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韩爱梅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05期

  文章编号:1005-6033(2007)02-0108-03

  我国自1983年开展环境统计工作以来,环境统计范围不断扩展,环境统计制度不断完善,环境统计数据在综合反映环境状况、服务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环境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环境统计在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环境统计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要加强环境统计工作改革步伐,简化指标,提高效率,要及时、准确地提供统计数据,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形势的变化,真正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

  1 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统计工作以统计报表制度为基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调整,形成了由综合年报和专业年报组成的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即环境统计报表由企业、县、市、省、国家环保部门逐级审核、汇总,最后形成各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统计年报。

  1.1 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1)综合年报指标体系范围不全面。目前的指标体系只对工业企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缺少生态、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和环保产业以及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和关注度较高的相关指标。

  (2)专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是:指标体系庞大、设计复杂、重点不突出;有些指标界定范围不清、解释不明确;一些专业指标的设置与综合指标重复。

  (3)20多年来,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增删,统计口径不断发生变化,又缺乏定期修正,造成数据连续性不强,给环境统计分析和数据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1.2 数据时效性较差

  现行环境统计制度只设置了年报制度,半年报刚刚试行,并且采用逐级汇总、逐级审核的方式,影响了数据的上报速度。当年的数据到下年5月份才能初步完成会审,约在七八月份才能最终向社会公布全部统计情况,数据严重滞后,不能及时为环境管理和经济运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1.3 缺乏可靠的质量保障体系

  综合年报数据基本上靠企业自报,错报、瞒报甚至不报的情况时有发生;现行的环境统计制度只有数据逻辑性校验程序,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手段和审核方法。

  1.4 数据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薄弱

  由于环境统计数据存在时效上的滞后性和报送频次上的局限性,环境统计分析只能针对上年度的数据做事后评述和趋势分析,难以及时参与宏观经济分析,难以及时为环境管理提供定量化的依据。环境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处在较低的水平,缺乏专业的研究开发,无法在环境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环境统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环境统计与其他部门统计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环境问题复杂多样,难以用少量指标概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各行业差异很大且随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动频繁,不确定因素多,而且需要复杂的监测技术支持,客观上为环境统计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同时也存在以下工作方面的原因:

  2.1 环境统计能力不强

  一些环保部门对环境统计工作不够重视,行政机关中统计机构及岗位得不到保证,有的省份取消了环境统计岗位。统计工作人员多为兼职或借调人员,统计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对污染源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手段,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频次低,污染源在线监测刚刚起步,采用物料核算和排放系数法进行核算的基础数据和方法标准未能随工艺和技术进步及时更新。

  环境统计工作经费不足,对基础研究缺少必要的投入。部分地级城市没有配备统计用计算机,有些区县环境统计人员要到上级环保部门去录入数据,直接影响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2 环境统计体制不顺

  一是环境统计工作技术支持单位不统一,技术支持力量不足。1998年国家环境统计技术性工作转移到监测总站,但各地做法不一。还有部分省级和2/3的地市级环保部门没有确定技术支持单位。技术支持单位也大多没有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导致环境统计工作管理难度大,缺乏技术支持力量。

  二是环保部门内部体制不顺,数出多门。就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而言,环保部门内部就存在环境统计、排污申报及排污费征收等几套数据,不仅增加了环保部门和企业的工作量,而且几套数据之间差异较大,已成为环保系统的一大痼疾。

  2.3 环境统计数据不准确

  一是一些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提供真实数据,针对不同用途,用不同数据敷衍环保部门;二是部分环保部门为应付各种考核,实现各种达标,人为修改统计数据;三是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也希望报喜不报忧。

  3 对策研究

  目前我们必须努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使环境统计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通过对统计频次、数据收集和报送的手段与方式、数据审核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努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使环境统计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我国环境整体状况和环保工作进展。通过工作实践和总结研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3.1 修订完善环境统计管理制度

  (1)依据《统计法》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修订《环境统计管理办法》,完善环境统计管理制度,规范环境统计资料上报、发布、分析等工作。

  (2)借助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制订和修订,进一步明确企业如实报告和公开环境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强制性的企业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环境统计信息源基础工作。

  (3)制定《环境统计技术导则》《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等,进一步规范环境统计工作程序和标准。

  3.2 精简完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根据突出重点、服务管理、易于采集、保持连续性4个指标设计原则,整合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指标,增加生态状况指标,并与监测得到的环境质量指标相结合,以反映我国环境状况的基本情况。

  3.3 改革环境统计调查方法

  (1)改革重点工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采集方法。国家环保总局应每年每省选择一到两个市继续开展统一采集和核定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数据的试点。

  (2)实施重点城市环境统计快报制度。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应将本市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以年报快报形式直报总局,总局在将其作为推算全国年度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该数据同时也应报送省级环保部门,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核数据质量。

  (3)推行重点污染源季报制度。在现行半年报的基础上,逐步向季报过渡。筛选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季报制度。企业名单由总局与各省级环保局商定,原则上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部企业排污量65%的企业为基础确定。每年每季度后一个月初分别向总局报送各个季度的季报数据。另外,加快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和电子传输系统的建设,直接采集重点污染源排放数据。

  (4)合理调整专业年报制度。

  (5)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3.4 加强环境统计基础研究工作

  (1)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分析整理现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提出适应新形势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同时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全面小康社会环境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2)环境统计方法研究。一是研究重点污染源抽样调查、非重点污染源科学估算、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估算相结合的环境统计调查方法。二是研究物料衡算方法。研究COD、氨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物料衡算方法,研究实测法与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以及物料衡算法之间的数据质量对比校核,提高数据质量。三是研究生态保护、第三产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的统计调查方法。四是研究与开发环境统计软件。重点研究与开发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数据综合分析与加工利用等软件。五是研究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统计方法。为适应对氮氧化物实施总量控制的要求,近期开展氮氧化物排放量统计研究,适时开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方法研究。

  3.5 抓住关键环节以提高数据质量

  (1)抓环境统计范围,确保重点调查企业不漏网。要切实保证污染物排放重点调查企业全部纳入统计范围,对重点调查企业名单进行动态调整。每年要根据上年环境统计企业名单、新改扩项目“三同时”验收的企业名单、排污申报企业名单和排污收费企业名单等进行认真分析比对,确定本年度纳入统计范围的污染物排放重点调查企业。

  (2)抓污染源监测,提高对企业申报排污数据的监督力度。一是加强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努力增加监测频次,扩展监测项目,提高监测质量;二是充分利用服务性监测数据;三是加快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推广过程。综合各类监测成果,建立污染源档案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库。

  (3)抓数据核查,提高基层数据质量。加强对企业申报数据的核查,要发挥统计、环监、污控、监测等各部门的力量,建立联合核查制度。加强统计报表的逐级核查。通过对年际间数据的核查、指标间逻辑关系校验,同时结合物料衡算,核实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

  (4)抓重点行业,科学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现阶段,重点结合能源消费情况,对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进行科学核算,下大力气核实煤炭含硫率。对二氧化硫排放大户,尤其是火电等行业的大型企业,要抽样检测燃煤含硫率,并根据其发电量、煤耗,核算二氧化硫排放量。适时开展对COD、氨氮、烟尘、工业粉尘等其他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

  3.6 理顺环境统计工作体制

  (1)调整统计工作的职能分工,强化归口管理与分工合作。总局规划司归口管理和协调统计工作,各专业司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统计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环境统计业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各地环保部门可参照总局做法,进一步明确统计工作体制。

  (2)排除干扰,解决数据失真问题。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达标评审等各种考核、达标、评比活动,应强调环境实际治理成果、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为主要指标。需要采用环境统计指标的,统计数据由各级环保部门的规划统计部门负责审核。

  (3)加大环境统计工作考核力度。总局和省级环保局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环境统计奖惩制度,从制度执行、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统计范围、执法力度、污染源排污核查等方面进行环境统计工作的考核。

  3.7 加强环境统计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

  (1)总局在规划财务司设立统计处,归口管理环境统计工作;在有关司相对固定人员负责专业统计工作。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统计室,充实统计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环境统计业务和技术工作。

  各省级环保部门应设置专职环境统计工作岗位和人员,在监测站或其他直属单位设置专门的技术支持机构,加强统计机构和充实人员。市、县级环保部门要有专职统计岗位和人员。

  (2)建立环境统计人员变动通报制度和岗位衔接制度。环境统计人员应相对稳定,人员变动之前应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并征求意见,以保证环境统计工作的顺利交接。

  (3)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对环境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总局重点组织对省、市(地)级环境统计人员培训,争取3年培训一遍,省、市环保局负责对县级环保部门和企业环境统计人员的培训。

  (4)加快环境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提高环境统计信息处理能力。研究开发相关软件,为统计数据核查、汇总及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5)将环境统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环保“十一五”规划。国家为经济不发达地市、113个重点城市中的部分困难城市,特别是为区、县级基层环境统计工作逐步配备统计专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

  3.8 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

  (1)配合国家统计局加快建立环境综合统计制度;抓紧制定小康社会环境指标并解决数据来源;抓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逐步实现同期公布与GDP密切相关环境数据的目标;充分利用其专门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等。

  (2)充分利用其他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的力量和信息,为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状况,定期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研究环境保护对策提供支撑。

  (3)理顺环境统计体制,完善统计制度,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不断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性,努力使环境统计数据能够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进展,反映经济运行中伴随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决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

  “十一五”期间,通过狠抓基层报表的填报与综合核算,努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使环境统计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通过对统计频次、数据收集和报送的手段与方式、数据审核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努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使环境统计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我国环境整体状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作者介绍:韩爱梅,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西 太原 030002  韩爱梅,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

作者:韩爱梅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05期

  文章编号:1005-6033(2007)02-0108-03

  我国自1983年开展环境统计工作以来,环境统计范围不断扩展,环境统计制度不断完善,环境统计数据在综合反映环境状况、服务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环境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环境统计在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现行的环境统计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要加强环境统计工作改革步伐,简化指标,提高效率,要及时、准确地提供统计数据,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形势的变化,真正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

  1 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环境统计工作以统计报表制度为基础,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调整,形成了由综合年报和专业年报组成的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即环境统计报表由企业、县、市、省、国家环保部门逐级审核、汇总,最后形成各级环保部门的环境统计年报。

  1.1 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1)综合年报指标体系范围不全面。目前的指标体系只对工业企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缺少生态、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和环保产业以及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和关注度较高的相关指标。

  (2)专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是:指标体系庞大、设计复杂、重点不突出;有些指标界定范围不清、解释不明确;一些专业指标的设置与综合指标重复。

  (3)20多年来,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增删,统计口径不断发生变化,又缺乏定期修正,造成数据连续性不强,给环境统计分析和数据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1.2 数据时效性较差

  现行环境统计制度只设置了年报制度,半年报刚刚试行,并且采用逐级汇总、逐级审核的方式,影响了数据的上报速度。当年的数据到下年5月份才能初步完成会审,约在七八月份才能最终向社会公布全部统计情况,数据严重滞后,不能及时为环境管理和经济运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1.3 缺乏可靠的质量保障体系

  综合年报数据基本上靠企业自报,错报、瞒报甚至不报的情况时有发生;现行的环境统计制度只有数据逻辑性校验程序,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手段和审核方法。

  1.4 数据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薄弱

  由于环境统计数据存在时效上的滞后性和报送频次上的局限性,环境统计分析只能针对上年度的数据做事后评述和趋势分析,难以及时参与宏观经济分析,难以及时为环境管理提供定量化的依据。环境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处在较低的水平,缺乏专业的研究开发,无法在环境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环境统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环境统计与其他部门统计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环境问题复杂多样,难以用少量指标概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各行业差异很大且随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动频繁,不确定因素多,而且需要复杂的监测技术支持,客观上为环境统计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同时也存在以下工作方面的原因:

  2.1 环境统计能力不强

  一些环保部门对环境统计工作不够重视,行政机关中统计机构及岗位得不到保证,有的省份取消了环境统计岗位。统计工作人员多为兼职或借调人员,统计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对污染源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手段,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频次低,污染源在线监测刚刚起步,采用物料核算和排放系数法进行核算的基础数据和方法标准未能随工艺和技术进步及时更新。

  环境统计工作经费不足,对基础研究缺少必要的投入。部分地级城市没有配备统计用计算机,有些区县环境统计人员要到上级环保部门去录入数据,直接影响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2 环境统计体制不顺

  一是环境统计工作技术支持单位不统一,技术支持力量不足。1998年国家环境统计技术性工作转移到监测总站,但各地做法不一。还有部分省级和2/3的地市级环保部门没有确定技术支持单位。技术支持单位也大多没有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导致环境统计工作管理难度大,缺乏技术支持力量。

  二是环保部门内部体制不顺,数出多门。就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而言,环保部门内部就存在环境统计、排污申报及排污费征收等几套数据,不仅增加了环保部门和企业的工作量,而且几套数据之间差异较大,已成为环保系统的一大痼疾。

  2.3 环境统计数据不准确

  一是一些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提供真实数据,针对不同用途,用不同数据敷衍环保部门;二是部分环保部门为应付各种考核,实现各种达标,人为修改统计数据;三是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也希望报喜不报忧。

  3 对策研究

  目前我们必须努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使环境统计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通过对统计频次、数据收集和报送的手段与方式、数据审核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努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使环境统计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我国环境整体状况和环保工作进展。通过工作实践和总结研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3.1 修订完善环境统计管理制度

  (1)依据《统计法》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修订《环境统计管理办法》,完善环境统计管理制度,规范环境统计资料上报、发布、分析等工作。

  (2)借助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的制订和修订,进一步明确企业如实报告和公开环境信息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强制性的企业环境信息发布制度,加强环境统计信息源基础工作。

  (3)制定《环境统计技术导则》《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等,进一步规范环境统计工作程序和标准。

  3.2 精简完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根据突出重点、服务管理、易于采集、保持连续性4个指标设计原则,整合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指标,增加生态状况指标,并与监测得到的环境质量指标相结合,以反映我国环境状况的基本情况。

  3.3 改革环境统计调查方法

  (1)改革重点工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采集方法。国家环保总局应每年每省选择一到两个市继续开展统一采集和核定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数据的试点。

  (2)实施重点城市环境统计快报制度。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应将本市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以年报快报形式直报总局,总局在将其作为推算全国年度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该数据同时也应报送省级环保部门,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核数据质量。

  (3)推行重点污染源季报制度。在现行半年报的基础上,逐步向季报过渡。筛选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季报制度。企业名单由总局与各省级环保局商定,原则上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部企业排污量65%的企业为基础确定。每年每季度后一个月初分别向总局报送各个季度的季报数据。另外,加快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和电子传输系统的建设,直接采集重点污染源排放数据。

  (4)合理调整专业年报制度。

  (5)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3.4 加强环境统计基础研究工作

  (1)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分析整理现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提出适应新形势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同时对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全面小康社会环境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2)环境统计方法研究。一是研究重点污染源抽样调查、非重点污染源科学估算、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估算相结合的环境统计调查方法。二是研究物料衡算方法。研究COD、氨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物料衡算方法,研究实测法与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以及物料衡算法之间的数据质量对比校核,提高数据质量。三是研究生态保护、第三产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的统计调查方法。四是研究与开发环境统计软件。重点研究与开发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数据综合分析与加工利用等软件。五是研究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统计方法。为适应对氮氧化物实施总量控制的要求,近期开展氮氧化物排放量统计研究,适时开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方法研究。

  3.5 抓住关键环节以提高数据质量

  (1)抓环境统计范围,确保重点调查企业不漏网。要切实保证污染物排放重点调查企业全部纳入统计范围,对重点调查企业名单进行动态调整。每年要根据上年环境统计企业名单、新改扩项目“三同时”验收的企业名单、排污申报企业名单和排污收费企业名单等进行认真分析比对,确定本年度纳入统计范围的污染物排放重点调查企业。

  (2)抓污染源监测,提高对企业申报排污数据的监督力度。一是加强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努力增加监测频次,扩展监测项目,提高监测质量;二是充分利用服务性监测数据;三是加快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推广过程。综合各类监测成果,建立污染源档案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库。

  (3)抓数据核查,提高基层数据质量。加强对企业申报数据的核查,要发挥统计、环监、污控、监测等各部门的力量,建立联合核查制度。加强统计报表的逐级核查。通过对年际间数据的核查、指标间逻辑关系校验,同时结合物料衡算,核实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

  (4)抓重点行业,科学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现阶段,重点结合能源消费情况,对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进行科学核算,下大力气核实煤炭含硫率。对二氧化硫排放大户,尤其是火电等行业的大型企业,要抽样检测燃煤含硫率,并根据其发电量、煤耗,核算二氧化硫排放量。适时开展对COD、氨氮、烟尘、工业粉尘等其他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

  3.6 理顺环境统计工作体制

  (1)调整统计工作的职能分工,强化归口管理与分工合作。总局规划司归口管理和协调统计工作,各专业司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统计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环境统计业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各地环保部门可参照总局做法,进一步明确统计工作体制。

  (2)排除干扰,解决数据失真问题。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达标评审等各种考核、达标、评比活动,应强调环境实际治理成果、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为主要指标。需要采用环境统计指标的,统计数据由各级环保部门的规划统计部门负责审核。

  (3)加大环境统计工作考核力度。总局和省级环保局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环境统计奖惩制度,从制度执行、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统计范围、执法力度、污染源排污核查等方面进行环境统计工作的考核。

  3.7 加强环境统计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

  (1)总局在规划财务司设立统计处,归口管理环境统计工作;在有关司相对固定人员负责专业统计工作。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统计室,充实统计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环境统计业务和技术工作。

  各省级环保部门应设置专职环境统计工作岗位和人员,在监测站或其他直属单位设置专门的技术支持机构,加强统计机构和充实人员。市、县级环保部门要有专职统计岗位和人员。

  (2)建立环境统计人员变动通报制度和岗位衔接制度。环境统计人员应相对稳定,人员变动之前应通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并征求意见,以保证环境统计工作的顺利交接。

  (3)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对环境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总局重点组织对省、市(地)级环境统计人员培训,争取3年培训一遍,省、市环保局负责对县级环保部门和企业环境统计人员的培训。

  (4)加快环境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提高环境统计信息处理能力。研究开发相关软件,为统计数据核查、汇总及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5)将环境统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环保“十一五”规划。国家为经济不发达地市、113个重点城市中的部分困难城市,特别是为区、县级基层环境统计工作逐步配备统计专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

  3.8 建立健全与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

  (1)配合国家统计局加快建立环境综合统计制度;抓紧制定小康社会环境指标并解决数据来源;抓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逐步实现同期公布与GDP密切相关环境数据的目标;充分利用其专门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等。

  (2)充分利用其他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的力量和信息,为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状况,定期召开环境形势分析会,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研究环境保护对策提供支撑。

  (3)理顺环境统计体制,完善统计制度,改革统计调查方法,不断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性,努力使环境统计数据能够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进展,反映经济运行中伴随的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决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

  “十一五”期间,通过狠抓基层报表的填报与综合核算,努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使环境统计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通过对统计频次、数据收集和报送的手段与方式、数据审核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努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使环境统计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我国环境整体状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作者介绍:韩爱梅,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山西 太原 030002  韩爱梅,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师。


相关文章

  • 财务会计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 ...查看


  • 财务会计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财务会计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038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 ...查看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会计专业] - 小娜的日志 - 网易博客
  •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会计专业> 默认分类 2010-03-04 15:01:15 阅读1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1.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2.中外会计报告比较及启示 3.对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思考 4.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 ...查看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表
  •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表 1.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探析(字数:15920,页数:23 128) 2. 浅析利宏公司财务管理(字数:4134,页数:07 50) 3. 关于爱普科斯公司财务管理状况的分析(字数:3304,页数:07 50) ...查看


  • 经济管理类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 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49个)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管理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网络经济问题研究 ★我 ...查看


  • 市场营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选题(1468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10-王贤萍-嘉兴海绵城市建设
  • 嘉兴海绵城市建设 嘉兴规划院海绵城市研究(评估)中心主任:王贤萍 嘉兴规划院海绵城市研究 评估 中 主任 贤萍 2016年5月14日 年 月 日 嘉兴规划院海绵城市研究(评估)中心 1 海绵城市内涵 2 嘉兴现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嘉兴海 ...查看


  • 岳池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策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岳池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策论文选题题目 岳池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城市轨道交 ...查看


  • 2015年会计系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选题2015 年会计系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一. 会计理论与财务会计类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 ...查看


  • 常宁论文网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分析有效对策科学管理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常宁论文网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分析|有效对策|科学管理论文选题题目 常宁论文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