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

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

陈得芝

【作者简介】陈得芝,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关 键 词】成吉思汗“陵寝”/起辇谷/尼鲁温-乞颜蒙古

成吉思汗墓地所在是历史-考古学界长期探究的问题。依据可信的汉、蒙文 和波斯文史料,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元诸帝)的葬地在不儿罕山(肯特山)南、克 鲁伦河上游北的“起辇谷”(即《元朝秘史》所记“古连勒古”),其地当在今蒙 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曼达勒苏木境。1990 年代以来,蒙古国和日本的考古学者追 寻蒙古古代遗迹收获甚丰,特别是在阿兀拉嘎遗址(认定为成吉思汗大斡耳朵) 的发掘中找到可能是“灵庙”的废墟和祭祀遗物,为寻找成吉思汗墓地提供了重 要线索。本文利用他们的新考古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成吉思汗 的出生地和葬地,并追溯早期蒙古-成吉思汗先世在鄂嫩河流域的活动和势力逐 步兴盛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地名方位。

前言:追寻蒙古史迹的考古新收获 几年前,有报社记者来访,出示某报报道蒙古-日本联合考古队发现了成吉 思汗陵墓的消息,请我谈谈看法。记得给我看的只是转述外国报纸报道的摘要, 因为我没有见到考古报告,不好发表评论,只是说:根据文献所载成吉思汗埋葬 方式,要找到他的墓实非易事。从这条消息看,虽然报道的墓区方位与史料记载 大体符合,但说此墓已被发现似乎为时尚早。据文献,蒙元朝皇帝的墓葬地当是 范围较大的区域,且不建地面标志,仅找到某处有祭器和其它祭祀遗物,还不能

断定就是成吉思汗的墓。早在 1925 年,苏联著名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在乌 兰巴托一带和肯特山地区进行民族学、语言学?{查时,就发现肯特山地区有元代 祭场遗迹和祭器遗存。 ①记者报道我的话出入不大,但后来在网上被辗转传布得 大大走样。本打算予以澄清,但我想网上炒作对学界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就没有 置理。不过,这件事倒引起我进一步探究蒙元诸帝葬地及?蒙古早期若干历史地 理问题的兴趣。最近,承友人帮助,读到了参与该项考古?{查和发掘的日本考古 学家白石典之的相关论著,获益良多,从而更领悟了为学确需“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的道理。反思自己三四十年前编绘蒙古地区历史地图时,基本上依赖文献 资料,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是多么局隘! 白石先生在其 2001 年出版的《成吉思汗之考古学》②“前言”和“结语” 中说,从 1990 年起,他每年都有数月在蒙古国追寻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足迹; 1997 年 4 月起他留学蒙古两年,得以专注于此项研究,这部书就是这两年他在 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

究成果。此书分《成吉思汗的祖先》、《成吉思汗登 台》、《蒙古帝国的建立》、《成吉思汗的结局》以及《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五 章,结合唐代到元代的蒙古历史进程,介绍了从额尔古?{河到阿尔泰山(主要是 克鲁伦河、鄂嫩河、土拉河“三河之源”地区和杭爱山地区)多达五十处各个时 期的文化遗迹, 利用考古年代学方法对遗迹和遗物的时代作出分析判断,并在地 图上标出位置,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都很重要,可以说是通过遗迹勾?画出了清 晰的早期蒙古历史轨迹。在 2006 年发表的《成吉思汗墓在何处?》③一文中, 白石先生介绍了 2001 年他与蒙古学者共同在肯特省德勒格尔罕县阿兀拉嘎(< A'uruq 奥鲁)遗迹进行发掘的情况,可能发现了祭祀成吉思汗的灵庙遗址,因而 得到了寻找迄今不明之成吉思汗墓地的线索;后来记者发表此项成果,引起很大 反响,其中有的误报为“发现了[成吉思汗]墓”,其实“灵庙和墓是不同的”。 我这纔知道,原来并非蒙日考古队宣布发现成墓,而是某媒体的“误报”。这和 我答记者问时说的话意思差不多,我对发现成吉思汗墓新闻的评论,被网络上辗

转传播走了样至此该可以澄清了。 非常感谢白石典之先生和其它蒙古、 日本考古学者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 有关早期蒙古部族历史活动的实地考察资料。请允许我借助这些重要的考古成 果,结合文献资料,就以下几个问题略申管见,并借此机会订正《中国历史地图 集》辽、金、元蒙古地区图幅中的若干疏误。 一 成吉思汗墓地与大斡耳朵

成吉思汗去世(1227 年)后仅数年(1233-1235 年), 出使蒙古的南宋使团随员 彭大雅和徐霆就先后记载了有关成吉思汗墓葬的情况。④彭、徐分别编述其出使 见闻,后二人遇于鄂州,各出所编以相参考,遂用彭编为定本,间有不同处,徐 乃疏于其下,此即传世之《黑鞑事略》。关于成吉思汗墓,彭大雅记曰: 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 逻骑以为卫。 徐霆疏曰: 霆见忒没真之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 此。未知果否。⑤ 彭大雅没有说明他所记是否出于亲见,徐霆的“疏”中则多用“霆见”云云, 但从其所记的某些内容看(如此前一条: “霆见其死于军中者, 若奴婢能自驰[驰] 其主尸首以归,则止给以畜产;他人致之,则全有其妻奴畜产。”⑥),不可能 都是“亲见”。不过,彭、徐二人确实都到过窝阔台的大帐。据《元史?太宗纪》, 这期间(1233-1236 年),窝阔台驻地都在克鲁伦河上游以西至鄂尔浑河上游杭爱 山一带。⑦彭大雅的行程

路线,据所记“其地出居庸则渐高渐阔,出沙井则四望 平旷”云云,⑧当是走天山(大青山)北沙井道,未必经过克鲁伦河上游,其所记 有关蒙古葬制和成墓护卫事可能是得自“闻”而非“见”(如“插矢以为垣阔逾 三十里”的大禁地,就不可能近距离观察得到),但所记蒙古墓葬制度,与元代 的汉文、波斯文、拉丁文史料颇合。⑨徐霆记行程为“霆出居庸关,过野狐岭,

更千(?)余里入草地,曰界里泺”云云,⑩所行路线当与 1247 年张德辉奉忽必 烈召前往蒙古所作《边堠纪行》的路线以及明金幼孜《后北征録》所记成祖进军 路线略同,应经过克鲁伦河上游,不过他所谓“见”者,只是遥望其地山川形势, 并非近距离看到成吉思汗墓;说成墓“在泸沟河之侧”只是记了大致方位,难以 理解为墓地就在克鲁伦河旁近处。从下面引述的有关资料看,彭、徐二人都不可 能就近观察被定为“大禁地”的成墓,他们的记载当得自亲闻,作为同时代的史 料具有很高价值,但不能视为“目击记録”。 拉施都丁《史集》对成吉思汗葬地有较详细记载: {K23U332.jpg} 这段材料除记载成吉思汗落葬方式外,还提供了有价值的地理数据:其选定 的埋葬地不儿罕?合勒敦(山名),距离其诞生地有六天路程,是一块平坦地带。 当时蒙古人视为圣山的不儿罕?合勒敦,应是指克鲁伦河、鄂嫩河、土拉河所谓 “三河源头”(qurban mured-un teri’un)的肯特山地区,范围很大,故《史集》 说的“六天路程”,当是指被选为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坟葬地的特定区域。 《史集》还有一处记载与这个“大禁地”有关。此书第二卷的《铁穆耳合罕 (即元成宗)纪》 中说,合罕命其长兄甘麻剌出镇成吉思汗故土及诸斡儿朵所在的 哈剌和林之境, 该地区的军队也都归他节制。 境内直到吉利吉思边境的所有地方, “以及名为不儿罕?合勒敦的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全由他掌管,并由他守卫着照 旧在那里的成吉思汗的诸大斡儿朵。它们在那里有九个,四个大斡儿朵和五个另 外的[斡儿朵]。谁也不许到那里,因为附近有禁地(har kas-rā ānjāyikah[德黑 兰刊本作ān jāyigah]rāh nabūd che buzurg*[德黑兰刊本作 nazdīk]ghurūq ast)。他制成了[已故祖先们]的像;那里经常都在焚香[致祭]。甘麻剌也在那里 为自己建了一座寺庙”。(12)这段记载显示,“大禁地”当邻近其四大斡耳朵。 甘麻剌是元世祖皇太子真金的长子,至元二十九年(1292)从云南移镇北方, 由梁王改封为晋王,“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出席忽里台大

会推戴其弟铁穆耳(成宗)时,他表示“我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

厥职”,随即被遣归北藩。他谨守藩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岁耗财不 可胜计”。(13)这和《史集》说他在驻地“为自己建造寺庙”的记载符合。甘麻 剌的主要驻所为成吉思汗第一大斡耳朵, 在克鲁伦河的阔迭额?阿剌勒地方。 《史 集》 所言 “附近有禁地” 指的应是此第一大斡耳朵, 所言 “任何人都不许(rāh nab ūd,没有路)去”的“那地方(ān jāyigah)”,指的应是大禁地而不是大斡耳朵。 至于说他绘制祖先画像焚香致祭事, 当即 《元史?祭祀志四》 所载供奉和祭祀 “祖 宗御容”的“影堂”(后改称“神御殿”)制度。元世祖和以后的诸帝、后的影堂 分别设于都城各皇家寺庙,常祭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节祭元日、 清明、蕤宾(端午)、重阳、冬至、忌辰;太祖、太宗、睿宗“御容”则置翰林院, 命院官春秋致祭。(14)这是朝廷上的制度,而据《史集》的记载,晋王甘麻剌也 奉祭“祖宗御容”,可能是因为他驻守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以及“大禁地”之故。 奉祭“祖宗御容”的影堂不一定靠近葬地,也许就设在他所建的寺庙内(如大都 那样)。 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之阔迭额?阿剌勒(Kode'e-aral,kode'e 意为荒芜 的,aral 意为岛,或指两河合流形成的半岛),上世纪初期蒙元史研究前辈就已 指出应为克鲁伦河和曾克尔河合流点西之半岛或河洲。 《元朝秘史》 末节(第 282 节)记下成书的年代和地点:“大忽里台聚会时,于鼠儿年七月,在客鲁涟[河] 的阔迭额?阿剌勒的朵罗安?孛勒答黑处, 失勒斤扯克两个间[的]斡耳朵思住时写 毕了(Yeke qurilta quriju quluqana jil quran sara-da Keluren-nu Kode'earal-un Dolo'an-boldaq-a Shilginchek qoyar ja'ura ordos ba’uju bukuitur bichiju da'usba)。”(15)此节记载的年代和地点是迄今仍存争议的 问题。 余大钧教授考证此鼠年为 1252 年,根据是 1251 年夏六月在此召开推戴蒙 哥即位的大聚会, 接着审理谋乱的反对派诸王大臣, 延续进行到次年春, 《秘史》 一书就是此次大会后写成的。 (16)有一条数据可以支持并补充此说, 即程巨夫 《信

都常忠懿王神道碑》所载“宪宗二年夏,会诸侯王于驴驹河之上,命宿张具。河 忽大涨,列鼎横溃,太傅(常?{绵)身救获免,会无废礼”。(17)根据这段记载, 确有 1252 年夏在驴驹河(客鲁涟河)上大会诸侯王事,可知推蒙哥即位的大聚会 从 1251 年夏断断续续延至 1252 年之夏。(18)据此我赞成《秘史》成书于 1252 年的看法。本文注意的是《秘史》所载斡耳朵的?具体地点。罗依果教授在 1985 年发表的《元朝秘史》第 282 节英译注释中表示赞同田金波(Mostaert)之说,原 文 Shilginchek 后当有一处脱漏的地

名,认为斡耳朵当是设在朵罗安?孛勒答黑 (Dolo’an Boldaq,七孤丘)中的失勒斤扯克和另一佚名山丘之间。在 2006 年出 版的英文译注本中他对此说略作修改,说 1997 年他亲自考察了该地,次年发表 报告称不再持脱落的那个地名是“七孤丘”中另一个丘的观点,“七孤丘”的地 形排除了在其间建立一个大营盘的可能性, 因而认为大聚会那年的营盘当是建立 在 Shilginchek 和可能更东边的某地之间;最后又提出,《秘史》所载阔迭额? 阿剌勒的斡耳朵思几乎一定是在 Shilginchek 也就是 Dolo'an Boldaq 之东。 (19) 据上引《秘史》之文,阔迭额?阿剌勒(又有“曲雕阿兰”等异译)是一处范围较 大的地区,几乎可包括巴颜乌拉山、克鲁伦河和曾克尔河之间的整个草原,“七 孤丘”在其中。蒙古考古学家丕尔烈《〈蒙古秘史〉地名考》称克鲁伦河-曾克 尔河合流点西北地域内有一山名 Doloot uula(约当东经 109 度/北纬 47 度),即 《秘史》之 Dolo'an boldaq,(20)当可信。 现在让我们转到对《元史》本纪所载蒙元诸帝墓地“起辇谷”的考察。据载, 太祖成吉思汗以下蒙元诸帝均葬于此(其实太宗窝阔台和其子定宗贵由没有葬在 这里)。(21)学界对这个地名曾有过多种说法。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指克鲁伦河 上游肯特山南坡的某处谷地,这是综合了《史集》和《黑鞑事略》的记载得出的, 就大范围而言基本正确;或以“起辇谷”为克鲁伦(Keluren)的音译,推论的方 位大抵与此同。还有学者以“起辇谷”为汉语,意为“乘辇起程的山谷”。亦邻 真教授《起辇谷与古连勒古》(22)文中评论了前人的各种说法,提出新说:“起

辇谷”是音译名,就是《圣武亲征録》所载“曲邻居山”、《元朝秘史》(明初 汉译本)作“古连勒古”(Gurelgu)的同名异译。其语言学、历史学的论证都十分 精到,令人信服。《元朝秘史》多处记载到这个地名,使我们可以据以判断其方 位。第 89 节载:(帖木真逃出泰赤兀人的囚禁后,溯斡难河上游支流乞沐儿合小 河寻找母、弟)“在那里相会之后,便到不儿罕?合勒敦山阳的古连勒古之中桑沽 儿小河的合剌只鲁干的阔阔?{兀儿,扎下营盘”(明初音写“古连勒古”、“合 剌只鲁干”均旁注“山名”)。第 94 节、122 节、129 节、141 节都记载有这两 个地方,或注“山名”,或注“地名”。在这里,帖木真被追随他的蒙古各氏族 头领推举为“汗”(qan),订下盟约,并指派?了佩弓箭、佩刀和管饮膳、马羣、 负责哨探等人员,建立起蒙古乞颜部贵族联盟,据有克鲁伦河上游各地,包括萨 里川(今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间地)。可以说,古连勒古是蒙古乞颜氏和成吉思 汗

的始兴福地,徐霆所谓“相传忒木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应该是“兴于此, 故死葬于此”。蒙古考古学家丕尔烈认为这个地名应是指东经 109 度/北纬 48 度、 曾克尔河上游流域一片相当大的地段;亦邻真参照其说定为曾克尔满达勒一 带。(23)综观《秘史》各节记事,其地应在“不儿罕山前(南)”,是可以容?{众 多牧民居住的水草丰富的原野,曾克尔满达勒一带位于肯特山南麓,原野宽广, 符合“古连勒古”之地的条件。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所标“曲邻居山”(古 连勒古)方位大体不误,似略偏北。作为成吉思汗及蒙元诸帝葬地的“起辇谷” 来说,?还要具备文献所载“平原”地形和能够挖掘较深墓穴的土层条件。总之, 在曾克尔河中上游一带的肯特山南麓坡地寻找蒙元诸帝墓葬,方位应该是对的, 只是范围大,寻找蒙元诸帝墓葬所在,仍需历史-考古学者的艰苦努力。 白石典之书中引述加藤晋平的考察研究, 称阿兀拉嘎遗址就是成吉思汗的大 斡耳朵, 在他去世后成为祭祀和即位大典等重要活动神圣场所(举 《元史?宪宗纪》 “七年夏六月,谒太祖行宫,祭旗鼓,复会于怯鲁连之地”为证。(24)按“祭旗 鼓”是出师前的仪式,不是祭陵,也不必在大斡耳朵或祖先陵墓附近举行。如宪

宗八年冬忽必烈奉命南征,“禡牙于开平东北”。(25)故此说根据不足),阿兀 拉嘎遗迹西南的大型建筑遗址是甘麻剌所建寺庙。加藤晋平注意到《元史?祭祀 志六》所载皇帝?{崩后的殓葬和祭祀制度,据以作为探寻葬地的线索。《祭祀志 六》此段为: 凡宫车晏?{,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 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韈、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 盏一,椀楪匙筯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 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 以黄金饰鞍辔,笼以?{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 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 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26) 加藤认为,若大斡耳朵为祭祀历代皇帝之灵的场所,则送葬官当居于此,陵 墓当距此不远。根据这个假设,他在阿兀拉嘎遗址附近?{查,见其西北 15 公里 伊赫海兰图岩山的东南斜坡上有很多石墓,延伸数公里,最大的直径 10 米(蒙元 时代墓葬通常为直径 3—4 米); 此墓羣周围立着相隔数米的石列,或即彭大雅所 谓“忒木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的垣基。白石

认为加藤的伊?赫海兰 图之说根据不足, 因为墓葬形制与史料不合, 该处也不是 “周围三十里” 的场所。 白石对阿兀拉嘎遗址的三组建筑作了分析: 第一组居中为内外二重墙的大型建筑 物,两边有约四十栋建筑,成弧形配置,西侧发现铁工房遗迹;第二组在其东面 低地上,聚集着二十三栋建筑;第三组是西南低地上以 7×4 间房柱的大型建筑 物为中心的四至五栋。据他分析,一、二组当是 1235 年以前的建筑,第三组时 代在其后,虽不能断定为甘麻剌所建寺院,但大体可以支持加藤的假说。他以加 藤说为基础进一步分析,阿兀拉嘎遗址的功能后来有些变化,“大斡耳朵”被用 为类似辽代的“奉陵邑”。成吉思汗谋士中有耶律楚材等不少契丹人,当吸收了 契丹的风俗文化,阿兀拉嘎遗址发现的契丹型陶器以及建筑物使用“唐尺”均可

确定,可能也吸取了契丹的奉陵邑制度。于是他以辽“奉陵邑”祖州、庆州与祖 陵、庆陵的相对位置作为寻找成吉思汗墓地的参照,如果阿兀拉嘎遗址第二、三 组建筑物是为拜祭陵墓而建,则墓地应该在阿兀拉嘎遗址之北。(27) 白石先生的这个思路富有启发意义,不过,成吉思汗的葬地是和子孙诸帝葬 地分布在同一很大的地区,而且每个皇帝死后入棺, “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 之,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无复考志遗迹”的,(28)与辽陵有明显区别, 似乎难以模拟。同时,鄙见以为蒙古早期的斡耳朵未必是固定的建筑物,如彭大 雅所记“凡鞑主猎帐所在皆曰窝里陀。其金帐柱以金制故名独曰大窝里陀者,其 地卷阿,负坡阜以杀风势,犹汉移跸之所,亦无定止,或一月或一季迁耳。” (29)1221 年四月底, 邱处机从陆局河(克鲁伦河)流入呼伦湖处 “并河南岸西行” , “行十有六日,河势绕西北山去”,即到达克鲁伦河上游河曲,沿途所见蒙古人 皆黑车白帐,未提河曲附近有行宫建筑物;其后途中所见有辽代城址即做记録, 而行经留守的皇后窝里陀,所见景况只是“车帐千百”。(30)耶律楚材《扈从冬 狩》 诗序 “癸巳(1233 年)扈从冬狩,独予诵书于穹庐中”; 《鼓琴》诗(作于 1234 年):“宴息穹庐中,饱食无用心。读书费目力,苦思嫌哦吟。”(31)可见和林 建城前他在漠北所居仍为帐幕。1247 年张德辉奉忽必烈召去蒙古,其所著《边 堠纪行》 从鱼儿泊(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达里泊)向西北行十九驿, 载, 抵一河, “北 语云翕陆连,汉言馿驹河也。夹岸多丛柳,其水东注,甚湍猛。„„濒河之民杂 以蕃汉,稍有屋室,皆以土冒之,亦颇有种艺,麻麦而已。河之北有大山,曰窟 速吾,汉言黑山也

,自一舍外望之,黯然若有茂林者,迫而视之,皆苍石也”。 (32)据此可知,张德辉到达克鲁伦河上游河曲时,对当地风物民情有细致观察, 那里已有汉民居住、耕作,建有土屋;并观察了河曲之北的地形,其所谓窟速吾 山,“速”应为“迭”字之误,即大斡耳朵所在地阔迭额?阿剌勒(荒岛),与汉 言黑山之意颇合。他先从三十里外看到该山,继而逼近观察,但没有提到任何永 久性大建筑物。 上引程巨夫所载宪宗二年(1252)会诸侯王于驴驹河之上时“河忽

大涨, 列鼎横溃” 知大会地点应距河不远, , 且会场应是车帐而非永久性建筑物。 断言阿兀拉嘎遗址中心建筑物为成吉思汗时代所建的大斡耳朵, 似乎缺乏文献依 据。此外,仅据《祭祀志六》记载中的送葬官“居[葬地]五里外”一语,也难以 推论成吉思汗墓就在有祭祀遗物的“灵庙”附近。葬“起辇谷”(古连勒古)地区 的至少还有宪宗到顺帝十一个蒙元皇帝,以及拖雷和他后裔中的一些人物,而且 “居五里外”说的是送葬官守灵并祭奠三年的地点,三年后就撤回。虽然蒙元诸 帝都葬在同一地区,但每位皇帝葬地各有不同,其送葬官守灵、祭奠的地点也不 可能是同地。三年期守灵、祭奠处是否建永久性房屋不得而知,但最早的、被定 为“大禁地”的成吉思汗墓,似乎不可能非常靠近建有许多房屋,住着不少居民 的阿兀拉嘎遗址。 二 三处跌里温盘陀,何者为成吉思汗诞生地?

上引《史集》讲到成吉思汗出生在斡难河下游的 Delūn boldāq 之地,从该 地到不儿罕山有六天路程。《圣武亲征録》载:“烈祖神元皇帝讳也速该。初征 塔塔儿部,获其部长帖木真斡怯、忽鲁不花辈,还驻军跌里温盘陀山。时我太祖 圣武皇帝始生。”(33)《元朝秘史》第 59 节所载同,出生地名作迭里温?孛勒答 黑(Deli'un boldaq, 意为脾脏[形]孤山)。 俄国喀山大学教授哀德蛮(F. Erdmann, 德国人)所著《不动摇的帖木真》(Temudschin der Unerschütterliche,1866) 依据尼布楚商人玉伦斯基未经核实的报告,说鄂嫩河中游右岸有个地方名为 Delun boldak, 位于伊克阿拉勒(Yeke aral)上游七俄里,距科楚叶夫哨所(guard station Ko{K23U323.jpg}uev)三俄里,就是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同时,巴拉 弟(Palladii Kafarov,《秘史》俄译本,《俄国正教会传道团著作集》第四卷) 和贝勒津(I. N. Berezin,《史集?成吉思汗纪》俄译本)分别引述尼布楚阿布拉 莫夫和布里雅特学者班札罗夫之说,位其地于鄂嫩河右岸,钦丹特堡上游,伊克 阿拉勒村的对面。 (34)在蒙古考古发掘和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苏联考古学家吉谢 列夫(C. B. К и с eл eв )更确切地指出,成吉思

汗诞生地Д eл ы н Б о п д

о к 位于鄂嫩河中游的上察苏切伊村(Bepxн и й Ч aс у ч eй ,北纬 50 度 31 分/东经 115 度 04 分)附近。(35)其后,苏联考古学家格里申(Ю. C. Г р и щ и н )考察了从苏-蒙交界处之北的忙古特(Maн г у т )向东北直到钦丹特(Ч и н д а н т )的鄂嫩河中游两岸古迹,发掘古居民点遗址六十九处,古墓葬七十 二个,遗物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都有。鄂嫩河右岸,上察苏切伊村稍西, 坐落着风景如画、松林覆盖的谷地Д е л ы н Б о л д о к ,当地布里雅特人 以成吉思汗诞生于此为荣,还举行过庆典。此处以及河对岸的大、小巴托尔山都 发现有许多古代居民点及墓葬, 还有冠以成吉思汗名的自然景物如崖壁等;Д е л ы н Б о л д о к 西约 50 公里之旧都鲁耳圭(С т а р ы й Д у р у л г у й ,北纬 50 度 28 分/东经 114 度 22 分)发现四处居民点和许多墓葬,铁器及 瓷器碎片; 再往西之У cт ь И л я 村南鄂嫩河右岸低处宽阔河谷中的居民点遗 址发现有银器物和宋代的中国瓷器;小巴托尔山以东到钦丹特,分布着三十三处 古居民点和许多墓葬, 从К у н kyр 西一处砂石风化的鄂嫩河岸找到宋元时代磁 州窑型彩釉器残片。上述发现说明鄂嫩河中游多处分布有宋、元时代的居民点。 不过, 捷克学者普哈(P. Poucha)在蒙古境内鄂嫩河上游也找到一处同名地, (36) 这个地名在蒙古不止一处。(37)蒙古学者多尔吉苏伦和丕尔烈都主张,鄂嫩河上 游蒙古国肯特省达达勒苏木境的Д е л ы н Б о л д о к 是成吉思汗的诞生 地, 该地附近居民中流传着有关帖木真的许多传说。此地位于达达勒苏木东北约 3 公里(北纬 49 度 03 分 07 秒/东经 111 度 38 分 32 秒),往东就是巴勒济河与鄂 嫩河汇流处。此处现已被蒙古国人定为成吉思汗诞生地,并立石碑为志。(38) 此外,蒙古地理学家巴札尔固尔还主张,从达达勒再溯鄂嫩河而上,到宾德尔苏 木的拉明窝哈(北纬 48 度 36 分/东经 110 度 36 分), 该处盆地中央有一显眼的小 丘,革命前山麓有一寺,此小丘就是Д е л ы г н Б о п д о к ,寺为祭祀成 吉思汗处。② 笔者以前编绘蒙古地区历史地图时,主要依据《史集》的记载,参考格里申

的考古报告,将跌里温盘陀定点于鄂嫩河中游右岸、上察苏切伊之之西。从此地 到鄂嫩河上游肯特山, 直线距离约 400 多公里,以牧民骑行的速度差不多是六天 路程。(40)不过,如果按照牧民季节性移营的速度,则六天大约只能走 200 多公 里。看来,将达达勒苏木的Д eл ы н Б о л д о к 定为成吉思汗诞生地,理由 是比较充分的。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地

方正是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因分家产 不公离开诸兄,独自“顺着斡难河”出走到达的巴勒谆?阿剌勒(《元史》作八里 屯阿懒)地面——今鄂嫩河上游与支流巴勒济河(《康熙皇舆全览图》作 Balji bira(41))合流间地。至于巴札尔固尔主张的宾德尔苏木境之成吉思汗诞生地, 在鄂嫩河上游呼拉赫河(即《元朝秘史》的乞沐儿合小河)一带,该地确实是成吉 思汗祖先活动的重要地域,从《元朝秘史》所述十世祖孛端察儿故事中相关的地 理方位看来, 这里当是传说的始祖母阿阑豁阿及其诸子生活的地方(详下)。但此 地距曾克尔河上游仅一百多公里,与《史集》所说从成吉思汗诞生地到他为自己 选定的不儿罕山前埋葬地为六天路程不合,可以排除。 三 蒙古部西迁时代与地域——尼鲁温蒙古的兴起

关于蒙古部从额尔古?{河之东的大兴安岭山区西迁到“三河之源”不儿罕山 (肯特山)的时间,有的学者根据《元朝秘史》第 1 节上推到孛儿帖赤那(成吉思 汗二十二代祖)时代, 约在成吉思汗出生前五百年的 7 世纪。(42)此说不能成立, 因为 《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居地?傍望建河(额尔古?{河)的记载反映的就是 7—8 世纪时的情况,(43)而那时肯特山一带是铁勒部落分布的地区。蒙古人虽 有代代口传先世谱系的习俗, 但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不可能清楚地追溯到二十 多代,《秘史》所传世系是不可据为信史的。有的学者则主张蒙古西迁?应在 11 世纪上半叶,根据是作于 10 世纪中叶的胡峤《陷虏记》说蔑劫子(蒙古)在契丹 东北,应指额尔古?{河故地,而依据 11 世纪中叶史料着成的叶隆礼《契丹国志》 卷二二说蒙古里国在契丹正北,则已西迁。(44)但《陷虏记》和《契丹国志》的 记载得自传闻,地理方位和时代都是不明确的,如同《建炎以来系年要録》说蒙

古在女直东北一样,难以作为?力证。惟有《史集》作者根据伊利汗廷史册和熟 知典故老人的讲述,对成吉思汗祖先的年代作出估计。他两次讲到,出自阿阑豁 阿感天光所生子的氏族“至今大约已有四百年”。拉施都丁是严谨的史学家,并 非?{空估计。从他编撰《史集》的 14 世纪初上推四百年,为 10 世纪初期,与从 成吉思汗上推十一代(以平均二十年一代计)的时间大体符合。 《秘史》 《史集》 和 记叙成吉思汗祖先虽然都是从孛儿帖赤那开始, 但是有具体活动的记载则始于朵 奔篾儿干娶阿?阑豁阿为妻的故事,(45)并且首次讲到他们的活动地点在不儿罕 山地区。此时,不儿罕山的主人(ejen)还是兀良哈部首领,而蒙古部则显然是新 来乍到者。(46) 蒙古部从额尔古?{故地迁出,直到以“三河之源”不儿

罕山为家,当有一段 历史过程。村上正二先生对此作了精辟分析,指出从 9 世纪后期到 10 世纪后期 的唐末五代时期,因漠北回鹘汗国崩溃,中原大唐皇朝瓦解,东北契丹兴起等政 治形势的变动,产生了一段空隙,蒙?古部乘此时机迁出了原居地“额尔古?{? 昆”狭隘山谷,走向广阔草原。他分析蒙古部是沿额尔古纳河南迁,过呼伦湖, 就是《秘史》第 1 节说的“度过腾汲思(Tenggis,突厥语意为海)”,出克鲁伦 河畔,终于来到鄂嫩河中、上游留居,以不儿罕山麓为冬营地,鄂嫩河中游的豁 儿豁纳主?不儿为夏营地。(47)笔者很赞同村上先生的意见。尽管 8 世纪已有一 些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西侧的室韦-鞑靼部落进入中部地区活动(如突厥文 《毗 伽可汗碑》和《磨延啜碑》所载 Toquz Tatar 九姓鞑靼),但大规模的西迁应在 回鹘汗国崩溃之后, “九世纪下半叶的蒙古高原处于无霸主状态,原来的主要居 民回鹘人又大多数迁走了,这自然是室韦-鞑靼人扩展地盘的良好时机。到了十 世纪前期,从克鲁伦河到杭爱山地区,已经到处都是室韦-鞑靼人的部落了”。 (48)可能因为此时克鲁伦河流域已经被先来的札剌亦儿部据有(详下), 蒙古部就 迁到了他们以北的鄂嫩河中、上游。传说阿阑豁阿感天光生子的后裔蒙古“尼鲁 温(Niru'un)”部应该就是从 10 世纪初期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起来的。

{K23U333.jpg} 巴勒谆?阿剌勒即鄂嫩河与支流巴勒济河合流之间的地带,今蒙古肯特省达 达勒苏木境,而阿阑豁阿诸子原来的居地则应在达达勒苏木之西的鄂嫩河上游, 约当今蒙古宾德尔苏木境。《元史?太祖纪》叙先世事就开始于阿兰果火感天光 生孛端叉儿以及他因诸兄不分家赀而出走至八里屯阿懒。此后的历史传说, 《元 朝秘史》和《元史》、《史集》主要都是讲述被蒙元皇室尊为“始祖”的孛端察 儿的后裔繁衍、壮大的故事。 《史集》、《元史》、《秘史》三书记载孛端察儿子孙世系互有异同。《史 集》载孛端察儿之孙土敦?蔑年(《秘史》蔑年土敦 Menen tudun,《元史》咩捻 笃敦),妻名莫孥伦(《秘史》那莫伦 Nomolun),生九子(《秘史》、《元史》作 生七子)而寡。她拥有大量财富,其营地在名为 Nūsh erkī和 Kūh siyāh 的地方。 她的马和牲畜多到无法计算, 从她所坐的山顶直到山麓大河边布满了牲畜。(49) 这时,住在克鲁伦河的札剌亦儿部与契丹争战,恃河为守,被契丹军度河击溃, 余部退到了莫孥伦的地盘,掘草根为食。因大片牧场被毁,莫孥伦和诸子与之争 斗,都被杀害,仅幼子(应从《元史》作长孙)海都(Qaidu)幸免。其入赘巴儿忽 部落(Barqut,《元史》作八

剌忽)的叔叔?{真(Na{K23U323.jpg}in)找到他,将 他带到巴儿忽真隘(今贝加尔湖东南巴尔古精河谷)。 (50)从这场冲突的地理范围 看,莫孥伦的营地应该是在肯特山东面的鄂嫩河上游。其夫拥有“土敦”(突厥 属部监督官官号)头衔,家产丰厚,当是很有势力的氏族首领。 海都长大后,得?{真的辅佐和巴儿忽部众的拥戴,出兵攻打仇敌,征服札剌 亦儿部,掳其民为奴婢,由是“形势寖大”,“四傍部落归之者渐众”。(51) 海都是成吉思汗六世祖,时代大约在 11 世纪前期,尼鲁温蒙古部从此开始逐渐 壮大, 其地盘无疑有较大的扩展。 海?都长子拜姓忽儿(Bai-{K23U324.jpg}ingqur) 之子敦必乃(Tumbinai se{K23U323.jpg}en)是成吉思汗四世祖,按《元史?速不 台传》记载,速不台是蒙古兀良合部人, “其先世猎于斡难河上,遇敦必乃皇帝,

因相结?{,至太祖时,已五世矣”。(52)这可能是反映了到敦必乃这一代,尼鲁 温蒙古的势力又有了进一步扩展。 《史集》记载土敦蔑年九子除海都(实为长孙) 外名字均不详, 而敦必乃九子之名及其后裔氏族则记得很清楚,并说他们各个都 聪明勇敢,成为有?声望的分支部落始祖,他们每支都有三万车帐,男女达十万 人,(53)表明这一支贵族的势力已经相当大了。 不过,这可能是蒙古“黄金家族”为抬高先世地位加上去的渲染,当时势力 更大的应该是海都次子察剌孩?领昆({K23U325.jpg}araqai linggum)及其子想 昆?必勒格(Senggum bilge)。《史集》解释说,在契丹语中,“领昆”是大官之 意,因为他们与契丹国境相近,所以也使用契丹人用的称号。(54)此“领昆”即 辽朝授予属部的小部族官号“令稳”(来自汉语“令公”),“想昆”也是辽朝授 予属部的大部族官号“详稳”(来自汉语“相公”)。他们的时代约当 11 世纪后 期(成吉思汗之前四五代)。据《辽史?道宗纪》,大康十年(1084)二月、三月都 有“萌古国遣使来聘”的记载,(55)似为与国平交关系,然而这可能是元代修史 者的曲笔。辽朝是当时北亚最强大的国家,征服漠北全境并设官置守,阻卜-达 旦各部包括克烈、札剌亦儿、蔑儿乞、乃蛮等大部族均服属之,(56)势力相对较 小的蒙古部不大可能与之分庭抗礼,而会主动称臣依附,一则可取得与中原贸易 的利益,⑥二则能得到中原大朝庇护,免于在各部争雄中被吞并。蒙古部首领名 字中的“领昆”、“想昆”,应该都是辽朝授予他们的官号。当是因海都长子拜 姓忽儿早亡,察剌孩?领昆当上了部落首领。拉施都丁说:察剌孩?领昆是泰赤乌 (Т aiyi{K23U323.jpg}i'ut)部的祖先, “据较近于真实, 较可信的 《金册》 (Altan debter)所传,泰赤乌是人数

众多的部落,一些尊贵君主的氏族出自此部。他们 拥有无数军队”;在“海都诸子分支表”的注中又说:某些册籍把察剌孩?领昆 说成?{真之子,但他曾娶其寡嫂、拜姓忽儿之妻,所以应是海都之子。因为泰赤 乌人都属于他的部落,纳真的子孙氏族也被称为泰赤乌人,以致问题纠缠不清。 “没有必要只把察剌孩?领昆的直系后裔称为泰赤乌人,他们既然是该部的首领

和君主,所以他?们的族人和隶属于他们的人,„„都被称为泰赤乌人”。(58) 这段插话透露了一个重要讯息: 许多尼鲁温蒙古的小氏族被兼并到了同祖源的泰 赤乌氏贵族属下。Taiyi{K23U323.jpg}i'ut 之名当是来自汉语“太子”,(59) 可能因为其首领是辽朝所授的部族长官, 地位尊贵, 其后裔部落遂以 “太子之部” 为名,犹如塔塔儿的分部 Tutuqli'ut(都督之部)当是以先世有“都督”称号而 得名一样。 尼鲁温蒙古的孛端察儿一支, 至迟在成吉思汗前五代至四代已经在斡难河流 域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并向外扩展,掳掠别部人口为奴。(60)这大概是辽朝授 予其首领的官号由“令稳”升为“详稳”的原因。盟主当然是在最有势力的贵族 中推举产生, (61)当即受辽朝官封的察剌孩?领昆和想昆?必勒格父子。但其后却 推举敦必乃之子合不勒为汗(Qabul qan,《元史》作葛不律寒),“管辖了全蒙 古”(qamuq Mongqol-i Qabul qahan meden aba),时值辽、金易代。《史集》 记载合不勒汗曾应召入朝 Altan Qan——金朝皇帝,金朝君臣觉其势力已强,对 朝廷构成威?{,在他回部途中派兵追捕。合不勒汗逃脱后,遂与金朝为敌。《建 炎以来朝野杂记》 乙集卷二○说蒙国(又称萌骨, 唐谓之蒙兀部) 自绍兴初始叛” “ , (62)此与 《完颜希尹神道碑》 所载天会十三年(1135) “萌古斯扰边” 事恰可印证。 (63)所谓“僭称?祖元皇帝”者,前辈学者已指出,当即合不勒汗,从年代上判 断也符合。 他的后裔成为尼鲁温蒙古人中足可与泰赤乌氏分庭抗礼的乞颜氏显贵 集团。此时蒙古尼鲁温部贵族联盟或已初具游牧政权性质。合不勒之后,“遵照 他的嘱咐(Qabul qahan-u ugeber)” 由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汗(Ambaqai-qan, , 《元史》作咸补海罕)“管辖了全蒙古”(《秘史》第 52 节)。后俺巴孩汗被仇敌 塔塔儿部人擒拿, 送给金朝皇帝处死,之前他派人传命给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剌和 自己的儿子合答安,一定要为他报仇(《秘史》第 53 节),于是“全蒙古、泰赤 乌人在斡难河的豁儿豁?{主不儿(旁注“川”,即原野)聚集,推举忽图剌做了合 罕。蒙古人以欢乐的舞蹈、宴会做庆祝。推举忽图剌当了汗,在豁儿豁纳的松软

的树周围欢跳成

没肋的路沟、没膝的尘土”(《秘史》第 57 节)。此后忽图剌率 领蒙古人攻打塔塔儿部十三次,(64)?也速该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塔塔儿首领帖 木真?兀格等归来, “正在那时,有孕的诃额仑夫人住在斡难河的迭里温?孛勒答 黑,生下了成吉思汗”,取名帖木真(《秘史》第 59 节)。 豁儿豁?{主不儿(Qorqonaq jubur)是蒙古尼鲁温部兴盛史上的重要地点,但 方位不明。 这里试图从蒙古早期历史故事包含的地理讯息里寻索其大致位置。 元 《 朝秘史》讲述,也速该因被塔塔儿人下毒,回家后不久死去,其后泰赤乌氏贵族 抛下他的寡妻弱子(老?大帖木真纔十岁),“顺着斡难河迁走”,陷入困境的诃 额伦夫人只好带着儿子们在斡难河边艰苦度日(第 72—74 节)。如果今蒙古国肯 特省达达勒苏木的 Delyun-boldak 是成吉思汗诞生地,那么,泰赤乌人的此次迁 徙就是向斡难河中游地带移营。 帖木真逐渐长大, 泰赤乌人前来袭击, 把他抓走, 监禁在营地。帖木真乘他们在斡难河边欢宴之机逃脱,到他家从前的营寨地,循 着草地上人畜践踏的足迹,溯斡难河而上寻找母、弟,到达乞沐儿合小河(清代 地图鄂嫩河上游支流齐姆尔喀 Kimurqa 河,今名呼拉赫河 Xypaxг о л )附近, 再溯乞沐儿合小河寻踪前行, 在别迭儿山与母弟会合,然后迁到不儿罕山前(南) 的古连勒古之地(《秘史》第 79—89 节)。这几节故事说明,帖木真家原来的营 寨在乞沐儿合河口以东的斡难河边,大约即今达达勒苏木境,而泰赤乌人营地则 在此东北的斡难河中游。后来帖木真遭蔑儿乞人袭击,妻子被掠,求助于克烈部 长脱斡邻和尼鲁温蒙古别部札答阑首领札木合。 札木合从本部率军一万溯斡难河 而上,到帖木真部众所在地再征兵一万,行至斡难河源与脱斡邻的军队会合,北 进不兀剌川(今恰克图一带)袭击蔑儿乞部首领脱黑脱阿,大获全胜(《秘史》第 105—109 节)。帖木真随札木合“安答”(结拜兄弟)退回到豁儿豁?{主不儿之地 共同安营, 但在一次夏季移营时产生分歧,帖木真率领家人和部属离开札木合迁 走,路经泰赤乌人营地,泰赤乌人惊恐,当夜慌乱地投向札木合方面。接着许多 蒙古族人来和帖木真会合,他们先在乞沐儿合小河驻营,然后再迁到古连勒古?

地区(《秘史》第 118—122 节)。这段历史过程显示了尼鲁温蒙古各部在鄂嫩河 流域的大致分布:泰赤乌部居地在帖木真家族居地(鄂嫩河上游,今蒙古国宾德 尔、达达勒苏木境)的下游,札木合所居豁儿豁?{主不儿之地又在泰赤乌人居地 的下游(东面或东北)。 《元史?宪宗纪》 讲到这个地方: 三年夏六月 “帝幸火儿忽?{要不花之地” 要 (

“ 不花”即“主不儿”)。(65)《史集?蒙哥合罕纪》对此事也有记载,但置于忽必 烈出征云南归来之后, “蒙哥合罕在蒙古地区中部的豁儿豁纳黑主不儿地方举行 了忽里勒台,这就是从前忽图剌合罕有一次打了胜仗之后,和自己的?那可儿们 在一棵树下跳舞,把地面跳出了一个坑的那个地方”,并说此次大聚会之后,驸 马帖里垓奏请出兵攻打南家思(南宋)。 (66)这里所记的时间有问题。 《元史》 据 , 忽必烈从云南班师在宪宗四年,六年春宪宗会诸王百官于欲儿陌哥都之地(按即 月儿灭怯土,在和林西),(67)驸马请伐宋事则在该年六月,地点也不是豁儿 豁?{主不儿。 《元史?宪宗纪》 三年春, 诸王也古(苦)以怨袭诸王塔(剌)[察] 按 载, “ 儿营。帝遂会诸王于斡难河北,赐予甚厚。”(68)也苦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之 子,封地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海拉尔河等处,其南与斡赤斤家族的封地相邻 接;塔?察儿是斡赤斤之孙。大概因为两家宗王发生冲突,大汗蒙哥纔到接近他 们封地的斡难河北召开诸王大会, 并颁发丰厚赏赐, 似有?{解矛盾之意。 《史集》 记载大会地点是豁儿豁纳主不儿(即《元史》的“火儿忽纳要不花”),就是从前 推举忽图剌为汗时蒙古人欢舞庆祝,后来帖木真与札木合和谐共处之地,其地应 在斡难河中游。中西史料中记载蒙哥在斡难河召开忽里勒台只有这?一次,《元 史?宪宗纪》将“会诸王于斡难河北”和“幸火儿忽?{要不花之地”分别记在同 年的春、夏,《史集》则记载大会地点就在豁儿豁纳主不儿。据上述中西史料判 断,这个地方可能在鄂嫩河中游有大量 11—12 世纪遗迹的大小巴托尔山一带。 还有一处地名与尼鲁温蒙古部的分布有关。 《圣武亲征録》载帖木真与王罕 “发兵征泰赤乌部,与其长沆忽?阿忽出、忽邻、忽都答儿别吉等大战于斡难河

上,败之,袭帖尼忽都从息月哥察儿别吉(?)、塔儿忽台?希邻秃、忽都答儿至 月良兀?秃剌思之野,捦(擒)之。沆忽?阿忽出、忽敦?忽儿章走八儿忽真隘”(下 划线处有误,当是以“袭”的受格 tan-i 开头的分句)。(69)可与《史集》所载 对照: “他们(王汗和成吉思汗)去征讨泰亦赤兀惕人。„„这伙人全都会聚在斡 难河地区的蒙古草原上。成吉思汗和王汗奔向他们,厮杀起来。泰亦赤兀惕诸部 战败后逃跑了,成吉思汗的军队驰马追击塔儿忽台?乞邻勒秃黑、忽都答儿到月 良兀?秃剌思(Alangūt tūrās)地方,在那里将两人杀了。„„”(70)《元朝秘史》 第 144 节记载此次战役之文为: “成吉思合罕向斡难河去追击泰亦赤兀惕人阿兀 出?把阿秃儿。阿兀出?把阿秃儿到达本部,急

忙率其部众出走。阿兀出?把阿秃 儿、豁敦?斡儿长诸泰亦赤兀惕人在斡难河的那一边,整治剩下的有盾牌的自家 军马,声言‘我们厮杀吧’,按令作了部署。成吉思合罕既到,与泰亦赤兀惕人 厮杀了 {K23U334.jpg} 此节说到泰赤乌首领率部退至“斡难河的那一边”,应指河之北,但却没有 《亲征録》 《史集》 、 所载的两军交战地名。 伯希和指出原文有一处错误, hule'ut turastan(明初汉文音写本旁注“多余”“方牌有的每”)当订正为 Ulengut-Turas-tur,译作“在月良古惕?秃剌思地方”。(71)东西史料指示的此 地方位无疑在鄂嫩河中游以北。今音果达河有南支流名 Oл eн ryй 河,“月良 兀?秃剌思之野”或指此河上游地区。 白石先生在《成吉思汗之考古学》一书中介绍了一系列遗址遣物的地点,并 对其时代作了判断,非常有助于说明成吉思汗以前蒙古部在鄂嫩河流域的活动。 据其所述,鄂嫩河下游鄂嫩斯克(1958 年解放军总参测绘局地图之奥囊斯科耶, 北纬 50 度 59 分/东经 115 度 35 分)的古墓葬式为额尔古?{型(室韦人),并有北 宋时的钱币遗物;其南(约 48 公里)鄂嫩河中游旧钦丹特也发现葬式相同的墓葬 及同时代(辽式)马镫。时代均为 11 世纪。鄂嫩河上游的 Gosgor(在鄂嫩河上游

呼拉赫河北)遗址有 10—11 世纪墓葬。三处遗址的文化类型均属蒙古人。最?引 人注目的是有确切年代的呼拉赫河(《元朝秘史》之乞沐儿合河)北侧阿拉善哈答 遗址岩面上的契丹大字墨书, 按契丹文专家对契丹大字年号和数目字的解读,此 墨书纪年为“重熙八年七月十五日”(1039 年 8 月 7 日)。这大约相当于成吉思 汗六世祖海都“以兵攻押剌伊而,臣属之,形势寖大”(72)的时代。契丹文岩书 之东, 呼拉赫河与鄂嫩河合流处东南,是一道从额尔古?{河东支流根河向西南一 直延伸而来的古长城(被称为“成吉思汗边墙”)的末端,此长城长约 800 公里, 北距乌勒札河约 60 多公里(西端渐近河),南距克鲁伦河约 100 多公里,横亘于 两河之间。在对这道长城的调查中采集到不少辽代的陶瓷器残片,证明?应为辽 代长城。其西端南侧的莫戈伊特(Mogoit)古城和西面的乌古尔库沁 (Ugurku{K23U323.jpg}in)古城都是辽代城寨。 据《辽史》记载,契丹向西北扩展始于天赞三年(924)耶律阿保机西征。统 和十二年(994),辽圣宗遣皇太妃(齐王妃)与萧挞凛统军“抚定西边”,(73)遂 “屯西鄙驴驹儿河(克鲁伦河),„„使西捍达靼,尽降之”。(74)十五年,敌烈 部人(居地应在克鲁伦河下游)杀辽所授详稳,叛走西北荒,挞凛追击之,“因讨 阻卜之未服者,诸蕃岁贡方物充于国,自后往来若一家焉”。(75)二十二

年,皇 太妃、萧挞凛奏建镇州、防州、维州三城,屯兵置戍。《辽史》卷一○三《萧韩 家奴传》载,兴宗重熙四年(1035),萧韩家奴奏言: 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 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方今最重之 役,无过西戍。„„若能徙西戍稍近,则往来不劳,民无深患。议者谓徙之非便: 一则损威名,二则召侵侮,三则弃耕牧之地。臣谓不然。阻卜诸部自来有之,曩 时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人多散居,无所统壹,惟往来抄掠。及太祖西征,至 于流沙,阻卜望风悉降,西域诸国皆愿入贡。因迁种落,内置三部,以益吾国, 不营城邑,不置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为寇。统和间,皇太妃出师西域,拓土既远,

降附亦众。„„及城可敦(即镇州),开境数千里,西北之民,徭役日增,生业日 殚。„„方今太平已久,正可恩结诸部,释罪而归地,内徙戍兵以增堡障,外明 约束以正疆界。每部各置酋长,岁修职贡。叛则讨之,服则抚之。诸部既安,必 不生衅。(76) 他认为西北屯戍因境阔路远, 戍边兵民困苦, 建议内徙以增堡障, 以正疆界, 同时设置各属部长官以绥服之。 据其所奏可知,阻卜各部在契丹建国前已经分布 在从克鲁伦河到漠南的广大地区,阿保机西征后与契丹保持和平的臣属关系。到 10 世纪末 11 世纪初,辽圣宗遣萧挞凛屯兵克鲁伦河,讨伐叛乱的属部,并向西 北扩展,进而建城置戍。《辽史?百官志二》“北面属国官”中有“阻卜札剌部 节度使司”,(77)阻卜札剌部就是居地在克鲁伦河的札剌亦儿部(《史集》所谓 “迭列列斤蒙古”部落),为阻卜诸部中的强部。上述契丹军讨伐他们以及他们 和尼鲁温蒙古发生冲突事,大约反映的就是萧挞凛追击叛部敌烈,进而“讨阻卜 诸部之未服者”之役中的一次。克鲁伦河之北的辽长城,可能是皇太妃、萧挞凛 屯兵此地时建造,重熙中(约当《元史》和《史集》记载的海都征服札剌亦儿部 时)增筑堡障, 总之是在 11 世纪的前期,应当与海都征服札剌亦儿部故事所反映 的鄂嫩河流域尼鲁温蒙古人势力的兴盛有关。《辽史?地理志一》说辽朝的疆域 “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78)从上述辽长 城遗迹可见,契丹军打败札剌亦儿部,将他们驱赶北逃以后,克鲁伦河流域就一 直在辽朝控制之下。 考古学家在蒙古肯特省莫伦苏木的萨勒巴尔乌拉(山)西北突 起的山崖上(北纬 47 度 22 分 25 秒/东经 110 度 08 分 11 秒)发现契丹大字刻石, 据契丹文学者研究,其文可释读为:“山神(?)晓

谕:御史都统胡特奴(耶律赵 三)率领军队(于)古州胜阻卜。大康十年五月日。”(79)我们在上文提到,《辽 史?道宗纪》大康十年(1084)二月、三月条都记载有“萌古国遣使来聘”,是否 与此契丹文刻石有关?总之,考古资料证明,辽朝统治时期,蒙古部的活动地域 无疑限于鄂嫩河流域。

金朝灭辽后, 用兵的重点在攻宋,漠北各部在耶律大石政权西迁后乘势强盛 起来。虽如拉施都丁《史集》所言,各部都臣服于“阿勒坦汗”(金朝皇帝),实 际上一直处于“叛服不常”状态。原来对辽只是称臣而没有受其直接统治的蒙古 部(从辽所建边墙在该部地盘鄂嫩河流域之南可知),金初建立了“全蒙古”贵族 联盟,首领称汗,有叛金自立之势,开始与金朝长期争战。天眷二年(1139),攻 蒙金军因粮草不继退兵,遭蒙古追击大败;皇统三年(1143)至六年,蒙古夺取金 边境二十四团寨,金朝被迫与之议和,蒙古部势力扩展到了克鲁伦河流域。(80) 这是成吉思汗父、 祖时代的事。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派完颜襄征讨阻卜叛部塔 塔儿, 在帖木真和克烈部首领脱斡邻的帮助下获胜, “遂勒勋九峯石壁” 后回师。 (81)该刻石已被发现, 就在蒙古肯特省巴彦呼塔格苏木北部、克鲁伦河南岸不远 的岩崖上,有女真字和汉字两处,均为九行,汉字第三行“帝命率师讨北术孛背 叛”,第八行纪年为“明昌七年六月”。(82)这是金朝在漠北最后一次赢得的军 事“胜利”,实际上却是为成吉思汗势力的壮大铺了路。 {K23U335.jpg} {K23U304.jpg} 成吉思汗葬地相关史迹图 注释: ①符拉基米尔佐夫 《乌兰巴托和肯特地区的民族学-语言学?{查》(Э т н о л oг oл и н г в и cт и ч е с к и е и с с л е д о в а и и я в У р r е -У р г и н cк о м и К е н т е й с к о м р а й о н а х ),载《北蒙 古》第二分册,列宁格勒,1927 年,页 1—42。 ②白石典之《チンギス=カンの考古学》,东京,同成社,2001 年。 ③白石典之《成吉思汗墓在何处?》,《东方学》第 112 辑(2006 年)。 ④彭大雅、徐霆出使年代,多数学者均采王国维说,定于 1232 年和 1235 年,依据主要是徐霆所说“霆在草地时,立金帐。想是以本朝皇帝亲遣使臣来,

故立之,以示壮观。前纲邹奉使至,不曾立;后纲程大使、更后纲周奉使至,皆 不立”。见王国维《黑鞑事略?{证》,载《王国维遗书》(13),上海古籍书店影 印,1983 年,叶 4B。按《宋史?理宗纪》载:(1)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大元 遣使来议攻金,史嵩之以邹伸之报谢;(2)端平元年(1234)十二月己卯,大元遣 王檝来;辛卯,遣邹伸之、李复礼、乔仕安?、刘溥报

谢;(3)二年(1235)正月辛 酉,以御前宁淮军统制借和州防御使程芾为大元通好使;(4)嘉熙二年(1238)三 月己丑,命将作监周次说为大元通好使。见《宋史》卷四一,四二,北京,中华 书局,1977 年,页 797,804,807,816。又,徐霆在《黑鞑事略?{》中称彭大 雅为“前纲书状官”。王国维据此判断,所谓“前纲”系指邹伸之受史嵩之派遣 的第一次出使,而徐霆则为其端平元年末第二次出使随员。陈高华《王檝使宋事 实考略》(《元史研究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年,页 220—237)? 引述元人白珽《湛渊静语》引《使燕日録》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二《使 北日録》 (两者为同书)条所记: 绍定癸巳(六年, 1233), 蒙古派王檝入宋 “通好” , 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差邹伸之往使, 于当年六月从襄阳启行, 次年(端平元年, 1234) 二月见窝阔台于“行帐”,寻即遣归,六月抵汴,七月到襄阳;《元史?王檝传》 亦载其首次使宋是在 1233 年。据此指出上述《宋史?理宗纪》绍定五年十二月条 下的记事是完全错误的;而邹伸之出使蒙古的时间即《使北日録》所载之绍定六 年六月至端平元年七月。 端平元年十二月王檝第二次使宋至杭州,宋廷于次年正 月遣程芾为蒙古通好使报之。如此则邹伸之使蒙似仅有上述的一次。徐霆《黑鞑 事略?{》称“亦止述大略,其详则见之《北征日记》云”(叶 30A)。此《北征日 记》若与《四库提要》之《使北日録》为同书,则徐氏当即此次邹伸之使团随员, 不过他所记“霆自草地回程,宿野狐岭下,正是七月初五日”(叶 3B),却与《使 燕日録》(或《?使北日録》)所记邹伸之使团回程日月不合。又,徐霆所谓“前 纲邹奉使”何所指?是否在此“前纲”与“后纲程大使”(即端平二年正月所遣 程芾)之间,宋廷另有一次遣使蒙古?近刊《四库存目丛书》及其《续编》均不

见《总目提要》所列《使北日録》,无从核对,看来这个问题仍需存疑。 ⑤《黑鞑事略?{证》,叶 29B。 ⑥同上书,“驰”,为“驰”之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抄本(《续修四 库全书》,42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页 541 上)作“駞”。 ⑦《元史?太宗纪》载,四年(1232)十二月,如太祖行宫(克鲁伦河上游); 五年二月“幸铁列都之地”(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页 32,应即《元史?太 祖纪》所载追灭族人主儿乞氏薛彻、大丑处“帖烈徒之隘”。同上书,页 5。 《元 朝秘史》第 133、136 节详载其事,谓主儿乞氏首领撒察别乞、泰出违背了当初 推举帖木真为盟主的誓言, 不但不肯应召共同攻打世仇塔塔儿人,还乘机掠夺了 他的老营,于是帖木真攻

塔塔儿得胜后,即回师讨伐驻在客鲁涟河的阔迭额?阿 剌勒的主儿乞人,撒察、泰出带少数人逃走,在帖列秃山口[Telegetu amasar] 被帖木真追上,捕获处死,则其地当在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八月,“猎于兀必 思地”(虞集撰《句容郡王世续碑》载,至元二十六年海都军犯杭爱岭,世祖亲 征,创兀儿以宿卫扈从,“至于和林兀卑思之山”,此即《太宗纪》之兀必思地 无疑);六年春,“会诸王,宴射于斡儿寒河(即鄂尔浑河)”。 ⑧《黑鞑事略?{证》,叶 3A。 ⑨十多年后(1246 年)来访蒙古的罗马教皇使者卡尔平尼也记载说,蒙古人 埋葬首领的方式是,秘密地到空旷地方,把草、树等地上东西移开,挖一个地下 墓穴,把死者埋入时,也把他生前用的车、帐及金银等埋入,然后把墓穴大坑填 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以后没有人能发现这个地点。 见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周良霄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页 14。周良霄在注文中引述《元史?祭祀志》、《草木子》等资料说明蒙古 的葬制是填平墓穴, 不封不树, 其地草木茂盛后 “则已漫同平坡, 无复考志遗迹” 。 页 74。 ⑩《黑鞑事略?{证》,叶 6A。此处“界里泺”,即《金史?地理志上》(北

京,中华书局,1975 年)抚州丰利县之盖里泊(页 567),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九连 城诺尔。参见王国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上,载《王国维遗书》(13),叶 14A—B,15B。 (11)拉施都丁《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成吉思汗纪》,余大钧、周建奇汉 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页 321—323;伊斯坦布尔抄本,页 235; 德黑兰 1959 年刊本,页 541—542。《史集?部族志》兀良合惕部条说是在这个 地方“平原上长着一棵很緑的树。他十分喜爱这棵树的翠緑清新,在树下消磨了 一个时辰,他产生了一种内心的喜悦。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众异密和近侍说道: ‘我们的最后归宿应当在这里。’„„所以在他逝世后,在那里,在那棵树下, 营建了他的宏大禁地。据说,就在那年,这片平原由于大量生长的树木而变成了 一座大森林,以致完全不可能辨认出那头一棵树。”第一卷第一分册,汉译本, 页 259—260;伊斯坦布尔抄本,页 62—63;德黑兰刊本,页 155。本文所引《史 集》主要采用汉译本,必要处核对波斯原文,并作个别改动。 (12)《史集》第二卷,汉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页 377;波斯 原文据 Blochet 刊本,页 592—593,括注德黑兰刊本异文(页 949)。Blochet 刊 本注(引文标*号处)中说, 本(塔什干抄本)B 本(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藏抄本) A 脱 buzurg, 本(伦敦抄本)作

che nazdīk(附近, L 邻近)ghuruq。 Boyle 英译本(页 322)主要依据 Blochet 刊本,但不知何故未译此句。俄译本(汉译本所据)即按 che nazdik ghurūq 译为“因为附近有禁地”,当是。 (13)《元史》卷一一五《显宗传》,页 2894,2895。 (14)《元史》卷七五《祭祀志四》,页 1875—1877。 (15)本文引用的《元朝秘史》均据四部丛刊三编本,主要依据其汉字音写和 旁译译出,蒙古文的拉丁字转写参考了伯希和的《蒙古秘史》(P. Pelliot, Histoire Secrète Des Mongols,巴黎,1949 年)转写和亦邻真的《蒙古秘史》 畏吾体蒙古文复原本(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 年)。

(16)余大钧《〈蒙古秘史〉成书年代考》,《中国史研究》1982 年第 1 期。 (17)《雪楼集》卷七(台湾“中央图书馆”影印复刻洪武本)。驴驹河即客鲁 涟河。 (18)《元史?宪宗纪》将元年夏六月东西道诸王大将聚会阔帖兀阿阑,共推 帝即位,和此后处理各种军政事务接连着写下来,没有分别记载时间地点;二年 正月幸失灰之地;夏,驻跸和林,分遣诸王,处置叛者,但未载驴驹河大聚会事。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年, 页 672—700)和《史集》(第二卷,汉译本,页 241-257)对整个过程记载甚详。 (19)Igor de Rachewiltz,The History of the Mongols,第 282 节译注, 载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史系编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31,页 89— 92,1985 年 3 月;同作者《蒙古秘史》英文译注本(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Brill,Leiden?Boston),页 1042-1043,2006 年。 (20)笔者所用丕尔烈(K h. Perlee)《〈蒙古秘史〉地名考》(乌兰巴托,1958 年)系据内蒙古大学白音先生的汉文译文。为编绘历史地图,韩儒林先生从内蒙 古大学借阅到此译文的稿本,乃得以利用。 (21)《元史?宪宗纪》漏载葬地,《史集?蒙哥合罕纪》则明确记载他的灵柩 被送到其四斡耳朵举哀后,“把他葬在称为也可?忽鲁黑(Yeke Qūrūq,大禁地) 的不儿罕?合勒敦地方成吉思汗和拖雷罕[的陵寝]旁边”(汉译本,页 271; Blochet 刊本,页 336—337)。顺帝死于应昌,大臣“奉梓宫北葬”,当亦葬于 “大禁地”。但据《史集?成吉思汗纪》,术赤、察哈台、窝阔台及其家族葬在 另外的地方。同书《窝阔台合罕纪》载,“他的遗骸和他的[坟墓]禁地在一极高 的山上,其上有永恒之雪,并被称为{K23U336.jpg},然而现今被称为 Yeke {K23U337.jpg}(蒙语“大山”)。发源于此山的有 Yīsūn mūrān(蒙语“九河”), Tarkan(疑为蒙语“车”)和{K23U338.jpg}(蒙语“水”),注入也儿的石河。由 该山至也儿的石河需两天行程”(汉译本,页 73,山、河名空缺,此处的原文转

写据 Aл и -saд 的《史集》第二卷第一部分波斯原文校勘本,莫斯科,1980 年, 页 154)。 (22)《起辇谷与古连勒古》,《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 年第 3 期;又见《亦 邻真蒙古学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年,页 747—753。 (23)亦邻真《起辇谷与古连勒古》。 (24)《元史》卷三,页 50。 (25)《元史》卷四《世祖纪一》,页 61。 (26)《元史》卷七七,页 1925—1926。 (27)白石典之《成吉思汗之考古学》,页 118—124。 (28)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页 60。 (29)《黑鞑事略?{证》,叶 4A。 (30)《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上,叶 17A,21B。 (31)《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四部丛刊缩印本,287 册,页 100 上,102 上。 (32)王恽《玉堂嘉话》卷八所收张参议耀卿《纪行》,见《秋涧先生大全文 集》 卷一○○, 四部丛刊缩印本, 册, 934 下; 《说郛续》 291 页 又见 {K23U322.jpg} 二六,载《说郛三种》(10),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 年,页 1284 上一下。 (33)王国维《圣武亲征録校注》,载《王国维遗书》(13),叶 1A—B。 (34)伯希和《马可波罗寰宇记注释》(Notes on Marco Polo,巴黎,1973 年),页 282。 (35)吉谢列夫《外贝加尔的古代城市》,《苏联考古学》1958 年第 4 期。 (36)普哈《蒙古一万三千公里旅行记》,布拉格,1957 年。 (37)格里申《鄂嫩河中游之古代遗迹》,载《蒙古考古文集》,莫斯科,苏 联科学出版社,1962 年。 (38)《蒙古国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考古?{查报告》 “成吉思汗诞生地д е л у

н б oл д о г ”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年。 (39)《成吉思汗地图册》,乌兰巴托,1997 年;白石典之《成吉思汗之考 古学》,页 46—47。 (40)《元朝秘史》第 67 节记也速该到翁吉剌部德薛禅家为帖木真定亲后, 归途经过附近塔塔儿部地失剌川({K23U324.jpg}ira-ke'er), 吃了他们下毒的食 品,路上觉着身子不好,走了三天回到自家。塔塔儿部地在克鲁伦河下游和乌尔 逊河一带, 从这里到鄂嫩河中游直线距离大约 250 公里,到上游的达达勒苏木则 大约 400 公里。 (41)1929 年沈阳故宫发现康熙命传教士测量、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全套 铜版, 由金梁题名 《满汉合璧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印行, 南京市图书馆藏有此图。 该图地名注记内地用汉文,边疆用满文。克鲁伦河、鄂嫩河上游地区见该图第二 排三号。 (42)《蒙古族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年,页 1。 (43)《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页 5358。 (44)田村实造《蒙古的起源传说及其西迁问题》,载日本 Acta Asiatica, No.24,1973。 (45)《史集》记述蒙古起源传

说,第三代塔马赤有五子,长子继位,其余四 子迁到别的地方,成为朵儿边氏(汉译本,第一卷第一册,页 6—7)。而《秘史》 所记则是朵奔蔑儿干(第十二代)兄长都蛙锁豁儿有四个儿子, 他们离开叔父迁往 别处,成为朵儿边氏(第 11 节)。这一歧异说明朵奔蔑儿干以前的祖先传说不足 采信。 (46)参阅拙作《蒙古部何时迁至斡难河源头》,《南京大学学报》1981 年 第 2 期;又见拙著《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页 61— 67。 (47)村上正二 《蒙古帝国史研究》 东京, , 风间书房, 1993 年, 228—229。 页

(48)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页 12。 (49)《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18。Nūsh erkī和 Kūh siyāh 方位 不明。各种抄本中,Nūsh 有 Mūsh 或 Būsh 等异写,ū若订正为 r,sh 若订正为 q, 则或可与鄂嫩河上游支流 Barqa 河勘同; 清代地图鄂嫩河上游有支流库野河, 又, 在巴勒济河之西,不知能否与 Kūh siyāh 勘同? (50)同上书,页 18—20;《元史?太祖纪》,页 2。 (51)《元史》卷一,页 3。 (52)《元史》卷一二一,页 2975。 (53)《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34—39。按,《元朝秘史》第 45 —46 节所载蔑年土敦诸子,据《史集》和《元史?宗室世系表》,其实是敦必乃 诸子。 (54)《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23。按“领昆”,《秘史》作“领 忽(lingqu)”。 (55)《辽史》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页 289。 (56)参看拙文《辽代的西北路招讨司》,《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 3 期,1978 年。 (57)《契丹国志》卷二二说蒙古里国“无君长所管”,“不与契丹争战,惟 以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为交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页 214。 (58)《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23,31。 (59)参见伯希和、韩百诗《圣武亲征録译注》(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khan,莱顿,1951 年),页 13。 (60)据《元朝秘史》第 180 节所记,敦必乃曾与其叔察剌孩?领昆一起掳掠 别部人口为奴。 (61)《契丹国志》卷二二谓达打国(塔塔儿)“以部族内最富豪者为首领(页 214)”,蒙古部当亦如此。

(62)《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08 册,页 635 上。 (63)见罗福颐校録《满洲金石志》卷三,1937 年石印本。 (64)《史集》记载忽图剌汗为俺巴孩汗复仇,“率领军队出征乞台(此指金 国),与阿勒坦汗(金朝皇帝)的部落和军队作战,洗劫了他的部分地区。”第一 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52。按:此与汉文史籍所载金朝北方边患严重的时代相 符。 (65)《元史》卷三,页 47。突厥语发音为 y-的词,在吉利吉思、

乃蛮等突 厥语部落中读为 j-音,蒙古人早期的突厥语借词读音多来自这些部落,借用的 畏兀儿字母 y 因而也被用于写 j 音,故 ju(主)和 yu(要)的畏兀儿字蒙文写法一 样(参看亦邻真《〈元朝秘史〉及其复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页 733), 而“花”则为“儿”字之误。 (66)《史集》第二卷,汉译本,页 265。 (67)参见拙文《元和林城及其周围》,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 3 辑,1978 年;又见拙著《蒙元史研究丛稿》,页 39—43。 (68)《元史》卷三,页 46。 (69)《圣武亲征録校注》叶 24B—25A。参阅伯希和、韩百诗《圣武亲征録 译注》(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Leiden,1951),页 391。 (70)《史集》汉译本,第一卷第二册,页 156—157;伊斯坦布尔原文抄本, 页 158。 (71)伯希和《〈蒙古秘史〉古蒙古文本中的一段讹误》(Un passage altér é dans le texte mongole ancien de l'Histoire secrete des Mongoles,《通 报》T'oung Pao 27,1930)。 (72)《元史》卷一《太祖纪》,页 3。 (73)《辽史》卷一三《圣宗纪四》,页 145。 (7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五《真宗咸平五年(1002)》引投宋之契丹供奉

官李信言,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页 1207。 (75)《辽史》卷八五《萧挞凛传》,页 1314。 (76)《辽史》,页 1446—1447。 (77)《辽史》卷四六,页 757。 (78)《辽史》卷三七,页 438。 (79)上引 《蒙古国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考古?{查报告》 aл б ap yyл ы н б С и ч э э с 条;孙伯君《蒙古国肯特省契丹大字刻石考释》,《世界民族》2006 年第 4 期。 (80)参见王国维《萌古考》,《观堂集林》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页 687—712。 (81)《金史》卷九四《内族襄传》,页 2089。 (82)白石典之《成吉思汗之考古学》,页 64。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2010 年第 1 期第 1~34 页

成吉思汗墓葬所在与蒙古早期历史地理

陈得芝

【作者简介】陈得芝,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关 键 词】成吉思汗“陵寝”/起辇谷/尼鲁温-乞颜蒙古

成吉思汗墓地所在是历史-考古学界长期探究的问题。依据可信的汉、蒙文 和波斯文史料,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元诸帝)的葬地在不儿罕山(肯特山)南、克 鲁伦河上游北的“起辇谷”(即《元朝秘史》所记“古连勒古”),其地当在今蒙 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曼达勒苏木境。1990 年代以来,蒙古国和日本的考古学者追 寻蒙古古代遗迹收获甚丰,特别是在阿兀拉嘎遗址(认定为成吉思汗大斡耳朵) 的发掘中找到可能是“灵庙”的废墟和祭祀遗物,为寻找成吉思汗墓地提供了重 要线索。本文利用他们的新考古研究成果,结合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成吉思汗 的出生地和葬地,并追溯早期蒙古-成吉思汗先世在鄂嫩河流域的活动和势力逐 步兴盛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地名方位。

前言:追寻蒙古史迹的考古新收获 几年前,有报社记者来访,出示某报报道蒙古-日本联合考古队发现了成吉 思汗陵墓的消息,请我谈谈看法。记得给我看的只是转述外国报纸报道的摘要, 因为我没有见到考古报告,不好发表评论,只是说:根据文献所载成吉思汗埋葬 方式,要找到他的墓实非易事。从这条消息看,虽然报道的墓区方位与史料记载 大体符合,但说此墓已被发现似乎为时尚早。据文献,蒙元朝皇帝的墓葬地当是 范围较大的区域,且不建地面标志,仅找到某处有祭器和其它祭祀遗物,还不能

断定就是成吉思汗的墓。早在 1925 年,苏联著名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在乌 兰巴托一带和肯特山地区进行民族学、语言学?{查时,就发现肯特山地区有元代 祭场遗迹和祭器遗存。 ①记者报道我的话出入不大,但后来在网上被辗转传布得 大大走样。本打算予以澄清,但我想网上炒作对学界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就没有 置理。不过,这件事倒引起我进一步探究蒙元诸帝葬地及?蒙古早期若干历史地 理问题的兴趣。最近,承友人帮助,读到了参与该项考古?{查和发掘的日本考古 学家白石典之的相关论著,获益良多,从而更领悟了为学确需“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的道理。反思自己三四十年前编绘蒙古地区历史地图时,基本上依赖文献 资料,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是多么局隘! 白石先生在其 2001 年出版的《成吉思汗之考古学》②“前言”和“结语” 中说,从 1990 年起,他每年都有数月在蒙古国追寻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足迹; 1997 年 4 月起他留学蒙古两年,得以专注于此项研究,这部书就是这两年他在 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

究成果。此书分《成吉思汗的祖先》、《成吉思汗登 台》、《蒙古帝国的建立》、《成吉思汗的结局》以及《成吉思汗的子孙们》五 章,结合唐代到元代的蒙古历史进程,介绍了从额尔古?{河到阿尔泰山(主要是 克鲁伦河、鄂嫩河、土拉河“三河之源”地区和杭爱山地区)多达五十处各个时 期的文化遗迹, 利用考古年代学方法对遗迹和遗物的时代作出分析判断,并在地 图上标出位置,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都很重要,可以说是通过遗迹勾?画出了清 晰的早期蒙古历史轨迹。在 2006 年发表的《成吉思汗墓在何处?》③一文中, 白石先生介绍了 2001 年他与蒙古学者共同在肯特省德勒格尔罕县阿兀拉嘎(< A'uruq 奥鲁)遗迹进行发掘的情况,可能发现了祭祀成吉思汗的灵庙遗址,因而 得到了寻找迄今不明之成吉思汗墓地的线索;后来记者发表此项成果,引起很大 反响,其中有的误报为“发现了[成吉思汗]墓”,其实“灵庙和墓是不同的”。 我这纔知道,原来并非蒙日考古队宣布发现成墓,而是某媒体的“误报”。这和 我答记者问时说的话意思差不多,我对发现成吉思汗墓新闻的评论,被网络上辗

转传播走了样至此该可以澄清了。 非常感谢白石典之先生和其它蒙古、 日本考古学者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 有关早期蒙古部族历史活动的实地考察资料。请允许我借助这些重要的考古成 果,结合文献资料,就以下几个问题略申管见,并借此机会订正《中国历史地图 集》辽、金、元蒙古地区图幅中的若干疏误。 一 成吉思汗墓地与大斡耳朵

成吉思汗去世(1227 年)后仅数年(1233-1235 年), 出使蒙古的南宋使团随员 彭大雅和徐霆就先后记载了有关成吉思汗墓葬的情况。④彭、徐分别编述其出使 见闻,后二人遇于鄂州,各出所编以相参考,遂用彭编为定本,间有不同处,徐 乃疏于其下,此即传世之《黑鞑事略》。关于成吉思汗墓,彭大雅记曰: 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 逻骑以为卫。 徐霆疏曰: 霆见忒没真之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 此。未知果否。⑤ 彭大雅没有说明他所记是否出于亲见,徐霆的“疏”中则多用“霆见”云云, 但从其所记的某些内容看(如此前一条: “霆见其死于军中者, 若奴婢能自驰[驰] 其主尸首以归,则止给以畜产;他人致之,则全有其妻奴畜产。”⑥),不可能 都是“亲见”。不过,彭、徐二人确实都到过窝阔台的大帐。据《元史?太宗纪》, 这期间(1233-1236 年),窝阔台驻地都在克鲁伦河上游以西至鄂尔浑河上游杭爱 山一带。⑦彭大雅的行程

路线,据所记“其地出居庸则渐高渐阔,出沙井则四望 平旷”云云,⑧当是走天山(大青山)北沙井道,未必经过克鲁伦河上游,其所记 有关蒙古葬制和成墓护卫事可能是得自“闻”而非“见”(如“插矢以为垣阔逾 三十里”的大禁地,就不可能近距离观察得到),但所记蒙古墓葬制度,与元代 的汉文、波斯文、拉丁文史料颇合。⑨徐霆记行程为“霆出居庸关,过野狐岭,

更千(?)余里入草地,曰界里泺”云云,⑩所行路线当与 1247 年张德辉奉忽必 烈召前往蒙古所作《边堠纪行》的路线以及明金幼孜《后北征録》所记成祖进军 路线略同,应经过克鲁伦河上游,不过他所谓“见”者,只是遥望其地山川形势, 并非近距离看到成吉思汗墓;说成墓“在泸沟河之侧”只是记了大致方位,难以 理解为墓地就在克鲁伦河旁近处。从下面引述的有关资料看,彭、徐二人都不可 能就近观察被定为“大禁地”的成墓,他们的记载当得自亲闻,作为同时代的史 料具有很高价值,但不能视为“目击记録”。 拉施都丁《史集》对成吉思汗葬地有较详细记载: {K23U332.jpg} 这段材料除记载成吉思汗落葬方式外,还提供了有价值的地理数据:其选定 的埋葬地不儿罕?合勒敦(山名),距离其诞生地有六天路程,是一块平坦地带。 当时蒙古人视为圣山的不儿罕?合勒敦,应是指克鲁伦河、鄂嫩河、土拉河所谓 “三河源头”(qurban mured-un teri’un)的肯特山地区,范围很大,故《史集》 说的“六天路程”,当是指被选为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坟葬地的特定区域。 《史集》还有一处记载与这个“大禁地”有关。此书第二卷的《铁穆耳合罕 (即元成宗)纪》 中说,合罕命其长兄甘麻剌出镇成吉思汗故土及诸斡儿朵所在的 哈剌和林之境, 该地区的军队也都归他节制。 境内直到吉利吉思边境的所有地方, “以及名为不儿罕?合勒敦的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全由他掌管,并由他守卫着照 旧在那里的成吉思汗的诸大斡儿朵。它们在那里有九个,四个大斡儿朵和五个另 外的[斡儿朵]。谁也不许到那里,因为附近有禁地(har kas-rā ānjāyikah[德黑 兰刊本作ān jāyigah]rāh nabūd che buzurg*[德黑兰刊本作 nazdīk]ghurūq ast)。他制成了[已故祖先们]的像;那里经常都在焚香[致祭]。甘麻剌也在那里 为自己建了一座寺庙”。(12)这段记载显示,“大禁地”当邻近其四大斡耳朵。 甘麻剌是元世祖皇太子真金的长子,至元二十九年(1292)从云南移镇北方, 由梁王改封为晋王,“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出席忽里台大

会推戴其弟铁穆耳(成宗)时,他表示“我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

厥职”,随即被遣归北藩。他谨守藩位,“然崇尚浮屠,命僧作佛事,岁耗财不 可胜计”。(13)这和《史集》说他在驻地“为自己建造寺庙”的记载符合。甘麻 剌的主要驻所为成吉思汗第一大斡耳朵, 在克鲁伦河的阔迭额?阿剌勒地方。 《史 集》 所言 “附近有禁地” 指的应是此第一大斡耳朵, 所言 “任何人都不许(rāh nab ūd,没有路)去”的“那地方(ān jāyigah)”,指的应是大禁地而不是大斡耳朵。 至于说他绘制祖先画像焚香致祭事, 当即 《元史?祭祀志四》 所载供奉和祭祀 “祖 宗御容”的“影堂”(后改称“神御殿”)制度。元世祖和以后的诸帝、后的影堂 分别设于都城各皇家寺庙,常祭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节祭元日、 清明、蕤宾(端午)、重阳、冬至、忌辰;太祖、太宗、睿宗“御容”则置翰林院, 命院官春秋致祭。(14)这是朝廷上的制度,而据《史集》的记载,晋王甘麻剌也 奉祭“祖宗御容”,可能是因为他驻守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以及“大禁地”之故。 奉祭“祖宗御容”的影堂不一定靠近葬地,也许就设在他所建的寺庙内(如大都 那样)。 成吉思汗大斡耳朵所在之阔迭额?阿剌勒(Kode'e-aral,kode'e 意为荒芜 的,aral 意为岛,或指两河合流形成的半岛),上世纪初期蒙元史研究前辈就已 指出应为克鲁伦河和曾克尔河合流点西之半岛或河洲。 《元朝秘史》 末节(第 282 节)记下成书的年代和地点:“大忽里台聚会时,于鼠儿年七月,在客鲁涟[河] 的阔迭额?阿剌勒的朵罗安?孛勒答黑处, 失勒斤扯克两个间[的]斡耳朵思住时写 毕了(Yeke qurilta quriju quluqana jil quran sara-da Keluren-nu Kode'earal-un Dolo'an-boldaq-a Shilginchek qoyar ja'ura ordos ba’uju bukuitur bichiju da'usba)。”(15)此节记载的年代和地点是迄今仍存争议的 问题。 余大钧教授考证此鼠年为 1252 年,根据是 1251 年夏六月在此召开推戴蒙 哥即位的大聚会, 接着审理谋乱的反对派诸王大臣, 延续进行到次年春, 《秘史》 一书就是此次大会后写成的。 (16)有一条数据可以支持并补充此说, 即程巨夫 《信

都常忠懿王神道碑》所载“宪宗二年夏,会诸侯王于驴驹河之上,命宿张具。河 忽大涨,列鼎横溃,太傅(常?{绵)身救获免,会无废礼”。(17)根据这段记载, 确有 1252 年夏在驴驹河(客鲁涟河)上大会诸侯王事,可知推蒙哥即位的大聚会 从 1251 年夏断断续续延至 1252 年之夏。(18)据此我赞成《秘史》成书于 1252 年的看法。本文注意的是《秘史》所载斡耳朵的?具体地点。罗依果教授在 1985 年发表的《元朝秘史》第 282 节英译注释中表示赞同田金波(Mostaert)之说,原 文 Shilginchek 后当有一处脱漏的地

名,认为斡耳朵当是设在朵罗安?孛勒答黑 (Dolo’an Boldaq,七孤丘)中的失勒斤扯克和另一佚名山丘之间。在 2006 年出 版的英文译注本中他对此说略作修改,说 1997 年他亲自考察了该地,次年发表 报告称不再持脱落的那个地名是“七孤丘”中另一个丘的观点,“七孤丘”的地 形排除了在其间建立一个大营盘的可能性, 因而认为大聚会那年的营盘当是建立 在 Shilginchek 和可能更东边的某地之间;最后又提出,《秘史》所载阔迭额? 阿剌勒的斡耳朵思几乎一定是在 Shilginchek 也就是 Dolo'an Boldaq 之东。 (19) 据上引《秘史》之文,阔迭额?阿剌勒(又有“曲雕阿兰”等异译)是一处范围较 大的地区,几乎可包括巴颜乌拉山、克鲁伦河和曾克尔河之间的整个草原,“七 孤丘”在其中。蒙古考古学家丕尔烈《〈蒙古秘史〉地名考》称克鲁伦河-曾克 尔河合流点西北地域内有一山名 Doloot uula(约当东经 109 度/北纬 47 度),即 《秘史》之 Dolo'an boldaq,(20)当可信。 现在让我们转到对《元史》本纪所载蒙元诸帝墓地“起辇谷”的考察。据载, 太祖成吉思汗以下蒙元诸帝均葬于此(其实太宗窝阔台和其子定宗贵由没有葬在 这里)。(21)学界对这个地名曾有过多种说法。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指克鲁伦河 上游肯特山南坡的某处谷地,这是综合了《史集》和《黑鞑事略》的记载得出的, 就大范围而言基本正确;或以“起辇谷”为克鲁伦(Keluren)的音译,推论的方 位大抵与此同。还有学者以“起辇谷”为汉语,意为“乘辇起程的山谷”。亦邻 真教授《起辇谷与古连勒古》(22)文中评论了前人的各种说法,提出新说:“起

辇谷”是音译名,就是《圣武亲征録》所载“曲邻居山”、《元朝秘史》(明初 汉译本)作“古连勒古”(Gurelgu)的同名异译。其语言学、历史学的论证都十分 精到,令人信服。《元朝秘史》多处记载到这个地名,使我们可以据以判断其方 位。第 89 节载:(帖木真逃出泰赤兀人的囚禁后,溯斡难河上游支流乞沐儿合小 河寻找母、弟)“在那里相会之后,便到不儿罕?合勒敦山阳的古连勒古之中桑沽 儿小河的合剌只鲁干的阔阔?{兀儿,扎下营盘”(明初音写“古连勒古”、“合 剌只鲁干”均旁注“山名”)。第 94 节、122 节、129 节、141 节都记载有这两 个地方,或注“山名”,或注“地名”。在这里,帖木真被追随他的蒙古各氏族 头领推举为“汗”(qan),订下盟约,并指派?了佩弓箭、佩刀和管饮膳、马羣、 负责哨探等人员,建立起蒙古乞颜部贵族联盟,据有克鲁伦河上游各地,包括萨 里川(今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间地)。可以说,古连勒古是蒙古乞颜氏和成吉思 汗

的始兴福地,徐霆所谓“相传忒木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应该是“兴于此, 故死葬于此”。蒙古考古学家丕尔烈认为这个地名应是指东经 109 度/北纬 48 度、 曾克尔河上游流域一片相当大的地段;亦邻真参照其说定为曾克尔满达勒一 带。(23)综观《秘史》各节记事,其地应在“不儿罕山前(南)”,是可以容?{众 多牧民居住的水草丰富的原野,曾克尔满达勒一带位于肯特山南麓,原野宽广, 符合“古连勒古”之地的条件。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所标“曲邻居山”(古 连勒古)方位大体不误,似略偏北。作为成吉思汗及蒙元诸帝葬地的“起辇谷” 来说,?还要具备文献所载“平原”地形和能够挖掘较深墓穴的土层条件。总之, 在曾克尔河中上游一带的肯特山南麓坡地寻找蒙元诸帝墓葬,方位应该是对的, 只是范围大,寻找蒙元诸帝墓葬所在,仍需历史-考古学者的艰苦努力。 白石典之书中引述加藤晋平的考察研究, 称阿兀拉嘎遗址就是成吉思汗的大 斡耳朵, 在他去世后成为祭祀和即位大典等重要活动神圣场所(举 《元史?宪宗纪》 “七年夏六月,谒太祖行宫,祭旗鼓,复会于怯鲁连之地”为证。(24)按“祭旗 鼓”是出师前的仪式,不是祭陵,也不必在大斡耳朵或祖先陵墓附近举行。如宪

宗八年冬忽必烈奉命南征,“禡牙于开平东北”。(25)故此说根据不足),阿兀 拉嘎遗迹西南的大型建筑遗址是甘麻剌所建寺庙。加藤晋平注意到《元史?祭祀 志六》所载皇帝?{崩后的殓葬和祭祀制度,据以作为探寻葬地的线索。《祭祀志 六》此段为: 凡宫车晏?{,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 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韈、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 盏一,椀楪匙筯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 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前行,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 以黄金饰鞍辔,笼以?{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 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 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26) 加藤认为,若大斡耳朵为祭祀历代皇帝之灵的场所,则送葬官当居于此,陵 墓当距此不远。根据这个假设,他在阿兀拉嘎遗址附近?{查,见其西北 15 公里 伊赫海兰图岩山的东南斜坡上有很多石墓,延伸数公里,最大的直径 10 米(蒙元 时代墓葬通常为直径 3—4 米); 此墓羣周围立着相隔数米的石列,或即彭大雅所 谓“忒木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的垣基。白石

认为加藤的伊?赫海兰 图之说根据不足, 因为墓葬形制与史料不合, 该处也不是 “周围三十里” 的场所。 白石对阿兀拉嘎遗址的三组建筑作了分析: 第一组居中为内外二重墙的大型建筑 物,两边有约四十栋建筑,成弧形配置,西侧发现铁工房遗迹;第二组在其东面 低地上,聚集着二十三栋建筑;第三组是西南低地上以 7×4 间房柱的大型建筑 物为中心的四至五栋。据他分析,一、二组当是 1235 年以前的建筑,第三组时 代在其后,虽不能断定为甘麻剌所建寺院,但大体可以支持加藤的假说。他以加 藤说为基础进一步分析,阿兀拉嘎遗址的功能后来有些变化,“大斡耳朵”被用 为类似辽代的“奉陵邑”。成吉思汗谋士中有耶律楚材等不少契丹人,当吸收了 契丹的风俗文化,阿兀拉嘎遗址发现的契丹型陶器以及建筑物使用“唐尺”均可

确定,可能也吸取了契丹的奉陵邑制度。于是他以辽“奉陵邑”祖州、庆州与祖 陵、庆陵的相对位置作为寻找成吉思汗墓地的参照,如果阿兀拉嘎遗址第二、三 组建筑物是为拜祭陵墓而建,则墓地应该在阿兀拉嘎遗址之北。(27) 白石先生的这个思路富有启发意义,不过,成吉思汗的葬地是和子孙诸帝葬 地分布在同一很大的地区,而且每个皇帝死后入棺, “送至其直北园寝之地深埋 之,则用万马蹴平,俟草青方解严,无复考志遗迹”的,(28)与辽陵有明显区别, 似乎难以模拟。同时,鄙见以为蒙古早期的斡耳朵未必是固定的建筑物,如彭大 雅所记“凡鞑主猎帐所在皆曰窝里陀。其金帐柱以金制故名独曰大窝里陀者,其 地卷阿,负坡阜以杀风势,犹汉移跸之所,亦无定止,或一月或一季迁耳。” (29)1221 年四月底, 邱处机从陆局河(克鲁伦河)流入呼伦湖处 “并河南岸西行” , “行十有六日,河势绕西北山去”,即到达克鲁伦河上游河曲,沿途所见蒙古人 皆黑车白帐,未提河曲附近有行宫建筑物;其后途中所见有辽代城址即做记録, 而行经留守的皇后窝里陀,所见景况只是“车帐千百”。(30)耶律楚材《扈从冬 狩》 诗序 “癸巳(1233 年)扈从冬狩,独予诵书于穹庐中”; 《鼓琴》诗(作于 1234 年):“宴息穹庐中,饱食无用心。读书费目力,苦思嫌哦吟。”(31)可见和林 建城前他在漠北所居仍为帐幕。1247 年张德辉奉忽必烈召去蒙古,其所著《边 堠纪行》 从鱼儿泊(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达里泊)向西北行十九驿, 载, 抵一河, “北 语云翕陆连,汉言馿驹河也。夹岸多丛柳,其水东注,甚湍猛。„„濒河之民杂 以蕃汉,稍有屋室,皆以土冒之,亦颇有种艺,麻麦而已。河之北有大山,曰窟 速吾,汉言黑山也

,自一舍外望之,黯然若有茂林者,迫而视之,皆苍石也”。 (32)据此可知,张德辉到达克鲁伦河上游河曲时,对当地风物民情有细致观察, 那里已有汉民居住、耕作,建有土屋;并观察了河曲之北的地形,其所谓窟速吾 山,“速”应为“迭”字之误,即大斡耳朵所在地阔迭额?阿剌勒(荒岛),与汉 言黑山之意颇合。他先从三十里外看到该山,继而逼近观察,但没有提到任何永 久性大建筑物。 上引程巨夫所载宪宗二年(1252)会诸侯王于驴驹河之上时“河忽

大涨, 列鼎横溃” 知大会地点应距河不远, , 且会场应是车帐而非永久性建筑物。 断言阿兀拉嘎遗址中心建筑物为成吉思汗时代所建的大斡耳朵, 似乎缺乏文献依 据。此外,仅据《祭祀志六》记载中的送葬官“居[葬地]五里外”一语,也难以 推论成吉思汗墓就在有祭祀遗物的“灵庙”附近。葬“起辇谷”(古连勒古)地区 的至少还有宪宗到顺帝十一个蒙元皇帝,以及拖雷和他后裔中的一些人物,而且 “居五里外”说的是送葬官守灵并祭奠三年的地点,三年后就撤回。虽然蒙元诸 帝都葬在同一地区,但每位皇帝葬地各有不同,其送葬官守灵、祭奠的地点也不 可能是同地。三年期守灵、祭奠处是否建永久性房屋不得而知,但最早的、被定 为“大禁地”的成吉思汗墓,似乎不可能非常靠近建有许多房屋,住着不少居民 的阿兀拉嘎遗址。 二 三处跌里温盘陀,何者为成吉思汗诞生地?

上引《史集》讲到成吉思汗出生在斡难河下游的 Delūn boldāq 之地,从该 地到不儿罕山有六天路程。《圣武亲征録》载:“烈祖神元皇帝讳也速该。初征 塔塔儿部,获其部长帖木真斡怯、忽鲁不花辈,还驻军跌里温盘陀山。时我太祖 圣武皇帝始生。”(33)《元朝秘史》第 59 节所载同,出生地名作迭里温?孛勒答 黑(Deli'un boldaq, 意为脾脏[形]孤山)。 俄国喀山大学教授哀德蛮(F. Erdmann, 德国人)所著《不动摇的帖木真》(Temudschin der Unerschütterliche,1866) 依据尼布楚商人玉伦斯基未经核实的报告,说鄂嫩河中游右岸有个地方名为 Delun boldak, 位于伊克阿拉勒(Yeke aral)上游七俄里,距科楚叶夫哨所(guard station Ko{K23U323.jpg}uev)三俄里,就是成吉思汗出生的地方。同时,巴拉 弟(Palladii Kafarov,《秘史》俄译本,《俄国正教会传道团著作集》第四卷) 和贝勒津(I. N. Berezin,《史集?成吉思汗纪》俄译本)分别引述尼布楚阿布拉 莫夫和布里雅特学者班札罗夫之说,位其地于鄂嫩河右岸,钦丹特堡上游,伊克 阿拉勒村的对面。 (34)在蒙古考古发掘和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苏联考古学家吉谢 列夫(C. B. К и с eл eв )更确切地指出,成吉思

汗诞生地Д eл ы н Б о п д

о к 位于鄂嫩河中游的上察苏切伊村(Bepxн и й Ч aс у ч eй ,北纬 50 度 31 分/东经 115 度 04 分)附近。(35)其后,苏联考古学家格里申(Ю. C. Г р и щ и н )考察了从苏-蒙交界处之北的忙古特(Maн г у т )向东北直到钦丹特(Ч и н д а н т )的鄂嫩河中游两岸古迹,发掘古居民点遗址六十九处,古墓葬七十 二个,遗物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都有。鄂嫩河右岸,上察苏切伊村稍西, 坐落着风景如画、松林覆盖的谷地Д е л ы н Б о л д о к ,当地布里雅特人 以成吉思汗诞生于此为荣,还举行过庆典。此处以及河对岸的大、小巴托尔山都 发现有许多古代居民点及墓葬, 还有冠以成吉思汗名的自然景物如崖壁等;Д е л ы н Б о л д о к 西约 50 公里之旧都鲁耳圭(С т а р ы й Д у р у л г у й ,北纬 50 度 28 分/东经 114 度 22 分)发现四处居民点和许多墓葬,铁器及 瓷器碎片; 再往西之У cт ь И л я 村南鄂嫩河右岸低处宽阔河谷中的居民点遗 址发现有银器物和宋代的中国瓷器;小巴托尔山以东到钦丹特,分布着三十三处 古居民点和许多墓葬, 从К у н kyр 西一处砂石风化的鄂嫩河岸找到宋元时代磁 州窑型彩釉器残片。上述发现说明鄂嫩河中游多处分布有宋、元时代的居民点。 不过, 捷克学者普哈(P. Poucha)在蒙古境内鄂嫩河上游也找到一处同名地, (36) 这个地名在蒙古不止一处。(37)蒙古学者多尔吉苏伦和丕尔烈都主张,鄂嫩河上 游蒙古国肯特省达达勒苏木境的Д е л ы н Б о л д о к 是成吉思汗的诞生 地, 该地附近居民中流传着有关帖木真的许多传说。此地位于达达勒苏木东北约 3 公里(北纬 49 度 03 分 07 秒/东经 111 度 38 分 32 秒),往东就是巴勒济河与鄂 嫩河汇流处。此处现已被蒙古国人定为成吉思汗诞生地,并立石碑为志。(38) 此外,蒙古地理学家巴札尔固尔还主张,从达达勒再溯鄂嫩河而上,到宾德尔苏 木的拉明窝哈(北纬 48 度 36 分/东经 110 度 36 分), 该处盆地中央有一显眼的小 丘,革命前山麓有一寺,此小丘就是Д е л ы г н Б о п д о к ,寺为祭祀成 吉思汗处。② 笔者以前编绘蒙古地区历史地图时,主要依据《史集》的记载,参考格里申

的考古报告,将跌里温盘陀定点于鄂嫩河中游右岸、上察苏切伊之之西。从此地 到鄂嫩河上游肯特山, 直线距离约 400 多公里,以牧民骑行的速度差不多是六天 路程。(40)不过,如果按照牧民季节性移营的速度,则六天大约只能走 200 多公 里。看来,将达达勒苏木的Д eл ы н Б о л д о к 定为成吉思汗诞生地,理由 是比较充分的。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地

方正是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因分家产 不公离开诸兄,独自“顺着斡难河”出走到达的巴勒谆?阿剌勒(《元史》作八里 屯阿懒)地面——今鄂嫩河上游与支流巴勒济河(《康熙皇舆全览图》作 Balji bira(41))合流间地。至于巴札尔固尔主张的宾德尔苏木境之成吉思汗诞生地, 在鄂嫩河上游呼拉赫河(即《元朝秘史》的乞沐儿合小河)一带,该地确实是成吉 思汗祖先活动的重要地域,从《元朝秘史》所述十世祖孛端察儿故事中相关的地 理方位看来, 这里当是传说的始祖母阿阑豁阿及其诸子生活的地方(详下)。但此 地距曾克尔河上游仅一百多公里,与《史集》所说从成吉思汗诞生地到他为自己 选定的不儿罕山前埋葬地为六天路程不合,可以排除。 三 蒙古部西迁时代与地域——尼鲁温蒙古的兴起

关于蒙古部从额尔古?{河之东的大兴安岭山区西迁到“三河之源”不儿罕山 (肯特山)的时间,有的学者根据《元朝秘史》第 1 节上推到孛儿帖赤那(成吉思 汗二十二代祖)时代, 约在成吉思汗出生前五百年的 7 世纪。(42)此说不能成立, 因为 《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居地?傍望建河(额尔古?{河)的记载反映的就是 7—8 世纪时的情况,(43)而那时肯特山一带是铁勒部落分布的地区。蒙古人虽 有代代口传先世谱系的习俗, 但在没有文字的条件下,不可能清楚地追溯到二十 多代,《秘史》所传世系是不可据为信史的。有的学者则主张蒙古西迁?应在 11 世纪上半叶,根据是作于 10 世纪中叶的胡峤《陷虏记》说蔑劫子(蒙古)在契丹 东北,应指额尔古?{河故地,而依据 11 世纪中叶史料着成的叶隆礼《契丹国志》 卷二二说蒙古里国在契丹正北,则已西迁。(44)但《陷虏记》和《契丹国志》的 记载得自传闻,地理方位和时代都是不明确的,如同《建炎以来系年要録》说蒙

古在女直东北一样,难以作为?力证。惟有《史集》作者根据伊利汗廷史册和熟 知典故老人的讲述,对成吉思汗祖先的年代作出估计。他两次讲到,出自阿阑豁 阿感天光所生子的氏族“至今大约已有四百年”。拉施都丁是严谨的史学家,并 非?{空估计。从他编撰《史集》的 14 世纪初上推四百年,为 10 世纪初期,与从 成吉思汗上推十一代(以平均二十年一代计)的时间大体符合。 《秘史》 《史集》 和 记叙成吉思汗祖先虽然都是从孛儿帖赤那开始, 但是有具体活动的记载则始于朵 奔篾儿干娶阿?阑豁阿为妻的故事,(45)并且首次讲到他们的活动地点在不儿罕 山地区。此时,不儿罕山的主人(ejen)还是兀良哈部首领,而蒙古部则显然是新 来乍到者。(46) 蒙古部从额尔古?{故地迁出,直到以“三河之源”不儿

罕山为家,当有一段 历史过程。村上正二先生对此作了精辟分析,指出从 9 世纪后期到 10 世纪后期 的唐末五代时期,因漠北回鹘汗国崩溃,中原大唐皇朝瓦解,东北契丹兴起等政 治形势的变动,产生了一段空隙,蒙?古部乘此时机迁出了原居地“额尔古?{? 昆”狭隘山谷,走向广阔草原。他分析蒙古部是沿额尔古纳河南迁,过呼伦湖, 就是《秘史》第 1 节说的“度过腾汲思(Tenggis,突厥语意为海)”,出克鲁伦 河畔,终于来到鄂嫩河中、上游留居,以不儿罕山麓为冬营地,鄂嫩河中游的豁 儿豁纳主?不儿为夏营地。(47)笔者很赞同村上先生的意见。尽管 8 世纪已有一 些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西侧的室韦-鞑靼部落进入中部地区活动(如突厥文 《毗 伽可汗碑》和《磨延啜碑》所载 Toquz Tatar 九姓鞑靼),但大规模的西迁应在 回鹘汗国崩溃之后, “九世纪下半叶的蒙古高原处于无霸主状态,原来的主要居 民回鹘人又大多数迁走了,这自然是室韦-鞑靼人扩展地盘的良好时机。到了十 世纪前期,从克鲁伦河到杭爱山地区,已经到处都是室韦-鞑靼人的部落了”。 (48)可能因为此时克鲁伦河流域已经被先来的札剌亦儿部据有(详下), 蒙古部就 迁到了他们以北的鄂嫩河中、上游。传说阿阑豁阿感天光生子的后裔蒙古“尼鲁 温(Niru'un)”部应该就是从 10 世纪初期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起来的。

{K23U333.jpg} 巴勒谆?阿剌勒即鄂嫩河与支流巴勒济河合流之间的地带,今蒙古肯特省达 达勒苏木境,而阿阑豁阿诸子原来的居地则应在达达勒苏木之西的鄂嫩河上游, 约当今蒙古宾德尔苏木境。《元史?太祖纪》叙先世事就开始于阿兰果火感天光 生孛端叉儿以及他因诸兄不分家赀而出走至八里屯阿懒。此后的历史传说, 《元 朝秘史》和《元史》、《史集》主要都是讲述被蒙元皇室尊为“始祖”的孛端察 儿的后裔繁衍、壮大的故事。 《史集》、《元史》、《秘史》三书记载孛端察儿子孙世系互有异同。《史 集》载孛端察儿之孙土敦?蔑年(《秘史》蔑年土敦 Menen tudun,《元史》咩捻 笃敦),妻名莫孥伦(《秘史》那莫伦 Nomolun),生九子(《秘史》、《元史》作 生七子)而寡。她拥有大量财富,其营地在名为 Nūsh erkī和 Kūh siyāh 的地方。 她的马和牲畜多到无法计算, 从她所坐的山顶直到山麓大河边布满了牲畜。(49) 这时,住在克鲁伦河的札剌亦儿部与契丹争战,恃河为守,被契丹军度河击溃, 余部退到了莫孥伦的地盘,掘草根为食。因大片牧场被毁,莫孥伦和诸子与之争 斗,都被杀害,仅幼子(应从《元史》作长孙)海都(Qaidu)幸免。其入赘巴儿忽 部落(Barqut,《元史》作八

剌忽)的叔叔?{真(Na{K23U323.jpg}in)找到他,将 他带到巴儿忽真隘(今贝加尔湖东南巴尔古精河谷)。 (50)从这场冲突的地理范围 看,莫孥伦的营地应该是在肯特山东面的鄂嫩河上游。其夫拥有“土敦”(突厥 属部监督官官号)头衔,家产丰厚,当是很有势力的氏族首领。 海都长大后,得?{真的辅佐和巴儿忽部众的拥戴,出兵攻打仇敌,征服札剌 亦儿部,掳其民为奴婢,由是“形势寖大”,“四傍部落归之者渐众”。(51) 海都是成吉思汗六世祖,时代大约在 11 世纪前期,尼鲁温蒙古部从此开始逐渐 壮大, 其地盘无疑有较大的扩展。 海?都长子拜姓忽儿(Bai-{K23U324.jpg}ingqur) 之子敦必乃(Tumbinai se{K23U323.jpg}en)是成吉思汗四世祖,按《元史?速不 台传》记载,速不台是蒙古兀良合部人, “其先世猎于斡难河上,遇敦必乃皇帝,

因相结?{,至太祖时,已五世矣”。(52)这可能是反映了到敦必乃这一代,尼鲁 温蒙古的势力又有了进一步扩展。 《史集》记载土敦蔑年九子除海都(实为长孙) 外名字均不详, 而敦必乃九子之名及其后裔氏族则记得很清楚,并说他们各个都 聪明勇敢,成为有?声望的分支部落始祖,他们每支都有三万车帐,男女达十万 人,(53)表明这一支贵族的势力已经相当大了。 不过,这可能是蒙古“黄金家族”为抬高先世地位加上去的渲染,当时势力 更大的应该是海都次子察剌孩?领昆({K23U325.jpg}araqai linggum)及其子想 昆?必勒格(Senggum bilge)。《史集》解释说,在契丹语中,“领昆”是大官之 意,因为他们与契丹国境相近,所以也使用契丹人用的称号。(54)此“领昆”即 辽朝授予属部的小部族官号“令稳”(来自汉语“令公”),“想昆”也是辽朝授 予属部的大部族官号“详稳”(来自汉语“相公”)。他们的时代约当 11 世纪后 期(成吉思汗之前四五代)。据《辽史?道宗纪》,大康十年(1084)二月、三月都 有“萌古国遣使来聘”的记载,(55)似为与国平交关系,然而这可能是元代修史 者的曲笔。辽朝是当时北亚最强大的国家,征服漠北全境并设官置守,阻卜-达 旦各部包括克烈、札剌亦儿、蔑儿乞、乃蛮等大部族均服属之,(56)势力相对较 小的蒙古部不大可能与之分庭抗礼,而会主动称臣依附,一则可取得与中原贸易 的利益,⑥二则能得到中原大朝庇护,免于在各部争雄中被吞并。蒙古部首领名 字中的“领昆”、“想昆”,应该都是辽朝授予他们的官号。当是因海都长子拜 姓忽儿早亡,察剌孩?领昆当上了部落首领。拉施都丁说:察剌孩?领昆是泰赤乌 (Т aiyi{K23U323.jpg}i'ut)部的祖先, “据较近于真实, 较可信的 《金册》 (Altan debter)所传,泰赤乌是人数

众多的部落,一些尊贵君主的氏族出自此部。他们 拥有无数军队”;在“海都诸子分支表”的注中又说:某些册籍把察剌孩?领昆 说成?{真之子,但他曾娶其寡嫂、拜姓忽儿之妻,所以应是海都之子。因为泰赤 乌人都属于他的部落,纳真的子孙氏族也被称为泰赤乌人,以致问题纠缠不清。 “没有必要只把察剌孩?领昆的直系后裔称为泰赤乌人,他们既然是该部的首领

和君主,所以他?们的族人和隶属于他们的人,„„都被称为泰赤乌人”。(58) 这段插话透露了一个重要讯息: 许多尼鲁温蒙古的小氏族被兼并到了同祖源的泰 赤乌氏贵族属下。Taiyi{K23U323.jpg}i'ut 之名当是来自汉语“太子”,(59) 可能因为其首领是辽朝所授的部族长官, 地位尊贵, 其后裔部落遂以 “太子之部” 为名,犹如塔塔儿的分部 Tutuqli'ut(都督之部)当是以先世有“都督”称号而 得名一样。 尼鲁温蒙古的孛端察儿一支, 至迟在成吉思汗前五代至四代已经在斡难河流 域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并向外扩展,掳掠别部人口为奴。(60)这大概是辽朝授 予其首领的官号由“令稳”升为“详稳”的原因。盟主当然是在最有势力的贵族 中推举产生, (61)当即受辽朝官封的察剌孩?领昆和想昆?必勒格父子。但其后却 推举敦必乃之子合不勒为汗(Qabul qan,《元史》作葛不律寒),“管辖了全蒙 古”(qamuq Mongqol-i Qabul qahan meden aba),时值辽、金易代。《史集》 记载合不勒汗曾应召入朝 Altan Qan——金朝皇帝,金朝君臣觉其势力已强,对 朝廷构成威?{,在他回部途中派兵追捕。合不勒汗逃脱后,遂与金朝为敌。《建 炎以来朝野杂记》 乙集卷二○说蒙国(又称萌骨, 唐谓之蒙兀部) 自绍兴初始叛” “ , (62)此与 《完颜希尹神道碑》 所载天会十三年(1135) “萌古斯扰边” 事恰可印证。 (63)所谓“僭称?祖元皇帝”者,前辈学者已指出,当即合不勒汗,从年代上判 断也符合。 他的后裔成为尼鲁温蒙古人中足可与泰赤乌氏分庭抗礼的乞颜氏显贵 集团。此时蒙古尼鲁温部贵族联盟或已初具游牧政权性质。合不勒之后,“遵照 他的嘱咐(Qabul qahan-u ugeber)” 由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汗(Ambaqai-qan, , 《元史》作咸补海罕)“管辖了全蒙古”(《秘史》第 52 节)。后俺巴孩汗被仇敌 塔塔儿部人擒拿, 送给金朝皇帝处死,之前他派人传命给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剌和 自己的儿子合答安,一定要为他报仇(《秘史》第 53 节),于是“全蒙古、泰赤 乌人在斡难河的豁儿豁?{主不儿(旁注“川”,即原野)聚集,推举忽图剌做了合 罕。蒙古人以欢乐的舞蹈、宴会做庆祝。推举忽图剌当了汗,在豁儿豁纳的松软

的树周围欢跳成

没肋的路沟、没膝的尘土”(《秘史》第 57 节)。此后忽图剌率 领蒙古人攻打塔塔儿部十三次,(64)?也速该在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塔塔儿首领帖 木真?兀格等归来, “正在那时,有孕的诃额仑夫人住在斡难河的迭里温?孛勒答 黑,生下了成吉思汗”,取名帖木真(《秘史》第 59 节)。 豁儿豁?{主不儿(Qorqonaq jubur)是蒙古尼鲁温部兴盛史上的重要地点,但 方位不明。 这里试图从蒙古早期历史故事包含的地理讯息里寻索其大致位置。 元 《 朝秘史》讲述,也速该因被塔塔儿人下毒,回家后不久死去,其后泰赤乌氏贵族 抛下他的寡妻弱子(老?大帖木真纔十岁),“顺着斡难河迁走”,陷入困境的诃 额伦夫人只好带着儿子们在斡难河边艰苦度日(第 72—74 节)。如果今蒙古国肯 特省达达勒苏木的 Delyun-boldak 是成吉思汗诞生地,那么,泰赤乌人的此次迁 徙就是向斡难河中游地带移营。 帖木真逐渐长大, 泰赤乌人前来袭击, 把他抓走, 监禁在营地。帖木真乘他们在斡难河边欢宴之机逃脱,到他家从前的营寨地,循 着草地上人畜践踏的足迹,溯斡难河而上寻找母、弟,到达乞沐儿合小河(清代 地图鄂嫩河上游支流齐姆尔喀 Kimurqa 河,今名呼拉赫河 Xypaxг о л )附近, 再溯乞沐儿合小河寻踪前行, 在别迭儿山与母弟会合,然后迁到不儿罕山前(南) 的古连勒古之地(《秘史》第 79—89 节)。这几节故事说明,帖木真家原来的营 寨在乞沐儿合河口以东的斡难河边,大约即今达达勒苏木境,而泰赤乌人营地则 在此东北的斡难河中游。后来帖木真遭蔑儿乞人袭击,妻子被掠,求助于克烈部 长脱斡邻和尼鲁温蒙古别部札答阑首领札木合。 札木合从本部率军一万溯斡难河 而上,到帖木真部众所在地再征兵一万,行至斡难河源与脱斡邻的军队会合,北 进不兀剌川(今恰克图一带)袭击蔑儿乞部首领脱黑脱阿,大获全胜(《秘史》第 105—109 节)。帖木真随札木合“安答”(结拜兄弟)退回到豁儿豁?{主不儿之地 共同安营, 但在一次夏季移营时产生分歧,帖木真率领家人和部属离开札木合迁 走,路经泰赤乌人营地,泰赤乌人惊恐,当夜慌乱地投向札木合方面。接着许多 蒙古族人来和帖木真会合,他们先在乞沐儿合小河驻营,然后再迁到古连勒古?

地区(《秘史》第 118—122 节)。这段历史过程显示了尼鲁温蒙古各部在鄂嫩河 流域的大致分布:泰赤乌部居地在帖木真家族居地(鄂嫩河上游,今蒙古国宾德 尔、达达勒苏木境)的下游,札木合所居豁儿豁?{主不儿之地又在泰赤乌人居地 的下游(东面或东北)。 《元史?宪宗纪》 讲到这个地方: 三年夏六月 “帝幸火儿忽?{要不花之地” 要 (

“ 不花”即“主不儿”)。(65)《史集?蒙哥合罕纪》对此事也有记载,但置于忽必 烈出征云南归来之后, “蒙哥合罕在蒙古地区中部的豁儿豁纳黑主不儿地方举行 了忽里勒台,这就是从前忽图剌合罕有一次打了胜仗之后,和自己的?那可儿们 在一棵树下跳舞,把地面跳出了一个坑的那个地方”,并说此次大聚会之后,驸 马帖里垓奏请出兵攻打南家思(南宋)。 (66)这里所记的时间有问题。 《元史》 据 , 忽必烈从云南班师在宪宗四年,六年春宪宗会诸王百官于欲儿陌哥都之地(按即 月儿灭怯土,在和林西),(67)驸马请伐宋事则在该年六月,地点也不是豁儿 豁?{主不儿。 《元史?宪宗纪》 三年春, 诸王也古(苦)以怨袭诸王塔(剌)[察] 按 载, “ 儿营。帝遂会诸王于斡难河北,赐予甚厚。”(68)也苦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之 子,封地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海拉尔河等处,其南与斡赤斤家族的封地相邻 接;塔?察儿是斡赤斤之孙。大概因为两家宗王发生冲突,大汗蒙哥纔到接近他 们封地的斡难河北召开诸王大会, 并颁发丰厚赏赐, 似有?{解矛盾之意。 《史集》 记载大会地点是豁儿豁纳主不儿(即《元史》的“火儿忽纳要不花”),就是从前 推举忽图剌为汗时蒙古人欢舞庆祝,后来帖木真与札木合和谐共处之地,其地应 在斡难河中游。中西史料中记载蒙哥在斡难河召开忽里勒台只有这?一次,《元 史?宪宗纪》将“会诸王于斡难河北”和“幸火儿忽?{要不花之地”分别记在同 年的春、夏,《史集》则记载大会地点就在豁儿豁纳主不儿。据上述中西史料判 断,这个地方可能在鄂嫩河中游有大量 11—12 世纪遗迹的大小巴托尔山一带。 还有一处地名与尼鲁温蒙古部的分布有关。 《圣武亲征録》载帖木真与王罕 “发兵征泰赤乌部,与其长沆忽?阿忽出、忽邻、忽都答儿别吉等大战于斡难河

上,败之,袭帖尼忽都从息月哥察儿别吉(?)、塔儿忽台?希邻秃、忽都答儿至 月良兀?秃剌思之野,捦(擒)之。沆忽?阿忽出、忽敦?忽儿章走八儿忽真隘”(下 划线处有误,当是以“袭”的受格 tan-i 开头的分句)。(69)可与《史集》所载 对照: “他们(王汗和成吉思汗)去征讨泰亦赤兀惕人。„„这伙人全都会聚在斡 难河地区的蒙古草原上。成吉思汗和王汗奔向他们,厮杀起来。泰亦赤兀惕诸部 战败后逃跑了,成吉思汗的军队驰马追击塔儿忽台?乞邻勒秃黑、忽都答儿到月 良兀?秃剌思(Alangūt tūrās)地方,在那里将两人杀了。„„”(70)《元朝秘史》 第 144 节记载此次战役之文为: “成吉思合罕向斡难河去追击泰亦赤兀惕人阿兀 出?把阿秃儿。阿兀出?把阿秃儿到达本部,急

忙率其部众出走。阿兀出?把阿秃 儿、豁敦?斡儿长诸泰亦赤兀惕人在斡难河的那一边,整治剩下的有盾牌的自家 军马,声言‘我们厮杀吧’,按令作了部署。成吉思合罕既到,与泰亦赤兀惕人 厮杀了 {K23U334.jpg} 此节说到泰赤乌首领率部退至“斡难河的那一边”,应指河之北,但却没有 《亲征録》 《史集》 、 所载的两军交战地名。 伯希和指出原文有一处错误, hule'ut turastan(明初汉文音写本旁注“多余”“方牌有的每”)当订正为 Ulengut-Turas-tur,译作“在月良古惕?秃剌思地方”。(71)东西史料指示的此 地方位无疑在鄂嫩河中游以北。今音果达河有南支流名 Oл eн ryй 河,“月良 兀?秃剌思之野”或指此河上游地区。 白石先生在《成吉思汗之考古学》一书中介绍了一系列遗址遣物的地点,并 对其时代作了判断,非常有助于说明成吉思汗以前蒙古部在鄂嫩河流域的活动。 据其所述,鄂嫩河下游鄂嫩斯克(1958 年解放军总参测绘局地图之奥囊斯科耶, 北纬 50 度 59 分/东经 115 度 35 分)的古墓葬式为额尔古?{型(室韦人),并有北 宋时的钱币遗物;其南(约 48 公里)鄂嫩河中游旧钦丹特也发现葬式相同的墓葬 及同时代(辽式)马镫。时代均为 11 世纪。鄂嫩河上游的 Gosgor(在鄂嫩河上游

呼拉赫河北)遗址有 10—11 世纪墓葬。三处遗址的文化类型均属蒙古人。最?引 人注目的是有确切年代的呼拉赫河(《元朝秘史》之乞沐儿合河)北侧阿拉善哈答 遗址岩面上的契丹大字墨书, 按契丹文专家对契丹大字年号和数目字的解读,此 墨书纪年为“重熙八年七月十五日”(1039 年 8 月 7 日)。这大约相当于成吉思 汗六世祖海都“以兵攻押剌伊而,臣属之,形势寖大”(72)的时代。契丹文岩书 之东, 呼拉赫河与鄂嫩河合流处东南,是一道从额尔古?{河东支流根河向西南一 直延伸而来的古长城(被称为“成吉思汗边墙”)的末端,此长城长约 800 公里, 北距乌勒札河约 60 多公里(西端渐近河),南距克鲁伦河约 100 多公里,横亘于 两河之间。在对这道长城的调查中采集到不少辽代的陶瓷器残片,证明?应为辽 代长城。其西端南侧的莫戈伊特(Mogoit)古城和西面的乌古尔库沁 (Ugurku{K23U323.jpg}in)古城都是辽代城寨。 据《辽史》记载,契丹向西北扩展始于天赞三年(924)耶律阿保机西征。统 和十二年(994),辽圣宗遣皇太妃(齐王妃)与萧挞凛统军“抚定西边”,(73)遂 “屯西鄙驴驹儿河(克鲁伦河),„„使西捍达靼,尽降之”。(74)十五年,敌烈 部人(居地应在克鲁伦河下游)杀辽所授详稳,叛走西北荒,挞凛追击之,“因讨 阻卜之未服者,诸蕃岁贡方物充于国,自后往来若一家焉”。(75)二十二

年,皇 太妃、萧挞凛奏建镇州、防州、维州三城,屯兵置戍。《辽史》卷一○三《萧韩 家奴传》载,兴宗重熙四年(1035),萧韩家奴奏言: 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 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方今最重之 役,无过西戍。„„若能徙西戍稍近,则往来不劳,民无深患。议者谓徙之非便: 一则损威名,二则召侵侮,三则弃耕牧之地。臣谓不然。阻卜诸部自来有之,曩 时北至胪朐河,南至边境,人多散居,无所统壹,惟往来抄掠。及太祖西征,至 于流沙,阻卜望风悉降,西域诸国皆愿入贡。因迁种落,内置三部,以益吾国, 不营城邑,不置戍兵,阻卜累世不敢为寇。统和间,皇太妃出师西域,拓土既远,

降附亦众。„„及城可敦(即镇州),开境数千里,西北之民,徭役日增,生业日 殚。„„方今太平已久,正可恩结诸部,释罪而归地,内徙戍兵以增堡障,外明 约束以正疆界。每部各置酋长,岁修职贡。叛则讨之,服则抚之。诸部既安,必 不生衅。(76) 他认为西北屯戍因境阔路远, 戍边兵民困苦, 建议内徙以增堡障, 以正疆界, 同时设置各属部长官以绥服之。 据其所奏可知,阻卜各部在契丹建国前已经分布 在从克鲁伦河到漠南的广大地区,阿保机西征后与契丹保持和平的臣属关系。到 10 世纪末 11 世纪初,辽圣宗遣萧挞凛屯兵克鲁伦河,讨伐叛乱的属部,并向西 北扩展,进而建城置戍。《辽史?百官志二》“北面属国官”中有“阻卜札剌部 节度使司”,(77)阻卜札剌部就是居地在克鲁伦河的札剌亦儿部(《史集》所谓 “迭列列斤蒙古”部落),为阻卜诸部中的强部。上述契丹军讨伐他们以及他们 和尼鲁温蒙古发生冲突事,大约反映的就是萧挞凛追击叛部敌烈,进而“讨阻卜 诸部之未服者”之役中的一次。克鲁伦河之北的辽长城,可能是皇太妃、萧挞凛 屯兵此地时建造,重熙中(约当《元史》和《史集》记载的海都征服札剌亦儿部 时)增筑堡障, 总之是在 11 世纪的前期,应当与海都征服札剌亦儿部故事所反映 的鄂嫩河流域尼鲁温蒙古人势力的兴盛有关。《辽史?地理志一》说辽朝的疆域 “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78)从上述辽长 城遗迹可见,契丹军打败札剌亦儿部,将他们驱赶北逃以后,克鲁伦河流域就一 直在辽朝控制之下。 考古学家在蒙古肯特省莫伦苏木的萨勒巴尔乌拉(山)西北突 起的山崖上(北纬 47 度 22 分 25 秒/东经 110 度 08 分 11 秒)发现契丹大字刻石, 据契丹文学者研究,其文可释读为:“山神(?)晓

谕:御史都统胡特奴(耶律赵 三)率领军队(于)古州胜阻卜。大康十年五月日。”(79)我们在上文提到,《辽 史?道宗纪》大康十年(1084)二月、三月条都记载有“萌古国遣使来聘”,是否 与此契丹文刻石有关?总之,考古资料证明,辽朝统治时期,蒙古部的活动地域 无疑限于鄂嫩河流域。

金朝灭辽后, 用兵的重点在攻宋,漠北各部在耶律大石政权西迁后乘势强盛 起来。虽如拉施都丁《史集》所言,各部都臣服于“阿勒坦汗”(金朝皇帝),实 际上一直处于“叛服不常”状态。原来对辽只是称臣而没有受其直接统治的蒙古 部(从辽所建边墙在该部地盘鄂嫩河流域之南可知),金初建立了“全蒙古”贵族 联盟,首领称汗,有叛金自立之势,开始与金朝长期争战。天眷二年(1139),攻 蒙金军因粮草不继退兵,遭蒙古追击大败;皇统三年(1143)至六年,蒙古夺取金 边境二十四团寨,金朝被迫与之议和,蒙古部势力扩展到了克鲁伦河流域。(80) 这是成吉思汗父、 祖时代的事。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派完颜襄征讨阻卜叛部塔 塔儿, 在帖木真和克烈部首领脱斡邻的帮助下获胜, “遂勒勋九峯石壁” 后回师。 (81)该刻石已被发现, 就在蒙古肯特省巴彦呼塔格苏木北部、克鲁伦河南岸不远 的岩崖上,有女真字和汉字两处,均为九行,汉字第三行“帝命率师讨北术孛背 叛”,第八行纪年为“明昌七年六月”。(82)这是金朝在漠北最后一次赢得的军 事“胜利”,实际上却是为成吉思汗势力的壮大铺了路。 {K23U335.jpg} {K23U304.jpg} 成吉思汗葬地相关史迹图 注释: ①符拉基米尔佐夫 《乌兰巴托和肯特地区的民族学-语言学?{查》(Э т н о л oг oл и н г в и cт и ч е с к и е и с с л е д о в а и и я в У р r е -У р г и н cк о м и К е н т е й с к о м р а й о н а х ),载《北蒙 古》第二分册,列宁格勒,1927 年,页 1—42。 ②白石典之《チンギス=カンの考古学》,东京,同成社,2001 年。 ③白石典之《成吉思汗墓在何处?》,《东方学》第 112 辑(2006 年)。 ④彭大雅、徐霆出使年代,多数学者均采王国维说,定于 1232 年和 1235 年,依据主要是徐霆所说“霆在草地时,立金帐。想是以本朝皇帝亲遣使臣来,

故立之,以示壮观。前纲邹奉使至,不曾立;后纲程大使、更后纲周奉使至,皆 不立”。见王国维《黑鞑事略?{证》,载《王国维遗书》(13),上海古籍书店影 印,1983 年,叶 4B。按《宋史?理宗纪》载:(1)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大元 遣使来议攻金,史嵩之以邹伸之报谢;(2)端平元年(1234)十二月己卯,大元遣 王檝来;辛卯,遣邹伸之、李复礼、乔仕安?、刘溥报

谢;(3)二年(1235)正月辛 酉,以御前宁淮军统制借和州防御使程芾为大元通好使;(4)嘉熙二年(1238)三 月己丑,命将作监周次说为大元通好使。见《宋史》卷四一,四二,北京,中华 书局,1977 年,页 797,804,807,816。又,徐霆在《黑鞑事略?{》中称彭大 雅为“前纲书状官”。王国维据此判断,所谓“前纲”系指邹伸之受史嵩之派遣 的第一次出使,而徐霆则为其端平元年末第二次出使随员。陈高华《王檝使宋事 实考略》(《元史研究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年,页 220—237)? 引述元人白珽《湛渊静语》引《使燕日録》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二《使 北日録》 (两者为同书)条所记: 绍定癸巳(六年, 1233), 蒙古派王檝入宋 “通好” , 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差邹伸之往使, 于当年六月从襄阳启行, 次年(端平元年, 1234) 二月见窝阔台于“行帐”,寻即遣归,六月抵汴,七月到襄阳;《元史?王檝传》 亦载其首次使宋是在 1233 年。据此指出上述《宋史?理宗纪》绍定五年十二月条 下的记事是完全错误的;而邹伸之出使蒙古的时间即《使北日録》所载之绍定六 年六月至端平元年七月。 端平元年十二月王檝第二次使宋至杭州,宋廷于次年正 月遣程芾为蒙古通好使报之。如此则邹伸之使蒙似仅有上述的一次。徐霆《黑鞑 事略?{》称“亦止述大略,其详则见之《北征日记》云”(叶 30A)。此《北征日 记》若与《四库提要》之《使北日録》为同书,则徐氏当即此次邹伸之使团随员, 不过他所记“霆自草地回程,宿野狐岭下,正是七月初五日”(叶 3B),却与《使 燕日録》(或《?使北日録》)所记邹伸之使团回程日月不合。又,徐霆所谓“前 纲邹奉使”何所指?是否在此“前纲”与“后纲程大使”(即端平二年正月所遣 程芾)之间,宋廷另有一次遣使蒙古?近刊《四库存目丛书》及其《续编》均不

见《总目提要》所列《使北日録》,无从核对,看来这个问题仍需存疑。 ⑤《黑鞑事略?{证》,叶 29B。 ⑥同上书,“驰”,为“驰”之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抄本(《续修四 库全书》,42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页 541 上)作“駞”。 ⑦《元史?太宗纪》载,四年(1232)十二月,如太祖行宫(克鲁伦河上游); 五年二月“幸铁列都之地”(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页 32,应即《元史?太 祖纪》所载追灭族人主儿乞氏薛彻、大丑处“帖烈徒之隘”。同上书,页 5。 《元 朝秘史》第 133、136 节详载其事,谓主儿乞氏首领撒察别乞、泰出违背了当初 推举帖木真为盟主的誓言, 不但不肯应召共同攻打世仇塔塔儿人,还乘机掠夺了 他的老营,于是帖木真攻

塔塔儿得胜后,即回师讨伐驻在客鲁涟河的阔迭额?阿 剌勒的主儿乞人,撒察、泰出带少数人逃走,在帖列秃山口[Telegetu amasar] 被帖木真追上,捕获处死,则其地当在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八月,“猎于兀必 思地”(虞集撰《句容郡王世续碑》载,至元二十六年海都军犯杭爱岭,世祖亲 征,创兀儿以宿卫扈从,“至于和林兀卑思之山”,此即《太宗纪》之兀必思地 无疑);六年春,“会诸王,宴射于斡儿寒河(即鄂尔浑河)”。 ⑧《黑鞑事略?{证》,叶 3A。 ⑨十多年后(1246 年)来访蒙古的罗马教皇使者卡尔平尼也记载说,蒙古人 埋葬首领的方式是,秘密地到空旷地方,把草、树等地上东西移开,挖一个地下 墓穴,把死者埋入时,也把他生前用的车、帐及金银等埋入,然后把墓穴大坑填 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以后没有人能发现这个地点。 见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周良霄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页 14。周良霄在注文中引述《元史?祭祀志》、《草木子》等资料说明蒙古 的葬制是填平墓穴, 不封不树, 其地草木茂盛后 “则已漫同平坡, 无复考志遗迹” 。 页 74。 ⑩《黑鞑事略?{证》,叶 6A。此处“界里泺”,即《金史?地理志上》(北

京,中华书局,1975 年)抚州丰利县之盖里泊(页 567),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九连 城诺尔。参见王国维《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上,载《王国维遗书》(13),叶 14A—B,15B。 (11)拉施都丁《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成吉思汗纪》,余大钧、周建奇汉 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页 321—323;伊斯坦布尔抄本,页 235; 德黑兰 1959 年刊本,页 541—542。《史集?部族志》兀良合惕部条说是在这个 地方“平原上长着一棵很緑的树。他十分喜爱这棵树的翠緑清新,在树下消磨了 一个时辰,他产生了一种内心的喜悦。在这种情况下,他对众异密和近侍说道: ‘我们的最后归宿应当在这里。’„„所以在他逝世后,在那里,在那棵树下, 营建了他的宏大禁地。据说,就在那年,这片平原由于大量生长的树木而变成了 一座大森林,以致完全不可能辨认出那头一棵树。”第一卷第一分册,汉译本, 页 259—260;伊斯坦布尔抄本,页 62—63;德黑兰刊本,页 155。本文所引《史 集》主要采用汉译本,必要处核对波斯原文,并作个别改动。 (12)《史集》第二卷,汉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页 377;波斯 原文据 Blochet 刊本,页 592—593,括注德黑兰刊本异文(页 949)。Blochet 刊 本注(引文标*号处)中说, 本(塔什干抄本)B 本(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藏抄本) A 脱 buzurg, 本(伦敦抄本)作

che nazdīk(附近, L 邻近)ghuruq。 Boyle 英译本(页 322)主要依据 Blochet 刊本,但不知何故未译此句。俄译本(汉译本所据)即按 che nazdik ghurūq 译为“因为附近有禁地”,当是。 (13)《元史》卷一一五《显宗传》,页 2894,2895。 (14)《元史》卷七五《祭祀志四》,页 1875—1877。 (15)本文引用的《元朝秘史》均据四部丛刊三编本,主要依据其汉字音写和 旁译译出,蒙古文的拉丁字转写参考了伯希和的《蒙古秘史》(P. Pelliot, Histoire Secrète Des Mongols,巴黎,1949 年)转写和亦邻真的《蒙古秘史》 畏吾体蒙古文复原本(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 年)。

(16)余大钧《〈蒙古秘史〉成书年代考》,《中国史研究》1982 年第 1 期。 (17)《雪楼集》卷七(台湾“中央图书馆”影印复刻洪武本)。驴驹河即客鲁 涟河。 (18)《元史?宪宗纪》将元年夏六月东西道诸王大将聚会阔帖兀阿阑,共推 帝即位,和此后处理各种军政事务接连着写下来,没有分别记载时间地点;二年 正月幸失灰之地;夏,驻跸和林,分遣诸王,处置叛者,但未载驴驹河大聚会事。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年, 页 672—700)和《史集》(第二卷,汉译本,页 241-257)对整个过程记载甚详。 (19)Igor de Rachewiltz,The History of the Mongols,第 282 节译注, 载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史系编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31,页 89— 92,1985 年 3 月;同作者《蒙古秘史》英文译注本(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Brill,Leiden?Boston),页 1042-1043,2006 年。 (20)笔者所用丕尔烈(K h. Perlee)《〈蒙古秘史〉地名考》(乌兰巴托,1958 年)系据内蒙古大学白音先生的汉文译文。为编绘历史地图,韩儒林先生从内蒙 古大学借阅到此译文的稿本,乃得以利用。 (21)《元史?宪宗纪》漏载葬地,《史集?蒙哥合罕纪》则明确记载他的灵柩 被送到其四斡耳朵举哀后,“把他葬在称为也可?忽鲁黑(Yeke Qūrūq,大禁地) 的不儿罕?合勒敦地方成吉思汗和拖雷罕[的陵寝]旁边”(汉译本,页 271; Blochet 刊本,页 336—337)。顺帝死于应昌,大臣“奉梓宫北葬”,当亦葬于 “大禁地”。但据《史集?成吉思汗纪》,术赤、察哈台、窝阔台及其家族葬在 另外的地方。同书《窝阔台合罕纪》载,“他的遗骸和他的[坟墓]禁地在一极高 的山上,其上有永恒之雪,并被称为{K23U336.jpg},然而现今被称为 Yeke {K23U337.jpg}(蒙语“大山”)。发源于此山的有 Yīsūn mūrān(蒙语“九河”), Tarkan(疑为蒙语“车”)和{K23U338.jpg}(蒙语“水”),注入也儿的石河。由 该山至也儿的石河需两天行程”(汉译本,页 73,山、河名空缺,此处的原文转

写据 Aл и -saд 的《史集》第二卷第一部分波斯原文校勘本,莫斯科,1980 年, 页 154)。 (22)《起辇谷与古连勒古》,《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 年第 3 期;又见《亦 邻真蒙古学文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年,页 747—753。 (23)亦邻真《起辇谷与古连勒古》。 (24)《元史》卷三,页 50。 (25)《元史》卷四《世祖纪一》,页 61。 (26)《元史》卷七七,页 1925—1926。 (27)白石典之《成吉思汗之考古学》,页 118—124。 (28)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页 60。 (29)《黑鞑事略?{证》,叶 4A。 (30)《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卷上,叶 17A,21B。 (31)《湛然居士文集》卷一○,四部丛刊缩印本,287 册,页 100 上,102 上。 (32)王恽《玉堂嘉话》卷八所收张参议耀卿《纪行》,见《秋涧先生大全文 集》 卷一○○, 四部丛刊缩印本, 册, 934 下; 《说郛续》 291 页 又见 {K23U322.jpg} 二六,载《说郛三种》(10),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8 年,页 1284 上一下。 (33)王国维《圣武亲征録校注》,载《王国维遗书》(13),叶 1A—B。 (34)伯希和《马可波罗寰宇记注释》(Notes on Marco Polo,巴黎,1973 年),页 282。 (35)吉谢列夫《外贝加尔的古代城市》,《苏联考古学》1958 年第 4 期。 (36)普哈《蒙古一万三千公里旅行记》,布拉格,1957 年。 (37)格里申《鄂嫩河中游之古代遗迹》,载《蒙古考古文集》,莫斯科,苏 联科学出版社,1962 年。 (38)《蒙古国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考古?{查报告》 “成吉思汗诞生地д е л у

н б oл д о г ”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年。 (39)《成吉思汗地图册》,乌兰巴托,1997 年;白石典之《成吉思汗之考 古学》,页 46—47。 (40)《元朝秘史》第 67 节记也速该到翁吉剌部德薛禅家为帖木真定亲后, 归途经过附近塔塔儿部地失剌川({K23U324.jpg}ira-ke'er), 吃了他们下毒的食 品,路上觉着身子不好,走了三天回到自家。塔塔儿部地在克鲁伦河下游和乌尔 逊河一带, 从这里到鄂嫩河中游直线距离大约 250 公里,到上游的达达勒苏木则 大约 400 公里。 (41)1929 年沈阳故宫发现康熙命传教士测量、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全套 铜版, 由金梁题名 《满汉合璧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印行, 南京市图书馆藏有此图。 该图地名注记内地用汉文,边疆用满文。克鲁伦河、鄂嫩河上游地区见该图第二 排三号。 (42)《蒙古族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 年,页 1。 (43)《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页 5358。 (44)田村实造《蒙古的起源传说及其西迁问题》,载日本 Acta Asiatica, No.24,1973。 (45)《史集》记述蒙古起源传

说,第三代塔马赤有五子,长子继位,其余四 子迁到别的地方,成为朵儿边氏(汉译本,第一卷第一册,页 6—7)。而《秘史》 所记则是朵奔蔑儿干(第十二代)兄长都蛙锁豁儿有四个儿子, 他们离开叔父迁往 别处,成为朵儿边氏(第 11 节)。这一歧异说明朵奔蔑儿干以前的祖先传说不足 采信。 (46)参阅拙作《蒙古部何时迁至斡难河源头》,《南京大学学报》1981 年 第 2 期;又见拙著《蒙元史研究丛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页 61— 67。 (47)村上正二 《蒙古帝国史研究》 东京, , 风间书房, 1993 年, 228—229。 页

(48)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页 12。 (49)《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18。Nūsh erkī和 Kūh siyāh 方位 不明。各种抄本中,Nūsh 有 Mūsh 或 Būsh 等异写,ū若订正为 r,sh 若订正为 q, 则或可与鄂嫩河上游支流 Barqa 河勘同; 清代地图鄂嫩河上游有支流库野河, 又, 在巴勒济河之西,不知能否与 Kūh siyāh 勘同? (50)同上书,页 18—20;《元史?太祖纪》,页 2。 (51)《元史》卷一,页 3。 (52)《元史》卷一二一,页 2975。 (53)《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34—39。按,《元朝秘史》第 45 —46 节所载蔑年土敦诸子,据《史集》和《元史?宗室世系表》,其实是敦必乃 诸子。 (54)《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23。按“领昆”,《秘史》作“领 忽(lingqu)”。 (55)《辽史》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 年,页 289。 (56)参看拙文《辽代的西北路招讨司》,《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 3 期,1978 年。 (57)《契丹国志》卷二二说蒙古里国“无君长所管”,“不与契丹争战,惟 以牛羊驼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为交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页 214。 (58)《史集》第一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23,31。 (59)参见伯希和、韩百诗《圣武亲征録译注》(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khan,莱顿,1951 年),页 13。 (60)据《元朝秘史》第 180 节所记,敦必乃曾与其叔察剌孩?领昆一起掳掠 别部人口为奴。 (61)《契丹国志》卷二二谓达打国(塔塔儿)“以部族内最富豪者为首领(页 214)”,蒙古部当亦如此。

(62)《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608 册,页 635 上。 (63)见罗福颐校録《满洲金石志》卷三,1937 年石印本。 (64)《史集》记载忽图剌汗为俺巴孩汗复仇,“率领军队出征乞台(此指金 国),与阿勒坦汗(金朝皇帝)的部落和军队作战,洗劫了他的部分地区。”第一 卷第二册,汉译本,页 52。按:此与汉文史籍所载金朝北方边患严重的时代相 符。 (65)《元史》卷三,页 47。突厥语发音为 y-的词,在吉利吉思、

乃蛮等突 厥语部落中读为 j-音,蒙古人早期的突厥语借词读音多来自这些部落,借用的 畏兀儿字母 y 因而也被用于写 j 音,故 ju(主)和 yu(要)的畏兀儿字蒙文写法一 样(参看亦邻真《〈元朝秘史〉及其复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页 733), 而“花”则为“儿”字之误。 (66)《史集》第二卷,汉译本,页 265。 (67)参见拙文《元和林城及其周围》,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 3 辑,1978 年;又见拙著《蒙元史研究丛稿》,页 39—43。 (68)《元史》卷三,页 46。 (69)《圣武亲征録校注》叶 24B—25A。参阅伯希和、韩百诗《圣武亲征録 译注》(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Leiden,1951),页 391。 (70)《史集》汉译本,第一卷第二册,页 156—157;伊斯坦布尔原文抄本, 页 158。 (71)伯希和《〈蒙古秘史〉古蒙古文本中的一段讹误》(Un passage altér é dans le texte mongole ancien de l'Histoire secrete des Mongoles,《通 报》T'oung Pao 27,1930)。 (72)《元史》卷一《太祖纪》,页 3。 (73)《辽史》卷一三《圣宗纪四》,页 145。 (7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五《真宗咸平五年(1002)》引投宋之契丹供奉

官李信言,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页 1207。 (75)《辽史》卷八五《萧挞凛传》,页 1314。 (76)《辽史》,页 1446—1447。 (77)《辽史》卷四六,页 757。 (78)《辽史》卷三七,页 438。 (79)上引 《蒙古国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考古?{查报告》 aл б ap yyл ы н б С и ч э э с 条;孙伯君《蒙古国肯特省契丹大字刻石考释》,《世界民族》2006 年第 4 期。 (80)参见王国维《萌古考》,《观堂集林》卷一五,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页 687—712。 (81)《金史》卷九四《内族襄传》,页 2089。 (82)白石典之《成吉思汗之考古学》,页 64。

来源:《中华文史论丛》2010 年第 1 期第 1~34 页


相关文章

  • 契丹王朝灭亡之后 契丹人今在何方
  • 契丹王朝灭亡之后 , 契丹人今在何方? 作者:ymqy1226 来源:新浪博客 契丹文金钱币母 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让我们--追寻远逝的民族. "天书"之谜 ...查看


  • [玉石传奇]元代玉器(十一)
  • 元代建于1271年,其前尚有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之后于1260年称成吉思汗,率诸部西征,在西亚及欧洲获得大量宝物和财富.长达65年之久的蒙古汗时期,渎山大玉海便造成于此期间,故在讲述元代玉器之前必先涉及蒙古汗时期玉器. 元代,蒙古贵族依靠战 ...查看


  • 新石器时代西辽河流域墓葬探析
  • 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3No.4 Apr.2012 新石器时代西辽河流域墓葬探析 王 璇1,林 杨2 (1.集宁师范学 ...查看


  •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连后代都不知道他的墓穴在哪儿?
  • 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人,连后代都不知道他的墓穴在哪儿?当年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正好在打仗,为了能够让对方对自己还有所畏惧,成吉思汗特地下了遗嘱,说自己死后不能声张,要让对方觉得自己还活着.所以成吉思汗的死讯本来就没多少人知道.而蒙古人的下葬方 ...查看


  • 发现成吉思汗陵?
  •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200年间,全世界至少有100个考察队风餐露宿,寻找过成吉思汗陵寝,但全部无果而终. 寻找成吉思汗陵最新的发现,来自宁夏的地质工作者兼蒙元历史研究者王景武. 已退休的王景武介绍,根据全世界专家多年来的搜寻和研究,解开成陵之 ...查看


  • 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人
  • 成吉思汗和他的后裔 成吉思汗和他的后裔们 历史学家称真正的成吉思汗并不残暴嗜杀 请问一个残暴嗜杀的人,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 事家吗,回答显然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成吉思汗有宽大的胸怀.理想和抱负,具有常人 不能容纳.忍辱负重和神一般的责 ...查看


  • 土尔扈特部落7至14世纪传统体育形成与发展研究
  •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8-000-02 摘 要 本文以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土尔扈特部落从已找到记载的7世纪开始到14世纪之间的这段时间中,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环境. ...查看


  • 考古学家称蒙元帝陵在克鲁伦河 澄清'起辇谷'之谜
  • 新华社大连5月29日电 最新考古文献学的研究显示:受"归葬祖茔"之俗的影响,蒙元王朝历代帝王的陵墓应在克鲁伦河流域.这一成果将使中国考古学家进一步靠近成吉思汗及元朝诸帝"秘葬"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


  • "草上飞"勒勒车
  • 在现代生活中,车已经成为人们最熟悉的交通工具.在城市中,每天早晨上班的工薪族,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公交车.地铁列车,有的自驾车,徒步上班的人极为少见.这些车,都是采用胶轮或铁轮,人们很难看见木轮车.木轮车已被送入了博物馆,只供人们偶尔参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