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方礼仪文化的比较

关于中西方礼仪 文化的比较

系 级 班

姓名:

学号: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因此,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一.家庭生活东方之“家族为本,亲情至上”与西方之“个人为本,自由至上”

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一项视家族礼仪为根本,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亲情。当多种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的东方,敬老爱幼,古风依然。很多中国传统的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 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家长终生操劳,从养育儿女到孙辈,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庞大的家庭结构虽然矛盾重重,但“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就足够了。重视家族的观念,还表现在对“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训诫的遵守方面。即便是流落海外的中国人也是念念不忘家乡,怀念亲友,千方百计地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看来,国家、家乡都是家族概念的放大,人际关系都是家族关系的延伸。

在西方家庭中,人伦之情也是存在的,但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更注重人格上的平等,个人更看重自己的实际利益,子女成年后对家庭的依靠也较少,主要靠的是个人的奋斗。表现在利益上,常有儿女成婚后父母在儿媳家或儿媳在父母家吃饭也必须在计算伙食费的情况发生。西方有句谚语:“每个人的家庭就是他的城堡”,它生动的反映了西方人在自己家里拥有的不受别人干扰的权利和自由。邻居之间推门直入,相识之人未经预约便径直来拜访,都被看成不懂礼仪的行为。另外,想随便打听个人的隐私,未经许可就搀扶老人或残疾者,都有可能被视作失礼的表现。

二.日常交际东方之“谦虚自贬,含蓄自制”与西方之“交际务实,不重客套”

中国人一向视谦虚为一种美德,“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作千古不变的规律。因此,在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很少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中国人还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被人视作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表现。这与率直、坦诚的西方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以送礼这一较为普遍的社会交往习俗为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就各有千秋。在我国,多数送礼者选购礼品时追求其名贵,为了面子或迫不得已而不惜破费,对礼品的包装一般不太在意。尽管也曾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送礼时面对受礼者却总是谦逊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如送给同事一本装帧精美的好书,或献给女主人一束美丽的鲜花,即便是很普通的礼品也会用彩纸、丝带包装的精美别致,并会对受礼者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借以展示其重视和情谊。在接受礼品时,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习惯做法更是泾渭分明。我们中国人收礼时常常会客气的推辞一番,接过礼品后一般不当面拆看礼物,既显示自己不贪财,也避免对方因礼轻而难堪。西方人受礼时一般不推辞,接过礼品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以表示谢意和礼貌。

在西方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人们办事讲究效率,不尚空谈,除了必要的礼仪外,

一般来说礼仪形式有简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交际活动中不喜欢过分的谦虚和客套。比如一个西方人到他人家中做客,他如果说“谢谢,我不想喝茶了”,那他就是真的不想喝了;他如果想喝,他就会说“如果你正好沏茶,我也喝一杯”。对于中国人在交往中“自贬”一番的谦虚,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甚至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三.餐桌文化东方之“群体意识”与西方之“个体意识”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 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 饮食礼仪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 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 在20世纪, 由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 形成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他说,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行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和谐的气氛。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美味佳肴是放在一桌人的中心的,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而在西式宴席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则缺少了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思想差异东方之“承认现实,满足现状”与西方之“挑战当下,活出精彩”

大多数东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承认现实、满足现状的心态表现得日益突出。这一特点在他们对于“老”字心安理得的认可和着装渐趋保守等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词,在称呼的前面冠以“老”字是一种尊称,如称一般年长者为老大爷、老大娘,德高望重的学者为“吴老”、“钱老”等。而在西方,“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因此,西方老人不愿意老、不言老、不服老,自然也不喜欢被别人尊称为“老人”。同时一个“老”字,在东方与在西方的礼仪实践中却毁誉不一。

关于这一点,从着装、化妆方面的心态和做法也同样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在服装选择上便逐渐趋于保守,一般不再选择鲜艳、亮丽的色彩,而偏重于中性色或中性偏冷色,如灰色、黑色等。这种选择并不一定说明不喜欢鲜艳、亮丽,而是担心别人说自己“老来俏”“老不正经”等。在化妆品的使用上,东方老人就更是慎之又慎、少之又少了,西方在这方面与东方全然不同。在服饰的选择方面,西方老人比年轻人更大胆、更新潮,无论多么亮丽花艳的服装,只要他们喜欢都敢买来穿在身上。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更重视化妆,每天都要精心涂抹、装扮得焕然一新之后,才愿意在街头穿行,以示自己风韵犹

存。

五.婚姻礼仪根源东方之“儒家思想”与西方之“基督教思想”

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婚姻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处于同一 时期的中国,其婚姻礼仪则主要受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婚礼作为“五礼”中的“嘉礼”,是礼的本源和发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直深受重视。然而,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诸多差异。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分期是从公元 476-1640 年,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 明朝。我国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婚礼程序是:1. 议婚,也就是“提亲”;2. 纳采,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3. 纳币,也就是所谓的“下聘”,男家须向女家送纳“定婚礼物”;

4. 铺房,所谓“铺房”,就是举行婚礼前夕布置装饰新房;5. 亲迎,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6. 下轿利市,即新妇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轿、下车入门过程的祈吉庆贺活动;7. 拜堂,又称“拜天地”或“拜花堂”;8. 喜宴,即婚礼中的庆贺筵席,今俗称之喝喜酒;9. 坐帐,即迎新妇人新房;10. 撒帐 新婚夫妇交拜之后或坐帐之际,向帐内散掷金钱彩果的祈吉仪式;11. 合髻 又称“结发”;12. 合卺,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13. 闹房,即“闹洞房”;

14. 妇见舅姑,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15. 回门,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示谢兼拜认女方亲属。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如果没有结婚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新郎接受她,当着教士的面,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然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最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 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

结语: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关于中西方礼仪 文化的比较

系 级 班

姓名:

学号: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因此,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一.家庭生活东方之“家族为本,亲情至上”与西方之“个人为本,自由至上”

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一项视家族礼仪为根本,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亲情。当多种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多数人恐怕都会选择维护血缘关系的家庭利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的东方,敬老爱幼,古风依然。很多中国传统的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 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家长终生操劳,从养育儿女到孙辈,不以为苦,反而自得其乐。庞大的家庭结构虽然矛盾重重,但“人丁兴旺,儿孙满堂”就足够了。重视家族的观念,还表现在对“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训诫的遵守方面。即便是流落海外的中国人也是念念不忘家乡,怀念亲友,千方百计地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看来,国家、家乡都是家族概念的放大,人际关系都是家族关系的延伸。

在西方家庭中,人伦之情也是存在的,但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更注重人格上的平等,个人更看重自己的实际利益,子女成年后对家庭的依靠也较少,主要靠的是个人的奋斗。表现在利益上,常有儿女成婚后父母在儿媳家或儿媳在父母家吃饭也必须在计算伙食费的情况发生。西方有句谚语:“每个人的家庭就是他的城堡”,它生动的反映了西方人在自己家里拥有的不受别人干扰的权利和自由。邻居之间推门直入,相识之人未经预约便径直来拜访,都被看成不懂礼仪的行为。另外,想随便打听个人的隐私,未经许可就搀扶老人或残疾者,都有可能被视作失礼的表现。

二.日常交际东方之“谦虚自贬,含蓄自制”与西方之“交际务实,不重客套”

中国人一向视谦虚为一种美德,“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作千古不变的规律。因此,在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很少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中国人还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被人视作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表现。这与率直、坦诚的西方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以送礼这一较为普遍的社会交往习俗为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就各有千秋。在我国,多数送礼者选购礼品时追求其名贵,为了面子或迫不得已而不惜破费,对礼品的包装一般不太在意。尽管也曾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送礼时面对受礼者却总是谦逊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如送给同事一本装帧精美的好书,或献给女主人一束美丽的鲜花,即便是很普通的礼品也会用彩纸、丝带包装的精美别致,并会对受礼者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借以展示其重视和情谊。在接受礼品时,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习惯做法更是泾渭分明。我们中国人收礼时常常会客气的推辞一番,接过礼品后一般不当面拆看礼物,既显示自己不贪财,也避免对方因礼轻而难堪。西方人受礼时一般不推辞,接过礼品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以表示谢意和礼貌。

在西方社会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人们办事讲究效率,不尚空谈,除了必要的礼仪外,

一般来说礼仪形式有简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交际活动中不喜欢过分的谦虚和客套。比如一个西方人到他人家中做客,他如果说“谢谢,我不想喝茶了”,那他就是真的不想喝了;他如果想喝,他就会说“如果你正好沏茶,我也喝一杯”。对于中国人在交往中“自贬”一番的谦虚,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甚至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三.餐桌文化东方之“群体意识”与西方之“个体意识”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 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据文献记载:至少在周代, 饮食礼仪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礼仪日臻成熟和完善, 它们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 在20世纪, 由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 形成餐桌礼仪。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他说,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节日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行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和谐的气氛。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美味佳肴是放在一桌人的中心的,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名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而在西式宴席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干扰,则缺少了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思想差异东方之“承认现实,满足现状”与西方之“挑战当下,活出精彩”

大多数东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承认现实、满足现状的心态表现得日益突出。这一特点在他们对于“老”字心安理得的认可和着装渐趋保守等方面表现最为明显。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词,在称呼的前面冠以“老”字是一种尊称,如称一般年长者为老大爷、老大娘,德高望重的学者为“吴老”、“钱老”等。而在西方,“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因此,西方老人不愿意老、不言老、不服老,自然也不喜欢被别人尊称为“老人”。同时一个“老”字,在东方与在西方的礼仪实践中却毁誉不一。

关于这一点,从着装、化妆方面的心态和做法也同样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在服装选择上便逐渐趋于保守,一般不再选择鲜艳、亮丽的色彩,而偏重于中性色或中性偏冷色,如灰色、黑色等。这种选择并不一定说明不喜欢鲜艳、亮丽,而是担心别人说自己“老来俏”“老不正经”等。在化妆品的使用上,东方老人就更是慎之又慎、少之又少了,西方在这方面与东方全然不同。在服饰的选择方面,西方老人比年轻人更大胆、更新潮,无论多么亮丽花艳的服装,只要他们喜欢都敢买来穿在身上。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更重视化妆,每天都要精心涂抹、装扮得焕然一新之后,才愿意在街头穿行,以示自己风韵犹

存。

五.婚姻礼仪根源东方之“儒家思想”与西方之“基督教思想”

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婚姻礼仪主要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处于同一 时期的中国,其婚姻礼仪则主要受封建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婚礼作为“五礼”中的“嘉礼”,是礼的本源和发端,是人生最重要的礼仪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一直深受重视。然而,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婚礼习俗存在诸多差异。

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的分期是从公元 476-1640 年,约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到 明朝。我国中世纪时期的主要婚礼程序是:1. 议婚,也就是“提亲”;2. 纳采,就是男方家长向女方献礼求婚的礼仪;3. 纳币,也就是所谓的“下聘”,男家须向女家送纳“定婚礼物”;

4. 铺房,所谓“铺房”,就是举行婚礼前夕布置装饰新房;5. 亲迎,即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6. 下轿利市,即新妇被迎娶至夫家后下轿、下车入门过程的祈吉庆贺活动;7. 拜堂,又称“拜天地”或“拜花堂”;8. 喜宴,即婚礼中的庆贺筵席,今俗称之喝喜酒;9. 坐帐,即迎新妇人新房;10. 撒帐 新婚夫妇交拜之后或坐帐之际,向帐内散掷金钱彩果的祈吉仪式;11. 合髻 又称“结发”;12. 合卺,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13. 闹房,即“闹洞房”;

14. 妇见舅姑,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15. 回门,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示谢兼拜认女方亲属。

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这里所说的西方中世纪婚姻礼仪主要是指西方中世纪的教会婚礼。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是庄严的、是婚姻当事人永远的约定。基督教会婚姻仪式的整个过程:新郎和新娘被领到教堂门口或教堂前面,以上帝、教士和围观的人群作证。新郎站在新娘的右手(因为女人是从亚当身上左边的肋骨制成的)。教士开始向众人询问结婚预告,同样的询问也被问及新郎新娘:他们是否秘密地做过什么,是否发过什么誓言,是否知道他们之间有任何方式的联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种障碍被陈述出来并被保证加以证实,那么婚姻就要被推迟直到事实被澄清。如果没有结婚障碍被提出,婚礼就被举行,教士向新郎问道:“你愿意娶这位女子为妻,爱她、尊敬她、维护她、保护她,不论在健康还是生病时,都作为一个基督徒丈夫对待他的妻子那样,只要你们生活在一起?” “我愿意。” 新娘也被问及同样的问题。然后新娘由她的父亲或朋友给出,新郎接受她,当着教士的面,以现在时向新娘发誓,新娘也向新郎发类似的誓。接着,新郎把金或银和一枚戒指放在盘子或书上,由教士祝圣戒指,然后,新郎用右手拿着戒指,左手拉起新娘的右手,依次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最后让戒指停留在第二个手指上,说道:“阿门。”然后新郎新娘低头,教士向他们祝福。之后,所有的人都走入教堂, 新人跪在祭坛前,接受教士和众人的祈祷,然后新人被带入教堂内殿,做弥撒。之后,在教堂举行的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当天晚上,在新人上床后,教士还要来祝福婚床,以保护他们不受魔鬼的侵袭,教士用圣水点洒他们,给他们散播和平,然后离开„

结语: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相关文章

  • 礼仪与社交
  • 网络选修课作业答案参考--礼仪与社交 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和学校礼仪(三)作业 选择题 下面哪一项不是教师礼仪的内容:一视同仁 以下哪一项不是外表美所涉及到的:身材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讲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第一部礼仪专著是下面哪一项: ...查看


  • 国际饮食文化
  • 国际饮食文化 导言 果腹.饕餮.聚会.宴请.养生.解馋.觅食.猎艳.约会.独酌,此乃饮食十大境界也.最基本的就是填饱肚子,也就是一个"吃"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饮食也在不断的经历着发展和进步.受不同文化背景及地 ...查看


  •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跨文化商务交际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孙楠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愈加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商务交际中也愈加凸显出来.本文着重从称呼.礼仪.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非语言交际等方面对中西方 ...查看


  • 职场礼仪结课论文
  • 职场礼仪结课论文 中西餐礼仪的异同比较 学生姓名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龙超琼 教育科学学院 小学教育 2012级4班 2012050433 李妮 2014年05月27日 关于中西餐礼仪异同的研究 摘要 现 ...查看


  • 中外社交礼仪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 中外社交礼仪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白 岚 贾秀春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渐密切.中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汉语和中国 ,"汉语热"文化有了兴趣持续升温.但由于各国在文化.习俗 ...查看


  • 中西文化差异
  • 中西文化差异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人类世界是由多民族复合而成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在人类文化发生之初,生活在不同地理背景 ...查看


  • 晁福林先生总结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 晁福林先生总结春秋时期礼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 在周代,养老礼还与很多饮食礼仪相关,<礼记·王制>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可见,周人通过兼用燕礼.飨礼.食礼等不 ...查看


  • 关于宴请座次安排
  • 关于座次安排,是每次培训学员们都很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政务会议中主席台座次的安排,大家经常容易和一般商务场合座次安排相混淆.我 们先从一般商务场合座次安排说起: 商务场合中的座次多数是按照国际惯例来安排的,基本原则是:右高左低,前高后低,中间 ...查看


  •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研究综述
  •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研究综述 摘要 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是国际商务谈判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由于国际商务谈判具有国际化.跨文化性.复杂性和政治干预性等特点,国际商务谈判礼仪比一般谈判礼仪复杂,既包括一般的商务谈判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谈判礼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