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语境下的华裔英语文学解读

  [摘 要]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华裔英语文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析了华裔英语文学同中国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重点解析华裔作家处在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尴尬境地,如何再现当代政治,如何对“中国性”进行建构和协商,同时也提出要警惕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中,要避免多元文化的陷阱和本质论的危害。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华裔英语文学;中国性;再现   【中图分类号】 I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98-2   华裔英语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主导的新学术领域,并迅速在英、美、加等国崛起,发展成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学者始终未能就华裔英语文学的界定达成共识。宽泛地说,它指的是由西方,主要是英美华人后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各种作品。虽说北美的华裔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但其真正引起重视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仿佛雨后春笋般“冒现“而出,因此又被称作是“冒现的文学”。虽然至今华裔英语文学还是处于世界文学的边缘地位,很难融入到主流文学中去,甚至无法与其他弱势的文学,如印裔英国文学抗衡,但它独有的文学特征、叙事方法、意识形态等使它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   一、后殖民理论与华裔英语文学研究   虽然华裔英语文学已兴起多年,但对其的建制化研究,则仅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汤亭亭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的出版和获奖,华裔文学开始受到美国文学界的关注,逐渐在美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随后文学评论家采用各种视角和观点对华裔英语文学进行解读,有的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剖析文本意义,有的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文本的意义,特别是西方评论家通常沿用传统的东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作品的异族文化,突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而近年来,文学评论家更倾向于用文化批评的视角来探讨华裔英语文学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也是研究华裔文学的一个全新视角。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出现的,以批判文化霸权主义和思想观念上“去殖民化”为核心的一种带有鲜明的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后殖民文化批判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世纪之交东西方文化批评的主干。学者在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分析华裔英语文学时,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上。来自香港的华裔作家毛翔青因为特殊的背景经常为标注为后殖民作家,也随之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去解构他的作品。他的代表作《酸甜》(Sour Sweet),曾多次用后殖民理论的角度进行解析。如Laura Hall在《新中国,新自我:毛翔青和石黑一熊的小说》一文中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来剖析这两个作者的文化身份建构,指出在作品中这两位作者流露出对构建文化身份认同的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对“英国性”(Britishness)的妥协,另一方面又渴望建立超越本质论身份的需求。学者同样对任碧莲在《典型的中国人》、《爱妾》等作品中解构和解读华裔作者文化身份的撕裂和多元文化的再现。更有大量学者通过结合后殖民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对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解构,突出女性在父权社会和异文化双重殖民下话语权逐渐丧失,以及她们在文化冲突的的夹缝中努力发出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与斯皮瓦克所坚持的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   二、后殖民解读华裔作品中“中国性”的再现   在后殖民理论的话语中,“再现”是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词语。话语权被看作是本民族与“他者”相争的领地,双方都竭力控制住人们和地域的再现。人们对特定的文化和民族都用各自的话语去构建。正如霍米巴巴所说,国家本身即是叙述。从这个角度讲,华裔英语文学体现了作家们对“中国性”(Chineseness)再现的关注。事实上,他们试图将文学再现作为一种体现作家身份认同的途径,瓦解由传统东方主义构建的单一、刻板的“他者中国性”,借助作品的讲述主动构建生动、形象的文化身份认同。   华裔英语文学的关注点在于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这与后殖民文学的的关注点是相一致的。赛义德认为,文化身份的构建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人为建构的。在后殖民文学评论家看来,华裔作家致力于塑造生动的华人形象,为解构被塑造的类型化的“中国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作品中既有离经叛道的女勇士,也有不同时代的金山勇士、中国小子等,这些都与之前传统的东方主义建构的阴柔的华裔男子形象迥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层面,风格各异的“中国性”。然而因为作家本身缺乏生活经验,呈现出的“中国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间接经验的“文化想象”,构建的事颇有正义的“文化中国”(Cultural China)。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中所再现的“集体文化身份”构成了“中国性”的各个层面,展现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多元性。   与“中国性”的再现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真确性(authenticity)问题。华裔英语作家置身与西方文化的氛围中,深受主流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创作中,他们不可避免地用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来评判自己族裔属性,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经常被批评为卖族裔的“他者性”而求荣了。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被篡改地面部全非。例如,受到赵健秀等人谴责的《女勇士》里花木兰的传说,《喜福会》中的一些典故都经过了作者的看似不合理地改编。但因为这些改动而谴责这些作家歪曲华裔历史、华裔文化也有失偏颇。华裔作家生活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深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无法仅用传统的华裔文学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他们对传统华裔文学的改动也是他们文化身份遭到撕裂的表现。   三、后殖民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陷阱   后殖民批评话语很深刻、全方面地分析了华裔英语文学,揭示出华裔英语作家在争取真实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然而,由于后殖民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也受到业界质疑,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西方文学评论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片面地将华裔英语文学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试图在作品中寻找与西方文化迥异的文化元素,发现奇异的东方文化之美,参照符合或不符合假定的元素来评判作品是否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文化。更甚者,很多华裔文学评论家也深受西方或东方中心论的影响,他们通常认为华裔英语作品应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作品的质量,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华裔英语文学虽然和中国文学有千丝万缕地联系,但它却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华裔作家在有意识地改写中国的传统故事,让其作品充满独特的文学特征,而不是简单地再现。   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些后殖民学者提出的多元文化所设下的文化陷阱。华裔英语作家在多元文化趋势的促使下,会对“异域风情”过多地关注,从而导致作家们出卖自己文化的“他者性”以求作为主流文化的点缀被接纳。作家对“异域风情”给予过多的笔墨,从侧面强调了东方文化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边缘地方,这无形中助长了东方主义的盛行,第三世界则被迫去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在华裔英语文学中就体现为华裔作者为奇异的东方文化浓墨重彩,为多元文化增添一种多样性,而不是犀利地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对东方文化解读的扭曲。   最后,是在运用后殖民理论的实践中出现的对静态族裔属性的坚持。当前学术界一直在讨论谁是华裔移民文化的权威代表,那么也就暗示说有一种的特定的“中国性”的存在。然而众所周知,族裔属性是不断发展的,民族属性经过历时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淘汰出文化的糟粕,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使民族属性和文化保持新鲜的血液和朝气,因而再现也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且具有时代性的。这种在在后殖民理论不当应用中产生的本质论,恰恰违背了后殖民理论去中心化的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剖析华裔英语文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发现华裔作家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文化身份认同遭受到危机,并在其作品中体现为对传统中国文学的改变,以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东方主义对东方文化的扭曲解读和边缘化,并潜在地用西方的主流文化去评判东方的民族文化特征。这对中国大陆作家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表现“中国性”,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研究也会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Ang,I.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2]Bhabha,H.Nation and Narra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dge,1990.   [3]Hall,L.New Nations,New Sepves: The novels of Timothy Mo and Kazuo Ishiguro[A]. In Lee. A.R. (ED.).Other Britain, Other British: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Fiction [C]. London: Pluto Press, 1995:112―119.   [4]蔡源林.赛义德的后殖民论述与伊斯兰[DB/OL].http://www.cc.org.cn/wencui/index,11月 A期,纪念赛义德.   作者简介:涂艳(1982-),女,重庆万州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西方文化。

  [摘 要]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华裔英语文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析了华裔英语文学同中国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重点解析华裔作家处在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尴尬境地,如何再现当代政治,如何对“中国性”进行建构和协商,同时也提出要警惕在文学创作和评论中,要避免多元文化的陷阱和本质论的危害。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华裔英语文学;中国性;再现   【中图分类号】 I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298-2   华裔英语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主导的新学术领域,并迅速在英、美、加等国崛起,发展成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学者始终未能就华裔英语文学的界定达成共识。宽泛地说,它指的是由西方,主要是英美华人后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各种作品。虽说北美的华裔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但其真正引起重视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仿佛雨后春笋般“冒现“而出,因此又被称作是“冒现的文学”。虽然至今华裔英语文学还是处于世界文学的边缘地位,很难融入到主流文学中去,甚至无法与其他弱势的文学,如印裔英国文学抗衡,但它独有的文学特征、叙事方法、意识形态等使它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   一、后殖民理论与华裔英语文学研究   虽然华裔英语文学已兴起多年,但对其的建制化研究,则仅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汤亭亭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的出版和获奖,华裔文学开始受到美国文学界的关注,逐渐在美国文坛占有一席之地。随后文学评论家采用各种视角和观点对华裔英语文学进行解读,有的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剖析文本意义,有的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文本的意义,特别是西方评论家通常沿用传统的东方主义的视角来解析作品的异族文化,突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而近年来,文学评论家更倾向于用文化批评的视角来探讨华裔英语文学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也是研究华裔文学的一个全新视角。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出现的,以批判文化霸权主义和思想观念上“去殖民化”为核心的一种带有鲜明的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后殖民文化批判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世纪之交东西方文化批评的主干。学者在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分析华裔英语文学时,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上。来自香港的华裔作家毛翔青因为特殊的背景经常为标注为后殖民作家,也随之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去解构他的作品。他的代表作《酸甜》(Sour Sweet),曾多次用后殖民理论的角度进行解析。如Laura Hall在《新中国,新自我:毛翔青和石黑一熊的小说》一文中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来剖析这两个作者的文化身份建构,指出在作品中这两位作者流露出对构建文化身份认同的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对“英国性”(Britishness)的妥协,另一方面又渴望建立超越本质论身份的需求。学者同样对任碧莲在《典型的中国人》、《爱妾》等作品中解构和解读华裔作者文化身份的撕裂和多元文化的再现。更有大量学者通过结合后殖民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对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解构,突出女性在父权社会和异文化双重殖民下话语权逐渐丧失,以及她们在文化冲突的的夹缝中努力发出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与斯皮瓦克所坚持的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   二、后殖民解读华裔作品中“中国性”的再现   在后殖民理论的话语中,“再现”是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词语。话语权被看作是本民族与“他者”相争的领地,双方都竭力控制住人们和地域的再现。人们对特定的文化和民族都用各自的话语去构建。正如霍米巴巴所说,国家本身即是叙述。从这个角度讲,华裔英语文学体现了作家们对“中国性”(Chineseness)再现的关注。事实上,他们试图将文学再现作为一种体现作家身份认同的途径,瓦解由传统东方主义构建的单一、刻板的“他者中国性”,借助作品的讲述主动构建生动、形象的文化身份认同。   华裔英语文学的关注点在于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这与后殖民文学的的关注点是相一致的。赛义德认为,文化身份的构建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人为建构的。在后殖民文学评论家看来,华裔作家致力于塑造生动的华人形象,为解构被塑造的类型化的“中国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作品中既有离经叛道的女勇士,也有不同时代的金山勇士、中国小子等,这些都与之前传统的东方主义建构的阴柔的华裔男子形象迥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层面,风格各异的“中国性”。然而因为作家本身缺乏生活经验,呈现出的“中国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间接经验的“文化想象”,构建的事颇有正义的“文化中国”(Cultural China)。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中所再现的“集体文化身份”构成了“中国性”的各个层面,展现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多元性。   与“中国性”的再现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真确性(authenticity)问题。华裔英语作家置身与西方文化的氛围中,深受主流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创作中,他们不可避免地用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来评判自己族裔属性,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经常被批评为卖族裔的“他者性”而求荣了。在他们的作品中,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被篡改地面部全非。例如,受到赵健秀等人谴责的《女勇士》里花木兰的传说,《喜福会》中的一些典故都经过了作者的看似不合理地改编。但因为这些改动而谴责这些作家歪曲华裔历史、华裔文化也有失偏颇。华裔作家生活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深受两种文化的熏陶,无法仅用传统的华裔文学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他们对传统华裔文学的改动也是他们文化身份遭到撕裂的表现。   三、后殖民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陷阱   后殖民批评话语很深刻、全方面地分析了华裔英语文学,揭示出华裔英语作家在争取真实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然而,由于后殖民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也受到业界质疑,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西方文学评论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片面地将华裔英语文学定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们试图在作品中寻找与西方文化迥异的文化元素,发现奇异的东方文化之美,参照符合或不符合假定的元素来评判作品是否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文化。更甚者,很多华裔文学评论家也深受西方或东方中心论的影响,他们通常认为华裔英语作品应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价作品的质量,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华裔英语文学虽然和中国文学有千丝万缕地联系,但它却是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华裔作家在有意识地改写中国的传统故事,让其作品充满独特的文学特征,而不是简单地再现。   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些后殖民学者提出的多元文化所设下的文化陷阱。华裔英语作家在多元文化趋势的促使下,会对“异域风情”过多地关注,从而导致作家们出卖自己文化的“他者性”以求作为主流文化的点缀被接纳。作家对“异域风情”给予过多的笔墨,从侧面强调了东方文化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边缘地方,这无形中助长了东方主义的盛行,第三世界则被迫去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在华裔英语文学中就体现为华裔作者为奇异的东方文化浓墨重彩,为多元文化增添一种多样性,而不是犀利地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对东方文化解读的扭曲。   最后,是在运用后殖民理论的实践中出现的对静态族裔属性的坚持。当前学术界一直在讨论谁是华裔移民文化的权威代表,那么也就暗示说有一种的特定的“中国性”的存在。然而众所周知,族裔属性是不断发展的,民族属性经过历时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淘汰出文化的糟粕,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使民族属性和文化保持新鲜的血液和朝气,因而再现也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且具有时代性的。这种在在后殖民理论不当应用中产生的本质论,恰恰违背了后殖民理论去中心化的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剖析华裔英语文学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发现华裔作家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文化身份认同遭受到危机,并在其作品中体现为对传统中国文学的改变,以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东方主义对东方文化的扭曲解读和边缘化,并潜在地用西方的主流文化去评判东方的民族文化特征。这对中国大陆作家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表现“中国性”,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研究也会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Ang,I.On Not Speaking Chinese: Living Between Asia and the Wes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2]Bhabha,H.Nation and Narration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dge,1990.   [3]Hall,L.New Nations,New Sepves: The novels of Timothy Mo and Kazuo Ishiguro[A]. In Lee. A.R. (ED.).Other Britain, Other British: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Fiction [C]. London: Pluto Press, 1995:112―119.   [4]蔡源林.赛义德的后殖民论述与伊斯兰[DB/OL].http://www.cc.org.cn/wencui/index,11月 A期,纪念赛义德.   作者简介:涂艳(1982-),女,重庆万州人,硕士,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西方文化。


相关文章

  • 谈美国华裔文学书写中的翻译_陈爱敏
  • 谈美国华裔文学书写中的翻译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爱敏 任 玮 流散文学书写在更多意义上是流散作家将本民族的文化和自身经历以文学的形式呈现给居住国的读者,这 摘要: 一转换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翻译行为.美国华裔流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中国 ...查看


  • 从自然主义角度分析[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查看


  • 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华人族裔性
  • 华文文学2010.1.(总第96期) ·19· 论华裔美国文学的华人族裔性 肖 画 南京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210093) 摘要:本文以华人族裔性为切入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提出三个问题:一.华人族裔性 在华裔文学中有哪些表现?二.华人族 ...查看


  • 浅析西部牛仔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探讨星巴克多样化顾客关怀及其推广性 2 <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 3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4 浅谈商务合同 5 浅议中西 ...查看


  •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
  • 2005年3月第21卷 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 ar . , 2005Vol . 21 No . 2 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 ...查看


  •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 2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 4 ...查看


  • 论翻译与非殖民化
  •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Journal 2004年第2期(总第99期) 论翻译与非殖民化 潘学权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 ...查看


  • 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一.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语言教学类 1.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2.词典编纂如何对对待语流中的一次性用词用法, 3.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 4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5.我的双 ...查看


  • 后殖民语境下印度英语小说的创作特点及影响
  • 后殖民语境下印度英语小说的创作特点及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征服印度后,英语逐渐成为印度上层的通用语言,由此产生了印度英语文学,即印度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它的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它的第一个散文作家拉姆.莫汉.拉伊(1774-183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