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词风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词风

摘要:说道豪放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同为宋词豪放派的重要人物但是由于两人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人生观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 辛弃疾独创" 稼轩体"; 苏轼以诗为词, 在词中表现出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以及追求失败之后的洒脱旷达; 辛弃疾以文为词, 在词中表现出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迈、词风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在文学上颇有成就。苏轼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发愤苦读加之其天资聪颖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而他的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由于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被迫离京,流放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之后又遭遇“乌台诗案”,整体来说苏轼这位才子一生坎坷,但是他一直都抱着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虽是被流放但他政绩显赫,深得民心。他的渊博的学问和他的气质内涵让他能随遇而安,作品中也流露出有着深沉底蕴的旷达豪放。 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和苏轼则完全不同,他所处的年代是国运衰微的南宋朝。辛弃疾自小就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

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二十三岁就组织义军抗金,以其勇敢果断名重一时,开始了仕途生涯。但南宋皇帝“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不思进取让辛弃疾感到异常无奈。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他逐年显露出的刚直性格也是他越难在朝中立足。在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归隐山田后欣赏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又一面心灵深处不停地涌起波澜,辛弃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终成了他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满足的心愿。

苏轼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而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苏辛”词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 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 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 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是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第一, 苏轼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 他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辛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他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下面将《浣溪沙》与《水龙呤 登建康赏心亭 》做个比较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水龙呤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

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两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而在《水龙呤》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壮士在一片悲凉中仍豪气冲天地坚持着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执着的热忱!这种炽烈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即便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但是与《浣溪沙》相比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明显透着一股悲凉之气。整首词始终有一条主线在贯穿着,那就是对抗金大业难以实现的壮志难酬之感。辛弃疾始终无法超脱这层壮志难酬之感。他没有苏轼的旷达与超脱,而苏轼的词也不可能有辛弃疾词的豪健悲壮

苏轼如水,辛弃疾似山。虽然两位都是天性豪爽,至情至性之人,但相比之下,东坡多了几分超脱世俗的豁达,稼轩添了几分英雄主义情结,因而在词的表现上,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一种随缘自足的态度,使他在逆境时还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可以保持一种乐观的襟怀。当他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也总能在旷达中得到解脱。与东坡相比,稼轩对朝中的得失就显得更加耿耿于怀一些。一生志在治国平天下,却总是哀怨自己壮志难酬,“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贺新

郎》),时常以“恨”、“愁”等字入诗。由此可见,苏轼犹如一位运筹帷幄的智者,而辛弃疾就像一位豪情万丈义胆忠肝的将军。

参考文献: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魅力中国》2010年10期

《东京文学》2010年5期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不同词风

摘要:说道豪放词我们不得不提到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同为宋词豪放派的重要人物但是由于两人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人生观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 辛弃疾独创" 稼轩体"; 苏轼以诗为词, 在词中表现出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以及追求失败之后的洒脱旷达; 辛弃疾以文为词, 在词中表现出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迈、词风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在文学上颇有成就。苏轼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发愤苦读加之其天资聪颖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而他的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由于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他被迫离京,流放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之后又遭遇“乌台诗案”,整体来说苏轼这位才子一生坎坷,但是他一直都抱着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虽是被流放但他政绩显赫,深得民心。他的渊博的学问和他的气质内涵让他能随遇而安,作品中也流露出有着深沉底蕴的旷达豪放。 辛弃疾的人生轨迹和苏轼则完全不同,他所处的年代是国运衰微的南宋朝。辛弃疾自小就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

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二十三岁就组织义军抗金,以其勇敢果断名重一时,开始了仕途生涯。但南宋皇帝“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不思进取让辛弃疾感到异常无奈。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他逐年显露出的刚直性格也是他越难在朝中立足。在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归隐山田后欣赏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又一面心灵深处不停地涌起波澜,辛弃疾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终成了他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满足的心愿。

苏轼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而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苏辛”词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 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 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 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是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第一, 苏轼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 他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辛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他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下面将《浣溪沙》与《水龙呤 登建康赏心亭 》做个比较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水龙呤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

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两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而在《水龙呤》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壮士在一片悲凉中仍豪气冲天地坚持着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执着的热忱!这种炽烈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即便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但是与《浣溪沙》相比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明显透着一股悲凉之气。整首词始终有一条主线在贯穿着,那就是对抗金大业难以实现的壮志难酬之感。辛弃疾始终无法超脱这层壮志难酬之感。他没有苏轼的旷达与超脱,而苏轼的词也不可能有辛弃疾词的豪健悲壮

苏轼如水,辛弃疾似山。虽然两位都是天性豪爽,至情至性之人,但相比之下,东坡多了几分超脱世俗的豁达,稼轩添了几分英雄主义情结,因而在词的表现上,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一种随缘自足的态度,使他在逆境时还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可以保持一种乐观的襟怀。当他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时,也总能在旷达中得到解脱。与东坡相比,稼轩对朝中的得失就显得更加耿耿于怀一些。一生志在治国平天下,却总是哀怨自己壮志难酬,“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贺新

郎》),时常以“恨”、“愁”等字入诗。由此可见,苏轼犹如一位运筹帷幄的智者,而辛弃疾就像一位豪情万丈义胆忠肝的将军。

参考文献: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魅力中国》2010年10期

《东京文学》2010年5期


相关文章

  •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异同
  •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内容摘要:在词的发展史上,由于苏轼.辛弃疾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代文人惯用的用词佑觞,遣兴,娱宾,写那女恋情和离别惆怅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辛弃疾的词都 ...查看


  • 论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
  • 试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同 [中文摘要]: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他们的词风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苏.辛豪放词中同题材词作的对比上,可见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 ...查看


  • 大学语文结课论文 1
  • 试比较苏轼豪放词与辛弃疾豪放词之异同 摘要: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创作并峙的双峰.他们用大胆的创作思路,将自己的人生豪气注入词中.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比较他们的豪放词,可以看出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豪放风 ...查看


  • 论苏轼与辛弃疾之不同
  • 论苏轼与辛弃疾之不同 [一]浓墨白描 对于苏轼来说,他最为我所动容的从来都是一首与他素来风格想辙的诗,悼亡诗.为其已亡故妻王氏的悼亡,一场盛大的凭吊,全在只一首诗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的深情浓重全都留与他的妻子,即使后来还 ...查看


  • 词两首比较教学
  •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教学实录 作者: 加入日期:10-07-13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第二板块"千古江山" <念奴娇·赤壁怀古>< ...查看


  • 浅议苏轼与辛弃疾古诗异同
  • 浅议苏轼.辛弃疾怀古诗的异同 摘要:在宋词的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属豪放派,但又具有不同风格.以<念奴娇·赤 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它们分别是苏轼.辛弃疾的"怀古"名篇.本文 ...查看


  • 试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
  • 186 兰 州学刊 总第178期 蓄的:而辛词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 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积极乐观的情怀."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查看


  • [宋词是一朵情花]千年不散的唯有爱情
  • 千年不散的唯有爱情 爱情是生命的一条曲线:苏轼 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河畔,一片青翠俊秀的山峰连绵在云海间,其中一山名为中岩,名声在外.此山中有一汪清泉,水波清澈见底,而池中的游鱼更是颇具灵性,只要临池拍手,这些鱼儿便如同听到召唤一般纷纷游来 ...查看


  •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 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