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蝉的意象

浅谈古诗歌中蝉的意象

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刘 一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吟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多么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特征博得了古来众多文人骚客的厚爱,蝉这一意象被带入诗词中,和月亮、杨柳等一样,有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一、对人生如梦的感慨, 渗透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元稹《送卢戡诗》中的诗句,“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红树”、“蝉”、“夕阳”、“白头”这一意象群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体。与夕阳、红树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其中蝉这一意象,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地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色彩,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二、对自然现实的无奈, 抒发作者悲凉哀婉的羁旅情怀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这种苍凉的氛围,将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

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将离愁别恨寄寓蝉身,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 面对广漠浩瀚的宇宙, 在生离死别时, 在宦海失意中, 所表现出的那种孤独无助与无可奈何。

宋代名儒朱熹的《宿寺闻蝉作》中道:“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人听到蝉鸣为何会惊呢?不难看出, 夕阳中的蝉,凄恻哀惋。秋阳西坠,白昼已去,蝉只好在凄寒的夜晚哀鸣,怎不令人感到悲怆。朱熹把羁旅之悲全部寄托在蝉身上,和许棠的《蝉》一样,体现出了人作为普通生命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还具备了哲理思辩: “蝉”、“客”在这一“惊”之中已经合二为一,同在落木萧萧、夕阳西下的寒秋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里,“蝉”“客”完全可以换位,确实达到了物我感应,主体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这蝉鸣还曾使有志无成、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蝉本无知,蝉鸣也本不关愁苦,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说的一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高洁飘逸的人格象征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艰难身世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唐朝诗人虞世南在他的题为《蝉》的诗中写到:“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为隋朝旧臣的虞世南,由于他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洁飘逸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又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人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说得好极了。骆宾王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他愤懑至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大;“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无人信高洁”喻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全诗取譬贴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蝉诗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诗则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然而清高自负的他却不被重用。后来,又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潦倒终身。因而。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的无人同情联想到自己无同道相知的悲凉。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以上三首诗都是唐代咏蝉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三位诗人的地位、际遇、气质不同,使三诗旨趣迥异,被称为唐代咏蝉“三绝”。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中有:“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可谓一语中的。

在诗歌鉴赏中,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充分挖掘诗歌的意象,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

浅谈古诗歌中蝉的意象

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刘 一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吟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多么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特征博得了古来众多文人骚客的厚爱,蝉这一意象被带入诗词中,和月亮、杨柳等一样,有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一、对人生如梦的感慨, 渗透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元稹《送卢戡诗》中的诗句,“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 ,“红树”、“蝉”、“夕阳”、“白头”这一意象群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体。与夕阳、红树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其中蝉这一意象,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地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色彩,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二、对自然现实的无奈, 抒发作者悲凉哀婉的羁旅情怀

秋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一种悲凉的情调,蝉极易渲染出这种苍凉的氛围,将孤冷意象融入别离远游之中。

如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诗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将离愁别恨寄寓蝉身,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 面对广漠浩瀚的宇宙, 在生离死别时, 在宦海失意中, 所表现出的那种孤独无助与无可奈何。

宋代名儒朱熹的《宿寺闻蝉作》中道:“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 客人听到蝉鸣为何会惊呢?不难看出, 夕阳中的蝉,凄恻哀惋。秋阳西坠,白昼已去,蝉只好在凄寒的夜晚哀鸣,怎不令人感到悲怆。朱熹把羁旅之悲全部寄托在蝉身上,和许棠的《蝉》一样,体现出了人作为普通生命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还具备了哲理思辩: “蝉”、“客”在这一“惊”之中已经合二为一,同在落木萧萧、夕阳西下的寒秋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里,“蝉”“客”完全可以换位,确实达到了物我感应,主体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这蝉鸣还曾使有志无成、空怀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唐代诗人雍裕之潸然泪下:“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早蝉》)。蝉本无知,蝉鸣也本不关愁苦,然而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这只不过是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说的一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高洁飘逸的人格象征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艰难身世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唐朝诗人虞世南在他的题为《蝉》的诗中写到:“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为隋朝旧臣的虞世南,由于他才高学广,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并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洁飘逸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又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人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说得好极了。骆宾王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他愤懑至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大;“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无人信高洁”喻自己的品性高洁却不为时人所理解。全诗取譬贴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蝉诗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诗则是这样写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然而清高自负的他却不被重用。后来,又陷入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潦倒终身。因而。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的无人同情联想到自己无同道相知的悲凉。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

以上三首诗都是唐代咏蝉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三位诗人的地位、际遇、气质不同,使三诗旨趣迥异,被称为唐代咏蝉“三绝”。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中有:“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可谓一语中的。

在诗歌鉴赏中,若不能激起审美接受主体的强烈美感,那么“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充分挖掘诗歌的意象,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 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
  • 总246期 第6期贵州社会科学 2010年6月GuizhouSocialSciencesVol.246,No.6 June12010 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 ) 摘 要: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以主体的情感体验为核心.主体情感在客观化. ...查看


  •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李商 ...查看


  • 中国古代意象的发生和表现及其理论构成意义
  • 第24卷第5期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241No 15 2004年10月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 Oct 12004 中国古代意象的发生和表现 及其理论构成意义 张利群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查看


  •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
  •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2):70-72 Journalof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 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 宗 蔚,李加强 (宿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 宿州 23 ...查看


  • 论宋词主体意象
  • 论宋词主体意象 汉师0711 0720301111 陈晓珊 词在宋代二百余年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成为宋代最有成就的文学形式.从而得到与唐诗并峙的崇高地位.宋词作为中国文学的高峰,蕴藏了无尽的审美价值.在宋词中细细品味,我们可以找到生活得韵 ...查看


  •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精选范文)
  • 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 中国现代诗人一般都不会不承认诗歌意象的美学魅力,但对于诗歌意象强调最力者还是现代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的诗人,而直接掀起"意象抒情诗"的倡导热情的更是施蜇存这样富有现代主义情怀的作家.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上文所 ...查看


  •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 第四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因为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 ...查看


  • 关于古诗中意象的课件word演讲稿
  • 开头: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这一课堂所要涉及的领域是古诗词鉴赏.在语文常规考试中,诗词鉴赏成为了考查学生鉴赏能力的一大部分,而鉴赏又离不开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部分: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一条尽快进入诗歌情境的途径,那就是意象." ...查看


  •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 ...查看


  • 浅析中国传统 意象 的起源与发展
  • 第5期(总第48期) 2005年10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ShanxiRadio&TVUniversity No.50ct.2005 摘要:"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