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解剖关系: 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盘膜裂隙。长4~5cm ,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内外口。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腹股沟管和海氏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内管环,进入腹股沟管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形成腹股沟斜疝;

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形成腹股沟直疝;

若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隐静脉裂孔脱出到大腿根部皮下,则形成的是股疝。股疝多见于女性。

腹股沟管

在正常情况下为一潜在的管道,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在成人管长4~5厘米,有内、外两口和上下前后四壁。 腹股沟管

内口: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一个卵圆形裂隙,

即腹股沟管深环(或称内环或腹环)。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的一个三角形裂隙,

即腹股沟管浅环(或称外环或皮下环)。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腹横筋膜。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内容物: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

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三角区。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韧带: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

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经腹股沟管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

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等,

精索为睾丸、附睾提供血液供应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占95%。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仅占5%。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常见的内容物以小肠多见,少数是大网膜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区别

1. 发病年龄:斜疝见于任何年龄层;直疝可见于老年人。

2. 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病程长者可进入阴囊;

3. 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 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

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

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 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

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临床表现]

(1)腹股沟部肿块:

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

早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不舒适感觉,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在回入腹腔时常可听到“咕噜”的声音,。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坠胀感。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2. 体格检查

①咳嗽冲击试验:检查者用手轻按肿块,嘱病人咳嗽,可以感到有膨胀性冲击感,同时可见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大,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是疝的一大特征。当手指进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为斜疝,此试验对确定疝囊位腹股沟管内,尚未突出外环的不完全性(或隐匿性) 腹股沟斜疝有重要意义;若指腹有冲击感为直疝;若为股疝,手指伸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因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下,肿块依然可以脱出。

②疝块回纳试验:手法回纳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起疝块,紧压其下端,向腹股沟管走向(外上方) 轻轻挤推,开始常有轻微阻力,随即很快肿块被推入腹腔而消失,在其进入腹腔时,若疝内容是小肠,则听到咕噜声,内容物若为大网膜则有一种坚实感,无弹性。疝块回纳试验也可以病人站立时进行,检查者站在病人患侧旁,一手扶住病人腰背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在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手法同前述,也可使疝块回纳。

③压迫内环试验:待疝块回纳后,检查者用手紧压内环,再嘱病人用力咳嗽,疝块并不出现,但若移开手指则可见疝块自外上方向内下方鼓出,则可肯定为斜疝。这种压迫内

环试验可以在术前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

若肿块触痛明显,质硬不能回纳,或肿块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炎症表现,则应考虑为嵌顿性或绞窄性疝。

疝块回纳腹腔后,以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可发现外环扩大(图1) ,一般情况,外环的大小临床意义不大。而在外环扩大时,指尖可顺之进入腹股沟管,检查和了解内环和腹股沟管后壁情况,对提出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有的隐匿性斜疝可通过此试验而确立其存在,但这种检查方法给病人造成极不舒服感觉,对诊断明确者不必常规施行。当手指进入腹股沟管,并很容易进入腹腔扪及腹腔内肠曲,说明内环扩大,且腹股沟管后壁已重度破坏,须作加强后壁的修补术。 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有的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以上为可复性疝的临床特点。其疝内容物如为肠袢,则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并常在肠袢进入腹腔时发出咕噜声。内容物如为大网膜,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2)腹外疝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和嵌顿性疝。可复性疝是指站立、咳嗽、负重、排便等增加腹内压时,疝内容物进入疝囊,当平卧及腹内压下降时能很容易返纳腹腔。难复性疝为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多因疝内容物和疝囊粘连,或腹壁缺损大、疝环宽大。

滑动性疝通常也属难复性疝。

滑动性斜疝往往表现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粘连。临床上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之比约为1:6.

难复性斜疝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通常都是斜疝,常在强度用力劳动、剧烈咳嗽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的情况下,疝块突然增大、变硬,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腹腔,疼痛明显加剧,呈持续

性并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轻轻微;如为肠管,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小;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绞窄性疝 嵌顿疝若不及时处理,进一步发展则形成绞窄性疝,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腹膜炎等。绞窄性疝一般发生在嵌顿时间超过24~48h ,但少数严重者不到24h 也可发生绞窄。绞窄性疝,疝块有红、肿、热、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有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晚期肠管缺血坏死、穿孔,肠内容物外溢,引起急性弥漫性腹炎。 有时全身感染、高热、畏寒等症状极为明显,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预防:除一部分婴儿病例外,腹股沟斜疝一般不能自愈。可复性腹股沟斜疝症状一般较轻。而一旦出现疝嵌顿。即症状剧烈,如处理不及时,可出现疝内容(多为网膜或肠管) 的绞窄坏死,愈后相当严重。因而有疝患者一般宜早行手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腹股沟斜疝西医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如果是两岁以下的小儿,平常又不大经常掉下来,可以暂时观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患儿有可能自己长好。

斜疝的手术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对患儿仅作疝囊高位结扎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解剖关系: 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盘膜裂隙。长4~5cm ,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内外口。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腹股沟管和海氏三角都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在病理情况下,若腹腔内容物经腹股内管环,进入腹股沟管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形成腹股沟斜疝;

若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形成腹股沟直疝;

若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隐静脉裂孔脱出到大腿根部皮下,则形成的是股疝。股疝多见于女性。

腹股沟管

在正常情况下为一潜在的管道,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在成人管长4~5厘米,有内、外两口和上下前后四壁。 腹股沟管

内口: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一个卵圆形裂隙,

即腹股沟管深环(或称内环或腹环)。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的一个三角形裂隙,

即腹股沟管浅环(或称外环或皮下环)。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腹横筋膜。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内容物: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

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三角区。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韧带: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

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经腹股沟管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

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等,

精索为睾丸、附睾提供血液供应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占95%。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仅占5%。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常见的内容物以小肠多见,少数是大网膜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区别

1. 发病年龄:斜疝见于任何年龄层;直疝可见于老年人。

2. 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病程长者可进入阴囊;

3. 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

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4. 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

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

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 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

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临床表现]

(1)腹股沟部肿块:

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

早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不舒适感觉,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在回入腹腔时常可听到“咕噜”的声音,。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坠胀感。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2. 体格检查

①咳嗽冲击试验:检查者用手轻按肿块,嘱病人咳嗽,可以感到有膨胀性冲击感,同时可见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大,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是疝的一大特征。当手指进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为斜疝,此试验对确定疝囊位腹股沟管内,尚未突出外环的不完全性(或隐匿性) 腹股沟斜疝有重要意义;若指腹有冲击感为直疝;若为股疝,手指伸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因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下,肿块依然可以脱出。

②疝块回纳试验:手法回纳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起疝块,紧压其下端,向腹股沟管走向(外上方) 轻轻挤推,开始常有轻微阻力,随即很快肿块被推入腹腔而消失,在其进入腹腔时,若疝内容是小肠,则听到咕噜声,内容物若为大网膜则有一种坚实感,无弹性。疝块回纳试验也可以病人站立时进行,检查者站在病人患侧旁,一手扶住病人腰背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在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手法同前述,也可使疝块回纳。

③压迫内环试验:待疝块回纳后,检查者用手紧压内环,再嘱病人用力咳嗽,疝块并不出现,但若移开手指则可见疝块自外上方向内下方鼓出,则可肯定为斜疝。这种压迫内

环试验可以在术前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

若肿块触痛明显,质硬不能回纳,或肿块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炎症表现,则应考虑为嵌顿性或绞窄性疝。

疝块回纳腹腔后,以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可发现外环扩大(图1) ,一般情况,外环的大小临床意义不大。而在外环扩大时,指尖可顺之进入腹股沟管,检查和了解内环和腹股沟管后壁情况,对提出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有的隐匿性斜疝可通过此试验而确立其存在,但这种检查方法给病人造成极不舒服感觉,对诊断明确者不必常规施行。当手指进入腹股沟管,并很容易进入腹腔扪及腹腔内肠曲,说明内环扩大,且腹股沟管后壁已重度破坏,须作加强后壁的修补术。 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感。有的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此试验,确定其存在。检查者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内环,然后嘱病人用力咳嗽、斜疝肿块并不出现,尚若移开手指,则可见肿块从腹股沟中点自外上方向内下鼓出。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后者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紧压住内环嘱病人咳嗽时,疝块仍可出现。

以上为可复性疝的临床特点。其疝内容物如为肠袢,则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并常在肠袢进入腹腔时发出咕噜声。内容物如为大网膜,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2)腹外疝分为可复性疝、难复性疝和嵌顿性疝。可复性疝是指站立、咳嗽、负重、排便等增加腹内压时,疝内容物进入疝囊,当平卧及腹内压下降时能很容易返纳腹腔。难复性疝为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多因疝内容物和疝囊粘连,或腹壁缺损大、疝环宽大。

滑动性疝通常也属难复性疝。

滑动性斜疝往往表现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发生粘连。临床上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之比约为1:6.

难复性斜疝在临床表现方面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通常都是斜疝,常在强度用力劳动、剧烈咳嗽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的情况下,疝块突然增大、变硬,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腹腔,疼痛明显加剧,呈持续

性并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轻轻微;如为肠管,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象,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小;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绞窄性疝 嵌顿疝若不及时处理,进一步发展则形成绞窄性疝,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腹膜炎等。绞窄性疝一般发生在嵌顿时间超过24~48h ,但少数严重者不到24h 也可发生绞窄。绞窄性疝,疝块有红、肿、热、压痛等急性炎症表现。有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晚期肠管缺血坏死、穿孔,肠内容物外溢,引起急性弥漫性腹炎。 有时全身感染、高热、畏寒等症状极为明显,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预防:除一部分婴儿病例外,腹股沟斜疝一般不能自愈。可复性腹股沟斜疝症状一般较轻。而一旦出现疝嵌顿。即症状剧烈,如处理不及时,可出现疝内容(多为网膜或肠管) 的绞窄坏死,愈后相当严重。因而有疝患者一般宜早行手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腹股沟斜疝西医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如果是两岁以下的小儿,平常又不大经常掉下来,可以暂时观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患儿有可能自己长好。

斜疝的手术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和疝修补。对患儿仅作疝囊高位结扎


相关文章

  • 腹股沟斜疝 1
  • 简介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indirect inguinal hernia).[1] 约占腹股沟疝的90 ...查看


  • 小儿腹股沟斜疝
  • 什么是小儿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腹腔脏器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被挤入未闭合的鞘状突时形成,犹如孩子的腹股沟或阴囊处长了一个「包」,俗称「疝气」或「小肠疝气」,是最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 腹股沟斜疝是什么样的结构? 可以把小儿腹股沟处未闭 ...查看


  • 经典 | 常规腹股沟区域解剖(2)
  • 常规腹股沟的解剖(2) 引言 :腹股沟区的解剖也许是人体解剖中和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但也是最容易混淆的一门科学.也许,有的医生做了成千上万台的腹股沟疝手术,但,始终没有搞清楚腹股沟的解剖. 今天,讲的是:腹股沟管的两端的开口. 在腹股沟区域 ...查看


  • 腹股沟区解剖经典概括
  • 腹股沟区解剖经典概括作者: 章由贤 随着近年来我国腹膜前修补方式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兴起,我们必须掌握腹股沟区后面的腹膜前解剖.这就构成了一个前后的"立体解剖".这种立体解剖对于我们了解疝是很有必要和帮助的.在临床实践中, ...查看


  • 23章腹外疝病人护理习题
  • 23章 腹外疝病人护理相关试题 一.填空题 1. 疝内容物最常见的是( ) 2. 疝块站立时出现,平卧后消失属于( )疝 3. 疝块突然增大,不能回纳,伴有疼痛并引起肠瘘属于( )疝 4. 传统的斜疝修补术后早期,最适合的卧位是( ) 5. ...查看


  • [超微课堂]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一)图文并茂,转起!
  • 疝是指从其正常包含组织或结构中的突出物.总体上讲,腹壁疝修补术是普外科医生最开展的手术之一,腹股沟疝是腹部最常见的疝,大约有25%男性患有医学意义上的腹股沟疝,而女性的发病率仅3%.然而,股疝在女性更常见. 解剖 骨肌超声主要依赖骨性标志进 ...查看


  • 腹股沟斜疝怎么治疗?两种手术方法值得选
  • 一般来讲,腹股沟斜疝这种病症在男人中的出现率是很高的,而在对腹股沟斜疝进行治疗的时候,也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那么,腹股沟斜疝该怎么治疗呢?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s://gl.baidu.com 1.高位结扎术: 手术在内环处显露 ...查看


  • 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记录 麻醉单
  • 2013-4-7 右腹股沟斜疝 右腹股沟斜疝 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右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连硬 XX XXX XXX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距右腹股沟韧带上方约2 CM 处作一与之平行的斜形切口,长约6CM ,上 ...查看


  •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腹股沟区前路腹膜前应用解剖与疝修补术
  • ・830・ 生垦丝剑丛壁盘查!!!!堡!旦箜!!鲞箜!塑垦!垫』堕堕堡!!!堡:!!E!!坐!竺垫!!:!!!:!Q:塑!:! ・临床论著・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腹股沟区前路腹膜前应用解剖与疝修补术' 张 波 谭卫林李永洋洪丽霞韩 潞孟 军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