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

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

欢?

生:(小组交流)

师: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

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

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有问题吗?

生24:有。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

呢?

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师:记住,以后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指名读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师:你知道 “金柳”是什么吗?

生28:我知道。

师:为什么柳树是金色,是因为什么照耀着? 生29:夕阳。

师:夕阳下,柳树一片金色。“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个“那”,就是要往远处看。你看到了吗? 生30: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地方?

生30:心里。

师:对。“新娘”知道吧?为什么看到金柳诗人就想到“新娘”,你们会想到新娘吗?

生:不会。(笑)

师:诗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为什么? 生31:应该是寄托思乡的感情。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思乡?

生31:因为我想家乡。

师:与你的情感有关吧,那诗人为什么想到新娘?与什么有关?

生32:情感。

师:对,肯定有一段感情在里面。诗歌与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艳影”是什么意思? 生33:美丽的影子。

师:谁美丽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丽的影子。

师:“我在心头荡漾”,“荡漾”是什么意思? 生34:水波动荡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35:在我心里面来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头出现。

师:就是在你心头萦绕。

生37:不可以忘记。

师:对,不可以忘记,很好。能不能读出水波荡漾的感觉来?

生:学生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好,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感受水波荡漾,新娘在他心里跳。齐读这段。

生:(读)

师:“在我的心头”应该停一停,(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再读)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小诗写得很有趣。现在学习第三节,请你读一读。

生38:(生读)

师:从感情的发展来说,你觉得这小节与前面相比是变得强烈了还是减弱了?

生38:强烈。

师:你怎么说是强烈?

生38:因为后面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38:甘心。

师:你说诗歌一开始,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38:天空。

师:天空没有什么意思。然后看到什么? 生38:金柳。

师: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么?

生38:水草。

师:金柳与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笑)

师:你们愿意做水草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们还小。

生:(笑)

师:读第四段。

生:(读)

师:“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不是,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

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

师:好,下面交流。

生39:我们这小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41: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理解这一小节很难吧。

师:“余阴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是什么呢?

生41:应该代表他的梦。

师:徐志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上学,有一些让他追求一生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老师去过那地方,没有彩虹桥,

只有一座很小的桥。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去那儿读书。

那余阴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说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们读者,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

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那么,这里作者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 生42:象征着梦

师:什么梦?

生42:是„„是„„

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

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 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破碎的是什么呢? 生43:爱情。

生44:希望,梦。

师:是消失了吗?

生45:没有,埋在心里。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种写作手法,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在宋代苏东坡写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柳絮呀,同学们看过吧,我们看来,那就是杨花,可苏东坡却说不是杨花,是离人泪。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了他所描

写的客观景物上。直接写太直白,没有意思,这样写,让我们去猜,越猜越有意思。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46:快一点。

师:但不是轻快,而是什么感觉?

生47:忧伤。

师:为什么忧伤?

生47:因为美好的梦想破碎了。

师:而他又没有忘记,他埋在心里,心应该荡漾一下,对吗?

生:嗯。

师:荡漾了多少下才合适?你们荡漾过吗? 生:(笑)

师:你们太小了。把前面的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出现了梦,下面的小节应该写什么? 生:寻梦。

师:请你读下这小节。

生48:(读)

师:好,我问你,作者是什么样的梦?寻梦,作者用的什么标点符号?

生48:问号。

师:问谁?

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 生48:星辉斑斓的梦。

师:那个梦好像与什么行动有关?

生48:划船。

师:我问你,划船,一个人好,还是两个人好? 生49:两个人。

师:同性的好还是异性的好?说心里话。 生49:同性。

师:哇,我好失望呀!

生:(笑)

师:划着划着,划到哪儿去了?

生:青草更深处。

师:没人的地方吧。划着划着天怎么样啦? 生:天黑了。

师:应该怎么样了?

生:回家。

师:回家了吗?

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怎么样?感情加深了吧?干什么? 生:放歌。

师:齐读这小节。

生:(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能体会的举手。

生:(举手)

师:你说,你通过那几个字体会的?

生50:放歌。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

生50:愉快,特别高兴。

师:那是因为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情景。那你说,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50:声音大一点,站在徐志摩的角度,就是感情太多了,要宣泄出来。

师:宣泄出来,那手可以怎么放?

生50:(张开双手)

师:头应该怎么样?

生50:扬起来。

师:好,你这样读一读。

生50:(读)

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51:(读,其余同学鼓掌)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范读,很陶醉)

生:(鼓掌)

师:寻梦,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这个情景,诗人想

到这个场景,心都醉了。多好呀,这个场景。可是诗人放歌了吗?

生52: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读下面一小节。

生:(读)

师:但我不能放歌,与上节相比,来了一个多大的转折呀。一个人想要放歌,而不能放歌,内心是很压抑的,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心还轻快吗?不能轻快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是什么?

生53:乐器。

师:你会吗?笙箫是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那么说,笙箫现在却沉默。下面一句是什么?

生54:夏虫也为我沉默。

师:夏天的虫子,蝉、蟋蟀呀,它们怎么叫?现在它们好像也理解徐志摩的心情,也沉默了。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55: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师:整个康桥今晚都一片沉默,为谁沉默?

生:徐志摩。

师:刚才想放歌,现在都沉默了,还高兴得起来吗?请你读这小节。

生:(读)

师 还没有沉默。你来读。

生:(读)

师 好。这说明我们的同学深入到诗歌的境界了。这样的意境不适合齐读,你们自己再读读。

生:(自由读。)

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3、4、5、6,并画上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这是我们刚才研读的几个小节,这个箭头是表示感情,但是诗人的感情不是一条直线,想一想,应该怎么画。

生:(小组内讨论)

师:每一小组派代表板演。

生:(板演)

师:(老师逐个评判学生的板演)最后诗人说,说什么呢?我留一个问题,诗的最后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到底是带走还是不带走?这个问题我留作同学们的作业。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

生56:(面对全体听课老师读,读完后全场鼓掌) 师:好。老师很高兴,这节课看出了大家的进步,从开始的时候对诗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基本上理解了,这就是进步。当然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还有个地方似乎处理得不是很好,就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高上去了,但是,后面没有下得来。(老师范读)几乎都是气声。

生:(练读)

师: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名师课堂的精彩从哪里来?

——程翔老师《课堂实录》赏析

语文组 贾会彬

2010年7月12日,我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其中,著名特级教师程翔上的《再别康桥》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程翔老师的课在上午第四节进行。上三、四节课的老师用同一个班的学生上同一节课。在第三节作课的是沈阳的刘树义老师,或许学生是初二学生而课文是高中课文,或许是放假期间被召集来心里不满——结果,学生启而不发,调而不动。尽管刘树义老师幽默风趣,尽管他教学经验丰富,采用了很多办法,学生依然低头不语。一节课下来,所有听课老师都认为授课教师的表现是超一流的,学

生的表现是很“闷”的,如果让我们遇到这样一群学生是恐怖的。

第三节上完,已经是中午12点,听课学生和老师都有些困倦。这时,程翔老师上课了,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是,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奇的旅程开始了,在程老师的课上,学生都开始踊跃发言,精彩随处可见,《再别康桥》的美被充分发掘出来,听课教师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和掌声。

同一个班的学生,同一篇课文,为什么程翔老师的课能上得如此精彩呢?经过很多天的反复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拉近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若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才和学生初次见面,每一个上公开课的老师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和学生交流,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从而为课堂的顺畅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程翔老师也不例外,他有三个举动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

第一个举动,重新摆放课桌。上课前,程翔老师让学生把课桌重新摆放,最终放成一个正方形,中间没有课桌,程老师坐在靠讲台的一排中间。不得不承认,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站在前方,学生坐在座位上,教师和学生壁垒分明,

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距离感。而程老师让学生重新摆好课桌后,课堂倒像要开始一个“方桌论坛”。程老师坐在学生中间,给学生一种平等探讨问题的感觉,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第二个举动,自我介绍。程老师坐下后,开始了自我介绍:

师:我叫程翔,来自北大附中。程是前程的程——哪一个‘翔’字更好?大家猜猜。

生:飞翔的翔。

师:哦,你猜对了!我们有了默契。(学生和听课老师笑了)同学们很辛苦啊,刚才上了一节课,接着再上一节。

程老师的自我介绍很朴实,只不过,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了进来。学生正确的回答让程老师很惊喜:“我们有了默契。”这个评价让学生都笑了,紧张的气氛轻松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不经意地为课堂营造着和谐的气氛。

第三个举动,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在第三节课上,学生是拘谨的,是不自信的。第四节一上课,程翔老师就寻找机会鼓励学生。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全诗来读一下,(问右边第一位同学)你来推荐一下,谁来读?

生:刘思雨。 师:为什么? 生:她读得好。 师:我觉得你推荐自己比较好。她读得好,不用读了,你不好才读。(众笑)这是什么精神?

生:毛遂自荐的精神。 师:很好。你读读。

生:(读)

从这段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程翔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第一个同学来读,但他拐了一个弯,引导学生“毛遂自荐”。其实,这个片段的实质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打消学生怕犯错的顾虑,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学生寻求进步的地方,犯错并不可怕。

二、指导诵读,体会语文的好玩。

在这节课上,程翔老师没有什么精巧的设计,只是以诵读为主线,很朴实地一节诗接着一节诗讲,但就是在这朴实的教法中,精彩纷呈,下面是程老师的一个指导诵读的片段。

师:小伙子请站起来,读这小节(第二节),你怎么进行技术处理?

生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读得不清晰。荡漾什么意思? 生1:(低头无语) 师: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 生1:心情波动。 师:你荡漾过吗?实事求是地说。(众笑)荡漾过,我们都荡漾过,只是荡漾的原因不一样。

生1:(低头无语)

师:这段诗应该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读?(抬头)

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生:憧憬)憧憬知道么?什么意思?你来憧憬一下,那个墙角。看那儿。

生2:那河畔的金柳„„ 师:读得不好,“那„„”——一下子拉到那个境界里。

生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怎么读比较好?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

师:同学们抬头看老师。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程老师在范读中很陶醉,全场鼓掌。)你得想象,伴随朗读,想象美好的景色。一起读。

生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荡漾”没读好。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2: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语文课这样读是不是很好玩?语文课就很好玩。

这个成功的教学片段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 “荡漾”的诵读指导。很多老师都有过指导学生诵读的经历,也都有过失败的体验,尤其是面对程度不好且不活跃的学生时,我们几乎无计可施。但是,程翔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却成功了,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他的指导诵读小步前进,适合初二学生的学情,让学生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进步。 首先,程翔老师先从内容和感情上进行分析。诵读从来不单纯是一项技术活,诵读总是和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程翔老师深知这一点。他问:“荡漾是什么意思?”当学生回答不出时,程翔老师用了一个暗含选择的反问来启发学生:“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学生自然能回答出是“心情波动”。其次,为了让学生体会得更深,程翔老师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你荡漾过吗?”这个问题在羞涩的学生那里没有成功。于是程老师迅速转换问题,用诵读的动作来辅助诵读:“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生:憧憬)憧憬知道吗?”这是在引导学

生进入那个场景。最后,程老师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随即,程老师又进行了精彩的范读,学生终于读出了“荡漾”那摇曳的感觉。叶圣陶先生有这样一番话:“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程翔老师的课堂无疑为这句话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这个教学片段中,程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是:“语文课这样读是不是很好玩?语文课就很好玩。”是啊,语文课不是枯燥的,而是好玩的。有人问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金答之曰:“我觉得它很好玩。”金岳霖在觉得逻辑好玩,事实上是对逻辑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他成一代大家;同样,学生在好玩的课堂上也定能兴致盎然地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动作辅助,诵读中加深理解。 程老师指导诵读,方法多样,其中,他特别注重诵读动作的指导,请看他对诗歌第5节的诵读指导。 师:徐志摩内心保存一个梦,什么样的梦?要不要去寻找?谁来?咱们请一位。

生1: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你先不要坐,站着大家听清楚。寻梦问谁?(自

己)寻怎样的梦?(美好的),请一个小伙子回答。

„„ 师:怎样读好?抬头好?手应该怎么放好?(学生把手垂下来)就这样垂下去好?(众笑)我觉得应该这样(双手伸开)。

生2:那样没法读。我要拿着念。 师:不用看书了。 生2:我不看不会。寻梦。(伸手)(众笑) 师:感情来得太快了,同学们分析。哪句开始伸手比较好?

生3:下句,“向青草更青草处”伸手。 师:不同意见可以说。

生4:放歌。

生5:我不认同。我觉得在“向青草更青草处”伸

手不行,因为你正划着船,一伸手,就没法划船了。(众笑)

师:我觉得请这个同学朗读。一只手拿着纸读。 生5: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感情太快了。(众笑)这就是朗读的技巧。寻梦是为了自己,情不自禁地自问。想起美好的梦,一生中,那个梦太重要。一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两个美好的梦,时

间越长,越想越甜美。(范读)“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众鼓掌)“放歌”时伸开手,闭上眼,头摇一摇,表示自己陶醉了。

在这个指导诵读的片段中,程老师仍然从诗歌的感情出发进行指导诵读,但是,该片段最大的特色却是以诵读动作“伸手”来辅助诵读,其主问题是:“哪句开始伸手比较好?”这个问题事实上还隐含着另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在哪里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尤其是生5的发言让人眼前一亮,听课老师们都暗自佩服他的分析能力:“我觉得在‘向青草更青草处’伸手不行,因为你正划着船,一伸手,就没法划船了。”接着,程翔老师的范读感染了所有的人,学生伸着手诵读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程老师的动作辅助诵读法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想象到了划船的画面,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文本。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里被彻底打开了,他们早已经抛弃了拘谨和紧张,而变得敢于发言、争着发言了。

程老师的课之所以能让如此不爱发言的学生变得活跃,原因或许有很多,但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原因,正缘于此,他用“方桌论坛”的方式和自我

介绍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用一个巧妙的提问鼓励学生要有“毛遂自荐”的精神;整节课的指导诵读中,他准确地把握学情,引领着学生小步前进,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

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

欢?

生:(小组交流)

师: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

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

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有问题吗?

生24:有。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

呢?

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师:记住,以后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指名读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师:你知道 “金柳”是什么吗?

生28:我知道。

师:为什么柳树是金色,是因为什么照耀着? 生29:夕阳。

师:夕阳下,柳树一片金色。“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个“那”,就是要往远处看。你看到了吗? 生30: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地方?

生30:心里。

师:对。“新娘”知道吧?为什么看到金柳诗人就想到“新娘”,你们会想到新娘吗?

生:不会。(笑)

师:诗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为什么? 生31:应该是寄托思乡的感情。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思乡?

生31:因为我想家乡。

师:与你的情感有关吧,那诗人为什么想到新娘?与什么有关?

生32:情感。

师:对,肯定有一段感情在里面。诗歌与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艳影”是什么意思? 生33:美丽的影子。

师:谁美丽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丽的影子。

师:“我在心头荡漾”,“荡漾”是什么意思? 生34:水波动荡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35:在我心里面来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头出现。

师:就是在你心头萦绕。

生37:不可以忘记。

师:对,不可以忘记,很好。能不能读出水波荡漾的感觉来?

生:学生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好,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感受水波荡漾,新娘在他心里跳。齐读这段。

生:(读)

师:“在我的心头”应该停一停,(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再读)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小诗写得很有趣。现在学习第三节,请你读一读。

生38:(生读)

师:从感情的发展来说,你觉得这小节与前面相比是变得强烈了还是减弱了?

生38:强烈。

师:你怎么说是强烈?

生38:因为后面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38:甘心。

师:你说诗歌一开始,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38:天空。

师:天空没有什么意思。然后看到什么? 生38:金柳。

师: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么?

生38:水草。

师:金柳与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笑)

师:你们愿意做水草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们还小。

生:(笑)

师:读第四段。

生:(读)

师:“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不是,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

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

师:好,下面交流。

生39:我们这小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41: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理解这一小节很难吧。

师:“余阴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是什么呢?

生41:应该代表他的梦。

师:徐志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上学,有一些让他追求一生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老师去过那地方,没有彩虹桥,

只有一座很小的桥。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去那儿读书。

那余阴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说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们读者,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

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那么,这里作者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 生42:象征着梦

师:什么梦?

生42:是„„是„„

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

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 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破碎的是什么呢? 生43:爱情。

生44:希望,梦。

师:是消失了吗?

生45:没有,埋在心里。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种写作手法,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在宋代苏东坡写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柳絮呀,同学们看过吧,我们看来,那就是杨花,可苏东坡却说不是杨花,是离人泪。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了他所描

写的客观景物上。直接写太直白,没有意思,这样写,让我们去猜,越猜越有意思。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46:快一点。

师:但不是轻快,而是什么感觉?

生47:忧伤。

师:为什么忧伤?

生47:因为美好的梦想破碎了。

师:而他又没有忘记,他埋在心里,心应该荡漾一下,对吗?

生:嗯。

师:荡漾了多少下才合适?你们荡漾过吗? 生:(笑)

师:你们太小了。把前面的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出现了梦,下面的小节应该写什么? 生:寻梦。

师:请你读下这小节。

生48:(读)

师:好,我问你,作者是什么样的梦?寻梦,作者用的什么标点符号?

生48:问号。

师:问谁?

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 生48:星辉斑斓的梦。

师:那个梦好像与什么行动有关?

生48:划船。

师:我问你,划船,一个人好,还是两个人好? 生49:两个人。

师:同性的好还是异性的好?说心里话。 生49:同性。

师:哇,我好失望呀!

生:(笑)

师:划着划着,划到哪儿去了?

生:青草更深处。

师:没人的地方吧。划着划着天怎么样啦? 生:天黑了。

师:应该怎么样了?

生:回家。

师:回家了吗?

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怎么样?感情加深了吧?干什么? 生:放歌。

师:齐读这小节。

生:(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能体会的举手。

生:(举手)

师:你说,你通过那几个字体会的?

生50:放歌。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

生50:愉快,特别高兴。

师:那是因为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情景。那你说,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50:声音大一点,站在徐志摩的角度,就是感情太多了,要宣泄出来。

师:宣泄出来,那手可以怎么放?

生50:(张开双手)

师:头应该怎么样?

生50:扬起来。

师:好,你这样读一读。

生50:(读)

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51:(读,其余同学鼓掌)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范读,很陶醉)

生:(鼓掌)

师:寻梦,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这个情景,诗人想

到这个场景,心都醉了。多好呀,这个场景。可是诗人放歌了吗?

生52: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读下面一小节。

生:(读)

师:但我不能放歌,与上节相比,来了一个多大的转折呀。一个人想要放歌,而不能放歌,内心是很压抑的,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心还轻快吗?不能轻快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是什么?

生53:乐器。

师:你会吗?笙箫是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那么说,笙箫现在却沉默。下面一句是什么?

生54:夏虫也为我沉默。

师:夏天的虫子,蝉、蟋蟀呀,它们怎么叫?现在它们好像也理解徐志摩的心情,也沉默了。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55: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师:整个康桥今晚都一片沉默,为谁沉默?

生:徐志摩。

师:刚才想放歌,现在都沉默了,还高兴得起来吗?请你读这小节。

生:(读)

师 还没有沉默。你来读。

生:(读)

师 好。这说明我们的同学深入到诗歌的境界了。这样的意境不适合齐读,你们自己再读读。

生:(自由读。)

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3、4、5、6,并画上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这是我们刚才研读的几个小节,这个箭头是表示感情,但是诗人的感情不是一条直线,想一想,应该怎么画。

生:(小组内讨论)

师:每一小组派代表板演。

生:(板演)

师:(老师逐个评判学生的板演)最后诗人说,说什么呢?我留一个问题,诗的最后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到底是带走还是不带走?这个问题我留作同学们的作业。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

生56:(面对全体听课老师读,读完后全场鼓掌) 师:好。老师很高兴,这节课看出了大家的进步,从开始的时候对诗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基本上理解了,这就是进步。当然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还有个地方似乎处理得不是很好,就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高上去了,但是,后面没有下得来。(老师范读)几乎都是气声。

生:(练读)

师: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名师课堂的精彩从哪里来?

——程翔老师《课堂实录》赏析

语文组 贾会彬

2010年7月12日,我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其中,著名特级教师程翔上的《再别康桥》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程翔老师的课在上午第四节进行。上三、四节课的老师用同一个班的学生上同一节课。在第三节作课的是沈阳的刘树义老师,或许学生是初二学生而课文是高中课文,或许是放假期间被召集来心里不满——结果,学生启而不发,调而不动。尽管刘树义老师幽默风趣,尽管他教学经验丰富,采用了很多办法,学生依然低头不语。一节课下来,所有听课老师都认为授课教师的表现是超一流的,学

生的表现是很“闷”的,如果让我们遇到这样一群学生是恐怖的。

第三节上完,已经是中午12点,听课学生和老师都有些困倦。这时,程翔老师上课了,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但是,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奇的旅程开始了,在程老师的课上,学生都开始踊跃发言,精彩随处可见,《再别康桥》的美被充分发掘出来,听课教师不时发出由衷的赞叹和掌声。

同一个班的学生,同一篇课文,为什么程翔老师的课能上得如此精彩呢?经过很多天的反复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拉近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若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才和学生初次见面,每一个上公开课的老师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和学生交流,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从而为课堂的顺畅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程翔老师也不例外,他有三个举动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

第一个举动,重新摆放课桌。上课前,程翔老师让学生把课桌重新摆放,最终放成一个正方形,中间没有课桌,程老师坐在靠讲台的一排中间。不得不承认,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站在前方,学生坐在座位上,教师和学生壁垒分明,

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距离感。而程老师让学生重新摆好课桌后,课堂倒像要开始一个“方桌论坛”。程老师坐在学生中间,给学生一种平等探讨问题的感觉,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第二个举动,自我介绍。程老师坐下后,开始了自我介绍:

师:我叫程翔,来自北大附中。程是前程的程——哪一个‘翔’字更好?大家猜猜。

生:飞翔的翔。

师:哦,你猜对了!我们有了默契。(学生和听课老师笑了)同学们很辛苦啊,刚才上了一节课,接着再上一节。

程老师的自我介绍很朴实,只不过,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了进来。学生正确的回答让程老师很惊喜:“我们有了默契。”这个评价让学生都笑了,紧张的气氛轻松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不经意地为课堂营造着和谐的气氛。

第三个举动,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在第三节课上,学生是拘谨的,是不自信的。第四节一上课,程翔老师就寻找机会鼓励学生。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全诗来读一下,(问右边第一位同学)你来推荐一下,谁来读?

生:刘思雨。 师:为什么? 生:她读得好。 师:我觉得你推荐自己比较好。她读得好,不用读了,你不好才读。(众笑)这是什么精神?

生:毛遂自荐的精神。 师:很好。你读读。

生:(读)

从这段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程翔老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第一个同学来读,但他拐了一个弯,引导学生“毛遂自荐”。其实,这个片段的实质在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打消学生怕犯错的顾虑,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学生寻求进步的地方,犯错并不可怕。

二、指导诵读,体会语文的好玩。

在这节课上,程翔老师没有什么精巧的设计,只是以诵读为主线,很朴实地一节诗接着一节诗讲,但就是在这朴实的教法中,精彩纷呈,下面是程老师的一个指导诵读的片段。

师:小伙子请站起来,读这小节(第二节),你怎么进行技术处理?

生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读得不清晰。荡漾什么意思? 生1:(低头无语) 师: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 生1:心情波动。 师:你荡漾过吗?实事求是地说。(众笑)荡漾过,我们都荡漾过,只是荡漾的原因不一样。

生1:(低头无语)

师:这段诗应该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读?(抬头)

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生:憧憬)憧憬知道么?什么意思?你来憧憬一下,那个墙角。看那儿。

生2:那河畔的金柳„„ 师:读得不好,“那„„”——一下子拉到那个境界里。

生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怎么读比较好?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

师:同学们抬头看老师。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程老师在范读中很陶醉,全场鼓掌。)你得想象,伴随朗读,想象美好的景色。一起读。

生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荡漾”没读好。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2: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语文课这样读是不是很好玩?语文课就很好玩。

这个成功的教学片段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 “荡漾”的诵读指导。很多老师都有过指导学生诵读的经历,也都有过失败的体验,尤其是面对程度不好且不活跃的学生时,我们几乎无计可施。但是,程翔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却成功了,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他的指导诵读小步前进,适合初二学生的学情,让学生在“跳一跳摘到桃子”的过程中得到一点点的进步。 首先,程翔老师先从内容和感情上进行分析。诵读从来不单纯是一项技术活,诵读总是和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程翔老师深知这一点。他问:“荡漾是什么意思?”当学生回答不出时,程翔老师用了一个暗含选择的反问来启发学生:“本意指水波动。这指水波动吗?”学生自然能回答出是“心情波动”。其次,为了让学生体会得更深,程翔老师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你荡漾过吗?”这个问题在羞涩的学生那里没有成功。于是程老师迅速转换问题,用诵读的动作来辅助诵读:“抬头正前方、斜着,带着一种什么?(生:憧憬)憧憬知道吗?”这是在引导学

生进入那个场景。最后,程老师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水波动荡,心也荡漾,怎么技术处理。“漾”能不能拉得长一点。”随即,程老师又进行了精彩的范读,学生终于读出了“荡漾”那摇曳的感觉。叶圣陶先生有这样一番话:“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程翔老师的课堂无疑为这句话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这个教学片段中,程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是:“语文课这样读是不是很好玩?语文课就很好玩。”是啊,语文课不是枯燥的,而是好玩的。有人问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金答之曰:“我觉得它很好玩。”金岳霖在觉得逻辑好玩,事实上是对逻辑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他成一代大家;同样,学生在好玩的课堂上也定能兴致盎然地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动作辅助,诵读中加深理解。 程老师指导诵读,方法多样,其中,他特别注重诵读动作的指导,请看他对诗歌第5节的诵读指导。 师:徐志摩内心保存一个梦,什么样的梦?要不要去寻找?谁来?咱们请一位。

生1: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你先不要坐,站着大家听清楚。寻梦问谁?(自

己)寻怎样的梦?(美好的),请一个小伙子回答。

„„ 师:怎样读好?抬头好?手应该怎么放好?(学生把手垂下来)就这样垂下去好?(众笑)我觉得应该这样(双手伸开)。

生2:那样没法读。我要拿着念。 师:不用看书了。 生2:我不看不会。寻梦。(伸手)(众笑) 师:感情来得太快了,同学们分析。哪句开始伸手比较好?

生3:下句,“向青草更青草处”伸手。 师:不同意见可以说。

生4:放歌。

生5:我不认同。我觉得在“向青草更青草处”伸

手不行,因为你正划着船,一伸手,就没法划船了。(众笑)

师:我觉得请这个同学朗读。一只手拿着纸读。 生5: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师:感情太快了。(众笑)这就是朗读的技巧。寻梦是为了自己,情不自禁地自问。想起美好的梦,一生中,那个梦太重要。一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两个美好的梦,时

间越长,越想越甜美。(范读)“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众鼓掌)“放歌”时伸开手,闭上眼,头摇一摇,表示自己陶醉了。

在这个指导诵读的片段中,程老师仍然从诗歌的感情出发进行指导诵读,但是,该片段最大的特色却是以诵读动作“伸手”来辅助诵读,其主问题是:“哪句开始伸手比较好?”这个问题事实上还隐含着另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在哪里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尤其是生5的发言让人眼前一亮,听课老师们都暗自佩服他的分析能力:“我觉得在‘向青草更青草处’伸手不行,因为你正划着船,一伸手,就没法划船了。”接着,程翔老师的范读感染了所有的人,学生伸着手诵读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程老师的动作辅助诵读法让学生在游戏般的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思考中自然而然地想象到了划船的画面,从而轻松地理解了文本。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环节里被彻底打开了,他们早已经抛弃了拘谨和紧张,而变得敢于发言、争着发言了。

程老师的课之所以能让如此不爱发言的学生变得活跃,原因或许有很多,但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的原因,正缘于此,他用“方桌论坛”的方式和自我

介绍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用一个巧妙的提问鼓励学生要有“毛遂自荐”的精神;整节课的指导诵读中,他准确地把握学情,引领着学生小步前进,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关文章

  • 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五个关键点
  • 主问题是相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阅读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 ...查看


  •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博客网址
  • 谢谢分享 原文地址: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博客网址作者:klgz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博客网址 一个大写的人:于 漪 我比大师还大:钱梦龙 久违的教育家:魏书生 童心母爱教育:斯 霞 教育界活化石:吕型伟 没有教不好的:霍懋征 情境教育诗篇:李吉林 ...查看


  •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免费中学语文教学资源
  •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免费中学语文教学资源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www.5156edu.com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新华字典 节日专题 无忧万年历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 ...查看


  • "仿"出名师的课堂
  • 据说,效仿也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于是年轻的我,开始学习效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们的课.15年的效仿之路磕磕绊绊,居然小有所成,但也渐渐地感悟到:要想仿出名师的课堂,首先要仿出与名师的差距,其次要仿出名师的丰厚底蕴,再次要仿出名师的深邃思想,最 ...查看


  • 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教学实录及评析(特级教师)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蜜蜂引路>教学实录及评析(特级教师) 杨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学一个小故事,叫什么名字? 学生:(齐答)蜜蜂引路 杨老师:认真看老师来写课题.(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蜜")请同学们伸出手指 ...查看


  • 再别康桥 李镇西课堂实录
  •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教授者:李镇西老师 听课人:王老师,桃夭,摩西,可爱妹妹,铁皮鼓 教学过程: 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 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这个星期我先 ...查看


  • 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 溧阳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课件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 ...查看


  • 最新教育类杂志投稿邮箱,欢
  • 最新教育类杂志投稿邮箱,欢 博文收藏 03-04 1539 : 最新教育类杂志投稿邮箱,欢迎补正: 本资料由宗权老师整理 1.<北京教育>(普教版) (王雪莉副主编) <人民教育> <辅导员>(教学版) ...查看


  • 语文教学语言风格浅说
  • 教学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教师运用语 言教学生学用语言.在这里,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这一点,是语文学科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显著 的特点之一.所以,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运用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