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第1单元 第7课时 总第 7 课时 主备人:曾先进 课 题: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

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了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

2.出示《寻隐者不遇》,自由轻声读。

3.指名读。

4.要读得字正腔圆。按照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5.谁愿意单独来读读这个课题?

6.你听出了什么?解释课题。

7.教师小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隐士,也就是隐居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品行高洁,有才能。他们向往田园生活,往往寄情与山水之间而乐此不疲。尽管贾岛这次拜访的隐士是谁诗中没有说明,但我们能否猜想诗人此去拜访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二、诗画并赏,体悟情境

1.提出自学要求:俗话说,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从一个人所向往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我们仔细看图,读读诗,想一想:这位隐士隐居在怎样的地方?他在这儿会干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学生交流。

4.这位隐士居住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儿的环境。

(1)指导学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景物?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景物?

(3)你能够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景物吗?

(4)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你感觉隐者隐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做些什么?

理解古诗。

三、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1.诗人去拜访隐者未遇,和他的书童有了一番对话。你能够设想诗人是怎么问,书童是怎么答的吗?

2.你觉得,在他和童子的交谈过程中,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悟诗人情感的变化:

“松下问童子”——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转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

3.小结:从诗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急于见到隐士的心情。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钦慕而不遇,就更能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作 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五年级 语文 上册 第1单元 第7课时 总第 7 课时 主备人:曾先进 课 题: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

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了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

2.出示《寻隐者不遇》,自由轻声读。

3.指名读。

4.要读得字正腔圆。按照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5.谁愿意单独来读读这个课题?

6.你听出了什么?解释课题。

7.教师小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隐士,也就是隐居的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品行高洁,有才能。他们向往田园生活,往往寄情与山水之间而乐此不疲。尽管贾岛这次拜访的隐士是谁诗中没有说明,但我们能否猜想诗人此去拜访的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二、诗画并赏,体悟情境

1.提出自学要求:俗话说,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从一个人所向往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我们仔细看图,读读诗,想一想:这位隐士隐居在怎样的地方?他在这儿会干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引导学生交流。

4.这位隐士居住在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儿的环境。

(1)指导学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景物?

(2)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景物?

(3)你能够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景物吗?

(4)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5)你感觉隐者隐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做些什么?

理解古诗。

三、整体把握,体悟情感

1.诗人去拜访隐者未遇,和他的书童有了一番对话。你能够设想诗人是怎么问,书童是怎么答的吗?

2.你觉得,在他和童子的交谈过程中,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教师引导学生体悟诗人情感的变化:

“松下问童子”——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转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无可奈何。

3.小结:从诗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急于见到隐士的心情。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救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钦慕而不遇,就更能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作 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反复阅读从诗句体会人物情感,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准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理解诗句的其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我们再次静心与文本对话,融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寻隐者。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还未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有些生硬。


相关文章

  •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 ...查看


  • [寻隐者不遇]教学谈
  • < 学与管 理 > 教 21 0 0年 1 1 月 5日 <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 国标本 l 到怎样 的画面 , 从诗句 的对话 中, I 你 每句诗 中分别抓住 " .药"" . 松 ...查看


  • 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都市快报
  • 记者 姜晓蓉 昨天,一条微博"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在网上热传.消息来自上海的<新闻晨报>: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教材删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共有<寻 ...查看


  •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思考
  •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思考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 情感积极健康, 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但是, 我们聚焦 ...查看


  • 跟着智象读古诗[寻隐者不遇]画"松树"
  • 跟着智象读古诗<寻隐者不遇>画"松树" 一.学一学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 ...查看


  • [访隐者不遇]课堂实录
  • <访隐者不遇>课堂实录 执教:徐学军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首古诗,请大家读题目. 生:<访隐者不遇>. 师:声音真响亮,来,看着徐老师在黑板上写写这个题目,请你用手在桌面上书空.边写边想,从诗歌的题目里你能读到什 ...查看


  • 南坝中心小学创建书香校园实施方案
  • 南坝中心小学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学校"书香校园"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素 ...查看


  • [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成现代文
  • 寻隐者不遇 高高的山上云雾缭绕,刚刚睡醒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小鸟唱着歌迎接喷薄欲出的太阳.薄薄的雾霭,闪出一个人影,这就是诗人贾岛. 贾岛背着行囊,带着雨伞,顾不得露水打湿了衣衫,踏入山中.他这是要去哪里呢?原来,他听说这座山中隐居着一 ...查看


  • 唐诗三百首全文阅读-
  • 唐诗三百首 作者: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之一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之二 卷一 五言古诗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卷一 五言古诗 月下独酌 卷一 五言古诗 春思 卷一 五言古诗 望岳 卷一 五言古诗 赠卫八处士 卷一 五言古诗 佳人 卷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