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 2011-8, 8:51-55H i g h e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2011-8, 8:51-55
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何东进, 洪 伟, 吴承祯, 洪 滔, 范海兰, 李 键, 巫丽芸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和发展模式, 深入剖析当前景观生态学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
中存在的学科特点不够突出、教材不够规范、实践环节薄弱、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 从横向结合、纵向提升两个方面探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架构与精品课程建设, 并从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融合等方面提出《景观生态学》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精品课程; 学科建设;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 642.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11) 08-0051-05
景观生态学课程是一门发展迅速、影响广泛的新兴学科, 它源自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的生态
学的交叉, 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功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 以景观为对象,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以及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 研究景观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时空模型的建立等。景观生态学充分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是认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区域管理、全球变化等方
[3]
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特点及其发展模式(一) 景观生态学课程特点
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 交叉性与融合性强。景观生态学是源自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同时也是连接各个学科的桥梁, 涉及多个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 满足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多样化需求。1999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 A L E ) 在对会章修改中将其定位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 因此, 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以用于指导景观规划管理、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
[2]
[1]
还可以服务于社会学家和决策者
[4]
, 是一门交叉性
与融合性极强的课程。(2) 实用性与实践性强。景
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已经普遍应用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域规划、旅游开发等方面, 同时,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如优化景观效果、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存环境等, 使景观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 景观生态学课程发展模式
当前, 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农学、环境生态类、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表1) , 培养了大批致力于土地资源整治、自然环境保护和规划、旅游开发和生态评价、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等方面的应用性人才。
总结归纳我国景观生态学课程的设置, 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 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等学科的交叉。依托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吸取地理科学之精髓, 以景观为研究对象, 将景观的空间格局、功能及其关系横向研究与时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纵向研究相结合, 进行景观格局优化配置及规划。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01j p 10004) ; 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01J G 04025) ; 福建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C I 09-013) 。
收稿日期:2011-05-24作者简介:何东进(1969-) , 男, 林学院,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 统计学。
·52·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第8期
通过教学重点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
理、景观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具体应用、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等等, 为今后在地理、资源环境、土地规划等领域的
院校与开设学院名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工作打下基础。如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和地理科学等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和土地规划专业、福建农林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等。
开课专业
课程类别
专业特色基础课专业方向课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
表1 我国部分院校景观生态学课程设置比较(部分)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旅游管理(规划设计) 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景观建筑设计专业
地理教育、土地规划、生态学和地球信息科学等专业生态学、林学、城乡规划管理、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旅游健康学院园林工程、园林规划与设计、景区管理等专业广西大学/林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大学/林学院
生态学、森林保护与游憩等专业生态学等专业
森林保护与游憩、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
2. 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等学科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作为解决当前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的有效学科, 在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发展规划、土
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手段, 如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尺度理论、碎片几何理论、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相互关系等可以很好地从不同尺度上解释景观的各种现象, 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建立农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并服务于环境评估、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等诸多方面。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农学与环境生态类专业、广西大学的生态学专业、中央民族大学的生态学专业、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
3. 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学等学科的交叉。景观生态学属空间生态学范畴, 是研究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复合规律, 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支撑。通过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 培养具备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 把握景观分类、空间组合、优化配置等方法, 培养其在城乡景观规划、风景园林、园林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如同济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和景观规划和旅游管理专业、云南大学的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浙江农林大学的园林工程专业和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等。
4. 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以景
观为基本尺度, 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结构功能变化与生物迁徙、物质流动、能量循环之间的相关性。景观格局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各种生态过程, 如区域小气
候、土壤养分流动与侵蚀、生物的迁徙、土壤的侵蚀等
[1]
, 因此, 通过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将为生物科
学、生物技术学科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以寻求更好的生物保护途径。如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专业。
5. 与管理学、旅游学等学科的交叉。景观生态学在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休闲游憩规划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在景观尺度研究上使其理念和方法与公共管理学(设计、规划、决策) 的学科相统一, 解决实际问题, 并作出决策。如福建农林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贵州大学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浙江农林大学的景区管理专业以及同济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等。
二、景观生态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近年来,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给当前相对固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提出挑战, 无论在课程建设还是教学改革方面都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定位不够明确, 特色不够突出
总242期
何东进等 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53·
景观生态学根植于有着不同研究传统和方法的多种学科的肥沃土壤中, 赋予景观生态学强大的生命
[5]
力, 同时也将面临强烈的分化危机。(1) 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不够明确。由表1可以看出, 虽然景观生态学在综合性大学、师范性大学、农林院校的许多专业培养中均有设置, 但多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 较少列入专业课或专业核心课中。另外, 在实际教学中, 各个院校往往各自为政, 将景观生态学课程机械地叠加于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 使该学科与同专业中所设置的其他学科之间联系性较差, 导致有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带有盲从性、被动性。(2) 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不够突出。当前, 景观生态学不仅在专业培养中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也缺乏连续性, 处于被动性、从属性的状态, 学科特色不够突出。
(二) 教材不够规范, 缺乏精品教材
1996年, 徐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景观生态学》教材。之后, 肖笃宁、周志翔、余新晓、邬建国、傅伯杰、郭晋平、刘惠清、刘茂松等人也先后编写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反映了当前《景观生态学》教材的多样化, 说明景观生态学呈现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现象, 但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景观生态学》在教材编写上尚不够规范, 尚缺乏精品(或经典) 教材。另一方面,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也使《景观生态学》广辟渠道, 不断吸收相关学科(领域) 的最新理论成果, 从而与相对固定的教材大相径庭。不同专业在教材选择上的灵活性较低, 为数不多的优秀教材备受青睐。据了解, 风景园林及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教材普遍选择2002年傅伯杰编写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地理科学专业多选用2007年邬建国编著的《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而农林院校的农学及环境生态类的教学多选用徐化成或郭晋平的《景观生态学》,也有学校开始沿用外文教材, 如T u r n e r 等人编写的《La n d s c a p e E c o l o g y i n 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这些教材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系统性好但往往可操作性低、可实验性弱, 难以满足学科发展及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
(三) 注重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薄弱
当前, 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 综合运用野外定位观测、试验模拟、遥感技术和模型方法已经备受关注, 然而,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资源有限、专业背景和经验不
[16]
[1, 6-15]
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诸多因素造成景观生态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1) 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
设置不够合理。目前, 各类院校对本课程的学分要求在2. 0-3. 0学分, 总学时在50学时左右, 但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很小, 有的学校甚至未安排教学实践环节。(2) 教学实习指导书不够规范。目前, 该课程的教学实习指导书多由各院校自行编写, 没有严格的大纲要求和有章可循的标准, 实践教学内容也千差万别,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实践的质量与效果。(3) 实践基地建设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没有系统的实践基地和监测平台, 实习过程中往往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另一方面, 缺乏配套的实验设备, 难以满足学生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需求。
(四) 师资队伍年青、教学资源紧张
一个学科的兴起和发展, 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一系列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做为强有力的后盾, 否则无论在师资培养还是在课程教学等均会出现后继乏力、空洞抽象的现象。我国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少数人和一些研究机构上, 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景观生态学的人才、研究机构的网络, 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生态学研究队伍
[3]
。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为例,
面向景观生态学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均十分有限, 一方面表现在新专业的开办和扩招与师资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教学基础设施及条件相对落后, 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少、更新速度慢, 教学资源较为紧张。
三、景观生态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在广泛借鉴国内外诸多院校教学改革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 对如何加强景观生态学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旨在为构建充满活力、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可操作性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 促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 景观生态学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 横向结合。建设精品课程平台, 加强横向合作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构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开设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及聘任优秀教师等形式促进景观生态学学科平台的建设。(2) 加强校际之间联系, 加强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建议在不同院校之
·54·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第8期
间进行“师资交流互换”、“交换实习生”、共同承担科研课题等形式, 加强学生在相关企业和单位实(见)
习的指导工作等。这既可实现实习内容和方法的互相借鉴, 又可加深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可谓一举两得。(3) 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建议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向本科生开放, 积极组织学生申报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使本科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中来。以我院为例, 通过承担的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
[17-19]
科学基金项目等向学生开放, 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且也为我院景观生态学的建设与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摇篮。
2. 纵向提升。根据景观生态课程特点, 可从4个方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拓展教学领域:(1) 加深景观本质的理解。景观具有“风景”、“自然综合体”、“异质性镶嵌体”等多种含义, 是风景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并成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学科基础, 因此, 选择合适的景观, 加深景观特质印象, 对学生学习和理解景观生态学的至关重要。(2) 设立景观生态学深层次研究方向。在景观生态学学科建设中, 不仅要在本科生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设立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更要在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中设立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通过设立景观生态学硕、博士研究方向丰富景观生态学的内涵, 实现教学的延伸和衔接。(3) 加强实践领域的纵向发展。不仅要强调“学”与“研”相结合, 即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立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 通过科研(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大学生创新项目, 各种景观规划项目等) 带动课程建设; 也要强调“学”与“产”相结合, 明确指出景观生态学学习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积极走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实践教学相促进的道路
[20-21][5]
变化的关系、景观演变驱动力与景观管理内在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特别是要凸显景观多重实践的价
[22]
值等原则。(2) 强调课程设置的共性。即不论哪个专业都应掌握的课程内容, 比如根据农林院校中农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林业及生态环境类专业比较集中的特点, 通过景观生态学教学, 可以将森林、土地、农业、人与环境密切结合起来, 这符合农林院校各类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3) 突出专业特点(色) 。即课程设置中除共性外, 还应凸显专业特点(色) 。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知识体系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做出调整。比如,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旅游管理方向的学生, 在教学上除了讲授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基础理论外, 还应重点加强景观空间组合模式生态效果和景观规划相结合的学习; 生态学专业学生在把握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 应侧重于研究景观的形成、各功能流的时空分异、生态分类规划与评价的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和生态安全格局与预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城管专业应注重旅游开发和城乡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林学专业更多地关注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以我院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为例, 建立了涵盖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景观形成因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景观生态流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数量化方法和景观生态学实习(践) 等方面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
2.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参与性, 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创新意识, 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改革:(1) 实践内容的遴选。在广泛借鉴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础上,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实践内容十分重要。根据农林院校设置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特点, 构建一套以景观生态学的实验模型系统(E M S ) 和空间直观模型(S E M ) 为主线, 构建多层次、可操作化、专业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包括以下景观空间和结构分析、计算机模拟及操作技能的提高、规划设计技巧和景观总体评价等模块。(2) 完善野外实践(习) 基地建设。实践(习) 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 只有根据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要求, 创建类型齐全、功能配套、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 才能使创新理念得以
[22]
实现和实施。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提
升教师业务水平, 加强实践经验和专业培养以及建立
一套激励、监督、管理的教师评估机制。
(二)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1. 课程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课程自身的特点, 又要着眼于各个专业发展的需求, 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成果。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原则:(1) 明确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应遵循整体观、基础性与前沿性、景观空间构型描述模式与景观功能、动态
总242期
何东进等 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55·
景观生态学实习基地的选择通常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 具备特殊景观特征。景观是一个有机地理实体, 最终形成为人类所感知的视觉特征和生态特征, 如拥有斑块、廊道、基质模型, 景观类型多样, 典型的岛屿效应等。(2) 完整的生态系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完善, 从而利于研究景观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关系, 景观边界数量、长度、分维特征。(3) 掌握原始信息。如实习基地的遥感影像、航片、地形图或景观分类图及其他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等。(4) 设施完备: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3. 教学方法融合创新。景观生态学课程多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 提倡将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法、案例教学法、现场分析及设疑法、多媒体演示授课法、热点问题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 综合运用。(1)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提倡自主选择学习,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温故而知新”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2) 运用启参考文献:
发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取证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将
学与思相结合方能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3) 以案例分析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讲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时, 善于举一反三, 将“岛”的概念衍生为强火采伐等干扰后留下的小片“森林岛”,被荒漠包围的“绿洲”等等。(4) 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增强直观意识。教学上采用大量的景观照片、遥感影像和图纸直观教授景观空间形态特征; 对应不同空间组合模式, 进行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的教学; 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影像展现独特的景观魅力。(5) 尝试网络教学, 实现资源共享。建议将优秀的教学视频公布在网上, 开设专门的景观生态学论坛, 通过该渠道可以使教学内容、方法取长补短, 互相借鉴。(6) 提倡创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踊跃报名参加相关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实验和挑战杯等活动, 这样既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又可以培养学员探索创新、智力开发、实践动手、团队精神等诸多素质。
[1]傅伯杰, 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卢杰.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 西藏科技, 2008, (3) :52-54.
[3]何东进, 等.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2) :276-281. [4]肖笃宁, 李秀珍.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J ]. 生态学报, 2003, 23(8) :1615-1621. [5]角媛梅, 等.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J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1) :91-95. [6]徐化成. 景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7]U R N E R , G A R D N E R , O ′N E I L L . L a n d s c a p e e c o l o g yi n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M]. N e w Y o r k :S p r i n g e r -V e r l a g , 2001. [8]T U R N E R G . L e a r n i n gl a n d s c a p ee c o l o g y -a p r a c t i c a l g u i d et oc o n c e p t s a n dt e c h n i q u e [M]. N e w Y o r k :S p r i n g e r -V e r l a g , 2002.
[9]肖笃宁, 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0]余新晓, 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1]郭晋平, 周志翔. 景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1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2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3]刘惠清. 景观生态学[M].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4]刘茂松, 张明娟.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5]周志翔. 景观生态学基础[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16]李秀珍, 等. 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对养分去除功能的影响[J ]. 地理学报, 2001, 56(1) :32-43.
[17]何东进, 等.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效应模拟[J ]. 生态学报, 2004, 24(8) :1602-1610. [18]何东进, 等.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 ]. 林业科学, 2004, 40(1) :174-179.
[19]何东进, 等.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J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 9(6) :574-577. [20]申书兴, 等. 生产实习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J ]. 高等农业教育, 1996, (6) :66-68.
[21]洪林. 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12) :1586-1588. [22]张明如, 等. 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 ]. 中国林业教育, 2008, (5) :60-63.
(责任编辑与校对于长志)
高等农业教育, 2011-8, 8:51-55H i g h e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2011-8, 8:51-55
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何东进, 洪 伟, 吴承祯, 洪 滔, 范海兰, 李 键, 巫丽芸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特点和发展模式, 深入剖析当前景观生态学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
中存在的学科特点不够突出、教材不够规范、实践环节薄弱、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 从横向结合、纵向提升两个方面探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架构与精品课程建设, 并从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融合等方面提出《景观生态学》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精品课程; 学科建设; 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 642.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1981(2011) 08-0051-05
景观生态学课程是一门发展迅速、影响广泛的新兴学科, 它源自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的生态
学的交叉, 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功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 以景观为对象, 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以及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 研究景观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时空模型的建立等。景观生态学充分体现了当前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是认识和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利用、区域管理、全球变化等方
[3]
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特点及其发展模式(一) 景观生态学课程特点
景观生态学课程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 交叉性与融合性强。景观生态学是源自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同时也是连接各个学科的桥梁, 涉及多个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 满足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多样化需求。1999年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 A L E ) 在对会章修改中将其定位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 因此, 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以用于指导景观规划管理、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
[2]
[1]
还可以服务于社会学家和决策者
[4]
, 是一门交叉性
与融合性极强的课程。(2) 实用性与实践性强。景
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已经普遍应用于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域规划、旅游开发等方面, 同时,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开始关注现实问题, 如优化景观效果、规范人类活动、改善生存环境等, 使景观生态学成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 景观生态学课程发展模式
当前, 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农学、环境生态类、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表1) , 培养了大批致力于土地资源整治、自然环境保护和规划、旅游开发和生态评价、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等方面的应用性人才。
总结归纳我国景观生态学课程的设置, 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 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等学科的交叉。依托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吸取地理科学之精髓, 以景观为研究对象, 将景观的空间格局、功能及其关系横向研究与时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纵向研究相结合, 进行景观格局优化配置及规划。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01j p 10004) ; 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01J G 04025) ; 福建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C I 09-013) 。
收稿日期:2011-05-24作者简介:何东进(1969-) , 男, 林学院,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 统计学。
·52·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第8期
通过教学重点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
理、景观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具体应用、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等等, 为今后在地理、资源环境、土地规划等领域的
院校与开设学院名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工作打下基础。如北京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和地理科学等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和土地规划专业、福建农林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等。
开课专业
课程类别
专业特色基础课专业方向课
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专业课或专业选修课
表1 我国部分院校景观生态学课程设置比较(部分)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旅游管理(规划设计) 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景观建筑设计专业
地理教育、土地规划、生态学和地球信息科学等专业生态学、林学、城乡规划管理、森林保护与游憩专业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旅游健康学院园林工程、园林规划与设计、景区管理等专业广西大学/林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大学/林学院
生态学、森林保护与游憩等专业生态学等专业
森林保护与游憩、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
2. 与农学、林学及环境学等学科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作为解决当前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的有效学科, 在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发展规划、土
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手段, 如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尺度理论、碎片几何理论、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相互关系等可以很好地从不同尺度上解释景观的各种现象, 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建立农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并服务于环境评估、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等诸多方面。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农学与环境生态类专业、广西大学的生态学专业、中央民族大学的生态学专业、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
3. 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学等学科的交叉。景观生态学属空间生态学范畴, 是研究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复合规律, 成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支撑。通过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 培养具备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景观规划设计人才, 把握景观分类、空间组合、优化配置等方法, 培养其在城乡景观规划、风景园林、园林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如同济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和景观规划和旅游管理专业、云南大学的景观建筑设计专业、浙江农林大学的园林工程专业和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等。
4. 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以景
观为基本尺度, 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结构功能变化与生物迁徙、物质流动、能量循环之间的相关性。景观格局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各种生态过程, 如区域小气
候、土壤养分流动与侵蚀、生物的迁徙、土壤的侵蚀等
[1]
, 因此, 通过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将为生物科
学、生物技术学科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以寻求更好的生物保护途径。如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专业。
5. 与管理学、旅游学等学科的交叉。景观生态学在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休闲游憩规划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在景观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在景观尺度研究上使其理念和方法与公共管理学(设计、规划、决策) 的学科相统一, 解决实际问题, 并作出决策。如福建农林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贵州大学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浙江农林大学的景区管理专业以及同济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等。
二、景观生态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近年来,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日新月异,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给当前相对固定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提出挑战, 无论在课程建设还是教学改革方面都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定位不够明确, 特色不够突出
总242期
何东进等 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53·
景观生态学根植于有着不同研究传统和方法的多种学科的肥沃土壤中, 赋予景观生态学强大的生命
[5]
力, 同时也将面临强烈的分化危机。(1) 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不够明确。由表1可以看出, 虽然景观生态学在综合性大学、师范性大学、农林院校的许多专业培养中均有设置, 但多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 较少列入专业课或专业核心课中。另外, 在实际教学中, 各个院校往往各自为政, 将景观生态学课程机械地叠加于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 使该学科与同专业中所设置的其他学科之间联系性较差, 导致有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带有盲从性、被动性。(2) 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不够突出。当前, 景观生态学不仅在专业培养中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也缺乏连续性, 处于被动性、从属性的状态, 学科特色不够突出。
(二) 教材不够规范, 缺乏精品教材
1996年, 徐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景观生态学》教材。之后, 肖笃宁、周志翔、余新晓、邬建国、傅伯杰、郭晋平、刘惠清、刘茂松等人也先后编写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反映了当前《景观生态学》教材的多样化, 说明景观生态学呈现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现象, 但同时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景观生态学》在教材编写上尚不够规范, 尚缺乏精品(或经典) 教材。另一方面,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也使《景观生态学》广辟渠道, 不断吸收相关学科(领域) 的最新理论成果, 从而与相对固定的教材大相径庭。不同专业在教材选择上的灵活性较低, 为数不多的优秀教材备受青睐。据了解, 风景园林及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教材普遍选择2002年傅伯杰编写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地理科学专业多选用2007年邬建国编著的《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而农林院校的农学及环境生态类的教学多选用徐化成或郭晋平的《景观生态学》,也有学校开始沿用外文教材, 如T u r n e r 等人编写的《La n d s c a p e E c o l o g y i n 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这些教材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系统性好但往往可操作性低、可实验性弱, 难以满足学科发展及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
(三) 注重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薄弱
当前, 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 综合运用野外定位观测、试验模拟、遥感技术和模型方法已经备受关注, 然而, 在景观生态学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资源有限、专业背景和经验不
[16]
[1, 6-15]
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诸多因素造成景观生态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1) 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
设置不够合理。目前, 各类院校对本课程的学分要求在2. 0-3. 0学分, 总学时在50学时左右, 但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很小, 有的学校甚至未安排教学实践环节。(2) 教学实习指导书不够规范。目前, 该课程的教学实习指导书多由各院校自行编写, 没有严格的大纲要求和有章可循的标准, 实践教学内容也千差万别,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实践的质量与效果。(3) 实践基地建设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没有系统的实践基地和监测平台, 实习过程中往往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另一方面, 缺乏配套的实验设备, 难以满足学生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需求。
(四) 师资队伍年青、教学资源紧张
一个学科的兴起和发展, 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一系列配套完善的教学设施做为强有力的后盾, 否则无论在师资培养还是在课程教学等均会出现后继乏力、空洞抽象的现象。我国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少数人和一些研究机构上, 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景观生态学的人才、研究机构的网络, 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生态学研究队伍
[3]
。以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为例,
面向景观生态学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均十分有限, 一方面表现在新专业的开办和扩招与师资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教学基础设施及条件相对落后, 实验仪器设备数量少、更新速度慢, 教学资源较为紧张。
三、景观生态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在广泛借鉴国内外诸多院校教学改革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 对如何加强景观生态学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旨在为构建充满活力、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可操作性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 促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 景观生态学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 横向结合。建设精品课程平台, 加强横向合作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构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开设讲座、举办学术研讨会以及聘任优秀教师等形式促进景观生态学学科平台的建设。(2) 加强校际之间联系, 加强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建议在不同院校之
·54·
高 等 农 业 教 育
第8期
间进行“师资交流互换”、“交换实习生”、共同承担科研课题等形式, 加强学生在相关企业和单位实(见)
习的指导工作等。这既可实现实习内容和方法的互相借鉴, 又可加深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可谓一举两得。(3) 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建议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向本科生开放, 积极组织学生申报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使本科生参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研究课题中来。以我院为例, 通过承担的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
[17-19]
科学基金项目等向学生开放, 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且也为我院景观生态学的建设与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摇篮。
2. 纵向提升。根据景观生态课程特点, 可从4个方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拓展教学领域:(1) 加深景观本质的理解。景观具有“风景”、“自然综合体”、“异质性镶嵌体”等多种含义, 是风景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并成为现代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学科基础, 因此, 选择合适的景观, 加深景观特质印象, 对学生学习和理解景观生态学的至关重要。(2) 设立景观生态学深层次研究方向。在景观生态学学科建设中, 不仅要在本科生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设立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更要在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中设立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 通过设立景观生态学硕、博士研究方向丰富景观生态学的内涵, 实现教学的延伸和衔接。(3) 加强实践领域的纵向发展。不仅要强调“学”与“研”相结合, 即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立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 通过科研(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大学生创新项目, 各种景观规划项目等) 带动课程建设; 也要强调“学”与“产”相结合, 明确指出景观生态学学习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 积极走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实践教学相促进的道路
[20-21][5]
变化的关系、景观演变驱动力与景观管理内在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特别是要凸显景观多重实践的价
[22]
值等原则。(2) 强调课程设置的共性。即不论哪个专业都应掌握的课程内容, 比如根据农林院校中农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林业及生态环境类专业比较集中的特点, 通过景观生态学教学, 可以将森林、土地、农业、人与环境密切结合起来, 这符合农林院校各类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培养目标。(3) 突出专业特点(色) 。即课程设置中除共性外, 还应凸显专业特点(色) 。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知识体系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做出调整。比如,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旅游管理方向的学生, 在教学上除了讲授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基础理论外, 还应重点加强景观空间组合模式生态效果和景观规划相结合的学习; 生态学专业学生在把握基本理论和原理的同时, 应侧重于研究景观的形成、各功能流的时空分异、生态分类规划与评价的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和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和生态安全格局与预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城管专业应注重旅游开发和城乡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林学专业更多地关注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以我院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为例, 建立了涵盖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景观形成因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景观生态流与功能、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数量化方法和景观生态学实习(践) 等方面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
2.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参与性, 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和创新意识, 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改革:(1) 实践内容的遴选。在广泛借鉴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础上,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 选择恰当的教学实践内容十分重要。根据农林院校设置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特点, 构建一套以景观生态学的实验模型系统(E M S ) 和空间直观模型(S E M ) 为主线, 构建多层次、可操作化、专业特色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包括以下景观空间和结构分析、计算机模拟及操作技能的提高、规划设计技巧和景观总体评价等模块。(2) 完善野外实践(习) 基地建设。实践(习) 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 只有根据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要求, 创建类型齐全、功能配套、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 才能使创新理念得以
[22]
实现和实施。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提
升教师业务水平, 加强实践经验和专业培养以及建立
一套激励、监督、管理的教师评估机制。
(二)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1. 课程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课程自身的特点, 又要着眼于各个专业发展的需求, 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成果。景观生态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原则:(1) 明确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应遵循整体观、基础性与前沿性、景观空间构型描述模式与景观功能、动态
总242期
何东进等 景观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55·
景观生态学实习基地的选择通常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 具备特殊景观特征。景观是一个有机地理实体, 最终形成为人类所感知的视觉特征和生态特征, 如拥有斑块、廊道、基质模型, 景观类型多样, 典型的岛屿效应等。(2) 完整的生态系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完善, 从而利于研究景观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关系, 景观边界数量、长度、分维特征。(3) 掌握原始信息。如实习基地的遥感影像、航片、地形图或景观分类图及其他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基础资料等。(4) 设施完备: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3. 教学方法融合创新。景观生态学课程多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 提倡将课堂精讲与课后自学相结合法、案例教学法、现场分析及设疑法、多媒体演示授课法、热点问题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 综合运用。(1)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提倡自主选择学习,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温故而知新”将课本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2) 运用启参考文献:
发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取证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将
学与思相结合方能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3) 以案例分析以激发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讲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时, 善于举一反三, 将“岛”的概念衍生为强火采伐等干扰后留下的小片“森林岛”,被荒漠包围的“绿洲”等等。(4) 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增强直观意识。教学上采用大量的景观照片、遥感影像和图纸直观教授景观空间形态特征; 对应不同空间组合模式, 进行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的教学; 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影像展现独特的景观魅力。(5) 尝试网络教学, 实现资源共享。建议将优秀的教学视频公布在网上, 开设专门的景观生态学论坛, 通过该渠道可以使教学内容、方法取长补短, 互相借鉴。(6) 提倡创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踊跃报名参加相关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实验和挑战杯等活动, 这样既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又可以培养学员探索创新、智力开发、实践动手、团队精神等诸多素质。
[1]傅伯杰, 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卢杰.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 西藏科技, 2008, (3) :52-54.
[3]何东进, 等.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2) :276-281. [4]肖笃宁, 李秀珍.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J ]. 生态学报, 2003, 23(8) :1615-1621. [5]角媛梅, 等.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J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1) :91-95. [6]徐化成. 景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7]U R N E R , G A R D N E R , O ′N E I L L . L a n d s c a p e e c o l o g yi n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M]. N e w Y o r k :S p r i n g e r -V e r l a g , 2001. [8]T U R N E R G . L e a r n i n gl a n d s c a p ee c o l o g y -a p r a c t i c a l g u i d et oc o n c e p t s a n dt e c h n i q u e [M]. N e w Y o r k :S p r i n g e r -V e r l a g , 2002.
[9]肖笃宁, 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0]余新晓, 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11]郭晋平, 周志翔. 景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1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2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3]刘惠清. 景观生态学[M].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4]刘茂松, 张明娟. 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15]周志翔. 景观生态学基础[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16]李秀珍, 等. 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对养分去除功能的影响[J ]. 地理学报, 2001, 56(1) :32-43.
[17]何东进, 等.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干扰效应模拟[J ]. 生态学报, 2004, 24(8) :1602-1610. [18]何东进, 等.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J ]. 林业科学, 2004, 40(1) :174-179.
[19]何东进, 等.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J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3, 9(6) :574-577. [20]申书兴, 等. 生产实习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J ]. 高等农业教育, 1996, (6) :66-68.
[21]洪林. 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12) :1586-1588. [22]张明如, 等. 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 ]. 中国林业教育, 2008, (5) :60-63.
(责任编辑与校对于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