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型投资基金法律关系评析

契约型投资基金法律关系评析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成熟市场各种契约型投资基金

法律关系模式的比较,提出了我国投资基金立法建议:在信托法的总体框架之下建立共同受

托人法律制度。 关键词:投资基金;信托;法律关系;共同受托人 截至2002年底,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已达71只,其中54只封闭式,17只开放式,份额达到1300多亿,

达到深沪两市A股流通市值的10%以上。证券投资基金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投资基

金法制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解决在理论和实践上长期困扰我们的投资基金法律关系问题。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制建设概述 随着我国投资基金从无到有,进而蓬勃发展的过

程,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也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7年到1997年。这十年处

于试点阶段,基金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和一些地方性法规,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立

法。 基金最早的立法是1992年深圳市出台的《深圳市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它

属于地方性法规。该《暂行规定》借鉴了国外有关基金立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基金发

行、管理、运营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1993年上海市也颁布了《上海市人民币信托基金暂

行管理办法》。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颁布了《设立中国境外中国投资基金管理办

法》,但这是一部专门调整境外发行并投资于国内产业项目的投资基金的法规,其他基金不适

用。1995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开始起草“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

出台。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法可依。 第二阶段以

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为开端。经过十年的试点工作和经验积累,我

国基金全国性立法工作时机已经成熟,经过多年酝酿的全国性《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终于出台。《暂行办法》出台标志着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进入一个

崭新的阶段,也标志着我国有关部门对基金的监管在规范化、法制化的方面上了一个台阶。

1998年《证券法》颁布实施,1999年《合同法》颁布实施,2001年《信托法》颁布实施,

这一系列直接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运作和当事人主体的相关民事法律陆续出台,进一步完善了

基金的配套立法。随着即将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颁行,我国投资基金立法将进入更加

成熟的阶段⑴。 根据各国的立法和实践,投资基金主要有两种组织形态:契约型投资基

金和公司型投资基金。公司型投资基金是以公司法为法理基础设立的,而契约型投资基金通

常是以信托法为基础来构架其法律关系的。我国的《暂行办法》规范的是契约型投资基金,

由于《暂行办法》出台时我国还没有信托法,只能采取无名契约的方式来确定投资基金当事

人的法律关系,因此存在投资基金的法律构造和当事人法律地位不明确等问题。下面,我们

拟通过对国外成熟市场各种契约型投资基金当事人法律关系模式的比较,对我国投资基金法

律关系模式应作出的取舍和抉择进行分析。 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大力发展的

投资基金主要是证券投资基金,本文所论述的仅限于证券投资基金,因此,以下所提到的投

资基金均指证券投资基金。[!--empirenews.page--] 二、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本质与模

式 (一)契约型投资基金和公司型投资基金 根据基金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形态不同,

可以将投资基金分为公司型投资基金(corporatetype )和契约型投资基金(contractualtype )。

公司型投资基金是具有共同投资目标的投资者依据公司法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采取股份有

限公司形式的投资公司。投资人——公司股东按照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享受权利,履行义务,

根据投资回报情况领取股息、红利。公司型投资基金的结构,通常有三个当事人:(1)投资

方。即投资公司,是公司型基金的所有权人,以发行股票的方式,建立基金,其股东即为受

益人。(2)管理方。管理方是投资公司的顾问,提供调查材料和服务,双方订立管理契约,

由管理方办理一切管理事务,收取管理报酬。但有关资金运用和证券买卖的重大事项,仍然

由投资公司董事会策划,经决定后再委托证券经纪人代为执行。(3)保管方。投资公司将募

集资金指定银行或信托公司为保管方。签订保管合同,保管投资证券,并办理每日每股净资

产的核算,配发股息和过户手续等。 契约型投资基金是指基于信托企业原理,由管理者、

托管者和受益者三方当事人构成的投资基金形态。它由三方当事人构成:(1)管理人(委托

人)。它是基金的发起人,由它来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然后将募集的资金交给受托

人保管,同时对所筹集的资金进行具体的投资运用。(2)托管人(受托人)。受托人一般为信

托人或银行,根据信托契约规定,接受委托,保管募集的资金及其他代理业务和会计核算业

务。(3)受益人(投资人)。是认购受益凭证的投资者。他通过认购受益凭证,参加基金投资,

成为基金当事人,并根据持有的受益凭证份额分享基金的投资收益。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

采取的是契约型。 (二)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本质 投资基金是信托在商事领域得到

运用和发展的一种财产管理制度。我国的《暂行办法》将证券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

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日本的《证券投

资信托法》将证券投资基金定义为“基于委托人的指示,以将信托财产投资于特定的有价证

券之运用为目的之信托,且以将其受益权分割,使不特定的多数人取得为宗旨”。从这些定义

可以看出,投资基金具备信托的一般要素和法律特征。 信托是指委托人将财产权转移于

受托人,使受托人依信托目的为受益人管理或处分信托财产。信托关系包括两个基本构件:

一是委托人将特别财产转移到受托人名下;二是受托人依信托目的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处分。

契约型投资基金投资者应募后即将其资金转到保管公司名下,而管理公司与保管公司则根据

信托契约约定的基金资产运作目的对之进行运营,所得权益交与投资者(受益人)。可见契约

型投资基金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与信托关系的两个构成要件相吻合,当事人的关系为信托

关系。这种信托关系是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的制度框架。这种制度的优势就在于产权界定清晰、

职责分明,是一种既有分工合作,又[!--empirenews.page--] 有监督制约的多边激励制约机

制,因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大陆法系的亚洲各国,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在立法引进信托制

度之后,信托都成为投资基金唯一的和法定的组织形式。 正是因为证券投资基金本质上

是一种信托,因此,很多国家都将投资基金纳入信托法来调整。但需要指出的是,投资基金

是信托制度的发展和创新,这种信托关系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委托人的广泛性

和不确定性,受托人资格的专门要求及受托人的分工配合与相互监督等方面。这些特殊性使

各国都对之进行严格监管,许多国家都在信托法之外,用专门立法对之进行规范。如美国1940

年的《投资公司法》。日本、韩国、香港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对证券投资基金进行专门立法。

(三)契约型投资基金法律关系模式的比较 契约型投资基金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如英国、日本、德国、韩国、香港等的契约型基金要受到有关信托法规的规范,并以规定三

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信托契约为其典型特征。从有关国家的情况来看,在契约型基金具体信

托结构安排上,大致有瑞士模式、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三类,三种模式各有利弊。 1、瑞

士模式。瑞士模式通过一个“集合投资契约”(collectiveinvestmentcontract )规范当事人

(基金管理人、投资者)之间的权利义务,该契约可以另行指定托管人,也可以没有托管人。

如果委任保管银行,该保管银行也是该契约的签约人。瑞士模式将投资基金作为一笔组合资

产,保存于独立帐户中。因此,基金契约虽然没有在签约主体以外产生明显的新主体,是一

种只有两个必要当事人的信托,但独立帐户已经事实上游离于投资人和管理人而独立存在。

这种契约型基金的独立性不明确,它代表了未引进信托制度的民法法系国家对投资基金的法

律处理。 2、德国模式。德国模式又称二元制模式,德国在1956年制定了《投资公司法》,

明确了它的投资基金一律采用契约型。该法的两个特殊的设计是“特别财产”和“保管银行”。

特别财产是投资公司募集并管理的基金,由于其特殊的法律地位,投资公司与保管银行不得

请求对其强制执行,而此特别财产分割的权益由受益证券加以表示。这样,特别财产与信托

法上的“信托财产”并无二致,投资者的地位与信托受益人的地位也无区别。区别在于:通

过两个契约并存来规定投资者、投资公司(管理人)、保管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一是投资者

与投资公司订立信托契约。投资者购买受益证券时,取得信托契约委托人兼受益人的地位,

投资公司则处于受托人的地位,是“特别财产”的名义持有人,负责财产的运营;二是投资

公司与保管银行订立保管契约。保管银行负责“特别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并依投资公司的

指示处分该财产,同时负责监督投资公司依信托契约办事,并对其特定的违法行为提出诉讼,

甚至有权停止投资公司权利的行使。因此,该法以特别财产为中心,规定了投资公司、保管

银行、受益权者三足鼎立的法律关系。保管银行是基金的守卫者,此保管银行不同于美国投

资公司法的保管银行,其权限较广而功能较大。 在这种二元制模式下,投资基金三个当

事人不像日本法予以统一结合在一个法律关系上,而是信托契约及保管契约规范三当事人的

关系。该模式通过投资人与管理人的信托关系保证了投资者在发生纠纷时可以直接向管理人

主张权利,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弊端是投资人与保管人不存在契约关系,一旦保管银

行违反义务,投资人不能直接向其主张权利,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权利。

[!--empirenews.page--] 3、日本模式。日本模式又称一元制模式。依照1951年日本《证

券投资信托法》,整体结构以证券投资信托契约为核心,以该契约连接管理人、托管人、受益

人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关系。具体地说,由基金管理人在发行受益凭证募集证券投资信托基金

之后,以委托人的身份与作为受托人的基金托管人(保管银行)签订以基金投资者即受益证

券持有人为受益人的证券投资信托契约。据此,受托人取得了基金资产的名义所有权,并负

责保管与监督,委托人则保留了基金资产投资与运用的指示权,受益人则依受益证券的记载

享有信托基金的投资收益权。可见,日本的做法是用一个信托契约来规范所有关系人的权利

义务。这与德国法上的构造显然不同。韩国和 我国台湾地区也采用日本的模式⑵。 日本法上的构造,简化了基金关系人的法律关系,

并明确了管理人与投资人及管理人与托管人之间的一种信托关系,这些无疑较德国法的构造

更进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基金管理人的委托人地位有悖于信

托法法理。在典型的信托关系中,委托人应对信托财产拥有原始所有权(我国《信托法》亦

有如此规定),而基金管理人显然不具备该条件。其次,托管人扮演的受托人角色也值得商榷。

据信托法理,受托人应当积极参与财产经营,而日本模式中的托管人对基金资产只有保管和

监督权,导致“消极信托”。上述问题造成受益人与管理人、托管人权利义务不明,一旦产生

纠纷,受益人就有可能缺乏对管理人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对托管人主张权利又因为后者只

是消极信托而难以取得效果。 从以上各种模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契约型基金组织结构

在处理当事人法律关系方面的立法难点集中在基金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的确定,而基金管理人

法律地位的确定的困难则又来自于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即除基金财产所有权与受益

权的分离外,还有基金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但不管各国如何对基金管理人的法

律地位进行确定,都毫无例外地规定基金管理人对基金受益人或持有人负有诚信义务,目的

都是为了使管理人承担与信托受托人义务相当的义务。 立法上采何种形式规范契约型投

资基金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应与契约型投资基金运作机理相符合,以有利于保障投资人

为准则。这是我国相关立法在借鉴他国模式时应有的出发点。 三、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关

系的分析与模式选择 (一)从现行法规分析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关系 信托法律制度在

大陆法系国家中原本是不存在的。以日本为始,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努力消除法律制度不同的

障碍,成功地将信托制度引入本国。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信托法》颁布之前,我

国尚未确立信托法律制度,因此1997年之后的新基金均采用契约型形态,以《暂行办法》的

规定作为基金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指引,以基金契约条款体现、约束当 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

系。从我国《暂行办法》的实践来看,设立基金,发起人必须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订

立“基金契约”,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必须订立“托管协议”,从形式上更类似于德国模

式。但是,由于缺乏《信托法》的指引,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本身法律结构的复杂性,我国证

券投资基金在法律构造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受托人的缺位,投资者的利益得

不到充分的契约保障和法律救济。[!--empirenews.page--] 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明是我

国契约型基金的最大问题,特别是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之间的关系不明。

基金契约如果是作为投资基金运作的“根本大法”的话,应该以基金实际运作后的核心当事人——管理人、托管人、投资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为基本内容,但是《暂行办法》没有明确规定证券投资基金契约的含义,《暂行办法》实施准则第一号《证券投资基金契约的内容与格式(试行)摘要》(以下简称《基金契约摘要》)第23条规定:基金契约经三方当事人(基金发起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盖章及三方法定代表人签字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生效。但是,此时投资人尚未确定,更不可能签署基金契约,因此有学者认为投资人不是基金契约的当事方,不能享有契约权利,因此无权追究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的违约责任。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投资人虽未签署基金契约,但其购买、持有基金份额的行为使其成为契约当事人并从而享有契约权利。但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仅是从保护投资人角度出发的一种法律上的推理。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基金契约均未将投资人(持有人)列为基金契约当事人,即使列出也未规定投资人如何成为契约当事人,即缺乏类似“投资人认购或申购本基金份额,经基金管理人确认后持有本基金份额的,成为本契约当事人”的条款。在我国投资基金的现行法规中将基金发起人、管理人及托管人作为基金契约当事人,而将投资人排除在外的做法无疑有违以投资人为核心的原则,有本末倒置之嫌。 《基金契约摘要》并没有明确管理人及托管人是根据基金单位持有人的授权来进行管理及运用基金,也不是由发起人授权进行管理及运用基金,从《暂行办法》第15条规定字面来看,是由“证券投资基金”来委托,但根据我国一般的法学理论,证券投资基金非自然人、法人,亦非合伙,有关委托是由持有人在承认接受基金契约时授权给托管人与管理人。持有人根据基金契约通过持有人大会对一些重大事情作出决议,包括更换管理人与托管人,但实际上,持有人相当分散,投机意识胜于投资意识,我国又没有健全可行的委托投票机制,因此,持有人大会的作用没能得以发挥。投资人能做的只有“用脚投票”,无法对托管人和管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督。这种法律主体上的模糊不清还导致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谁代表基金的问题。《暂行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均认定托管人为基金资产的名义持有人,而代表基金出席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却是基金管理人。实践中,基本均由基金管理人聘任基金的外部审计师、会计师、律师;在基金帐户遇有执法机关冻结、扣划的,均由管理人负责处理。那么,究竟应由哪一方代表基金呢?另一方面,是在基金利益受损害时由谁代表基金持有人向责任方提出赔偿请求的问题。《基金契约摘要》关于基金契约的第9条、第10条规定基金管理人在“基金托管人因过错造成基金资产损失时,应为基金向基金托管人追偿”,反之,由托管人为基金向管理人追偿。那么,在管理人或托管人双方均有过错是导致基金资产损失或双方出于关联关系均怠于向对方追偿的情况下,又由谁代表基金追偿呢?显然,我国的《暂行办法》及其他基金相关法规未能清楚地界定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导致了基金利益代言人的缺位;而且,由于没有赋予基金持有人契约当事人的地位和直接追究管理人和托管人责任的权利,对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十分不利⑶。[!--empirenews.page--]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受益人利益的漠视,另一方面还是对投资基金的本质缺乏把握。我们在立法时,首先要把握基金当事人法律关系的信托本质。证券投资基金的品种、结构、管理方式、规模都是随着证券市场以至整个金融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无论怎样变化,其本质也即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稳定的。违背基金的信托本质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有些基金管理机构借基金财产为本机构谋取超过信托本身限定的应有利益,有些基金管理机构把建立基金作为本机构获取投机股票、期货所需资金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我们在制定《投资基金法》时,必须始终把握证券投资基金这一信托本质,树立信托观念,按信托本身客观规律办事,对证券投资基金进行规范。 (二)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模式选择 正如美国著名信托法学者斯科特所言:“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结构和形态,与律师的想像力一样没有限制”,各国对于证券投资基金法律结构的设计可以有各种形态。但无论采取什么形态,讨论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结构不能离开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的核心原则,那就是对投资者合法权益

的保护。我国《投资基金法(草案)》第1条明确指出其立法目的“为了规范投资基金的管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我国对投资基金法律结构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投资者本位原则并方便其权利的行使。为体现这一宗旨,根据我国现有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和《信托法》的规定,结合“二元论”和“一元论”两说的优点,笔者主张“共同受托人模式”,即以投资人为委托人兼受益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为共同受托人。理由是:基金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实质上是受托人权能的一种分割。除管理事务内容有所不同之外,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义务与信托受托人的义务基本一致,都负有双重的对物和对人的义务。在对物的义务方面,双方都负有管理基金资产的义务。在对人的义务方面,双方都负有为基金持有人的最大利益恪尽职守、勤勉尽责的义务。共同受托人的设计,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都纳入了信托关系中,既符合基金管理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强化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对基金持有人的义务,又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立法的一个死结。 在信托法上,共同受托人指因共同接受委托人在信托行为中的委托或者有关国家机关在国家行为中的指定,而对信托财产负有为他人进行管理或处理 职责的数人。对于受托人的数量,大多数国家的信托法,均未作限制性规定。日本信托法、韩国信托法都未对受托人的数量规定最高限额,美国信托法对受托人的数量也持如此态度。根据这些国家的法律,某一具体信托关系中受托人的数量,完全由委托人、法院或有关行政机关在设立这一关系时,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因此,在这些国家中,共同受托人现象盛行。在一项信托是由共同受托人执行的情形下,每一个受托人都负有法律赋予受托人的义务,一旦违反这些义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受托人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赋予投资人信托法上委托人与受益人的双重身份,以期最大程度地保护其权益,并将所谓“受托义务”同时赋予基金管理人及基金托管人,以利上述目标的达成。[!--empirenews.page--] 综上所述,《信托法》颁布以后,我们应当更新以往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设计思路,并按照《信托法》的原则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塑造成一种以基金契约为核心的信托关系。在信托模式的选择上,由于共同受托人制度较好地体现了信托法律制度的特征,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方便了投资人行使其合法权利;确立了管理人和托管人之间分工制衡的机制和对投资人的连带赔偿责任,有利于遏制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现有的“经理人控制”现象并彻底清除托管人“托”而不“管”的痼疾,尤其是明确了投资人兼为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法律地位,加强了对其利益的保护,较充分地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的立法宗旨,因此值得我国相关立法及司法机构予以关注。

契约型投资基金法律关系评析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成熟市场各种契约型投资基金

法律关系模式的比较,提出了我国投资基金立法建议:在信托法的总体框架之下建立共同受

托人法律制度。 关键词:投资基金;信托;法律关系;共同受托人 截至2002年底,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数量已达71只,其中54只封闭式,17只开放式,份额达到1300多亿,

达到深沪两市A股流通市值的10%以上。证券投资基金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投资基

金法制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解决在理论和实践上长期困扰我们的投资基金法律关系问题。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制建设概述 随着我国投资基金从无到有,进而蓬勃发展的过

程,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也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7年到1997年。这十年处

于试点阶段,基金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政策和一些地方性法规,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立

法。 基金最早的立法是1992年深圳市出台的《深圳市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它

属于地方性法规。该《暂行规定》借鉴了国外有关基金立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调整基金发

行、管理、运营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1993年上海市也颁布了《上海市人民币信托基金暂

行管理办法》。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颁布了《设立中国境外中国投资基金管理办

法》,但这是一部专门调整境外发行并投资于国内产业项目的投资基金的法规,其他基金不适

用。1995年开始,有关部门就开始起草“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

出台。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法可依。 第二阶段以

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为开端。经过十年的试点工作和经验积累,我

国基金全国性立法工作时机已经成熟,经过多年酝酿的全国性《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终于出台。《暂行办法》出台标志着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进入一个

崭新的阶段,也标志着我国有关部门对基金的监管在规范化、法制化的方面上了一个台阶。

1998年《证券法》颁布实施,1999年《合同法》颁布实施,2001年《信托法》颁布实施,

这一系列直接涉及证券投资基金运作和当事人主体的相关民事法律陆续出台,进一步完善了

基金的配套立法。随着即将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颁行,我国投资基金立法将进入更加

成熟的阶段⑴。 根据各国的立法和实践,投资基金主要有两种组织形态:契约型投资基

金和公司型投资基金。公司型投资基金是以公司法为法理基础设立的,而契约型投资基金通

常是以信托法为基础来构架其法律关系的。我国的《暂行办法》规范的是契约型投资基金,

由于《暂行办法》出台时我国还没有信托法,只能采取无名契约的方式来确定投资基金当事

人的法律关系,因此存在投资基金的法律构造和当事人法律地位不明确等问题。下面,我们

拟通过对国外成熟市场各种契约型投资基金当事人法律关系模式的比较,对我国投资基金法

律关系模式应作出的取舍和抉择进行分析。 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来看,我国大力发展的

投资基金主要是证券投资基金,本文所论述的仅限于证券投资基金,因此,以下所提到的投

资基金均指证券投资基金。[!--empirenews.page--] 二、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本质与模

式 (一)契约型投资基金和公司型投资基金 根据基金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形态不同,

可以将投资基金分为公司型投资基金(corporatetype )和契约型投资基金(contractualtype )。

公司型投资基金是具有共同投资目标的投资者依据公司法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采取股份有

限公司形式的投资公司。投资人——公司股东按照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享受权利,履行义务,

根据投资回报情况领取股息、红利。公司型投资基金的结构,通常有三个当事人:(1)投资

方。即投资公司,是公司型基金的所有权人,以发行股票的方式,建立基金,其股东即为受

益人。(2)管理方。管理方是投资公司的顾问,提供调查材料和服务,双方订立管理契约,

由管理方办理一切管理事务,收取管理报酬。但有关资金运用和证券买卖的重大事项,仍然

由投资公司董事会策划,经决定后再委托证券经纪人代为执行。(3)保管方。投资公司将募

集资金指定银行或信托公司为保管方。签订保管合同,保管投资证券,并办理每日每股净资

产的核算,配发股息和过户手续等。 契约型投资基金是指基于信托企业原理,由管理者、

托管者和受益者三方当事人构成的投资基金形态。它由三方当事人构成:(1)管理人(委托

人)。它是基金的发起人,由它来发行基金受益凭证,募集资金,然后将募集的资金交给受托

人保管,同时对所筹集的资金进行具体的投资运用。(2)托管人(受托人)。受托人一般为信

托人或银行,根据信托契约规定,接受委托,保管募集的资金及其他代理业务和会计核算业

务。(3)受益人(投资人)。是认购受益凭证的投资者。他通过认购受益凭证,参加基金投资,

成为基金当事人,并根据持有的受益凭证份额分享基金的投资收益。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

采取的是契约型。 (二)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本质 投资基金是信托在商事领域得到

运用和发展的一种财产管理制度。我国的《暂行办法》将证券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

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日本的《证券投

资信托法》将证券投资基金定义为“基于委托人的指示,以将信托财产投资于特定的有价证

券之运用为目的之信托,且以将其受益权分割,使不特定的多数人取得为宗旨”。从这些定义

可以看出,投资基金具备信托的一般要素和法律特征。 信托是指委托人将财产权转移于

受托人,使受托人依信托目的为受益人管理或处分信托财产。信托关系包括两个基本构件:

一是委托人将特别财产转移到受托人名下;二是受托人依信托目的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处分。

契约型投资基金投资者应募后即将其资金转到保管公司名下,而管理公司与保管公司则根据

信托契约约定的基金资产运作目的对之进行运营,所得权益交与投资者(受益人)。可见契约

型投资基金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与信托关系的两个构成要件相吻合,当事人的关系为信托

关系。这种信托关系是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的制度框架。这种制度的优势就在于产权界定清晰、

职责分明,是一种既有分工合作,又[!--empirenews.page--] 有监督制约的多边激励制约机

制,因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大陆法系的亚洲各国,无论日本还是韩国,在立法引进信托制

度之后,信托都成为投资基金唯一的和法定的组织形式。 正是因为证券投资基金本质上

是一种信托,因此,很多国家都将投资基金纳入信托法来调整。但需要指出的是,投资基金

是信托制度的发展和创新,这种信托关系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委托人的广泛性

和不确定性,受托人资格的专门要求及受托人的分工配合与相互监督等方面。这些特殊性使

各国都对之进行严格监管,许多国家都在信托法之外,用专门立法对之进行规范。如美国1940

年的《投资公司法》。日本、韩国、香港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都对证券投资基金进行专门立法。

(三)契约型投资基金法律关系模式的比较 契约型投资基金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如英国、日本、德国、韩国、香港等的契约型基金要受到有关信托法规的规范,并以规定三

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信托契约为其典型特征。从有关国家的情况来看,在契约型基金具体信

托结构安排上,大致有瑞士模式、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三类,三种模式各有利弊。 1、瑞

士模式。瑞士模式通过一个“集合投资契约”(collectiveinvestmentcontract )规范当事人

(基金管理人、投资者)之间的权利义务,该契约可以另行指定托管人,也可以没有托管人。

如果委任保管银行,该保管银行也是该契约的签约人。瑞士模式将投资基金作为一笔组合资

产,保存于独立帐户中。因此,基金契约虽然没有在签约主体以外产生明显的新主体,是一

种只有两个必要当事人的信托,但独立帐户已经事实上游离于投资人和管理人而独立存在。

这种契约型基金的独立性不明确,它代表了未引进信托制度的民法法系国家对投资基金的法

律处理。 2、德国模式。德国模式又称二元制模式,德国在1956年制定了《投资公司法》,

明确了它的投资基金一律采用契约型。该法的两个特殊的设计是“特别财产”和“保管银行”。

特别财产是投资公司募集并管理的基金,由于其特殊的法律地位,投资公司与保管银行不得

请求对其强制执行,而此特别财产分割的权益由受益证券加以表示。这样,特别财产与信托

法上的“信托财产”并无二致,投资者的地位与信托受益人的地位也无区别。区别在于:通

过两个契约并存来规定投资者、投资公司(管理人)、保管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一是投资者

与投资公司订立信托契约。投资者购买受益证券时,取得信托契约委托人兼受益人的地位,

投资公司则处于受托人的地位,是“特别财产”的名义持有人,负责财产的运营;二是投资

公司与保管银行订立保管契约。保管银行负责“特别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并依投资公司的

指示处分该财产,同时负责监督投资公司依信托契约办事,并对其特定的违法行为提出诉讼,

甚至有权停止投资公司权利的行使。因此,该法以特别财产为中心,规定了投资公司、保管

银行、受益权者三足鼎立的法律关系。保管银行是基金的守卫者,此保管银行不同于美国投

资公司法的保管银行,其权限较广而功能较大。 在这种二元制模式下,投资基金三个当

事人不像日本法予以统一结合在一个法律关系上,而是信托契约及保管契约规范三当事人的

关系。该模式通过投资人与管理人的信托关系保证了投资者在发生纠纷时可以直接向管理人

主张权利,有效地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弊端是投资人与保管人不存在契约关系,一旦保管银

行违反义务,投资人不能直接向其主张权利,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权利。

[!--empirenews.page--] 3、日本模式。日本模式又称一元制模式。依照1951年日本《证

券投资信托法》,整体结构以证券投资信托契约为核心,以该契约连接管理人、托管人、受益

人而形成三位一体的关系。具体地说,由基金管理人在发行受益凭证募集证券投资信托基金

之后,以委托人的身份与作为受托人的基金托管人(保管银行)签订以基金投资者即受益证

券持有人为受益人的证券投资信托契约。据此,受托人取得了基金资产的名义所有权,并负

责保管与监督,委托人则保留了基金资产投资与运用的指示权,受益人则依受益证券的记载

享有信托基金的投资收益权。可见,日本的做法是用一个信托契约来规范所有关系人的权利

义务。这与德国法上的构造显然不同。韩国和 我国台湾地区也采用日本的模式⑵。 日本法上的构造,简化了基金关系人的法律关系,

并明确了管理人与投资人及管理人与托管人之间的一种信托关系,这些无疑较德国法的构造

更进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基金管理人的委托人地位有悖于信

托法法理。在典型的信托关系中,委托人应对信托财产拥有原始所有权(我国《信托法》亦

有如此规定),而基金管理人显然不具备该条件。其次,托管人扮演的受托人角色也值得商榷。

据信托法理,受托人应当积极参与财产经营,而日本模式中的托管人对基金资产只有保管和

监督权,导致“消极信托”。上述问题造成受益人与管理人、托管人权利义务不明,一旦产生

纠纷,受益人就有可能缺乏对管理人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对托管人主张权利又因为后者只

是消极信托而难以取得效果。 从以上各种模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契约型基金组织结构

在处理当事人法律关系方面的立法难点集中在基金管理人的法律地位的确定,而基金管理人

法律地位的确定的困难则又来自于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即除基金财产所有权与受益

权的分离外,还有基金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但不管各国如何对基金管理人的法

律地位进行确定,都毫无例外地规定基金管理人对基金受益人或持有人负有诚信义务,目的

都是为了使管理人承担与信托受托人义务相当的义务。 立法上采何种形式规范契约型投

资基金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应与契约型投资基金运作机理相符合,以有利于保障投资人

为准则。这是我国相关立法在借鉴他国模式时应有的出发点。 三、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关

系的分析与模式选择 (一)从现行法规分析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关系 信托法律制度在

大陆法系国家中原本是不存在的。以日本为始,一些大陆法系国家努力消除法律制度不同的

障碍,成功地将信托制度引入本国。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在《信托法》颁布之前,我

国尚未确立信托法律制度,因此1997年之后的新基金均采用契约型形态,以《暂行办法》的

规定作为基金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指引,以基金契约条款体现、约束当 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

系。从我国《暂行办法》的实践来看,设立基金,发起人必须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订

立“基金契约”,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必须订立“托管协议”,从形式上更类似于德国模

式。但是,由于缺乏《信托法》的指引,以及证券投资基金本身法律结构的复杂性,我国证

券投资基金在法律构造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受托人的缺位,投资者的利益得

不到充分的契约保障和法律救济。[!--empirenews.page--] 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明是我

国契约型基金的最大问题,特别是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之间的关系不明。

基金契约如果是作为投资基金运作的“根本大法”的话,应该以基金实际运作后的核心当事人——管理人、托管人、投资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为基本内容,但是《暂行办法》没有明确规定证券投资基金契约的含义,《暂行办法》实施准则第一号《证券投资基金契约的内容与格式(试行)摘要》(以下简称《基金契约摘要》)第23条规定:基金契约经三方当事人(基金发起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盖章及三方法定代表人签字并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生效。但是,此时投资人尚未确定,更不可能签署基金契约,因此有学者认为投资人不是基金契约的当事方,不能享有契约权利,因此无权追究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的违约责任。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投资人虽未签署基金契约,但其购买、持有基金份额的行为使其成为契约当事人并从而享有契约权利。但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仅是从保护投资人角度出发的一种法律上的推理。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基金契约均未将投资人(持有人)列为基金契约当事人,即使列出也未规定投资人如何成为契约当事人,即缺乏类似“投资人认购或申购本基金份额,经基金管理人确认后持有本基金份额的,成为本契约当事人”的条款。在我国投资基金的现行法规中将基金发起人、管理人及托管人作为基金契约当事人,而将投资人排除在外的做法无疑有违以投资人为核心的原则,有本末倒置之嫌。 《基金契约摘要》并没有明确管理人及托管人是根据基金单位持有人的授权来进行管理及运用基金,也不是由发起人授权进行管理及运用基金,从《暂行办法》第15条规定字面来看,是由“证券投资基金”来委托,但根据我国一般的法学理论,证券投资基金非自然人、法人,亦非合伙,有关委托是由持有人在承认接受基金契约时授权给托管人与管理人。持有人根据基金契约通过持有人大会对一些重大事情作出决议,包括更换管理人与托管人,但实际上,持有人相当分散,投机意识胜于投资意识,我国又没有健全可行的委托投票机制,因此,持有人大会的作用没能得以发挥。投资人能做的只有“用脚投票”,无法对托管人和管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督。这种法律主体上的模糊不清还导致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谁代表基金的问题。《暂行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均认定托管人为基金资产的名义持有人,而代表基金出席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却是基金管理人。实践中,基本均由基金管理人聘任基金的外部审计师、会计师、律师;在基金帐户遇有执法机关冻结、扣划的,均由管理人负责处理。那么,究竟应由哪一方代表基金呢?另一方面,是在基金利益受损害时由谁代表基金持有人向责任方提出赔偿请求的问题。《基金契约摘要》关于基金契约的第9条、第10条规定基金管理人在“基金托管人因过错造成基金资产损失时,应为基金向基金托管人追偿”,反之,由托管人为基金向管理人追偿。那么,在管理人或托管人双方均有过错是导致基金资产损失或双方出于关联关系均怠于向对方追偿的情况下,又由谁代表基金追偿呢?显然,我国的《暂行办法》及其他基金相关法规未能清楚地界定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导致了基金利益代言人的缺位;而且,由于没有赋予基金持有人契约当事人的地位和直接追究管理人和托管人责任的权利,对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十分不利⑶。[!--empirenews.page--]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对受益人利益的漠视,另一方面还是对投资基金的本质缺乏把握。我们在立法时,首先要把握基金当事人法律关系的信托本质。证券投资基金的品种、结构、管理方式、规模都是随着证券市场以至整个金融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无论怎样变化,其本质也即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稳定的。违背基金的信托本质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有些基金管理机构借基金财产为本机构谋取超过信托本身限定的应有利益,有些基金管理机构把建立基金作为本机构获取投机股票、期货所需资金的一种手段。由此可见,我们在制定《投资基金法》时,必须始终把握证券投资基金这一信托本质,树立信托观念,按信托本身客观规律办事,对证券投资基金进行规范。 (二)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模式选择 正如美国著名信托法学者斯科特所言:“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结构和形态,与律师的想像力一样没有限制”,各国对于证券投资基金法律结构的设计可以有各种形态。但无论采取什么形态,讨论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结构不能离开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的核心原则,那就是对投资者合法权益

的保护。我国《投资基金法(草案)》第1条明确指出其立法目的“为了规范投资基金的管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我国对投资基金法律结构的设计上,应尽量体现投资者本位原则并方便其权利的行使。为体现这一宗旨,根据我国现有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和《信托法》的规定,结合“二元论”和“一元论”两说的优点,笔者主张“共同受托人模式”,即以投资人为委托人兼受益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为共同受托人。理由是:基金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实质上是受托人权能的一种分割。除管理事务内容有所不同之外,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的义务与信托受托人的义务基本一致,都负有双重的对物和对人的义务。在对物的义务方面,双方都负有管理基金资产的义务。在对人的义务方面,双方都负有为基金持有人的最大利益恪尽职守、勤勉尽责的义务。共同受托人的设计,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都纳入了信托关系中,既符合基金管理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强化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对基金持有人的义务,又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立法的一个死结。 在信托法上,共同受托人指因共同接受委托人在信托行为中的委托或者有关国家机关在国家行为中的指定,而对信托财产负有为他人进行管理或处理 职责的数人。对于受托人的数量,大多数国家的信托法,均未作限制性规定。日本信托法、韩国信托法都未对受托人的数量规定最高限额,美国信托法对受托人的数量也持如此态度。根据这些国家的法律,某一具体信托关系中受托人的数量,完全由委托人、法院或有关行政机关在设立这一关系时,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因此,在这些国家中,共同受托人现象盛行。在一项信托是由共同受托人执行的情形下,每一个受托人都负有法律赋予受托人的义务,一旦违反这些义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共同受托人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赋予投资人信托法上委托人与受益人的双重身份,以期最大程度地保护其权益,并将所谓“受托义务”同时赋予基金管理人及基金托管人,以利上述目标的达成。[!--empirenews.page--] 综上所述,《信托法》颁布以后,我们应当更新以往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的设计思路,并按照《信托法》的原则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关系塑造成一种以基金契约为核心的信托关系。在信托模式的选择上,由于共同受托人制度较好地体现了信托法律制度的特征,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方便了投资人行使其合法权利;确立了管理人和托管人之间分工制衡的机制和对投资人的连带赔偿责任,有利于遏制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现有的“经理人控制”现象并彻底清除托管人“托”而不“管”的痼疾,尤其是明确了投资人兼为委托人和受益人的法律地位,加强了对其利益的保护,较充分地体现了证券投资基金的立法宗旨,因此值得我国相关立法及司法机构予以关注。


相关文章

  • 论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识别标准
  • 摘要: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所标识的两类主体之间是否有本质意义上的不同,亦或只是概念上的区别并无实质性差异,这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立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两者之间确有差异,识别两者界限的标准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分析金融契约关系中个体自然人承担 ...查看


  •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论评析
  • 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理论评析 高红芝 (郑州大学法学院2009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河南 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物权变动的物权形式主义模式下,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将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相分离,债权行为 ...查看


  • 企业组织形式的划型与选择下
  • 企业组织形式的划型与选择(下) 王乐宇 2012-12-21 10:38:54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3期 企业治理结构出现演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企业的法人财产不限于投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投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债权 ...查看


  • 分析一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
  • 分析一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 一.案情 1999年9月29日,A房地产公司与B房地产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合同>,约定联合开发某房地产项目,A公司提供土地使用权并负责办理工程前期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居民安置.清除地面地下障碍等,使 ...查看


  • 债的相对性的突破
  • 债的相对性及突破 债的相对性是债的特征之一,甚至有学者称之为债的最本质的属性.债的相对性原则作为债权制度区分于物权制度的一大特色不仅是现行民法体系以物权制度和债权制度二分的基石,更是对于债权制度作用的发挥有着不可怀疑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摘 ...查看


  • 法学本科论文题目
  • 法学本科论文题目 选题方向:法理学 1.论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2.现代法治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3.社会公平问题的法哲学透视 4.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正义的法哲学解读 6.人权的法哲学思考 7.论以人为本的法治发展 ...查看


  • 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 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法51条与150-152条的矛盾 二.对合同法51条的两种不同见解 (一)效力待定说 (二)有效说 三.对效力待定说的批判 四.有效说的理论基础 (一)文意解释-"处分"的含义 (二)体系解 ...查看


  • 合同附随义务的司法认定
  • 合同附随义务的司法认定 侯国跃 西南政法大学 副教授 2012-09-16 21:37:34 来源:<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 关键词: 附随义务:诚信原则:交易习惯:合同目的 内容提要: 司法实践中,认定合同当事人的附随义务 ...查看


  • 从资产概念评价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定义-冯佳
  • 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定义评析 冯佳 (1河南财经学院会计学院,郑州,450002: [摘 要] 资产是最基本的会计要素,在所有会计要素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会计方法体系.概念体系的认识和把握都是建立在资产定义的基础上.如何定义资产,在会计理论和实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