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1_

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 )

李世东 陈应发

(国家林业局生态工程管理中心 北京 100714)

摘 要 在全面总结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林系建设10周年取得的5大成就与启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当前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6大问题;提出了今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切实实行 项目管理 机制、 流域治理 方式、 近自然林业 模式等3大对策措施。 关键词 长防林;项目;流域治理;近自然林业 1989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实施,这是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之后,我国启动的又一大型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被列为世界8大生态工程之一。10a来,长防林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面对 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 的惊呼,1989年启动了全球8大生态工程之一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则实现了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由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单一实践上升到多次实践。此后,防护林体系建设则如雨后春笋:1991年启动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2年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1994年启动了太行山绿化工程,1995年启动了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6年启动了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10大林业生态工程覆盖了我国的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侵蚀区和台风盐碱区,规划区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3 5%,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1 2 长防林的成功实施,开创了我国实行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使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与国际社会接轨

世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根治生态环境的成功模式就是实行大江大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北美洲田

1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10a建设的成就与启示

1 1 长防林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改革开放初期, 风沙紧逼北京城 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世界,我国林业建设开始改变过去单一生产木材的传统思维,采取生态、经济并重的方针,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狠抓林业生态体系建设。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启动了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而实现了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由过去的零星栽植防护林上升到防护林体系建设新阶段。而 收稿日期:1999-06-16

纳西河的流域治理就是一个显著的典型,为了治理整个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由此引起的洪涝、干旱、泥石流等一系列生态灾难,从30年代起,联邦政府开始进行全流域治理,颁发了田纳西流域管理条例,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制定了 合理利用流域土地资源,恢复森林植被,进一步促进流域内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的治理目标,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植树造林、严格控制森林火灾和过度放牧、科学经营森林,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全流域森林覆盖率由30年代的25%提高到90年代的53%,水土流失面积由30年代的40%下降到90年代的4%,同时产生了年产值6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和9万个就业机会的社会效益。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论是50~60年代的起步阶段,还是60~70年代的停滞阶段,甚至70-90年代的体系建设阶段,直到 长防林 启动前,均实行带状、片状、点状治理,难以形成和发挥应有的规模效益。 长防林 的实施,则探索了 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农田林网 的我国流域治理的典型,开创了我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此后启动的淮太、黄河、珠江、辽河和即将启动的松花江嫩江流域、海河流域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均继承了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环境治理观念。现在,全国7大江河流域均已开始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

1 3 长防林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半壁河山的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8 8%,而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 6%;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4%,而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5 2%;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0%以上。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以三峡工程为纽带,以长江黄

金水道为轴线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日益加快。而 长防林 建设正是为我国半壁河山的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可靠保证。到2000年 长防林 一期工程规划任务为667万hm2,经过10a的持续奋斗,目前已完成营造林674万hm2,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 9%提高到25%,工程区有4省100多个县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42%,已有100多个县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年涵养水源387亿m3。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同时,长防工程区农民的人均年林果收入,从工程启动前的47 3元增加到99 5元,提高了110 3%,林果业占农民年纯收入的百分比也从8 6%提高到10%。

1 4 长防林的实施,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状况,显著提高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通过10a建设,长防林在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祖祖辈辈的深山农民走出了山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长防效应 已深入到工程区及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积极拼搏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国家意识增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已形成社会风尚。荒山秃岭面貌的改变,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长防工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共600多人到工程区参观考察,促进了国际交流。

1 5 长防林的实施,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道路

这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用政策吸引人们参与长防林建设中

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体现了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再一次证明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行为,确保这一造福子孙的公益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巨大威力,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建设效益。

失面积5万多km,按此速度,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需要整整100a时间,明显滞后于到下世纪中叶再造我国秀美山川总体规划目标的要求,极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 1 3 长防工程造林逐步进入攻坚阶段 通过10a长防工程建设,立地条件好的地方都造上了林或实施了封山育林,剩下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湖南省长防工程区还有紫色页岩、钙质页岩、石灰岩等 三难地 14万hm2,岩石裸露程度高,25 以上的坡耕地多,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治理改造刻不容缓。云南剩下的多是干热河谷、石质山区和高寒冷湿区,任务重、难度大。四川省长防重点将转向西部,面对的是高山峡谷、高原丘陵,土层瘠薄、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沙质荒漠化严重、干旱干热河谷、少数民族聚居、交通通讯落后、幅员广阔、人烟稀少、劳力不足,在这些地方建设大型林业生态工程,无疑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2 2 部分地方出现认识滑坡

2 2 1 产生了轻视情绪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一些地方领导过于注重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具有长期效益的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产生 一手硬,一手软 的轻视情绪。特别是防护林效益的特殊性与农民群众急需脱贫、解决温饱的当前利益存在着矛盾,不少地方出现了人员难发动、劳力难组织的问题。2 2 2 产生了松劲情绪 有些地方认为长防规划任务基本完成了,荒山也消灭了,林业建设任务也就不多了,长期持续奋战也该放松一下了,产生了松劲情绪。2 2 3 产生了本位情绪 有些地方认为长防林建设是上游造林下游受益,本县造林邻县受益,存在着生态效益 外溢 的问题,产生严重的 本位 情绪,影响了基层党政领导对长防工程

(下转34页)2

2 当前长江中上游护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 1 工程建设布局和速度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尤其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教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但目前长防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2 1 1 长防工程涵盖范围偏小 借鉴国外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大江大河必须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以形成 上游水源涵养林、中游水土保持林、下游农田防护林 的林茂粮丰、山川秀美的良好生态环境。而目前长防林仅在中上游进行治理,下游不少急待治理的地方没有包含进来。即使在中上游,也仅在667个县中的271个县范围内进行建设治理,建设范围仅占流域范围的21 3%,实施县数仅占中上游总县数的40 6%,即使是工程县中,也只是对局部地方进行治理,难以充分发挥 绿色屏障 的作用。四川全省均在长江流域内,而目前全省长防工程县尽管已扩大到79个,但也不到总县数的一半,工程建设规模扩展的余地还很大。2 1 2 治理速度滞后于生态环境的需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56万hm2,而长防林通过10a建设,仅完成治理水土流

理,农、林、牧、水、工全面发展,采用生物措施与非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模式,在布局上采取乔、灌、草相结合,多树种相结合,建成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2 3 依靠科技,搞好服务

按照自然与经济规律,坚持除害与兴利相结合,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咨询和服务,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健全沙区资源监测体系,强化资源管理。2 4 筹措资金,增加投入

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沙区分布广,工程量大,投资多,直接效益较低,因此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

(上接27页) 建设的认识和投入,造成部分地方长防工程建设 雷声大、雨点小 。2 2 4 产生了厌战情绪 在长防工程区实施的生态项目也越来越多,如水利部门组织实施的长治工程,国家计委组织实施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国家林业局也同时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这些项目的投资总量和投资标准比长防工程高出几倍、几十倍,影响了各地长防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对长防工程建设产生厌战情绪。

2 2 5 产生了畏难情绪 10a来,长防工程建设中一直坚持 先易后难 的原则,容易治理的地带大都造林了,剩下的都是一些 硬骨头 ,如云南金沙江的干热河谷,贵州西北部的石漠化山头,这些地方造林绿化的技术难度大,造林绿化成本在1 5万元/hm2左右,许多地方对这些地方造林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

2 3 工程建设发展不平衡

2 3 1 不同省市之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一期工程规划,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

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规划任务分别为

49 7、88 5、55 5、253、43 1、87 3、61 7、27 8万hm2。据初步统计,上述省市目前分别完成84、89 7、51 5、96 9、49 4、73 3、48 7、33 3万hm,分别占一期规划的169%、101%、93%、38%、115%、84%、79%、120%。不同省市治理进展很不平衡。工程区已有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4省基本实现灭荒,目前长防工程的建设重点转向低产林改造,以提高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而云南、四川、贵州等省荒山造林、退耕还林任务仍很繁重。

2 3 2 不同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 据初步统计,河南省镇平县已完成规划任务的164%,而西峡县仅完成48%。贵州省钟山县完成150%,而遵义仅完成28%。云南省绥江完成259%,而南华仅完成1 5%。各县市之间发展极不平衡。2 3 3 不同造林方式之间发展不平衡 长防林一期工程规划667万hm总任务中,人工造林507万hm2,飞播造林14 5万hm2,封山育林126 7万hm2。据初步统计,10a来实际完成人工造林312 4万hm2,飞播造林31 9万hm2,封山育林302 7万hm,分别占规划任务的61 6%、220%、239%。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大大超额完成任务,而完成的人工造林不足规划任务的2/3。

2 3 4 不同林种之间发展不平衡 长防林一期工程规划667万hm2总任务中,用材林158万hm2,防护林356万hm2,经济林92 7万hm2,薪炭林55 9万hm2,特用林4 8万hm。据初步统计,10a来实际完成用材林126 9万hm2,防护林349 5万hm2,经济林115 8万hm2,薪炭林23 2万hm2,特用林67万hm2,分别占规划任务的80 3%、98 2%、124 9%、41 5%、1 4%。经济林大大超额完成任务,而防护林等林种均未完成规划任务。

(待续)

2

2

2

2

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 )

李世东 陈应发

(国家林业局生态工程管理中心 北京 100714)

摘 要 在全面总结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林系建设10周年取得的5大成就与启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当前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6大问题;提出了今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要切实实行 项目管理 机制、 流域治理 方式、 近自然林业 模式等3大对策措施。 关键词 长防林;项目;流域治理;近自然林业 1989年,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实施,这是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之后,我国启动的又一大型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被列为世界8大生态工程之一。10a来,长防林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面对 长江将变成第二条黄河 的惊呼,1989年启动了全球8大生态工程之一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则实现了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由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单一实践上升到多次实践。此后,防护林体系建设则如雨后春笋:1991年启动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2年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1994年启动了太行山绿化工程,1995年启动了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6年启动了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10大林业生态工程覆盖了我国的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侵蚀区和台风盐碱区,规划区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3 5%,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1 2 长防林的成功实施,开创了我国实行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使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与国际社会接轨

世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根治生态环境的成功模式就是实行大江大河全流域综合治理,北美洲田

1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10a建设的成就与启示

1 1 长防林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改革开放初期, 风沙紧逼北京城 震惊了全国,也震惊了世界,我国林业建设开始改变过去单一生产木材的传统思维,采取生态、经济并重的方针,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狠抓林业生态体系建设。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启动了全球最大的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而实现了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第一次飞跃 由过去的零星栽植防护林上升到防护林体系建设新阶段。而 收稿日期:1999-06-16

纳西河的流域治理就是一个显著的典型,为了治理整个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由此引起的洪涝、干旱、泥石流等一系列生态灾难,从30年代起,联邦政府开始进行全流域治理,颁发了田纳西流域管理条例,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制定了 合理利用流域土地资源,恢复森林植被,进一步促进流域内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的治理目标,通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植树造林、严格控制森林火灾和过度放牧、科学经营森林,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全流域森林覆盖率由30年代的25%提高到90年代的53%,水土流失面积由30年代的40%下降到90年代的4%,同时产生了年产值65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和9万个就业机会的社会效益。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不论是50~60年代的起步阶段,还是60~70年代的停滞阶段,甚至70-90年代的体系建设阶段,直到 长防林 启动前,均实行带状、片状、点状治理,难以形成和发挥应有的规模效益。 长防林 的实施,则探索了 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农田林网 的我国流域治理的典型,开创了我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此后启动的淮太、黄河、珠江、辽河和即将启动的松花江嫩江流域、海河流域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均继承了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环境治理观念。现在,全国7大江河流域均已开始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

1 3 长防林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半壁河山的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8 8%,而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 6%;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4%,而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5 2%;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0%以上。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以三峡工程为纽带,以长江黄

金水道为轴线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日益加快。而 长防林 建设正是为我国半壁河山的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可靠保证。到2000年 长防林 一期工程规划任务为667万hm2,经过10a的持续奋斗,目前已完成营造林674万hm2,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 9%提高到25%,工程区有4省100多个县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水土流失面积已减少42%,已有100多个县的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控制,年涵养水源387亿m3。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同时,长防工程区农民的人均年林果收入,从工程启动前的47 3元增加到99 5元,提高了110 3%,林果业占农民年纯收入的百分比也从8 6%提高到10%。

1 4 长防林的实施,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状况,显著提高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通过10a建设,长防林在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祖祖辈辈的深山农民走出了山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长防效应 已深入到工程区及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积极拼搏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国家意识增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已形成社会风尚。荒山秃岭面貌的改变,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长防工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共600多人到工程区参观考察,促进了国际交流。

1 5 长防林的实施,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道路

这就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用政策吸引人们参与长防林建设中

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体现了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再一次证明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行为,确保这一造福子孙的公益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巨大威力,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建设效益。

失面积5万多km,按此速度,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需要整整100a时间,明显滞后于到下世纪中叶再造我国秀美山川总体规划目标的要求,极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 1 3 长防工程造林逐步进入攻坚阶段 通过10a长防工程建设,立地条件好的地方都造上了林或实施了封山育林,剩下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湖南省长防工程区还有紫色页岩、钙质页岩、石灰岩等 三难地 14万hm2,岩石裸露程度高,25 以上的坡耕地多,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水土流失严重,治理改造刻不容缓。云南剩下的多是干热河谷、石质山区和高寒冷湿区,任务重、难度大。四川省长防重点将转向西部,面对的是高山峡谷、高原丘陵,土层瘠薄、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沙质荒漠化严重、干旱干热河谷、少数民族聚居、交通通讯落后、幅员广阔、人烟稀少、劳力不足,在这些地方建设大型林业生态工程,无疑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2 2 部分地方出现认识滑坡

2 2 1 产生了轻视情绪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一些地方领导过于注重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具有长期效益的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产生 一手硬,一手软 的轻视情绪。特别是防护林效益的特殊性与农民群众急需脱贫、解决温饱的当前利益存在着矛盾,不少地方出现了人员难发动、劳力难组织的问题。2 2 2 产生了松劲情绪 有些地方认为长防规划任务基本完成了,荒山也消灭了,林业建设任务也就不多了,长期持续奋战也该放松一下了,产生了松劲情绪。2 2 3 产生了本位情绪 有些地方认为长防林建设是上游造林下游受益,本县造林邻县受益,存在着生态效益 外溢 的问题,产生严重的 本位 情绪,影响了基层党政领导对长防工程

(下转34页)2

2 当前长江中上游护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 1 工程建设布局和速度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尤其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教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但目前长防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明显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2 1 1 长防工程涵盖范围偏小 借鉴国外的生态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大江大河必须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以形成 上游水源涵养林、中游水土保持林、下游农田防护林 的林茂粮丰、山川秀美的良好生态环境。而目前长防林仅在中上游进行治理,下游不少急待治理的地方没有包含进来。即使在中上游,也仅在667个县中的271个县范围内进行建设治理,建设范围仅占流域范围的21 3%,实施县数仅占中上游总县数的40 6%,即使是工程县中,也只是对局部地方进行治理,难以充分发挥 绿色屏障 的作用。四川全省均在长江流域内,而目前全省长防工程县尽管已扩大到79个,但也不到总县数的一半,工程建设规模扩展的余地还很大。2 1 2 治理速度滞后于生态环境的需要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56万hm2,而长防林通过10a建设,仅完成治理水土流

理,农、林、牧、水、工全面发展,采用生物措施与非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模式,在布局上采取乔、灌、草相结合,多树种相结合,建成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2 3 依靠科技,搞好服务

按照自然与经济规律,坚持除害与兴利相结合,要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咨询和服务,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健全沙区资源监测体系,强化资源管理。2 4 筹措资金,增加投入

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沙区分布广,工程量大,投资多,直接效益较低,因此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

(上接27页) 建设的认识和投入,造成部分地方长防工程建设 雷声大、雨点小 。2 2 4 产生了厌战情绪 在长防工程区实施的生态项目也越来越多,如水利部门组织实施的长治工程,国家计委组织实施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国家林业局也同时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这些项目的投资总量和投资标准比长防工程高出几倍、几十倍,影响了各地长防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对长防工程建设产生厌战情绪。

2 2 5 产生了畏难情绪 10a来,长防工程建设中一直坚持 先易后难 的原则,容易治理的地带大都造林了,剩下的都是一些 硬骨头 ,如云南金沙江的干热河谷,贵州西北部的石漠化山头,这些地方造林绿化的技术难度大,造林绿化成本在1 5万元/hm2左右,许多地方对这些地方造林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

2 3 工程建设发展不平衡

2 3 1 不同省市之间发展不平衡 根据一期工程规划,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

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规划任务分别为

49 7、88 5、55 5、253、43 1、87 3、61 7、27 8万hm2。据初步统计,上述省市目前分别完成84、89 7、51 5、96 9、49 4、73 3、48 7、33 3万hm,分别占一期规划的169%、101%、93%、38%、115%、84%、79%、120%。不同省市治理进展很不平衡。工程区已有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4省基本实现灭荒,目前长防工程的建设重点转向低产林改造,以提高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而云南、四川、贵州等省荒山造林、退耕还林任务仍很繁重。

2 3 2 不同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 据初步统计,河南省镇平县已完成规划任务的164%,而西峡县仅完成48%。贵州省钟山县完成150%,而遵义仅完成28%。云南省绥江完成259%,而南华仅完成1 5%。各县市之间发展极不平衡。2 3 3 不同造林方式之间发展不平衡 长防林一期工程规划667万hm总任务中,人工造林507万hm2,飞播造林14 5万hm2,封山育林126 7万hm2。据初步统计,10a来实际完成人工造林312 4万hm2,飞播造林31 9万hm2,封山育林302 7万hm,分别占规划任务的61 6%、220%、239%。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大大超额完成任务,而完成的人工造林不足规划任务的2/3。

2 3 4 不同林种之间发展不平衡 长防林一期工程规划667万hm2总任务中,用材林158万hm2,防护林356万hm2,经济林92 7万hm2,薪炭林55 9万hm2,特用林4 8万hm。据初步统计,10a来实际完成用材林126 9万hm2,防护林349 5万hm2,经济林115 8万hm2,薪炭林23 2万hm2,特用林67万hm2,分别占规划任务的80 3%、98 2%、124 9%、41 5%、1 4%。经济林大大超额完成任务,而防护林等林种均未完成规划任务。

(待续)

2

2

2

2


相关文章

  •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1.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内容. 2.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长江防洪体系建设 ...查看


  •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重点知识总结
  • 选修5自然灾害模块考试重点核心知识总结 一.自然灾害的成因. 多发地区,多发时间 1. 地质灾害 A地震:成因: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多发地区: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世界两大地震带 B滑坡:自然原因是①山区:② 岩石 ...查看


  •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把重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 "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政治任务.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围绕这个重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遵循.总要求,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山水 ...查看


  • 中国的自然资源学案(好)
  • 高二地理学案 [学习目标]我国自然资源概况,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 [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自然资源和特点及分布地区. 难点: 结合自然因素,分析各种资源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并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出 ...查看


  • 湘教版地理选修5[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word教案
  • 高中高二地理学案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相关法律 2.掌握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难点: 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 工程 ...查看


  • 洪涝灾害的防治
  • 洪涝灾害的防治 防治江河洪涝灾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又是防止洪水泛滥恶化环境的首要措施.长江流域将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区域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更高: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 ...查看


  •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 水电站设计D H P S 第18卷第4期2002年12月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 邹 家 祥 (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湖北武汉 430051) 摘 要:论述了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是, ...查看


  • 中国地理分区 1
  • 中国地理分区 一 北方地区 一.范围:大兴安岭.贺兰山脉.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 七.农业生产: 1.条件分析:(1)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热同期,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 ...查看


  • 高考地理中国区域地理
  • 高考地理中国区域地理 1. 我国甘蔗分布的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 海南省 台湾省 福建省 四川省 2 .我国主要商品粮分布地区: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江淮地区 太湖平原 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成都平原 珠江平原 3. 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