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统教案

第六单元 齐鲁名人

学习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读课文,讲故事,了解齐鲁名人的事迹,学习他们的

精神,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17课 孙武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孙武的战法,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3.能够阅读并背诵《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并大体上懂得意思。

4.通过学习,了解孙武其人其事,激发学生对孙武的敬佩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

(一)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简单介绍了孙武“迂回奔袭”的战法和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课文内容短小精悍,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孙子兵法》的重要历史意义,教师可借助参考资料给学生作出说明和讲解。

(二)教学活动

读一读

选取《孙子兵法》中的几句名言,让学生先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对于句子的意思,只做引导,学生理解即可。

这几句名言的解释是:

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释义: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

悉心考虑的。

2.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释义:出兵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释义:彼,对方。殆,危险。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成百次打

仗都会失败。

 说一说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了解战国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军事家——孙膑。这

项活动的安排,在于让家长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让家长与学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又可以在亲子活动中缩短与孩子的距离,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构建起学习型家庭。

第18课 管仲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2.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管仲,知道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作出了哪些贡

献?

3. 了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结交真正的朋友。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管仲出生在今安徽省的颍上。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了供养老母亲,

他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后来当兵来到齐国,经鲍叔牙大力推荐,当上了齐国的相国。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也因此被称为“春秋第

一相”。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

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称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鲍叔牙的宽容、体

贴、关心、理解,使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留下“管鲍之交”的千古佳话。

(二) 教学活动

这篇课文比较简短,内容也容易理解,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弄明白。因此放

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质疑,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给学生再多讲点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和春秋战国时的情况,让他们对遥远的古人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故事链接讲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让学生自己阅读,不认识的字

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然后讨论:读完故事,你认为鲍叔牙是个什么样的人?管仲和鲍叔牙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从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朋友,正确地与朋友相处。

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如“力荐”“第一霸主”“春秋第一相”“尊王攘夷”等,

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解释,但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

第19课 诸葛亮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阅读课文,领悟诸葛亮的才干,了解诸葛亮所作出的贡献。

3.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知道诸葛亮是个知识丰富、学问渊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并能以诸葛亮为榜样,努力为祖国、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诸葛亮是蜀国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相传他出生的时候,正

值清晨,窗外即将明亮,他的父亲便为他取名“亮”,字孔明。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后来避乱到南阳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

庐,请他辅佐。他策动刘备与孙权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后,诸葛亮任丞相,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为蜀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诚的典范。

这篇课文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诸葛亮的成就,把以神机妙算而著称的诸葛亮摆

到同学们的面前来。对于诸葛亮,孩子们并不陌生,所以本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作为开放课来进行,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来交流,来讨论,来评价,相信孩子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会从诸葛亮的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二) 教学活动

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材料、故事,培养学生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然

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来交流。

课文中所涉及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故事链接中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上

课时,根据需要来调整讲故事的时间,也可以对故事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以便帮

助学生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课文中提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讲解中可以为学生解读,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

诸葛亮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特别是由

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演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空城计”等故事深入人心,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充分利用学生

资源,以故事会的形式来呈现,重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

复述故事的能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

受到熏陶感染,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第七单元 诗歌朗读(二)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古诗都是唐、宋时期的名家作品,包括于谦的《观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王安石的《寄关冲卿》、韩愈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陆九渊的《读书》。这几首古诗或勉励勤学苦读,或阐发读书的方法与道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志士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宝贵精神,而且可以从中懂得怎样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不死读书,不做书呆子。

第20课 观书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 能熟练背诵课文和拓展活动中的名句。

3. 能够记住“日积月累”中莎士比亚、高尔基的读书名言。

4. 能搜集至少三条关于勤学惜时的名言。

5. 能够通过上网或看书等方式搜集积累名句。

6. 学习古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美德,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这首诗名字叫《观书》,它盛赞了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

族英雄,也是诗人。他的性格刚直,博学多闻。他勤学苦练的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被后世称颂。

《观书》一诗表达了作者“以书为友,与书相亲”的爱书情结,同事展示了诗

人醉心读书、忘却尘世纷争的高尚情怀。背诵之前,先指导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诗文的意思把于谦痴迷读书的特点与“忘却尘世”的境界给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扫除背诵障碍。

(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中介绍了莎士比亚和高尔基的读书名言。莎士比亚的名言“书籍

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主要是讲书籍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可以使人增添智慧。而高尔基的名言“读一本好书,好像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主要是讲书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这两句名言都用十分贴切的比喻讲出了读书对人的生活及成长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先好好体会这些名言的意思,然后试着背一背,

努力记住。有条件的班级鼓励学生自己再搜集几条关于读书的名言。

(三) 拓展活动

背一背四条关于惜时勤奋的名言。

第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句: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第三句: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四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四) 自我评价 小组合作,组内检查共同评定星级。

第21课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文意思。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和《白鹿洞二首(其一)》这

两首诗。

3. 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含义。

4. 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从小发奋读书。

5. 懂得“读死书”的害处,从小养成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

女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

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

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 遗力:剩余的精力功夫。无遗力,是指把所有的功夫或精力都用在上面。

 少壮:青少年时代。这一时期精力充沛,正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

 功夫:这里指一个人的实际本领或能力。

 躬行:亲自去实践、体验。这里是诗人对学习的一种科学态度,即对学到的东西必

须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

(二) 日积月累

本课“日积月累”中引用了成语“两脚书橱”,其出处如下: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

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意思是:陆澄被当今的人们称为大学问家,可是他读《易经》读了三年了还不懂文章的意思,他想撰写一本《宋书》到最后也没成。王俭讥笑陆澄说:“陆澄,就是个书橱罢了。”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成语“两脚书橱”,用来讥讽那些光会读死书,不会应用、没有真实本领的人。

(三) 拓展活动

本课“拓展活动”中安排背诵《白鹿洞二首》(其一)

诗中的“引笑”、“周情孔思”比较难理解,背诵之前给学生作简单解释。

第22课 寄吴冲卿(节选)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诵《寄吴冲卿》和袁牧的读书诗。

3. 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4. 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殊”“曲”“抚事”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5. 学习古人“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知学,

好学,乐学”的人生态度。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本诗节选自王安石《寄吴冲卿》的前两句,诗歌旨在通过纷繁的世界,向我们

展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劝诫人们应该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抚事”,临事,遇事。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已经

饱读诗书了,但每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此句作者似在写“书到用时方恨少”,告诫自己还应多读书,又似在劝慰自己的友人吴冲卿也应当如此。

(二) 日积月累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

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上人书》)。正因为王安石把“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三) 拓展活动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是糟粕。”

这首诗的大意是:读书不解其中味,囫囵吞枣,还不如将书搁置在高高的楼上呢。

因为这样无疑与“蠹鱼”一般,整日只知道吃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

这是清代诗人袁牧《随园诗话》中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

切莫囫囵吞枣。

第23课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 能够熟练背诵《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和《书院》两首诗。

3. 简单了解唐代诗人韩愈的生平。

4. 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5. 学习古人虚心读书、努力实践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诗。原诗共有88句,课文节选了其中的4句。“患”

这里是担心的意思;“足”就是满足,不思进取;“已”是“停滞不前”的意思;“既”的意思是已经。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读书只怕不够多,文章的含义只怕理解得不够透彻,还怕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对已经学到的东西,只怕不能实行。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读书的“四美”,即多读、深思、虚心、实行。

(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中围绕韩愈着重介绍了两个方面的知识:

1. 韩愈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首,有“文学巨公”“百代文宗”的美称。(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

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2. 韩愈作品的特点:他善于使用和提炼前人的词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词语,如

“落井下石”“杂乱无章”“动辄得咎”等。这几个成语可让学生多读几遍,前

两个让学生记住。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几个成语都是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韩

愈提炼创造出来的。

这部分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了解了韩愈哪些方面

的情况。

(三) 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安排学生背诵宋代诗人刘过的《书院》这首诗。这首诗的意思是:

致力于治学如同致力于开垦耕种,是勤劳是懒惰你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积累下大量的书本知识就好比农民春天播下大量种子,总有一天会等到丰收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读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 力:即致力于某种事情,诗中的意思是致力于学习和耕种。

 惰:即懒惰。

 尔:你。

 但:这里是只要的意思。

 稔:音ren,意思是庄稼收获。岁稔,就是年年收获。

第24课 读书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 能熟练背诵《读书》《劝学》这两首诗。

3. 简单了解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的生平。

4. 学习古人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理解这首诗重要理解诗人关于读书的方法和哲理。这首诗选自《陆象山语录》,

陆象山即陆九渊,是一位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读书的见解颇多,这四句诗就是陆九渊在和学生谈话时引用的,主要谈的是读书方法。

这首诗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也要从“涵泳工夫”

入手,即先让孩子们自主阅读,用心体会诗的意味,把不懂得地方标出来,再由老师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如果实在不明白也不要紧,先背出来慢慢地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也就能理解了。

(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中简单介绍了陆九渊。这一部分着重使学生了解两点:一要知道

陆九渊是宋代的大学问家,他的许多作品不仅在当时很有影响,而且流传至今;二要知道陆九渊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边学边思。这种读书方法很早就有人提出和实践过。

(三)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中安排背诵《劝学》这首诗。背诵之前应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

大体意思。

《劝学》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意在劝勉人们珍惜时间,刻苦读

书,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这首诗以短短的28个字,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

力学习,积极进取,如果虚度光阴,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开始啼叫。

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 白首:白发,指老人。

第八单元 名胜古迹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的岸边劳动、生息,创造和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

沿着黄河至今我们仍可以看到祖先们留下的足迹,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上,坐落着中华民族的圣地黄帝陵,每年清明、重阳节人们都会在这里举行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陕西省临潼的骊山脚下,有堪称世界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无声无息的地下,一排排严阵以待的士兵肃立,一队队整装待发的车马云集,仿佛战鼓一擂千军万马就会奔腾而起;伴随着九曲黄河,在崇山峻岭之间,逶迤盘旋飞跃着一条巨龙,那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

浏览古代的遗迹,会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力量。

第2 5课 黄帝陵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帝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民间祭祀黄帝陵的人文价值。

2. 初步了解曲阜少昊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搜集、整理、

分析和呈现资料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4. 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5.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成就。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的呈现形式是精美的图片配有简洁的文字。探究活动的主题是黄帝陵的人文价值。其重点是通过对黄帝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简单介绍,知道它是“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的象征,是国家5A级名胜古迹。难点是对黄帝陵人文价值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黄帝陵的自然景观,了解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和农业情况,感知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整理、分析资料,从而提高学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 课文分析

1. 黄帝陵简介。

这是本课的起始部分,先出示图片或播放黄帝陵简介的录像,使学生置身于黄帝陵那美丽的自然环境之中,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了解黄帝陵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景观,并知道它是“天下第一陵”。课前要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皇帝的有关信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探讨黄帝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2. 黄帝时代的成就。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帝时代的主要成就。师生课前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作为课堂补充,增加课堂的信息量。通过这些成就的展示,了解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学生从中真切感受古代祖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也使学生知道后人为什么尊称他为黄帝,为什么尊奉他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3. 祭祀黄帝陵。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华夏民族每年两次祭祀黄帝陵的活动。公祭在清明节,纪念黄帝在推进人类文明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民祭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人们自发地到黄帝陵祭祀,悼念这位华夏民族的先祖,告知子孙后代我们是龙的传人,怀念祖先、不忘祖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这部分时,通过播放祭祀大典的录像,感知这一祭奠的盛况;通过谈感受,体会黄帝陵的人文价值。

4. 少昊陵简介。

“知识链接”介绍的是位于山东曲阜城东旧县村的少昊陵。这个陵墓是为传说中黄帝的儿子少昊所建的,是在了解黄帝陵的基础上的延伸,学生只需大体了解。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文字,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交流资料等形式,感知少昊陵的规模、壮观,为什么称它为“东方的金字塔”,增加对家乡山东的热爱之情。

(二) 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知识的延续。“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弄懂这首民谣的意思,尽可能让学生背过,不做硬性要求。“找一找”,课前教师了解炎帝的有关故事,讲给学生听,知道为什么炎帝也是我们的祖先,课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炎帝的故事。

第26课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陵兵马俑的人文景观,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其特点是什么,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

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

2. 了解淄博市中期齐国车马坑遗址的情况。

3.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搜集、整理、

分析和呈现资料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4. 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5. 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的呈现形式是精美的图片配有简洁的文字。探究活动的主题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文化。其重点是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现和特点的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这几个点:(1)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2)知道它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3)知道它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本课难点是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历史价值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更多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景观,感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了解、整理、分析资料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 课文分析

1. 兵马俑简介。

这是本课的起始部分,出示图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兵马俑博物馆中,让他们不禁为先人们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从而引起深入了解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课文,了解它诞生的时代、地理位置、结构,并知道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

2. 兵马俑的发现。

带着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用简短的话说一说兵马俑的发现过程。让学生观看兵马俑坑的全景图,使学生感受兵马俑恢弘的阵势,了解其宏伟的构图,体会“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这句话的含义。

3. 陶俑陶马的特点。

这部分重在通过对陶俑陶马图片的直观感知,了解其特点。先让学生读懂课文中的文字,结合兵马俑的全景图片弄懂生僻词语的意思。然后,展示不同角度、不同姿势的兵马俑图片,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体会其特点。

4. 齐车马坑。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位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春秋中期齐国的车马坑。它要比秦兵马俑早好几百年,是在了解秦兵马俑基础上的延伸,只要求学生感知了解。引导学生读懂文字,通过各种形式,大体了解车马坑的位置、规模和它的历史,增加对家乡山东的热爱之情。

(二) 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知识的延续。“看一看”,让学生欣赏有关图片并进行整体感知。“做一做”,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兵马俑知识。

第27课 万里长城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里长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知道它的历史价

值和现实价值。

2. 初步了解山东境内“齐长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搜集、

整理、分析和呈现资料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4. 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5.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体会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知道万里长城

这项宏大工程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

本课的呈现形式是简洁的文字配有精美的图片。探究活动的主题是万里长城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点是通过对万里长城及其构成的简单介绍,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知道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难点是对万里长城历史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万里长城的景观、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有关传说,感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整理、分析资料,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 课文分析

1. 简介万里长城。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宏伟、长达一万多

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通过介绍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和外部景观特点的描述,直接切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探究活动作好了铺垫。引导学生读懂文字,从文字中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整体感受万里长城的雄姿,产生探究的兴趣,顺利步入下面的学习。

2. 万里长城的历史。

这部分介绍的是万里长城的历史。上课前,要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长城的

历史,以便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说一说长城的历史和它的军事作用,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适度点拨。同时,结合图片和学生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烽火台的作用。

3. 万里长城的构成。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

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多方面搜集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城各个构成部分的结构,了解它的功能,激发学生对这项巧夺天工的伟大工程的敬仰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4. 简介齐长城。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位于山东境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修筑的一段古长城。引

导学生读懂文字,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交流资料等形式,了解齐长城修筑的时间、位置、长度、历史作用。结合参考资料适度插入有关内容,说明当时各国为什么都要修筑长城。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感知先人的智慧和对中华古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二) 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知识的延伸。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互动交流,总结全

文,谈一谈对万里长城的感受。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播放总体介绍万里长城的资料片,整体感知一下万里长城的雄伟浩大。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朗读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最好让学生背过,不是硬性要求。

(三) 自我评价

这是一个自主评价环节,教师大胆放手。重在反馈,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

展示自己,以求了解真实情况。然后小结即可。

第九单元 政治人物

这一单元主要由“单元序言”和“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四部分组成,其中“单元序言”仅对本专题的学习内容作了引入性介绍,旨在激发学生探究帝王文化的兴趣。“秦始皇”、“汉武帝”、“曹操”三课,分别呈现了三个古代帝王的生平简介和主要历史贡献,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名师佳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名人,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28课 秦始皇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秦始皇,了解秦始皇的主要贡献。

2.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借助插图理解课文的方法。

3. 体会国家统一的 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教材包括课文和拓展活动两部分。

(一) 教材分析

第一自然段对秦始皇进行了简单介绍,主要内容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帝,姓嬴,名政”。

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为: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秦始皇如何自称“黄帝”和“始皇帝”。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第五自然段讲述了秦始皇时期的一个重要条件:“焚书坑儒”。

第六自然段的内容主要反映了秦始皇的生活奢侈。

重点:认识秦始皇,了解其主要贡献。难点: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二) 教学活动

1.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一方面为课堂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和情感

体验,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学习自主获取资料的方法。

2.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可分三个阶段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学习1~4自然段,认识秦始皇,了解秦始皇的主要贡献和“皇帝”

名称的由来。

第二阶段,学习5~6自然段,初步了解秦始皇的暴政与奢侈。

第三阶段,让学生讲讲自己搜集的有关秦始皇的故事。

(2)拓展活动

“议一议”提示了三个问题:1.秦统一前的战乱局面。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好处。

3.秦为什么二世而亡?这三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以在指导下展开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评议进一步认识秦始皇。

(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4)课后作业:给家人讲讲秦始皇的故事。

第29课 汉武帝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汉武帝文治武功方面的主要贡献。

2.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获取资料的方法。

3. 感受历史名人的文韬武略,感受英雄志士的报国豪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文治武功方面的主要贡献。

本课难点:初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的作用。

三、 教学活动

1. 课前准备。

本课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汉武帝的资料。

2.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可分四个阶段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看一看插图,再自己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汉武帝,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补充。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汉武帝时汉朝的一个皇帝,有能力有作为,他当皇帝时,汉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阶段,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有些词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深奥。教师予以解释,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代一下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汉武帝“专门尊奉儒家学说,罢黜了其他学说”的意图和后果。

第三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使用武力打击匈奴,保证边疆安宁,扩大国家疆土。

先让学生读一读,把读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再为学生解疑的同时,应采用通俗的语言,配合相应的地图和参考资料,给学生讲讲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汉武帝组织的三次反击战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感受当时汉朝的强盛,了解汉武帝维护边疆安宁,将国家疆土扩大到秦朝时的两倍的重大贡献。霍去病、卫青是当时抗击匈奴的主帅,应让学生知道他们,感受他们的报国豪情。

第四自然段,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意义。

(2)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

(3)自我测评。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阅读课文。学唱《苏武牧羊》,从中更深地感悟苏武的爱国情怀。在指导下通过课堂总结,自我测评或班组评议一下学生对这一课掌握的情况。

(4)课后作业:把本课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第30课 曹操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才干与成就。

2.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诵读技巧。

3. 感受历史名人的智慧与 才华,激发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课文和拓展活动两部分。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曹操。说明了他所处的朝代,他的身份、主要功绩。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曹操政治方面的才能。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介绍了时代

背景,二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三是曹操统一了北方。

第三自然段,写“官渡之战”。

第四自然段,写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

第五自然段,写曹操的文学造诣。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才干与成就;感受历

史名人的智慧与才华,激发提高自身文化品位的积极性。

本课难点:了解曹操的政治谋略。

(二) 教学活动

1. 课前准备。

本课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

2.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看一看插图,再自己读一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知

道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词句,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补充。

第二自然段。学生不容易读懂课文,教师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

内容。

第三自然段。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读一读,讲讲“官渡之战”的故事,

议一议“官渡之战”为什么会获胜?从中体会古人的智慧。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先帮助学生弄懂“唯才是举”、“出身贵贱”的意思,然后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说一说曹操在用人方面是怎样做的,小组讨论:现在是否还应提倡“唯才是举”?

第五自然段。课文中“造诣”、“悲凉雄浑”、“气势磅礴”是对其诗歌的概括评

价的关键词语,在讲课时要注意。

(2) 拓展活动:背一背《龟虽寿》。

可以先把这首诗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背诵,再比一比谁背得好。

(3) 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4) 课后作业:把曹操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十单元 宫殿园林

本单元共安排了三课,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宫殿的典型代表故宫、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颐和园、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园林,旨在通过对这三种古代建筑形成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了解中华民族是个有智慧的、富有创造性的伟大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31课 故宫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故宫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培养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故宫的历史和基本布局。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建造历史和基本布局的介绍,了解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水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 课文分析

1. 了解故宫的地位。

学习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美丽的宫殿不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通过这些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建筑和意境的和谐统一,强烈感受到历史的深厚凝重,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 了解故宫的历史和基本布局。

这段文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所以这部分以教师讲故事和学生自读两种形式来了解故宫的历史和布局。

3. 了解故宫不仅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群代表,还是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院。

这段文字易于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一下问题:

(1) 故宫博物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紫禁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

(2) 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院是哪个?

(二) 拓展活动

把故宫各个建筑物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还可以搜集关于故宫各景点的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学生共同搜集图片,分组开一个故宫图片展览会。

第32课 颐和园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颐和园的建筑特点、来历和代表性建筑,从而了解皇家园林的建筑特点。

2.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和来历,知道其中的代表性建筑,从而感受我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情趣。难点是一些词汇的认识和理解。

(一) 课文分析:

1.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让学生自读这段课文。

2. 颐和园的来历。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 颐和园的前身叫什么名字?

(2) 清漪园在什么时间被谁焚毁了?

(3) 谁重建了清漪园?重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 “颐养太和”是什么意思?

3. 颐和园内的代表性建筑。

使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以下问题:

(1) 颐和园建筑群以什么为中心?

(2) 颐和园建筑群有哪些形式?数量总共多少?

(3) 颐和园内的代表性建筑有哪些?

4. 颐和园长廊的故事。

在视觉资料的帮助下,给学生讲述长廊的故事,主要让学生感受长廊的精美、巧妙,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尊敬古代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 拓展活动

建议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段话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一天,两个强盗闯

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宝库,还以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陈述完这段文字后可提出以下问题:

(1)夏宫是哪里?

(2)被这两个强盗抢劫的是中国的哪座著名园林?你想了解吗?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以下吧!

第33课 苏州园林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 知道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

3. 了解我国私家园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典型代表,从而了解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风格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难点是对苏州园林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 课文分析:

1. 苏州园林简介。

这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各自的风格特点,知道苏州园林是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知道苏州“四大名园”的名称和它们代表的朝代的艺术风格。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

问题提示:

(1) 中国园林主要分哪几种?颐和园属于哪种?

(2)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点各是什么?

(3) 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什么?

(4) 人们是怎样称赞苏州园林的?

(5) 你能说出苏州“四大名园”的名称吗?它们各自代表哪个朝代的艺术风

格?

2. 园林风格之一——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风格之一——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教师在课前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录像或电脑视频文件,教师边引导学生观赏边讲解苏州园林的这一风格,让学生既有视觉的感受又有心灵的感悟。

3. 园林风格之二——丰富的文化内涵: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的造园艺术。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另外一个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前搜集有关图片、录像或电脑视频文件,上课时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观赏,感受苏州园林的浓浓的文化味儿,从而让学生感知苏州园林不仅可赏,可游,可居,而且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江南民俗文化的实物资料。

(二) 拓展活动

这一活动主要通过欣赏中国各地的名园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六单元 齐鲁名人

学习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读课文,讲故事,了解齐鲁名人的事迹,学习他们的

精神,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17课 孙武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孙武的战法,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3.能够阅读并背诵《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并大体上懂得意思。

4.通过学习,了解孙武其人其事,激发学生对孙武的敬佩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

(一)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简单介绍了孙武“迂回奔袭”的战法和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课文内容短小精悍,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孙子兵法》的重要历史意义,教师可借助参考资料给学生作出说明和讲解。

(二)教学活动

读一读

选取《孙子兵法》中的几句名言,让学生先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对于句子的意思,只做引导,学生理解即可。

这几句名言的解释是:

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释义: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

悉心考虑的。

2.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释义:出兵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释义:彼,对方。殆,危险。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成百次打

仗都会失败。

 说一说

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了解战国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军事家——孙膑。这

项活动的安排,在于让家长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让家长与学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又可以在亲子活动中缩短与孩子的距离,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构建起学习型家庭。

第18课 管仲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2.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管仲,知道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作出了哪些贡

献?

3. 了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结交真正的朋友。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管仲出生在今安徽省的颍上。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了供养老母亲,

他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后来当兵来到齐国,经鲍叔牙大力推荐,当上了齐国的相国。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也因此被称为“春秋第

一相”。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

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称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鲍叔牙的宽容、体

贴、关心、理解,使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留下“管鲍之交”的千古佳话。

(二) 教学活动

这篇课文比较简短,内容也容易理解,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弄明白。因此放

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质疑,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给学生再多讲点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和春秋战国时的情况,让他们对遥远的古人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故事链接讲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让学生自己阅读,不认识的字

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然后讨论:读完故事,你认为鲍叔牙是个什么样的人?管仲和鲍叔牙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从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朋友,正确地与朋友相处。

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如“力荐”“第一霸主”“春秋第一相”“尊王攘夷”等,

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解释,但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

第19课 诸葛亮

一、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阅读课文,领悟诸葛亮的才干,了解诸葛亮所作出的贡献。

3.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知道诸葛亮是个知识丰富、学问渊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并能以诸葛亮为榜样,努力为祖国、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诸葛亮是蜀国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相传他出生的时候,正

值清晨,窗外即将明亮,他的父亲便为他取名“亮”,字孔明。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后来避乱到南阳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

庐,请他辅佐。他策动刘备与孙权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后,诸葛亮任丞相,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为蜀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诚的典范。

这篇课文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诸葛亮的成就,把以神机妙算而著称的诸葛亮摆

到同学们的面前来。对于诸葛亮,孩子们并不陌生,所以本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作为开放课来进行,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来交流,来讨论,来评价,相信孩子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会从诸葛亮的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二) 教学活动

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材料、故事,培养学生

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然

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来交流。

课文中所涉及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故事链接中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上

课时,根据需要来调整讲故事的时间,也可以对故事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以便帮

助学生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课文中提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讲解中可以为学生解读,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

诸葛亮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特别是由

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演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空城计”等故事深入人心,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充分利用学生

资源,以故事会的形式来呈现,重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

复述故事的能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

受到熏陶感染,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

第七单元 诗歌朗读(二)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古诗都是唐、宋时期的名家作品,包括于谦的《观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王安石的《寄关冲卿》、韩愈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陆九渊的《读书》。这几首古诗或勉励勤学苦读,或阐发读书的方法与道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志士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宝贵精神,而且可以从中懂得怎样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不死读书,不做书呆子。

第20课 观书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 能熟练背诵课文和拓展活动中的名句。

3. 能够记住“日积月累”中莎士比亚、高尔基的读书名言。

4. 能搜集至少三条关于勤学惜时的名言。

5. 能够通过上网或看书等方式搜集积累名句。

6. 学习古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美德,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这首诗名字叫《观书》,它盛赞了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

族英雄,也是诗人。他的性格刚直,博学多闻。他勤学苦练的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被后世称颂。

《观书》一诗表达了作者“以书为友,与书相亲”的爱书情结,同事展示了诗

人醉心读书、忘却尘世纷争的高尚情怀。背诵之前,先指导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诗文的意思把于谦痴迷读书的特点与“忘却尘世”的境界给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扫除背诵障碍。

(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中介绍了莎士比亚和高尔基的读书名言。莎士比亚的名言“书籍

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主要是讲书籍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可以使人增添智慧。而高尔基的名言“读一本好书,好像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主要是讲书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这两句名言都用十分贴切的比喻讲出了读书对人的生活及成长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先好好体会这些名言的意思,然后试着背一背,

努力记住。有条件的班级鼓励学生自己再搜集几条关于读书的名言。

(三) 拓展活动

背一背四条关于惜时勤奋的名言。

第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句: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

第三句: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四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四) 自我评价 小组合作,组内检查共同评定星级。

第21课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文意思。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和《白鹿洞二首(其一)》这

两首诗。

3. 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含义。

4. 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从小发奋读书。

5. 懂得“读死书”的害处,从小养成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

女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

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

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 遗力:剩余的精力功夫。无遗力,是指把所有的功夫或精力都用在上面。

 少壮:青少年时代。这一时期精力充沛,正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

 功夫:这里指一个人的实际本领或能力。

 躬行:亲自去实践、体验。这里是诗人对学习的一种科学态度,即对学到的东西必

须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

(二) 日积月累

本课“日积月累”中引用了成语“两脚书橱”,其出处如下:

《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

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意思是:陆澄被当今的人们称为大学问家,可是他读《易经》读了三年了还不懂文章的意思,他想撰写一本《宋书》到最后也没成。王俭讥笑陆澄说:“陆澄,就是个书橱罢了。”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成语“两脚书橱”,用来讥讽那些光会读死书,不会应用、没有真实本领的人。

(三) 拓展活动

本课“拓展活动”中安排背诵《白鹿洞二首》(其一)

诗中的“引笑”、“周情孔思”比较难理解,背诵之前给学生作简单解释。

第22课 寄吴冲卿(节选)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诵《寄吴冲卿》和袁牧的读书诗。

3. 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4. 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殊”“曲”“抚事”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5. 学习古人“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知学,

好学,乐学”的人生态度。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本诗节选自王安石《寄吴冲卿》的前两句,诗歌旨在通过纷繁的世界,向我们

展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劝诫人们应该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抚事”,临事,遇事。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已经

饱读诗书了,但每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此句作者似在写“书到用时方恨少”,告诫自己还应多读书,又似在劝慰自己的友人吴冲卿也应当如此。

(二) 日积月累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

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上人书》)。正因为王安石把“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三) 拓展活动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是糟粕。”

这首诗的大意是:读书不解其中味,囫囵吞枣,还不如将书搁置在高高的楼上呢。

因为这样无疑与“蠹鱼”一般,整日只知道吃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

这是清代诗人袁牧《随园诗话》中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

切莫囫囵吞枣。

第23课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 能够熟练背诵《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和《书院》两首诗。

3. 简单了解唐代诗人韩愈的生平。

4. 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5. 学习古人虚心读书、努力实践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这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诗。原诗共有88句,课文节选了其中的4句。“患”

这里是担心的意思;“足”就是满足,不思进取;“已”是“停滞不前”的意思;“既”的意思是已经。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读书只怕不够多,文章的含义只怕理解得不够透彻,还怕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对已经学到的东西,只怕不能实行。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读书的“四美”,即多读、深思、虚心、实行。

(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中围绕韩愈着重介绍了两个方面的知识:

1. 韩愈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首,有“文学巨公”“百代文宗”的美称。(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

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2. 韩愈作品的特点:他善于使用和提炼前人的词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词语,如

“落井下石”“杂乱无章”“动辄得咎”等。这几个成语可让学生多读几遍,前

两个让学生记住。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这几个成语都是唐代大诗人、大文学家韩

愈提炼创造出来的。

这部分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了解了韩愈哪些方面

的情况。

(三) 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安排学生背诵宋代诗人刘过的《书院》这首诗。这首诗的意思是:

致力于治学如同致力于开垦耕种,是勤劳是懒惰你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积累下大量的书本知识就好比农民春天播下大量种子,总有一天会等到丰收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读书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 力:即致力于某种事情,诗中的意思是致力于学习和耕种。

 惰:即懒惰。

 尔:你。

 但:这里是只要的意思。

 稔:音ren,意思是庄稼收获。岁稔,就是年年收获。

第24课 读书

一、 教学目标

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

2. 能熟练背诵《读书》《劝学》这两首诗。

3. 简单了解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的生平。

4. 学习古人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课文分析

理解这首诗重要理解诗人关于读书的方法和哲理。这首诗选自《陆象山语录》,

陆象山即陆九渊,是一位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读书的见解颇多,这四句诗就是陆九渊在和学生谈话时引用的,主要谈的是读书方法。

这首诗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也要从“涵泳工夫”

入手,即先让孩子们自主阅读,用心体会诗的意味,把不懂得地方标出来,再由老师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如果实在不明白也不要紧,先背出来慢慢地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也就能理解了。

(二) 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中简单介绍了陆九渊。这一部分着重使学生了解两点:一要知道

陆九渊是宋代的大学问家,他的许多作品不仅在当时很有影响,而且流传至今;二要知道陆九渊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边学边思。这种读书方法很早就有人提出和实践过。

(三)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中安排背诵《劝学》这首诗。背诵之前应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

大体意思。

《劝学》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意在劝勉人们珍惜时间,刻苦读

书,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这首诗以短短的28个字,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

力学习,积极进取,如果虚度光阴,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

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开始啼叫。

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 白首:白发,指老人。

第八单元 名胜古迹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的岸边劳动、生息,创造和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

沿着黄河至今我们仍可以看到祖先们留下的足迹,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上,坐落着中华民族的圣地黄帝陵,每年清明、重阳节人们都会在这里举行中华民族传统祭祀大典;陕西省临潼的骊山脚下,有堪称世界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无声无息的地下,一排排严阵以待的士兵肃立,一队队整装待发的车马云集,仿佛战鼓一擂千军万马就会奔腾而起;伴随着九曲黄河,在崇山峻岭之间,逶迤盘旋飞跃着一条巨龙,那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

浏览古代的遗迹,会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力量。

第2 5课 黄帝陵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黄帝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民间祭祀黄帝陵的人文价值。

2. 初步了解曲阜少昊陵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搜集、整理、

分析和呈现资料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4. 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5.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成就。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的呈现形式是精美的图片配有简洁的文字。探究活动的主题是黄帝陵的人文价值。其重点是通过对黄帝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简单介绍,知道它是“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的象征,是国家5A级名胜古迹。难点是对黄帝陵人文价值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黄帝陵的自然景观,了解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和农业情况,感知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整理、分析资料,从而提高学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 课文分析

1. 黄帝陵简介。

这是本课的起始部分,先出示图片或播放黄帝陵简介的录像,使学生置身于黄帝陵那美丽的自然环境之中,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了解黄帝陵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景观,并知道它是“天下第一陵”。课前要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皇帝的有关信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探讨黄帝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2. 黄帝时代的成就。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黄帝时代的主要成就。师生课前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作为课堂补充,增加课堂的信息量。通过这些成就的展示,了解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学生从中真切感受古代祖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也使学生知道后人为什么尊称他为黄帝,为什么尊奉他为华夏民族的祖先?

3. 祭祀黄帝陵。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华夏民族每年两次祭祀黄帝陵的活动。公祭在清明节,纪念黄帝在推进人类文明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民祭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人们自发地到黄帝陵祭祀,悼念这位华夏民族的先祖,告知子孙后代我们是龙的传人,怀念祖先、不忘祖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这部分时,通过播放祭祀大典的录像,感知这一祭奠的盛况;通过谈感受,体会黄帝陵的人文价值。

4. 少昊陵简介。

“知识链接”介绍的是位于山东曲阜城东旧县村的少昊陵。这个陵墓是为传说中黄帝的儿子少昊所建的,是在了解黄帝陵的基础上的延伸,学生只需大体了解。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文字,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交流资料等形式,感知少昊陵的规模、壮观,为什么称它为“东方的金字塔”,增加对家乡山东的热爱之情。

(二) 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知识的延续。“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弄懂这首民谣的意思,尽可能让学生背过,不做硬性要求。“找一找”,课前教师了解炎帝的有关故事,讲给学生听,知道为什么炎帝也是我们的祖先,课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炎帝的故事。

第26课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陵兵马俑的人文景观,它是怎样被发现的,其特点是什么,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

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

2. 了解淄博市中期齐国车马坑遗址的情况。

3.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搜集、整理、

分析和呈现资料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4. 愿意合作交流,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5. 感受灿烂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的呈现形式是精美的图片配有简洁的文字。探究活动的主题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文化。其重点是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发现和特点的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这几个点:(1)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2)知道它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3)知道它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本课难点是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历史价值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更多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景观,感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了解、整理、分析资料的同时,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 课文分析

1. 兵马俑简介。

这是本课的起始部分,出示图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兵马俑博物馆中,让他们不禁为先人们的聪明才智而叹服,从而引起深入了解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图片和课文,了解它诞生的时代、地理位置、结构,并知道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军事博物馆依然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

2. 兵马俑的发现。

带着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进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用简短的话说一说兵马俑的发现过程。让学生观看兵马俑坑的全景图,使学生感受兵马俑恢弘的阵势,了解其宏伟的构图,体会“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这句话的含义。

3. 陶俑陶马的特点。

这部分重在通过对陶俑陶马图片的直观感知,了解其特点。先让学生读懂课文中的文字,结合兵马俑的全景图片弄懂生僻词语的意思。然后,展示不同角度、不同姿势的兵马俑图片,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体会其特点。

4. 齐车马坑。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位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春秋中期齐国的车马坑。它要比秦兵马俑早好几百年,是在了解秦兵马俑基础上的延伸,只要求学生感知了解。引导学生读懂文字,通过各种形式,大体了解车马坑的位置、规模和它的历史,增加对家乡山东的热爱之情。

(二) 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知识的延续。“看一看”,让学生欣赏有关图片并进行整体感知。“做一做”,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多兵马俑知识。

第27课 万里长城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里长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知道它的历史价

值和现实价值。

2. 初步了解山东境内“齐长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通过讨论、交流、欣赏、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搜集、

整理、分析和呈现资料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4. 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5.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体会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知道万里长城

这项宏大工程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

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

本课的呈现形式是简洁的文字配有精美的图片。探究活动的主题是万里长城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重点是通过对万里长城及其构成的简单介绍,了解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知道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难点是对万里长城历史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万里长城的景观、历史价值、现实价值和有关传说,感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整理、分析资料,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 课文分析

1. 简介万里长城。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气势宏伟、长达一万多

里的长墙,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通过介绍万里长城的历史作用和外部景观特点的描述,直接切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探究活动作好了铺垫。引导学生读懂文字,从文字中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整体感受万里长城的雄姿,产生探究的兴趣,顺利步入下面的学习。

2. 万里长城的历史。

这部分介绍的是万里长城的历史。上课前,要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长城的

历史,以便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说一说长城的历史和它的军事作用,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适度点拨。同时,结合图片和学生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烽火台的作用。

3. 万里长城的构成。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

和高度智慧,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多方面搜集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城各个构成部分的结构,了解它的功能,激发学生对这项巧夺天工的伟大工程的敬仰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4. 简介齐长城。

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是位于山东境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修筑的一段古长城。引

导学生读懂文字,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交流资料等形式,了解齐长城修筑的时间、位置、长度、历史作用。结合参考资料适度插入有关内容,说明当时各国为什么都要修筑长城。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感知先人的智慧和对中华古文明所作出的贡献。

(二) 拓展活动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知识的延伸。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互动交流,总结全

文,谈一谈对万里长城的感受。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播放总体介绍万里长城的资料片,整体感知一下万里长城的雄伟浩大。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朗读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最好让学生背过,不是硬性要求。

(三) 自我评价

这是一个自主评价环节,教师大胆放手。重在反馈,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

展示自己,以求了解真实情况。然后小结即可。

第九单元 政治人物

这一单元主要由“单元序言”和“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四部分组成,其中“单元序言”仅对本专题的学习内容作了引入性介绍,旨在激发学生探究帝王文化的兴趣。“秦始皇”、“汉武帝”、“曹操”三课,分别呈现了三个古代帝王的生平简介和主要历史贡献,以及与他们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名师佳作,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名人,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28课 秦始皇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秦始皇,了解秦始皇的主要贡献。

2.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借助插图理解课文的方法。

3. 体会国家统一的 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教材包括课文和拓展活动两部分。

(一) 教材分析

第一自然段对秦始皇进行了简单介绍,主要内容为“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帝,姓嬴,名政”。

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为:秦始皇扫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秦始皇如何自称“黄帝”和“始皇帝”。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第五自然段讲述了秦始皇时期的一个重要条件:“焚书坑儒”。

第六自然段的内容主要反映了秦始皇的生活奢侈。

重点:认识秦始皇,了解其主要贡献。难点: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二) 教学活动

1.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一方面为课堂学习做好知识储备和情感

体验,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学习自主获取资料的方法。

2.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可分三个阶段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学习1~4自然段,认识秦始皇,了解秦始皇的主要贡献和“皇帝”

名称的由来。

第二阶段,学习5~6自然段,初步了解秦始皇的暴政与奢侈。

第三阶段,让学生讲讲自己搜集的有关秦始皇的故事。

(2)拓展活动

“议一议”提示了三个问题:1.秦统一前的战乱局面。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好处。

3.秦为什么二世而亡?这三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以在指导下展开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评议进一步认识秦始皇。

(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4)课后作业:给家人讲讲秦始皇的故事。

第29课 汉武帝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汉武帝文治武功方面的主要贡献。

2.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获取资料的方法。

3. 感受历史名人的文韬武略,感受英雄志士的报国豪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在文治武功方面的主要贡献。

本课难点:初步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的作用。

三、 教学活动

1. 课前准备。

本课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汉武帝的资料。

2.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可分四个阶段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看一看插图,再自己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汉武帝,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补充。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汉武帝时汉朝的一个皇帝,有能力有作为,他当皇帝时,汉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阶段,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有些词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深奥。教师予以解释,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代一下当时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汉武帝“专门尊奉儒家学说,罢黜了其他学说”的意图和后果。

第三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使用武力打击匈奴,保证边疆安宁,扩大国家疆土。

先让学生读一读,把读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再为学生解疑的同时,应采用通俗的语言,配合相应的地图和参考资料,给学生讲讲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汉武帝组织的三次反击战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感受当时汉朝的强盛,了解汉武帝维护边疆安宁,将国家疆土扩大到秦朝时的两倍的重大贡献。霍去病、卫青是当时抗击匈奴的主帅,应让学生知道他们,感受他们的报国豪情。

第四自然段,学习第五自然段,了解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意义。

(2)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讲一讲“苏武牧羊”的故事。

(3)自我测评。按照教材上的要求阅读课文。学唱《苏武牧羊》,从中更深地感悟苏武的爱国情怀。在指导下通过课堂总结,自我测评或班组评议一下学生对这一课掌握的情况。

(4)课后作业:把本课学到的知识讲给家人听。

第30课 曹操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才干与成就。

2.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诵读技巧。

3. 感受历史名人的智慧与 才华,激发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课文和拓展活动两部分。课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曹操。说明了他所处的朝代,他的身份、主要功绩。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曹操政治方面的才能。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介绍了时代

背景,二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三是曹操统一了北方。

第三自然段,写“官渡之战”。

第四自然段,写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

第五自然段,写曹操的文学造诣。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才干与成就;感受历

史名人的智慧与才华,激发提高自身文化品位的积极性。

本课难点:了解曹操的政治谋略。

(二) 教学活动

1. 课前准备。

本课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

2. 教学过程。

(1) 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看一看插图,再自己读一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知

道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词句,然后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补充。

第二自然段。学生不容易读懂课文,教师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课文

内容。

第三自然段。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读一读,讲讲“官渡之战”的故事,

议一议“官渡之战”为什么会获胜?从中体会古人的智慧。

第四自然段。教学时先帮助学生弄懂“唯才是举”、“出身贵贱”的意思,然后

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说一说曹操在用人方面是怎样做的,小组讨论:现在是否还应提倡“唯才是举”?

第五自然段。课文中“造诣”、“悲凉雄浑”、“气势磅礴”是对其诗歌的概括评

价的关键词语,在讲课时要注意。

(2) 拓展活动:背一背《龟虽寿》。

可以先把这首诗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激发学生背诗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背诵,再比一比谁背得好。

(3) 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

(4) 课后作业:把曹操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十单元 宫殿园林

本单元共安排了三课,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宫殿的典型代表故宫、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颐和园、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园林,旨在通过对这三种古代建筑形成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了解中华民族是个有智慧的、富有创造性的伟大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31课 故宫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故宫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培养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故宫的历史和基本布局。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建造历史和基本布局的介绍,了解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水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 课文分析

1. 了解故宫的地位。

学习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美丽的宫殿不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通过这些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建筑和意境的和谐统一,强烈感受到历史的深厚凝重,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 了解故宫的历史和基本布局。

这段文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所以这部分以教师讲故事和学生自读两种形式来了解故宫的历史和布局。

3. 了解故宫不仅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群代表,还是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院。

这段文字易于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一下问题:

(1) 故宫博物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紫禁城是什么时候改名的?

(2) 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院是哪个?

(二) 拓展活动

把故宫各个建筑物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还可以搜集关于故宫各景点的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学生共同搜集图片,分组开一个故宫图片展览会。

第32课 颐和园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颐和园的建筑特点、来历和代表性建筑,从而了解皇家园林的建筑特点。

2.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和来历,知道其中的代表性建筑,从而感受我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情趣。难点是一些词汇的认识和理解。

(一) 课文分析:

1.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

让学生自读这段课文。

2. 颐和园的来历。

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读课文:

(1) 颐和园的前身叫什么名字?

(2) 清漪园在什么时间被谁焚毁了?

(3) 谁重建了清漪园?重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 “颐养太和”是什么意思?

3. 颐和园内的代表性建筑。

使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以下问题:

(1) 颐和园建筑群以什么为中心?

(2) 颐和园建筑群有哪些形式?数量总共多少?

(3) 颐和园内的代表性建筑有哪些?

4. 颐和园长廊的故事。

在视觉资料的帮助下,给学生讲述长廊的故事,主要让学生感受长廊的精美、巧妙,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尊敬古代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 拓展活动

建议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段话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一天,两个强盗闯

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宝库,还以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陈述完这段文字后可提出以下问题:

(1)夏宫是哪里?

(2)被这两个强盗抢劫的是中国的哪座著名园林?你想了解吗?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以下吧!

第33课 苏州园林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2. 知道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

3. 了解我国私家园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典型代表,从而了解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风格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难点是对苏州园林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 课文分析:

1. 苏州园林简介。

这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各自的风格特点,知道苏州园林是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知道苏州“四大名园”的名称和它们代表的朝代的艺术风格。教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

问题提示:

(1) 中国园林主要分哪几种?颐和园属于哪种?

(2)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特点各是什么?

(3) 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什么?

(4) 人们是怎样称赞苏州园林的?

(5) 你能说出苏州“四大名园”的名称吗?它们各自代表哪个朝代的艺术风

格?

2. 园林风格之一——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风格之一——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融合。教师在课前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录像或电脑视频文件,教师边引导学生观赏边讲解苏州园林的这一风格,让学生既有视觉的感受又有心灵的感悟。

3. 园林风格之二——丰富的文化内涵: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的造园艺术。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州园林的另外一个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前搜集有关图片、录像或电脑视频文件,上课时边讲解边引导学生观赏,感受苏州园林的浓浓的文化味儿,从而让学生感知苏州园林不仅可赏,可游,可居,而且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江南民俗文化的实物资料。

(二) 拓展活动

这一活动主要通过欣赏中国各地的名园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对中国园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相关文章

  • [伟人细胞]教案
  • <伟人细胞> 一. 导入新课 你有哪些喜欢的杰出女性? 你最喜欢的是她身上的哪些素质,为什么? 居里夫人(专注科研,严谨,坚持) 林徽因 (美丽.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才华) 武则天 (聪明.有才干) 宋庆龄 (慈爱) 撒切尔夫人( ...查看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公开课教案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 ...查看


  • 张旭等:作为学术视角的社会主义新传统(一)
  • 张旭等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23][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 2006年11月4日至5日,"第三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广州帽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及广州的二十余位学者,对"社会主义新传统"进行 ...查看


  • 唐老鸭新传JIAOdoc
  • 31唐老鸭新传 时间:2015.5.18 地点:一(6)班 执教人:焦红云 [教学目标] ⒈借助拼音认读本课"卖.店.而.沉.救.命.失.珍.贵"等9个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卖"字,认识&qu ...查看


  • 新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融合研究
  • 新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融合研究 摘 要:数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可穿戴式设备等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带来了新的传播样态和理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技术至上,新闻的独立性受到考验的现 ...查看


  • 写西游记新传的作文
  • 写西游记新传的作文 写西游记新传的作文 新西游记 NO.1 悟空因违逆唐僧的意志,三打那变化多端的白骨精,被贬回花果山.几个月后猪八戒突然来访,进门就哭.悟空问:"队伍到哪里了?"八戒答:"山西."悟 ...查看


  • [猪八戒新传]读后感
  • 今天,我读完了苞蕾写的<猪八戒新传>这本书,书中猪八戒吃西瓜一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故事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荒山野地,大家又饥又渴,就在一座破庙 前休息.唐僧派孙悟空去寻找食物,猪八戒也要同去.途中 ,八戒 ...查看


  • 井底之蛙新传
  • 井底之蛙新传 自从那只小鸟飞走之后,小青蛙就一直坐立不安,想出 去看一看外边的天和世界.一天一位农民伯伯到这个井里取 水的时候,它就马上跳到了这个水桶里,离开了这个井底. 地面上的一切都让小青蛙去觉得很新鲜.很神奇.尤 其是看到了天空的时候 ...查看


  • 井底之蛙新传 1
  • 井底之蛙新传 二实验六年二班 刘纪航 当年那只青蛙安逸地在井底渡过了 100 年,成了百岁老蛙.他的子孙对他都很孝顺,还 特别为它举办了隆重的百岁寿宴. 时间流逝蛙子蛙孙们越来越觉的,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实 在是叫他们难以生存了.他们当中就 ...查看


  • [井底之蛙]新传 2
  • <井底之蛙>新传 朋友们,你们读过<井底之蛙>这个故事吗? 现在那只小青蛙已经活到了一百岁,已经白发苍苍了,他的子子孙孙也非常孝顺.这不,这次给他庆祝了百岁寿诞,可是,由于青蛙的子孙越来越多,在井里面也会你挤我挤,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