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
---
--学年第学期
-
--
-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 末 考试卷
-
-
--
-
---
线
--
---
-
--
---
学---- --
-
--
-
-
-线-
--
-
-
--
- --
-
--
- --
-
--
封
-
-- -
--
-
-- -
级 --
-
班 -- -
--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
--
-A、物质和意识 B、有神论和无神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订----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
-
--
-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
--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 --
-
--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
- - 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 密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
-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 --
名 -C、人们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
姓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
-5.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
-
-
- -①稳定性 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 ④普遍性
-
装-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 -
-
-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
--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
--7.“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
-
--
-A、适度 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 D、主动热情
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说明了( )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9.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0.“拔苗助长” 的错误主要在于:(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1.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在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这表明( ) A、人可以创造或改变规律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C、事物的运动是没有固定规律的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12.新事物是指( )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13.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客观”和“主观” D、“主观”和“客观” 14.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 )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 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15.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6.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整体离不开局部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17.要改变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 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18.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告诉我们(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19.理想好比是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面:( )
A.理想与现实是两回事 B.理想是美丽的,现实是丑恶的
C.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D.理想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20.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实践
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22.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世界各国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B、规律是客观的,有些自然规律无法掌握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测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23.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24.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 )
①平等互处 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 ④相互真诚信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0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 与 相符合。 2.
3. 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5. 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6.个人理想包括、、、。
分,共20分)
1.简述逆境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简述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3.如何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4.简述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0分,共10分)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结合“三个工人砌墙”的事例,------------------------------------------------------ 密--------------------------------------------封----------------------------------------------线-----------------------------------------------
姓名 班级 学 ------------------------------------------------------密--------------------------------------------封------------------------------------------线-----------------------------------------------
------------------------------------------------------
密
--------------------------------------------
封
----------------------------------------------
线
-----------------------------------------------
18.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内容的是( )
A.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19.对“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法律 B.法是最高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简单相加 D.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 )为核心。
A.行政法 B.诉讼法 C.宪法 D.基本法
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叫( )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自治法规
22.( )是我国的政体。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 D. 政治协商制度
23.宪法的修改,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
A.1/5以上的多数通过 B.1/2以上的多数通过
C.2/3以上的多数通过 D.3/4以上的多数通过
24.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 )
A.女不早于18周岁,男不早于20周岁 B.女不早于20周岁,男不早于22周岁
C.女不早于22周岁,男不早于25周岁 D.女不早于22周岁,男不早于20周岁
25.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在我国国家
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国家机关是( )
A.国务院 B.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误的说法后打“×”(共5小题,每小题 2分,共10分。) (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
( )3、在一个社会,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总是等值或等额的。
( )4、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5、“上访就是犯罪!”这句话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
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简述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3、简述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分) 1、江苏大学三区学生公寓中心推出了一个特色服务项目——无人售报,这个名声在外的无人售报点,设施很简单:一个木方凳上放着厚厚一叠当天的《扬子晚报》,旁边有块写有“无人售报,每份五角,自找零钱,欢迎购阅”字样的小黑板,还有一只供买报人自付报钱的塑料盆。据了解,没有一个同学拿报不给钱,有的同学口袋里钱不够,第二天拿报时再来补上,少数同学买报甚至从不找零。“买报付钱,并不是区区几毛钱的问题,而是体现了一个大学生起码的素质。”一位买报的同学表示。 ① 这段材料中体现了该校大学生具有何种道德品质?(请结合材料来谈) ② 谈谈这种道德素质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小陈3年前考取大学,每年的学费是6000元。年初,小陈父母协议离婚后,小陈就和母亲共同生活。今年新学年开学后,小陈于11月30日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母亲收入较少、依靠母亲难以完全满足其就学所需的生活费及教育费为由,要求其父陈先生按月垫付生活费人民币400元,并每年垫付一半的学费人民币3000元。 问:法院会支持小陈的请求吗?为什么? ------------------------------------------------------ 密--------------------------------------------封----------------------------------------------线-----------------------------------------------
----
-------
----------
--
---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 -
---
--学年第学期
-
--
-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 末 考试卷
-
-
--
-
---
线
--
---
-
--
---
学---- --
-
--
-
-
-线-
--
-
-
--
- --
-
--
- --
-
--
封
-
-- -
--
-
-- -
级 --
-
班 -- -
--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
--
-A、物质和意识 B、有神论和无神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订----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
-
--
-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
--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个人的性格 --
-
--4.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
- - 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 密
-
-A、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
-
--B、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 --
名 -C、人们可以把成功的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
姓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
-5.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
-
-
- -①稳定性 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 ④普遍性
-
装-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 -
-
-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
--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
--7.“君子之交淡如水”,说明人际交往要( )
-
--
-A、适度 B、互惠互利 C、因人而异 D、主动热情
8.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说明了( ) 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9.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0.“拔苗助长” 的错误主要在于:( )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1.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在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这表明( ) A、人可以创造或改变规律 B、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C、事物的运动是没有固定规律的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12.新事物是指( )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人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13.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分别是( )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客观”和“主观” D、“主观”和“客观” 14.哲学上所说的对立是指( )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B、矛盾双方互相对抗 C、矛盾双方互相分离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15.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6.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的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整体离不开局部 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17.要改变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 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18.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告诉我们(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19.理想好比是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面:( )
A.理想与现实是两回事 B.理想是美丽的,现实是丑恶的
C.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D.理想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20.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还要积极参加实践
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22.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世界各国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B、规律是客观的,有些自然规律无法掌握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测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23.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 )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24.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关系特征( )
①平等互处 ②宽松的人际环境③友善和关爱 ④相互真诚信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0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 与 相符合。 2.
3. 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5. 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6.个人理想包括、、、。
分,共20分)
1.简述逆境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简述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3.如何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4.简述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0分,共10分)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结合“三个工人砌墙”的事例,------------------------------------------------------ 密--------------------------------------------封----------------------------------------------线-----------------------------------------------
姓名 班级 学 ------------------------------------------------------密--------------------------------------------封------------------------------------------线-----------------------------------------------
------------------------------------------------------
密
--------------------------------------------
封
----------------------------------------------
线
-----------------------------------------------
18.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核心内容的是( )
A.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 C.执法为民 D.公平正义
19.对“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统治阶级的意志都是法律 B.法是最高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C.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简单相加 D.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 )为核心。
A.行政法 B.诉讼法 C.宪法 D.基本法
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叫( )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自治法规
22.( )是我国的政体。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 D. 政治协商制度
23.宪法的修改,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
A.1/5以上的多数通过 B.1/2以上的多数通过
C.2/3以上的多数通过 D.3/4以上的多数通过
24.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 )
A.女不早于18周岁,男不早于20周岁 B.女不早于20周岁,男不早于22周岁
C.女不早于22周岁,男不早于25周岁 D.女不早于22周岁,男不早于20周岁
25.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在我国国家
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国家机关是( )
A.国务院 B.国家主席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误的说法后打“×”(共5小题,每小题 2分,共10分。) (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
( )3、在一个社会,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总是等值或等额的。
( )4、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5、“上访就是犯罪!”这句话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
分,共20分)
1、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简述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3、简述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4、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分) 1、江苏大学三区学生公寓中心推出了一个特色服务项目——无人售报,这个名声在外的无人售报点,设施很简单:一个木方凳上放着厚厚一叠当天的《扬子晚报》,旁边有块写有“无人售报,每份五角,自找零钱,欢迎购阅”字样的小黑板,还有一只供买报人自付报钱的塑料盆。据了解,没有一个同学拿报不给钱,有的同学口袋里钱不够,第二天拿报时再来补上,少数同学买报甚至从不找零。“买报付钱,并不是区区几毛钱的问题,而是体现了一个大学生起码的素质。”一位买报的同学表示。 ① 这段材料中体现了该校大学生具有何种道德品质?(请结合材料来谈) ② 谈谈这种道德素质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小陈3年前考取大学,每年的学费是6000元。年初,小陈父母协议离婚后,小陈就和母亲共同生活。今年新学年开学后,小陈于11月30日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母亲收入较少、依靠母亲难以完全满足其就学所需的生活费及教育费为由,要求其父陈先生按月垫付生活费人民币400元,并每年垫付一半的学费人民币3000元。 问:法院会支持小陈的请求吗?为什么? ------------------------------------------------------ 密--------------------------------------------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