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浅议高中政治中的科学发展观知识联系

永登西铁中学 常永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高中政治课本必修2第三单元在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导时,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为此,必须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起来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就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在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上,要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4.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 “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在必修1中得到了体现,在课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措施中,首要的就是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因而,在做关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经济题型时,一定不能忘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首要条件提出。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必修2政治生活中,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及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做此类题时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在必修3中文化对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个人的影响就会得到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也不能忘记。

在必修4中,科学发展观就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对物质世界、社会存在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它的内涵又坚持了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者。

科学发展观在高中政治中地位特别,它始终贯穿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复习的一个要点

。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党文件中的首次表述。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产物。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呢?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聚焦于经济的片面发展思想指导下,虽然“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GDP 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国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50 多年来,中国人口从 6 亿增长到 13 亿,而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 600 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 300 多万平方公里。45 种主要矿产 15 年以后剩下 6种,5 年以后 70% 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我们 1 /3 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糸的 2 /5 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 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 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资料来源: 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 /在财富论坛上的讲话》)。长此以往,正如潘岳所说:

“我们一直说要搞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实际上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是在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向困境这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又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因而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当然也就是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物质力量——— 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以及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唯物史观第一次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为依据的。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事物尽管是千差万别的,然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不与其他事物相联系、完全孤立的事物。恩格思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就是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一理论原则的指导下主张发展的全面性。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任何违背发展全面性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理论上是反辩证法的。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具体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限的,而整个客观世界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发展却是无限的,发展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有限发展和无限发展的关系。

再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认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决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否则,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抓住了这个硬道理就是抓住了重点。同时,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条件、靠谁发展、为谁发展这个发展观的另一点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科学发展观在整个高中政治教材中地位和作用十分凸显,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格外关注科学发展观在必修1到必修4中的穿插及应用。

科学发展观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初次出现是在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部分的内容中,在这儿,科学发展观是作为一种发展道路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因而,在遇到关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经济问题时,就要想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要以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要解决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如城乡矛盾、地区矛盾、贫富差距矛盾等,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从而达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建设经济文明的同时,实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同步发展。

在必修2政治生活中,科学发展观出现是在第三单元“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部分中,科学发展观是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提出的,是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出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等问题时,必须想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第二单元“我国的政府”这一部分内容中,政府职能的履行就要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体现的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政府这样去做,又是政府性质、宗旨的体现,政府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更是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因而,在政府为了民生的改善、为了经济的发展等出台政策、发布命令、实施方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就可以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了,提法就是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谈到文化的形式时就把思想、理论、信念、道德、艺术、教育、科学都归于文化的范畴,因而,我们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科学发展观作为优秀文化,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有极大的影响,正是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我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应用而生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有影响,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的坚持贯彻宣传,理念会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中提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显示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是文化的创新。在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部分,要把科学发展观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理解。

在必修4哲学生活中,自是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根本方法、基本要求。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中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对于我国在新形式下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问题给于了科学的回答,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根据我国当前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正确认识,符合唯物论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结果,而科学发展观又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于我国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得出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从这儿又体现出了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中,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强调了发展,又体现了联系,更涉及到了矛盾的知识,第一要义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提出了解决主要矛盾的措施,科学发展

观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提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浅议高中政治中的科学发展观知识联系

永登西铁中学 常永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高中政治课本必修2第三单元在讲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导时,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为此,必须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起来就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就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在工作的部署和安排上,要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4.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坚持 “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在必修1中得到了体现,在课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措施中,首要的就是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因而,在做关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经济题型时,一定不能忘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首要条件提出。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必修2政治生活中,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及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做此类题时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在必修3中文化对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个人的影响就会得到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也不能忘记。

在必修4中,科学发展观就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对物质世界、社会存在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它的内涵又坚持了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者。

科学发展观在高中政治中地位特别,它始终贯穿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复习的一个要点

。2003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党文件中的首次表述。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产物。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呢?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发展模式聚焦于经济的片面发展思想指导下,虽然“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GDP 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国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50 多年来,中国人口从 6 亿增长到 13 亿,而可居住的土地由于水土流失从 600 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到 300 多万平方公里。45 种主要矿产 15 年以后剩下 6种,5 年以后 70% 以上的石油依赖进口。我们 1 /3 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糸的 2 /5 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 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 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资料来源: 潘岳《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 /在财富论坛上的讲话》)。长此以往,正如潘岳所说:

“我们一直说要搞好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实际上是我们这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是在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向困境这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又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因而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当然也就是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物质力量——— 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以及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个阶级和阶层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唯物史观第一次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为依据的。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联系的观点。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事物尽管是千差万别的,然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不与其他事物相联系、完全孤立的事物。恩格思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就是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一理论原则的指导下主张发展的全面性。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任何违背发展全面性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在理论上是反辩证法的。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了发展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具体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限的,而整个客观世界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发展却是无限的,发展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有限发展和无限发展的关系。

再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认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决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否则,就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抓住了这个硬道理就是抓住了重点。同时,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条件、靠谁发展、为谁发展这个发展观的另一点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科学发展观在整个高中政治教材中地位和作用十分凸显,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格外关注科学发展观在必修1到必修4中的穿插及应用。

科学发展观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初次出现是在必修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部分的内容中,在这儿,科学发展观是作为一种发展道路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建设首要的就是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因而,在遇到关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经济问题时,就要想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要以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要解决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如城乡矛盾、地区矛盾、贫富差距矛盾等,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从而达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建设经济文明的同时,实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同步发展。

在必修2政治生活中,科学发展观出现是在第三单元“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部分中,科学发展观是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提出的,是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出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等问题时,必须想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第二单元“我国的政府”这一部分内容中,政府职能的履行就要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体现的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政府这样去做,又是政府性质、宗旨的体现,政府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更是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因而,在政府为了民生的改善、为了经济的发展等出台政策、发布命令、实施方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就可以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了,提法就是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谈到文化的形式时就把思想、理论、信念、道德、艺术、教育、科学都归于文化的范畴,因而,我们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科学发展观作为优秀文化,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有极大的影响,正是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我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应用而生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有极大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有影响,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的坚持贯彻宣传,理念会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对人们产生深刻的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中提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显示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是文化的创新。在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部分,要把科学发展观归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理解。

在必修4哲学生活中,自是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根本方法、基本要求。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中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对于我国在新形式下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问题给于了科学的回答,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中,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根据我国当前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正确认识,符合唯物论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结果,而科学发展观又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于我国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得出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从这儿又体现出了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中,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强调了发展,又体现了联系,更涉及到了矛盾的知识,第一要义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提出了解决主要矛盾的措施,科学发展

观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法。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提到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相关文章

  • 理念与路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作者:宋镜明胡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年09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 ...查看


  • 大力推进党建理论创新
  • 大力推进党建理论创新 (2003-01-30 08:11:54) 宋育英 一.深刻认识推进党建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做好党建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推进党建理论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 ...查看


  •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
  • ★入党申请书,又称入党申请报告,是要求入党的人向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入党申请书标志着申请人经过了郑重思考,向党组织表明自己有入党的志愿和要求,使党组织了解申请人的政治信仰和追求,便于党组织对申请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考 ...查看


  •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
  •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六大(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两代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在对毛泽东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体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 ...查看


  • 关于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调查
  • 工商学院 11物流 xxxxxxxxx 1 关于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调查 什么是小康社会 我们常常在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康社会呢? 早在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 ...查看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习
  •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查看


  • 历届党代表大会时间地点和会议内容
  • 历届党代表大会时间地点和会议内容 2007-10-26 22:30 党的一大大会议 1921年 上 海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 ...查看


  • 党的十八大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 党的十八大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胡锦涛同志主持会议 11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在北京人 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会议.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 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出席会议. 新华社记者 鞠 鹏 ...查看


  • 历届党代会召开时间及主要内容摘要
  • 一大 1921年 上 海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大 1922年 上 海 1. 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 ...查看


  • 十七大理解
  • 缓和而坚定 循序而渐进 十六大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