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性质案例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教学案例

松江一中 闵慧

一、主题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突出表现为对科学探究的重视。所谓探究是利用实验事实和观察、讨论来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目标。上海市化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传统教学中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很多教师完全按照教材上课,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而“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在此过程中应显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案例正文

1、背景介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中SO2的性质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讲述为主。“酸雨”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若能在此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进行适当的探究,则能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高一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学生已完成了一定的探究实验,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2、案例描述

【引入1】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课件播放某地酸雨危害的具体事件。

【引入2】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某早点摊的摊主将包好的生包

子放入蒸笼后,拿出一个瓷器小勺,装上少许黄色粉末,然后

从柴炉内钳出一枚红热的炭,放在黄色粉末上,将小勺放在蒸

笼中央,盖上笼盖。几分钟后,一笼雪白的包子出笼。

【思考】①从录像中你认为本节课研究对象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或者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1】本节课研究对象是酸雨。

【学生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酸雨有危害。

【学生3】我的疑问是早点摊的摊主用的黄色粉末是什么?为什么用了之后包子就雪白了?

【教师】同学们讨论的很好。目前酸雨问题日益严重。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信学完本节课之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早点摊的摊主在蒸包子时为什么用黄色粉末。

【问题】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消除或减小酸雨对人类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酸雨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阅读】课本和学案上所给资料

【过渡】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硫造成的。二氧化硫虽然是造成酸雨的元凶,但它并不是一无是处,二氧化硫也有着很重要的用途。要知道它的用途,我们先来进一步认识其性质。

【探究一】CO2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猜测】可能和CO2溶于水类似,也会和水反应生成SO2 + H2

O H2SO3

【学生】通过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探究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和结论。

【学生A】我们小组用pH试纸测其酸碱性。结果为酸性。说明SO2和 H2O反应生成了H2SO3。

【学生B】我们小组用石蕊试液,加进去后溶液为红色。说明溶液为酸性。为酸性。说明SO2和 H2O反应生成了H2SO3。

【学生C】还可以用大理石,NaHCO3溶液进行实验。结果为有大量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SO2和 H2O反应生成了H2SO3。

【教师】我们同学进行了不同的实验,但结果都是一致的。即SO2 + H2

O H2SO3。说明我们同学思维灵活,潜力是无限的。为我们自己鼓掌!

【探究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①与水反应 ②与碱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盐反应等

【教师】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学会归纳这将有利于我们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教师演示实验】溴水中通入SO2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三】通入SO2气体后溶液褪色,是漂白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有的同学认为是漂白作用,而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漂白作用。

【教师】溴水是常见的氧化剂,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结合S元素常见化合价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恍然大悟。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在这里起到还原剂的作用。

【教师】推测产物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

【学生】H2SO4,HBr

【学生A】先加BaCl2,观察现象,若有白色沉淀,则说明产物中有SO42-,过滤后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则证明有Br-。从而可以证明产物有H2SO4,HBr。

【教师】思路很好。但是是否严谨呢?

【学生B】不严谨。我认为应该加Ba(NO3)2,而不是BaCl2。原因是BaCl2中会引入Cl-可能会对Br-造成干扰。因为淡黄色颜色很淡,和白色在一起几乎看不清的。

【教师】大家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么?

【学生】赞同。

【教师】我们在实验推断过程中思维一定要严密。防止可能会产生漏洞。

【教师演示实验】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SO2气体。

【思考】溶液褪色,是漂白吗?

【学生】异口同声:不是漂白作用,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目的】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小组实验】SO2通入品红溶液中。褪色后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资料】品红是一种含有有机色素的液体,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亚硫酸,亚硫酸和品红结合,

形成一种无色络合物,所以退色。这种无色络合物热稳定性差,受热又分解成亚硫酸和品红,所以加热即可恢复红色。

【教师】通过实验和所给资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SO2具有漂白性,但是SO2的漂白性是暂时的。

【探究四】SO2是否对所有的有色物质都有漂白作用?产物是否稳定?

【学生】不是。通入溴水中、高锰酸钾溶液中褪色就不是漂白。

【投影】二氧化硫能与有机色素结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具有漂白

性。它可以用来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浙江金丝草帽与山东

草帽辫是中国草帽两大驰名品牌。草帽等一些麦秸、草编制品,就是用

二氧化硫来漂白的。

【教师】根据所给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SO2漂白范围不广。

【教师】你知道那个早点摊的摊主所用的黄色粉末的奥妙

了吗?

【学生】可能是硫。硫燃烧产生SO2,SO2具有漂白性,

从而将馒头漂白。

【教师讲述】我们同学很聪明。那个黄色粉末正是硫! 因

为在当时的市场上,面粉都是“标粉”,洁白的程度不够,

摊主通过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面粉进行漂白,让蒸出

的包子更白。

【目的】与教学开始时的情景相呼应,并学以致用。

【试一试】如果你与妈妈一起到市场上购买银耳,就请仔

细观察这四种银耳样品,讨论之后,挑选出你认准的一种银耳。(A经过染色,B和C正常,D经过漂白)

【学生】讨论

【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SO2具有两面性,你认为积极面表现在哪些方面?消极面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积极面:可以漂白草帽等麦秸制品;制取硫酸;其他工业原料等待;

消极面:可以污染环境;使人咳嗽;腐蚀金属等等

【教师】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就看人们怎么去用!二氧化硫既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又可以被用来欺骗别人。只有利用事情的积极面,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探究五】NaOH酚酞溶液中加入SO2水溶液有何现象?是否漂白的结果?

【学生A】可能是漂白的结果。

【学生B】我们认为通入SO2水溶液后溶液褪色是因为NaOH和SO2反应后溶液为中性,所以酚酞褪色。

【教师】你们认为哪组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应该如何验证?

【学生C】若为A,可以加热看看颜色能否变回原先红色。若为B,可以用pH试纸测下。

【教师】鼓掌!这组同学说的非常好!

【学生】实验验证。

【目的】引导学生对新情景知识进行解剖,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

【探究六】空气中也有强氧化剂,SO2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A】空气中强氧化剂是O2,2SO2 + O2

2SO3

【学生B】空气中还有水,还可能SO3 + H2O → H2SO4

【学生C】空气中有水,会不会直接 SO2 + H2

O H2SO3 2H2SO3 + O2

2H2SO4 A B C D

【教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说明大家都深入思考了,这几种可能性都有,这就是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后其pH值如何变化?

【学生】酸性增强,pH值要减小。

【讨论】酸雨的形成不仅有着自然的原因,更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请同学们思考造成酸雨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讨论归纳。

【学生】(1)能源结构单一,主要以燃煤为主,含硫燃料的直接燃烧;

(2)工业文明发展无节制排放废气;

(3)环保意识的淡漠;

(4)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

【阅读课本】酸雨的危害

【教师】地球只有一个,请爱护我们的家园!

【教师】根据所学知识,采取适当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某火力发电厂的燃煤废气中有SO2、O2、N2、CO等,假如你是一个工程师,你会采取什么具体措施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

(2)你认为预防酸雨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1】我会事先将煤中的硫除掉。防止产生SO2气体。

【学生2】将产生的SO2气体通过碱液除掉。

【学生3】我认为预防酸雨的措施可以是不用煤,用氢能,太阳能等。

【教师】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和使用风能、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此外,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在废气排放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受酸雨危害的土壤中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加强抗酸雨植物的培育等,都是防治酸雨的有力措施。

【目的】通过探讨SO2的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三、案例评价

优点:本案例力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树立环保意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对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S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本案例的设计过程中还穿插着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的教育。通过小组讨论酸雨的防治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可以使生活更美好,而这些环境问题只是化学用品的不合理使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的利用化学品。

不足:1、本案例的探究教学对思维的要求比较高,且探究内容相对多了一点,有部分同学可能会跟不上。比如本案例中,出现了中学阶段十分重要而常见的氧化剂高锰酸钾,在第一个班级,深入探讨了一下,但推测产物时部分学生思维卡住跟不上。因此,第二个班级处理时没有深入探讨,只是让学生推测溶液褪色是否漂白结果,比较顺利且节约了时间。

2、在“你与妈妈一起到市场上购买银耳”的实物挑选情境当中,学生没有任何相关经验背景,也没有预料到可能会有第三种情况,因此多数同学毫不犹豫选择了颜色最深、经过染色的银耳!这时再给学生解释感觉上比较生硬。

改进建议:探究内容可以适当削减一点,难度降低。比如SO2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简单提一下或者删掉,不要浪费太多精力。 “你与妈妈一起到市场上购买银耳”的实物挑选情境可以事先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事先去了解选购银耳相关知识可能更通畅一些。

参考资料:

1.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祖浩等,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教学案例

松江一中 闵慧

一、主题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的突出表现为对科学探究的重视。所谓探究是利用实验事实和观察、讨论来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目标。上海市化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学习”。 传统教学中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很多教师完全按照教材上课,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而“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中心的开放式学习,在此过程中应显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

二、案例正文

1、背景介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中SO2的性质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基本上都是以教师讲述为主。“酸雨”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若能在此借助多媒体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进行适当的探究,则能很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卤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高一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学生已完成了一定的探究实验,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2、案例描述

【引入1】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课件播放某地酸雨危害的具体事件。

【引入2】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某早点摊的摊主将包好的生包

子放入蒸笼后,拿出一个瓷器小勺,装上少许黄色粉末,然后

从柴炉内钳出一枚红热的炭,放在黄色粉末上,将小勺放在蒸

笼中央,盖上笼盖。几分钟后,一笼雪白的包子出笼。

【思考】①从录像中你认为本节课研究对象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或者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1】本节课研究对象是酸雨。

【学生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酸雨有危害。

【学生3】我的疑问是早点摊的摊主用的黄色粉末是什么?为什么用了之后包子就雪白了?

【教师】同学们讨论的很好。目前酸雨问题日益严重。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均带来严重危害,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信学完本节课之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早点摊的摊主在蒸包子时为什么用黄色粉末。

【问题】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消除或减小酸雨对人类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酸雨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阅读】课本和学案上所给资料

【过渡】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硫造成的。二氧化硫虽然是造成酸雨的元凶,但它并不是一无是处,二氧化硫也有着很重要的用途。要知道它的用途,我们先来进一步认识其性质。

【探究一】CO2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猜测】可能和CO2溶于水类似,也会和水反应生成SO2 + H2

O H2SO3

【学生】通过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探究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和结论。

【学生A】我们小组用pH试纸测其酸碱性。结果为酸性。说明SO2和 H2O反应生成了H2SO3。

【学生B】我们小组用石蕊试液,加进去后溶液为红色。说明溶液为酸性。为酸性。说明SO2和 H2O反应生成了H2SO3。

【学生C】还可以用大理石,NaHCO3溶液进行实验。结果为有大量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SO2和 H2O反应生成了H2SO3。

【教师】我们同学进行了不同的实验,但结果都是一致的。即SO2 + H2

O H2SO3。说明我们同学思维灵活,潜力是无限的。为我们自己鼓掌!

【探究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①与水反应 ②与碱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盐反应等

【教师】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学会归纳这将有利于我们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教师演示实验】溴水中通入SO2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三】通入SO2气体后溶液褪色,是漂白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有的同学认为是漂白作用,而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漂白作用。

【教师】溴水是常见的氧化剂,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结合S元素常见化合价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恍然大悟。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在这里起到还原剂的作用。

【教师】推测产物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

【学生】H2SO4,HBr

【学生A】先加BaCl2,观察现象,若有白色沉淀,则说明产物中有SO42-,过滤后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若有淡黄色沉淀,则证明有Br-。从而可以证明产物有H2SO4,HBr。

【教师】思路很好。但是是否严谨呢?

【学生B】不严谨。我认为应该加Ba(NO3)2,而不是BaCl2。原因是BaCl2中会引入Cl-可能会对Br-造成干扰。因为淡黄色颜色很淡,和白色在一起几乎看不清的。

【教师】大家赞同这位同学的说法么?

【学生】赞同。

【教师】我们在实验推断过程中思维一定要严密。防止可能会产生漏洞。

【教师演示实验】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SO2气体。

【思考】溶液褪色,是漂白吗?

【学生】异口同声:不是漂白作用,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目的】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小组实验】SO2通入品红溶液中。褪色后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资料】品红是一种含有有机色素的液体,二氧化硫溶于水形成亚硫酸,亚硫酸和品红结合,

形成一种无色络合物,所以退色。这种无色络合物热稳定性差,受热又分解成亚硫酸和品红,所以加热即可恢复红色。

【教师】通过实验和所给资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SO2具有漂白性,但是SO2的漂白性是暂时的。

【探究四】SO2是否对所有的有色物质都有漂白作用?产物是否稳定?

【学生】不是。通入溴水中、高锰酸钾溶液中褪色就不是漂白。

【投影】二氧化硫能与有机色素结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具有漂白

性。它可以用来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等。浙江金丝草帽与山东

草帽辫是中国草帽两大驰名品牌。草帽等一些麦秸、草编制品,就是用

二氧化硫来漂白的。

【教师】根据所给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SO2漂白范围不广。

【教师】你知道那个早点摊的摊主所用的黄色粉末的奥妙

了吗?

【学生】可能是硫。硫燃烧产生SO2,SO2具有漂白性,

从而将馒头漂白。

【教师讲述】我们同学很聪明。那个黄色粉末正是硫! 因

为在当时的市场上,面粉都是“标粉”,洁白的程度不够,

摊主通过硫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面粉进行漂白,让蒸出

的包子更白。

【目的】与教学开始时的情景相呼应,并学以致用。

【试一试】如果你与妈妈一起到市场上购买银耳,就请仔

细观察这四种银耳样品,讨论之后,挑选出你认准的一种银耳。(A经过染色,B和C正常,D经过漂白)

【学生】讨论

【教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SO2具有两面性,你认为积极面表现在哪些方面?消极面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积极面:可以漂白草帽等麦秸制品;制取硫酸;其他工业原料等待;

消极面:可以污染环境;使人咳嗽;腐蚀金属等等

【教师】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就看人们怎么去用!二氧化硫既可以用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又可以被用来欺骗别人。只有利用事情的积极面,才能产生好的效益。

【探究五】NaOH酚酞溶液中加入SO2水溶液有何现象?是否漂白的结果?

【学生A】可能是漂白的结果。

【学生B】我们认为通入SO2水溶液后溶液褪色是因为NaOH和SO2反应后溶液为中性,所以酚酞褪色。

【教师】你们认为哪组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应该如何验证?

【学生C】若为A,可以加热看看颜色能否变回原先红色。若为B,可以用pH试纸测下。

【教师】鼓掌!这组同学说的非常好!

【学生】实验验证。

【目的】引导学生对新情景知识进行解剖,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

【探究六】空气中也有强氧化剂,SO2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A】空气中强氧化剂是O2,2SO2 + O2

2SO3

【学生B】空气中还有水,还可能SO3 + H2O → H2SO4

【学生C】空气中有水,会不会直接 SO2 + H2

O H2SO3 2H2SO3 + O2

2H2SO4 A B C D

【教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说明大家都深入思考了,这几种可能性都有,这就是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后其pH值如何变化?

【学生】酸性增强,pH值要减小。

【讨论】酸雨的形成不仅有着自然的原因,更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请同学们思考造成酸雨的社会根源是什么?讨论归纳。

【学生】(1)能源结构单一,主要以燃煤为主,含硫燃料的直接燃烧;

(2)工业文明发展无节制排放废气;

(3)环保意识的淡漠;

(4)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发展。

【阅读课本】酸雨的危害

【教师】地球只有一个,请爱护我们的家园!

【教师】根据所学知识,采取适当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1)某火力发电厂的燃煤废气中有SO2、O2、N2、CO等,假如你是一个工程师,你会采取什么具体措施防止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

(2)你认为预防酸雨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1】我会事先将煤中的硫除掉。防止产生SO2气体。

【学生2】将产生的SO2气体通过碱液除掉。

【学生3】我认为预防酸雨的措施可以是不用煤,用氢能,太阳能等。

【教师】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和使用风能、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此外,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在废气排放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受酸雨危害的土壤中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加强抗酸雨植物的培育等,都是防治酸雨的有力措施。

【目的】通过探讨SO2的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三、案例评价

优点:本案例力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树立环保意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对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S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本案例的设计过程中还穿插着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的教育。通过小组讨论酸雨的防治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可以使生活更美好,而这些环境问题只是化学用品的不合理使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的利用化学品。

不足:1、本案例的探究教学对思维的要求比较高,且探究内容相对多了一点,有部分同学可能会跟不上。比如本案例中,出现了中学阶段十分重要而常见的氧化剂高锰酸钾,在第一个班级,深入探讨了一下,但推测产物时部分学生思维卡住跟不上。因此,第二个班级处理时没有深入探讨,只是让学生推测溶液褪色是否漂白结果,比较顺利且节约了时间。

2、在“你与妈妈一起到市场上购买银耳”的实物挑选情境当中,学生没有任何相关经验背景,也没有预料到可能会有第三种情况,因此多数同学毫不犹豫选择了颜色最深、经过染色的银耳!这时再给学生解释感觉上比较生硬。

改进建议:探究内容可以适当削减一点,难度降低。比如SO2通入高锰酸钾溶液,简单提一下或者删掉,不要浪费太多精力。 “你与妈妈一起到市场上购买银耳”的实物挑选情境可以事先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事先去了解选购银耳相关知识可能更通畅一些。

参考资料:

1.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祖浩等,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章

  •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上传: 潘跃平 更新时间:2012-6-5 16:25:28 案例背景: 随着高中课程内容的增多,难度的不断加大,课时有限等问题的出现,导致高中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出现以下普遍问题:(1)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2)教 ...查看


  •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3高中[分子的性质]word同步测试题
  •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案例练习]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B .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 .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存在共价键 D .原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肯定是极性分子 ...查看


  •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广州市第五中学 黄昆 一.本章节内容的地位和功能 1.从必修1教材内容结构分析,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 化学科学:而第二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 ...查看


  • "淀粉的氧化"研究性学习案例
  • "淀粉的氧化"研究性学习案例 摘要:以木薯淀粉为原料, 双氧水为氧化剂, 硫酸铜为催化剂, 采用干法工艺制备氧化淀粉, 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加水量等因素对木薯淀粉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查看


  • 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 2011/1/23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课程简报(第三期) 主编:王磊 编委:胡久华 支瑶 魏锐 黄燕宁 陈颖程萍 邓玉华 黄琼 刘东方尹博远 责编:黄琼 尹博远 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举手投票 ...查看


  • 第6课时教案:铝及铝合金20130903
  • "铝及铝合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铝的原子结构,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 ②理解铝与氧气.氯气.氧化铁.盐酸.水.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③知道铝热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以分析铝 ...查看


  •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原则和方法(1)
  • ChineseJournalofForensicSciences,2011,No.5TotalNo.58 鉴定实践 ForensicPractice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原则和方法 史占彪 (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北京100176) 摘 要:结合 ...查看


  • 危险品事故案例分析
  • 第四类 易燃固体.易自燃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1.因货物包装不良引起的爆炸沉船 [案情介绍] 我国远洋轮"龙溪口"载货航行至印度洋时,第二舱突然爆炸起火,之后危及其他舱口.由于来势凶猛已经无法施救,船长不得已下令 ...查看


  •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复习资料(1)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布点原则:以最少的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如实反映项目排放浓度和总量. 布点方法:参见相关技术规范. (1)废气: ◆有组织排放:布设于各处理设施各处理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