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丰子恺先生的[渐]

  听某校教师讲授丰子恺先生的《渐》(《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议论性散文单元),在读懂课文把握主题这环节中,大部分学生说作者要表明的想法是珍惜时间。对此种说法,授课教师表示肯定,并板书在黑板上。当时,我心里只犯疑,虽然文中有一句“‘渐’的本质是‘时间’”,但并不能因此就说珍惜时间。更不能一遇到“时间”二字,就不忘“珍惜”二字,文中所提的诸多事例寓意是很深刻的。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应当不是“珍惜时间,充实人生”。如果真是这个主题,那么学生自然就会习惯性走入“争分夺秒,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诸如此类的思维逻辑里,那么,我就要问:文章在最后一段说 “大人格,大人生”应做何理解?显然,这是读懂本文的难点,是证明学生是否看懂文章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珍惜时间,充实人生”这一个层面,而不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由“一点一点”时间组成的人生里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心态把握人生,那么学生就没有读懂文章,没有感知到丰子恺的写作情感。这些原本就是本文的探讨重点。  听课后,翻开《教学用书》一看,书中也只是笼统地说 “把握好时间,把握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认真想想,授课教师所说的“珍惜时间,充实人生”与《教学用书》中所言“把握好时间,把握生命”是有一段距离的。  我认为丰子恺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的主要意思应该是:随着时间的不知不觉地流逝,人心在渐变,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是追逐着世俗中的东西,自己浑然不觉;能保持自小所具有的“天真浪漫”“慷慨豪侠”“血气旺盛”的心态走到年老的人是少之有少了;与人为善,淡泊宁静是为“大人格”“大人生”, 呼唤一个“谦让,和平”的社会。这篇文章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这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而并非我们时常说的挤时间,抢时间,努力工作学习。真可谓行文别致新颖,也可以说正是丰子恺先生禅心的反映。  我为何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保持冲淡平和的生活态度,与人为善,淡泊宁静,呼唤一个“谦让,和平”的社会呢?  文章开篇就写到:“使人生圆滑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实肯定,而回滑进行了。”  文章的结尾两段,在说了“乘火车的旅客”的故事之后,作者写到“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的一样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首尾照应,谈论的话题不离“人生”:时间的渐进中,人不知不觉的恶变(也许用词过重);希望某一类人的行为组成的社会。  虽然,作者在第四自然段首说:“‘渐’的本质是‘时间’。”但文章中所举的例都是集中于一个事物——不自觉的渐变的“人”本身。文章沿着“个体—外界—社会”这一条思路线层层深入表现主题,从时间的角度来阐述这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  另外,文章两个故事其寓意含蓄而深刻。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该文主题的难点。  在第一次读这一篇文章时,我心里就有满腹疑问: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是论证这一段的首句——“‘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除此之外,在文章主要思想上,有没有其深刻的寓意?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我想,这应该也是学生的读之费力而又不吐不快的地方。  我认为“乘火车的旅客”的事例就很明晰的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些将时间浓缩的事例来体味其中的含义。如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怎样来分配这有限的时间。也可以用佛家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和尚说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叶倩文的歌曲《滚滚红尘》等等来说说这个世俗百像。  对于“抱犊跳沟”,我将之与这一段后面的分析句联系起来理解。这里的“犊”我理解为在工作中人们抱着不放的“名”与“利”。当某一天,“我们”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时,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时间,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是多么的“苦劳”。  丰子恺的老师为夏丏尊、李叔同,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丰子恺受其影响,学佛信佛,劝世人爱惜生命,戒除杀机,弘扬善行,其文章自然以事设寓,充满玄思,不足为奇。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听某校教师讲授丰子恺先生的《渐》(《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议论性散文单元),在读懂课文把握主题这环节中,大部分学生说作者要表明的想法是珍惜时间。对此种说法,授课教师表示肯定,并板书在黑板上。当时,我心里只犯疑,虽然文中有一句“‘渐’的本质是‘时间’”,但并不能因此就说珍惜时间。更不能一遇到“时间”二字,就不忘“珍惜”二字,文中所提的诸多事例寓意是很深刻的。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应当不是“珍惜时间,充实人生”。如果真是这个主题,那么学生自然就会习惯性走入“争分夺秒,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诸如此类的思维逻辑里,那么,我就要问:文章在最后一段说 “大人格,大人生”应做何理解?显然,这是读懂本文的难点,是证明学生是否看懂文章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珍惜时间,充实人生”这一个层面,而不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由“一点一点”时间组成的人生里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心态把握人生,那么学生就没有读懂文章,没有感知到丰子恺的写作情感。这些原本就是本文的探讨重点。  听课后,翻开《教学用书》一看,书中也只是笼统地说 “把握好时间,把握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认真想想,授课教师所说的“珍惜时间,充实人生”与《教学用书》中所言“把握好时间,把握生命”是有一段距离的。  我认为丰子恺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的主要意思应该是:随着时间的不知不觉地流逝,人心在渐变,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轨迹,而是追逐着世俗中的东西,自己浑然不觉;能保持自小所具有的“天真浪漫”“慷慨豪侠”“血气旺盛”的心态走到年老的人是少之有少了;与人为善,淡泊宁静是为“大人格”“大人生”, 呼唤一个“谦让,和平”的社会。这篇文章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这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而并非我们时常说的挤时间,抢时间,努力工作学习。真可谓行文别致新颖,也可以说正是丰子恺先生禅心的反映。  我为何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保持冲淡平和的生活态度,与人为善,淡泊宁静,呼唤一个“谦让,和平”的社会呢?  文章开篇就写到:“使人生圆滑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实肯定,而回滑进行了。”  文章的结尾两段,在说了“乘火车的旅客”的故事之后,作者写到“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像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的一样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首尾照应,谈论的话题不离“人生”:时间的渐进中,人不知不觉的恶变(也许用词过重);希望某一类人的行为组成的社会。  虽然,作者在第四自然段首说:“‘渐’的本质是‘时间’。”但文章中所举的例都是集中于一个事物——不自觉的渐变的“人”本身。文章沿着“个体—外界—社会”这一条思路线层层深入表现主题,从时间的角度来阐述这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  另外,文章两个故事其寓意含蓄而深刻。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该文主题的难点。  在第一次读这一篇文章时,我心里就有满腹疑问: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是论证这一段的首句——“‘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除此之外,在文章主要思想上,有没有其深刻的寓意?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帮助?我想,这应该也是学生的读之费力而又不吐不快的地方。  我认为“乘火车的旅客”的事例就很明晰的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些将时间浓缩的事例来体味其中的含义。如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怎样来分配这有限的时间。也可以用佛家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和尚说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叶倩文的歌曲《滚滚红尘》等等来说说这个世俗百像。  对于“抱犊跳沟”,我将之与这一段后面的分析句联系起来理解。这里的“犊”我理解为在工作中人们抱着不放的“名”与“利”。当某一天,“我们”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时,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时间,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是多么的“苦劳”。  丰子恺的老师为夏丏尊、李叔同,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丰子恺受其影响,学佛信佛,劝世人爱惜生命,戒除杀机,弘扬善行,其文章自然以事设寓,充满玄思,不足为奇。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相关文章

  • 编辑说|丰子恺先生[护生画集]背后的故事
  • 编者按: 历时46年完成的人类艺术文化之精品<护生画集>,可谓是佛教界.文艺界诸位先贤.大师们绝世合作的结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艺术地位.自1929年<护生画集>第一册交由开明书店出版以来,国内各家出 ...查看


  • 想在孩子小小的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 1886年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经典作品<爱的教育>全球销量达1000000册以上,被译成了数百种文字,在国内的版本有几十种之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4月最新推出了名译插图珍藏版.它集夏丏尊.丰子恺两位先生的译文和插画 ...查看


  • 丰子恺集阅读答案 1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 ...查看


  • 丰子恺集阅读答案
  •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 ...查看


  • 苦学 乐学 读[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有感
  • 苦学 乐学 近日读了<丰子恺的青少年时代>,对于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我颇有感触. 丰子恺在附录中以<我的苦学经验>为题,记录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体会. 丰子恺在1921年早春辗转筹得少量资金以至能够到日本留学 ...查看


  • 生命里的重
  • 生命里的重 --读<小学生丰子恺读本>有感 二实小 六(7)班 丁欣瑶 人生好比列车,你上车时,发现早有人在等你,比如你的爸爸妈妈.在这趟列车上,你会遇到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们指引着你的人生方向. --题记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 ...查看


  • 读[白鹅][白公鹅]有感
  • 读<白鹅><白公鹅>有感 读<白鹅><白公鹅>有感 文/妤 读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与叶甫盖尼·依凡诺维奇·诺索夫先生的<白公鹅>,我在心中不禁对这两位作家产生了敬佩之 ...查看


  • 李叔同与教书育人
  • 李叔同与教书育人 "教书"本是一种职业,一种技能:但"育人"除了说教之外,更具说服力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与感染.二者能兼而有之,且能将其做得尽善尽美并推向极致的,便可称之为这两方面的典范. 我想,这些对 ...查看


  • [大师]-丰子恺
  • [上海卫视]<大师> 珍藏世纪民族记忆,讲述大师人生传奇-- 丰子恺 这样的画,在他以前没有人画过,在他以后也没有人画过. 当年,他的画很便宜,老上海弄堂里的理发店.澡堂子.馄饨摊上都会挂着他的画.小商小贩.纤夫脚夫都要传阅他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