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分为两个部分: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发展心理学问世

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 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 ,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

同时,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1935出版更牛逼的《发展心理学》

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人格发展动力说:性本能

人格发展结构说:先是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然后引入本我(初级过程思维,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目的是趋利避害)自我(二级过程思维,遵循现实原则)超我(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发展阶段说:

口唇期(0-1岁):6个月前儿童无对象,仅渴望得到快乐;6月后有他人的概念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 :“性生活”无稳固的组织性、存在倒错现象、整个冲动较为薄弱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自居作用)和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潜伏期(6-11岁):性的发展呈现停滞或退化现象,抵御恋母情节,相对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考虑建立稳固的性关系。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前后相继,循序渐进。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1)婴儿期:发展信任感,信任对不信任(0-2岁)

(2)早期儿童:(2-4岁)获得自主感,避免羞愧感。意志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能力

(5)青年期:(12-18岁)获得同一感,避免混乱感。忠诚

(6)成人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情

(7)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关怀

(8)自我整合对失望(50岁-):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

行为主义

第一代,其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外周论;环境决定论。

第二代是新行为主义,主要特征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

第三代为新的新行为主义,其基本特征为: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但它把对行为的预测与控制作为其研究的根本目标,这一点使它区别于认知心理学。 华生

1.否认人类本能的存在 (环境决定论)2.对情绪问题的研究 斯金纳

1.操作性行为的思想体系 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 (2)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班图拉

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具有认知性 (4)不等同于模仿

2. 类型:(1).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范 (2)抽象性观察学习:从他人的行为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并在自己的其他行为中体现出来(3)创造性的观察学习: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3.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注意过程:知觉到榜样 保持过程:对信息的储存 动作复现过程:记忆转化为行为 动机:从观察到行为 ●皮亚杰的心里发展观

1.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皮亚杰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人先后出现的,等等。

2.皮亚杰的发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认为儿童的思维既非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自后天的经验,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4.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5.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并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同化(环境纳入主体)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6.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决定性因素)

●7.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有6个小阶段,感知运动图示,末期出现智力结构;感知运动阶段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建立了“客体永久性”,二是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特点:自我中心。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

特点:运算已受到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可逆性、守恒性,集群运算的出现

(4)形式运算阶段(也称为命题运算)(12岁之后):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认识指向未来。

维果茨基(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的心里发展观

1.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1)工具观点:“两种工具”观点,即“物质生产的工具”使人脱离了动物世界,“精神生产的工具”,也就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2)中介结构理论:一切低级心理机能在结构上都是直接的,而高级心理机能的结构则是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

2.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以下四个方面 :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因:

(1)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2)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3)发展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加过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立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其独立活动时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智利内化学说(以工具理论为基础)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工具就是符号,符号的运用不仅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而且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着同样的作用。

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观: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微观系统(个体直接面对面)中间系统(两个环境之间的作用)外环境系统 宏观环境系统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的发展

从受精卵到胎儿出生270天

(1)胚种阶段(胚芽期)0-2周 组织分化前期

(2)胚胎期3-8周 组织分化期 外胚层——指甲头发皮肤神经系统 中胚层——循环生殖泌尿系统、肌肉、肌腱、骨骼 内胚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部器官和腺体

(3)胎儿阶段 28周是重要的时期

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母体因素

第四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新生儿的本能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彬斯基反射(碰脚掌、变扇形)、抓握反射、眨眼反射

1.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出生时脑重350-400,占成人25%,第一年长得最快 出生时头围大约大34厘米(约为成人头围的60%),第一年末时达46-47厘米,第二年末则达48-49厘米。此后增长速度放慢。 大脑皮质,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

2.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

脑电图:5个月,是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皮质中枢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大脑单侧化 :大脑单侧化是指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的专门化过程。

3.后天环境的影响:脑的可塑性和修复性

体重3.3-4.4 伸长50cm 第一年涨25 第二年涨10

3.婴儿的动作规律:从头到脚 从近到远 从大到小从 整体到分化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1.测量认知能力的方法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人类反射学习的最简单、基本的形式。

(2)偏爱方法:当给婴儿呈现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刺激物时,婴儿或很快地注视其中的一个,或较长时间地注视其中的一个,这种现象就是视觉偏爱。(研究视敏度)

(3)伴随操作行为强化法(操作性条件反射)

(4)有意义的自然反应

4-5个月的胎儿产生视觉 婴儿6个月之前有了立体觉 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有视听协调能力。

2.测定婴儿能否辨别颜色的方法:视觉偏爱法、脑电法、去习惯法、配色法

3.注意的发展:出生就有,1-3个月偏好复杂、不规则、曲线多于直线、轮廓密度大、对称、集中

4.记忆的发展:新生儿末期已经具有长时记忆

婴儿学习可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条件反射、语言等复杂的学习过程

5..语言的发展:模仿说、选择模仿说、强化说(巴甫诺夫斯金纳强化依随)、乔姆斯基转化生成学说(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而不是行为主义所假设的那样是一大堆的具体句子,强调了语言获得与脑结构有关,语言获得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皮亚杰认知学说(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表征功能。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其他认知结构一样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6..气质:逐渐增长的稳定性,变化性(可以变化),传统四类:多血胆汁黏液抑郁 托马斯切斯三类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雷布泽尔气质三类型:活泼安静一般

7.情绪:出生就有 5-6周出现社会化微笑

笑:自发的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3.5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以后

哭::基本有节奏的哭、愤怒的哭、疼痛的哭和不称心的哭。

恐惧:本能的恐惧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怕生 预测性恐惧

8.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三个阶段:(1)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三个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9.早期同伴交往(1)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2)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10.迪克逊婴儿认知四个阶段:妈妈阶段、同伴阶段、伴随行动阶段、主体我阶段

五.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3岁-6.7岁,又叫学前期

一.神经系统发展

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一个在5-6岁左右,一个在13-14岁之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二.幼儿的游戏

1.早期游戏理论:天赋本能说(福禄贝尔)精力过剩论(席乐 斯兵塞)松弛说(游戏可以恢复体力脑力)生活预备说(格罗斯) 复演说(霍尔:原始人的重演)

2.现代游戏理论:1.认知动力说(游戏帮助认识复杂客体和事件) 2.精神分析论(满足不能满足的欲望)3.活动说(维果茨基)

3.游戏的种类:创造性游戏 教学游戏 活动性游戏(●认知:皮亚杰练习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阶段)

三.言语

1.语音:正确率随年龄变高,3-4岁语音发展飞跃期

2.词汇: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特点:数量迅速增长、范围迅速扩大、内容丰富深化、积极词汇的增长

3.语法:句子从长到短 变得复杂完整严谨 陈述句到多种句子

4.口语表达:独白连贯逻辑,3-5岁发展快速

5.内部语言的萌芽:皮亚杰首先发现

四.认知

认知发展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不随意性占主导,抽象逻辑性个随意性初步发展

1.记忆:(1)●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存在两种独特的现象:幼儿期健忘和记忆恢复现象。

(2)质的方面:以无意识为主、机械识记,第一信号系统,精确性差

(3)记忆策略和元记忆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可分为储存策略和提取策略。分为没有策略、不能主动采取策略但是在一定引导下可以采取策略 能自觉主动地采取记忆策略三个阶段

元记忆: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识过程。费拉维尔认为关于元认知认识内容主要包括:记忆主体、任务、策略的知识

2.思维

(1)幼儿思维的特点: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的观点: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是指儿童无能力进行思维运算活动。前运算阶段(2-7)思维局限:泛灵论、

自我主义中心 不能完成守恒的任务 不能解决分类任务 ●转导推理(由于幼儿思维缺乏可逆性,他们往往将没有关联甚至相互矛盾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这一现象被皮亚杰称为转导推理)

(3)最初概念的掌握:词概念:概括的内容贫乏、内容不精细 概括的特征往往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数概念,林崇德的研究表明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 ............

3.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1)●儿童社会化:儿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用于该社会和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化的特点:儿童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具有名族性 贯穿于整个儿童时期

(3)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除此之外还有学校家庭和文化

(4)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从轻信成人评价到自己评价、从外部行为评价到内部品质评价、从片面化评价到全面化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客观评价

(5)道德认知:心理学将品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认知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规则 他律道德阶段(3-7):单方面地尊重权感 ;从行为物质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赞成严厉的惩罚 道德主观阶段(7-12):能相互尊重换位思考 赞成轻惩戒

(6)侵犯行为:攻击的理论:习性学、挫折攻击假说、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

(7)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榜样示范。

(8)性别: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性别差异:身体动作方面、认知方面、个性社会化方面

(9)同伴关系:

干预方案包括:

.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如合作、参与的);

帮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

.在同伴交往中树立新的目标(如交朋友);

.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的情境中的概化;

.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的认识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6.7-12.13 学习是主导活动

一.学习及其作用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具有一定被动性;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是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内容: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

2.学习对小学儿童的作用

a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b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开展的,学生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为以后学习人类知识打下基础;c学校学习一般以集体为单位,学生在集体中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提高了社会交往技能,逐渐形成集体、同伴团体

3.●小学儿童学习特点

(1)学习主导动机:a获得好成绩b为了履行组织交给的任务c.为了个人前途d为了祖国前途

(2)学习兴趣:a由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渐渐转变为对学习的内容、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感兴趣

b由学习不分化变为对多个学科产生兴趣 C对具体事实、经验化的知识感兴趣,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知识初步发展D游戏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逐渐降低

(3)学习态度: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的态度

4.学习障碍: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文的心理历程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心理异常,以至于在听讲、思考、阅读等方面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

特点:差异性(实际与期望的差异) 缺陷性(有特殊的行动障碍) 集中性(问题集中在语言或算数的基本心理过程) 排除性(学习障碍排除视、听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

分类:发展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衍生性缺陷 学业性学习障碍:儿童在各科学习或学习技能(如阅读、拼写)存在障碍。包括书写表达障碍、阅读障碍、拼写障碍、数学障碍

临床经验分类:注意力异常、记忆力异常、思考异常、语言异常、知觉与知动异常

学习障碍的特征:认知能力、学业表现方面、适应行为、社会情绪与行为、社会行为

产生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阶段发展的变异、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生化系统不平衡、环境.....

预防: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和帮助差生

二思维

●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概念的发展: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 有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三.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自我意识:小1-3上升,1其中1-2是主要时期,3-5平稳,5-6第二个上升期

(1)自我概念发展特点:

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2.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能进行抽象性评价的并不多。4.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5.自评稳定性的加强

2.社会性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观点采择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观点采集特性:独立于刺激输入之外、需要把两种以上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需要对自我进行控制

阶段: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3—6岁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 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约12-15岁)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功能: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儿童友谊的五个阶段(塞尔曼)

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

第三阶段:好孩子的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的取向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表现

青少年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因身形的变化而产生成人感 生心发展失衡,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反抗与依赖性(不顺从父母,需要精神理解支持) 封锁性与开放性(内心封锁但是找到知己会推心置腹) 勇敢和怯懦(思想不受限制,但公众场合害羞) 高傲与自卑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二认知发展

1.记忆 记忆达到最佳时期

2.思维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特点是,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预计性,三是思维形式化,四是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五是思维能跳出旧框框。)

(2)高中生形式思维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辩证思维的发展水平低于形式思维,但发展迅速。 形式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 辩证逻辑思维: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高中的时候逐渐占优势

(3)青少年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逐渐明显化

(4)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处于高度发展阶段,个体创造性水平的高低对其创造力的表现有重要影响。

随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呈下降趋势,变通性处于平稳发展,独特性逐渐提高

3.个性社会化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具体表现为: 强烈关注自已(包括两种认知扭曲:假象观众、独特的自我)

2.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3.自我概念特点: (1)一是自我概念更加抽象。(2)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4.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詹姆斯·马西亚的自我认同感发展四阶段论:①自我认同感扩散期②自我认同感封闭期 ③探索期 (Moratorium) ④自我认同感确立期 (Identity achievement) 马西亚和埃里克森都认为,在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感之前,青少年必然要经历自我认同感的危机阶段和探索阶段

二 情绪

情绪特点:1、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心境的变化:(1)烦恼的增多:①为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烦恼②为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烦恼③为在同伴群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烦恼

(2)孤独(3)压抑

3.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现于3、4岁之间,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产生条件:独立意识受到阻碍,社会地位欲求不满,观念碰撞 产生的原因: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独立意识

反抗的迁移性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日益重要、与异性的关系,父母关系的变化

三.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psychosocial problems in adolescence)指的是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1.成瘾行为:吸烟成瘾、游戏成瘾、网络成瘾

2.内部失调:焦炉和抑郁、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

3.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1.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分为两个部分: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发展心理学问世

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 1927年出版《发展心理学概论》 ,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而不是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心理;

同时,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1935出版更牛逼的《发展心理学》

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人格发展动力说:性本能

人格发展结构说:先是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然后引入本我(初级过程思维,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目的是趋利避害)自我(二级过程思维,遵循现实原则)超我(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发展阶段说:

口唇期(0-1岁):6个月前儿童无对象,仅渴望得到快乐;6月后有他人的概念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 :“性生活”无稳固的组织性、存在倒错现象、整个冲动较为薄弱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自居作用)和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潜伏期(6-11岁):性的发展呈现停滞或退化现象,抵御恋母情节,相对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考虑建立稳固的性关系。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前后相继,循序渐进。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1)婴儿期:发展信任感,信任对不信任(0-2岁)

(2)早期儿童:(2-4岁)获得自主感,避免羞愧感。意志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能力

(5)青年期:(12-18岁)获得同一感,避免混乱感。忠诚

(6)成人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情

(7)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关怀

(8)自我整合对失望(50岁-):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

行为主义

第一代,其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外周论;环境决定论。

第二代是新行为主义,主要特征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

第三代为新的新行为主义,其基本特征为: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但它把对行为的预测与控制作为其研究的根本目标,这一点使它区别于认知心理学。 华生

1.否认人类本能的存在 (环境决定论)2.对情绪问题的研究 斯金纳

1.操作性行为的思想体系 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 (2)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班图拉

观察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 (3)具有认知性 (4)不等同于模仿

2. 类型:(1).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范 (2)抽象性观察学习:从他人的行为中总结出规律和原理,并在自己的其他行为中体现出来(3)创造性的观察学习: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3.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注意过程:知觉到榜样 保持过程:对信息的储存 动作复现过程:记忆转化为行为 动机:从观察到行为 ●皮亚杰的心里发展观

1.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皮亚杰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儿童的认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人先后出现的,等等。

2.皮亚杰的发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认为儿童的思维既非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自后天的经验,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4.皮亚杰认为人的经验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5.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并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同化(环境纳入主体)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6.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决定性因素)

●7.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有6个小阶段,感知运动图示,末期出现智力结构;感知运动阶段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建立了“客体永久性”,二是因果关系联系的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特点:自我中心。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

特点:运算已受到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可逆性、守恒性,集群运算的出现

(4)形式运算阶段(也称为命题运算)(12岁之后):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认识指向未来。

维果茨基(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的心里发展观

1.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1)工具观点:“两种工具”观点,即“物质生产的工具”使人脱离了动物世界,“精神生产的工具”,也就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2)中介结构理论:一切低级心理机能在结构上都是直接的,而高级心理机能的结构则是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

2.儿童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以下四个方面 :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因:

(1)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2)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3)发展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加过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创立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其独立活动时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智利内化学说(以工具理论为基础)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工具就是符号,符号的运用不仅使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而且在儿童个体发展中起着同样的作用。

布朗芬布伦纳的发展观: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微观系统(个体直接面对面)中间系统(两个环境之间的作用)外环境系统 宏观环境系统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的发展

从受精卵到胎儿出生270天

(1)胚种阶段(胚芽期)0-2周 组织分化前期

(2)胚胎期3-8周 组织分化期 外胚层——指甲头发皮肤神经系统 中胚层——循环生殖泌尿系统、肌肉、肌腱、骨骼 内胚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部器官和腺体

(3)胎儿阶段 28周是重要的时期

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母体因素

第四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是儿童生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新生儿的本能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彬斯基反射(碰脚掌、变扇形)、抓握反射、眨眼反射

1.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出生时脑重350-400,占成人25%,第一年长得最快 出生时头围大约大34厘米(约为成人头围的60%),第一年末时达46-47厘米,第二年末则达48-49厘米。此后增长速度放慢。 大脑皮质,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

2.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

脑电图:5个月,是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皮质中枢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大脑单侧化 :大脑单侧化是指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的专门化过程。

3.后天环境的影响:脑的可塑性和修复性

体重3.3-4.4 伸长50cm 第一年涨25 第二年涨10

3.婴儿的动作规律:从头到脚 从近到远 从大到小从 整体到分化

二●婴儿认知的发展

1.测量认知能力的方法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人类反射学习的最简单、基本的形式。

(2)偏爱方法:当给婴儿呈现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刺激物时,婴儿或很快地注视其中的一个,或较长时间地注视其中的一个,这种现象就是视觉偏爱。(研究视敏度)

(3)伴随操作行为强化法(操作性条件反射)

(4)有意义的自然反应

4-5个月的胎儿产生视觉 婴儿6个月之前有了立体觉 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有视听协调能力。

2.测定婴儿能否辨别颜色的方法:视觉偏爱法、脑电法、去习惯法、配色法

3.注意的发展:出生就有,1-3个月偏好复杂、不规则、曲线多于直线、轮廓密度大、对称、集中

4.记忆的发展:新生儿末期已经具有长时记忆

婴儿学习可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条件反射、语言等复杂的学习过程

5..语言的发展:模仿说、选择模仿说、强化说(巴甫诺夫斯金纳强化依随)、乔姆斯基转化生成学说(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而不是行为主义所假设的那样是一大堆的具体句子,强调了语言获得与脑结构有关,语言获得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皮亚杰认知学说(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表征功能。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同其他认知结构一样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6..气质:逐渐增长的稳定性,变化性(可以变化),传统四类:多血胆汁黏液抑郁 托马斯切斯三类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雷布泽尔气质三类型:活泼安静一般

7.情绪:出生就有 5-6周出现社会化微笑

笑:自发的笑0-5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3.5月、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月以后

哭::基本有节奏的哭、愤怒的哭、疼痛的哭和不称心的哭。

恐惧:本能的恐惧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怕生 预测性恐惧

8.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三个阶段:(1)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三个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9.早期同伴交往(1)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2)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10.迪克逊婴儿认知四个阶段:妈妈阶段、同伴阶段、伴随行动阶段、主体我阶段

五.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期:3岁-6.7岁,又叫学前期

一.神经系统发展

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一个在5-6岁左右,一个在13-14岁之间。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二.幼儿的游戏

1.早期游戏理论:天赋本能说(福禄贝尔)精力过剩论(席乐 斯兵塞)松弛说(游戏可以恢复体力脑力)生活预备说(格罗斯) 复演说(霍尔:原始人的重演)

2.现代游戏理论:1.认知动力说(游戏帮助认识复杂客体和事件) 2.精神分析论(满足不能满足的欲望)3.活动说(维果茨基)

3.游戏的种类:创造性游戏 教学游戏 活动性游戏(●认知:皮亚杰练习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阶段)

三.言语

1.语音:正确率随年龄变高,3-4岁语音发展飞跃期

2.词汇: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特点:数量迅速增长、范围迅速扩大、内容丰富深化、积极词汇的增长

3.语法:句子从长到短 变得复杂完整严谨 陈述句到多种句子

4.口语表达:独白连贯逻辑,3-5岁发展快速

5.内部语言的萌芽:皮亚杰首先发现

四.认知

认知发展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不随意性占主导,抽象逻辑性个随意性初步发展

1.记忆:(1)●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中,存在两种独特的现象:幼儿期健忘和记忆恢复现象。

(2)质的方面:以无意识为主、机械识记,第一信号系统,精确性差

(3)记忆策略和元记忆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可分为储存策略和提取策略。分为没有策略、不能主动采取策略但是在一定引导下可以采取策略 能自觉主动地采取记忆策略三个阶段

元记忆: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识过程。费拉维尔认为关于元认知认识内容主要包括:记忆主体、任务、策略的知识

2.思维

(1)幼儿思维的特点: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的观点: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是指儿童无能力进行思维运算活动。前运算阶段(2-7)思维局限:泛灵论、

自我主义中心 不能完成守恒的任务 不能解决分类任务 ●转导推理(由于幼儿思维缺乏可逆性,他们往往将没有关联甚至相互矛盾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这一现象被皮亚杰称为转导推理)

(3)最初概念的掌握:词概念:概括的内容贫乏、内容不精细 概括的特征往往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数概念,林崇德的研究表明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 ............

3.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1)●儿童社会化:儿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用于该社会和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化的特点:儿童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具有名族性 贯穿于整个儿童时期

(3)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除此之外还有学校家庭和文化

(4)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从轻信成人评价到自己评价、从外部行为评价到内部品质评价、从片面化评价到全面化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客观评价

(5)道德认知:心理学将品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皮亚杰道德发展认知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规则 他律道德阶段(3-7):单方面地尊重权感 ;从行为物质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赞成严厉的惩罚 道德主观阶段(7-12):能相互尊重换位思考 赞成轻惩戒

(6)侵犯行为:攻击的理论:习性学、挫折攻击假说、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

(7)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榜样示范。

(8)性别: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性别差异:身体动作方面、认知方面、个性社会化方面

(9)同伴关系:

干预方案包括:

.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如合作、参与的);

帮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

.在同伴交往中树立新的目标(如交朋友);

.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的情境中的概化;

.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的认识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6.7-12.13 学习是主导活动

一.学习及其作用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具有一定被动性;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是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内容: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

2.学习对小学儿童的作用

a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b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开展的,学生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为以后学习人类知识打下基础;c学校学习一般以集体为单位,学生在集体中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提高了社会交往技能,逐渐形成集体、同伴团体

3.●小学儿童学习特点

(1)学习主导动机:a获得好成绩b为了履行组织交给的任务c.为了个人前途d为了祖国前途

(2)学习兴趣:a由对学习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渐渐转变为对学习的内容、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感兴趣

b由学习不分化变为对多个学科产生兴趣 C对具体事实、经验化的知识感兴趣,对抽象的因果关系的知识初步发展D游戏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逐渐降低

(3)学习态度: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的态度

4.学习障碍:儿童在理解或运用语文的心理历程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心理异常,以至于在听讲、思考、阅读等方面显现能力不足的现象

特点:差异性(实际与期望的差异) 缺陷性(有特殊的行动障碍) 集中性(问题集中在语言或算数的基本心理过程) 排除性(学习障碍排除视、听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引起)

分类:发展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衍生性缺陷 学业性学习障碍:儿童在各科学习或学习技能(如阅读、拼写)存在障碍。包括书写表达障碍、阅读障碍、拼写障碍、数学障碍

临床经验分类:注意力异常、记忆力异常、思考异常、语言异常、知觉与知动异常

学习障碍的特征:认知能力、学业表现方面、适应行为、社会情绪与行为、社会行为

产生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阶段发展的变异、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生化系统不平衡、环境.....

预防: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和帮助差生

二思维

●思维发展的特点: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概念的发展: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 有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三.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自我意识:小1-3上升,1其中1-2是主要时期,3-5平稳,5-6第二个上升期

(1)自我概念发展特点:

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2.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能进行抽象性评价的并不多。4.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5.自评稳定性的加强

2.社会性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观点采择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观点采集特性:独立于刺激输入之外、需要把两种以上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需要对自我进行控制

阶段: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3—6岁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 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约12-15岁)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功能: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儿童友谊的五个阶段(塞尔曼)

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

第三阶段:好孩子的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的取向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个体又成为从社会突出出来的单独的实体。个人自己的观点应该放在社会的观点之前。)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表现

青少年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因身形的变化而产生成人感 生心发展失衡,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反抗与依赖性(不顺从父母,需要精神理解支持) 封锁性与开放性(内心封锁但是找到知己会推心置腹) 勇敢和怯懦(思想不受限制,但公众场合害羞) 高傲与自卑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二认知发展

1.记忆 记忆达到最佳时期

2.思维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特点是,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预计性,三是思维形式化,四是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的明显化,五是思维能跳出旧框框。)

(2)高中生形式思维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辩证思维的发展水平低于形式思维,但发展迅速。 形式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要素 辩证逻辑思维: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辩证逻辑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高中的时候逐渐占优势

(3)青少年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逐渐明显化

(4)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处于高度发展阶段,个体创造性水平的高低对其创造力的表现有重要影响。

随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呈下降趋势,变通性处于平稳发展,独特性逐渐提高

3.个性社会化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1.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具体表现为: 强烈关注自已(包括两种认知扭曲:假象观众、独特的自我)

2.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分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3)强烈地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4)自我评价的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6)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3.自我概念特点: (1)一是自我概念更加抽象。(2)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4.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詹姆斯·马西亚的自我认同感发展四阶段论:①自我认同感扩散期②自我认同感封闭期 ③探索期 (Moratorium) ④自我认同感确立期 (Identity achievement) 马西亚和埃里克森都认为,在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感之前,青少年必然要经历自我认同感的危机阶段和探索阶段

二 情绪

情绪特点:1、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心境的变化:(1)烦恼的增多:①为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烦恼②为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烦恼③为在同伴群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烦恼

(2)孤独(3)压抑

3.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出现于3、4岁之间,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产生条件:独立意识受到阻碍,社会地位欲求不满,观念碰撞 产生的原因: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独立意识

反抗的迁移性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日益重要、与异性的关系,父母关系的变化

三.青少年心理社会问题

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psychosocial problems in adolescence)指的是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或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或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的问题。

1.成瘾行为:吸烟成瘾、游戏成瘾、网络成瘾

2.内部失调:焦炉和抑郁、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

3.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相关文章

  • 全国心理学博士招生信息库
  • 全国心理学博士招生信息库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院系名称 指导老师 考试科目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1心理学应用 02实验心理学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3社会认知与人格 04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040201 ...查看


  • 发展心理学综述
  • 发展心理学综述 刘媛 摘要 发展学在生态化发展观.毕生发展观.学科相互融合思潮.跨文化比较思潮的影响下, 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研究范围及对象不断扩大, 研究方法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本文主要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界定,综述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并 ...查看


  • 心理学博士点
  • 心理学博士点 全国心理学博士招生信息库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院系名称 指导老师 考试科目 备注 040201 基础心理学 01心理学应用 02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系 杨治良 ①101英②266实验心理学③375认知心 ...查看


  • 发展心理学并非实验科学_辛自强
  • 2009年第6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总第191期 ) 心理学论坛 编者按:/心理学是实验科学, ...查看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第四代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苏联发展观和当代国外发展观,是新中 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演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科学发展观在发 ...查看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54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专业基础课,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学前儿童的 ...查看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关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发,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贯彻科学发 ...查看


  • 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 中国五大发展理念助力全球经济治理 乍暖还寒,春光已现!2016年中国两会在北京拉开帷幕. 多年以来,一年一度的两会,已经成为世界观察北京执政方略.经济发展路线图,及其对世界影响的风向标,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两会更成为外界体验中 ...查看


  • 2017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www.borenedu.cn 2017心理学专业大学排名 现如今我们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已经不能满足我们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心理层面,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所以近几年心理学得到更多关注与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各大 ...查看


  •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 作者:孙居涛 社会主义研究 2006年06期 科学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于人民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