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1.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特点
(1) 缓慢(溶胀—溶解)
(2) 粘度大
(3) 真溶液,单相均匀的分子分散体系,稳定
(4) 与理想溶液的行为相比有很大偏离
(5) 分子量依赖性
2. 溶解过程的特点
(1) 溶解过程的复杂性
分子量大并具有多分散性
线性、支化、交联
晶态、非晶态
(2) 非晶态聚合物的溶解过程
A 、三种运动单元 ①小分子:运动速率快,非晶态松散结构为其渗入提供条件
②高分子链段:运动速率与小分子的差别不是很大,但受到
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不可能迅速地扩散或独自钻到小分
子中去
③整个高分子链
B 、过程:小分子扩散到聚合物中,撑开链段,为水分子的渗入提供可能,水分子的渗入首先发生在聚合物表面分子链堆积较松散的区域。从第一个链段开始溶剂化,溶胀现象开始,溶胀使这一区域及相邻区域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削弱,为小分子向相邻区域再渗入提供条件。小分子的扩散渗入,溶剂化由表及里,聚合物体积逐渐长大。但是个别链段的溶剂化并不能使整个大分子摆脱链的相互作用,且大分子扩散速度极慢,即使都溶剂化,也不会马上扩散到溶剂中去。当所有链段摆脱了与相邻链段的相互作用,才发生溶解,分子链就可以扩散到小分子中去。
C 、有限溶胀:聚合物吸收溶剂到一定限度后,不管与溶剂接触多大,溶剂的吸收量不再增加(两相)
无限溶胀:聚合物无限制地吸收溶剂分子直至形成均相溶液为止。(溶解是无限溶胀的结果)
(3) 交联聚合物的溶胀平衡(有限溶胀)
虽然链段可以运动,小分子能进入聚合物中产生渗透压,但由于交联键的存在,又产生高分子的反抗网链张开的张力,渗透压与张力相等时,就达到溶胀平衡。(动态平衡,可测交联度)
(4) 破坏晶格
A 、 极性结晶聚合物溶于极性溶剂:室温溶解
原因:极性结晶聚合物中的非晶部分与极性溶剂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放出大量能量使结晶区的部分晶格破坏,成为非晶区;形成的非晶区又与极性溶剂发生作用,这一作用不断传递的结果使极性结晶聚合物在常温下就可以溶解
B 、 非极性结晶聚合物:室温微小溶胀
非极性结晶聚合物中的非晶部分与非极性溶剂无强烈作用,没有能量破坏晶格,只能微小溶胀(表层非晶区溶胀),需要加热到熔点附近才能溶解
3. 溶解过程热力学分析ΔG M =ΔH M -T ΔS M (ΔG M 0,不能溶解)
ΔS M >0熵增
(1) 极性聚合物溶于极性溶剂:放热ΔH M
(2) 非极性聚合物溶于非极性溶剂:吸热ΔH M >0,只有当ΔH M
故需升高温度或者减小ΔH M (改变溶剂)
(3) V M —混合中总体积;φ1φ2—溶剂、聚合物的体积
分数;ε1ε2—溶剂、聚合物的内聚能密度
令δ=√ε, ,则当δ1与δ2相近或相等时,相容,δ称为溶度参数
(4) 内聚能: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把1mol 液体或固体分子移到其分子间的引力之外
所需要的能量
内聚能密度:单位体积的内聚能
测定溶度参数δ的方法:
A 、 稀溶液粘度法:δ1与δ2越相近,溶剂化程度越高,分子链能充分伸展,
流体力学体积↑,粘度↑
B 、 平衡溶胀度法(交联聚合物):将交联度相同的聚合物放在一系列δ不同的
溶剂中溶胀,作图,极大值的δ可作为聚合物的溶度参数
C 、 摩尔引力常数法:由重复单元中各个基团的摩尔吸收常数F 直接计算得到
4. 选择溶剂原则
(1)“极性相近”原则
极性大溶质溶于极性大溶剂,极性小溶质溶于极性小溶剂,两者越相近,两者越易溶
(2)“溶度参数相近”原则
要求:①非极性非晶聚合物:δ相近
②非极性结晶聚合物:δ相近,T 升高至接近熔点
(3)“溶剂化”原则(“广义酸碱作用”原则)
溶剂化作用:溶质和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以致溶质彼此分离而溶解于溶剂中。
广义酸:受电子体(亲电);广义碱:给电子体(亲核)
亲电能溶于亲核,亲核能溶于亲电,促进溶解。
注:溶度参数相近原则适用于判断非极性或极性很弱的聚合物的溶解性,若溶剂与溶质之间有强偶极作用或生成氢键则不适用。
(4)高分子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参数
χ10.5,劣溶剂
5. 高分子稀溶液的热力学理论(1—溶剂;2—溶质;x —摩尔分数)
(1) 理想溶液
性质:Ⅰ溶质—溶质、溶质—溶剂、溶剂—溶剂相互作用都相等且无体积变化
即
Ⅱ
Ⅲ
偏摩尔自由能
都只与x 2有关
偏摩尔渗透压 ∆H ∆H M M i i
(2) 高分子溶液
性质:ΔH M ≠0;构象多,ΔS M >ΔS M ;
只有在特殊条件下(c →0或θ条件下),高分子溶液才表现出理想溶液性质
(3) Flory —Huggins 高分子溶液理论(晶格模型理论)(φ体积分数)
①
若不仅考虑构成溶液时高分子链结构单元排布引起的构象熵的变化,还考虑在溶解过程中由于高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的熵变,且高分子有多分散性。
则: i
② Z —每个链段的配位数,Z-2—内部链段周围的空格数
结论:对于高分子溶液,即使浓度很稀也不是理想溶液,必须是χ1=1/2的稀溶液才符合理想溶液的条件。 ∆S M ∆S M P =∆G H M 解释:一个高分子周围有(Z-2)x+2个空格,这些空格被溶剂分子占据的 概率为φ1,即可形成(Z-2)x φ1对溶剂与链段间的相互作用,而溶液中有 N 2个高分子: ③ 区别:Ⅰ以体积分数代替摩尔分数(分子量高对ΔG M 的影响) Ⅱ增加了含有χ1的第三项(ΔH M ≠0对ΔG M 的影响) ④ 当浓度很稀时,即φ2
⑤ 理想溶液:ΔG M 来源于ΔS M ;高分子理想溶液:ΔG M 来源于ΔS M 和ΔH M 说明:宏观性质符合理想溶液,微观状态有本质区别。
T=θ,χ1=1/2,Δμ1E =0,θ状态,高分子可以自由贯穿,热力学性质与理想溶液接近。
⑥ θ状态:如果高分子链段与链段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于高分子链段与溶剂之间
的相互作用能,则高分子与高分子可以与溶剂分子一样彼此接近、相互贯穿,这时的排斥体积为0,相当于高分子处于无扰状态(θ状态)。
达到θ状态的方法:固定溶剂,改变温度;固定温度,改变溶剂。
⑦ 无扰尺寸:高分子链处在无扰状态下的尺寸。
扩张因子:
α=1,T=θ,θ状态。
(4) 高分子溶液相平衡
① 渗透平衡
理想溶液渗透压:
i i 高分子溶液渗透压: A 2与χ1一样,表征高分子链段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A 2=0,χ1=1/2,两种作用力相互抵消,无扰状态,θ溶剂。
② θ温度的测定
⎛=E 1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1.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特点
(1) 缓慢(溶胀—溶解)
(2) 粘度大
(3) 真溶液,单相均匀的分子分散体系,稳定
(4) 与理想溶液的行为相比有很大偏离
(5) 分子量依赖性
2. 溶解过程的特点
(1) 溶解过程的复杂性
分子量大并具有多分散性
线性、支化、交联
晶态、非晶态
(2) 非晶态聚合物的溶解过程
A 、三种运动单元 ①小分子:运动速率快,非晶态松散结构为其渗入提供条件
②高分子链段:运动速率与小分子的差别不是很大,但受到
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因而不可能迅速地扩散或独自钻到小分
子中去
③整个高分子链
B 、过程:小分子扩散到聚合物中,撑开链段,为水分子的渗入提供可能,水分子的渗入首先发生在聚合物表面分子链堆积较松散的区域。从第一个链段开始溶剂化,溶胀现象开始,溶胀使这一区域及相邻区域链段间的相互作用削弱,为小分子向相邻区域再渗入提供条件。小分子的扩散渗入,溶剂化由表及里,聚合物体积逐渐长大。但是个别链段的溶剂化并不能使整个大分子摆脱链的相互作用,且大分子扩散速度极慢,即使都溶剂化,也不会马上扩散到溶剂中去。当所有链段摆脱了与相邻链段的相互作用,才发生溶解,分子链就可以扩散到小分子中去。
C 、有限溶胀:聚合物吸收溶剂到一定限度后,不管与溶剂接触多大,溶剂的吸收量不再增加(两相)
无限溶胀:聚合物无限制地吸收溶剂分子直至形成均相溶液为止。(溶解是无限溶胀的结果)
(3) 交联聚合物的溶胀平衡(有限溶胀)
虽然链段可以运动,小分子能进入聚合物中产生渗透压,但由于交联键的存在,又产生高分子的反抗网链张开的张力,渗透压与张力相等时,就达到溶胀平衡。(动态平衡,可测交联度)
(4) 破坏晶格
A 、 极性结晶聚合物溶于极性溶剂:室温溶解
原因:极性结晶聚合物中的非晶部分与极性溶剂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放出大量能量使结晶区的部分晶格破坏,成为非晶区;形成的非晶区又与极性溶剂发生作用,这一作用不断传递的结果使极性结晶聚合物在常温下就可以溶解
B 、 非极性结晶聚合物:室温微小溶胀
非极性结晶聚合物中的非晶部分与非极性溶剂无强烈作用,没有能量破坏晶格,只能微小溶胀(表层非晶区溶胀),需要加热到熔点附近才能溶解
3. 溶解过程热力学分析ΔG M =ΔH M -T ΔS M (ΔG M 0,不能溶解)
ΔS M >0熵增
(1) 极性聚合物溶于极性溶剂:放热ΔH M
(2) 非极性聚合物溶于非极性溶剂:吸热ΔH M >0,只有当ΔH M
故需升高温度或者减小ΔH M (改变溶剂)
(3) V M —混合中总体积;φ1φ2—溶剂、聚合物的体积
分数;ε1ε2—溶剂、聚合物的内聚能密度
令δ=√ε, ,则当δ1与δ2相近或相等时,相容,δ称为溶度参数
(4) 内聚能: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把1mol 液体或固体分子移到其分子间的引力之外
所需要的能量
内聚能密度:单位体积的内聚能
测定溶度参数δ的方法:
A 、 稀溶液粘度法:δ1与δ2越相近,溶剂化程度越高,分子链能充分伸展,
流体力学体积↑,粘度↑
B 、 平衡溶胀度法(交联聚合物):将交联度相同的聚合物放在一系列δ不同的
溶剂中溶胀,作图,极大值的δ可作为聚合物的溶度参数
C 、 摩尔引力常数法:由重复单元中各个基团的摩尔吸收常数F 直接计算得到
4. 选择溶剂原则
(1)“极性相近”原则
极性大溶质溶于极性大溶剂,极性小溶质溶于极性小溶剂,两者越相近,两者越易溶
(2)“溶度参数相近”原则
要求:①非极性非晶聚合物:δ相近
②非极性结晶聚合物:δ相近,T 升高至接近熔点
(3)“溶剂化”原则(“广义酸碱作用”原则)
溶剂化作用:溶质和溶剂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溶质分子间的作用力,以致溶质彼此分离而溶解于溶剂中。
广义酸:受电子体(亲电);广义碱:给电子体(亲核)
亲电能溶于亲核,亲核能溶于亲电,促进溶解。
注:溶度参数相近原则适用于判断非极性或极性很弱的聚合物的溶解性,若溶剂与溶质之间有强偶极作用或生成氢键则不适用。
(4)高分子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参数
χ10.5,劣溶剂
5. 高分子稀溶液的热力学理论(1—溶剂;2—溶质;x —摩尔分数)
(1) 理想溶液
性质:Ⅰ溶质—溶质、溶质—溶剂、溶剂—溶剂相互作用都相等且无体积变化
即
Ⅱ
Ⅲ
偏摩尔自由能
都只与x 2有关
偏摩尔渗透压 ∆H ∆H M M i i
(2) 高分子溶液
性质:ΔH M ≠0;构象多,ΔS M >ΔS M ;
只有在特殊条件下(c →0或θ条件下),高分子溶液才表现出理想溶液性质
(3) Flory —Huggins 高分子溶液理论(晶格模型理论)(φ体积分数)
①
若不仅考虑构成溶液时高分子链结构单元排布引起的构象熵的变化,还考虑在溶解过程中由于高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的熵变,且高分子有多分散性。
则: i
② Z —每个链段的配位数,Z-2—内部链段周围的空格数
结论:对于高分子溶液,即使浓度很稀也不是理想溶液,必须是χ1=1/2的稀溶液才符合理想溶液的条件。 ∆S M ∆S M P =∆G H M 解释:一个高分子周围有(Z-2)x+2个空格,这些空格被溶剂分子占据的 概率为φ1,即可形成(Z-2)x φ1对溶剂与链段间的相互作用,而溶液中有 N 2个高分子: ③ 区别:Ⅰ以体积分数代替摩尔分数(分子量高对ΔG M 的影响) Ⅱ增加了含有χ1的第三项(ΔH M ≠0对ΔG M 的影响) ④ 当浓度很稀时,即φ2
⑤ 理想溶液:ΔG M 来源于ΔS M ;高分子理想溶液:ΔG M 来源于ΔS M 和ΔH M 说明:宏观性质符合理想溶液,微观状态有本质区别。
T=θ,χ1=1/2,Δμ1E =0,θ状态,高分子可以自由贯穿,热力学性质与理想溶液接近。
⑥ θ状态:如果高分子链段与链段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于高分子链段与溶剂之间
的相互作用能,则高分子与高分子可以与溶剂分子一样彼此接近、相互贯穿,这时的排斥体积为0,相当于高分子处于无扰状态(θ状态)。
达到θ状态的方法:固定溶剂,改变温度;固定温度,改变溶剂。
⑦ 无扰尺寸:高分子链处在无扰状态下的尺寸。
扩张因子:
α=1,T=θ,θ状态。
(4) 高分子溶液相平衡
① 渗透平衡
理想溶液渗透压:
i i 高分子溶液渗透压: A 2与χ1一样,表征高分子链段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A 2=0,χ1=1/2,两种作用力相互抵消,无扰状态,θ溶剂。
② θ温度的测定
⎛=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