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屈原个性精神比较 ,杨德贵,平顶山师专学报

第*. 卷第&期

%##%年" 月平顶山师专学报/[1**********]:83; 4? 2; @055>>999A 05B *.C 0B &/13B %##%

庄子与屈原个性精神比较

杨德贵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 ! ###

[摘要]庄子与屈原都是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却有着不同

的内涵。两人都有超凡脱俗之志,庄子的超脱是勘破世情之后的自保与自适,而屈原则是遭受打击之后以我主

沉浮的自信去超越现实、开辟光明之路的不屈与抗争;两人都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庄子是以残损肉体为代

价换取健全的“道德”,而屈原则是以内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内外兼修。庄子与屈原的追求,为后世文人开

辟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关键词]庄子与屈原;个性精神;不同的内涵;两条道路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中图分类号]$%%&’(

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演进着一场空前的历史变革,一股强大的思潮剧烈地冲击着旧的社会观念,传统的思想意识面临全面的挑战,人们的心灵在寻找归宿。社会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似乎一切都失去了常规。在这拔地而起的思想变革的狂飚之中,游荡着庄子与屈原这两个思想的精灵,似天马行空,不可羁绊,充分展示了人类个性精神的巨大魅力和照人的光彩。他们以卓绝的艺术技巧、深邃的思想、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浪漫的情思、狂放的风格,建构了两座遥遥相对而又款曲暗通的人类精神的不朽艺术殿堂。

一、共有的超凡脱俗之志及其不同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引起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设想从不同的途径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然而天下沉浊,道不得行,动辄有性命之忧,居生不乐,无限的创造力、满腔的救世热忱都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其作用点。于是庄子、屈原二人便跳越于时代之巅,放眼辽阔的宇宙,把自己的理想移出现实之外,寄托在另一个世界,以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人格的彻底昭示。他二人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但是在“超凡脱俗”这一点上,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具有不同的内涵。

庄子的超脱是彻底地“看破红尘”后的自保与自适。由于生活在“举世沉浊”的社会里,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人间的种种险恶,要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而不受限制、压抑和迫害几乎是不可能的。“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

[]*此有用之祸也。两雁同生,一能鸣,故留而不杀;一不能鸣,故杀而食之,此无用之祸也。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有之。”

[]%用是死,无用还是死,到底应该处于何种境地呢?庄子说:“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然此说谈何容易。人处世上,

动辄得咎,按庄子的话说就是:“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知之避。……殆乎!殆乎!

[]*画地而趋。”为了免于刑戮,庄子以清静自守,“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把一副“老实守法”的躯体留在了人世间,而心

神则出壳而去,游荡飘忽于宇宙幽冥之中。这就是庄子所选择的超脱之法。它给我们示展了一个哲人的心路历程:世事险恶,难以自保,而又无力来改变这一切,故对自然世界产生深深的依恋之心,让自己的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和平共处,相生互化,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它集中体现在一个“游”字上。其代表作品《逍遥游》可以说是这种理想人生的艺术说明:即要忘却功名,忘却富贵,忘却利禄,乃至于忘却自我,不受人间种种羁绊,以达到精神的彻底解脱。而另一篇《齐物论》正是对这一追求的补充,庄子以自己梦中“化蝶”为例,在自在之物中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也找到了“人”与“物”的共通之处,以“人”与“物”的同类相化,来摆脱现实社会的压抑与束缚,解脱人间沉重的痛苦,寻找精神的避难所。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通过物物相化,从而实现生命形式的不断转换和精神的长存。

与此同时,屈原是在遭受沉重压抑之下而奋起抗争的另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两人的表现却又大不相同,如果说庄子是一个清静无为、重生自保的“逍遥”者的话,那么屈原则是一位驱云逐雾、不避刀矢的勇敢的斗士。贵族的身份、杰出的才能、拯救楚国的大志,使得屈原勃生出一种九州山河,我主沉浮;解民倒悬,舍我其谁的豪壮之气。然而因群小的谗言、君王的疏远,使屈原“忠而见疑”,远放江南。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美妙的梦幻,人格遭受侮辱,才能不得施展,思想处于极端的痛苦之中。于是屈原要奋起超越这种现实。一曲《离骚》唱出了诗人悲壮的抗争之歌。尤其[收稿日期]%##*, #-, %(万方数据[作者简介]杨德贵(,男,河南省信阳人,信阳师院中文系讲师。*-" &, )

・! ’・平顶山师专学报&((&年

是在后半部分,充分展示了屈原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在这里,诗人以驱使一切的力量,以主人公的身份,役使万物,风伯、雨师招之即来,云君、月神挥之即去,众鸟翻飞,紧随前后。一会儿上天,一会入地,昆仑、流沙、天津、西极无所不至,天地之宽,宇宙之大,任其自在遨游。屈原正是借助这种狂想,实现他在人世间不能实现的壮志,在自然界中寄托他的理想,排谴内心的苦闷,实现精神的超越。

二、追求人格的完美及其不同的表现

庄子和屈原两人的个性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是追求人格的完美,但两人对人格完美的理解与追求却大相径庭。庄子的人格实现是以形残为代价的,舍弃外在的“美”,而获得内在的“人性”之美,残形而全德,而屈原却强调内外兼修。

读了《庄子》,我们为其恢宏的气势、纵横捭阖的变化、达观的超越精神、深奥的哲理所倾倒,充分感受到其浪漫的

[]! 气息。刘熙载评《庄子》说:“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这里的“怪”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庄子文章中为人们描述了一

个个与众不同的“怪人”形象,诸如疯人、驼背、断足、蹩脚、大头、肿脖子、无七窍等。特别是在《德充符》一篇里,更是为我们画出了一幅“百丑图”,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面目看起来令人感到可憎,但庄子却对他们敬佩有加,极力称赞,甚至连人间的帝王、圣人都不能与他们相比。庄子之所以用这些四肢不全、五官不正的人来表现其理想完美的人格,首先是因为庄子认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重在养生保命,只要能保存生命,一切外在的形体、面貌都是次要的。其次,它强烈地反映出庄子愤世嫉俗的情感,借以批判现实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因此在庄子看来,黑暗的现实使一切都颠倒过来了,美遭到了践踏,完整的东西变得残缺不全。庄子正是借助这些外表残缺之人表现人们在肉体遭到摧残之后,个性精神仍不亏损的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残损的是肢体,但保全的却是个性与人格。庄子这种人格的追求是一种内在的完美,只不过和当时的时代一样,是畸形的。

与庄子一样,屈原也追求着人格的完美,但与庄子不同的是,屈原所追求的是内在与外在完美的统一:以内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在《离骚》的开篇,屈原便言自己的祖先是伟大的高阳帝颛顼,诗人秉德而生,与众不同,再加上生在寅日,这是楚民族最吉祥的日子,说明自己不仅有高贵的血统,并有先天的美德,这便是“内美”。在后天,诗人时刻

[]" 没有停止过对美德的进一步修养,“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正因为

诗人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培养高尚的美德,所以才不溶于浑浊的现实社会。在加强内美的修养的同时,屈原也同样

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并注重外在的修饰,所以在《离骚》中说自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阝

且“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让自己佩异花、披香草,高冠、长剑,与众不同。这种内外统一的完美形象正体现出诗人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这种追求也表现在诗人的其它作品之中,以《九歌》最具有代表性。东皇太一庄重肃穆,云神光彩照人,湘君、湘夫人两情绵绵,大司命多愁善感,少司命正义凛然,东君孔武有力,河伯重情好义,山鬼美丽多情,国殇鬼中的英雄。与《庄子》的群丑图相比,屈原的《九歌》为人们画出了一幅群美图。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感受人格的尊严与完美。

三、庄子与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和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对个性解放与人格尊严的追求者的早期代表人物,以其不朽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对中国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人在评价这两个人物时往往以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来区分,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人的情感是多层次的,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与其说庄子与屈原的思想分别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倒不如说是人类心灵的两重性的体现。追求进步,建功立业,显身扬名,这是人生的基本要求,屈原的上下求索,至死不屈的精神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表现。但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是都可以实现的,其理想经常会被残酷的现实所毁灭。那么只有转而自我安慰,达生适志,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刘熙载在评价庄、屈二人时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表述:

《庄子》是跳过法,《离骚》是回抱法。……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如屈原所谓“登高吾不说,入下吾不能”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子所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之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今子有

[]! 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是也。而二子之书之全旨亦可以此概之。

庄子乐观旷达,不计名利,以全德保生为目的,故在寻路不着的情况下往往会超越而过,自我解脱;屈原则是认准目标,穷追不舍,不假异路,宁折不弯,最终因不溶于世而投水。屈原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和斗争精神是人类赖以前进的原动力,而庄子的乐天适生思想则是人在无路可走之时的无路之路。它们二者相互补充、完善,对后代文人具有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庄子・人世间》[$]#%

[]《艺概・诗赋概》[$]! %[]《庄子・人世间》[$]&%[]《楚辞・离骚》[$]" %万方数据

第*. 卷第&期

%##%年" 月平顶山师专学报/[1**********]:83; 4? 2; @055>>999A 05B *.C 0B &/13B %##%

庄子与屈原个性精神比较

杨德贵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 ! ###

[摘要]庄子与屈原都是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他们的人格精神却有着不同

的内涵。两人都有超凡脱俗之志,庄子的超脱是勘破世情之后的自保与自适,而屈原则是遭受打击之后以我主

沉浮的自信去超越现实、开辟光明之路的不屈与抗争;两人都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庄子是以残损肉体为代

价换取健全的“道德”,而屈原则是以内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内外兼修。庄子与屈原的追求,为后世文人开

辟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关键词]庄子与屈原;个性精神;不同的内涵;两条道路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中图分类号]$%%&’(

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演进着一场空前的历史变革,一股强大的思潮剧烈地冲击着旧的社会观念,传统的思想意识面临全面的挑战,人们的心灵在寻找归宿。社会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似乎一切都失去了常规。在这拔地而起的思想变革的狂飚之中,游荡着庄子与屈原这两个思想的精灵,似天马行空,不可羁绊,充分展示了人类个性精神的巨大魅力和照人的光彩。他们以卓绝的艺术技巧、深邃的思想、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浪漫的情思、狂放的风格,建构了两座遥遥相对而又款曲暗通的人类精神的不朽艺术殿堂。

一、共有的超凡脱俗之志及其不同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引起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设想从不同的途径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然而天下沉浊,道不得行,动辄有性命之忧,居生不乐,无限的创造力、满腔的救世热忱都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其作用点。于是庄子、屈原二人便跳越于时代之巅,放眼辽阔的宇宙,把自己的理想移出现实之外,寄托在另一个世界,以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人格的彻底昭示。他二人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但是在“超凡脱俗”这一点上,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具有不同的内涵。

庄子的超脱是彻底地“看破红尘”后的自保与自适。由于生活在“举世沉浊”的社会里,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人间的种种险恶,要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而不受限制、压抑和迫害几乎是不可能的。“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

[]*此有用之祸也。两雁同生,一能鸣,故留而不杀;一不能鸣,故杀而食之,此无用之祸也。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有之。”

[]%用是死,无用还是死,到底应该处于何种境地呢?庄子说:“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然此说谈何容易。人处世上,

动辄得咎,按庄子的话说就是:“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于羽,莫之知载;祸重于地,莫知之避。……殆乎!殆乎!

[]*画地而趋。”为了免于刑戮,庄子以清静自守,“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把一副“老实守法”的躯体留在了人世间,而心

神则出壳而去,游荡飘忽于宇宙幽冥之中。这就是庄子所选择的超脱之法。它给我们示展了一个哲人的心路历程:世事险恶,难以自保,而又无力来改变这一切,故对自然世界产生深深的依恋之心,让自己的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和平共处,相生互化,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它集中体现在一个“游”字上。其代表作品《逍遥游》可以说是这种理想人生的艺术说明:即要忘却功名,忘却富贵,忘却利禄,乃至于忘却自我,不受人间种种羁绊,以达到精神的彻底解脱。而另一篇《齐物论》正是对这一追求的补充,庄子以自己梦中“化蝶”为例,在自在之物中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也找到了“人”与“物”的共通之处,以“人”与“物”的同类相化,来摆脱现实社会的压抑与束缚,解脱人间沉重的痛苦,寻找精神的避难所。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通过物物相化,从而实现生命形式的不断转换和精神的长存。

与此同时,屈原是在遭受沉重压抑之下而奋起抗争的另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两人的表现却又大不相同,如果说庄子是一个清静无为、重生自保的“逍遥”者的话,那么屈原则是一位驱云逐雾、不避刀矢的勇敢的斗士。贵族的身份、杰出的才能、拯救楚国的大志,使得屈原勃生出一种九州山河,我主沉浮;解民倒悬,舍我其谁的豪壮之气。然而因群小的谗言、君王的疏远,使屈原“忠而见疑”,远放江南。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美妙的梦幻,人格遭受侮辱,才能不得施展,思想处于极端的痛苦之中。于是屈原要奋起超越这种现实。一曲《离骚》唱出了诗人悲壮的抗争之歌。尤其[收稿日期]%##*, #-, %(万方数据[作者简介]杨德贵(,男,河南省信阳人,信阳师院中文系讲师。*-" &, )

・! ’・平顶山师专学报&((&年

是在后半部分,充分展示了屈原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在这里,诗人以驱使一切的力量,以主人公的身份,役使万物,风伯、雨师招之即来,云君、月神挥之即去,众鸟翻飞,紧随前后。一会儿上天,一会入地,昆仑、流沙、天津、西极无所不至,天地之宽,宇宙之大,任其自在遨游。屈原正是借助这种狂想,实现他在人世间不能实现的壮志,在自然界中寄托他的理想,排谴内心的苦闷,实现精神的超越。

二、追求人格的完美及其不同的表现

庄子和屈原两人的个性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是追求人格的完美,但两人对人格完美的理解与追求却大相径庭。庄子的人格实现是以形残为代价的,舍弃外在的“美”,而获得内在的“人性”之美,残形而全德,而屈原却强调内外兼修。

读了《庄子》,我们为其恢宏的气势、纵横捭阖的变化、达观的超越精神、深奥的哲理所倾倒,充分感受到其浪漫的

[]! 气息。刘熙载评《庄子》说:“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这里的“怪”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庄子文章中为人们描述了一

个个与众不同的“怪人”形象,诸如疯人、驼背、断足、蹩脚、大头、肿脖子、无七窍等。特别是在《德充符》一篇里,更是为我们画出了一幅“百丑图”,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面目看起来令人感到可憎,但庄子却对他们敬佩有加,极力称赞,甚至连人间的帝王、圣人都不能与他们相比。庄子之所以用这些四肢不全、五官不正的人来表现其理想完美的人格,首先是因为庄子认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重在养生保命,只要能保存生命,一切外在的形体、面貌都是次要的。其次,它强烈地反映出庄子愤世嫉俗的情感,借以批判现实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因此在庄子看来,黑暗的现实使一切都颠倒过来了,美遭到了践踏,完整的东西变得残缺不全。庄子正是借助这些外表残缺之人表现人们在肉体遭到摧残之后,个性精神仍不亏损的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残损的是肢体,但保全的却是个性与人格。庄子这种人格的追求是一种内在的完美,只不过和当时的时代一样,是畸形的。

与庄子一样,屈原也追求着人格的完美,但与庄子不同的是,屈原所追求的是内在与外在完美的统一:以内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在《离骚》的开篇,屈原便言自己的祖先是伟大的高阳帝颛顼,诗人秉德而生,与众不同,再加上生在寅日,这是楚民族最吉祥的日子,说明自己不仅有高贵的血统,并有先天的美德,这便是“内美”。在后天,诗人时刻

[]" 没有停止过对美德的进一步修养,“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正因为

诗人注重内在品德的修养,培养高尚的美德,所以才不溶于浑浊的现实社会。在加强内美的修养的同时,屈原也同样

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并注重外在的修饰,所以在《离骚》中说自己:“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阝

且“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让自己佩异花、披香草,高冠、长剑,与众不同。这种内外统一的完美形象正体现出诗人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这种追求也表现在诗人的其它作品之中,以《九歌》最具有代表性。东皇太一庄重肃穆,云神光彩照人,湘君、湘夫人两情绵绵,大司命多愁善感,少司命正义凛然,东君孔武有力,河伯重情好义,山鬼美丽多情,国殇鬼中的英雄。与《庄子》的群丑图相比,屈原的《九歌》为人们画出了一幅群美图。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地感受人格的尊严与完美。

三、庄子与屈原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和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对个性解放与人格尊严的追求者的早期代表人物,以其不朽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对中国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人在评价这两个人物时往往以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来区分,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人的情感是多层次的,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与其说庄子与屈原的思想分别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倒不如说是人类心灵的两重性的体现。追求进步,建功立业,显身扬名,这是人生的基本要求,屈原的上下求索,至死不屈的精神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表现。但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是都可以实现的,其理想经常会被残酷的现实所毁灭。那么只有转而自我安慰,达生适志,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刘熙载在评价庄、屈二人时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表述:

《庄子》是跳过法,《离骚》是回抱法。……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如屈原所谓“登高吾不说,入下吾不能”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子所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之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今子有

[]! 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是也。而二子之书之全旨亦可以此概之。

庄子乐观旷达,不计名利,以全德保生为目的,故在寻路不着的情况下往往会超越而过,自我解脱;屈原则是认准目标,穷追不舍,不假异路,宁折不弯,最终因不溶于世而投水。屈原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和斗争精神是人类赖以前进的原动力,而庄子的乐天适生思想则是人在无路可走之时的无路之路。它们二者相互补充、完善,对后代文人具有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庄子・人世间》[$]#%

[]《艺概・诗赋概》[$]! %[]《庄子・人世间》[$]&%[]《楚辞・离骚》[$]" %万方数据


相关文章

  • 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美
  • 摘要: 内敛.平静.重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藉含蓄美是李白诗歌风格特色两极中的重要一极.在李白研究领域,往往只提李白诗歌的浪漫.外向.夸张.激越.奔放.壮阔的一极,而缺乏对于另一极的研究.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之美,与李白接受的儒.道文化,前 ...查看


  • 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论文格式要求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格式要求 来稿应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立题新颖,论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文字精炼,数据可靠,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社会实践有正确的指导意义:不违反国家宪法.法律以及基本路线.方针 ...查看


  •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鸟意象比较
  • 读谚与霹斧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鸟"意象比较 .赵梦 璃耍:文章跌比较陶濑鲷与李白诗歌"鸟"意象的形态及肉'灞入手,莰识他们建璃囊瓿人生的笨盼燎致,并探讨形成差异的原闽,陶诗中的鸟意象以无名鸟写的最为出色,李白诗 ...查看


  • 屈原与儒墨道法诸家人格观之比较
  • 第28卷第3期云梦学刊Vol.28,No.3May.2007 2007年5月JournalofYunmeng 屈原与儒墨道法诸家人格观之比较 毛 庆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110) 要:从文化领域去确立人格定义,即:人格就是一 ...查看


  • 论素质教育
  • 论素质教育 摘要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发展已经好多年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暴漏除了很多的问题,本文将对 ...查看


  • 幼儿素质教育之我见
  • 作者:丁娥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0年01期 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必须从幼儿期就开始推行.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推行幼儿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要面向全体幼儿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让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发 ...查看


  • 庄子,会飞翔的人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问题.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 ...查看


  •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
  • 论<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的审美及其影响 [内容摘要] 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其美感的发现与独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除了细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外,还包 ...查看


  • 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 古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先秦至两汉文学)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要求:①结合作品进行论述:②字迹工整: 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 题 一.比较分析庄子散文与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30分) 二.<荀子>.<孟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