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里叶分解与合成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任意一个周期函数都可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因此各种波形的周期信号都可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波。通过实验电路实现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解与合成,对周期信号进行傅里叶分析,对于深刻理解周期函数的傅里叶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1 周期函数的傅里叶展开

周期为T 的函数f (t )可以展开为三角函数构成的傅里叶级数

1

f (t )=a 0+∑(a n cos nwt +b n sin nwt ) (1.1)

2n =1

周期为T 的方波函数(如图1.1所示)

f (t )=

{

h (0≤t ≤

T

) 2

T

-h (-≤t ≤0)

2

(1.2)

可展开为傅里叶级数

f (t )=

4h ⎛111⎫

sin ωt +sin 3ωt +sin 5ωt +sin 7ωt + ⎪π 357⎝⎭

(1.3)

4h ∞⎛1⎫=(2n -1)ωt ⎤∑ ⎪sin ⎡⎣⎦πn =1⎝2n -1⎭

t

图1.1 方波信号

由此得出,方波信号的基波与各谐波同相位,基波与前三阶谐波频率比为

1:3:5:7,振幅比为1:

111::。 357

2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解

2.1实验原理

用RLC 串联谐振电路作为选频电路,对方波信号进行频谱分解,在示波器上显示被分解的波形。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其中R 、C 是可变的。L 取0.1H 。

图2.1 RLC串联谐振电路

当输入信号的频率与电路的谐振频率相匹配时,此电路将有最大的响应。谐振频率ω0为

ω0=这个响应的频带宽度以Q 值来表示

Q =

(2.1) (2.2)

其中R 为取样电阻,r '为电感线圈的电阻及与电容箱相串联的等效损耗电阻之和。当Q 值较大时,在ω0附近的频带宽度较狭窄,所以实验中选择Q 值足够大,大到足够将基波与各次谐波分离出来。

调节可变电容C ,在n ω0频率谐振,则会从此周期性波形中选择出这个单元,它的值为:

V (t ) =b n sin n ω0t (2.3) 这时电阻R 两端电压为

V R (t )=I 0R sin (n ω0t +Φ) (2.4)

此式中Φ=tg =1阻抗。

b X

,X 为串联电路感抗和容抗之和,I 0=n ,Z 为串联电路的总

Z R

在谐振状态时X =0,此时,阻抗Z =r +R +R L +R C =r +R +R L ,其中r 为方波电源的内阻;R 为取样电阻;R L 为电感的损耗电阻;R C 为标准电容的损耗电阻。(R C 值常因较小忽略)

通过傅里叶分解合成仪中的1KHz 的方波来做傅里叶分解实验,其输出阻抗低,可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分解实验。

2.2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包括:

傅里叶分解合成仪; 十进式电容箱; 0.1H 标准电感; 双踪示波器;

2.3实验内容

2.3.1 谐振时电容值的测量

测量RLC 串联电路时对1KHz ,3 KHz ,5 KHz 正弦波谐振时的电容值C 1、C 2、

C 3,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1所示。方波频率f =1000Hz ,取样电阻R =27Ω,实验测得信号内阻r =23Ω,电感L =0.1H 。

表2.1

2.3.2方波的分解

RLC 串联谐振电路连线图如下:

将1KHz 方波输入到RLC 串联电路,然后调节电容值至C 1、C 2、C 3附近,从示波器上观测谐振波,测量基波和n 阶谐波的相对振幅。 (1)1KHz 方波输入信号,如图2.1所示:

图2.1

(2)谐振频率f 0=1KHz,谐振时电容值C 1=0.2498μf ,波形如图2.2所示,相对振幅A =1.7V ,李萨如图形如图2.3所示。

图2.2 图2.3

(3)谐振频率f 0=3KHz , 谐振时电容值C 1=0.0279μf ,波形如图2.4所示,相对振幅A =0.5V 。李萨如图形如图2.5所示。

图2.4 图2.5

(4)谐振频率f 0=5KHz ,谐振时电容值C 1=0.0100μf ,波形如图2.6所示,相对振幅A =0.24V 。李萨如图形如图2.7所示。

图2.6 图2.7

2.3.3计算并校正相对振幅 (1)损耗电阻的测定

图2.8 损耗电阻测量电路

用标准电容箱加正弦信号发生器用谐振法测量。接一个如图2.8所示的串联谐振电路。测量在谐振状态时,采用外接信号源分别为1KHz 、3 KHz 、5 KHz 时,信号源输出电压V AB 和取样电阻R 两端的电压V R ,根据算出R L 的值。

损耗电阻测量电路连线图如下:

V AB V

=R 可计

r +R +R L +R c R

不同频率时电感的损耗电阻R L 为:

1KHz V AB =6.2*0.5=3.1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0.5v=1.5v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r=23Ω, R=27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

代入数据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8Ω

3KHz V AB =3.5*0.2=0.7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5*0.2v=0.3v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r=23Ω, R=27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

代入数据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3Ω

5KHz V AB =2.3*0.2=0.46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8*0.2v=0.16v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r=23Ω, R=27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

代入数据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7.625Ω

(2)相对振幅的校正

采用分压原理校正。设A 为谐波校正后的振幅,A /为谐波未被校正时的振幅。R L 1为1KHz 使用频率时的损耗电阻。R L 为3KHz 或者5KHz 使用频率时的损耗电阻。则校正公式为:

A :A /=

R R

:

R L 1+R +r R L +R +r

A =A /⨯

校正结果如下:

R L +R +r

R L 1+R +r

基波1KHz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700v

谐波3KHz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500 *

13+23+275.8+23+27

=0.565v

谐波5KHz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240 *

27.63+23+275.8+23+27

=0.334v

经过校正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700 :565 :343 ≈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与理论值符合较好。

3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合成

3.1实验原理

利用傅里叶分解合成仪实现。把四组频率为1KHz ,3 KHz,5 KHz,7 KHz

111

的同相位正弦波按振幅1:::调节好输入到加法器,叠加后形成方波。

3573.2实验过程

(1)用丽萨如图形反复调节各组移相器使1KHz ,3 KHz,5 KHz,7 KHz正弦波同相位。

调节方法是示波器X 轴输入1KHz 正弦波,而Y 轴输入傅里叶分解合成仪提供的1KHz ,3 KHz,5 KHz,7 KHz正弦波,在示波器上显示出如图3.1 所示波形时,说明基波和各阶谐波初相位相同。

同相位 同相位 同相位 同相位

Y 输入 1KHz 3 KHz 5 KHz 7 KHz

图3.1 方波相位调节图

(2)调节1KHz ,3 KHz,5 KHz,7 KHz正弦波振幅比为1:

111::。 357

(3)将1KHz,3 KHz,5 KHz,7 KHz 正弦波逐次输入加法器,观察合成波形变化。 3.3实验数据

(1)实验调节的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3.2 1KHz的正弦波 图3.3 3KHz的正弦波

图3.4 5KHz的正弦波

(2)对应的李萨如图如下图所示

:

图3.6 1KHz正弦波对应的李萨如图

图3.8 5 KHz正弦波对应的李萨如图

图 3.5 7KHz的正弦波

图3.7 3KHz正弦波对应的李萨如图

3.9 7KHz正弦波对应的李萨如图

(3)1KHz正弦波与3KHz 正弦波叠加波形,如图3.10所示。

图3.10 1KHz与3KHz 正弦波叠加波形

(4)1KHz ,3 KHz,5 KHz正弦波叠加波形,如图所示3.11所示。

图3.11 1KHz、3KHz 、5KHz 正弦波叠加波形

(5)1KHz ,3 KHz,5 KHz,7 KHz正弦波叠加波形,如图3.12所示。

图3.12 1KHz、3KHz 、5KHz 、7KHz 正弦波叠加波形

3.4数据分析

通过傅里叶分解合成仪将频率为1KHz 、3 KHz 、5 KHz 、7 KHz 的正弦波按照一定的相位关系和振幅比进行叠加,能够实现方波的合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基波上迭加谐波越多,合成波形越趋近于方波。

(2)迭加谐波越多,合成波前沿、后沿越陡直。

(3)谐波的振幅逐阶递减,阶数越高,振幅越小。阶数越高的谐波对周期信号的形成影响越小。

结束语

采用RLC 选频电路对方波信号进行傅里叶分解,测得基波和各谐波的频率比为1:3:5:7…,振幅比为1:111::…,基波和各谐波同相位。反之,利用傅357

里叶分解合成仪将满足上述条件的正弦波进行傅里叶叠加,可形成方波。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任意一个周期函数都可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因此各种波形的周期信号都可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波。通过实验电路实现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解与合成,对周期信号进行傅里叶分析,对于深刻理解周期函数的傅里叶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1 周期函数的傅里叶展开

周期为T 的函数f (t )可以展开为三角函数构成的傅里叶级数

1

f (t )=a 0+∑(a n cos nwt +b n sin nwt ) (1.1)

2n =1

周期为T 的方波函数(如图1.1所示)

f (t )=

{

h (0≤t ≤

T

) 2

T

-h (-≤t ≤0)

2

(1.2)

可展开为傅里叶级数

f (t )=

4h ⎛111⎫

sin ωt +sin 3ωt +sin 5ωt +sin 7ωt + ⎪π 357⎝⎭

(1.3)

4h ∞⎛1⎫=(2n -1)ωt ⎤∑ ⎪sin ⎡⎣⎦πn =1⎝2n -1⎭

t

图1.1 方波信号

由此得出,方波信号的基波与各谐波同相位,基波与前三阶谐波频率比为

1:3:5:7,振幅比为1:

111::。 357

2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解

2.1实验原理

用RLC 串联谐振电路作为选频电路,对方波信号进行频谱分解,在示波器上显示被分解的波形。

实验电路如图2.1所示,其中R 、C 是可变的。L 取0.1H 。

图2.1 RLC串联谐振电路

当输入信号的频率与电路的谐振频率相匹配时,此电路将有最大的响应。谐振频率ω0为

ω0=这个响应的频带宽度以Q 值来表示

Q =

(2.1) (2.2)

其中R 为取样电阻,r '为电感线圈的电阻及与电容箱相串联的等效损耗电阻之和。当Q 值较大时,在ω0附近的频带宽度较狭窄,所以实验中选择Q 值足够大,大到足够将基波与各次谐波分离出来。

调节可变电容C ,在n ω0频率谐振,则会从此周期性波形中选择出这个单元,它的值为:

V (t ) =b n sin n ω0t (2.3) 这时电阻R 两端电压为

V R (t )=I 0R sin (n ω0t +Φ) (2.4)

此式中Φ=tg =1阻抗。

b X

,X 为串联电路感抗和容抗之和,I 0=n ,Z 为串联电路的总

Z R

在谐振状态时X =0,此时,阻抗Z =r +R +R L +R C =r +R +R L ,其中r 为方波电源的内阻;R 为取样电阻;R L 为电感的损耗电阻;R C 为标准电容的损耗电阻。(R C 值常因较小忽略)

通过傅里叶分解合成仪中的1KHz 的方波来做傅里叶分解实验,其输出阻抗低,可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分解实验。

2.2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包括:

傅里叶分解合成仪; 十进式电容箱; 0.1H 标准电感; 双踪示波器;

2.3实验内容

2.3.1 谐振时电容值的测量

测量RLC 串联电路时对1KHz ,3 KHz ,5 KHz 正弦波谐振时的电容值C 1、C 2、

C 3,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1所示。方波频率f =1000Hz ,取样电阻R =27Ω,实验测得信号内阻r =23Ω,电感L =0.1H 。

表2.1

2.3.2方波的分解

RLC 串联谐振电路连线图如下:

将1KHz 方波输入到RLC 串联电路,然后调节电容值至C 1、C 2、C 3附近,从示波器上观测谐振波,测量基波和n 阶谐波的相对振幅。 (1)1KHz 方波输入信号,如图2.1所示:

图2.1

(2)谐振频率f 0=1KHz,谐振时电容值C 1=0.2498μf ,波形如图2.2所示,相对振幅A =1.7V ,李萨如图形如图2.3所示。

图2.2 图2.3

(3)谐振频率f 0=3KHz , 谐振时电容值C 1=0.0279μf ,波形如图2.4所示,相对振幅A =0.5V 。李萨如图形如图2.5所示。

图2.4 图2.5

(4)谐振频率f 0=5KHz ,谐振时电容值C 1=0.0100μf ,波形如图2.6所示,相对振幅A =0.24V 。李萨如图形如图2.7所示。

图2.6 图2.7

2.3.3计算并校正相对振幅 (1)损耗电阻的测定

图2.8 损耗电阻测量电路

用标准电容箱加正弦信号发生器用谐振法测量。接一个如图2.8所示的串联谐振电路。测量在谐振状态时,采用外接信号源分别为1KHz 、3 KHz 、5 KHz 时,信号源输出电压V AB 和取样电阻R 两端的电压V R ,根据算出R L 的值。

损耗电阻测量电路连线图如下:

V AB V

=R 可计

r +R +R L +R c R

不同频率时电感的损耗电阻R L 为:

1KHz V AB =6.2*0.5=3.1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3*0.5v=1.5v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r=23Ω, R=27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

代入数据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8Ω

3KHz V AB =3.5*0.2=0.7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5*0.2v=0.3v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r=23Ω, R=27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

代入数据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3Ω

5KHz V AB =2.3*0.2=0.46ν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8*0.2v=0.16v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r=23Ω, R=27Ω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

代入数据 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7.625Ω

(2)相对振幅的校正

采用分压原理校正。设A 为谐波校正后的振幅,A /为谐波未被校正时的振幅。R L 1为1KHz 使用频率时的损耗电阻。R L 为3KHz 或者5KHz 使用频率时的损耗电阻。则校正公式为:

A :A /=

R R

:

R L 1+R +r R L +R +r

A =A /⨯

校正结果如下:

R L +R +r

R L 1+R +r

基波1KHz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700v

谐波3KHz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500 *

13+23+275.8+23+27

=0.565v

谐波5KHz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0.240 *

27.63+23+275.8+23+27

=0.334v

经过校正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700 :565 :343 ≈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与理论值符合较好。

3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合成

3.1实验原理

利用傅里叶分解合成仪实现。把四组频率为1KHz ,3 KHz,5 KHz,7 KHz

111

的同相位正弦波按振幅1:::调节好输入到加法器,叠加后形成方波。

3573.2实验过程

(1)用丽萨如图形反复调节各组移相器使1KHz ,3 KHz,5 KHz,7 KHz正弦波同相位。

调节方法是示波器X 轴输入1KHz 正弦波,而Y 轴输入傅里叶分解合成仪提供的1KHz ,3 KHz,5 KHz,7 KHz正弦波,在示波器上显示出如图3.1 所示波形时,说明基波和各阶谐波初相位相同。

同相位 同相位 同相位 同相位

Y 输入 1KHz 3 KHz 5 KHz 7 KHz

图3.1 方波相位调节图

(2)调节1KHz ,3 KHz,5 KHz,7 KHz正弦波振幅比为1:

111::。 357

(3)将1KHz,3 KHz,5 KHz,7 KHz 正弦波逐次输入加法器,观察合成波形变化。 3.3实验数据

(1)实验调节的波形如下图所示

图3.2 1KHz的正弦波 图3.3 3KHz的正弦波

图3.4 5KHz的正弦波

(2)对应的李萨如图如下图所示

:

图3.6 1KHz正弦波对应的李萨如图

图3.8 5 KHz正弦波对应的李萨如图

图 3.5 7KHz的正弦波

图3.7 3KHz正弦波对应的李萨如图

3.9 7KHz正弦波对应的李萨如图

(3)1KHz正弦波与3KHz 正弦波叠加波形,如图3.10所示。

图3.10 1KHz与3KHz 正弦波叠加波形

(4)1KHz ,3 KHz,5 KHz正弦波叠加波形,如图所示3.11所示。

图3.11 1KHz、3KHz 、5KHz 正弦波叠加波形

(5)1KHz ,3 KHz,5 KHz,7 KHz正弦波叠加波形,如图3.12所示。

图3.12 1KHz、3KHz 、5KHz 、7KHz 正弦波叠加波形

3.4数据分析

通过傅里叶分解合成仪将频率为1KHz 、3 KHz 、5 KHz 、7 KHz 的正弦波按照一定的相位关系和振幅比进行叠加,能够实现方波的合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基波上迭加谐波越多,合成波形越趋近于方波。

(2)迭加谐波越多,合成波前沿、后沿越陡直。

(3)谐波的振幅逐阶递减,阶数越高,振幅越小。阶数越高的谐波对周期信号的形成影响越小。

结束语

采用RLC 选频电路对方波信号进行傅里叶分解,测得基波和各谐波的频率比为1:3:5:7…,振幅比为1:111::…,基波和各谐波同相位。反之,利用傅357

里叶分解合成仪将满足上述条件的正弦波进行傅里叶叠加,可形成方波。


相关文章

  • 分运动的性质教案
  • 分运动的性质教案 ●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的地位比较特殊,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作为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常把复杂的运动看做是几个简单运动的合成.分运动的性质决定了合运动的性质与合运动的轨迹,通过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我们可把一个 ...查看


  • 08 生物化学习题与解析--核苷酸代谢
  • 核苷酸代谢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下列关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嘌呤环的氮原子均来自于氨基酸的α - 氨基 B .氨基甲酰磷酸为嘌呤环提供甲酰基 C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 IMP 转变成 GMP ...查看


  • 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平衡专题
  • 一.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合力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任一分力.合力的效果与其所有分力的共同效果相同. 2.运算法则: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讨论 (1)两个力F1.F2的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F≤ ...查看


  • 5实验五 方波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 实验五 方波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掌握方波信号的产生.方波信号的谐波分解和合成的电路原理和方法: 2.了解和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设计的一般方法: 3.了解和掌握电路焊接和调试的一般方法: 4.制作出方波的分解和合 ...查看


  • 2013.8.26蛋白质水解和能量的关系
  • 查了些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1.蛋白质的分解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外界摄入的食物中的蛋白质,它们的分解不需要能量,但是需要机体内蛋白质消化酶的催化.另外一类是人体细胞内的蛋白质,它们的分解不仅需要能量而且还需要一种叫做泛素的特殊蛋白质的帮助. ...查看


  • 4[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王化忠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 ...查看


  • 嘌呤及嘌呤代谢
  • ●嘌呤及嘌呤代谢 嘌呤purine;Pu;Pur,一类带碱性有两个相邻的碳氮环的含氮化合物,是核酸的组成成分.DNA和RNA中的嘌呤组成均为腺嘌呤和鸟嘌呤.此外,核酸中还发现有许多稀有嘌呤碱. 其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 ...查看


  •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控
  • 目录 摘要 .................................................................................................................. ...查看


  • §3.3力的合成和分解
  •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3力的合成和分解复习学案 执笔人:跃华学校 马俊阁 [学习目标] 1.理解合分力与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2.掌握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和分力的方法. 3.理解多个力求合力时,常常先分解再合成. 4.知道常见的 ...查看


  • 实验四 方波的傅里叶分解与合成
  • 实验四 方波的傅里叶分解与合成 一.实验目的 1. 用RLC 串联谐振方法将方波分解成基波和各次谐波,并测量它们的振幅与相位关系. 2. 将一组振幅与相位可调正弦波由加法器合成方波. 3. 了解傅里叶分析的物理含义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仪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