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总结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人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内部动机:指的是个人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2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了工作效率与动机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93、功能固着: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指导教学: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51: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可以吧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52、教学反思: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即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望,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之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1、学习目标: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心里测验:为心理评估搜索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

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组织策略: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说: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物质化过程: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减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程序化训练模式: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题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化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发现学习: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人的经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内部动机:指的是个人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2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了工作效率与动机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93、功能固着: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指导教学: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51: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同时可以吧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52、教学反思: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即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望,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之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1、学习目标: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心里测验:为心理评估搜索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

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组织策略: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认知——结构说: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物质化过程: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减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程序化训练模式: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题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化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发现学习: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