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发现及毒性原理

生产历史

氯气的生产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氯气的发现应归功于瑞典化学家舍勒。舍勒是18世纪中后期欧洲的一位相当出名的科学家, 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在药房当学徒, 他迷恋实验室工作, 在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室里他做了大量的化学实验, 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发明也非常多, 他以其短暂而勤奋的一生, 对化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舍勒发现氯气是在1774年, 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 当他使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 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 这种气体的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舍勒感到极为难受, 但是当他确信自己制得了一种新气体后, 他又感到一种由衷的快乐。 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 把它溶解在水里, 发现这种水溶液对纸张、蔬菜和花都具有永久性的漂白作用; 他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 4HCl(浓) +MnO ₂= MnCl ₂+2H ₂O +Cl ₂↑(条件:加热)

然而,由于当时还不能够大量制得盐酸,故这种方法只限于实验室内制取氯气.后来法国化学家贝托雷把氯化钠、软锰矿和浓硫酸的混合物装入铅蒸馏器中,经过加热制得了氯气:

2NaCl +3H ₂SO ₄(浓) +MnO ₂=2NaHSO ₄+MnSO ₄+2H ₂O +Cl ₂↑(条件:加热) 因为此法原料易得,所以,自1774年舍勒制得氯气到1836年止,人们一直沿用贝托雷发明的方法来生产氯气.

1836年古萨格发明了一种焦化塔,用来吸收路布蓝法生产纯碱(Na ₂CO ₃)的过程中排出的氯化氢气体(以前这种含氯化氢的气体被认为是一种废气,从古萨格开始,才得到了充分利用) 得到盐酸,从此盐酸才成为一种比较便宜的酸,可以广为利用.舍勒发明的生产氯气的方法,经过改进,到此时才成为大规模生产氯气的方法. 1868年狄肯和洪特发明了用氯化铜作催化剂,在加热时,用空气中的氧气来氧化氯化氢气体制取氯气的方法:

4HCl +O ₂=2H ₂O +2Cl ₂↑

这种方法被称为狄肯法(又译为地康法) .

上面这些生产氯气的方法,虽然在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与电解法生产氯气相比,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生产规模上,都大为逊色.当电解法在生产上付诸实用时,上述生产氯气的方法就逐渐被淘汰了.

电解法的诞生要追溯到1833年.法拉第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当把电流作用在氯化钠的水溶液时,能够获得氯气:

2NaCl +2H ₂O =2NaOH +H ₂↑+Cl ₂↑

后来,英国科学家瓦特也发现了这种方法,并在1851年获得了一份关于生产氯气的英国专利.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实用的直流发电机以产生足够的电流,所以电解法也只能停留在实验室规模,不能付诸工业生产,而被束之高阁.一直到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出现了比较好的直流发电机,电解法才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此,氯气的工业生产跨入了一个新纪元.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LCLo: 500 ppm/5M。

大鼠吸入LC50: 293 ppm/1H。小鼠吸入LC50: 137 ppm/1H。

氯气吸入后, 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 导致相应的病变, 部分氯气又可由呼吸道呼出。人体对氯的嗅阈为0.06mg/m^3; 90mg/m^3,可致剧咳; 120~180mg/m^3, 30~60min 可引起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 300mg/m^3时, 可造成致命损害; 3000mg/m^3时, 危及生命; 高达30000mg/m^3时, 一般滤过性防毒面具也无保护作用。

中毒机理:氯气吸入后与粘膜和呼吸道的水作用形成氯化氢和新生态氧。氯化氢可使上呼吸道粘膜炎性水肿、充血和坏死; 新生态氧对组织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 并可形成具细胞原浆毒作用的臭氧。氯浓度过高或接触时间较久, 常可致深部呼吸道病变, 使细支气管及肺泡受损, 发生细支气管炎、肺炎及中毒性肺水肿。由于刺激作用使局部平滑肌痉挛而加剧通气障碍, 加重缺氧状态; 高浓度氯吸入后, 还可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的心跳停止。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主要为呼吸系统损害的表现。

a. 起病及病情变化一般均较迅速。

b. 可发生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或肺水肿, 表现为咽痛、呛咳、咯少量痰、气急、胸闷或咯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部可无明显阳性体征或有干、湿性罗音。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c. 重症者尚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有进行性呼吸频速和窘迫、心动过速, 顽固性低氧血症, 用一般氧疗无效。

d. 少数患者有哮喘样发作, 出现喘息, 肺部有哮喘音。

e. 极高浓度时可引起声门痉挛或水肿、支气管痉挛或反射性呼吸中枢抑制而致迅速窒息死亡。

f. 病发症主要有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气胸、纵隔气肿等。

g. X 线检查:可无异常, 或有两侧肺纹理增强、点状或片状边界模糊阴影或云雾状、蝶翼状阴影。

h. 血气分析:病情较重者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

i. 心电图检查:中毒后由于缺氧、肺动脉高压以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可导致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

眼损害:氯可引起急性结膜炎, 高浓度氯气或液氯可引起眼灼伤。 皮肤损害:液氯或高浓度氯气可引起皮肤暴露部位急性皮炎或灼伤。 处理

吸入气体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安静及保暖。眼或皮肤接触液氯时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

吸入后有症状者至少观察12小时, 对症处理。吸入量较多者应卧床休息, 吸氧, 给舒喘灵气雾剂、喘乐宁(Ventolin)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等雾化吸入。

急性中毒时需合理氧疗; 早期、适量、短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维持呼吸道通畅; 防治肺水肿及继发感染, 参见; 其他对症处理。

眼及皮肤灼伤按酸灼伤处理, 参见和。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MAC 1 mg/m^3; 美国ACGIH TLV-STEL 2.9 mg/m^3 (1 ppm); TLV-TWA 1.5 mg/m^3 (0.5 ppm)

中国职业病诊断国家标准: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4866-1996。

危规:GB2.3类23002(液化的) 。原铁规:剧毒气体,31001。UN NO.1017。IMD G CODE 2028页,2类。副危险6.1 。

常用方程式

Cl2 + H2O ==(可逆号) Cl- + H+ + HClO

Cl2 + 2OH- == Cl- + ClO- + H2O

Cl2 + 2OH- == Cl- + ClO- + H2O

Cl2 + 2I- == 2Cl- + I2

Cl2 + H2SO3 + H2O == 2Cl- + SO42- + 4H+

Cl2 + H2S == 2Cl- + 2H+ + S↓

Cl2 + 2Fe2+ == 2Fe3+ + 2Cl-(向FeBr2溶液中少量Cl2)

3Cl2 + 2Fe2+ + 4Br- == 2Fe3+ + 2Br2 + 6Cl-(足量Cl2)

2Cl2 + 2Fe2+ + 2Br- == 2Fe3+ + Br2 + 4Cl- (当n(FeBr2)/n(Cl2)= 1 :1时)

8Cl2 + 6Fe2+ + 10Br-== 6Fe3+ + 5Br2 + 16Cl- (当n(FeBr2)/n(Cl2)= 3 :4时)

Cl2 + 2I- == 2Cl- + I2

Cl2 + 2I- == I2 + 2Cl-(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3Cl2 + 2Fe2+ + 4I-== 2Fe3+ + 2I2 + 6Cl- (足量Cl2)

4Cl2 + 2Fe2+ + 6I- == 2Fe3+ + 3I2 + 8Cl- (当n(FeI2)/n(Cl2)= 3 :4时)

2Cl- + 4H+ + MnO2== Mn2+ + Cl2↑+ 2H2O

Cl- + Ag+ == AgCl↓

ClO- + H+ == HClO

ClO- + SO2 +H2O == 2H+ + Cl- + SO42-

ClO- + H2O= HClO + OH-

生产历史

氯气的生产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氯气的发现应归功于瑞典化学家舍勒。舍勒是18世纪中后期欧洲的一位相当出名的科学家, 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在药房当学徒, 他迷恋实验室工作, 在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室里他做了大量的化学实验, 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发明也非常多, 他以其短暂而勤奋的一生, 对化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舍勒发现氯气是在1774年, 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 当他使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 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 这种气体的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舍勒感到极为难受, 但是当他确信自己制得了一种新气体后, 他又感到一种由衷的快乐。 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 把它溶解在水里, 发现这种水溶液对纸张、蔬菜和花都具有永久性的漂白作用; 他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 4HCl(浓) +MnO ₂= MnCl ₂+2H ₂O +Cl ₂↑(条件:加热)

然而,由于当时还不能够大量制得盐酸,故这种方法只限于实验室内制取氯气.后来法国化学家贝托雷把氯化钠、软锰矿和浓硫酸的混合物装入铅蒸馏器中,经过加热制得了氯气:

2NaCl +3H ₂SO ₄(浓) +MnO ₂=2NaHSO ₄+MnSO ₄+2H ₂O +Cl ₂↑(条件:加热) 因为此法原料易得,所以,自1774年舍勒制得氯气到1836年止,人们一直沿用贝托雷发明的方法来生产氯气.

1836年古萨格发明了一种焦化塔,用来吸收路布蓝法生产纯碱(Na ₂CO ₃)的过程中排出的氯化氢气体(以前这种含氯化氢的气体被认为是一种废气,从古萨格开始,才得到了充分利用) 得到盐酸,从此盐酸才成为一种比较便宜的酸,可以广为利用.舍勒发明的生产氯气的方法,经过改进,到此时才成为大规模生产氯气的方法. 1868年狄肯和洪特发明了用氯化铜作催化剂,在加热时,用空气中的氧气来氧化氯化氢气体制取氯气的方法:

4HCl +O ₂=2H ₂O +2Cl ₂↑

这种方法被称为狄肯法(又译为地康法) .

上面这些生产氯气的方法,虽然在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们与电解法生产氯气相比,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生产规模上,都大为逊色.当电解法在生产上付诸实用时,上述生产氯气的方法就逐渐被淘汰了.

电解法的诞生要追溯到1833年.法拉第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当把电流作用在氯化钠的水溶液时,能够获得氯气:

2NaCl +2H ₂O =2NaOH +H ₂↑+Cl ₂↑

后来,英国科学家瓦特也发现了这种方法,并在1851年获得了一份关于生产氯气的英国专利.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实用的直流发电机以产生足够的电流,所以电解法也只能停留在实验室规模,不能付诸工业生产,而被束之高阁.一直到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出现了比较好的直流发电机,电解法才得到广泛的应用.从此,氯气的工业生产跨入了一个新纪元.

毒理学简介

人吸入LCLo: 500 ppm/5M。

大鼠吸入LC50: 293 ppm/1H。小鼠吸入LC50: 137 ppm/1H。

氯气吸入后, 主要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 导致相应的病变, 部分氯气又可由呼吸道呼出。人体对氯的嗅阈为0.06mg/m^3; 90mg/m^3,可致剧咳; 120~180mg/m^3, 30~60min 可引起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 300mg/m^3时, 可造成致命损害; 3000mg/m^3时, 危及生命; 高达30000mg/m^3时, 一般滤过性防毒面具也无保护作用。

中毒机理:氯气吸入后与粘膜和呼吸道的水作用形成氯化氢和新生态氧。氯化氢可使上呼吸道粘膜炎性水肿、充血和坏死; 新生态氧对组织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 并可形成具细胞原浆毒作用的臭氧。氯浓度过高或接触时间较久, 常可致深部呼吸道病变, 使细支气管及肺泡受损, 发生细支气管炎、肺炎及中毒性肺水肿。由于刺激作用使局部平滑肌痉挛而加剧通气障碍, 加重缺氧状态; 高浓度氯吸入后, 还可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的心跳停止。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主要为呼吸系统损害的表现。

a. 起病及病情变化一般均较迅速。

b. 可发生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或肺水肿, 表现为咽痛、呛咳、咯少量痰、气急、胸闷或咯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肺部可无明显阳性体征或有干、湿性罗音。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c. 重症者尚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有进行性呼吸频速和窘迫、心动过速, 顽固性低氧血症, 用一般氧疗无效。

d. 少数患者有哮喘样发作, 出现喘息, 肺部有哮喘音。

e. 极高浓度时可引起声门痉挛或水肿、支气管痉挛或反射性呼吸中枢抑制而致迅速窒息死亡。

f. 病发症主要有肺部继发感染、心肌损害及气胸、纵隔气肿等。

g. X 线检查:可无异常, 或有两侧肺纹理增强、点状或片状边界模糊阴影或云雾状、蝶翼状阴影。

h. 血气分析:病情较重者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

i. 心电图检查:中毒后由于缺氧、肺动脉高压以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可导致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

眼损害:氯可引起急性结膜炎, 高浓度氯气或液氯可引起眼灼伤。 皮肤损害:液氯或高浓度氯气可引起皮肤暴露部位急性皮炎或灼伤。 处理

吸入气体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安静及保暖。眼或皮肤接触液氯时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

吸入后有症状者至少观察12小时, 对症处理。吸入量较多者应卧床休息, 吸氧, 给舒喘灵气雾剂、喘乐宁(Ventolin)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等雾化吸入。

急性中毒时需合理氧疗; 早期、适量、短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维持呼吸道通畅; 防治肺水肿及继发感染, 参见; 其他对症处理。

眼及皮肤灼伤按酸灼伤处理, 参见和。

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MAC 1 mg/m^3; 美国ACGIH TLV-STEL 2.9 mg/m^3 (1 ppm); TLV-TWA 1.5 mg/m^3 (0.5 ppm)

中国职业病诊断国家标准: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4866-1996。

危规:GB2.3类23002(液化的) 。原铁规:剧毒气体,31001。UN NO.1017。IMD G CODE 2028页,2类。副危险6.1 。

常用方程式

Cl2 + H2O ==(可逆号) Cl- + H+ + HClO

Cl2 + 2OH- == Cl- + ClO- + H2O

Cl2 + 2OH- == Cl- + ClO- + H2O

Cl2 + 2I- == 2Cl- + I2

Cl2 + H2SO3 + H2O == 2Cl- + SO42- + 4H+

Cl2 + H2S == 2Cl- + 2H+ + S↓

Cl2 + 2Fe2+ == 2Fe3+ + 2Cl-(向FeBr2溶液中少量Cl2)

3Cl2 + 2Fe2+ + 4Br- == 2Fe3+ + 2Br2 + 6Cl-(足量Cl2)

2Cl2 + 2Fe2+ + 2Br- == 2Fe3+ + Br2 + 4Cl- (当n(FeBr2)/n(Cl2)= 1 :1时)

8Cl2 + 6Fe2+ + 10Br-== 6Fe3+ + 5Br2 + 16Cl- (当n(FeBr2)/n(Cl2)= 3 :4时)

Cl2 + 2I- == 2Cl- + I2

Cl2 + 2I- == I2 + 2Cl-(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3Cl2 + 2Fe2+ + 4I-== 2Fe3+ + 2I2 + 6Cl- (足量Cl2)

4Cl2 + 2Fe2+ + 6I- == 2Fe3+ + 3I2 + 8Cl- (当n(FeI2)/n(Cl2)= 3 :4时)

2Cl- + 4H+ + MnO2== Mn2+ + Cl2↑+ 2H2O

Cl- + Ag+ == AgCl↓

ClO- + H+ == HClO

ClO- + SO2 +H2O == 2H+ + Cl- + SO42-

ClO- + H2O= HClO + OH-


相关文章

  • [氯气的性质]教案
  • 氯气的性质>教案 必修一 专题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的用途:了解新制氯水和久制氯水的比较及漂白粉的制法.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3 ...查看


  • 高一化学(上海新教材)备课笔记
  • 高一化学(试验本)备课笔记 [引入]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第一章 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 §1-1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一.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 1.古典原子论 [问题](1)古人对物质的构成有怎样的观点? (2)从 ...查看


  • 化学方程式(非金属氯气)
  • IV.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及硅的化合物的反应 1.硅的原子结构 2.硅的氧化物(SiO2) ⑴存在形态(硅石) ①结晶形:石英.水晶.玛瑙. ②无定形:硅藻土 ⑵晶体结构:(正四面体)整体为空间网状结构(与金刚石相似) ⑶物理性质:熔点 ...查看


  • 海水中氯教案
  • 上课内容:海水中的氯 I. 相关知识回顾 1.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 (2)强酸.强碱的电离方程式. (3)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基础知识. 2.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识. (1)Cl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 ...查看


  • 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影响
  • 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是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已成为工业"三废"之首.各种形式的大气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直接影响农作物.果树.蔬菜.饲料作物.绿化作物的正常生长:畜禽因摄入含污染物过多的饲 ...查看


  • 某化工企业安全评价报告
  • 第一章 企业概况 第一节 化学品类别 1.氯碱厂生产储存中的危险化学品种类 氯碱厂在使用.生产.储存的过程中被列入国家标准公布的<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有:氯气:氯化氢:氢气:氢氧化钠:盐酸:硫酸:三 ...查看


  • 化学与社会论文
  • 化学实验创新中的绿色化学理念 [摘 要]化学实验室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要减少化学实验产生的污染,必须精选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式,妥善处理废弃物,建设绿色化学实验室. [关键词]绿色化学. 微型实验.实验创新 [正 文] 绿色化学(G ...查看


  •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反思
  •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 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大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能力方面则更差 ...查看


  • 急性氯气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 急性氯气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发表日期:2011年08月10日 摘自:宝鸡卫生信息网 氯气(Cl2)是一种刺激性气体.急性氯气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吸入较大量氯气后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概述 氯气是一种比空气重的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