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详解

http://www.cqxyw.com

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详解

物料有数量和金额两种属性,依据对这两种属性的不同处理方式,存在三种成本计算方法:实际成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

(1)实际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实际数量和实际成本金额记录,以后也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处理。

(2)标准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实际数量和标准成本金额记录,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落入标准成本差异科目。

(3)计划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标准数量和标准成本金额记录,这种方式在以前手工记账的计划经济时代采用较多,有很多问题,现代基本不用。

下面比较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成本基础设置

(1)实际成本:物料不进行成本金额方面的特别基础设置。

(2)标准成本:物料需要输入一个标准金额,然后设定一个标准成本差异科目。这里的重点在于每个标准成本物料都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成本,输入系统。如果物料较多,这个制定工作可能相当耗费工作量。

为了制定出物料的标准成本,需要财务部门联系兄弟部门通力协作。举例,需要涉

http://www.cqxyw.com

及的部门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部门:实际成本和运费由采购部配合提供;关税、报关费由相应部门提供;如果成品的标准成本除了物料标准成本之外还要包括人工工资和费用的标准成本,那么还需要生产部、人事部配合,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物料的标准成本都是指物料的材料价值,对于产品,是否要包括生产这个产品是耗用的人工和费用,这个要慎重考虑。而且,系统中产品料、工、费的归集直接牵涉到生产模块实施方案的制定,比如,是否启用工艺路线,怎样在生产模块中归集工和费等等,所以,怎样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需要通盘考虑,需要倚重生产方案及其制定者。

需要尽早制定一个标准成本维护流程,在标准成本新建、变更时遵循此流程,以提高效率,避免混乱。

标准成本越准确越好,有效期越长越好,变更频率越少越好。输入标准成本后,至少一年之内不要变动。

凭证分录

(不考虑税金,下同)

(1) 实际成本:以采购为例,入库时形成的暂估(物理)成本分录是

借:暂估原材料

贷:暂估应付账款

过账发票时形成的正式(财务)成本分录是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

同时,冲销入库的暂估分录。

(2) 标准成本:形成的分录是

借:原材料

借:标准成本差异

贷:应付账款

或者

http://www.cqxyw.com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

贷:标准成本差异

系统运行和人工操作负荷

(1) 实际成本:

系统在采购入库时形成上述两条暂估分录,然后在发票过账时冲销,形成新的正式分录。

需要进行月末成本结转与调整。

(2) 标准成本:

系统在采购过账时需要形成上述三条分录。

原则上不需要进行月末成本结转与调整。

成本变动

(1) 实际成本:

在月末成本结转前,系统用简单平均法得出一个即时更新的物料成本,每次交易后,这个即时成本都会更新变动。所以,月中看到的物料成本经常变动,可比性不强。另外,还要选择这个临时的成本是只考虑有发票过账的正式成本,还是同时考虑只有物理入库的暂估成本。

由于分发票过账前的暂估(物理)成本和发票过账后的正式(财务)成本,在制作报表、查询分析时面临一个怎么取舍对待的问题,是只看物料的正式发票成本,如果还没有发票成本报表就不统计不显示?还是有正式发票成本看正式成本,没正式成本报表取暂估物理成本?还是做其它选择?

月末成本结转后,成本固定。每月成本可以比较,用来比较的物料成本是经过成本结转后的物料的成本。比如物料成本2月是120元,3月是130元,那么3月成本比2月就高了130-120=10元。

(2) 标准成本:

http://www.cqxyw.com

月中成本标准一致。

没有暂估和正式成本之分,物料成本采用“标准”成本。

每月成本都是一样的标准成本,比较分析通过对标准成本差异的统计分析进行。比如物料标准成本是100元,2月实际的成本120元,标准成本差异就是20,3月实际的成本是130,标准成本差异就是30,3月成本比2月就高了30-20=10元。

计算产品BOM总成本

本身意义上的产品BOM(非工单)

(1) 实际成本

产品的总成本是由下级原材料累加计算得出的,而实际成本的要义就是实际而经常变动的,因此脱离实际具体的库存交易谈论产品BOM总成本是没有意义的。

(2) 标准成本

由于原材料的成本是标准成本,是标准的,不变的,所以可以计算出上级BOM成本。

工单上的产品BOM的成本

(1) 实际成本

有两种常用的实际成本方法,一种是先进先出法,一种是加权平均法。在工单的领料单过账前,由于领料单实际上只是草稿,还没有和实际的库存交易联系起来,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谈不上的。

在领料单过账后,对于先进先出法,理论上可以按照先进先出原则,从前面的库存记录开始,确定领料单上料耗的实际成本,从而算出工单产品BOM的总成本。但实际上,在刚刚过账,库存结转之前,还是无法做这个事的。因为系统在月中实际上是按照简单平均方法原则而不是真按照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即时的物料成本的,因为即时计算物料成本会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在库存结转后,才会把物料成本更正成真正的先进先出成本。这样一来,只有在库存结转后,才能得出工单上某个产品的BOM总成本;如果非要在工单上得出当时的产品BOM总成本,那么就得自行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获取库存交易记录,可以设想这样做的成本……

对于加权平均法,由于真正的加权平均法是要在库存结转之后才能得出的,所以表面上当时是无法得出工单BOM成本的,但诡异的是,由于系统在月中是采用简单平均法计

http://www.cqxyw.com

算当时的物料成本,而简单平均法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近似,所以当时可以用简单平均法得出一个近似的BOM成本。

(2) 标准成本

由于原材料的成本用标准成本,是标准的,不变的,所以依据原材料的标准成本可以计算出工单上的BOM成本。

成本方法的财务后果

(1) 实际成本

无论采用哪种实际成本计算方法,实际成本都需要在当期经过库存结转与调整得出针对具体成本方法的物料单价,然后利用这个物料单价重新确定当月销售出库的成本,进而确定当月月末结存库存成本。而当月销售出库成本即是损益表上的销售成本。

(2) 标准成本

采用标准成本,所有的标准成本差异,不管是损还是溢,发生时进入标准成本差异科目。这个科目的余额怎么处理有不同做法:在时间上,可以月末结转,也可以累积在某个时候如年末结转;在转入方向上,可以直接转入当期损益,也可以按合理比例分配至销售产品或存货成本。

这会引起不同的财务后果。

如果不是当月结转,以后再结转,这会增加或减少所受影响期间的成本,进而影响利润。换句话说,实际上起到调节甚至操纵财务报表的作用。

不过,最终都是要进入损益表的,一般是进入销售成本的,也有可能有目的的进入其它损益表项目。

在转入方向上,如果标准成本差异主要是由于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标准成本本身制定的比较符合实际,可选用“全部结转本期损益”方式处理成本差异。如果成本差异金额较大,所发生的差异实质上是正常生产产品的成本支出的一部分,该差异应最终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应选用“按合理比例分配至销售产品(或存货)成本”方式,增加计算成本分配的账务处理。就是说,可以把部分差异分摊到当期销售成本,也可以将其分摊到当期期末存货中。这里如无特别理由,应该分摊到当期销售成本,因为简便,如果分摊到期末存货中,会影响到存货的既定标准成本,这样会引起不良后果。比如,后期在领出或加入存货时,成本应该怎么确定呢?后期加入的存货应该还是照既定标准成本,那么领出时,还要区分是修正标准成本后的早期物料,还是新加入的没改变既定标准成本的物料。这会引起一连串的麻烦,还不如扔入销售成本,同时更新既定标准成本。

http://www.cqxyw.com

同样,不同的转入方向也会影响会计报表。

同样,无论怎样变化,最终都是要进入损益表某个科目的,万流归宗。

查询报表

(1) 实际成本:

通过实际成本报表查询。在成本结转前和成本结转后看出的成本一般会不一样。依据报表取数时选择物料暂估入库成本和正式发票成本的不同,看到的成本也会不一样。

(2) 标准成本:

通过标准成本和差异报表查询。每月月内成本不变,月间成本也不变,除非标准成本变更。

开发与开发量

(1) 实际成本

需要根据上述设置和取舍的不同,制作相应的成本报表,这个成本报表需要考虑暂估物理成本和正式发票成本,开发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工作量较大。

(2) 标准成本

由于成本是标准一致的,不需要费心考虑什么暂估成本和物理成本,开发直接取物料标准成本即可,如果需要跟踪、统计、分析标准成本差异通过直接追溯每笔标准成本差异生成时的源头交易完成,开发难度和工作量较小。

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复杂程度

标准成本简单,实际成本复杂。

假定遇到以下业务:物料A库存数量为0,有两个采购订单,价格分别是1元和1.1元,数量都是100个。两个订单到货后,物料A被生产消耗160个,库存剩余40个。发票收到后,价格略有不同,分别是1元和1.05元。如果采用标准成本,物料标准成本是1元。

这样的情景经常遇到,来看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如何进行帐务处理的,假定相关科目的初始余额都为0。

http://www.cqxyw.com

先看标准成本,首先假定物料A标准成本是1元。那么在入库时,分录如下:

借:存货100-订单1

贷:应付账款100-订单1

借:存货100-订单2

借:采购价格差异10-订单2

贷:应付账款110-订单2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借:存货100-订单1

贷:应付账款100-订单1

借:存货100-订单2

借:采购价格差异5-订单2

贷:应付账款款105-订单2

领用时,分录如下:

借:在制品160

贷:存货160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0,在制品160,应付款-205,采购价格差异5。

再看实际成本,以移动加权平均法为例。入库时分录如下:

借:暂估存货100-订单1

贷:暂估应付账款100-订单1

借:暂估存货110-订单2

贷:暂估应付账款110-订单2

http://www.cqxyw.com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借:存货100-订单1

贷:应付账款100-订单1

借:存货105-订单2

贷:应付账款105-订单2

领用时分录如下:

借:在制品164

贷:存货164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1,在制品164,应付款205。

比较一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1)入库业务分录差不多,标准成本多出一个价格差异,一看就懂。

再看发票业务分录,标准成本不过是按发票价格调整了价格差异,很容易理解。

领用业务分录,有区别,标准成本很简单,不作解释了。移动加权平均法中164如何得

来?是1.025x160=164。单位成本1.025如何得来,是(1x100+1.05x100)/200=1.025。看起来复杂不少了。

(2)也许有人会说实际成本的业务分录我都看得懂,不觉得复杂。是的,从上面的例子,虽然实际成本有些复杂,但是套上计算公式还能理解。但是考虑一下企业有很多物料,不断运营产生大量业务,每个物料在每个时间点上成本随时变动,要逐一理解验证每个物料的成本分录机器变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从务实的角度讲,用户只能相信系统计算出的成本分录是正确的,而标准成本就根本不存在这问题,所有成本都是标准一致的。

(3) 事情还没完,在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中,不会总是只有这样简单的情景。

考虑一下,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已经加工完毕,在制品已经转出,该怎么办?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已经发货了,该怎么办?如果是部分成品完工和发货该怎么办?如果部分材料退回供应商该怎么办?

http://www.cqxyw.com

采用标准成本法,成品是否完工,是否发货,是部分完工发货还是全部,以上列出的业务分

录都没有变化,材料退回供应商,只要把入库分录按退货数量借贷反一下即可。每天的业务有很多也还是这样,没有什么变化,很简单。任何物料在任何时间点上的成本准确性都无需质疑,因为这是我们指定的,标准一致的。

如果采用实际成本法,就麻烦的多了。得考虑追加多少销售成本,调整成品存货,在制品存货,退货时如何还原,如果是先进先出或后进先出,还要考虑顺序,如果启用了站点、仓库、批次、通道、库位等多层次的维度,不管采用那种实际成本法,还要考虑各个维度之间来回的倒腾和调整。而且每天的业务不只有两三笔,多了怎么办?采用实际成本法的企业,尤其是采用手工记帐或采用模拟手工记帐的财务软件的企业,有几个能做到按订单核算成本,不都是按月汇总?这都是实际成本法中的复杂性造成的。

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有效性

相对而言,标准成本有效,实际成本无效。注意,这只是相对而言。

比较一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1)标准成本有效,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无效,什么地方无效?就是成本控制上无效。采用实际成本,最本质的问题是只能看到不同时间物料的成本的(绝对)值一会高一会低,那么它相对于成本控制的要求是高了呢还是低了,是成本控制好了呢,还是成本没控制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不知道,看不清。要看出成本(相对于一个标准)是高了还是低了,一定要有一个成本标准。既然要有一个标准,为什么不直接就用标准成本呢?

(2)有人说,我虽然采用实际成本,可是另外设定了一个计划成本,一样可以体现出偏差多少。是的,根据计划成本,可以知道偏差多少。可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针对每个控制点比较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才可以得出偏差多少。这会带来几个问题,怎么知道产品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偏差是怎么组成的,其中多少出于原材料价格差,多少出于材料消耗差,由于缺乏严密的上游统计,很难看出。除非另外详细对上游过程统计,可由于这种统计的复杂性,很多企业只能得出每月的总数,没办法明细到具体的业务,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也没有几个企业能根据计划成本实现真正的控制。当然,现在有了计算机系统,可以部分减轻人工计算的复杂,但人们对其理解分析的过程还是复杂的,即便不考虑产品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偏差的组成,只需要简单的知道产品这一级本身的差异,那也需要额外计算。而采用标准成本,系统在每一步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有差异的地方,都会自动产生标准成本差异,上级产品差异统计分析由此也水到渠成。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采用标准成本?

总结

http://www.cqxyw.com

采用标准成本法时,制定的标准成本不仅是一段时间之内物料实际成本的平均值,不仅是显示在报表上的一个干枯数字,不仅是一个用来计算成本差异的基础值,本身就是成本控制的期望值。说白了,标准成本为什么是标准?就因为它是成本控制的标准。这个标准既基于实际成本,也反应了运营中成本控制的期望。

管理中,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复杂有效的方法好,更比复杂无效的方法好,所以,一般而言,对于成本控制来说,对于ERP来说,采用标准成本比采用实际成本要好,除非标准成本得出实在太难,变动太频繁。

http://www.cqxyw.com

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详解

物料有数量和金额两种属性,依据对这两种属性的不同处理方式,存在三种成本计算方法:实际成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

(1)实际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实际数量和实际成本金额记录,以后也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处理。

(2)标准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实际数量和标准成本金额记录,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落入标准成本差异科目。

(3)计划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标准数量和标准成本金额记录,这种方式在以前手工记账的计划经济时代采用较多,有很多问题,现代基本不用。

下面比较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成本基础设置

(1)实际成本:物料不进行成本金额方面的特别基础设置。

(2)标准成本:物料需要输入一个标准金额,然后设定一个标准成本差异科目。这里的重点在于每个标准成本物料都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成本,输入系统。如果物料较多,这个制定工作可能相当耗费工作量。

为了制定出物料的标准成本,需要财务部门联系兄弟部门通力协作。举例,需要涉

http://www.cqxyw.com

及的部门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部门:实际成本和运费由采购部配合提供;关税、报关费由相应部门提供;如果成品的标准成本除了物料标准成本之外还要包括人工工资和费用的标准成本,那么还需要生产部、人事部配合,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物料的标准成本都是指物料的材料价值,对于产品,是否要包括生产这个产品是耗用的人工和费用,这个要慎重考虑。而且,系统中产品料、工、费的归集直接牵涉到生产模块实施方案的制定,比如,是否启用工艺路线,怎样在生产模块中归集工和费等等,所以,怎样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需要通盘考虑,需要倚重生产方案及其制定者。

需要尽早制定一个标准成本维护流程,在标准成本新建、变更时遵循此流程,以提高效率,避免混乱。

标准成本越准确越好,有效期越长越好,变更频率越少越好。输入标准成本后,至少一年之内不要变动。

凭证分录

(不考虑税金,下同)

(1) 实际成本:以采购为例,入库时形成的暂估(物理)成本分录是

借:暂估原材料

贷:暂估应付账款

过账发票时形成的正式(财务)成本分录是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

同时,冲销入库的暂估分录。

(2) 标准成本:形成的分录是

借:原材料

借:标准成本差异

贷:应付账款

或者

http://www.cqxyw.com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

贷:标准成本差异

系统运行和人工操作负荷

(1) 实际成本:

系统在采购入库时形成上述两条暂估分录,然后在发票过账时冲销,形成新的正式分录。

需要进行月末成本结转与调整。

(2) 标准成本:

系统在采购过账时需要形成上述三条分录。

原则上不需要进行月末成本结转与调整。

成本变动

(1) 实际成本:

在月末成本结转前,系统用简单平均法得出一个即时更新的物料成本,每次交易后,这个即时成本都会更新变动。所以,月中看到的物料成本经常变动,可比性不强。另外,还要选择这个临时的成本是只考虑有发票过账的正式成本,还是同时考虑只有物理入库的暂估成本。

由于分发票过账前的暂估(物理)成本和发票过账后的正式(财务)成本,在制作报表、查询分析时面临一个怎么取舍对待的问题,是只看物料的正式发票成本,如果还没有发票成本报表就不统计不显示?还是有正式发票成本看正式成本,没正式成本报表取暂估物理成本?还是做其它选择?

月末成本结转后,成本固定。每月成本可以比较,用来比较的物料成本是经过成本结转后的物料的成本。比如物料成本2月是120元,3月是130元,那么3月成本比2月就高了130-120=10元。

(2) 标准成本:

http://www.cqxyw.com

月中成本标准一致。

没有暂估和正式成本之分,物料成本采用“标准”成本。

每月成本都是一样的标准成本,比较分析通过对标准成本差异的统计分析进行。比如物料标准成本是100元,2月实际的成本120元,标准成本差异就是20,3月实际的成本是130,标准成本差异就是30,3月成本比2月就高了30-20=10元。

计算产品BOM总成本

本身意义上的产品BOM(非工单)

(1) 实际成本

产品的总成本是由下级原材料累加计算得出的,而实际成本的要义就是实际而经常变动的,因此脱离实际具体的库存交易谈论产品BOM总成本是没有意义的。

(2) 标准成本

由于原材料的成本是标准成本,是标准的,不变的,所以可以计算出上级BOM成本。

工单上的产品BOM的成本

(1) 实际成本

有两种常用的实际成本方法,一种是先进先出法,一种是加权平均法。在工单的领料单过账前,由于领料单实际上只是草稿,还没有和实际的库存交易联系起来,无论哪种方法都是谈不上的。

在领料单过账后,对于先进先出法,理论上可以按照先进先出原则,从前面的库存记录开始,确定领料单上料耗的实际成本,从而算出工单产品BOM的总成本。但实际上,在刚刚过账,库存结转之前,还是无法做这个事的。因为系统在月中实际上是按照简单平均方法原则而不是真按照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即时的物料成本的,因为即时计算物料成本会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在库存结转后,才会把物料成本更正成真正的先进先出成本。这样一来,只有在库存结转后,才能得出工单上某个产品的BOM总成本;如果非要在工单上得出当时的产品BOM总成本,那么就得自行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获取库存交易记录,可以设想这样做的成本……

对于加权平均法,由于真正的加权平均法是要在库存结转之后才能得出的,所以表面上当时是无法得出工单BOM成本的,但诡异的是,由于系统在月中是采用简单平均法计

http://www.cqxyw.com

算当时的物料成本,而简单平均法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近似,所以当时可以用简单平均法得出一个近似的BOM成本。

(2) 标准成本

由于原材料的成本用标准成本,是标准的,不变的,所以依据原材料的标准成本可以计算出工单上的BOM成本。

成本方法的财务后果

(1) 实际成本

无论采用哪种实际成本计算方法,实际成本都需要在当期经过库存结转与调整得出针对具体成本方法的物料单价,然后利用这个物料单价重新确定当月销售出库的成本,进而确定当月月末结存库存成本。而当月销售出库成本即是损益表上的销售成本。

(2) 标准成本

采用标准成本,所有的标准成本差异,不管是损还是溢,发生时进入标准成本差异科目。这个科目的余额怎么处理有不同做法:在时间上,可以月末结转,也可以累积在某个时候如年末结转;在转入方向上,可以直接转入当期损益,也可以按合理比例分配至销售产品或存货成本。

这会引起不同的财务后果。

如果不是当月结转,以后再结转,这会增加或减少所受影响期间的成本,进而影响利润。换句话说,实际上起到调节甚至操纵财务报表的作用。

不过,最终都是要进入损益表的,一般是进入销售成本的,也有可能有目的的进入其它损益表项目。

在转入方向上,如果标准成本差异主要是由于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标准成本本身制定的比较符合实际,可选用“全部结转本期损益”方式处理成本差异。如果成本差异金额较大,所发生的差异实质上是正常生产产品的成本支出的一部分,该差异应最终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应选用“按合理比例分配至销售产品(或存货)成本”方式,增加计算成本分配的账务处理。就是说,可以把部分差异分摊到当期销售成本,也可以将其分摊到当期期末存货中。这里如无特别理由,应该分摊到当期销售成本,因为简便,如果分摊到期末存货中,会影响到存货的既定标准成本,这样会引起不良后果。比如,后期在领出或加入存货时,成本应该怎么确定呢?后期加入的存货应该还是照既定标准成本,那么领出时,还要区分是修正标准成本后的早期物料,还是新加入的没改变既定标准成本的物料。这会引起一连串的麻烦,还不如扔入销售成本,同时更新既定标准成本。

http://www.cqxyw.com

同样,不同的转入方向也会影响会计报表。

同样,无论怎样变化,最终都是要进入损益表某个科目的,万流归宗。

查询报表

(1) 实际成本:

通过实际成本报表查询。在成本结转前和成本结转后看出的成本一般会不一样。依据报表取数时选择物料暂估入库成本和正式发票成本的不同,看到的成本也会不一样。

(2) 标准成本:

通过标准成本和差异报表查询。每月月内成本不变,月间成本也不变,除非标准成本变更。

开发与开发量

(1) 实际成本

需要根据上述设置和取舍的不同,制作相应的成本报表,这个成本报表需要考虑暂估物理成本和正式发票成本,开发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工作量较大。

(2) 标准成本

由于成本是标准一致的,不需要费心考虑什么暂估成本和物理成本,开发直接取物料标准成本即可,如果需要跟踪、统计、分析标准成本差异通过直接追溯每笔标准成本差异生成时的源头交易完成,开发难度和工作量较小。

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复杂程度

标准成本简单,实际成本复杂。

假定遇到以下业务:物料A库存数量为0,有两个采购订单,价格分别是1元和1.1元,数量都是100个。两个订单到货后,物料A被生产消耗160个,库存剩余40个。发票收到后,价格略有不同,分别是1元和1.05元。如果采用标准成本,物料标准成本是1元。

这样的情景经常遇到,来看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如何进行帐务处理的,假定相关科目的初始余额都为0。

http://www.cqxyw.com

先看标准成本,首先假定物料A标准成本是1元。那么在入库时,分录如下:

借:存货100-订单1

贷:应付账款100-订单1

借:存货100-订单2

借:采购价格差异10-订单2

贷:应付账款110-订单2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借:存货100-订单1

贷:应付账款100-订单1

借:存货100-订单2

借:采购价格差异5-订单2

贷:应付账款款105-订单2

领用时,分录如下:

借:在制品160

贷:存货160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0,在制品160,应付款-205,采购价格差异5。

再看实际成本,以移动加权平均法为例。入库时分录如下:

借:暂估存货100-订单1

贷:暂估应付账款100-订单1

借:暂估存货110-订单2

贷:暂估应付账款110-订单2

http://www.cqxyw.com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借:存货100-订单1

贷:应付账款100-订单1

借:存货105-订单2

贷:应付账款105-订单2

领用时分录如下:

借:在制品164

贷:存货164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1,在制品164,应付款205。

比较一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1)入库业务分录差不多,标准成本多出一个价格差异,一看就懂。

再看发票业务分录,标准成本不过是按发票价格调整了价格差异,很容易理解。

领用业务分录,有区别,标准成本很简单,不作解释了。移动加权平均法中164如何得

来?是1.025x160=164。单位成本1.025如何得来,是(1x100+1.05x100)/200=1.025。看起来复杂不少了。

(2)也许有人会说实际成本的业务分录我都看得懂,不觉得复杂。是的,从上面的例子,虽然实际成本有些复杂,但是套上计算公式还能理解。但是考虑一下企业有很多物料,不断运营产生大量业务,每个物料在每个时间点上成本随时变动,要逐一理解验证每个物料的成本分录机器变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从务实的角度讲,用户只能相信系统计算出的成本分录是正确的,而标准成本就根本不存在这问题,所有成本都是标准一致的。

(3) 事情还没完,在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中,不会总是只有这样简单的情景。

考虑一下,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已经加工完毕,在制品已经转出,该怎么办?如果收到发票时成品已经发货了,该怎么办?如果是部分成品完工和发货该怎么办?如果部分材料退回供应商该怎么办?

http://www.cqxyw.com

采用标准成本法,成品是否完工,是否发货,是部分完工发货还是全部,以上列出的业务分

录都没有变化,材料退回供应商,只要把入库分录按退货数量借贷反一下即可。每天的业务有很多也还是这样,没有什么变化,很简单。任何物料在任何时间点上的成本准确性都无需质疑,因为这是我们指定的,标准一致的。

如果采用实际成本法,就麻烦的多了。得考虑追加多少销售成本,调整成品存货,在制品存货,退货时如何还原,如果是先进先出或后进先出,还要考虑顺序,如果启用了站点、仓库、批次、通道、库位等多层次的维度,不管采用那种实际成本法,还要考虑各个维度之间来回的倒腾和调整。而且每天的业务不只有两三笔,多了怎么办?采用实际成本法的企业,尤其是采用手工记帐或采用模拟手工记帐的财务软件的企业,有几个能做到按订单核算成本,不都是按月汇总?这都是实际成本法中的复杂性造成的。

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有效性

相对而言,标准成本有效,实际成本无效。注意,这只是相对而言。

比较一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1)标准成本有效,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无效,什么地方无效?就是成本控制上无效。采用实际成本,最本质的问题是只能看到不同时间物料的成本的(绝对)值一会高一会低,那么它相对于成本控制的要求是高了呢还是低了,是成本控制好了呢,还是成本没控制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不知道,看不清。要看出成本(相对于一个标准)是高了还是低了,一定要有一个成本标准。既然要有一个标准,为什么不直接就用标准成本呢?

(2)有人说,我虽然采用实际成本,可是另外设定了一个计划成本,一样可以体现出偏差多少。是的,根据计划成本,可以知道偏差多少。可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针对每个控制点比较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才可以得出偏差多少。这会带来几个问题,怎么知道产品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偏差是怎么组成的,其中多少出于原材料价格差,多少出于材料消耗差,由于缺乏严密的上游统计,很难看出。除非另外详细对上游过程统计,可由于这种统计的复杂性,很多企业只能得出每月的总数,没办法明细到具体的业务,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也没有几个企业能根据计划成本实现真正的控制。当然,现在有了计算机系统,可以部分减轻人工计算的复杂,但人们对其理解分析的过程还是复杂的,即便不考虑产品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偏差的组成,只需要简单的知道产品这一级本身的差异,那也需要额外计算。而采用标准成本,系统在每一步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有差异的地方,都会自动产生标准成本差异,上级产品差异统计分析由此也水到渠成。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采用标准成本?

总结

http://www.cqxyw.com

采用标准成本法时,制定的标准成本不仅是一段时间之内物料实际成本的平均值,不仅是显示在报表上的一个干枯数字,不仅是一个用来计算成本差异的基础值,本身就是成本控制的期望值。说白了,标准成本为什么是标准?就因为它是成本控制的标准。这个标准既基于实际成本,也反应了运营中成本控制的期望。

管理中,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复杂有效的方法好,更比复杂无效的方法好,所以,一般而言,对于成本控制来说,对于ERP来说,采用标准成本比采用实际成本要好,除非标准成本得出实在太难,变动太频繁。


相关文章

  • 新奥法施工隧道主要工序图片详解
  • 在祖国繁忙的交通线上,作为穿山越岭的构筑物--隧道,为人们的出行生活提供了便捷舒适的行车环境,大大缩短了旅途时间,使天堑变通途. 建设工程教育网以新奥法施工隧道主要工序为对象,利用图片展示施工步骤,让教材枯燥的文字生动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 ...查看


  • 医院网络营销方案
  • 黄冈市第二人民医院 自愿戒毒所 网 络 营 销 方 案 目录 一. 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二. 对手自我分析 三. 公司对网络的投入与回报 四. 网站必须优化,包括的几个方面 五. 网站推广方案 六. 提升网站转化率 七. 网络咨询的流程 八. ...查看


  • [原创]图文详解魔兽世界单机版如何外网以及局域网如何架设---基于ADSL路由器
  • [原创]图文详解外网以及局域网如何架设---基于ADSL路由器,赶快来体验团队的乐趣 本帖最后由 opensvn 于 2009-5-3 10:22 编辑 相信大家都已经厌烦了一个人用GM命令刷这刷那了吧,于是心生了要和同学 一起游戏的想法, ...查看


  • 期货升贴水详解
  • 期货升贴水详解 升贴水是期货交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是指某种商品的现货价格 在期货市场上,现货的价格低于期货的价格,则基差为负数,远期期货的价格高于近期期货的价格,这种情况叫"期货升水",也称"现货贴水&q ...查看


  • 新旧准则差异详解
  • 新旧准则差异详解 新准则名称 内容变动概要 1.存货 取得计价有影响,有些用公允价入账,主要受到"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换"."债务重组"准则的影响:经长期购建才达到可使用状态的存 ...查看


  •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详解
  •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详解 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与原准则或有关规定的不同点 新准则名称 内容变动概要 1.存货 取得计价有影响,有些用公允价入账,主要受到"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换"."债务重组&q ...查看


  • 地形图.地质图概念及国标分幅详解
  • 1.地形图 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地物,用等高线表示地形起伏,根据设定的比例,用特定的方法投影的平面图件. 地形图是地面地形.地物空间位置的实际反映.地表地形指山峰.洼地等:地物指地面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各种固定物体,如河流.道路.森林等. 地质 ...查看


  • 华罗庚金杯赛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华罗庚金杯赛决赛模拟题(小学高年级组)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每小题 10分,满分 80 分.) 1237336994160 _______________ 410.044100.21. (改编自 ...查看


  • 工程造价管理(专科)
  • (一) 单选题 1. 预算定额中人工工日消耗量可以采用( )确定. (A) 估计法 (B) 以概算定额中的人工定额为基础 (C) 工作研究法 (D) 以施工定额的劳动定额为基础 参考答案: (D) 没有详解信息! 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 ...查看


热门内容