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尔斯泰主义

浅谈托尔斯泰主义

骆 玲①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哲学伦理和宗教思想的标签,其思想根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重性。虽然列宁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对托尔斯泰主义进行现实批判影响深远,但是站在超越人类历史高度,找寻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托尔斯泰主义却具有深远的未来人文意义。 关键词:人文价值;宗教;终极关怀;暴力

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激变后作为哲学伦理而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主要内容以“不以暴力抗恶”为核心,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托尔斯泰主义在当时的俄国起了一定的“瓦解人民斗志”和“麻醉人民革命意识”的作用,被列宁斥为“是俄国宗法式农民幻想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的表现”,②“危害1905年的俄国革命”, 是托尔斯泰“不完全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发出的“幻想的、含糊的、无力的叹息”。③以此托尔斯泰主义被贴上了“反动”的标签,批评、抨击、不屑的文章、论断层出。然而笔者看来,处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完全基于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为尺度对托尔斯泰以及他的哲学伦理进行评述,是有失客观和公正的。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根源分析

(一)当时的俄国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托尔斯泰是一名俄国贵族,从小就接受俄国国教东正教的洗礼,成了一名基督教徒。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和全世界都充满了革命暴风雨来临前的恐肃氛围中,社会动荡,民声积怨,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凶残粗暴的迫害真正信封基督的教徒,违背了原始教义。托尔斯泰对官方教会进行猛烈的批 骆玲(1989-9~今),女,重庆万州人,大学本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等问题。

② 列宁:《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③ 列宁:《列·尼·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①

判和抨击,揭露其黑暗和伪善,旗帜鲜明的划清与贵族社会的界限,主张农民民主思想。托尔斯泰始终站在“非宗教的立场”,站在“超越人类历史的高度”,在文学作品中追寻人民灾难的真实原因,探讨社会道德规范,提出社会改革的纲领性主张。④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如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对托尔斯泰主义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

(二)西方资产社会的启蒙思想

启蒙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大思想渊源。早在大学期间,托尔斯泰就接受了卢梭、伏尔泰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其中卢梭的“回归自然”“平等博爱”的思想备受托尔斯泰的推崇,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把卢梭的乡长挂在自己的胸前。同时,托尔斯泰也受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典哲学家康德和西方近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观的影响。他们对生命的否定和对死亡的礼赞将悲观主义色彩注入到了托尔斯泰主义。

1857年~1861年,托尔斯泰曾两度出国访问西欧,希望能从资本文明中找到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启发。然而托尔斯泰对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考察情况倍感失望,基于对一切存在的不信任和怀疑,托尔斯泰从否定“官僚机构”“宗教““法律”,乃至否定“社会制度”,失去“阶级理性”,而只关注人类的终极问题,即“博爱”“平等”“道德自我完善”等无为思想。

(三)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宗教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群雄并起、战端不止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具有惊人的相似意义,其社会思想也具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性。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内容“不以暴力抗恶”与墨家“非攻”,“道德自我完善”与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以及“博爱”与儒家的“仁政”和墨家的“兼爱”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正如列宁所指出,“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正是托尔斯泰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⑤托尔斯泰本人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着迷不已,其大量阅读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并编写《每日贤人语录》和《阅读园地》等书,并曾这样说道“我被中国圣贤极大地吸引住了„„这些书给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⑥ 潘新华:托尔斯泰主义的积极意义,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12月。

列宁:《列宁全集》,列宁格勒:国家政治文献出版社,1948年版。

⑥ 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⑤

托尔斯泰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是不完整的,而投有《福音书》,与孔子则无损,”⑦中国的宗教思想加深了托尔斯泰对基督教义的理解,为他的“内心宗教”提供了哲学基础。托尔斯泰认为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的道义是相符合的,他将其加以取舍和引申,协和地成为建构托尔斯泰主义的有机成分。

二、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内容理解

(一)不以暴力抗恶

不以暴力抗恶事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托尔斯泰的“暴力”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人们冲动时使用的暴动,而是国家权力掌控者使用的有组织的暴力,而法律又是建立在有组织暴力基础之上。暴力问题导致托尔斯泰对一切政权的否定。在当时,主要是否定沙皇的专制制度的死刑和对基督教徒的镇压暴力,同时,也不可否认“不以暴力抗恶”也反对用革命的暴力对待反革命的暴力。托尔斯泰认为以暴制暴只能“加深仇恨”,陷入“暴力的恶性循环”,他将其形容为“以火灭火”,或者“以火治水”,或者“瓦肉补疮”。⑧

托尔斯泰虽然主张“不以暴力抗恶”,但并不是绝对不能容忍暴力的存在。如托尔斯泰晚期著作《复活》主人公涅赫留多夫就比较鲜明的反映出托尔斯泰对革命者暴力行为的同情和理解。他认为“在一定的情形下,以杀人作为手段,来自卫和达到全民幸福的目标是合法的,正当的“。⑨甚至后来托尔斯泰对1901年恐怖分子刺杀沙皇、1902年的农民暴动表示了赞赏和认同。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托尔斯泰坚定的站在工人一边反对沙皇专制政府大肆屠杀工。同时,他突破了对暴力的绝对否定的限制,认识到了“革命者的暴力和政府(沙皇专制)的暴力不一样”。⑩

(二)道德的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主义的另一重要内容“道德的自我完善”的精神实质就是对童心的纯真的修复和人性纯洁的保持。托尔斯泰认为:人是为自己的灵魂而活着,人活 同上。

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9、445页。 ⑨ 托尔斯泰:《复活》,草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43~444页。

⑩ 倪蕊琴:《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2页。 ⑦⑧

着就是为了上帝。人类生存的勇气就在自我之中,就在对善的坚定信仰当中。同时,就俄国的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托尔斯泰认为只要统治阶级提高自身修养,放弃某些特权,就能改善他们和被统治者的矛盾。在其著作《复活》中主人公涅赫留多夫为马斯洛娃的堕落和被判刑深感愧疚,以“良心“来检视自身的罪恶,决心真诚的忏悔。在这一过程中,涅赫留多夫清醒的认识到俄国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并将自身的罪恶同阶级暴力罪恶联系起来,在帮助犯人和帮助贫困农民的行动中进行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完善。最终在《福音书》的感召下,得到了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而托尔斯泰本人鲜明的划清和贵族界限,把土地和财富分给农民,亲身参与劳动,无不显示出托尔斯泰的内心忏悔。托尔斯泰认为纯洁的道德感和孩子般的纯真使他能够进行道德完善和心灵的净化,他作品中的贵族们一样可以做到。笔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道德的进步、人心的真善当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内在动力之一。托尔斯泰一生对“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的存在意义、人的价值的思考,是对人类命运、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如果人类没有一种道德上的理想追求,其结果只能是陷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能真正践行托尔斯泰主义的“道德的自我完善”的人着实很少,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否能使我们感受到托尔斯泰的道德理想的可贵之处?

(三)博爱

事实上,托尔斯泰主义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自于《圣经》的《马太福音》,其精髓是仁爱精神。而这种爱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利己的私爱,而是全人类的博爱,兼爱。这种宽广、深沉的爱和托尔斯泰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塔吉亚娜教养长大,其温柔、贤爱的品行滋润着托尔斯泰纯真的童心。另一方面,托尔斯泰作品中对真善美的赞美和对虚伪、冷漠的揭露,同样是爱给予了他一直所找寻的评判世界的正确标准。作品《安娜·卡列宁娜》中主人公卡列宁对背叛自己的妻子安娜和家庭悲剧的罪魁弗伦斯基的宽恕和基督博爱的胸怀最终感化了弗伦斯基。弗伦斯基认为这是“一种崇高的、具有像他这种世界观的人所无法理解的感情”,最后羞愧的自杀。11

托尔斯泰在肯定当世、肯定生命的基础上对“仁爱”的追求带有狂热的宗教11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上),草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信仰的非理性倾向。就像中国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衰微一样,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的没有民族差异、没有阶级差异的博爱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这种对人类本质和命运的深刻探索与思考的执着态度,即是一种纯粹的关于生命的学说。托尔斯泰将仁爱和人类的最终幸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托尔斯泰主义对构建和谐世界、创立大同社会的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价值的重要内容。

三、小结

正如法国著名作家法郎士所讲,托尔斯泰本人充满了托尔斯泰主义所主张的那种“淳朴”,“真诚”,“其浩瀚无垠的心灵就是真诚的海洋”。12托尔斯泰主义的动机和归宿是高尚的、至上的,尽管在某个历史阶段上显示了它的悲情色彩和局限性,但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世界沟通与联系的加强、社会历史的进步,托尔斯泰主义的人文价值和未来意义也必将熠熠生辉,光芒四溢。

参考文献:

[1]杨正先.托尔斯泰研究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

[2]王智量.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 [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

[3]康·洛穆诺夫.托尔斯泰评传 [M].李桅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列宁全集 M]列宁格勒:国家政治文献出版.1948.

[5]朱湘莲.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

[6]周振美.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的宗教思想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4). 12 《欧美作家论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浅谈托尔斯泰主义

骆 玲①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哲学伦理和宗教思想的标签,其思想根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重性。虽然列宁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对托尔斯泰主义进行现实批判影响深远,但是站在超越人类历史高度,找寻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托尔斯泰主义却具有深远的未来人文意义。 关键词:人文价值;宗教;终极关怀;暴力

托尔斯泰主义是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激变后作为哲学伦理而提出的基于对俄国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主张,主要内容以“不以暴力抗恶”为核心,包括“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博爱”、“宽恕”。托尔斯泰主义在当时的俄国起了一定的“瓦解人民斗志”和“麻醉人民革命意识”的作用,被列宁斥为“是俄国宗法式农民幻想不成熟、政治素养的缺乏和革命的软弱性的表现”,②“危害1905年的俄国革命”, 是托尔斯泰“不完全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发出的“幻想的、含糊的、无力的叹息”。③以此托尔斯泰主义被贴上了“反动”的标签,批评、抨击、不屑的文章、论断层出。然而笔者看来,处于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完全基于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为尺度对托尔斯泰以及他的哲学伦理进行评述,是有失客观和公正的。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根源分析

(一)当时的俄国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托尔斯泰是一名俄国贵族,从小就接受俄国国教东正教的洗礼,成了一名基督教徒。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和全世界都充满了革命暴风雨来临前的恐肃氛围中,社会动荡,民声积怨,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凶残粗暴的迫害真正信封基督的教徒,违背了原始教义。托尔斯泰对官方教会进行猛烈的批 骆玲(1989-9~今),女,重庆万州人,大学本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等问题。

② 列宁:《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③ 列宁:《列·尼·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①

判和抨击,揭露其黑暗和伪善,旗帜鲜明的划清与贵族社会的界限,主张农民民主思想。托尔斯泰始终站在“非宗教的立场”,站在“超越人类历史的高度”,在文学作品中追寻人民灾难的真实原因,探讨社会道德规范,提出社会改革的纲领性主张。④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如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对托尔斯泰主义形成客观准确的认识。

(二)西方资产社会的启蒙思想

启蒙思想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大思想渊源。早在大学期间,托尔斯泰就接受了卢梭、伏尔泰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其中卢梭的“回归自然”“平等博爱”的思想备受托尔斯泰的推崇,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把卢梭的乡长挂在自己的胸前。同时,托尔斯泰也受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典哲学家康德和西方近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观的影响。他们对生命的否定和对死亡的礼赞将悲观主义色彩注入到了托尔斯泰主义。

1857年~1861年,托尔斯泰曾两度出国访问西欧,希望能从资本文明中找到解决俄国社会问题的启发。然而托尔斯泰对西欧资本主义社会考察情况倍感失望,基于对一切存在的不信任和怀疑,托尔斯泰从否定“官僚机构”“宗教““法律”,乃至否定“社会制度”,失去“阶级理性”,而只关注人类的终极问题,即“博爱”“平等”“道德自我完善”等无为思想。

(三)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宗教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群雄并起、战端不止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具有惊人的相似意义,其社会思想也具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性。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内容“不以暴力抗恶”与墨家“非攻”,“道德自我完善”与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以及“博爱”与儒家的“仁政”和墨家的“兼爱”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正如列宁所指出,“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正是托尔斯泰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⑤托尔斯泰本人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着迷不已,其大量阅读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并编写《每日贤人语录》和《阅读园地》等书,并曾这样说道“我被中国圣贤极大地吸引住了„„这些书给了我合乎道德的教益”。⑥ 潘新华:托尔斯泰主义的积极意义,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12月。

列宁:《列宁全集》,列宁格勒:国家政治文献出版社,1948年版。

⑥ 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⑤

托尔斯泰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是不完整的,而投有《福音书》,与孔子则无损,”⑦中国的宗教思想加深了托尔斯泰对基督教义的理解,为他的“内心宗教”提供了哲学基础。托尔斯泰认为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的道义是相符合的,他将其加以取舍和引申,协和地成为建构托尔斯泰主义的有机成分。

二、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要内容理解

(一)不以暴力抗恶

不以暴力抗恶事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内容。笔者认为托尔斯泰的“暴力”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人们冲动时使用的暴动,而是国家权力掌控者使用的有组织的暴力,而法律又是建立在有组织暴力基础之上。暴力问题导致托尔斯泰对一切政权的否定。在当时,主要是否定沙皇的专制制度的死刑和对基督教徒的镇压暴力,同时,也不可否认“不以暴力抗恶”也反对用革命的暴力对待反革命的暴力。托尔斯泰认为以暴制暴只能“加深仇恨”,陷入“暴力的恶性循环”,他将其形容为“以火灭火”,或者“以火治水”,或者“瓦肉补疮”。⑧

托尔斯泰虽然主张“不以暴力抗恶”,但并不是绝对不能容忍暴力的存在。如托尔斯泰晚期著作《复活》主人公涅赫留多夫就比较鲜明的反映出托尔斯泰对革命者暴力行为的同情和理解。他认为“在一定的情形下,以杀人作为手段,来自卫和达到全民幸福的目标是合法的,正当的“。⑨甚至后来托尔斯泰对1901年恐怖分子刺杀沙皇、1902年的农民暴动表示了赞赏和认同。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后,托尔斯泰坚定的站在工人一边反对沙皇专制政府大肆屠杀工。同时,他突破了对暴力的绝对否定的限制,认识到了“革命者的暴力和政府(沙皇专制)的暴力不一样”。⑩

(二)道德的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主义的另一重要内容“道德的自我完善”的精神实质就是对童心的纯真的修复和人性纯洁的保持。托尔斯泰认为:人是为自己的灵魂而活着,人活 同上。

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9、445页。 ⑨ 托尔斯泰:《复活》,草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43~444页。

⑩ 倪蕊琴:《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2页。 ⑦⑧

着就是为了上帝。人类生存的勇气就在自我之中,就在对善的坚定信仰当中。同时,就俄国的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托尔斯泰认为只要统治阶级提高自身修养,放弃某些特权,就能改善他们和被统治者的矛盾。在其著作《复活》中主人公涅赫留多夫为马斯洛娃的堕落和被判刑深感愧疚,以“良心“来检视自身的罪恶,决心真诚的忏悔。在这一过程中,涅赫留多夫清醒的认识到俄国社会的罪恶与黑暗,并将自身的罪恶同阶级暴力罪恶联系起来,在帮助犯人和帮助贫困农民的行动中进行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完善。最终在《福音书》的感召下,得到了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而托尔斯泰本人鲜明的划清和贵族界限,把土地和财富分给农民,亲身参与劳动,无不显示出托尔斯泰的内心忏悔。托尔斯泰认为纯洁的道德感和孩子般的纯真使他能够进行道德完善和心灵的净化,他作品中的贵族们一样可以做到。笔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道德的进步、人心的真善当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内在动力之一。托尔斯泰一生对“道德自我完善“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的存在意义、人的价值的思考,是对人类命运、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如果人类没有一种道德上的理想追求,其结果只能是陷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能真正践行托尔斯泰主义的“道德的自我完善”的人着实很少,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否能使我们感受到托尔斯泰的道德理想的可贵之处?

(三)博爱

事实上,托尔斯泰主义的“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来自于《圣经》的《马太福音》,其精髓是仁爱精神。而这种爱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利己的私爱,而是全人类的博爱,兼爱。这种宽广、深沉的爱和托尔斯泰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塔吉亚娜教养长大,其温柔、贤爱的品行滋润着托尔斯泰纯真的童心。另一方面,托尔斯泰作品中对真善美的赞美和对虚伪、冷漠的揭露,同样是爱给予了他一直所找寻的评判世界的正确标准。作品《安娜·卡列宁娜》中主人公卡列宁对背叛自己的妻子安娜和家庭悲剧的罪魁弗伦斯基的宽恕和基督博爱的胸怀最终感化了弗伦斯基。弗伦斯基认为这是“一种崇高的、具有像他这种世界观的人所无法理解的感情”,最后羞愧的自杀。11

托尔斯泰在肯定当世、肯定生命的基础上对“仁爱”的追求带有狂热的宗教11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上),草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66页。

信仰的非理性倾向。就像中国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衰微一样,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的没有民族差异、没有阶级差异的博爱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这种对人类本质和命运的深刻探索与思考的执着态度,即是一种纯粹的关于生命的学说。托尔斯泰将仁爱和人类的最终幸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托尔斯泰主义对构建和谐世界、创立大同社会的人类终极关怀的人文价值的重要内容。

三、小结

正如法国著名作家法郎士所讲,托尔斯泰本人充满了托尔斯泰主义所主张的那种“淳朴”,“真诚”,“其浩瀚无垠的心灵就是真诚的海洋”。12托尔斯泰主义的动机和归宿是高尚的、至上的,尽管在某个历史阶段上显示了它的悲情色彩和局限性,但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来看,随着世界沟通与联系的加强、社会历史的进步,托尔斯泰主义的人文价值和未来意义也必将熠熠生辉,光芒四溢。

参考文献:

[1]杨正先.托尔斯泰研究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

[2]王智量.论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 [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

[3]康·洛穆诺夫.托尔斯泰评传 [M].李桅 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列宁全集 M]列宁格勒:国家政治文献出版.1948.

[5]朱湘莲.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5).

[6]周振美.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的宗教思想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4). 12 《欧美作家论托尔斯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相关文章

  • 08-7-7托尔斯泰
  • 第七节 托尔斯泰和<安娜·卡列尼娜> [学习提要]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了19世纪俄国文学发展的顶峰.学习本节,了解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托尔斯泰的创作特征和托尔斯泰主义.掌握他 ...查看


  • [读书笔记][名人传]读书笔记1000字
  •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 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 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 ...查看


  • 托尔斯泰在中国:一个世纪的"托儿"?
  • 时过境迁,在社会主义思想摧枯拉朽般历史推车面前,无政府主义很快成了过眼云烟,可是托尔斯泰并未就此过时,他似乎变得更为复杂,在他长老般的浓密虬髯下,那博爱如圣徒般的心灵,如大象般缓缓走过一百年的尘埃. 幸福的考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考生各有各的 ...查看


  • 与托尔斯泰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眼睛有什么特色_百度作业帮
  •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他走的是极为复杂的生活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186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查看


  • 19世纪自然主义
  • 自然主义文学家们早期都曾深受近代法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对巴尔扎克. 司汤达和福楼拜十分推崇.左拉认为巴尔扎克描画了整个世界,创建了现代小说,是自然主 义小说之父.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则被自然主义者尊为典范,尽管 ...查看


  • 名人传的阅读材料
  • 名人传 填空题 <名人传>的作者是法国罗曼·罗兰,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欧洲的良心"之称,他们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 ...查看


  • 名著阅读练习题..
  • <海底底万里>阅读试题 一.填空 1.儒勒•凡尔纳是法国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被公认为为" 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的三部曲 ...查看


  • 今天是托尔斯泰诞辰189周年,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阅读"他"
  • 今天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诞辰189年,真正的托尔斯泰是怎样的呢?这还要从他的几部经典作品说起,从中也能看到他思想流变的大致过程. <一个地主的早晨>,初涉文坛的激情 <一个地主的早晨>这篇小说是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当时 ...查看


  •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四版相关常识
  • 1.斯丹达尔(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思想倾向.艺术上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变化,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开拓了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