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及解析

2012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及解析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 谲:诡诈

C .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 期:希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

D .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 .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 .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 .《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解析】

5.【答案】C

【解析】“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

6.【答案】D

【解析】A 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 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 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 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

7.【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

8.【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 。

【作者介绍】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南宋灭亡后,郑思肖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因肖是繁体赵字(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号忆翁,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郑思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頫交往较多。后赵降元并任官。郑思肖即与之绝交。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表示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当时一些权贵向他所要画兰,皆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

【译文】

有品行,即使非常贫贱,仍是可以交往的人;没有品行,即使大富大贵,也不值得亲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从不曾超越法理违背本分。放纵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君子,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他们(追求)“忠孝仁义”,与家人和睦,对乡人和蔼,不把祸害留给他人,断然不会有后患。没有品行的人,心胸间充满诡诈、献媚、凶残、嫉妒;一心所想到都是触犯法理的事,这类人贪婪的口水流满了嘴角,并吞据有的心思强烈如炽烈的火焰。这种人一旦得到机会,就会倚仗权势威逼强夺(他们想要的事物)。这样的人很有心计,即使死了,他们的残余势力仍然对世人有害,必然难以善终。百姓有品行,可以保全自身、守护家业、保护子孙,遗留的善行也将被同乡人流传;公卿丞相没有品行,也

会使自身灭亡,使家业败亡,使国家衰亡,甚而至于丢掉整个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不妨做个判断:无品行的卿相,尚不如有品行的百姓。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的名声),实在是对我有好处。但是如果有个这样的人在我面前,他却想要拒绝我,怎么样去得到这样的人(的认可)来和他交往呢?与其担心他人拒绝我,不如把他人拒绝我的理由反过来被我自身拒绝,大概就可以(结交到他们)了。随意的用话语来议论他人,就接近于是小人了;能够反省自身,就不失为君子了。我终其一生都应该实践这句话啊。我年少无知,只希望沿着父亲所走过的路行走,小心谨慎,唯恐有所违背,玷辱了父母(的名声)。但愿自己能坚定的走入正道,期待着最终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作为对自己的警诫。

9.【答案】B

【解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 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 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 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 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四个选项均出自课后练习题。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归教材。

2012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及解析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 谲:诡诈

C .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 期:希望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

D .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 .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 .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 .《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答案解析】

5.【答案】C

【解析】“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

6.【答案】D

【解析】A 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 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 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 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

7.【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

8.【答案】(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 。

【作者介绍】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南宋灭亡后,郑思肖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因肖是繁体赵字(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号忆翁,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郑思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頫交往较多。后赵降元并任官。郑思肖即与之绝交。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表示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当时一些权贵向他所要画兰,皆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

【译文】

有品行,即使非常贫贱,仍是可以交往的人;没有品行,即使大富大贵,也不值得亲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从不曾超越法理违背本分。放纵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君子,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他们(追求)“忠孝仁义”,与家人和睦,对乡人和蔼,不把祸害留给他人,断然不会有后患。没有品行的人,心胸间充满诡诈、献媚、凶残、嫉妒;一心所想到都是触犯法理的事,这类人贪婪的口水流满了嘴角,并吞据有的心思强烈如炽烈的火焰。这种人一旦得到机会,就会倚仗权势威逼强夺(他们想要的事物)。这样的人很有心计,即使死了,他们的残余势力仍然对世人有害,必然难以善终。百姓有品行,可以保全自身、守护家业、保护子孙,遗留的善行也将被同乡人流传;公卿丞相没有品行,也

会使自身灭亡,使家业败亡,使国家衰亡,甚而至于丢掉整个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不妨做个判断:无品行的卿相,尚不如有品行的百姓。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的名声),实在是对我有好处。但是如果有个这样的人在我面前,他却想要拒绝我,怎么样去得到这样的人(的认可)来和他交往呢?与其担心他人拒绝我,不如把他人拒绝我的理由反过来被我自身拒绝,大概就可以(结交到他们)了。随意的用话语来议论他人,就接近于是小人了;能够反省自身,就不失为君子了。我终其一生都应该实践这句话啊。我年少无知,只希望沿着父亲所走过的路行走,小心谨慎,唯恐有所违背,玷辱了父母(的名声)。但愿自己能坚定的走入正道,期待着最终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作为对自己的警诫。

9.【答案】B

【解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 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 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 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 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四个选项均出自课后练习题。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归教材。


相关文章

  • 湖南卷2010年语文高考试题含详解答案
  •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考试时间:6月7日 9∶00-11∶0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湖南卷) 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 ...查看


  • 2014年高考断句真题(含答案)
  • (新课标卷Ⅰ)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 ...查看


  • 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精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高考在此考点的考查包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和文中的人物.故事等揭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由于现在高考中的选文大都是人物传记题材 ...查看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 2017年高考试卷类型公布 2016年高考,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地外,全部使用(或部分使用) 全国卷的省份达到26个.2016年高考全国卷共有3套,分别是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 2017年高考,各省份的试卷使用情况会发生 ...查看


  • 2013历史高考备考经验总结
  • 清水县第六中学 2013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历史学科组 张锋 2013年文科综合(新课标全国卷I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一.2013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结构和题型基本保持去年风格 题量.分值不变: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其中,选择题12道, ...查看


  • 09语文高考湖南卷
  •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考试结束 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 ...查看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2012年全国高考I卷(河南)语文试题及答案
  • 答案 一.1.答案B 解析A悚然C牾D辗注意错误均排除 2.答案D 解析: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三项均不符合语境.D项醍 ...查看


  • "数学文化"成 2017高考数学重要考点
  • "数学文化"成 2017高考数学重要考点 2017年高考数学是从3个选考模块中删掉了一个--"几何证明选讲".2017届考生们只需要从剩下的"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