,观察雷雨前天气的变化,欣赏度假村的美景。双休日要求学生组成小组上街搜捕错别字、广告用语、店名。春节期间让学生搜集春联。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情况,调查了解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名人,逢年过节给外地返乡亲友做小导游,介绍家乡新

貌。防“非典”期间,要求学生做小记者采访家人或邻居对“非典”症状及预防知识的了解等。这样丰富的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习作素材,使学生在情境中表达,从而进入“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二、勤思考——提升写作能力的关键

“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积累再多也与写作无补,充其量只是一部辞典而已。”写作必须在语言和事实之间寻找到一种结合,这种结合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感悟、想象和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心理学家认为:观察是思维的知觉,没有思维参与的观察不是真正的观察。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联想,我们要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的事物有“神”。如观察秋天的枫叶,可引导联想:它们像什么?学生得到启发后会联想到一个个张开的手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一只只翻飞的蝴蝶等。

引导观察时要让学生学会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能弄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明确观察的顺序,掌握观察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从“质”的探索中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从而去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平时,可组织学生们经常在一起聊聊自己的见闻,学生的自我观察体验可通过交流来加深印象。教师可以通过安排见闻交流会来实现反馈和分享。学生在同学面前讲自己的发现是很有趣的。他们往往会忘了往日回答问题时的羞怯,讲得绘声绘色。这样的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在脑海里加深印象,又可以让全班一起分享通过观察得来的材料,而且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

在引导阅读时,要让学生从阅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思考写人的作文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一个事物,写一件事作者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等。在平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佳作赏析,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怎样表达感情的。

三、勤练笔——形成写作能力的保证

“实践出真知。”在引导学生勤积累、勤思考的基础上,还必须勤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只要做有心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许多练笔的机会。

⒈“一课一练”的片段训练。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第 10自然段运用总分的写法围绕中心句,用一组关联词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不同神态的秦兵马俑的形象。句末是一个省略号,可指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照课件展示的图片展开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在课后还可以安排写话内容:生活中,不同的情境下,人们神态各异。如竞选班干时,老师报分数时„„请留心观察,以“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从学生练笔的情况看,内容很具体。再如《游天然动物园》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览坦桑尼亚国立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有趣见闻。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突出重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写《畅游溱湖风景区》。

实践证明:如果在教学中经常使学生在各种情景相似性的练习中学习迁移,长期训练就会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提高习作水平,提高认知能力。

⒉写观察日记和循环日记。

让学生利用日记、周记或循环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生活中所思所见所闻所感是语文老师经常使用的训练方式。在指导学生写日记时要求他们必须写真事,抒真情。鼓励学生有选择地写,把那些最能反映生活本质特征的人、事物和事情写下来。如写一个人时要求学生抓住这个人的个性特点,写出他的语言、性格、动作、表情是怎样的。写景物、事物要求学生抓住景物、事物的独特之处,并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感受写下来。而且日记的篇幅和数量并不强求一律,重在鼓励学生自觉,重在表彰先进,培养学生感应生活信息的能力,激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循环日记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分组轮流进行写作,循序渐进进行训练的一种模式。它不仅写给自己看,还写给别人看。写循环日记的好处也就是通过“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做法是:⑴分小组循环记载。每小组五人,由作文能力好中差不等的学生组成,作文能力强的任组长。每天一个人写。要求最好记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人记事力求有条理,

有层次,描写尽可能准确生动,不记假话空话,不记流水帐,把内容写具体,哪怕是一个小片断,尽管三言两语,也要写清楚,写明白。第二天写的同学要对前一天的日记进行评点,并写出评语。 ⑵加强评点。在同学评点的基础上,老师每天早上将循环日记收上来批改,对其中的优点及时表扬,精彩片断全班朗读欣赏,并以加星的形式进行奖励;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导 。一周总评一次,比一比哪一组的星最多。学生的作文能及时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评点,有利于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而且一周的总评又充满了竞争意识,更加激发了他们写好作文的愿望。在以后一周的写作中,他们会更加努力。

组织学生写循环日记,能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积累材料,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日记内容是学生多彩生活的反映,表达了学生的真情实感,锻炼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加之“循环”的缘故,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观察、表达和认知能力。

⒊进行听记训练。

听力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听”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的首要能力,能促进学生“读、写、说”等其他三种能力的同步发展。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对“听记”作文可以进行系列训练。具体做法是:

⑴听。选优秀习作或重点段落,由教师或学生朗读给全班听。读前向学生提出听读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识记具体语句和重点章节,使之对例文有一个完整、准确、清晰的印象。通过听读,大量的词汇、句式等进入大脑中枢,经分析、综合、比较,就可进入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学生听得准确、连贯和丰富多彩,可促进思维向着清晰、严密、灵活、概括和具有逻辑性方向发展。

⑵议。对例文的主要内容、中心及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议论,借以体会作者思路、把握文章重点。通过议论发言,启发提问和质疑问难解决重点章节、典型语句和生字难词。议论中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不仅能激发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而且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说话能力。

⑶记。是指让学生将例文笔述或改造、创新。它介于阅读和作文之间,能再现听读的内容,强化思维和想象,同时对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起着积极的改造作用。因此,它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和快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式。

⑷仿。“阅读是内化的吸收,写作是外化的表达”。听记以后有重点地安排仿写练习,启发学生借鉴例文独立思考,大胆放文,而后交由教师批阅。对仿写成功或有特色的文章在全班交流、评析,让学生感受习作成功的喜悦,同时借助评析激发其他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仿写中,学生对例文的优美语言和写作技巧进行自觉和不自觉的“替换”和“类推”,便可形成自身的知识、语言储备,其独立、快速作文的能力便可迅速提高。

实践证明:“听记”作文系列训练,是阅读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读写结合的中介和纽带。经常进行听记训练可以从听觉的角度提高学生吸受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的能力,而且在不自觉中还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⒋推行活动作文。

所谓活动作文就是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使作文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倾吐的情感过程。由于活动包括游戏性活动、探究性活动、表演性活动、智力活动、竞赛性活动等,因而活动作文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如游戏作文《吹鸡毛》、《老鹰捉小鸡》,比赛作文《精彩的三秒钟》、《拔河比赛》,表演性作文《走进三国》、《“同一片蓝天”演唱会》等都是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大玩了一把,然后下笔成文,学生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科学小品文语言精练、说理透彻,而更吸引学生的则是文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小学生心中是高尚而神秘的,能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亲自破解科学之谜,对他们来说是件很兴奋的事。选择实验作为作文的题材,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去动手,去观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条理就比较清楚,描写也比较具体。此外,我们老师还可以将这种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实验。如我班有位学生看到书上介绍蚂蚁的判断力很强,就用蚂蚁、棉线、糖等东西做实验,然后写探究性作文《蚂蚁的智商有多高》,写得很好,很有意思。其实探究并不局限于科学知识,我们还可以把范围扩大,如“你知道喜鹊湖名字的由来吗,写一篇调查报告好

吗?”“学校是市级文明单位,校园里处处盛开文明之花,你认为我们学校当之无愧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知道我们这里有哪些动物资源?”等都是很好的探究性作文主题。

此外,在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习作园地,鼓励学生向广播站、给报刊杂志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征文竞赛,编写作文集等都是很好的练笔方法。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被贴在墙报上,被发表在报刊上,被收录在作文集里得到同学们的祝贺,老师的赞扬的时候,心中的自豪感会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会随着一次次的成功而不断提高。也只有当学生有了兴趣的时候,学生才能做到自觉地作文,也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想写点什么的时候,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是真正取得了成功。

鲁迅先生曾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因此并无心得和方法。”实践证明: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只要注意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摒弃一切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回归作文教学的本色化,在“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上花功夫,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基础教育的百花园中就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⒉朱作仁,朱作仁语文教学研究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⒊张莉萍,作文把个性融于真情中,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期。 ⒋吴慧英,让练笔促进学生潜心会文,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期。 ⒌刘传成,“听记”作文训练的尝试,发表于跨世纪中小学教师教改论文集,1998年7月第一次印刷。


相关文章

  • 回归生活的本色(7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回归生活的本色(700字)作文 浩瀚的大海,离不开水流的奔腾不息:美好的春天,离不开小草破土生长.曼妙精彩的未来,离不开万事万物的滋润.我们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前提是回归生活的本色. 回归生活的本色,自强不息,是开创大业的基石. ...查看


  • 让作文教学植根于学生心灵
  • 直面新课标,教者要自问两个问题:当今作文教改的趋势是什么?在作文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破解?从本质上说,它不只是个教学的问题,更不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问题.从发展的视角看,作文的存在有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意义在哪里,是从儿童的心 ...查看


  • 听课后反思
  • 听课后反思 9月29日和30日,我幸来到桐乡参加江浙沪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即小学 语文新老名师教学风采展示.聆听了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研所所长成尚荣所作的报告<语文教学的追求>和江浙沪三地名师执教的十节设计新颖 ...查看


  • 齐丽丽教师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 参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教师二次培训汇报材料 龙兴镇雅鲁河学校 齐丽丽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2015年4月18至19日,我很荣幸去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特级教师语文好课堂观摩活动,在这 ...查看


  • 正追求精美细致的教学环节
  • 正追求精美细致的教学环节, 是 建构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科学地分解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适时互动, 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斐然的效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可能含有几个子目标或问题, 每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一般 ...查看


  • 作文 超越与回归
  • 超越与回归 抟扶摇直上九万里,鲲鹏超越天空:百川滔滔汇聚入海,水流回归本源-----超越与回归是世界的主旋律.(引)没有超越就没有前进,但一味的超越会迷失了方向,适时的回归才会找到归宿.(立论) 人要超越自己(小论点),不断地破旧立新,不断 ...查看


  • 回归母语教育的原点
  • 回归母语教育的原点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写意 毕唐书 听课专家当场命题,学生即席赋诗,仅仅5分钟,全班的孩子们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根根线,丝丝连,千姿百态舞翩跹,铁骨铮铮迎风展,纸鸢精神不知倦.(朱一凡) 细细枝条搭骨干,恍如粉蝶舞 ...查看


  • 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 作者:黄厚江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 2013年08期 本色语文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响应.多个团体和单位组织了专题研讨活动,大家在高度肯定其实践价值的同时,很希望我能比较系统地阐述其理论依据.因为本色语文主要还是来自一线教 ...查看


  • 简单生活(优秀作文3篇)
  • 简单生活(700字)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就如追求完美的香樟一般,嘲笑平常而简单的白杨.可过多的绿叶,所谓的美丽只会给它带来更深的伤害.这样的追求意义在哪呢? 浮世繁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