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8.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黄冈 杨俊涛

一.知识整理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设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圆外<=> d>r;点在圆上<=> d =r;点在圆内<=> d <r。 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相切、相离。 设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

直线与圆相交<=> d <r;直线与圆相切<=> d =r;直线与圆相离<=> d >r。 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同心)。 设两圆的圆心距为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R>r),则:

两圆外离<=>d>R +r; 两圆外切<=> d =R+r; 两圆相交<=> R-r<d<R +r; 两圆内切<=> d =R-r;两圆内含<=> 0≤d<R—r。

4.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相切两圆的连心线,必过切点。

5.切线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满足“①过圆心②过切点③垂直于切线”中的任意两条,必满足 第三条。

6.切线的判定: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就是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9.三角形的内心:和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10.反证法的步骤是:先假设命题不成立;然后进行推理论证,得出矛盾;最后判定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正确。

二.本节内容常添加的辅助线

1.证明直线和圆相切常有两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①若已知直线经过圆上一点,则连接这点和圆心,得到辅助半径,再证明直线垂直于所作的半径;②若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未指明,则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这条线段的长等于圆的半径。 2.在解决有关圆的切线长问题时,常作辅助线的方法有:

①分别连结圆心和切点;②连结两切点;③连结圆心和圆外一点。

3.两圆相交,常作公共弦。目的:利用公共圆周角或圆内接四边形性质架设两圆角的关系的桥梁,实现角的等量代换。

4.两圆相切,常作公切线。目的:利用弦切角架设两圆角的关系的桥梁。

5.圆心与圆心,常常心连心。目的:利用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6.在解决有关三角形内(外)心问题时,常连结内(外)心和各顶点。目的:利用内(外)心的性质。

1

三.典型例题

例1.(2006•雅安)如图,BC是⊙O的直径,D、E是⊙O上的两点,且弧CD=弧DE,连接EB、DO. (1)求证:EB∥DO;

(2)连接EC,在∠CEB的外部作∠BEA=∠C,直线EA交CB的延长线于A,

求证:直线EA是⊙O的切线。

分析:(1)由垂径定理得:OD⊥EC;由圆周角定理,得:

BE⊥EC;由此可证得EB∥DO.

(2)连接OE,证得∠OEA=90°即可. 证明:(1)∵弧CD=弧DE,∴OD⊥EC.

∵BC是⊙O的直径,∴∠BEC=90°. ∴BE⊥EC. ∴EB∥DO. (2)连接OE;

∵OC=OE,∴∠C=∠OEC. ∵∠BEA=∠C,∴∠BEA=∠OEC; ∵∠BEC=90°,即∠OEC+∠BEO=90°, ∴∠BEA+∠BEO=90°,即∠OEA=90°. ∴直线EA是⊙O的切线.

例2 .如图,在Rt△ABC中,∠B=90°, ∠A的平分线交BC于D,E为AB上一点,DE=DC,以D为

圆心,DB的长为半径作⊙D.

求证:(1)AC是⊙D的切线;(2)AB+EB=AC.

分析:(1)过点D作DF⊥AC于F,求出BD=DF等于半径,得出AC是⊙D的切线.

(2)先证明△BDE≌△DCF(HL),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及切线的性质的AB=AF,

得出AB+EB=AC.

证明:(1)过点D作DF⊥AC于F;

∵AD平分∠BAC,AB⊥BC,DF⊥AC, ∴DF=DB,

∴AC为⊙D的切线. (2)在Rt△BDE和Rt△FDC中:

∵BD=FD,DE=DC,

∴△BDE≌△FDC(HL),∴EB=CF. 又AB、AF为⊙D的切线长, ∴AB=AF,∴AB+EB=AF+CF, 即AB+EB=AC.

2

例3 .如图,从⊙O外一点A作⊙O的切线AB、AC,切点分别为B、C,直径BD=6,连接CD、AO. (1)求证:CD∥AO;

(2)设CD=x,AO=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若AO+CD=11,求AB的长.

分析:(1)欲证CD∥AO,根据平行线的判断,证明∠DCB=∠OEB即可;

(2)由题可知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通过△BDC∽△AOB的比例关系式得出; (3)求AB的长,因为AB是⊙O的切线,可先求OA,OB的长.AO+CD=11结合(2),解方程组并且检验,从而求解. 证明:(1)连接BC交OA于E点,

∵AB、AC是⊙O的切线, ∴AB=AC,∠1=∠2. ∴AE⊥BC. ∴∠OEB=90°. ∵BD是⊙O的直径, ∴∠DCB=90°. ∴∠DCB=∠OEB. ∴CD∥AO. (2)∵CD∥AO,

∴∠D=∠AOB.

∵AB是⊙O的切线,DB是直径, ∴∠DCB=∠ABO=90°. ∴△BDC∽△AOB. ∴CD/BO = BD/AO. ∴x/3 = 6/y. ∴y=18/x.(0﹤x﹤6)

(3)由已知和(2)知:{x + y = 11,xy = 18

把x、y看作方程z2

-11z+18=0的两根, 解这个方程得z1=2,z2=9,

∴{x1 =2,y1 =9

{x2 =9,y2 =2 (舍去).

∴AB= √92-32 =√

3

例4 .(2005•包头)如图1,圆O1与圆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CD与圆O1交于点C, 与圆O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F与圆O1交于点E,与圆O2交于点F.

(1)求证:CE∥DF;

(2)在图1中,若CD和EF可以分别绕点 A和点B转动,当点C与点E重合时 (如图2),过点E作直线MN∥DF, 试判断直线MN与圆O1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1)只需连接AB,利用“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证明∠E+∠F=180°, 从而证明CE∥DF;

(2)作辅助线:构造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BE=∠AHE, 根据“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得出∠D=∠ABE,所以得到∠MEA=∠AHE, ∠MEA+∠AEH=90°,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可知MN为圆O1的切线.

解:(1)证明:连接AB; (2)MN与圆O1相切,

∵四边形ABEC是圆O1的内接四边形, 过E作圆O1的直径EH,连接AH和AB ∴∠BAD=∠E. ∵MN∥DF,∴∠MEA=∠D. 又∵四边形ADFB是圆O2的内接四边形, 又∵∠D=∠ABE,∠ABE=∠AHE, ∴∠BAD+∠F=180°. ∴∠MEA=∠AHE. ∴∠E+∠F=180°. ∵EH为圆O1的直径, ∴CE∥DF. ∴∠EAH=90°.

∴∠AHE+∠AEH=90°.

∴∠MEA+∠AEH=90°,即∠MEH=90° 又∵EH为圆O1的直径, ∴MN为圆O1的切线.

例5. 如果两圆外切,切点为M,外公切线AB,切点为A、B,则∠AMB=_________。 解: 如图所示,过点M作两圆的公切线交AB于点C, ∵AB是两圆的公切线, ∴CA=CM=CB

∴∠CAM=∠CMA,∠CBM=∠CMB, ∵∠CAM+∠CMA+∠CBM+∠CMB=180° ∴∠CMA+∠CMB=90°,即∠AMB=90°.

点拨:本题是一道典型题,可作为一般的结论记忆。

4

例6 . 如图,已知:⊙O1、⊙O2外切于点P,A是⊙O1上一点,直线AC切⊙O2于点C交⊙O1于 点B,直线AP交⊙O2于点D. (1)求证:PC平分∠BPD;

(2)将“⊙O1、⊙O2外切于点P”改为“⊙O1、⊙O2内切于点P”,其它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 是否仍然成立?画出图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1)欲证PC平分∠BPD,即证∠BPC=∠CPD,可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PM交AC于点M,根 据切线的性质得出∠BPM=∠A,∠MPC=∠C,再通过角与角相互间的关系得出; (2)同(1),只是∠BPC=∠MPC-∠MPB=∠BCP-∠A=∠CPA. 证明:(1)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PM,交AC于点M.

则∠BPM=∠A,∠MPC=∠C.

∴∠BPC=∠BPM+∠MPC=∠A+∠C=∠CPD, ∴PC平分∠BPD.

(2)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PM,则∠MPB=∠A,∠MPC=∠BCP;

∴∠BPC=∠MPC-∠MPB=∠BCP-∠A=∠CPA, ∴PC平分∠BPD.

例7.如图,在内切的两圆中,设C为小圆的圆心,O为大圆的圆心,P为切点,⊙O的弦PQ和⊙C 相交于R,过点R作⊙C的切线与⊙O交于A、B两点,求证:Q是弧AB的中点.

分析:此题根据两圆相切,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可以作辅助线.连接过切点 的半径可以得到直角.要证明弧相等,结合垂径定理的推论,只需证明 OQ⊥AB.所以根据同位角相等,证明出OQ∥CR,此题可解. 证明:连接OC并延长,则延长线必经过切点P,连接CR,OQ. ∵CP=CR,∴∠P=∠CRP. ∵OP=OQ,∴∠P=∠Q. ∴∠CRP=∠Q. ∴CR∥OQ.

∵AB与⊙C相切于点R, ∴CR⊥AB. ∴OQ⊥AB.

∴Q是弧AB的中点.

5

例8 . 为了探索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r与周长L、面积S之间的关系,在数学实验活动中,选取

等边三角形(图甲)和直角三角形(图乙)进行研究.如图,⊙O是△ABC的内切圆,切点分 别为点D、E、F.

(1)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表中未度量的△ABC的长,填入空格处,并计算出周长L和面积S.

(结果精确到0.1厘米)

(2) 观察图形,利用上表实验数据分析、猜测特殊三角形的r与L、S之间关系,并证明这种

关系对任意三角形(图丙)是否也成立?

分析:(1)首先运用刻度尺进行准确测量,然后根据周长等于三边之和进行计算,根据面积等于 分割成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计算;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易猜想得到r=2S/L .再根据三角形的总面积等于分割成的三部

分的面积进行计算证明.

解:(1)

(2)由图表信息猜测,得r=2S/L(或者2s=Lr)并且此关系对一般三角形都成立.

证明:在任意△ABC中,⊙O是△ABC的内切圆,连接OA、OB、OD,得

S△ABC= S△oBC+ S△oAC+ S△oAB

=

1111BC•r+ AC•r+ AB•r= Lr 2222

∴r = 2S/L .

补充:在Rt△ABC中,∠C=90°,AB=c,BC=a,AC=b,r是△ABC的内切圆半径,R是△ABC的

外接圆半径。则:

r=a+b-c/2=ab/a+b+c, R=c/2.

6

四.经典习题

1.边长为3、4、5的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长为: .

2.△ABC中,∠A=70°,若O为△ABC的外心,则∠BOC= ,若O为△ABC的内心,则 ∠BOC= ,若O为△ABC的垂心,则∠BOC= .

3.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当这两圆相交时,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是 . 4.△ABC周长为10,内切圆半径为2,则△ABC的面积为 . 5.如图,PA切⊙O于A,求证:∠PAB=∠C.

6.如图,△ABC中,∠C=90°,点O在BC边上,半圆O过点C,切AB于点D,交BC于E,又BE=1,

BD=2,求AD的长。

7.如图,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AD。 求证:DC是⊙O的切线。

8.如图,⊙O与△ABC三边分别截于DE、FG、HM,且DE=FG=HM,若∠A=70°, 求∠BOC度数.

9.如图,C为⊙O直径AB延长线上的点,CD切⊙O于D点,CE平分∠DCA,交AD于E点, 求∠DEC的大小。

7

10. 如图,AB、AC分别为⊙O的直径和弦,D为弧BC中点,DE⊥AC于E,DE=6cm,CE=2cm, (1)求证:DE是⊙O的切线;(2)求AC、AB的长.

11.如图,AB是⊙O的直径,CD切⊙O于E,AC⊥CD于C,BD⊥CD于D,交⊙O于F,连接AE、EF,(1)求证:AE是∠BAC的平分线,(2)若∠ABD=60°,AB是否与EF平行,为什么?

12.如图,梯形ABCD中,∠A=90°,AD∥BC,AD+BC=CD,求证: (1)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2)以CD为直径的圆与AB相切.

13.如图,⊙O1和⊙O2外切于点P,直线AB是两圆的外公切线,A,B为切点,试判断以线段AB为 直径的圆与直线O1O2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8

14.阅读材料:如图(一),△ABC的周长为l,内切圆O的半径为r,连接OA、OB、OC,△ABC被 划分为三个小三角形,用S△ABC表示△ABC的面积.

∵S△ABC=S△OAB+S△OBC+S△OCA

11

又∵S△OAB=AB•r,S△OBC=BC•r,

221

S△OCA= CA•r.

2111

∴S△ABC=AB•r+BC•r+CA•r

2221

=l•r 2

∴r=2S/L (或者2s=Lr). (可作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公式)

(1)理解与应用:利用公式计算边长分为5、12、13的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类比与推理:若四边形ABCD存在内切圆(与各边都相切的圆,如图(二))且面积为S,各

边长分别为a、b、c、d,试推导四边形的内切圆半径公式;

(3)拓展与延伸:若一个n边形(n为不小于3的整数)存在内切圆,且面积为S,各边长分别

为a1、a2、a3、„、an,合理猜想其内切圆半径公式(不需说明理由).

15.如图1,两半径为r的等圆⊙O1和⊙O2相交于M,N两点,且⊙O2过点O1.过M点作直线AB垂直于MN,分别交⊙O1和⊙O2于A,B两点,连接NA,NB. (1)猜想点O2与⊙O1有什么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2)猜想△NAB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3)如图2,若过M的点所在的直线AB不垂直于MN,且点A,B在点M的两侧,那么(2)中的

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

9

§8.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黄冈 杨俊涛

一.知识整理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 设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圆外<=> d>r;点在圆上<=> d =r;点在圆内<=> d <r。 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相切、相离。 设圆的半径为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

直线与圆相交<=> d <r;直线与圆相切<=> d =r;直线与圆相离<=> d >r。 3.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五种: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同心)。 设两圆的圆心距为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R>r),则:

两圆外离<=>d>R +r; 两圆外切<=> d =R+r; 两圆相交<=> R-r<d<R +r; 两圆内切<=> d =R-r;两圆内含<=> 0≤d<R—r。

4.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相切两圆的连心线,必过切点。

5.切线的性质:如果一条直线满足“①过圆心②过切点③垂直于切线”中的任意两条,必满足 第三条。

6.切线的判定: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7.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就是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9.三角形的内心:和三角形的三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10.反证法的步骤是:先假设命题不成立;然后进行推理论证,得出矛盾;最后判定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正确。

二.本节内容常添加的辅助线

1.证明直线和圆相切常有两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①若已知直线经过圆上一点,则连接这点和圆心,得到辅助半径,再证明直线垂直于所作的半径;②若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未指明,则过圆心作直线的垂线段,再证明这条线段的长等于圆的半径。 2.在解决有关圆的切线长问题时,常作辅助线的方法有:

①分别连结圆心和切点;②连结两切点;③连结圆心和圆外一点。

3.两圆相交,常作公共弦。目的:利用公共圆周角或圆内接四边形性质架设两圆角的关系的桥梁,实现角的等量代换。

4.两圆相切,常作公切线。目的:利用弦切角架设两圆角的关系的桥梁。

5.圆心与圆心,常常心连心。目的:利用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6.在解决有关三角形内(外)心问题时,常连结内(外)心和各顶点。目的:利用内(外)心的性质。

1

三.典型例题

例1.(2006•雅安)如图,BC是⊙O的直径,D、E是⊙O上的两点,且弧CD=弧DE,连接EB、DO. (1)求证:EB∥DO;

(2)连接EC,在∠CEB的外部作∠BEA=∠C,直线EA交CB的延长线于A,

求证:直线EA是⊙O的切线。

分析:(1)由垂径定理得:OD⊥EC;由圆周角定理,得:

BE⊥EC;由此可证得EB∥DO.

(2)连接OE,证得∠OEA=90°即可. 证明:(1)∵弧CD=弧DE,∴OD⊥EC.

∵BC是⊙O的直径,∴∠BEC=90°. ∴BE⊥EC. ∴EB∥DO. (2)连接OE;

∵OC=OE,∴∠C=∠OEC. ∵∠BEA=∠C,∴∠BEA=∠OEC; ∵∠BEC=90°,即∠OEC+∠BEO=90°, ∴∠BEA+∠BEO=90°,即∠OEA=90°. ∴直线EA是⊙O的切线.

例2 .如图,在Rt△ABC中,∠B=90°, ∠A的平分线交BC于D,E为AB上一点,DE=DC,以D为

圆心,DB的长为半径作⊙D.

求证:(1)AC是⊙D的切线;(2)AB+EB=AC.

分析:(1)过点D作DF⊥AC于F,求出BD=DF等于半径,得出AC是⊙D的切线.

(2)先证明△BDE≌△DCF(HL),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及切线的性质的AB=AF,

得出AB+EB=AC.

证明:(1)过点D作DF⊥AC于F;

∵AD平分∠BAC,AB⊥BC,DF⊥AC, ∴DF=DB,

∴AC为⊙D的切线. (2)在Rt△BDE和Rt△FDC中:

∵BD=FD,DE=DC,

∴△BDE≌△FDC(HL),∴EB=CF. 又AB、AF为⊙D的切线长, ∴AB=AF,∴AB+EB=AF+CF, 即AB+EB=AC.

2

例3 .如图,从⊙O外一点A作⊙O的切线AB、AC,切点分别为B、C,直径BD=6,连接CD、AO. (1)求证:CD∥AO;

(2)设CD=x,AO=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若AO+CD=11,求AB的长.

分析:(1)欲证CD∥AO,根据平行线的判断,证明∠DCB=∠OEB即可;

(2)由题可知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通过△BDC∽△AOB的比例关系式得出; (3)求AB的长,因为AB是⊙O的切线,可先求OA,OB的长.AO+CD=11结合(2),解方程组并且检验,从而求解. 证明:(1)连接BC交OA于E点,

∵AB、AC是⊙O的切线, ∴AB=AC,∠1=∠2. ∴AE⊥BC. ∴∠OEB=90°. ∵BD是⊙O的直径, ∴∠DCB=90°. ∴∠DCB=∠OEB. ∴CD∥AO. (2)∵CD∥AO,

∴∠D=∠AOB.

∵AB是⊙O的切线,DB是直径, ∴∠DCB=∠ABO=90°. ∴△BDC∽△AOB. ∴CD/BO = BD/AO. ∴x/3 = 6/y. ∴y=18/x.(0﹤x﹤6)

(3)由已知和(2)知:{x + y = 11,xy = 18

把x、y看作方程z2

-11z+18=0的两根, 解这个方程得z1=2,z2=9,

∴{x1 =2,y1 =9

{x2 =9,y2 =2 (舍去).

∴AB= √92-32 =√

3

例4 .(2005•包头)如图1,圆O1与圆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CD与圆O1交于点C, 与圆O2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EF与圆O1交于点E,与圆O2交于点F.

(1)求证:CE∥DF;

(2)在图1中,若CD和EF可以分别绕点 A和点B转动,当点C与点E重合时 (如图2),过点E作直线MN∥DF, 试判断直线MN与圆O1的位置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1)只需连接AB,利用“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证明∠E+∠F=180°, 从而证明CE∥DF;

(2)作辅助线:构造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BE=∠AHE, 根据“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得出∠D=∠ABE,所以得到∠MEA=∠AHE, ∠MEA+∠AEH=90°,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可知MN为圆O1的切线.

解:(1)证明:连接AB; (2)MN与圆O1相切,

∵四边形ABEC是圆O1的内接四边形, 过E作圆O1的直径EH,连接AH和AB ∴∠BAD=∠E. ∵MN∥DF,∴∠MEA=∠D. 又∵四边形ADFB是圆O2的内接四边形, 又∵∠D=∠ABE,∠ABE=∠AHE, ∴∠BAD+∠F=180°. ∴∠MEA=∠AHE. ∴∠E+∠F=180°. ∵EH为圆O1的直径, ∴CE∥DF. ∴∠EAH=90°.

∴∠AHE+∠AEH=90°.

∴∠MEA+∠AEH=90°,即∠MEH=90° 又∵EH为圆O1的直径, ∴MN为圆O1的切线.

例5. 如果两圆外切,切点为M,外公切线AB,切点为A、B,则∠AMB=_________。 解: 如图所示,过点M作两圆的公切线交AB于点C, ∵AB是两圆的公切线, ∴CA=CM=CB

∴∠CAM=∠CMA,∠CBM=∠CMB, ∵∠CAM+∠CMA+∠CBM+∠CMB=180° ∴∠CMA+∠CMB=90°,即∠AMB=90°.

点拨:本题是一道典型题,可作为一般的结论记忆。

4

例6 . 如图,已知:⊙O1、⊙O2外切于点P,A是⊙O1上一点,直线AC切⊙O2于点C交⊙O1于 点B,直线AP交⊙O2于点D. (1)求证:PC平分∠BPD;

(2)将“⊙O1、⊙O2外切于点P”改为“⊙O1、⊙O2内切于点P”,其它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 是否仍然成立?画出图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1)欲证PC平分∠BPD,即证∠BPC=∠CPD,可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PM交AC于点M,根 据切线的性质得出∠BPM=∠A,∠MPC=∠C,再通过角与角相互间的关系得出; (2)同(1),只是∠BPC=∠MPC-∠MPB=∠BCP-∠A=∠CPA. 证明:(1)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PM,交AC于点M.

则∠BPM=∠A,∠MPC=∠C.

∴∠BPC=∠BPM+∠MPC=∠A+∠C=∠CPD, ∴PC平分∠BPD.

(2)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PM,则∠MPB=∠A,∠MPC=∠BCP;

∴∠BPC=∠MPC-∠MPB=∠BCP-∠A=∠CPA, ∴PC平分∠BPD.

例7.如图,在内切的两圆中,设C为小圆的圆心,O为大圆的圆心,P为切点,⊙O的弦PQ和⊙C 相交于R,过点R作⊙C的切线与⊙O交于A、B两点,求证:Q是弧AB的中点.

分析:此题根据两圆相切,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可以作辅助线.连接过切点 的半径可以得到直角.要证明弧相等,结合垂径定理的推论,只需证明 OQ⊥AB.所以根据同位角相等,证明出OQ∥CR,此题可解. 证明:连接OC并延长,则延长线必经过切点P,连接CR,OQ. ∵CP=CR,∴∠P=∠CRP. ∵OP=OQ,∴∠P=∠Q. ∴∠CRP=∠Q. ∴CR∥OQ.

∵AB与⊙C相切于点R, ∴CR⊥AB. ∴OQ⊥AB.

∴Q是弧AB的中点.

5

例8 . 为了探索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r与周长L、面积S之间的关系,在数学实验活动中,选取

等边三角形(图甲)和直角三角形(图乙)进行研究.如图,⊙O是△ABC的内切圆,切点分 别为点D、E、F.

(1)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表中未度量的△ABC的长,填入空格处,并计算出周长L和面积S.

(结果精确到0.1厘米)

(2) 观察图形,利用上表实验数据分析、猜测特殊三角形的r与L、S之间关系,并证明这种

关系对任意三角形(图丙)是否也成立?

分析:(1)首先运用刻度尺进行准确测量,然后根据周长等于三边之和进行计算,根据面积等于 分割成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计算;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易猜想得到r=2S/L .再根据三角形的总面积等于分割成的三部

分的面积进行计算证明.

解:(1)

(2)由图表信息猜测,得r=2S/L(或者2s=Lr)并且此关系对一般三角形都成立.

证明:在任意△ABC中,⊙O是△ABC的内切圆,连接OA、OB、OD,得

S△ABC= S△oBC+ S△oAC+ S△oAB

=

1111BC•r+ AC•r+ AB•r= Lr 2222

∴r = 2S/L .

补充:在Rt△ABC中,∠C=90°,AB=c,BC=a,AC=b,r是△ABC的内切圆半径,R是△ABC的

外接圆半径。则:

r=a+b-c/2=ab/a+b+c, R=c/2.

6

四.经典习题

1.边长为3、4、5的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长为: .

2.△ABC中,∠A=70°,若O为△ABC的外心,则∠BOC= ,若O为△ABC的内心,则 ∠BOC= ,若O为△ABC的垂心,则∠BOC= .

3.两圆的半径分别为3和5,当这两圆相交时,圆心距d的取值范围是 . 4.△ABC周长为10,内切圆半径为2,则△ABC的面积为 . 5.如图,PA切⊙O于A,求证:∠PAB=∠C.

6.如图,△ABC中,∠C=90°,点O在BC边上,半圆O过点C,切AB于点D,交BC于E,又BE=1,

BD=2,求AD的长。

7.如图,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AD。 求证:DC是⊙O的切线。

8.如图,⊙O与△ABC三边分别截于DE、FG、HM,且DE=FG=HM,若∠A=70°, 求∠BOC度数.

9.如图,C为⊙O直径AB延长线上的点,CD切⊙O于D点,CE平分∠DCA,交AD于E点, 求∠DEC的大小。

7

10. 如图,AB、AC分别为⊙O的直径和弦,D为弧BC中点,DE⊥AC于E,DE=6cm,CE=2cm, (1)求证:DE是⊙O的切线;(2)求AC、AB的长.

11.如图,AB是⊙O的直径,CD切⊙O于E,AC⊥CD于C,BD⊥CD于D,交⊙O于F,连接AE、EF,(1)求证:AE是∠BAC的平分线,(2)若∠ABD=60°,AB是否与EF平行,为什么?

12.如图,梯形ABCD中,∠A=90°,AD∥BC,AD+BC=CD,求证: (1)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2)以CD为直径的圆与AB相切.

13.如图,⊙O1和⊙O2外切于点P,直线AB是两圆的外公切线,A,B为切点,试判断以线段AB为 直径的圆与直线O1O2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8

14.阅读材料:如图(一),△ABC的周长为l,内切圆O的半径为r,连接OA、OB、OC,△ABC被 划分为三个小三角形,用S△ABC表示△ABC的面积.

∵S△ABC=S△OAB+S△OBC+S△OCA

11

又∵S△OAB=AB•r,S△OBC=BC•r,

221

S△OCA= CA•r.

2111

∴S△ABC=AB•r+BC•r+CA•r

2221

=l•r 2

∴r=2S/L (或者2s=Lr). (可作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公式)

(1)理解与应用:利用公式计算边长分为5、12、13的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类比与推理:若四边形ABCD存在内切圆(与各边都相切的圆,如图(二))且面积为S,各

边长分别为a、b、c、d,试推导四边形的内切圆半径公式;

(3)拓展与延伸:若一个n边形(n为不小于3的整数)存在内切圆,且面积为S,各边长分别

为a1、a2、a3、„、an,合理猜想其内切圆半径公式(不需说明理由).

15.如图1,两半径为r的等圆⊙O1和⊙O2相交于M,N两点,且⊙O2过点O1.过M点作直线AB垂直于MN,分别交⊙O1和⊙O2于A,B两点,连接NA,NB. (1)猜想点O2与⊙O1有什么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 (2)猜想△NAB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3)如图2,若过M的点所在的直线AB不垂直于MN,且点A,B在点M的两侧,那么(2)中的

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

9


相关文章

  • 2017九年级数学圆的有关概念3.doc
  • 22.1圆的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 2.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及简单的几何问题 教学重点:本章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方法:精讲--提问--思考--练习巩固相结合 教学过程:先安排学生讨论.复习5分钟(4 ...查看


  • 浮力深度关系
  • 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中学 卢长水 在沪粤版教材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第26页)有这样一段文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跟液体的密度 ,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 . ...查看


  • 直线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 第9课时 24.2.2直线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切线的性质定理,能熟练运用切线的判定定理. 切线的性质定理进行证明或计算. [重点] 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切线的性质定理 [难点] 对切线的判定定理. ...查看


  • 隐蔽与检验批之间的关系
  • 隐蔽与检验批之间的关系 默认分类 2009-09-22 21:36:55 阅读15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隐蔽工程主要隐检项目及内容(建筑装饰装修)(2009-05-08 16:54:06) 标签:工程 资料 装饰 装修 杂谈 隐蔽 ...查看


  • 初中数学圆知识点复习汇总
  • 初中数学圆知识点不多,圆在中国人心中意义非凡,且不说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中国道教佛教文化中,圆都有特殊意义,甚至是象征着佛道轮回的灵魂.圆在实际中,也应用颇多,我们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都是被圆所承载.我们一定会学好它,切来看中考对于初中数学圆 ...查看


  •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 2006年09月19日 星期二 18:01 主编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2年10月1日 第1章 总则 第1.0.1条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工作的管理,保证设计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第1. ...查看


  • 24.2点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 24.2.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和这三种位置关系对应的圆的半径与点到圆心的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 2.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并掌握它的运用.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三角形外 ...查看


  • 第二章 圆
  • 邳州市第四中学初三数学导学案 主备:杨英 审核:徐刚 张涵 2.1 圆(1) 学习目标: 1.理解圆的定义(圆的描述概念和圆的集合概念): 2.掌握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会利用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查看


  • 区分电势,电势能,电场线,电场强度
  • 一.电势能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电势能位置时电场力所有做的功. 2.电势能的单位:焦耳,符号为J. 3.电势能零点的选取,若要确定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应先确定电场中电势能的零位置.零势能处可任意 ...查看


  •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第1章 解直角三角形"教材分析 锐角三角函数刻画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它的直接应用是解直角三角形,而解直角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又是高中阶段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也是整个三角学的基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