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习作中的"细节描写"

谈小学生习作中的“细节描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指出:“习作总目标是能具体、

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

的表达方式写作。”那么,将文章内容“写具体”,到底有无方法可

循,怎样的文章才能被视作 “写具体”呢?笔者以为,“细节描写”

至关重要!它能让文章水到渠成地彰显“具体生动”之奇效。

1. 环境中的“细节描写”

1.1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金圣叹说过:“一花,一毛,一瓣,一

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但如果只为写景而写景,为写物而写

物,那就毫无意义了。本人认为,关于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都

应该起到刻画人物和凸显主题这两种作用。——“枯藤、老树、昏

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既写出了沉郁凄凉之景,更写出

了游子孤独思乡之情;在记叙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时,一句“山

川庄严,白云温柔”的描写是离题吗?不是的,这是在感情抒怀,

书写着一种心境,甚为妙哉„„在习作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

要“跳出来”和“走进去”。即在故事情节发展的最高潮处,有意

识地让场景定格,“跳出来”话锋一转,戛然而止,转而以环境之

细节来抒写心境,达到“情”和“景”的水乳交融,此时任何言语

都是累赘,任何煽情都是矫情。如此一来反倒更能让读者“走进去”,

去共鸣这耐人寻味,含蓄隽永之情,去共赏这“于无声处听惊雷”

“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境,而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

法不也正与小学高年级阅读习作的训练目标殊途同归吗?

1.2 点面结合,通感并用。 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授中,对于

点面结合的方法举隅,学生略有感性认识,但在进行“场景描写”

诸如 “运动会”“升旗仪式”“课间十分钟”等的实际操练中,出

现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但稍有留意的老师会发现,内

容多为集中在“一个”,或者“一群”人或者物上面进行的空泛描

写,这就是所谓的“点面结合”吗?其实质量不高,角度单一,流

于形式了。那么,要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有效性指导呢?

笔者以为,要把一个场景写得具体,就要抓住重点精雕细刻,多

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而非概括性的语言。

2. 人物刻画中的细节描写

2.1 特写镜头,有的放矢——神态语言细节描写。李准说过:“一

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

起着同样的作用。” 可纵观当下,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通病,

即为描写人物语言而写语言,外貌神态亦是如此,千篇一律的“圆

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或者是徒劳无功的记流水账式的对

话描写,洋洋洒洒的两面多稿纸,结果是老师打上“不具体”的评

语。学生们甚是委屈,习作积极性备受打击,那么教师应如何正面

引导,让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呢?

先看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曹雪芹仅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三

处,但就是这字字珠玑的三句话,极尽凤辣子阿谀奉承、八面玲珑

之能事;《梅花魂》一文中,爱国老华侨说的为数不多的几句话便

是:“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莺儿,我

们要回唐山去!”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老人的一片拳拳爱

国之心力透纸背„„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语言神态描写不在多

而在精,不在全而在细,我们在写作时并非要把动作、神态、语言

等一一写全,面面俱到,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抓住其中一两个方

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就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抓住读者的心,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

2.2 分解慢镜头,锦上添花——动作细节描写。“如果细节是一个

动作过程,可以将其分解成一连串细微动作,尽量运用丰富传神而

考究的词句来描述。”——这样的“慢镜头”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本

也有范例可循:“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

亲„„” 饱含着对母亲的啼鹃泣血之深情。笔者以课文为蓝本,

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接着从学生平时的练笔中对症下

药。笔者经常在学生面前推崇这样的文字,因为它 “麻雀虽小但

五脏俱全”,凝练但具体,比起长篇累牍的啰嗦重复之闲笔更赋价

值,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3. 取材中的细节描写

3.1 文似观山不喜平 。《桥》这一课是很典型的构思巧妙,让人

读来意犹未尽的案例。习作中,笔者反复的是“文似观山不喜平”,

如果你写的是“学煮菜”“学骑车”还是“去爬山”等读者习以为

常的题材,就更加不可一蹴而就,否则这样的作品就像一马平川的

原野,没有看头。反之,若是叙述经过几多失败,几次挫折,几番

努力„„方悟其道和获得成功的作品,却更令读者眼前一亮。那么,

怎样做到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呢?这就如同——学煮菜不小心

煮糊了,学游泳不慎多喝了几口海水,学骑车也会有摔了再爬,爬

了再摔的时候„„甚至再巧设悬疑,就像是观光的游客,也宁可尝

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乐而忘返„„这样一

来,通过巧设细节,铺设小插曲,结合合理的想象、联想进行艺术

加工与再造,让文章因这些“细节”的小插曲,唱响“具体”的主

旋律。就像《文艺理论》中反复强调的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

生活”。

3.2 细微之处见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

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这就要求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去寻找,

去挖掘生活的习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就是习作的来源。”

另外,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就能够

突破陈窠,创新作文,以小见大。笔者经常教导学生一篇新颖的习

作即是做到八个字:“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看来,细节的魔力真是令人叹服啊!面对“以我手写我心”这一

渐高的习作呼声,以及纷繁芜杂的习作方法策略,笔者仍然坚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以亲身实践经验为指引,教授学

生一种方法,其实是提升他们的一种思维品质,一种在“乱花渐欲

迷人眼”的作品世界中至少懂得如何去鉴赏,去甄别,去评价乃至

于去学着运用的思维品质。当然,这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反

复实践操作方可见成效。

谈小学生习作中的“细节描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指出:“习作总目标是能具体、

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

的表达方式写作。”那么,将文章内容“写具体”,到底有无方法可

循,怎样的文章才能被视作 “写具体”呢?笔者以为,“细节描写”

至关重要!它能让文章水到渠成地彰显“具体生动”之奇效。

1. 环境中的“细节描写”

1.1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金圣叹说过:“一花,一毛,一瓣,一

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但如果只为写景而写景,为写物而写

物,那就毫无意义了。本人认为,关于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都

应该起到刻画人物和凸显主题这两种作用。——“枯藤、老树、昏

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既写出了沉郁凄凉之景,更写出

了游子孤独思乡之情;在记叙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时,一句“山

川庄严,白云温柔”的描写是离题吗?不是的,这是在感情抒怀,

书写着一种心境,甚为妙哉„„在习作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

要“跳出来”和“走进去”。即在故事情节发展的最高潮处,有意

识地让场景定格,“跳出来”话锋一转,戛然而止,转而以环境之

细节来抒写心境,达到“情”和“景”的水乳交融,此时任何言语

都是累赘,任何煽情都是矫情。如此一来反倒更能让读者“走进去”,

去共鸣这耐人寻味,含蓄隽永之情,去共赏这“于无声处听惊雷”

“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境,而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

法不也正与小学高年级阅读习作的训练目标殊途同归吗?

1.2 点面结合,通感并用。 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授中,对于

点面结合的方法举隅,学生略有感性认识,但在进行“场景描写”

诸如 “运动会”“升旗仪式”“课间十分钟”等的实际操练中,出

现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但稍有留意的老师会发现,内

容多为集中在“一个”,或者“一群”人或者物上面进行的空泛描

写,这就是所谓的“点面结合”吗?其实质量不高,角度单一,流

于形式了。那么,要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有效性指导呢?

笔者以为,要把一个场景写得具体,就要抓住重点精雕细刻,多

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而非概括性的语言。

2. 人物刻画中的细节描写

2.1 特写镜头,有的放矢——神态语言细节描写。李准说过:“一

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

起着同样的作用。” 可纵观当下,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通病,

即为描写人物语言而写语言,外貌神态亦是如此,千篇一律的“圆

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或者是徒劳无功的记流水账式的对

话描写,洋洋洒洒的两面多稿纸,结果是老师打上“不具体”的评

语。学生们甚是委屈,习作积极性备受打击,那么教师应如何正面

引导,让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呢?

先看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曹雪芹仅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三

处,但就是这字字珠玑的三句话,极尽凤辣子阿谀奉承、八面玲珑

之能事;《梅花魂》一文中,爱国老华侨说的为数不多的几句话便

是:“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莺儿,我

们要回唐山去!”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老人的一片拳拳爱

国之心力透纸背„„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语言神态描写不在多

而在精,不在全而在细,我们在写作时并非要把动作、神态、语言

等一一写全,面面俱到,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抓住其中一两个方

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就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抓住读者的心,起到画龙

点睛的作用。

2.2 分解慢镜头,锦上添花——动作细节描写。“如果细节是一个

动作过程,可以将其分解成一连串细微动作,尽量运用丰富传神而

考究的词句来描述。”——这样的“慢镜头”方法在小学语文课本

也有范例可循:“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

亲„„” 饱含着对母亲的啼鹃泣血之深情。笔者以课文为蓝本,

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接着从学生平时的练笔中对症下

药。笔者经常在学生面前推崇这样的文字,因为它 “麻雀虽小但

五脏俱全”,凝练但具体,比起长篇累牍的啰嗦重复之闲笔更赋价

值,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3. 取材中的细节描写

3.1 文似观山不喜平 。《桥》这一课是很典型的构思巧妙,让人

读来意犹未尽的案例。习作中,笔者反复的是“文似观山不喜平”,

如果你写的是“学煮菜”“学骑车”还是“去爬山”等读者习以为

常的题材,就更加不可一蹴而就,否则这样的作品就像一马平川的

原野,没有看头。反之,若是叙述经过几多失败,几次挫折,几番

努力„„方悟其道和获得成功的作品,却更令读者眼前一亮。那么,

怎样做到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呢?这就如同——学煮菜不小心

煮糊了,学游泳不慎多喝了几口海水,学骑车也会有摔了再爬,爬

了再摔的时候„„甚至再巧设悬疑,就像是观光的游客,也宁可尝

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乐而忘返„„这样一

来,通过巧设细节,铺设小插曲,结合合理的想象、联想进行艺术

加工与再造,让文章因这些“细节”的小插曲,唱响“具体”的主

旋律。就像《文艺理论》中反复强调的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

生活”。

3.2 细微之处见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

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这就要求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去寻找,

去挖掘生活的习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就是习作的来源。”

另外,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就能够

突破陈窠,创新作文,以小见大。笔者经常教导学生一篇新颖的习

作即是做到八个字:“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看来,细节的魔力真是令人叹服啊!面对“以我手写我心”这一

渐高的习作呼声,以及纷繁芜杂的习作方法策略,笔者仍然坚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以亲身实践经验为指引,教授学

生一种方法,其实是提升他们的一种思维品质,一种在“乱花渐欲

迷人眼”的作品世界中至少懂得如何去鉴赏,去甄别,去评价乃至

于去学着运用的思维品质。当然,这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反

复实践操作方可见成效。


相关文章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 的自然流露. 2. 学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培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 惯. 3. 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写作手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查看


  • 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习作教学反思
  • < 印象深刻的一个人>习作教学反思 唐婵 本次习作教学的主题是, <印象深刻的一个人>,每个年段的习作内容都少不了写人的习作,但根据年段不同习作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重点是怎样把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刻画得 ...查看


  • 人物描写习作教学设计
  • <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寻找到的人物,能从性格.特长.品质等方面理解特点鲜明的内涵,确定自己的写作对象. 2.通过赏析课文片段,观察.描写跳绳高手等方式,能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 ...查看


  • 用"细节描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
  • 用"细节描写"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 从事了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发现小学生在习作中有一个 通病,那就是:语言表达不具体.不形象,内容空洞.如何改变这 种现状?在教学中,我让孩子写细节描写,经过连续三年的实践, 取得了显 ...查看


  • 写一位熟悉的人习作课+朝阳赵传红
  • <写一位熟悉的人>教学设计 赵 传 红 朝阳中心学校(本部) 2014年7月8日 <写一位熟悉的人>教学设计 朝阳中心小学 赵传红 习作内容: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情.这次习作就写熟悉人 ...查看


  • 提高中学生细节描写能力的研究
  • 提高中学生细节描写能力的研究 舒兰十七中 段炼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使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彩的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起到画龙点睛,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写出的作文既无个性 ...查看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 一.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材料,懂得作文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说真话,吐真情.感悟温暖的母爱与深深的父爱. 2.引领学生善于捕捉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在习作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二.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说真话,吐真 ...查看


  • 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教案)
  • 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习作讲评) 一.教学目标: 1.在互相赏识和交流评改中,学会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突出感动的地方,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使学生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修改自己的习作. 3.体验作文的快乐,激发写作的兴趣. 二 ...查看


  • 从言语走向思维--以人物描写[我心中的体育明星]为例
  • 修辞格 , 可 以增强语言 的生动性 , 变抽象为具体 , 变 无形 为有形. 教学 中, 我让学 生就其他几个 镜头进 古 人云 : " 一叶飘落而知秋 , -叶勃发而见春. " 细节描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 它要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