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

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

“其所取弥粗”。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阅读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却使事情更加糟糕”)(1分),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1分),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1分)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

译为“了解”也对)(2分)。“而”字前后各1分。

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

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

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小题】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

B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C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D中第二句承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可见B、C、D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

只有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即五员。古汉语中承前边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省掉主语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第2句的主语承第1句的宾语省掉了,第3句的主语则远承第1句的主语省掉了。题干中问“暗换主语的一项”,首先中学教学中没有“暗换主语”这一提法,其次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这是明明白白的,无所谓暗换,第三句则是古汉语承前边句子的宾语省略后边句子主语的省略句常识。为清楚明白起见,倒不如将该题的题干改为“文中画线的句组,主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但句组知识不是《考试说明》要考查的内容,所以此题考查的方式值得商榷。

【小题】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B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

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

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

D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以趋于亡”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2、3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①②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③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⑤⑥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

由此可见,上面四组中,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A。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小题】整句译错不得分。“穷困”“时”“利”“多”“知”,译错两个扣1分。其余部分意思对即可。

该题文言语段出自《史记全本新注》(卷六十二)中的《管晏列传第二》,原文第2、第3段如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题对原文进行了选择加工,去掉了一些阅读理解中需借助相关背景知识的句子,将其重组为一个语意相当完整的语段,要求翻译其中画线部分。由于有上下文语境的支撑;画线句从词语到句式又都是中学文言文学习中接触过的;且只要理解,一般不会出现由于表达能力的干扰而译文多义或表意不清的情况,因此该题在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上,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相应水平。

管仲出身贫寒,又因侍奉公子纠而获罪于桓公,但他得到了鲍叔多次援助,又被推荐给桓公,这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知人荐贤“是《管晏列传》的主题,也是试题语段的中心内容。

【参考译文㈠】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参考译文㈡】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五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五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五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五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横渡五员过江。五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五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住五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五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五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

【参考译文㈠】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①,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①“逐”的原意是驱逐,这里译作“罢免”。

【参考译文㈡】

管仲说:“我曾经替(给)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事情)更加困窘(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来做事(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合适)的机会。生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后,就身居管仲之下。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贤能),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了解)人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其所宝者异也。      B.见一丈人,刺小船。

C.吾不受也。          D.去郑而之许。

文中画线的句子,暗换主语的一项是

A.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   B.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C.过于荆,至江上,欲涉。             D.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

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

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

“其所取弥粗”。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阅读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①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或译“却使事情更加糟糕”)(1分),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1分),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时”译为“运气”、“利”译为“顺利”也对)(1分)

②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天下”译为“天下人”、“知”

译为“了解”也对)(2分)。“而”字前后各1分。

解析:

【小题】本题考查古汉语实词,要求区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都有的词,在词义上的差别。

A中的“宝”在文中是动词,看重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宝”是名词,指珍贵的东西。

B中的“刺”在文中是动词,用篙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刺”指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D中的“去”在文中是离开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去”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与古汉语去的意思正好相反。

只有C中的“受”古、今汉语都作接受、承受讲。

【小题】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古汉语的省略句知识,主语承前省略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现象。

B中两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C中三句承前省掉的主语都是五员。D中第二句承前省掉的主语是五员。可见B、C、D三组陈述的主语都是一致的。

只有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即楚国,该句宾语是“之”,即五员,第三句实际是承第二句的宾语省掉了主语,也就是说第三句的主语就是第二句的宾语,即五员。古汉语中承前边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省掉主语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第2句的主语承第1句的宾语省掉了,第3句的主语则远承第1句的主语省掉了。题干中问“暗换主语的一项”,首先中学教学中没有“暗换主语”这一提法,其次A中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员,第二句的主语是荆,这是明明白白的,无所谓暗换,第三句则是古汉语承前边句子的宾语省略后边句子主语的省略句常识。为清楚明白起见,倒不如将该题的题干改为“文中画线的句组,主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但句组知识不是《考试说明》要考查的内容,所以此题考查的方式值得商榷。

【小题】本题考查古汉语虚词。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B组两句中的“因”都是副词,都作“于是、就”讲。

A中“过于荆”的“于”是介词,作“从”讲;“苛政猛于虎也”的“于”也是介词,但用在形容词“猛”之后的“于”作“比”讲。

C中“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句“有道者所以异乎俗”之间,取消该句的独立性。“宋何罪之有”中的“之”也是助词,用来前置宾语“何罪”。

D中“知不以利为利矣”的“以”是介词,作“把、拿、用”讲。“以趋于亡”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选文第一段提出作者“古之人……所宝者异也”的见解,第4段的评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2、3两段分别用孙叔敖和江上丈人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①②都是表现孙叔敖“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③主要陈述的是郑主见识的短浅,④写伍员的仓皇逃亡,都与“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无涉。⑤⑥都是对江上丈人无己、无功、无名行为的评价,都是表现江上丈人“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

由此可见,上面四组中,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A。

【小题】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显然与原文意思相悖。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小题】整句译错不得分。“穷困”“时”“利”“多”“知”,译错两个扣1分。其余部分意思对即可。

该题文言语段出自《史记全本新注》(卷六十二)中的《管晏列传第二》,原文第2、第3段如下: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试题对原文进行了选择加工,去掉了一些阅读理解中需借助相关背景知识的句子,将其重组为一个语意相当完整的语段,要求翻译其中画线部分。由于有上下文语境的支撑;画线句从词语到句式又都是中学文言文学习中接触过的;且只要理解,一般不会出现由于表达能力的干扰而译文多义或表意不清的情况,因此该题在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上,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相应水平。

管仲出身贫寒,又因侍奉公子纠而获罪于桓公,但他得到了鲍叔多次援助,又被推荐给桓公,这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知人荐贤“是《管晏列传》的主题,也是试题语段的中心内容。

【参考译文㈠】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参考译文㈡】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五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五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五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五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横渡五员过江。五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五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长者不肯接受,说:“楚国的法律,捉住五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五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五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江边的长者!”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

【参考译文㈠】

管仲说:“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因为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去做官,结果三次都被君主罢免①,但鲍叔并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还没有遇上好的时机。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鲍叔使管仲进身为官后,却情愿让自己官居管仲之下。因此,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注:①“逐”的原意是驱逐,这里译作“罢免”。

【参考译文㈡】

管仲说:“我曾经替(给)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事情)更加困窘(糟糕),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运气)有好(顺利)的时候,有不好(不顺利)的时候。我曾经三次出来做事(做官),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好(合适)的机会。生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以后,就身居管仲之下。人们(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贤能),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了解)人才。


相关文章

  •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阅读附答案
  •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瑴.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 ...查看


  • [佞人事君若此]阅读答案(附翻译)
  • 佞人事君若此 景公问:"佞人事君如何?"子对曰:"意难,难不至也①.明言行之以饰身,伪言无欲以说②人,严其交以见其爱,观上之所欲,而微为之偶③,求君逼迩④,而阴为之与⑤:内重爵禄,而外轻之以诬行⑥,下事左右,而 ...查看


  • 文言文[连处士]阅读答案及解析
  • 文言文<连处士>阅读答案及解析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文言文<连处士>阅读答案及解析,由 ...查看


  • 狄仁杰[大唐新语]阅读答案翻译
  •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 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 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 ...查看


  • [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
  • <南齐书·明僧绍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隐长广郡崂 ...查看


  • 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 篇一: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二:问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12分)问 说(节选)(清)刘 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 ...查看


  • 西湖七月半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 ...查看


  • 文言文比较阅读
  •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查看


  • 塞翁失马阅读答案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 为祸乎?"家富良马, ...查看


  • [塞翁失马]阅读答案 2
  • 阅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