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做出了设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需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这些思想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成为后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朝着马克思所设想的目标前进,同时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字面上的论述,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与之前其它模式不同而又生机盎然的景象。下面将就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分别进行论述。关键词: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联系

一、两者之间的正确联系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曾一度遭人置疑;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被极少数人说成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笔者反对这两种说法,并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科学的,完全符合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尊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选择,是向着马克思设想的正确道路的“回归”。“回归”,也就是科学地认识到并建立起两者间的正确联系。这种正确联系即:在充分了解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将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面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巨大差别及差别的原因,并由此进行论述。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情况

建国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以较快的速度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从而使社会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主要效仿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事实上当时也没有其它模式可循):在所有制上实行“一大二公三高四纯”;在社会资源配置上采取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在分配模式上采取平均主义;在政治上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搞群众运动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在思想上采取集体主义。这些政策曾经起到过很大的积极作用,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在很多方面得到巨大提升。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转变,特别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往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加之党对国情的判断和决策失误,终于酿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所有制上,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在社会资源配置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分配模式上,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思想上,强调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相互协调,承认物质利益在调动积极性上的重要作用;在政治上,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被取消,个人崇拜被禁止,领导职务终身制基本消除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正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三)改革开放前后巨大差别的原因

改革开放前中国一度内外交困,改革开放后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就在于:

1.是否充分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环境,抓住主要矛盾:和平与反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等。

2.是否充分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只是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与我们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而且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条件下。

3.长期以来,我们对以上两方面的认识一直是飘忽不定和教条化的,这阻碍了我们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也阻碍了我们将之作为理论指导正确用于建设实践。

应当看到,马克思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包括组织、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再以市场为媒介,而采取直接的形态;由于生产的直接社会化,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于零,实现了世界性的社会占有;由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国家的政治职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生产。相反,人们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通过市场交换而不是通过社会直接劳动和分配来满足需求,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和社会产品没有发展到极大的丰富程度。因此,即使在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生产力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发达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也不能消除生活资料的私人所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而不是按人的需求进行分配。恩格斯认为,消灭剥削必需建立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他说:“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方式。”

由此可知,消除商品经济及相应的私有制,实现非商品经济及相应的社会占有的共同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并非从感情出发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上。改革开放前我们没有注意到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盲目照搬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其实这同时也与马克思的设想不符,是没有科学认识马克思设想的表现。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使之真正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和不可改变的条条框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走的路不同,之前我们没有正视现实,更没有科学理解马克思的设想;之后,我们完成

了向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回归”。

二、两者的区别

尽管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指导,但两者的区别是显著的。正是因为有区别,我们在对待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时更应该抱有科学的态度,灵活运用,避免教条化。

(一)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不同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产生于19世纪,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许多马克思等经典作家不可能预见的情况,例如:资本主义走向垄断并在20世纪进行调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发生;新的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等。而且,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产生的过程主要在于理论推导。马克思首先是个伟大的理论家,其次才是革命的指挥者。所以,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那里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力条件;相比,对落后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较少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在中国这么一个物质文化水平相对低下的国家产生的,期间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所以:首先,产生的条件与马克思的设想相差较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结合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找出自己的路;其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一开始它就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并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和完善。

(二)描述角度和内容上的差别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首先是对于未来社会存在状态的一种描述;其次也论述了怎样到达所设想的社会,以及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整套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向着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状态的发展过程。

(三)一般与特殊、概括性与针对性的区别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后的状态的描

述,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在中国这么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就要考虑与马克思的一般论述中不同的情况: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较低等。

(四)发展阶段的不同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

由于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表现出与马克思设想的不同之处:

1.我们正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逐步实现马克思设想的必然选择。

2.中国政治体制最大特色就是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的意识形态是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4.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我国的物质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充分吸取利用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文明的成果,使自己得到最大发展和相比较优势。

三、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

(一)绝不能盲目照搬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

恩格斯反对将马克思学说当作神学供奉起来,也反对用唯物史观任意剪裁历史的教条主义式的断章取义。科学社会主义要求人们必须科学地对待它。因此,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前提条件即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又要不局

述,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在中国这么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就要考虑与马克思的一般论述中不同的情况: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较低等。

(四)发展阶段的不同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

由于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表现出与马克思设想的不同之处:

1.我们正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逐步实现马克思设想的必然选择。

2.中国政治体制最大特色就是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的意识形态是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4.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我国的物质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充分吸取利用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文明的成果,使自己得到最大发展和相比较优势。

三、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

(一)绝不能盲目照搬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

恩格斯反对将马克思学说当作神学供奉起来,也反对用唯物史观任意剪裁历史的教条主义式的断章取义。科学社会主义要求人们必须科学地对待它。因此,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前提条件即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又要不局

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9世纪时的某些具体结论,与时俱进地大胆创新。如果盲目照搬马克思的某些设想,势必曲解马克思学说而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二)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如上所述,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吸收包括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决不能教条式地囿于前人留下的某一个结论,要敢于突破前人和善于创新。结语:

总之,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研究并灵活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和论述,才能正确认识其与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真正建成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做出了设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需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这些思想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成为后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朝着马克思所设想的目标前进,同时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字面上的论述,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呈现出与之前其它模式不同而又生机盎然的景象。下面将就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分别进行论述。关键词: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联系

一、两者之间的正确联系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曾一度遭人置疑;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被极少数人说成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笔者反对这两种说法,并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科学的,完全符合世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尊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选择,是向着马克思设想的正确道路的“回归”。“回归”,也就是科学地认识到并建立起两者间的正确联系。这种正确联系即:在充分了解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将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面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巨大差别及差别的原因,并由此进行论述。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情况

建国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以较快的速度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从而使社会性质转变为社会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主要效仿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事实上当时也没有其它模式可循):在所有制上实行“一大二公三高四纯”;在社会资源配置上采取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在分配模式上采取平均主义;在政治上搞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搞群众运动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在思想上采取集体主义。这些政策曾经起到过很大的积极作用,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在很多方面得到巨大提升。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转变,特别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往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加之党对国情的判断和决策失误,终于酿成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我们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所有制上,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在社会资源配置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分配模式上,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思想上,强调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相互协调,承认物质利益在调动积极性上的重要作用;在政治上,群众运动式的大民主被取消,个人崇拜被禁止,领导职务终身制基本消除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正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三)改革开放前后巨大差别的原因

改革开放前中国一度内外交困,改革开放后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就在于:

1.是否充分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环境,抓住主要矛盾:和平与反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等。

2.是否充分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只是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与我们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而且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条件下。

3.长期以来,我们对以上两方面的认识一直是飘忽不定和教条化的,这阻碍了我们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也阻碍了我们将之作为理论指导正确用于建设实践。

应当看到,马克思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包括组织、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再以市场为媒介,而采取直接的形态;由于生产的直接社会化,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于零,实现了世界性的社会占有;由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国家的政治职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生产。相反,人们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通过市场交换而不是通过社会直接劳动和分配来满足需求,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和社会产品没有发展到极大的丰富程度。因此,即使在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生产力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发达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也不能消除生活资料的私人所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而不是按人的需求进行分配。恩格斯认为,消灭剥削必需建立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上,他说:“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段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下吃了亏的那些人也会欢迎这种生产方式。”

由此可知,消除商品经济及相应的私有制,实现非商品经济及相应的社会占有的共同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并非从感情出发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规律上。改革开放前我们没有注意到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盲目照搬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其实这同时也与马克思的设想不符,是没有科学认识马克思设想的表现。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使之真正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和不可改变的条条框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走的路不同,之前我们没有正视现实,更没有科学理解马克思的设想;之后,我们完成

了向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回归”。

二、两者的区别

尽管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指导,但两者的区别是显著的。正是因为有区别,我们在对待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时更应该抱有科学的态度,灵活运用,避免教条化。

(一)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不同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产生于19世纪,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许多马克思等经典作家不可能预见的情况,例如:资本主义走向垄断并在20世纪进行调整;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发生;新的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等。而且,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产生的过程主要在于理论推导。马克思首先是个伟大的理论家,其次才是革命的指挥者。所以,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因为那里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力条件;相比,对落后国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较少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在中国这么一个物质文化水平相对低下的国家产生的,期间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所以:首先,产生的条件与马克思的设想相差较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结合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找出自己的路;其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一开始它就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并在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和完善。

(二)描述角度和内容上的差别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首先是对于未来社会存在状态的一种描述;其次也论述了怎样到达所设想的社会,以及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整套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向着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状态的发展过程。

(三)一般与特殊、概括性与针对性的区别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对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后的状态的描

述,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在中国这么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就要考虑与马克思的一般论述中不同的情况: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较低等。

(四)发展阶段的不同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

由于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表现出与马克思设想的不同之处:

1.我们正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逐步实现马克思设想的必然选择。

2.中国政治体制最大特色就是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的意识形态是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4.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我国的物质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充分吸取利用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文明的成果,使自己得到最大发展和相比较优势。

三、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

(一)绝不能盲目照搬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

恩格斯反对将马克思学说当作神学供奉起来,也反对用唯物史观任意剪裁历史的教条主义式的断章取义。科学社会主义要求人们必须科学地对待它。因此,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前提条件即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又要不局

述,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具有一定的理想性。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在中国这么一个具体的民族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以就要考虑与马克思的一般论述中不同的情况: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较低等。

(四)发展阶段的不同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阐明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重要思想。

由于我国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表现出与马克思设想的不同之处:

1.我们正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逐步实现马克思设想的必然选择。

2.中国政治体制最大特色就是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了。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我国的意识形态是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

4.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我国的物质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充分吸取利用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所有文明的成果,使自己得到最大发展和相比较优势。

三、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

(一)绝不能盲目照搬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

恩格斯反对将马克思学说当作神学供奉起来,也反对用唯物史观任意剪裁历史的教条主义式的断章取义。科学社会主义要求人们必须科学地对待它。因此,既要认识到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前提条件即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又要不局

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9世纪时的某些具体结论,与时俱进地大胆创新。如果盲目照搬马克思的某些设想,势必曲解马克思学说而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二)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如上所述,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吸收包括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决不能教条式地囿于前人留下的某一个结论,要敢于突破前人和善于创新。结语:

总之,只有在充分了解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科学研究并灵活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和论述,才能正确认识其与特色社会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真正建成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文章

  •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
  • 作者:侯才 学习时报 2008年09期 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构想,是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及将其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不用待言,在基本原理.根本宗旨.价值取向乃至实现 ...查看


  • 2014年成人[专升本政治]复习题
  • (一)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基本原理简答题(自己整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基本原理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P28)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 ...查看


  •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任课老师:韩吉木斯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工商管理类 年 级:2009级 班 级:工商管理一班 学 号:00917055 姓 名:宋雅洁 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 ...查看


  • 成人高考自考政治目录
  • P2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1.哲学:哲学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P3 哲学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p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源 p5 马克思 ...查看


  • 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
  • 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解 彭聪,学号:S[1**********] 专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摘要: 从马克思恩格斯等社会主义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启蒙式,提出"两个必然".再到俄国"十月革命", ...查看


  • 卡夫丁峡谷理论与实践
  •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296-01 摘 要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形势出发,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查看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心得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 ...查看


  • 2011-2012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资料
  •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