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情趣设计

高中历史教学情趣设计刍议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如何让

课堂上的主角演好,成为了退居“导演”地位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

题,我主要采取了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推陈出新,

整合教材——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

的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展示——突出主体地位,体验成功的快

乐;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升华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措施,从而使

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并进而达到高效之目的。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情趣 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

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

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如何让课堂上

的主角演好,成为了退居“导演”地位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要

让“演员”(学生们)入戏,就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平台,要想方设

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呢,我认为创设充满情趣的课堂,不适为一个好的途径和方

式。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

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这种

学习的愿望只会伴随学习中的成功而来。”[2] 因此,高效的历史

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求知愿望强烈、充满学习激情的情

趣课堂,这也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历史教师对课堂的不懈追求。但在

实际教学中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许多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是不愿意教授思想史的,因为很难出

彩。下面我以《关注人类发展的新探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为例谈一下我在创设情趣课堂上的一些尝试和认识。

一、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常常看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是无精打采,昏昏

欲睡的样子,而每当这个时候,教师就会抱怨,说学生的基础差,

主动学习意识差等等,却很少有教师躬心自问自己在教学中是否缺

少激情。因为作为青年学生,可能缺少基础,也可以缺少习惯,但

就是不缺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表现的无精

打采的样子呢?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一语道破天机:学

生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

情。”[3]主要是教师没有点燃他们的激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也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

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4]这就是说要激发学生在

课堂上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有激情。如我在本节课的导

入中,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同学们,充满朝气的你们真好啊!”

我看到学生们听到这句话以后,在回答问题时是铿锵有力的,充分

显示了年轻人的朝气。不仅如此,我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学中时时都

保持着昂扬的激情。既然学生的激情也被点燃,想不让学生情入历

史也是很难的事情。

二、推陈出新,整合教材——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

寻求知识的动力”。 [5]因此,卢梭进一步指出:教师应该“巧妙

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学习愿望的办法。”[6]在

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完全按照教材体系进行设计,

没有从根本上对教材进行整合。而学生在对教材自学之后,如果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对教材重新整合,势必造成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

产生审美疲劳,乃至熟视无睹,因此,教师应该依据课标,依托教

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整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觉

冲击,因为“新”则“奇”,“奇”则“趣”。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寻求知识提供动

力。如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套路:条

件——内容——意义来讲述,而是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篇

章:现实篇:走近马克思——关注当时现实中的人、探寻篇:走近

马克思——拯救当时现实中的人;硕果篇:走近马克思——谋求人

类幸福发展的宣言;感悟篇:走近马克思主义——感知伟人等四个

篇章。在本节内容整合中,我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人”展开,其实

关注人、关心人、关爱人,一切以人为核心,谋求人类的幸福,正

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和最伟大之处。这就是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

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

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

这是为人类而献身”的伟大理想。经过这样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历史

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大特点——以人为本。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

全新的视觉冲击,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实现了学

生主动神入历史学习过程,效果自然高效。

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用一切

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7]新课程理

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何做到这点呢?

第一,利用新材料创设情景。如我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图片材料“19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如图一:

文字材料“材料一,19世纪西方工业化的初期,工人的劳动时间,

有的每天长达18小时。英国的工厂中,曾经有70%是女工和童工。

8岁女孩萨拉是高沃煤矿通风口的值班工人:“我早晨4点钟有时3

点半就起来„„我喜欢唱歌,但在黑暗中我不敢唱„„我希望上

学,不想待在矿坑里。” ——《全球通史》。

图一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

材料二 这些工人工资几乎总是只够勉强糊口„„工人住宅到处

都规划地不好,保养地不好,通风也不好,潮湿而对健康有害„„

衣服一般也是最糟糕的„„食物一般都很差,往往几乎不能入

口„„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同学们再现了19

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后欧洲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

情景。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

论。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就是神入历史情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

第二,利用问题创设情景。如在本节课探寻篇:走近马克思—拯

救当时现实中的人教学中我在出示了材料“这次变革(工业革命)

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

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之后紧跟着提出:“那应该如何拯救

现实中受苦的人,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他们的发展谋取幸福

呢?马克思开始了思想深处的新探索„„”通过这一设问很自然的

把学生带入了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了。

四、让学生充分展示——突出主体地位,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体味成功的平台,学生通过展示可以

获取成功的愉悦,通过展示还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竞争。

因此,要使课堂充满情趣,就必须为学生的展示提供多种机会。我

的这节课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不仅有学

习成果展示,更有学习方法和探究途径的展示。首先,通过学生到

黑板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展示了学生课前对教材内容的自学成

果,接着学生讲解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体系,又展示了思维过程和

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与快乐,同时又培养

了学生的自信。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还通过小组问题探究,在本

课的教学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

候,我设计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

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集合了

小组成员的智慧,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五、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升华情感体验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格以及责任心等

品质的培养都是在体验过程中实现的。”[8]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主要的途径是需要通过体验才能实现

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有必要为学生的体验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

最能激发学生体验的情境就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但由于历史学

科的特点很难在教学中进行历史的实践,因此最大限度的把教学情

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就成为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体验的最好方式了,

我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在本节可的伊始,我就通

过展示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17岁在

中学毕业论文选读,“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

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

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

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

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提出问题:

马克思的伟大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其理想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和

努力?并自然的提出紧贴学生实际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的人生理

想是什么呢?又该如何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呢”在课的结束部

分,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

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

谈谈自己对目前人类发展的看法和做法。”从而实现了历史与现实

的结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上是本人对创设高中历史情趣课堂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认

识,可能还有许多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地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

坚持不懈的追求,就一定能达到新的高度,高中的历史课堂也将会

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4

[2](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湖

南教育出版社.1983.77

[3](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给教师的

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9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5][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8.215、

236

[7](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 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9

[8] 郑金标主编.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高中历史教学情趣设计刍议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如何让

课堂上的主角演好,成为了退居“导演”地位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

题,我主要采取了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推陈出新,

整合教材——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

的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充分展示——突出主体地位,体验成功的快

乐;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升华情感体验等几个方面措施,从而使

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并进而达到高效之目的。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情趣 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

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

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如何让课堂上

的主角演好,成为了退居“导演”地位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要

让“演员”(学生们)入戏,就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平台,要想方设

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呢,我认为创设充满情趣的课堂,不适为一个好的途径和方

式。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

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这种

学习的愿望只会伴随学习中的成功而来。”[2] 因此,高效的历史

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求知愿望强烈、充满学习激情的情

趣课堂,这也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历史教师对课堂的不懈追求。但在

实际教学中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许多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是不愿意教授思想史的,因为很难出

彩。下面我以《关注人类发展的新探索——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为例谈一下我在创设情趣课堂上的一些尝试和认识。

一、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常常看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是无精打采,昏昏

欲睡的样子,而每当这个时候,教师就会抱怨,说学生的基础差,

主动学习意识差等等,却很少有教师躬心自问自己在教学中是否缺

少激情。因为作为青年学生,可能缺少基础,也可以缺少习惯,但

就是不缺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表现的无精

打采的样子呢?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一语道破天机:学

生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

情。”[3]主要是教师没有点燃他们的激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也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

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4]这就是说要激发学生在

课堂上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有激情。如我在本节课的导

入中,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同学们,充满朝气的你们真好啊!”

我看到学生们听到这句话以后,在回答问题时是铿锵有力的,充分

显示了年轻人的朝气。不仅如此,我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学中时时都

保持着昂扬的激情。既然学生的激情也被点燃,想不让学生情入历

史也是很难的事情。

二、推陈出新,整合教材——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

寻求知识的动力”。 [5]因此,卢梭进一步指出:教师应该“巧妙

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学习愿望的办法。”[6]在

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完全按照教材体系进行设计,

没有从根本上对教材进行整合。而学生在对教材自学之后,如果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对教材重新整合,势必造成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

产生审美疲劳,乃至熟视无睹,因此,教师应该依据课标,依托教

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整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觉

冲击,因为“新”则“奇”,“奇”则“趣”。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寻求知识提供动

力。如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套路:条

件——内容——意义来讲述,而是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篇

章:现实篇:走近马克思——关注当时现实中的人、探寻篇:走近

马克思——拯救当时现实中的人;硕果篇:走近马克思——谋求人

类幸福发展的宣言;感悟篇:走近马克思主义——感知伟人等四个

篇章。在本节内容整合中,我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人”展开,其实

关注人、关心人、关爱人,一切以人为核心,谋求人类的幸福,正

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和最伟大之处。这就是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

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

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

这是为人类而献身”的伟大理想。经过这样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历史

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大特点——以人为本。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

全新的视觉冲击,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实现了学

生主动神入历史学习过程,效果自然高效。

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用一切

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7]新课程理

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何做到这点呢?

第一,利用新材料创设情景。如我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图片材料“19

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如图一:

文字材料“材料一,19世纪西方工业化的初期,工人的劳动时间,

有的每天长达18小时。英国的工厂中,曾经有70%是女工和童工。

8岁女孩萨拉是高沃煤矿通风口的值班工人:“我早晨4点钟有时3

点半就起来„„我喜欢唱歌,但在黑暗中我不敢唱„„我希望上

学,不想待在矿坑里。” ——《全球通史》。

图一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

材料二 这些工人工资几乎总是只够勉强糊口„„工人住宅到处

都规划地不好,保养地不好,通风也不好,潮湿而对健康有害„„

衣服一般也是最糟糕的„„食物一般都很差,往往几乎不能入

口„„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同学们再现了19

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后欧洲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

情景。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

论。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就是神入历史情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

第二,利用问题创设情景。如在本节课探寻篇:走近马克思—拯

救当时现实中的人教学中我在出示了材料“这次变革(工业革命)

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

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之后紧跟着提出:“那应该如何拯救

现实中受苦的人,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他们的发展谋取幸福

呢?马克思开始了思想深处的新探索„„”通过这一设问很自然的

把学生带入了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了。

四、让学生充分展示——突出主体地位,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体味成功的平台,学生通过展示可以

获取成功的愉悦,通过展示还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竞争。

因此,要使课堂充满情趣,就必须为学生的展示提供多种机会。我

的这节课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不仅有学

习成果展示,更有学习方法和探究途径的展示。首先,通过学生到

黑板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展示了学生课前对教材内容的自学成

果,接着学生讲解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体系,又展示了思维过程和

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与快乐,同时又培养

了学生的自信。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还通过小组问题探究,在本

课的教学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

候,我设计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

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集合了

小组成员的智慧,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五、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升华情感体验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格以及责任心等

品质的培养都是在体验过程中实现的。”[8]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主要的途径是需要通过体验才能实现

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有必要为学生的体验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

最能激发学生体验的情境就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但由于历史学

科的特点很难在教学中进行历史的实践,因此最大限度的把教学情

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就成为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体验的最好方式了,

我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在本节可的伊始,我就通

过展示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17岁在

中学毕业论文选读,“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

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

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

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

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提出问题:

马克思的伟大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其理想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和

努力?并自然的提出紧贴学生实际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的人生理

想是什么呢?又该如何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呢”在课的结束部

分,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

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

谈谈自己对目前人类发展的看法和做法。”从而实现了历史与现实

的结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上是本人对创设高中历史情趣课堂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认

识,可能还有许多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地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

坚持不懈的追求,就一定能达到新的高度,高中的历史课堂也将会

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4

[2](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湖

南教育出版社.1983.77

[3](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给教师的

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9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5][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8.215、

236

[7](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 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9

[8] 郑金标主编.课改新课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教育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坚实的 基础和广阔的空间.因此,高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注意均衡性和多样性.高中美术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是高中课程整体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均衡性和多样性 ...查看


  •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许丽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29期 摘 要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图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受 ...查看


  • 高中语文教师如何有效使用教材
  • [摘 要]语文教科书具有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等作用,兼具思想情感教育.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三种价值.教材的价值只有在教师正确使用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 ...查看


  • 高中美术[不同的歌声]说课稿
  • 高中美术<不同的歌声>说课稿 1.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选用的是高中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8课<不同的歌声>.教学主要围绕"民族文化与美术"这一主题而展开,通过对 ...查看


  • 夏辉辉:高中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
  • 夏辉辉:高中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 设计者: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夏辉辉 课时:1-2课时 学科:历史 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设计思路 1.高中历史导言课的教育价值 回想读书时代,最令人感兴趣和期待的往往是一个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 ...查看


  • 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 ...查看


  •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彬县范公中学 孙凤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是"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新课改对老师而言主要改教法,对学生而言主要改学法.新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q ...查看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说课稿:概率的基本性质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说课稿:概率的基本性质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周婷婷,来自湖南科技大学.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 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课时.下面 ...查看


  •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美术课程是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1997年的颁布, 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从而形成了我们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